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仁王般若经疏

吉藏法师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仁王般若经疏卷中三

吉藏法师撰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三

前品依空护佛果。即方便智实智。此品依五忍十地化众生。即实智方便故言教化品。前品非无因为成其果。此品非无果为成其因。又起如幻教迹化如幻众生。故云教化品。就此品中分为二段。初问二答。初问中三初问十地自利行相。二问利他行化相。三问所化众生德行相貌。

白佛言世尊护十地行菩萨云何行可行云何行化众生以何相众生可化 初段中护十地者牒所修十地位也。言云何行可行者问何等行法可依之修行成十地得自行。第二问云何行化众生者。问菩萨行化用何等法化众生。第三问言以何相众生可化者。问所化众生之体相。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萨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顺忍上中下无生忍上中下寂灭忍上下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蜜 佛言下第二答前三问即为三段。初从五忍是菩萨法下。说十四忍具足答初问自行。从白佛言云何菩萨本业清净乃至诸鬼神现身修行般若答前第二外化行问。从佛告大王汝先言下竟品答第三问。就前自行中有二。初略说五忍明自行体。善男子下第二广分别十四忍显自行相。就前略中有二意。初生起二立五忍意。初生起者伏忍上中下即是得圣方便行。二信忍上中下即是入圣之初门。三顺忍上中下即是顺无生果之近缘。四无生忍上中下即是向果之功能。五寂灭忍上下即是因果合说。就立五忍意有三段。初五忍是菩萨法表五忍属人。二伏忍上中下出五忍位。名为诸佛菩萨下第三结释初文。可知第二出位中伏忍上中下者。习忍下性忍中道种忍上在三贤位信忍上中下初地下。二地中三地上。顺忍上中下四地下五地中六地上。无生忍上中下七地下八地中九地上。寂灭忍上下十地下佛地上。

善男子初发相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于三宝中生习种性十心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 善男子下第二广分别十四忍。开五忍为十四忍。初明习种性名习忍。即有三段初标修忍人。二别列十种心。三是为菩萨下明化众生功能。文言初发相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者。解云。无量恒河沙世界人天。二乘修行种种功德聚集作一分。正与信心菩萨等也。文言于三宝中生习种性。三宝道理即是果报立志远大故。不怯弱于三宝勤策励。即是信习一切种智之本性十信。

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也次第起于乾慧性种性有十种心所谓四意止身受心法不净苦无常无我也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谓三世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也 超过二乘地者此是大乘之解故过二乘。成大乘法身种子名为圣胎也。次第二明中忍性种性文有三。初总举性种十心。二所谓下别列十心。三是菩萨下明中忍功能。云次第起于乾慧者小乘法中习种之外前。别有乾慧地未得理解润心故。今此对初地真解名种性为乾慧地也。第二别列十心中。四意止是四念处。三意止即三善根。不贪善根即是施。不瞋善根即是慈。不痴善根即是慧。下文释谓慈施慧。三意止者过去无明行名因忍。三因五果现在名因果忍。未来生老死名为果忍。

是菩萨亦能化一切众生已能过我人知见众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坏复有十道种性地所谓观色识想受行得戒忍知见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观三界因果空忍无愿忍无想忍观二谛虚实一切法无常名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 是菩萨亦能化一切众生者第三明中忍功能。观五阴无我故已过我人等想。观三世因果非常非断故外道等不能破坏。此经性种性在十解十行。依华严十住为习种十行为性种。依华严十解为十住一名发心住(乃至)十灌顶住。十行者一名欢喜行(乃至)十名真实行。第三道种性明上忍有三。初总明五阴观。二别明十坚心。三是菩萨下结上忍功能化众生。十坚者五分法身.三空忍.观二谛虚实一切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

是菩萨十坚心作转轮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众生善根。又信忍菩萨所谓善达明中行者断三界色烦恼缚。能化百佛千佛万佛国中现百身千身万身神通无量功德常以十五心为首。四摄法.四无量心.四弘愿.三解脱门。是菩萨从善觉地至于萨婆若。以此十五心为一切行根本种子。又顺忍菩萨所谓见胜现法 是菩萨下结上忍功能化众生德。十坚心结自利德。作转轮王下结化他德。此经明名道种性。华严名十回向一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乃至)十名法界无量回向。此经作金轮王故化四天下。依下文上品十善铁轮王化一阎浮提。习种铜轮王化二天下。除东北二方。性种性银轮王化三天下除北方。此处经文略耳。又此四王在阎浮统领余三天下与佛相似。又信忍下明信忍有三种。一想信轻毛菩萨二久信三贤是三证信初地已上。就信忍文有四初标信忍名德。又信忍菩萨出名。所谓善达明中行者出信忍德。断三界下第二断障。能化百佛下第三明所化国土。初地现百身二地现千身三地现万身。常以十五心为首下第四起胜修。初出德内。善达明中行者总标信忍等三位。善者善觉忍此在初地。达者是观达忍在二地。明者是明慧忍在三地。三昧照明名为明慧。断三界色烦恼缚者。初二三地观色谛无相。不取着色法故离色缚。道理亦观心谛无生。文隐显从多说耳。第三所化国土中(乃至)万佛世界。此明神通化益。依他经摄报果中初地化百佛世界。二地化千佛世界三地化万佛世界。现身等亦尔。依愿智果皆言不可数。第四起胜修行者初地行布施摄令生信。爱语摄令生解。利行摄令起因。同事摄令得果。亦名同事谓苦乐事同也。言四无量心者是利他心。此具三缘一众生缘缘假名众生与乐。二法缘缘五阴法数。三名无缘缘诸众生五阴无所得。一慈是与乐心也。二悲是拔苦心。三喜是庆物心。四舍是平等心。缘境无限故名无量。四弘誓愿者是利他愿。未度苦令度苦未解集令解集。未得安道令得安道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三解脱门者是无漏三三昧。离缚名解脱。通人至果名之为门。婆娑云一名无愿能厌生死。二名无相能乐涅槃。三名空定观生死涅槃。二俱无相如地持菩萨分品说。依下偈文初地作四天王。二地作忉利天王。三地作夜摩天王。初地名欢喜二地名离垢三地名明地。此三地同在信忍位。第三解顺忍文有四。初总标顺忍菩萨名。二见胜下举顺等三位。三能断下明离障分齐。四现一身下明现土起用化生。初总标可知等二明位者。见者。是第四炎地。下文云名炎慧地。胜者是第五难胜地。下文云名胜慧忍。现法者是第六现前地。下文云名现法忍。第三明离障分齐。

