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七十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七十四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四

问云何建立内处外处。为依于法为依于我。设尔何失。二俱有过。所以者何。若依于法法无作用。于无作用一切法中。云何建立内处外处。若依于我我实性无。如何依我立内外处。答唯依法立然非一切。谓六识身是染净法所依止处。若与六识作所依者名为内处。作所缘者名为外处。故依法立内外处名。复次若法是根立为内处。若法是根义立为外处。复次若法是有境立为内处。若法是境立为外处。有说。依我立内外处。我即是心。我执依故。于此心上假立我名。如契经说。

 由善调伏我  智者得生天
 应善调伏心  心调能引乐

既善调心即善调我。故知心上假立我名。此我所依立为内处。我所缘者立为外处。然内外名非圆成实。谓于我是内者于他名外。于我是外者于他名内故。而且依一立内外非名非不决定。

如契经说。汝等苾刍。于内六处应如实知。问于外六处亦应如实知。何故世尊唯劝知内处。答世尊欲令诸弟子辈多于内门修静虑故。如契经说。汝等苾刍。应观内根不应缘外。复次世尊欲令诸弟子辈内修静虑无所增益。如契经说。汝等苾刍。应内修定勿妄增益常乐我净。汝等苾刍应内修定如实观察。诸行无常苦空非我因集生缘。由此八种圣慧行相。于一切时应观诸有。复次世尊欲令诸弟子辈于内修习不共静虑。如世尊说。汝等苾刍。应内修定不应修习诸共静虑。谓麁苦障静妙离观。汝等苾刍应内修定。谓应修习不共静虑观察诸有。如病如痈如箭恼害。无常有苦是空非我。由此八种胜寻思杖。能遍摧伏一切有生。复次此契经中。唯勤观察内六处者以内是外所依止故亦劝观彼。所以者何。以有我故便有我所。有我见故有我所见。有五我见故有十五我所见。有我执故有我所执。有我痴故有我所痴。有我爱故有我所爱。为养内我求外资具。复次世尊欲令诸弟子等先于内法修念住故。谓修行者先缘内法修习念住。既成满已方缘于外。由如是等种种因缘。是故世尊唯劝知内。

如契经说有六内处。契经复说有六触处。问此二六处有何差别。或有说者。此二无别。所以者何。六内处即六触处。六触处即六内处。声虽有异而义无别。复有说者。亦有差别。谓名即差别名内六处名六触处故。复次诸同分者名六触处。彼同分者名六内处。复次诸可生法名六触处。不可生法名六内处。复次有业用者名六触处。无业用者名六内处。若作是说。诸现在者名六触处。过去未来者名六内处。复次诸已生者名六触处。未已生者名六内处。若作是说。过去现在名六触处。未来名六内处。复次心心所法正依住者名六触处。心心所法不正依住。唯空转者名六内处。复次眼等六处作触所依义名六触处。作余心心所法所依义名六内处。脇尊者言。眼等六处自性名内六处。若有所作名六触处。如苾刍钵。若说自性但名为钵。苾刍用时名苾刍钵。尊者望满作如是言。眼等六处自体名内六处。若与触作所依名六触处。如铁酥钵。若说自体但名铁钵。若盛酥时名铁酥钵。问眼等六处亦为受等之所依止。何故但名触处不名受等处耶。答亦应说受等处而不作是说者。当知此义有余。复次契经举胜兼显劣者。谓于一切心心所中。触最为胜。若说触处当知兼显名受等处。复次心心所法以触为命。触所住持触所引发。由触力故能现在前。故名触处。谓心心所于境流散。由触摄持令得和合。又若无触诸心心所应如死尸不能触对自所缘境。皆由触力有触境用。如有命根身能觉触。是故眼等但名触处。如契经说。六内处名此岸六外处名彼岸。问六内外处与此彼岸。有何相似而作是说。答与心心所作所依缘。有近有远似此彼岸故作是说。如河两岸。近者名此远者名彼。如是六处与心心所。作所依者近故如此岸。作所缘者远故如彼岸。复次是心心所初入已渡如此彼岸故作是说。如诸有情。初入河处名为此岸。已渡河处名为彼岸。如是与心心所法作所依者。如初入故名此岸。作所缘者如已度故名彼岸。故内外处名此彼岸。复次契经中说。寂灭涅槃名为彼岸。涅槃唯是外处所摄既名彼岸。故内六处得此岸名。如契经说。萨迦耶是此岸。萨迦耶灭是彼岸。萨迦耶者即是生死。于生死中六内处胜故。六内处得此岸名。既六内处名为此岸故。六外处得彼岸名。问此中何法如河。而说六内外处如此彼岸耶。答心心所法如河故。内外处如此彼岸。如有瀑河漂此彼岸。情非情物同趣大海。心心所法亦复如是。漂内外处所摄有情。同趣生老病死大海。问于此河中谁为船栰。答八支圣道如有船栰。百千众生之所依止。从河此岸渡至彼岸随意游适。如是无量无边有情依止圣道。从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自在游赏故。八圣道犹如船栰。

