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

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此二心受通有漏无漏故。以四智知广释如上。问此中何者名身受何者名心受耶。答若受在五识身名身受。在意地名心受。复次若受无分别名身受。有分别名心受。复次若受取自相境名身受。取自共相境名心受复次若受取现在境名身受。取三世及非世境名心受。复次若受取事别境名身受。取事别及和合境名心受。复次若受一堕境者名身受。数数堕境者名心受。复次若受于境率尔转者名身受。思度转者名心受。复次若受以色为所依色为所缘者名身受。

以非色为所依色非色为所缘者名心受。

如色非色。如是有对无对积聚非积聚和合不和合广说亦尔。尊者世友说曰。如佛所说。彼于尔时受于二受。谓身受心受。云何身受。云何心受。答无有受是身受一切受皆是心受。所以者何。心相应故。然诸受若依五根转此受名身受。恒以身为增上故。若依意根转此受名心受。恒以心为增上故。复作是说。无有受是身受。一切受皆是心受心相应故。然诸受依取至境三根转此受名身受恒作想故。依取不至境三根转此受名心受不恒作想故。大德说曰。若是身受彼亦心受耶。答若是身受彼亦心受。有是心受而非身受。谓若计度外事于内取相及于事取补特伽罗并法处所摄色。心不相应行无为相。如此类受皆名心受。以于非实有境分别转故。是谓身受心受差别。

受乐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乐有味受。及苦无味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以一切有味受及苦无味受皆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无味受不苦不乐无味受时如实知。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此二无味受通有漏无漏故以四智知。广释如上。此中味者是爱味着性故。若受与彼为安足处名有味受。有说。味名一切烦恼取着性故。若受与彼为安足处名有味受。若受不与爱或一切烦恼为安足处名无味受。问若尔者则一切苦受皆名有味。皆能与爱或一切烦恼为安足处故。又如品类足说。云何有味法。谓有漏法。云何无味法谓无漏法。何故此中说有苦无味受耶。答苦受虽有漏而有少无味依性依彼故说苦无味依受。谓彼有与烦恼相违及与烦恼不相杂性。有余师说。苦受虽皆是有漏而有能引发随顺胜义无味无漏受者。依彼故说苦无味受。以能暂时伏诸味故。

受乐耽嗜依。受苦耽嗜依。受不苦不乐耽嗜依。受及苦出离依。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以一切耽嗜依。受及苦出离依受皆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出离依。受不苦不乐出离依受时如实知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如前释。此中耽嗜谓爱耽着性故。若受与彼为安足处名耽嗜依受。有说。耽嗜名一切烦恼执着性故。若受与彼为安足处名耽嗜依受。苦受不与爱或一切烦恼为安足处名出离依受。问若尔一切苦受皆应名耽嗜依。皆能与爱或一切烦恼为安足处故。又如品类足说。云何耽嗜依法谓有漏法。云何出离依法谓无漏法。何故此中说有苦出离依受耶。答苦受虽有漏而有少出离依性。依彼故说苦出离依受。谓彼有与烦恼相违及与烦恼不相杂性。有余师说。苦受虽皆是有漏而有能引发随顺胜义出离依无漏受者。依彼故说苦出离依受以能暂时伏诸耽嗜故。