能断三界心等烦恼缚故现一身于十方佛国中无量不可说神通化众生又无生忍菩萨所谓远不动观慧亦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故现不可说不可说功德神通 文云断三界心烦恼缚者。此之三位能观三界心谛无生无所得。不取心相知心无生故能断迷心烦恼。通论亦断迷色惑。今从多故但断迷心耳。此是无名相中说。不可定以一文为执。而讲者须深知此意。第四现土中文云现一身于十方国化众生者。依地经摄报果炎地菩萨能现一亿身。能化一亿佛国众生等。难胜地摄报果能现千亿身。化千亿世界众生等。现前地摄报果能现百千亿身化众生亦尔。此约阶位为言若愿智果中皆不可计知。依此经四地为兜率天王。五地为他化乐天王。六地为化乐天王。若依六天次第应五地为化乐天王。六地为他化天王。此文误也。第四明无生忍。就文有四初总标忍名。二所谓下出位。三亦断下治障。四现不可说下现土。初文可知。第二出位中言远者远行地。不动者不动地。观慧者善慧地。七地下文远达忍。八地下文等观忍。九地下文慧光忍。三明治障云亦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等者。此三位深证心色无生故。能断色心等习。依地论七地断细相习障。八地断无相行障。九地断不能利益众生障。四明现土。经云现不可说神通者。依地论七地摄报果中。现百千亿那由他身化众生亦尔。八地摄报果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身化众生等亦尔。九地现十阿僧祇百千佛土微尘数身化众生亦尔。依经下文七地为初禅王。八地为二禅王九地为三禅王。此等皆是菩萨无生自在。不可定执也。

复次寂灭忍佛与菩萨同用此忍入金刚三昧下忍中行名为菩萨 第五明寂灭忍。寂者是定灭者是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名寂灭忍。文有五初明位地分齐。二入金刚三昧下明行差别。三共观下明因异果。四尽相无相下彰果异因。五善男子一切众生下叹果殊胜。初文云佛与菩萨同用此忍者。是法云地菩萨。依地论断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为无碍道。佛者一切智一切种智依止。智体圆满名解脱道。前之四忍断生死未尽不得寂灭之名。第二明行差别。入金刚三昧下忍中行名菩萨者。此定坚固永不退名金刚三昧。无碍道因位所摄名下忍。依地经摄报果得十不可说佛土微尘三昧等。

上忍中行名为萨婆若共观第一义谛断三界心习无明尽相为金刚尽相无相为萨婆若超度世谛第一义谛之外为第十一地萨云若觉非有非无湛然清净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无缘大悲教化一切众生 上忍中行名为萨婆若者解脱道果位所摄名为上忍位。萨婆若者此云一切智。此忍因果位别唯分上下二品。前之四忍同是因位故各分三品。此无差别中作差别名岂可定执。此处五忍是通因果无碍解脱皆名为忍。不同小乘唯见道无碍八忍。第三明因异果中。共观第一义者与佛同观实谛名共观也。断三界心习无明者依地论此断微智障名心习无明。观空谛究竟无碍道中断心习无明尽亦断色习。文略不论耳。言尽相为金刚者能破生死因果究竟名为尽也。第四明果异因文云尽相无相为萨婆若者非但尽相亦尽无相。所谓缘观并[穴/俱]境智俱寂始是圆满显现故名尽相无相。萨婆若者云一切智证中道一实谛故云出二谛之外。十地是学果佛十一地是无学果。绝相非有备德非无离染故清净离苦故常乐。会于无德绝妄名法身也。故云同真际等法性。无缘大悲教化一切众生者是应身。