如契经说。有八胜处有十遍处。问彼八与十既亦名处。何故但有十二处耶。答彼八与十皆摄在此十二处中。谓彼自性俱有相应即此意处法处摄故。

如契经说。有四无色处。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问何故世尊于四无色以处声说。答为破外道解脱执故。谓诸外道执四无色为四涅槃。一执空无边处名无身涅槃。二执识无边处名无边意涅槃。三执无所有处名净聚涅槃。四执非想非非想处名世间窣堵波涅槃。为破如是外道涅槃执故。说四无色名为生处非真解脱。真解脱者乃名涅槃。

如契经说。复有二处。一无想有情处。二非想非非想处。问何故世尊说此二处。答为破外道解脱想故。谓诸外道于此二处起解脱想。为破彼想佛说此二名为生处非真解脱。复次为破外道不还想故。谓诸外道于此二处起不还想。为破彼想佛说此二名退还处。谓彼处没退还诸界诸趣诸生。流转生死无息期故。复次为破外道不散想故。谓诸外道执此二处是真解脱不复散坏。为破彼执佛说此二是散坏处。谓从彼殁散向诸界诸趣诸生。流转生死无息期故。若从无想有情天殁决定散堕欲界受生。若从非想非非想殁。非圣散堕下地受生。复次观此二处寿量长远。诸外道等执为解脱。唯诸异生所受生处寿量长远。无有过于无想天者。谓彼寿量五百大劫。一切有情所受生处。寿量长远无过非想非非想处。谓彼寿量八万大劫。为遣外道此解脱执佛说此二名为生处非真解脱。复次佛于余处以二名说。一名有情居。二名为识住。于此二处亦二名说。一名有情居。二名为处。故于此二以处声说。谓受生处。复次佛说诸识住定是有情居。有有情居而非识住。谓此二处显非无此故说处名。即是有情所居处义。

如契经说。尊者舍利子往诣佛所作如是言。大德世尊。施设诸处为无有上。谓十二处。摄一切法。此是世尊无余智见过此更无所知见法。若有沙门婆罗门等。觉所知法过世尊者无余是处。问尊者舍利子如何能知此十二处摄一切法。而赞佛言施设诸处为无有上。答由教故知。谓舍利子得四证净于佛所说决定信受。曾闻世尊说十二处摄一切法。由此故知。问尊者舍利子于十二处唯有教智无证智耶。答亦有证智。谓舍利子于十二处亦能一一无倒证知。问佛舍利子于十二处。俱能一一无倒证知。佛舍利子有何差别。答佛能于此十二处法。一一证知自相共相。尊者舍利子于此十二处法。唯能一一证知共相。于彼自相未能一一如实证知。谓有无量诸处差别。皆摄入此十二处中。而舍利子须他显示乃能知故。复次尊者舍利子于十二处一一证知由他教引。佛于十二处一一证知皆能自觉不由他教。

