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四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事分中契经事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之二

复次嗢拕南曰。

 触缘见圆满  实解不爱乐
 法住智精进  生处等为后

于一切触缘受有中。若诸沙门或婆罗门。

宣说无因恶因论者。如前请问。此作此受。乃至广说。安住正法大师弟子。若胜若劣。略有三种无倒记别。一开自宗记。二伏他宗记。三有执无执杂染清净记。当知此中。于彼所问无差别记。谓诸苦乐皆从缘生。是我宗致。斯则名为开自宗记。若于彼问作如是记。诸计苦乐自作他作俱作俱非无因而生。于一切处由触生受。何用妄计自他作等。若触因受现不可得。更求余因可为巧妙。然触因受。既现可得故。求余因非为巧妙。如是记者。是则名为伏他宗记。所以者何。由二因缘。彼为摧伏。一者除唯根境识合。不能显示余作者故。二者不能诽拨一切世间现量如理所得触因缘故。又彼不能立自宗故。亦复不能破他宗故。名被摧伏。若于彼问作如是记。我亦唯依根境界识。假立自作他作俱作。若苦若乐。而于实我都无所执。汝于此中有邪执着故。不随许。所以者何。若有执着即为杂染。若无执着即为清净。云何名为若有执着。即为杂染。谓彼世间不聪慧者。若于前际有所执着。无明缘行。广说如前。便于中际苦乐杂染。若于中际有所执着。彼亦如前。当于后际苦乐杂染。云何名为若无执着即为清净。谓聪慧者。若于前际或于中际。不于诸行执我我所。彼于前际。诸受因灭已。般涅槃。或于后际。诸受因灭。当般涅槃。是名第三有执无执杂染清净记。

复次若有弃舍无因恶因。于因生法五种因中。获得正见。名见圆满。于此正法及毗奈耶。不可转故。亦得名为成正直见。由于涅槃意乐净故。亦名成就于佛证净。于所知境。智清净故。由此三缘。如其次第。名于正法趣向亲近。及与正证。云何名为从因生法五种因耶。一恶趣因。谓诸不善及不善根。二善趣因。谓一切善及诸善根。三于识住令识住因。谓四种食。四现法后法杂染因。谓一切漏。五清净因。谓谛缘起。若有于此诸因自性。如实了知是其自性。于此因缘。如实了知是其因缘。于因缘灭。如实了知真实是灭。于趣灭道。如实了知真实是道。名见圆满。观缘生事乃至无明为边际故。过此更无缘生因。观唯由此。观自义究竟。

复次略有三种。于现法中。真实寂灭。乃至寿量未永止息。恒相续转所知境事。于彼有学正修行时。施设学性。于彼无学作是思惟。我一切尽不复当尽。尽无生智所思择故。名思择法。云何为三。一六处。二六处缘触。三触缘受。当知此中。所有多闻诸圣弟子。随所领受。即于彼受如实遍知。又即于彼厌离。欲灭勤修正行。又能如实了知彼受触所引生。触复由彼六处引生。即于彼触引因六处。厌离欲灭勤修正行。又于彼受触及六处。一切实事。略摄为一。了知一切由无常灭名灭法。已于现法中。于此一切三种实事无常灭法。如前修行厌离欲灭。由此正行。名学常委。又由修行此正行故。无所造作。究竟解脱。是故说名择法常委。为欲证得曾所未得。曾所未证。修行无间殷重方便。名学常委。为于所有现法乐住。无有退失。无间所作。殷重所作。由是说名择法常委等。说一切事法增上名句文身。名为法界。诸有获得无碍解故。名句文身随欲自在。是故说名善达法界。由于法界善通达故。即于如是真实想义。更以余名随其所乐。差别宣说。乃至能于七日七夜或过彼量。辞辩无竭。复以如是差别种类。如实宣说。彼是有为思所造作动转。羸顿如病如痈。乃至广说。