乘萨婆若乘来化三界善男子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大王我常语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 乘萨婆若乘来化三界者是化身又前是化他心后是化他身。第五叹德殊胜文有六。一明所化三界二诸佛应身下明能化应身三从三界外下明三界摄生周尽。四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下明非邪显正。五大王下叹果异因。六众生本业下举因显果。初明所化三界文言烦恼不出三界者是集谛。三界有二种一分段二变易文言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者此明苦谛。二十二根者眼等六根苦乐忧喜舍五合为十一。男女命三为十四。信进念定慧五为十九。三无漏根未知根已知根无知根为二十二根二十一根不出分段三界无知根在无学出分段三界。不出者不出四住习气三界二十二根义如别章。第二明能化文言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者谓所化众生故言不出三界。若举实而言三界本来清净何出不出。第三明三界摄生周尽。文云三界外无众生者分段变易二种三界外更无生死众生可化也。第四非邪显正。文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者。若依旧说流来义即同外道大有所说。二种生死外别有生死众生藏者。即是旧说无明义也。是外道邪说非佛正说。第五叹果异因中言我常语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名为佛者断尽分段变易二种也。

自性清净名觉萨云若性是众生本业是诸佛菩萨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自性清净者烦恼既尽体无暇摷也。此是断德也。名觉萨云若者此云一切智是其智德也。第六举因显果文云众生本业是诸佛菩萨本所修行。十三忍是菩萨修名因行。第十四忍是佛德名显果。上来至此答自利行竟。

白佛言。云何菩萨本业清净化众生。佛言。从一地乃至后一地。自所行处及佛行处一切知见故。本业者。若菩萨住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生。若菩萨住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门十善道化一切众生。若菩萨住十万佛国中作炎天王。修十万法门四禅定化一切众生 白佛言下答第二利他行相问文有二初腾前问月光去前问既远今更重发起。云何菩萨本业清净者十地是菩萨本业。菩萨以慈悲智慧于生死涅槃二处无染名本业清净也。佛言下正答问。以显利他行相有三。初略答前问二若菩萨住。百佛下广答。三散无量下庆蒙法利供养赞叹。初文言从一地至后一地谓从初地至佛地也。言自所行处者谓是因地及佛行处谓果地也。无缘之照因果并[穴/俱]。故云一切智见也。若菩萨住百佛下第二广答十地为十别。就初地文有五句。一住百佛下明所化国土。二作阎浮王下明摄位。谓作人中四种轮王及四天王。依地经初地作铁轮王璎珞经云修行十信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善有三品。上品善铁轮王化一天下中品善粟散王。下品善人中王。十住铜轮王十行银轮王十回向金轮王初地已上瑠璃宝璎珞初地百宝璎珞七宝相轮四天王万子为眷族十住为铜轮王。若尔十住位已过初地岂可以一经执为定解。故彼经云是诸地无名无相。但应化故言有。三从百法门下辨所解法门此乃一念解百法门也。四二谛已下明自行证理真俗无相名平等心。五化一切众生明利他行相。二地至十地例有四句。二地四者初若菩萨住千佛下明所化土。二作忉利天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云二地作金轮王。璎珞与此经同作忉利王。修千法门下明所解法门。四十善道化一切众生下明利他行相。三地四者初若菩萨住十万下明所化土。二作琰魔天王下明增上生相。故地经云作忉利王璎珞经同此经作琰魔天王。三修十万法门下明所解法门。四禅定化一切众生下明利他行相以禅定益物也。

若菩萨住百亿佛国中作兜率天王修百亿法门行道品化一切众生 四地四者初若菩萨住百亿下明所化土。二作兜率下明增上生相故地经云作琰魔天王。璎珞经同此经为兜率天王。三修百亿法门下明所解法门。四道品化一切众生下明利他行相以道品化众生也。

若菩萨住千亿佛国中作化乐天王修千亿法门二谛四谛八谛化一切众生 五地四者初若菩萨住千亿下明所化土。二作化乐天王下明增上生相故地经作兜率天王璎珞经亦同此经为化乐天王。三修千亿法门下明所解法门。四二谛下明利他行相真俗二谛。又有作四谛无作四谛为八谛亦可修八法。为八谛。谓无常苦空无我为四。常乐我净为四故有八也。又云八谛者相谛差别谛说谛成谛事谛生谛尽无生智谛令入道智谛菩萨及成就如来智谛。觉有为法相续故善知生谛。觉烦恼灭故善知尽无生谛。此之八名与璎珞经十六谛中八名相似。未详所出。

若菩萨住十万亿佛国中作他化天王修十万亿法门十二因缘智化一切众生 六地四者初住十万亿佛国下明所化土。二作他化天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云作化乐天王。璎珞经同此经云作他化天王。三修十万亿法下明所知法门。四十二缘下明利他行相。自知十二教化令知。

若菩萨住百万亿佛国中作初禅王修百万亿法门方便智愿智化一切众生 七地四者初住百万亿下明所化土。二作初禅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作他化天王。璎珞经千色光慧璎珞作梵天王。三修百万亿法门下明所知法门。四方便智下明利他行相以二智化众生。

若菩萨住百万微尘数佛国中作二禅梵王修百万微尘数法门双照方便禅通智化一切众生 八地四者初住百万下明所化土。二作二禅梵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云作梵王王一千界。璎珞经梵师子璎珞光光天王。三修百万下明所知法门。四双照方便下明利他行相。以神通化众生也。