复次佛于十二处。具一切智一切种智。尊者舍利子于十二处唯有一切智。无一切种智。复次佛于十二处不依六识而能证知唯有尔所。尊者舍利子于十二处。要依六识方能证知唯有尔所。谓舍利子作是念言。一切识身唯有六种识身定有所依所缘。此所依缘定有十二。故十二处不增不减。

复次尊者舍利子虽于十二处一一证知。而要先思惟佛所说法。谓佛先说十二处名。后随此名一一分别。世尊分别十一处已。时舍利子作是念言。前十一处所不摄法必应摄在最后法处。故作是说大德世尊。施设诸处为无有上。谓十二处摄一切法。世尊证知十二处相。不由思惟他所说教故。舍利子虽能证知十二处相。而与佛智极有差别。是故号佛为无上尊。

五蕴者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中说。有五蕴色乃至识。虽作是说而不广释。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不说者今欲说之故作斯论。

问色蕴云何。答如契经说。诸所有色皆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余经复说。云何色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麁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乃至识蕴广说亦尔。阿毗达磨作是说言。云何色蕴。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是名色蕴。问此三处说义有何异。答各为遮止他宗所说。问如契经说。诸所有色。皆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此为遮止何宗所说。答此为遮止觉天等说。谓佛观察未来世中。有觉天等当作是说。四大种外无别所造。为遮彼意故作是说。诸所有色皆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显离大种有所造色。问余经复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乃至广说。此为遮止何宗所说。答此为遮止外道所说。谓佛在世有出家外道名为杖髻。拨无过去未来。为遮彼意故世尊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乃至广说。显有过去未来色等。问阿毗达磨作如是言。云何色蕴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此为遮止何宗所说。答此为遮止譬喻者说。谓譬喻者拨无法处所摄诸色故。此尊者法救亦言。诸所有色皆五识身所依所缘。如何是色非五识身所依所缘。为遮彼意故作是说。云何色蕴。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问若法处所摄诸色是实有者。尊者法救所说当云何通。答不必须通非三藏故。若必须通当正彼说。诸所有色皆五识所依。及六识所缘法处所摄色。虽非五识所依所缘。而是意识所缘色摄。复次法处所摄色依四大种而得生。故从所依说在身识所缘中。故彼尊者说亦无失。

问受蕴云何。答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契经及阿毗达磨皆作是说。问想蕴云何。答六想身谓眼触所生想。乃至意触所生想。契经及阿毗达磨皆作是说。问行蕴云何。答契经说此是六思身。谓眼触所生思。乃至意触所生思。阿毗达磨说此行蕴。略有二种。谓相应行不相应行。乃至广说。问世尊何故于相应不相应行蕴中。偏说思为行蕴非余行耶。答思于施设行蕴法中最为上首。思能导引摄养诸行故佛偏说。如爱施设集谛法中最为上首。爱能导引摄养诸集故佛偏说。复次造作有为故名为行。思是造性余法不尔。故佛偏说思为行蕴。

问识蕴云何。答六识身。谓眼识乃至意识。契经及阿毗达磨皆作是说。如是名为诸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