复次当知。具解诸阿罗汉。略有六种记别所解。一有异门记别。二无异门记别。三智记别。四断记别。五总记别。六别记别。有异门记别者。谓如有一或他请问。或复自然为欲令他于佛圣教多起恭敬故。如是记。我于今者无一疑惑。无异门记别者。谓作是记。我生已尽。乃至广说。智记别者。谓有问言。云何知故。云何见故。彼生已尽便记别言。生缘尽故。彼生已尽。以如是相。记别自己善解脱智所摄尽智。名智记别。又即于此别记别者。谓即记别彼因缘有。又复记别彼生因缘因缘诸取。又复记别此诸取相。如实知故。如实见故。令取无有。总记别者。谓即于此一切所记。了知所有诸受皆苦。既了知已令彼生尽。如是记者。名总记别。断记别者。谓即由彼内解脱故。一切贪爱因缘皆尽。如是记者。名断记别。此断记别。即如前说名别记别。此总记别。当知略由三种行相。谓薄伽梵所说诸结。我皆无有。是名最初断总记别。谓诸有结皆永断故。又我安住如是正念。由我安住此正念故。一切贪忧恶不善法能令毕竟不漏于心。是名第二断总记别。谓恒住故。又于此中自无憍慢。是名第三断总记别。谓无有余增上慢故。如是总说有六记别。

复次有三种法。是诸世间所爱所乐。依内而说。一者势力。二者妙色。三者寿命。复有违害如是三法。能引所治不可爱乐三种别法。一者疾病。二者衰老。三者夭没。若于三学起邪行时。便不堪任超越疾病衰老夭没。若于三学起正行时。即能超越如是三事。云何三学。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云何名为依止所有增上戒学起诸邪行。谓如有一。于初学中有所毁犯。或观于自或观于他无有羞耻。既自安住无羞耻已。便于一切恶不善法。不自防护。既于彼法不自护。已于佛法僧不起恭敬。于诸所学教授教诫。都无敬忌。由是因缘。若于此事他正谏举。便于彼言不能忍受。自亦于彼默不与语。于处非处能正谏举补特伽罗。憎背远避。于行邪行同己法者。亲近交游。好共安止。由与恶友共安止故。于诸贤圣尚生憎背。况当诣彼躬申敬觐。设复往彼为说正法。憎背圣故。而不欲闻。设暂属耳心无敬顺。唯怀违诤不为知解。而有听闻于处非处分别正行诸智论中。不乐安住。彼由内怀违诤心故。虽有听闻。而不信受。亦不依行。又诸贤圣默不与语。作是思惟。如是行者不堪与语教授教诫。彼既自然无法自制。又为贤圣之所弃舍。于其内心恒不寂静。外身语意猥杂而住。勃恶贪婪强口憍傲。于如是事不见过罪。多所毁犯不如法悔。由数习故。渐次毁犯一切尸罗。当知是名依止所有增上戒学起诸邪行。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戒学所起正行。云何名为依止所有增上心学起诸邪行。谓于行时不如正理。执取境界诸相随好。由是因缘。发起妄念。即于其中不观过患。烦恼生已坚执不舍。由是因缘。不正知住。或于住时居远离处无有第二。即以忘念不正知住为所依止。心外驰散。如是名为依止所有增上心学起诸邪行。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心学所起正行。云何名为依止所有增上慧学起诸邪行。谓如有一。离近贤圣。依近恶友。闻不正法。胜解为因。不如正理思择诸法。于诸恶欲及诸恶见。憙乐受行。或于广大所学所得微妙法中。而自轻蔑。如是名为依止所有增上慧学起诸邪行。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慧学所起正行。此中异生补特伽罗。依止如是三种学中所起邪行。无有堪能超异生地。无倒趣入正性离生。永断三结。由不永断三种结故。无有堪能依止修道得阿罗汉。于现法中无余永断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超越当来疾病衰老及以夭没。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于三学中。如实正行一切白品。广说乃至。超越当来疾病衰老及以夭没。

复次若有苾刍。具净尸罗。住别解脱清净律仪。增上心学增上力故。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增上慧学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为依止。先由四种圆满。远离受学转时。令心解脱一切烦恼。得阿罗汉。成慧解脱。此中云何名法住智。谓如有一。听闻随顺缘性缘起无倒教已。于缘生行因果分位。住异生地。便能如实以闻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能以妙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诸如是等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又复云何名涅槃智。谓彼法尔。若于苦集灭道。以其妙慧。悟入信解是真苦集灭道谛时。便于苦集住厌逆想。于灭涅槃起寂静想。所谓究竟寂静微妙。弃舍一切生死所依。乃至广说。如是依止彼法住智。及因于苦若苦因缘。住厌逆想。便于涅槃能以妙慧悟入信解。为寂静等。如是妙智。名涅槃智。