若菩萨住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佛国中作三禅大梵王修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法门四无阂智化一切众生 九地四者初住百万亿下明所化土。二作三禅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作梵王王二千界璎珞云作净居天王。三修百万亿下明所知法门。四四无碍智下明利他行相以四辨化众生也。

若菩萨住不可说不可说佛国中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修不可说不可说法门得理尽三昧同佛行处尽三界源教化一切众生如佛境界是故一切菩萨本业行净若十方诸如来亦修是业登萨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众生 十地四者初住不可说下明所化土。二作第四禅王下明增上生相地经云作大自在天王王三千界璎珞经作大净居天王。三修不可说下明所知法门。四得理尽三昧下明利他行相。以三昧化众生以金刚定照穷佛性名理尽。同佛眼见名同佛地又同寂灭忍名同佛行处善断有顶种名尽三界源。佛地有三初十方诸如来下明自得萨婆若果。二三界王下明增上生相。三化一切下明化益行相。第二广答利他问竟。

尔时百万亿恒河沙大众各从座起散无量不可思议华烧无量不可思议香供养释迦牟尼佛及无量大菩萨合掌听波斯匿王说般若波罗蜜今于佛前以偈赞曰 尔时百万亿下大段第三。大众庆蒙法利供养文五。初设供养。二今于佛前下明月光赞佛所说十一地行相能利众生。三时诸大众闻月光下明众闻月光所赞获益无量。四佛告诸得道下明佛赞月光起行长久所说不虚。亦云发月光本行。五是十四法门下牒上法门结欢修学。亦云三世凡圣同修。初供养先华后香赞十四婆若。就行门是菩提心华大乘戒香。第二赞中先经家序列后正偈赞。合五十九偈。以赞诵上事就五十九偈大分有三。初有六行总颂上义。二十善下四十五行别颂十四忍功德。三从三贤下八行重结叹上五忍等功德也。就六行总颂中有四。初三句叹佛三业初一句叹身业次一句叹意业后一句叹口业。

世尊导师金刚体心行寂灭转法轮八辩洪音为众说时众得道百万亿时六天人出家道成比丘众菩萨行五忍功德妙法门十四正士能谛了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佛众法海三宝藏无量功德摄在中 八辩者依梵摩喻经。一最好二易了三调和四柔濡五不误六不妄七尊慧八深远。洪者大音也。第二从时众下一行半明众获益无量。天无出家法今言出家者必依佛出生死家。人有剃除须发出家成比丘众。天有舍俗入道成菩萨僧。第三从五忍下两行总叹五忍功德。五忍行深妙法门。十四圣人穷证不虚名谛了习性道种调心学观名三贤。十圣者十地也。等觉以下会真名圣。此十三人同在因位为造修未息名忍中行。佛居果位穷证实相名尽源。第四佛众下一行叹一体三宝。佛是佛宝众是僧宝法是法宝。一体三宝包含蕴蓄称之为藏。无德不备故云摄在其中。又分前六行为二。初五行叹三宝后一行结叹也。前五行为三初三句叹佛次三句叹僧次两行叹法。十善菩萨下第二有四十五行别颂上十四忍。就中分六段初二行颂上伏忍前方便第二习种下有七行颂伏忍上中下功德。第三从善觉下有十行颂信忍上中下功德。第四从炎慧下八行颂顺忍上中下功德。第五从远达下十行颂无生忍上中下功德。第六从灌顶下八行颂寂灭忍上下功德。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光四天下 十善菩萨即是第一颂外凡夫。发一念菩提心故破无始有轮故云长别三界苦轮海也。十信虽未出三界已发大心求出三界。已能离三恶道文总言长别也。璎珞经尔时住前名信根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上品善铁轮王中品粟散王。下品人王中具足一切烦恼。此经中下品善粟散王此明其胜王也。习种下七行第二颂上地前伏忍三十心为二前两行别叹三品为三种轮王。

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信十心十坚心。三世诸佛于中行。无不由此伏忍生。一切菩萨行本源。是故发心信心难。若得信心必不退。进入无生初地道。教化众生觉中行。是名菩萨初发心。善觉菩萨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道。权化众生游百国。始登一乘无相道。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初住一心足德行。于第一义而不动 伏忍下第二五行总叹三品。三十心为二初一行列伏忍三十心三世诸佛下四行叹伏忍功能。圣胎者与十圣为胎也。十信十心十坚心诵上三十心也。第二叹伏忍功能中四行分为三。初三句明伏忍能生一切诸佛贤圣次三句明发心功能。次一行总结前三句为二。初句明三世诸佛此举所生人。下二句出能生之本。次三句即为三。初句明发心难次句明第七住不退次句明不退方便所证道。第三教化众生下两句通结因果化行。善觉下十行第三诵信忍分为二。前八行诵上三地三忍下二行结叹。前八行为三。初四行诵上初地信忍下品次二行诵上二地信忍中品。次两行诵上三地信忍上品。前四行为二。前一行半叹初地菩萨能统化之功德。第二有两行半明入地功能前二句叹其智慧即为三别。初句明摄报果增上生次明地中观行。证会无生达真化俗为双照悲智并行故云平等。次明地中化国土广狭。第二功能中有五句即为五别。初句越凡得圣入一乘无相道次句明入地心所入胜利名为住。次句明生成佛智名为地次句结满地心。次句明心相无生悟理不动故云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二段有两行诵上二地即为四初句释地名。