如说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乃至广说。有二义故。心名有贪一贪相杂故。二贪所系故。有说。此中依相杂有贪而作论。有说。此中依二种有贪而作论。所以者何。若唯依相杂有贪而作论者则有漏善。及无覆无记心等应亦名离贪心。然彼亦是有贪心贪所系故。如有贪心应知有瞋心等亦尔。此中贪所系故名有贪心。贪对治故名离贪心。如是说者好。谓贪所系故名有贪心。贪对治故名离贪心。若说贪相应故名有贪心。贪不相应故名离贪心者则贪不相应余烦恼相应心等应名离贪心。然彼亦是有贪心贪所系故。若说贪相应故名有贪心。贪对治故名离贪心者。则贪不相应染污心及无覆无记一分善心。应非有贪心亦非离贪心。然彼亦是有贪心贪所系故。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此一智谓世俗智。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皆如前释。瞋所系故名有瞋心。瞋对治故名离瞋心广说如贪。有瞋心如实知有瞋心。此一智谓世俗如前释。离瞋心如实知离瞋心。此三智谓法世俗道。此中依近对治说故不说类智。以类智品道非欲界近对治故余如前释。痴所系故名有痴心。痴对治故名离痴心。如是说者好。谓痴所系故名有痴心。痴对治故名离痴心。若说痴相应故名有痴心。痴不相应故名离痴心者。则无覆无记一分善心。亦应名离痴心。然彼亦名有痴心痴所系故。若说痴相应故名有痴心。痴对治故名离痴心者。则无覆无记一分善心应非有痴心。亦非离痴心。然彼亦是有痴心痴所系故。有痴心如实知有痴心。此一智谓世俗。离痴心如实知离痴心。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如前释。染心者谓染污心烦恼相应故。不染心者谓善心烦恼相违故。有说。善心无覆无记心皆名不染心烦恼不相应故。染心如实知染心此一智谓世俗。不染心如实知不染心。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如前有痴离痴心释。略心者。谓善心于所缘略摄故。散心者谓染污心于所缘驰散故。略心如实知略心。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散心如实知散心此一智谓世俗。此随所应如前释。迦湿弥罗外诸师言。略心者谓眠相应心以说心略名眠故。如说眠云何。谓眠者所有眠梦不能持身心略为性。问若尔者。此中所说云何通。如说略心如实知略心此四智。乃至广说。答此文应作是说。略心散心下心如实知略心散心下心此一智谓世俗。举心如实知举心此四智如前说。评曰。彼不应作是说。若作是说则染污眠相应心应亦名略心眠相应故。亦名散心以染污故。由此应知前说者好。下心者谓染污心懈怠相应故。举心者谓善心精进相应故。下心如实知下心此一智谓世俗。举心如实知举心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如前释。小心者谓染污心小生所习故。大心者谓善心大生所习故。问今现见无量有情作恶。少有情习善。云何染心小生所习耶。答此中不以类少名小。但以净法少故名小。谓若净法少生之所习者名小心。净法多生之所习者名大心。是故遍生死海中唯佛多修善法而名为大。非一切有情。有说。染污心小价得故名小。善心大价得故名大。以染污心因少所为便起无量非理作意。令烦恼恶行起如河流。善心不尔。虽舍百千珍宝或有能起或有不能起者。有说。染污心少根故名小。善心多根故名大。谓染污心或唯一根或复至二善心。一切皆具三根。有说。染污心少随转故名小。善心多随转故名大。谓染污心唯三蕴随转。善心或三蕴或四蕴随转。有说。染污心少眷属故名小。善心多眷属故名大。谓染污心无未来修故。善心有未来修故。有说。染污心少对治故名小。善心多对治故名大。如一刹那苦法智忍生。能顿永断欲界见苦所断十随眠等。此一力胜非彼一切如一力士能伏千人。而无一刹那染污心生有此势力。复次染污心中所有上首阙于眼足。彼上首者则是无明。如说无明为上首为前因故生无量种恶不善法。及彼种类无惭无愧善心中所有上首具有眼足彼上首则是明。如说明为上首为前因故。生无量种善法及彼种类惭愧。复次无始时来所习不善法。暂时习善则令永断。犹如室中多时积闇。灯明暂照则便除遣。如于多时习无盐想暂甞盐时彼想便舍。此亦如是。不善断善无如是事。复次善于不善能毕竟伏。或毕竟断。不善于善则不如是。由此等缘染污心名小善心名大。小心如实知小心此一智谓世俗。大心如实知大心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皆如前释。掉心者谓染污心掉举相应故。不掉心者谓善心奢摩他相应故。掉心如实知掉心。此一智谓世俗。不掉心如实知不掉心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皆如前释。不寂静心者。谓染污心恒喧动故。寂静心者谓善心背喧动故。不寂静心如实知不寂静心此一智谓世俗。寂静心如实知寂静心。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皆如前释。不定心者。谓染污心散乱相应故。定心者谓善心背散乱故。不定心如实知不定心此一智谓世俗。定心如实知定心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皆如前释。不修心者谓于得修习修俱不修心。修心者谓于得修习修或俱或随一修心。不修心如实知不修心此一智谓世俗。修心如实知修心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皆如前释。不解脱心者。谓于自性解脱相续解脱俱不解脱心。解脱心者谓于自性解脱相续解脱。或俱或随一解脱心。不解脱心如实知不解脱心此一智谓世俗。解脱心如实知解脱心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皆如前释。