复次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诸聪慧者。正观六种圆备。现前足能发起勤精进住。云何名为六种圆备。一大师圆备。二圣教圆备。三圣教易入圆备。四证得自义无上圆备。五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六有圣言将圆备。云何名为大师圆备。谓诸如来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如是等。名大师圆备。云何名为圣教圆备。谓自称言。我今已处大仙尊位。能转梵轮。于大众中正师子吼。开示一切顺逆缘起寂灭涅槃如是等。名圣教圆备。云何名为圣教易入圆备。谓此圣教所有文句。其性明显其义甚深。由此圣教能正开发诸甚深义故。说文句其性明显其义甚深。如是名为圣教易入圆备。云何名为证得自义无上圆备。谓无沙门或婆罗门。于如来所。能正开觉通慧为胜。是故于他证得自义所应得义。所应觉义。唯有如来所说法教。为妙为上。若过于此言辞路绝。如是名为证得自义无上圆备。云何名为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谓诸如来所说法教。普为一切人天开示无倒。开示于一切法。不作师捲。无遗开示。如是名为一切如理无间宣说圆备。云何名为有圣言将圆备。谓有能断一切疑惑。及能生起一切善根。一切善法所依大信。现量可得安足之所大师现前。如是名为有圣言将圆备。诸聪慧者。正观此六圆备。现前足能发起勤精进住。于三学中。依增上戒修习瑜伽。依增上心修不放逸。依增上慧于大师教。修瑜伽行。若有安住懈怠心者。当知希求二种过患。一者希求现法当来能生众苦一切烦恼杂染。忧苦不安隐住。二者希求退失所有未证已证一切善法。退失能引能往善趣涅槃大义。与此相违。勤精进者。当知希求二种胜利。此精进者。于诸善法未证能证无退失时。能办自义他义俱义。云何名为能办自义。谓出家已。由其二相。说名有果。一者证得烦恼离系究竟涅槃。谓离系果。二者能起世间胜乐。谓往善趣乐异熟果。云何名为能办他义。谓广为他宣说法要。令其能往世间善趣。究竟涅槃。云何名为能办俱义。谓自修治净福田。性堪任受用从净信边所得如法衣服等事。由此受用摄养己身。令其能顺一切善品。又能令他于己所作得大果报。谓于当来往善趣故。得大胜利。谓当获得财宝僕从皆圆满故。得大荣盛。谓当获得寿命色力乐辩才等自圆满故。得大修广。谓即于上所得三处。长时随逐无间断故。由四种相。应知世尊所说圣教名善说法。一能趣寂静。能令证得有余依涅槃界故。二能般涅槃能令证得无余依涅槃界故。三能趣菩提能令证得声闻独觉无上正等三菩提故。四善逝分别最极究竟现量所显无上大师所开示故。

复次具四圆满能生圣处。若随有一成此圆满。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修行时。名曰善来善出家者。云何名为四种圆满。一增上意乐圆满。二根圆满。三智圆满。四即于圣处有佛出世得值圆满。增上意乐圆满者。谓如有一。于般涅槃。极净修治增上意乐。方乃出家。非为债主及诸怖畏之所逼迫。乃至广说。当知如是而出家者。名善出家。生于圣处。根圆满者。谓如有一。眼耳无阙。非半择迦。不缺支分。由得如是根无缺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堪任出家说正法。时堪能听受。智圆满者。谓如有一。性不愚戆。无有下品愚痴障故。亦不瘖痖。无有中品愚痴障故。非手代言。无有上品愚痴障故。离三种智愚痴障故。有力能解善说恶说所有法义。即于圣处有佛出世得值圆满者。谓如今时有薄伽梵释迦牟尼出现于世。是为如来应正等觉。乃至广说。若广解释。应知如前摄异门分。宣说正法。趣寂静等广说如前。当知此中生圣处故。名为善来。善得出家。根无缺故。不愚戆故。不瘖痖故。亦不以手代其言故。名善获得具足人身。