离达开士忉利王现形六道千国土无缘无相第三谛无无无生无二照明慧空照炎天王应形万国导群生忍心无二三谛中出有入无变化生善觉离明三道人能灭三界色烦恼 开士者菩萨大士也。忉利者地中王。次句明所化土广狭。次句无缘者无有内心缘也。无相者无有二谛相离此缘相名第三谛。又云无缘知心无缘无相者色无相此二体空名第三谛。此次句无无者即无真俗二谛故云无无也。无生者即是初地无生无二照者无有真俗二见故云无二照也。第三明慧下两行颂上三地信忍上品即为四别。初句释地名出地中王次句明所化土次句明信忍上品入三谛照境穷尽色心空谛名三谛中。次句出有入无者明三地菩萨缘有化生而不执即是出有即有知空名入无。神通改易故云变化生也。善觉离明下两偈总诵上信忍初句诵前三位。觉是初地离是二地明是三地也故云三道人第二句叹断德。能灭三界色烦恼者明地断障此处是变化色烦恼也。

还观三界身口色法性第一无遗照炎慧妙光大精进兜率天王游亿国实智缘寂方便道达无生照空有了胜慧三谛自达明化乐天王百亿国空空谛观无二相变化六道入无间法现开士自在王无二无照达理空 身口色者变化色也观色同法性故无遗照。炎慧下第四段八行诵上四地已上顺忍。就八行有二段。前六行颂上顺忍后两行总颂结止。前六行有三两行诵下品次两行颂中品次两行颂上品前两行即为四句。初句名精进者四地精进增上次句明地中王所化土也。次明实智者四地化令证他故名实智也。清净不着即是方便道也。此之实智是方便实地称实故言缘实也。实智观空方便智照有故言达无生照空有了。胜慧下二行四句即为四别。初句地名自达三明也。次句明地中王所化土也。次句空空者以空遣空故言空空也。无二相者无二谛相也。次句明六道化生也。法现下颂六地四句即为四别法现即是现前地。开士即是地中人名为大士亦名开士。自在王即摄报果。无二无照即理空也。

三谛现前大智光照千亿土教一切炎胜法现无相定能洗三界迷心惑空慧寂然无缘观还观心空无量报 三谛者即是第三谛现前者即是大智现前也。照千亿土下即是所化土。炎胜下二行四句即总诵上结句。初句四字颂上三地名炎是四地胜是五地现是六地。下三字难胜地功能次句断障故云能洗洗迷心惑。次句明实智息缘缘观并[穴/俱]故云寂然无缘观。次句还观心空非不观色从多分言观心空。无量报者方便智无量功德报也。

远达无生初禅王常万亿土教众生未度报身一生在进入等观法流地始入无缘金刚忍三界报形永不受观第三义无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三界爱习顺道定远达正士独谛了 远达下第五段有十行偈颂上七地已上无生忍分为三段。前五行颂上七地无生忍下品。次三行颂上八地无生忍中品。次两行颂上九地无生忍上品。前五行中即为十句。初远达者七地名远达地。大品名深入无生即是地中行。初禅王即是地中王借相解义初禅王也。次句万亿者明所化土分齐故言万亿土。一生在者地前有分段生初地已上但有变易生。今言七地一生在者借相解义故言报身一生在。又解七地功用生即是变易生故云一生在。八地已上无有功用生但有无功用变易生也。双观故言等无功用水故言法流。始入者背功用相生故言始入。息相坚固故言无缘金刚忍。离三界习故言不受。又云不受未来分段报故云界报形永不受。八地已上更受二禅身者是变易也。得中道第一义故云无二照。从初地至七地已来地别三生故云二十一生。达法无所有故言空寂行。三界爱习者三界无明习也。独谛了者七地菩萨了功用无相故言独谛了。

等观菩萨二禅王变生法身无量光入百恒土化一切圆照三世恒劫事返照乐虚无尽源于第三谛常寂然 等观下三行六句颂上八地即为六别。初句明二禅王者明利他人。八地菩萨忘功息相双观二谛遍修万行。入大法流水齐观空有故云等观。第二句明八地已上得大法身名利他身也。第三句名入百恒土者是利他行。第四句圆照恒劫者明利他智。第五句八地已上得反照智苦乐并虚而世间人多以苦实乐虚。今此八地菩萨观虚实平等尽于无尽源也。又解反照乐受性苦名为虚。无始皆苦名无尽源。第六句中道第一义谛不迁故云常寂然也。

慧光开士三禅王能于千恒一时现常在无为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 慧光开士下二行偈四句颂上九地初句三禅王者明利他人。第二句一时者明利他身。第三句叹无功用行。第四句叹无功用智教故云一念了。