如说有内贪欲盖。乃至广说。此圣教中内有二种。一内处摄故名内。如说此六内处。乃至广说。二自相续摄故名内。如说于内身循身观。乃至广说。此中依相续内而作论不依处内。所以者何。若依处内而作论者。则不应言有内贪欲盖等。以贪欲盖等皆是外法处摄故。然彼虽是外处而以自相续摄故说名为内。如说有内贪欲盖。如实知有内贪欲盖。此一智谓世俗。此中有者谓自相续中贪欲盖现行可得。或未离彼得获成就。或彼对治道未生。此一智者以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无内贪欲盖。如实知无内贪欲盖。此三智谓法世俗道。此中无者谓自相续中贪欲盖非现行可得。或已离彼得获成就。或彼对治道已生。此三智者谓贪欲盖唯欲界故。彼近对治非类智品。如未生内贪欲盖而生。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此中未生而生者。谓由彼彼因彼彼缘内贪欲盖生。此一智者如前释。生已便断断已后不复生。如实知此三智谓法世俗道。此中生已便断者。谓彼对治道已生贪欲盖断。断已后不复生者。谓或毕竟不生。或乃至未退彼对治道。此三智者如前释。如贪欲盖应知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盖亦尔。以彼皆是欲界系故。

如说有内眼结。如实知有内眼结此一智谓世俗。此中亦依相续内而作论。不依处内。广说如前所说。有者亦谓自相续中眼结现行可得。或未离彼得获成就。或彼对治道未生。此一智者如前释。无内眼结如实知无内眼结。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此中无者亦谓自相续中眼结非现行可得。或已离彼得获成就。或彼对治道已生。此四智者谓内眼结欲色界系故。彼近对治通法类智品。如未生内眼结而生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此中未生而生者。谓由彼彼因彼彼缘内眼结生。此一智者如前释。生已便断断已后不复生。如实知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此中生已便断者。谓彼对治道已生内眼结断。断已后不复生者。谓或毕竟不生。或乃至未退彼对治道。此四智者如前释。如眼结应知耳身意结亦尔。彼近对治俱通法类智品故。鼻舌结如盖说。皆唯欲界系故。如说有内念等觉支。如实知有内念等觉支。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此中有者谓自相续中念等觉支现行可得。或已有彼得获成就。或彼所对治障已断。此四智者。有说。此中真实念等觉支三智知谓法类道智。相似念等觉支一智知谓世俗智。有说。此中唯说真实念等觉支则此为四智知。谓世俗智不明了知。法类道智明了知。无内念等觉支如实知无内念等觉支。此一智谓世俗。此中无者谓自相续中念等觉支非现行可得。或未有彼得获成就。或彼所对治障未断。一智者如前说。如未生念等觉支而生。生已住不忘令圆满倍增广智作证。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此中未生而生者谓由彼彼因彼彼缘内念等觉支生。生已住不忘等者。问如尔所生则尔所灭。刹那后必不住如何可说生已住不忘等耶。答此中说二种善根。谓顺住分及顺胜进分。生已住不忘者说顺住分善根。生已令圆满倍增广者说顺胜进分善根。四智者如前释。如念等觉支应知择法精进喜安定舍等觉支亦尔。以种类同故。问喜等觉支则是受。前受念住中已观。今何故重观察耶。答前以受念住门观察。今以法念住门观察。复次前独观察。今与余觉支观察。复次前观察彼自相。今观察彼共相。复次前观察有漏无漏。今观察无漏。有说。此中亦观察有漏无漏。以通观察真实及相似觉支故。