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蕴蕴是何义。答聚义是蕴义。合义是蕴义。积义是蕴义。略义是蕴义。若世施设即蕴施设。若多增语即蕴增语。聚义是蕴义者。谓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广说乃至若远若近。如是一切总为一聚立为色蕴。乃至识蕴聚义亦尔。合义是蕴义者。谓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广说乃至若远若近。如是一切总为一合立为色蕴。乃至识蕴合义亦尔。积义是蕴义者。如种种物总为一积名杂物蕴。如是诸色总为一积立为色蕴。乃至识蕴积义亦尔。略义是蕴义者。谓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广说乃至若远若近。如是一切总略一处立为色蕴。乃至识蕴略义亦尔。问过去未来现在诸色可略聚耶。答虽不可略聚其体。而可得略聚其名。乃至识蕴应知亦尔。问若尔无为亦应立蕴。诸无为名可略聚故。答诸有为法有作用故有略聚义。虽体有时不可略聚者。而略聚其名立色等蕴。诸无为法无作用故无略聚义。虽可略聚其名。而不可立为蕴。若世施设即蕴施设者。谓色蕴可施设有三世。乃至识蕴亦可施设有三世故。若多增语即蕴增语者。如多财名财蕴。多穀名穀蕴。多军名军蕴。虽多人众不相叠肩。而同一事故名为军。如是俱胝那庾多等诸极微色。虽相去远以相同故合立色蕴。乃至识蕴无量刹那虽相去远。而相同故合立识蕴。问若多增语是蕴增语者。为有一极微名色蕴不。有作是说。非一极微可立色蕴。若立色蕴要多极微。复有说者。一一极微有蕴相故。亦可各别立为色蕴。若一极微无色蕴相。众多聚集亦应非蕴阿毗达磨诸论师言。若观假蕴应作是说。一极微是一界一处一蕴少分。若不观假蕴应作是说。一极微是一界一处一蕴。如人于穀聚上取一粒穀。他人问言汝何所取。彼人若观穀聚应作是答。我于穀聚取一粒穀。若不观穀聚应作是答。我今聚穀。乃至识蕴一一刹那问答亦尔。

如是已释诸蕴总名。今应分别诸蕴次第。问何故世尊先说色蕴。乃至最后说识蕴耶。答随顺文辞诠表相故。

复次随顺说者受者持者次第法故。复次随顺麁细次第法故。谓五蕴内色蕴最麁故佛先说。于四蕴内受蕴最麁故。次色说。问受等四蕴无有方处无形质故。如何可说有麁有细耶。答虽无方处亦无形质。而依行相立麁细名。如世有言。我手足痛。我头腹痛。我支节痛。痛即是受。以受如色可施设故。于无色蕴说受最麁。于三蕴内想最为麁。女男等想易了知故次受后说。于二蕴内行蕴相麁。贪瞋痴等相易了故次想后说。识蕴最细总取境相难了知故最在后说。

复次从无始来男女于色更相爱乐故先说色。更相爱色由贪受味故次说受。此贪受味由颠倒想故次说想。此颠倒想由烦恼生故次说行。一切烦恼依识而生染污诸识故后说识。复次二种色观于入佛法为甘露门。谓不净观及持息念。故先说色。既观色已能见受过故次说受见受过已想不颠倒故次说想。想无倒已烦恼不生故次说行。无烦恼故识便清净故后说识。复次色蕴如器。为无色蕴所依所缘。是故先说。受如饮食是正所贪故次说受。想如助味由颠倒想贪着诸受故次说想。行如厨人诸烦恼业能有造作故次说行。识如食者能了别境故后说识。复次依界地故说五先后。谓欲界中有诸妙欲色相显了故先说色。诸静虑中有喜乐等受相显了故次说受。前三无色取空等相想显了故次说想。有顶地中思最为胜行相显了故次说行。色等四种即四识住。识是能依故最后说问五蕴有为皆应名行。何缘于一独立行名。答如十八界虽皆是法。而但于一立法界名。广说乃至三宝三归虽皆是法而但立一法宝法归。如是五蕴虽皆是行。而但于一立行蕴名亦无有过。复次行蕴有一名。余蕴有二名。一名者。谓共名。谓五种蕴皆是行故。二名者谓共不共名。共名如前。不共名者。谓余四蕴欲令易了显不共名。行蕴更无不共名故。但显共名故名行蕴。复次生一切行生相唯在此蕴摄故独名行蕴。复次四有为相是一切行印封幖帜。简别有为异无为故。彼相唯在此蕴摄故独名行蕴。复次名句文身诠表显示诸行性相作用差别令易解了。彼三唯在此蕴摄故独名行蕴。复次觉一切行皆空非我空解脱门。此蕴摄故独名行蕴。问能执诸行为我我所。萨迦耶见亦此蕴摄。如何此蕴不名我蕴。答萨迦耶见是虚妄执。不称诸行实相而解。是故此蕴不立我名。空解脱门觉行实相。是故此蕴依彼名行。复次分别诸行自相共相。安立诸行自相共相。破自性愚及所缘愚。于一切行不增不减。如实解慧唯此蕴摄故名行蕴。余蕴不尔故别立名。复次此摄多行故名行蕴摄。多行者谓此蕴中有相应不相应行。有所依无所依。有所缘无所缘行。有行相无行相行。有警觉无警觉行。余蕴不尔故立别名。复次行谓造作。有为法中能造作者思最为胜。思但摄在此行蕴中。故此行蕴独名为行。