灌顶菩萨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始入金刚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寂灭忍中下忍观一转妙觉常湛然等慧灌顶三品士除前余习无明缘无明习相故烦恼二谛理穷一切尽 灌顶菩萨下第六段有八行颂上寂灭忍有两段。初五行颂十地寂灭忍下品后三行颂寂灭忍上品。前五行十句灌顶者在十三法师上。即是诸师顶盖故名灌顶。言五地王者欲界及四禅王也。亦可是五净居王也此是明利他人。第二句于亿恒土者明益他行。第三句明金刚心初达坚固故云始入金刚一切了。第四句明二十九生者十地应三十生。何故但说二十九生者留一生佛地方尽。第五句言下忍观者结十地菩萨明因分齐。第六句一转妙觉者明得果分齐。第七句等慧灌顶三品士者总颂结前八九十地。同得净土故云三品士。等即八地慧即九地灌顶是十地。第八句下三句明离障分齐。除前余习无明缘者八地已上唯断无明色心等习烦恼故云除前余习无明缘也。无明习相故烦恼者是诸旧烦恼四住地是客烦恼。能所并[穴/俱]境智俱寂故云理穷一切尽。

圆智无相三界王三十生尽等大觉大寂无为金刚藏一切报尽无极悲第一义谛常安稳穷源尽性妙智存 圆智无相下第二三行颂佛地上忍即为六别。圆智者境尽智无名圆智即是一切种智。三界王者无上法王亦十三王外佛是法轮王。三十生尽者十地各三生尽也因成果熟故言等大觉。大寂无为即上忍言金刚者无惑之金刚也。言一切报尽者分段变易俱尽也。言无极悲者明其恩德即是无缘大悲。第一义谛常安稳者涅槃佛性理中精最名为第一。深有所以名为义知一切法不二之相故言常安稳。穷源尽性者因尽名穷源见终名尽性种智常凝故名云妙智存。上来四十五行别颂五忍竟。

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一切众生暂住报。登金刚源居净土。如来三业德无极。我今月光礼三宝。法王无上人中树。覆盖大众无量光。常口说法非无义。心智寂灭无缘照。人中师子为众说。大众欢喜散金华。百亿万土六大动。含生之生受妙报。天尊快说十四王。是故我今略叹佛 三贤十圣下大段第三。八行总结五忍中有三。初两行明净土分齐第二一行叹如来三业功德后之五行叹三业益物。初句云三贤十圣住果报者住分段变易报土也。又三贤住分段同居报土十圣住实报无障碍报土。第二句云唯佛者无一人住常寂光土。第三句云暂住报者前二士皆是生灭无常。第四句云金刚源者唯佛一人居纯清净土。第三一行叹三业功德中上半口业叹下半身业叹文相显可知。就后五行叹三业利益中初行言法王无上人中树者明身光益物。如来无上法王道王大千阴覆一切。喻如世间树故云覆盖大众。第二行初句叹口说。如来说常无常一切法皆深有所以故云非无义。下句叹意业寂如来大寂三昧不缘而照因缘相绝故云无缘照。第三行明师子吼说除疑令众生欢喜。第四行身通六动令众生得果。第五行结叹天尊快说者佛出世人天之表故云天尊快说。十四王者习种铜轮性种银轮道种金轮王十地名十。即为十三佛为三界王合前十三为十四王也。是故我今略叹者月光自谦慧光微薄不能广叹如来智故云略叹佛也。

时诸大众闻月光王叹十四王无量功德藏得大法利即于座中有十恒河沙天王十恒河沙梵王十恒河沙鬼神王乃至三趣得无生法忍八部阿须轮王现转鬼身天上受道三生入正位者或四生五生乃至十生得入正位证圣人性得一切无量果报 时诸大众下第三明大众闻法得益。长行有三段初明诸天人得益。乃至下第二三趣获利。三生下第三得道延促不同获益迟疾。初明天王得无生忍。就别七地已上名无生忍。就通初地已上名无生忍。三趣得益生者无生通上下。三趣者人天神三趣也。非三途三途不堪不受道故。八部者四天王住下有四修罗王。一罗睺阿修罗王二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三般利阿修罗王四毗楼阇阿修罗王。须弥山下复有四大阿修罗一恐[少/兔]二富楼摩三婆罗呵四兜牟楼故云八部阿修罗也。出三藏记也。三生下第三明入道延促有四句。三生四生五生十生经历不同延促有异。闻法已后更经三四等生得入也。所言正位者有二义。一人空正位十解已上得人空二法空正位初地已上得无生正位。

仁王般若经疏卷中三终

仁王般若经疏卷中四

吉藏法师撰

佛告诸得道果实天众善男子是月光王已于过去十千劫中龙光王佛法中为四住开士我为八住菩萨今于我前大师子吼如是如是 佛告诸得道果实天众下第四佛述赞月光久供多佛。文有五段第一发月光本迹。如是如是下第二略述第三从善男子下讫有心得无心得广述。第四从是以波若功德下讫不可思议。叹波若忘言离着如风空中行。第五从善男子此功德藏讫功德。狭量月光所说与十三法师所说胜劣。第一发迹中有二初告天上得道贤圣众。二善男子下发月光迹。四住者十地明义即第四炎地八住即第八不动地。师子吼者叹教是了义决定之说。如是下第二略述中二句初述月光所说。第二引佛证诚如是如是者述可之言。