如说等随观自贪瞋痴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佛经义故。如契经说。诸苾刍苾刍尼等随观自贪增时。彼应知退诸善法佛说名退瞋痴亦尔。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广分别。云何贪增乃至痴增。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别者今应分别故作斯论。云何贪瞋痴增。答有下贪瞋痴缠故中。有中。故上是谓增。此中有说。依世所现见贪瞋痴增而作论。贪增者如诸男子于童子位起下贪缠。于少年位起中贪缠。于盛年位起上贪缠。于彼妻亦尔。瞋增者如诸男子展转斗诤。未发麁语起下瞋缠。发麁语时起中瞋缠。结憾谋害起上瞋缠。痴增者如有男子生外道家。未学彼书论起下痴缠。学而未达其义起中痴缠。若究竟通达起上痴缠。有说。此中依观待道理而作论。谓观下品贪缠故施设中。观中故施设上。瞋痴亦尔。有说。此中依退作论。谓从下品贪缠退故中。从中退故上。瞋痴亦尔。

如说等随观自贪瞋痴减。乃至广说。问何故复作此论。答欲分别即前经中余所说义故。如彼说。诸苾刍苾刍尼等随观自贪减时。彼应知不退善法。佛说名不退瞋痴亦尔。彼经虽作是说而不广分别。云何贪减乃至痴减。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说者今悉应说故作斯论。云何贪瞋痴减。答无上贪瞋痴缠故中。无中故下是谓减。有说。此中依世所现见贪瞋痴减而作论。贪减者如诸男子。于盛年位起上贪缠。于中年位起中贪缠。于老年位起下贪缠。于彼妻亦尔。瞋减者如诸男子展转结憾相谋害时起上瞋缠。为兴斗诤遣使往返起中瞋缠。正斗诤时起下瞋缠。痴减者如诸男子。生外道家学彼书论。已通达时起上痴缠。若闻佛语心中住时起中痴缠。若于佛语少生信时起下痴缠。有说。此中依观待道理而作论。谓观上品贪缠故施设中。观中故施设下。瞋痴亦尔。有说。此中依离染作论谓上品贪缠减故中。中减故下。

云何死边际受。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阿难陀当知昔有转轮王名曰善见。有如是类死边际受。犹如壮士多食美食须臾迷闷。又契经说。我今已生勐利损害死边际受。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死边际受。齐何当言死边际受。乃至广说。故作斯论。有说。所以作论者为止世间于非死边际受。起死边际受想故。如世间说。我已受死边际受。今受当受彼于非死边际受起死边际受想。所以者何。若受此受不久便命终者乃名死边际受故。云何死边际受。答由此末摩断命根灭。问此受何故名死边际耶。答由此引至死边际位故名死边际受。问若尔应说最后受名死边际受。不应说由此末摩断。所以者何。末摩断已或经昼夜方命终故。答则断末摩受亦名最后受。以断末摩后不久必命终故。有说。一众同分中有二种受。一身受。二心受。断末摩受是身受。最后命根灭受是心受。最后。