复次其于缘生诸行流转修观行者。略有二种作犹豫法。云何为二。一者承习说无因论。二者承习说恶因论。此中承习无因论者。观一切种皆无所因。便生疑惑。云何诸法无因而转。其有承习恶因论者。亦生疑惑。云何由彼不相似因不称理因。有诸法转。若有多闻诸圣弟子。远离二种非真实论。正观流转由是因缘。得善决定。无有疑惑。内证真实。若于是处。说有多闻诸圣弟子。当知此中是诸异生。若于是处。唯说有其诸圣弟子。当知此中说已见谛。

复次于正法中。略有三种补特伽罗。犹有苦恼不安隐住。云何为三。谓如有一。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为求涅槃。趣向涅槃。弃舍家法。趣于非家。既出家已。唯能受持所有禁戒。便喜足住。不于时时转。进修习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彼舍先时居家所有受用境界。未能随得无上安隐证涅槃道。处在中间。犹有苦恼不安隐住。是名第一补特伽罗。复如有一。虽不唯于所受禁戒喜足安住。然其未能超异生地。由未能超异生地故。于一切法缘藉他故。常视他面。常观他口。何当如实知于所知。见于所见。恒于他所求闻正法教授教诫。然其自心有疑有惑。犹有苦恼不安隐住。是名第二补特伽罗。复如有一。是学见迹。放逸而住。于现法中不堪证得究竟涅槃。有能摄受第二有体生起之因。有第二住。犹有苦恼不安隐住。是名第三补特伽罗。如是三种补特伽罗。复有三异补特伽罗。有诸快乐善安隐住。谓阿罗汉一向乐住。

复次嗢拕南曰。

 有灭若沙门  婆罗门受智
 流转与来往  佛顺逆为后

诸学见迹。虽于有灭寂静涅槃。不随他。信内圣慧眼。自能观见。然犹未能以身触证。譬如有人热渴所逼。驰诣深井。虽以肉眼现见井中离诸尘秽清冷美水。并给水器。而于此水身未触证。如是有学虽圣慧眼现见所求后烦恼断。最极寂静。而于此断身未触证。

复次有诸沙门若婆罗门。于贪瞋痴无余断灭。真沙门义婆罗门义。全未证得。而诸世间起沙门想婆罗门想。彼亦自称是真沙门真婆罗门。世间于彼虽起是想。然彼但是世俗沙门。及婆罗门。非第一义。若第一义诸有沙门及婆罗门。皆不忍许彼为沙门及婆罗门。所以者何。由彼不能如实了知诸杂染法。杂染法因。亦不如实了知彼灭趣彼灭行。杂染法者。谓老死支所摄众苦。及以生支。杂染法因。复有二种。一爱所作。二业所作。爱所作者。谓由缘起逆次道理有取爱支。若无明触所生诸受。若无明触及无明界所随六处。业所作者。谓由缘起逆次道理名色识行。及即于彼不如实知。如法住智尚未能了。况当如彼谛现观时能遍了知。或如修道未遍了知。如无学地未能超越。

复次略由二种明触生法。于其缘生一切行中。依四谛理。趣入现观。云何为二。一由领纳所缘为性明触生受。二由简择所缘为性明触生慧。当知此中于十一支安立四谛。依此一一支谛。建立四十四事。即依明触所生诸受。宣说如是四十四种受事差别。即依明触所生诸慧。宣说如是四十四种智事差别。此中后际所作老死。唯果非因。于其前际所发无明。唯因非果。其余有支。亦因亦果。三时遍智有差别故。如前所说。决定遍智有差别故。由法住智所摄能取智。无常性有差别故。当知建立七十七种智事差别。如是显示历观诸谛一切行相。从此无间入谛现观。渐次修习。乃至获得阿罗汉果。

复次由三种相。于缘生行。应正了知流转渐次。何等为三。一因增益故。二果生起故。三果增集故。如是一切略摄为一。总名诸法。若增。若生。若集。依因果灭。如其所应当知。说名若减。若灭。若没。如是意趣差别道理。不违法性。复有别义。初中后际时差别故。欲色无色界差别故。如其次第。若增。若减。若生。若灭。若集。若没。应正了知。