如汝所解得真义说不可思议不可度量唯佛与佛乃知斯事善男子其所说十四般若波罗蜜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藏不可思议 如汝所解者称其义也。不可思议者无得正观异名也。不可度量者非二乘下位之境界也。唯佛与佛者第二引佛证诚月光所说。善男子下第三广述文有四。初略述十四忍二何以故下广述十四忍功能。三一切众生下举空释成四结无心得。初略述十四忍中所说十四波若者总牒前所说十四忍名十四波若名异体同。下别明十四。言三忍者伏忍中三忍一信二止三坚忍。言地地上中下为三十忍者释有二义。一就十地各有上中下为三十忍。二就伏忍中习种为下性种名中道种名上。三位各十故成三十忍。前解为正。一切行藏者即是名因藏。一切佛藏是名果藏辨佛果地功德蕴积名藏。即是佛圆觉忍通前十三为十四波若。因果俱证无所得名不可思议。

何以故一切诸佛是中生是中灭是中化而无生无灭无化无自无他第一无二非化非不化非相非无相无来无去如虚空故 何以故下第二广述十四忍功能文有二。初约出用次约悟入。初约出用者诸法本自不生今亦不灭。以因缘故于无分别中为众生说有生灭。文云一切诸佛是中生者依忍化现成佛名生。是中灭者灭惑化隐名灭。是中化者依忍化众生也。次约悟入明无生灭等。文云无生无灭无化者上来为缘出用说生灭化等诸事。若知生等即无生灭故不假言。恐众生随名着相故还点向所说生者名无生。无灭无化等例然。亦得用无生破前生无灭故破前灭无化破前化生也。无自无他者自心不生名不自不见前境故云无他。亦云不见自名灭我不见他名灭我所。第一无二者境智俱寂故云第一无二也。非化非不化者无得正观居心有时说化为不化有时说不化为化。故云非化非不化岂得以常人定执消文也。非无相者恐众生闻悟入之言谓皆无所有故云非无相。如大品云无所得得如是得无所得义耳。无来无去者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乃至)无依无得故云如虚空。

一切众生无生灭无缚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烦恼我人知见受者我所者一切苦受行空故一切法集幻化五阴无含无散法同法性寂然空故法境界空空无相不转不颠倒不顺幻化 一切众生下第三举空释成就中有五子段。一明众生空从一切苦受下二明法空。从法境界空下三明境空从无三宝下四明凡圣空波若无知下五明知空。初明生空文云众生无生灭。众生本无所得离苦故云无生无灭。离集故无缚无解无集故非因无苦故非果。以因缘随俗非不因果众生假名非无佛性因非无涅槃果。众生生死名烦恼五阴中生名我。假名行者名人意识名知者。眼识为见者命根不断名寿者。文云受者即领违顺名受者。于五阴中见我所者明生空竟。第二明法空文云一切苦受行空故者观五阴内一切苦皆空。五阴和合名法集以无其实名幻化。五阴本来清净故云无含无散。体知五阴即是真如故云法同法性寂然空故。第三明境空文云法境界空能观之心既净所观之境亦空故云境界空。实相门中无相不相故云空无相。相不能动故云不转离惑故以名不颠倒。离解故名不顺知诸法空故名幻化。

无三宝无圣人无六道如虚空故般若无知无见不行不缘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故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虚空故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无心得 第四段明凡圣空。无三宝无圣人名圣空无六道名凡空。第五段明智空。文云波若无知波若名智慧。今言无知者绝于知相故言无知。不可定智慧审波若下诸句例然。无知无见忘于见知也。缘观并寂故云不行不缘不受波若名故云不因不受。内证真如故云不得一切照相。诸法无所有故云斯行道相如虚空故。亦云无分别故同虚空。第四结法相如是。尽皆空者何可有心得无心得也。又云以离有相故不可有心得。以离无相故不可无心得。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众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阴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是故般若不可思议而一切诸佛菩萨于中行故亦不可思议一切诸如来于幻化无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议 是以波若下大段第四明波若忘言离着就中有二。初依空起行第二叹说。就起行中有四句。初明不可得众生中行而行以生空无所有故。二不可得五阴中行而行以法空无所有故。三不可得境中行而行以境空无所有故。四不可得解中行以而行以知空无所有故。第二叹说中有三。第一是故波若不可思议叹十四波若。二出生三世诸佛不可思议。三知俗虚幻而能化益。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无量恒河沙第十三灌顶开士说是功德百千亿分中如王所说如海一渧我今略述分义功德有大利益一切众生亦为过去来今无量诸如来之所述可三贤十圣赞叹无量是月光王分义功德 善男子下大段第五狭量说中有二。一正狭量第二我今下叹说利益。初就狭量中叹月光所说功德如大海水。十地菩萨说如海一滴。又解不然月光所说如海一滴十地菩萨说如大海水。以是胜故经言灌顶开士说是功德百千亿分中王所说如海一滴。不及十地菩萨说如大海。第二利益中有三。初我今下约释迦所说以明月光说真能益众生。二去来今下约三世佛述印可。三三贤下约四十贤圣叹月光分义功德挍量竟。