问大地法等诸心所中。何故别立受想为蕴。余心所法不别立耶。脇尊者言。唯佛通达诸法性相作用差别。若法堪任独立蕴者便独立蕴。若不堪任独立蕴者便共立蕴故不应责。

复次。世尊欲以异相异文庄严于义。故作是说。谓佛若以异相异文庄严于义则受化者欣乐受持不生厌倦。复次世尊欲现二门二略二阶二隥二炬二明二光二影故作是说。谓如受想各别立蕴。余心所法亦应别立。如余心所合立行蕴。受想亦应合立为蕴。如是则应蕴有无量。或但有三以现二门乃至二影故。蕴有五不减不增。复次世尊欲显二门法要。是故别立受想为蕴。谓诸心所有是根性有非根性。若说受别立蕴当知已说是根心所。若说想别立蕴当知已说非根心所。如根性非根性。明性非明性。现见性非现见性。喜观性非憙观性。妙性非妙性。胜性非胜性。有势力性无势力性。增上性非增上性应知亦尔。复次受想二法二界所显故别立蕴。谓受蕴色界所显。喜乐等受色界增故。想蕴无色界所显空识等想无色界增故。复次由二法故。诸瑜伽师于二界劳倦故别立蕴。谓受力故诸瑜伽师于色界劳倦。想力故诸瑜伽师于无色界劳倦。复次诸有情类。耽着乐受执颠倒想。生死轮回受诸剧苦。欲令了知此二过患故别立蕴。复次受想二法为因发起二诤根本。胜余法故别立为蕴。谓受能发起爱诤根本。想能发起见诤根本。如能发起二诤根本。如是能发起二杂染二边二箭二戏论二我所应知亦尔。复次受想二法别立识住故独立蕴。余心所法总立识住故共立蕴。复次诸瑜伽师厌恶受想。入灭尽定故别立蕴如施设论说。云何加行得灭尽定。以何方便起灭尽定。谓初修业者。于一切行不作功用。亦不思惟但作是念。谁未生故受想得生。谁已生故受想便灭。作是念已能如实知。灭定未生故受想得生。若灭定生受想便灭。知已厌离受想二法。乃至不生得灭尽定。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别立受想各为一蕴。

问无为何故不立蕴耶。答无蕴相故不立为蕴。谓蕴是聚积相。无为无此相故不立为蕴。复次无为是蕴究竟灭处故不立蕴。如瓶衣等究竟灭处非瓶衣等。复次诸有为法生灭相应。有因有缘得有为相可立为蕴。诸无为法生灭不相应。无因无缘不得有为相故不立蕴。复次诸有为法属因属缘因缘和合可立为蕴。诸无为法与此相违故不立蕴。复次诸有为法为生所起。为老所衰。为无常所灭。可立为蕴。诸无为法与此相违故不立蕴。复次诸有为法流行于世。取果与果有诸作用。能了所缘可立为蕴。诸无为法与此相违故不立蕴。复次诸有为法堕在三世。与苦相应有前后际。有下中上可立为蕴。诸无为法与此相违故不立蕴。复次诸无为法无五蕴相。不可立在此五蕴中。亦不可立为第六蕴。无聚积等诸蕴相故。复次蕴是作相。诸无为法无有作相故不立蕴。复次蕴从他生。诸无为法不从他生故不立蕴。由如是等种种因缘无为非蕴。