复次当知略有二种杂染。一业爱杂染。二妄见杂染。此二杂染依于二品。一在家品。二出家品。应知此中业爱杂染所造作故。名思所作。妄见杂染邪计起故。名计所执。此中异生若在家品。若出家品。具二杂染。由诸缠故。及随眠故。因彼所缘。于四识住。令心生起诸杂染已。招集后有。循环往来不得解脱。有学见迹妄见杂染已永断故。唯有我慢依处习气。尚有余故。不造新业。不欣后有业爱杂染。无有诸缠能为杂染。唯有随眠依附相续能为杂染。因彼所缘。于诸识住。杂染其心。招集后有。若诸无学。二种杂染缠。及随眠。皆永断故。即现法中。于诸识住。其心杂染。及与当来所招后有。一切皆无。

复次过去诸佛为菩萨时。如理思惟缘起法已。证觉无上正等菩提。今薄伽梵亦于缘起正思惟已。证觉无上正等菩提。如过去佛得菩提已。即于缘起作意攀缘顺逆道理。方便随修。现法乐住已。住安乐。今薄伽梵。亦复如是。彼虽无量。如说世间七劫相似故。唯说七。如是无上正等菩提。尚犹如实知缘起故。未证能证。证已获得现法乐住。况余下劣所有菩提。又为如实等觉缘起摄受五支。为断方便。如前应知。又此缘起总略义者。谓依转品有因诸苦。又依还品有因无漏所有诸法。又有因苦因缘诸漏。又彼诸漏所依止性从无明触所生诸受。又有因法住立因缘。则现法中烦恼断者。唯有依缘。又复依于七种清净渐次修集。为得无造究竟涅槃。应知宣说随顺如是缘性缘起甚深言教。云何名为七种清净。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智见清净。七行断智见清净。云何名为如是清净渐次修集。谓有苾刍。安住具足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广说应知。如声闻地。彼由如是具尸罗故。便能无悔。广说乃至。心得正定。渐次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彼既获得如是定心。渐次乃至质直调柔安住不动。于为证得漏尽智通。心定趣向于四圣谛证入现观。断见所断一切烦恼。获得无漏有学正见。得正见故。能于一切苦集灭道。及佛法僧。永断疑惑。由毕竟断。超度犹豫故。名度疑又于正见前行之道。如实了知。是为正道。由此能断见所断后修所断惑。又于邪见前行非道。如实了知。是为邪道。于道非道得善巧已。远离非道游于正道。又于随道四种行迹。如实了知。何等为四。一苦迟通。二苦速通。三乐迟通。四乐速通。如是行迹。广辩应知。如声闻地。于此行迹。如实了知最初行迹一切应断。超越义故。非由烦恼离系义故。如实了知第二第三苦速乐迟二种行迹一分应断。如是如实了知初全及二一分应当断已依乐速通。正勤修集。从此无间永尽诸漏。于现法中获得无造究竟涅槃。身坏已后证无余依般涅槃界。如是七种清净为依。渐次修集。乃至获得诸漏永尽无造涅槃。当知此中由于如是七种清净。一切具足。渐次修集。方乃证得无造涅槃。非随阙一。是故应求如是一切。于世尊所熟修梵行。非求随一。又佛世尊。由此因缘。亦具施设如是一切。为令证得无造涅槃。非随舍一。又于此中依一一说。非唯由此。亦非离此能获无造究竟涅槃。如是应知此中缘性缘起甚深。

复次嗢拕南曰。

 安立与因缘  观察于食义
 极多诸过患  杂染等为后

有四种法。于现法中最能长养诸根大种。云何为四。一者气力。二者喜乐。三者于可爱事专注希望。四者气力。喜乐。专注。希望之所依止诸根大种。并寿并煖安住不坏。如是四法。随其次第当知。别用四法为食。一者段。二者顺乐受触。三者有漏意会思。四者能执诸根大种识。当知此中。段与现法气力为食。由气力故。便能长养诸根大种。能顺乐受诸有漏触。能与喜乐为食。由喜乐故。便能长养诸根大种。若在意地能会境思。名意会思。能与一切于可爱境。专注希望。为食。由专注希望故。便能长养诸根大种。由能执受诸根大种识故。令彼诸根大种。并寿并煖与识不离身为因而住。是故说识。名彼住因。由彼住故。气力。喜乐。专注。希望。依彼而转。如是四食。能令已生有情安住。又由段故。而有气力。有气力故。诸根大种皆得增长。由是因缘。诸有顾恋身命愚夫。为此义故。有所追求。于追求时。造作种种新善恶业。亦令增长。又能增长种种烦恼。如说于段。触意会思。随其所应。当知亦尔。由此三门能集后有业烦恼识。此于现法由业烦恼所随逐故。成其有取。便能摄受当来后有。如是四食令求后有爱乐后有。于其后有。未能断者。能摄后有。遍摄后有。随摄后有。又诸段食在欲界天。名之为细。或处中有母腹卵[穀-禾+卵]。当知亦尔。欲界余位段食。名麁。触意会思。及以识食。在无色界。当知名细。余处名麁。有色为依易分别故。无色为依难分别故。又此诸食当知。有异麁细义门。谓若能使已生有情得安住者。说名为麁。摄益求有诸有情者。当知是细。如是应知安立四食。