齐何当言死边际受。答齐此末摩断命根灭。问何故复作此论。答前说死边际受自性。而未显位今欲显之故作斯论。死边际受何处摄。答法处。几识相应。答身识意识。谓初末摩断受身识相应。最后受意识相应。问几大种能断末摩。答三谓水火风。问何故地大种不能断末摩。答非田非器。乃至广说。有说。勐利大种能断末摩地大种不勐利。有说。若诸大种能坏。外分能为外灾彼亦能坏内分能断末摩地大种不能坏外分不能为外灾故。亦不能坏内分不能断末摩。此中水大种断末摩者。谓将死时于内身中。水界增盛。由此浸渍令一切筋烂。诸筋烂故支节解。支节解故不久命终。火大种断末摩者。谓将死时于内身中火界增盛。由此烧逼令一切筋燋。诸筋燋故支节解。支节解故不久命终。风大种断末摩者。谓将命终时于内身中风界增盛。由此鼓击令一切筋碎。诸筋碎故支节解。支节解故不久命终。亦有欲令地大种能断末摩。彼作是说。将命终时。身中地界增盛能令一切窍穴闭塞。诸穴塞故支节解。支节解故不久命终。问何处有断末摩。答在欲界非色无色界。于欲界中地狱无断末摩以恒断故。傍生饿鬼有断末摩。人中三洲非北拘卢洲。欲界诸天亦无断末摩。彼非恼乱业果故。

问何等补特伽罗有断末摩。答异生圣者皆有。于圣者中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皆有。唯除世尊无恼乱业故。诸佛世尊无断末摩。声音不坏无渐命终。以佛世尊诸根顿灭故。或阿罗汉有断末摩。非屠羊人等。以断末摩是恼乱业果。故若有恼乱业者虽阿罗汉而断末摩。若无恼乱业虽屠羊人等亦无断末摩事。

问末摩中间云何安布。答象马牛等诸大力兽末摩中间骨节相拄而复坚固。大诺健那骨节相接。犹如接版钵罗塞建提骨节相钩。如铁钩相钩。那罗延身骨节连锁犹如铁锁。佛身骨节展转盘结犹如盘龙。诸余有情骨节相离而不坚固。是故彼类其力最劣。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

 

上篇: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下篇:阿毗昙毗婆沙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

杂阿毗昙心论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阿毗昙八犍度论

阿毗昙八犍度论序 释道安撰 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众...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

从容录重刻四家语录序 自佛祖拈花。迦叶微咲。虽云默...

佛说园生树经

佛说园生树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

佛说华手经

佛说华手经卷第一(亦名摄诸善根经)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

【注音版】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

曼殊室利呪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 大唐三藏沙门释义净译...

【注音版】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笈多译本)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笈多译本)...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

金光明忏法补助仪 宋天台东掖山沙门遵式集 缘起第一...

佛说随勇尊者经

佛说随勇尊者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圣诞祝仪

本祝仪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

家里出事,你要给他回向

大乘经教好多都是,最初你所学的经论,都要你好好地保...

忍辱法门有五种

第一、生忍。 每当被辱境到来之时,无法回避,无法抵...

非时食戒十大益论

客问杜多子曰:吾闻杀、盗、淫、妄,名为性罪;饮酒昏...

做早晚课的用意

早晚课诵是自古就传下来的传统,但是虽然传了数千年,...

圣严法师《回家的感觉真好》

我们要用爱心营造温馨的家庭,温馨的意涵是指温暖,令...

有八种原因会导致持咒不灵

1-3、【怀疑心、起恶心、不诚心】,有这三种心,持咒必...

佛教为何分宗派

佛教,整体的佛教是一味的,在佛陀时代,并无所谓八宗...

寺院不是星级酒店,而你更不是金钻VIP

上午与某居士喝茶时闲聊,他告诉我,师父,前两天我在...

在生命轮回中,你的心是变来变去的

所有的烦恼有一个中心点,就是自我意识。我们在刚开始...

调伏对色身感受的爱取

其实整个思惟苦谛、调伏爱取的方法,正修就是四念处,...

出家有十八法,难行能行

【原文】 《净住子》 说出家有十八法,难行能行: 父母...

人有四种未来

龙树菩萨说,人有四种未来:从光明到光明;从光明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