如契经说。有五种功德蕴。谓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问蕴应有十。如何说五。答彼戒等蕴皆摄在此色等五中故蕴唯五。如契经说。尊者阿难告诸苾刍作如是语。我亲从佛边受八万法蕴。从诸苾刍所传受得二千。问世尊既说众多法蕴。如何但说有色等五。答彼多法蕴皆摄在此色等五中故蕴唯五。问彼诸法蕴是何蕴摄。有作是说。一切法蕴语为自性。彼说摄在此色蕴中。有余师说。一切法蕴名为自性。彼说摄在此行蕴中。是故世尊唯说五蕴。

问一一法蕴其量云何。有作是说有法蕴论六千颂成。一一法蕴各如彼量。复有说者。如世尊说。蕴处界食缘起谛宝。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如是等类一一法门各一法蕴。不可定说有尔所颂。尊者妙音作如是说。一一法蕴有五十万五千五百五十颂文。有余师说。一一法蕴有十五万五千五百五十颂文。有余复言。一一法蕴唯有一万五千五百五十颂文。评曰彼皆不应作如是说。应作是说。受化有情有八万行。为对治彼八万行故。世尊为说八万法蕴。彼诸有情依佛所说八万法蕴入佛法中。作所应作各得究竟。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七十四

 

上篇: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下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舍利弗阿毗昙论

舍利弗阿毗昙论序 释道摽撰 阿毗昙。秦言无比法。出自...

阿毗昙心论

阿毗昙心论卷第一 尊者法胜造 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阿毗昙毗婆沙论

毗婆沙序 释道挻作 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注音版】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

道行般若经

道行般若经序 释道安撰 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

虚堂和尚语录

虚堂和尚语录卷第一 嘉兴府兴圣禅寺虚堂和尚语录 参学...

【注音版】大品善生经

大品善生经...

【注音版】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

天台智者大师禅门口诀 师言安般守意。当知色心相因而...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

祭灶仪规

《平兴寺佛事仪轨》祭灶仪规 1、净水赞 杨枝净水 遍洒...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如是我闻:...

【推荐】父亲临终的惨状让我深信因果

我叫李小英,今年27岁,父亲李明裕,祖父李根阳。家住...

万法一幻丛,死生一幻场

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楞伽室。睹东坡...

「十念法」到底怎么念

问: 印光法师十念法,是十口气念佛还是念十声?临终十...

做这么多功课,为什么没有感应呢

问: 师父,我做这么多功课,为什么佛菩萨没有感应呢?...

舍利弗的眼珠

我们想靠自身修行得到正定聚是很难的。正定聚是十信位...

用短暂的痛苦,来解决长远的痛苦

什么叫精进呢,《广论》当中提出了两个定义。就是当我...

改善生态环境要从心做起

由于人类日趋膨胀的物欲与自我中心主义,地球的生态环...

自信是由实力而来,而不是整容

问: 医学发达,整形变得很普遍。有人觉得,整形像化...

害者逼恼他故,正障于慈悲

随烦恼二十: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

多吃有色蔬菜营养高

多吃有色的蔬菜,对身体大有裨益。我们按照颜色的由浅...

圣严法师《过去已成过去》

曾有一位日本老太太已经八十岁了,每次来见我,总要拿...

拜访绍云长老:结缘乃是亲人,放下便是重生

坐落于安徽含山县褒禅山的千古名刹褒禅寺,云雾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