复次如上所说诸根大种。由集谛摄。先爱而生。为欲令彼得增长故。追求四食。由此道理。已生有情虽由四食而得安住。然本藉爱为缘故有。又有爱故。于现法中依诸食身。由三种门。滋长业惑。能办业惑常所随逐有取之识。于现法中摄受后有。是故一切求有有情。虽由四食之所摄益。然复藉爱为缘故有。又即此爱于现法中。由无明触所生诸受为缘故起。此无明触所生诸受。由无明触为缘故起。此无明触由先串习诸无明界所随六处为缘故起。此六处后更无余因。于现法中唯此六处展转相依。有色诸根依止于识。识亦依止识所执受有色诸根。由此因缘。六处已后更无所说。或复有时听闻正法为外支力。如理作意。正勤修习。为内支力。由是因缘。正见生起。正见生故。能断无明。能生于明。彼现法中。诸无明界所随六处皆得除灭。明界所随六处得生。名为转依。彼品麁重皆止息故。六处既灭。渐次乃至爱亦随灭。由爱灭故。诸食亦灭。能取后有。诸法灭故。当知后有亦复随灭。是故应知。处于明者。不求后有。

复次无有少法生已安住。亦无有我能食所食。由此因缘。彼何名食。然唯约与未生诸法作生缘理。唯法引法说为食义。但由法假于其识上假想施设补特伽罗。望此四食。说为食者。为欲随顺世间言说。约世俗谛说有如是补特伽罗。能食四食。非约胜义。所以者何。若说有识生已安住。体是真实补特伽罗名能食者。不应立识为其食性。未曾见有补特伽罗还自能食补特伽罗。一相续中定无二识同时安住。是故立识体是真实补特伽罗为能食者。不应道理。由有如是不应理故。若作是问。谁食识食。当知此问为非理问。若作是问。谁是能食识食因缘。当知此问为如理问。能令悟入缘起理故。复有二有。一者生有。二者业有。若为当来后有生起。今现法中。诸业烦恼所随逐识为因。能引当来生有。即彼曾有前行业性。说名业有。于现法中有此有故。能令当来生有所摄后有生起。于命终时。前际六处才无常灭。后际六处寻复续生。即此六处识于先时为能引缘。复于今时为结生缘。如是由识入母胎故。得有名色。名色为缘便有六处。由无明界所随六处以为缘故。有相似触。渐次乃至取为缘故。令后际业转成其有。如是诸法先未曾有。一切新从别别缘起。当知此中都无触者乃至有者。能有所触。乃至有有唯有诸法。别名所食。别名能食。是故因果堕在诸行。相续流转无有断绝。由其先际业有。往趣后际生有。复由后际业有。还趣先际生有。如是缘起轮回不绝。从此世间往彼世间。自彼世间还此世间。是故唯法能引法义。当知此中说为食义。

复次三食为因能令三种内苦生起。一者界不平等所生病苦。二者欲希求苦。三者求不允苦。初苦段食为因。第二苦触食为因。第三苦意会思食为因。段食因缘生内病苦。是故苾刍。当观段食如子肉想。不应贪着。随顺乐受触食因缘。能生于内欲希求苦。是故苾刍。当观顺彼六种触处如无皮牛。应作是观。若我依于六种触处。发起种种欲希求贪。便为依止诸色而住。依止色故。令我发起种种诸恶不善寻思。如无皮牛触处诸虫之所唼食。多生众苦不安隐住。如是观已。于初触处深见过患。无染而住。如依于色如是。依声香味触法。当知亦尔如于初触处深见过患。无染而住如是。乃至于第六触处。当知亦尔。有漏意会思食因缘。能生于内求不允苦。是故苾刍。当观有漏意会思食如一分火。观察如是所求不允能引身心大热恼故。彼作如是正观察已。终不希望衣食等事往诣他家。是故不为所求不允所生苦触。其心坦然安乐而住。由是因缘。应正观察如是三食。所谓段触意会思食。即由如是三食因缘。生如所说依识内苦。是故苾刍。当观识食如三百鉾之所鑽刺。所以者何。段食因缘能令非一种种众多品类病苦依识而起。随顺乐受触食因缘。能令倍增欲希求苦依识而起。有漏意会思食因缘。能令种种求不允苦依识而起。如是行者于识食中。正观诸食以识为依多生过患。由是因缘。不顾身命。如是如理于四种食审正观察。审观为依能于现法永断诸食。食永断故。得至当来后有苦际。

复次若不如实观此四食。便为憙贪之所染污。若为是二所染污者。当知希求二种过患。一者当来。二者现法。于四食中。有漏意会思食因缘。专注希望俱行喜染名喜。随顺乐受触食因缘。于能随顺喜乐诸食多生染着名贪。此二烦恼于现法中能染于识。令其安止四种识住。增长当来后有种子。既增长已生起后有生等众苦。当知是名憙贪二种烦恼所作当来过患。彼由如是于四食中安住憙贪二种烦恼。便于现法有诸尘染。由尘染故。食若变坏。于现法中便生悲叹愁忧。萎顿怀慼而住。当知是名憙贪二种烦恼所作现法过患。

复次诸有于此四种识中憙贪未断。彼六处摄有识之身。犹如台观六处窓牖。能与缘境烦恼日光。作入依处。是光于此或住上地。或住下地。既得住已。如前所说。于四识住能染于识。生起当来后有众苦。若有能断如是憙贪二种烦恼。与彼相违缘境烦恼尚不得起。况依此入而当得住。又复若有补特伽罗憙贪未断。便为魔罗来诣其所。以其种种犹如彩色可爱境界。彩画如是补特伽罗。令其变生种种烦恼相貌显现。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憙贪未断。譬如其地能为种种烦恼彩画作所依处。已断憙贪补特伽罗。魔诣其所如前广说。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憙贪已断。犹若虚空。非为种种烦恼彩画作所依处。当知是名于诸食中憙贪未断。如其次第所有过患。当知是名于诸食中憙贪已断。如其次第所有功德。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四

 

上篇:瑜伽师地论(100卷)

下篇:瑜伽师地论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佛性论

佛性论卷第一 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缘起分第...

成唯识宝生论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一(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 护法菩萨造...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一 安慧菩萨糅 大唐三藏法师玄...

掌中论

掌中论一卷 陈那菩萨造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论曰。...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

顺权方便经

顺权方便经卷上(一名转女菩萨)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

金色王经

金色王经 东魏天竺优婆塞瞿昙般若流支译 如是我闻:...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

佛说顶生王故事经

佛说顶生王故事经 西晋三藏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婆...

大乘宝云经

大乘宝云经卷第一 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 序...

【注音版】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

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

肉食让我们把健康拱手相送

所谓肉食,病菌尸毒寄生虫。 不论是什么样的肉类,在...

念佛不辍忽患胃癌,预知时至念佛舍报

邹妙顺,居士华融海之母,无锡后宅镇人。住在上海新闸...

吾和身的关系

【普劝修持一。或人问孔子曰:人有迁家而忘其妻者。有...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

如果一个人想得到永久的幸福,永恒的快乐,就必须训练...

人生实相与弥陀的救度

《佛说譬喻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名行人被饿虎追...

【推荐】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

圣严法师《信佛学法敬僧》

「佛」,是觉悟的意思;也是指大彻大悟、自觉又能觉他...

爱别离怨憎会,实在苦不堪言

什么叫爱别离?相爱的人,结果分手了,这个时候也很痛...

佛法的心要

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后,曾自己感叹道:妙哉!妙...

佛陀开显出哪些自性的功德

佛陀回光返照,用清净的智慧来观照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时...

善说法要的毗舍佉比丘

过去,佛陀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度众。当时,毗舍...

怨是病之根

一个人如果你在心性里面若有怨、恨、恼、怒、烦的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