善男子。是十四法门三世一切众生一切三乘一切诸佛之所修习。未来诸佛亦复如是。若一切诸佛菩萨不由此门得萨婆若者无有是处。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菩萨无异路故。是故一切诸善男子若有人闻诸忍法门。信忍.止忍.坚忍.善觉忍.离达忍.明慧忍.炎慧忍.胜慧忍.法现忍.远达忍.等觉忍.慧光忍.灌顶忍.圆觉忍者 善男子是十四法门下大段第五。牒上所说结劝修学就中有三。第一明三世同修显行要胜。第二若有人闻下叹益劝修。第三时诸众中有十亿下明闻说获益。就初显行要胜中文有三。初正明三世同修同说。二若一切诸佛菩萨不由下明上同修同说所以。三何以故下传释上同修意以无异道故。若有人闻下第二叹益劝修。就中有二。初更列十四忍名二是人超过下叹经功能初列十四忍名。一信忍谓习种性二止忍谓性种性三坚忍谓道种性四善觉忍谓初地五离达忍谓二地六明慧忍谓三地七炎慧忍谓四地八胜慧忍谓五地九法现忍谓六地十远达忍谓七地十一等觉忍谓八地十二慧光忍谓九地十三灌顶忍谓第十地十四圆觉忍谓佛地如来万德。

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恒河沙生生苦难。入此法门现身得报。时诸众中有十亿同名虚空藏海菩萨。欢喜法乐各各散华于虚空中。变成无量华台。上有无量大众说十四正行。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宝华各坐虚空台上说十四正行。受持读诵解其义理。无量诸鬼神现身修行般若波罗蜜 是人超过下第二明叹经功能第二叹益劝修讫。第三时诸下大众闻法获益散华供养文有三。初菩萨欢喜供养十四忍名十四正行。二十八梵天欢喜供养。三无量诸鬼神下明鬼神供养。略不明余众供养。言十八梵者初禅有三谓一梵众二梵辅三大梵。二禅有三一小光二无量光三光音。三禅有三一小净二遍净三无量净。第四禅有九一福生二福爱三广果此三天凡圣共住四无想天唯外道凡夫住。五无烦六无热七善现八善可见九色究竟。此五唯那含等圣人住。唯第四禅有色地故云十八梵不说无色界。言鬼神现身修行者以其过去修敬故令得修行波若。以其毁戒故堕鬼中答第二问明利他行相竟。

佛告大王汝先言云何众生相可化若以幻化身见幻化者是菩萨真行化众生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 第三佛告大王汝先言下答前所化众生问文有三。第一欲答故牒其问故云何众生相可化。第二若以幻化下正答。第三时众下明得益。就正答中有二。初就悟入以答亦名略答。亦名为无所得以答。文云若以幻化身见幻化者是菩萨真行化众生者知身相本自不生。为化众生故名幻化身。众生本来不有而今言化者以不有而有故云见幻化也。知能化所化本来清净故云真行化众生也。众生识初一念下第二广答。亦云约出用答亦云约俗谛幻有答。文有五。初定是善恶心异木石。第二色名色盖下出五阴名。第三盖者下释名广解。第四大王下简凡圣色麁细不同。第五众生者下明一切法结属世谛。初云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乃至金刚菩萨者解者不同不能具出。今且依经以释。涅槃经云如雪山药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味。其药真味停留在山犹如满月。合譬云一味者譬佛性。以烦恼故出种种味所谓地狱畜生等。今谓一味者即是无所得不二之真性也。复云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味异者。依无所得真性起有所得妄想。即成无明烦恼起业成六道报也。又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有。如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实相与无明住地本来无前后。但众生于无所有中横起忆想分别长流六道。变迷得解知烦恼本来是涅槃有何初后。故此经云初一念识支本识解性故异木石耳。文云生得善生得恶者缘善境界起于识善。此识善则从自性真实善正因所生。复缘善事而起此识则善也。若缘恶境界起于识恶此识恶则从无明熏习生因所生。复缘恶事而起此识则名恶也。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者。此初一念善恶之识熏习之功各生无量善恶习果也。

初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成众生色心是众生根本色名色盖心名识盖想盖受盖行盖盖者阴覆为用身名积聚 初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此意于生死内既无明缘念念起生灭心也。故云不可说识此明成众生因也。成众生色心者辨果。文云众生根本者结初一念识是成众生本。又解初一念者此明相续之始。此乃无始为始。金刚终一念者若小乘分段终大乘变易终也。色名色盖下第二略出五阴名。盖者下第三释名广解。盖者阴覆为用身名积聚假名之身为五阴所成故云积聚。

大王此一色法生无量色眼所得为色耳所得为声鼻所得为香舌所得为味身所得为触坚持名地水名润火名热轻动名风生五识处名根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议色心 此一色法生无量色者依成实十四种色为色阴。阴盖众生不能得出离生死。初明五尘色次明四大色次明五根色。文相甚显。如是一色下总结色心有不可思议色心。

大王凡夫六识麁故得假名青黄方圆等无量假色法圣人六识净故得实法色香味触一切实色法众生者世谛之名也若有若无但生众生忆念名为世谛 大王凡夫六识下第四简凡圣色麁细分别。凡夫六识总相聚法故言得假名上青黄。圣人分别四微等故言得实。又云圣人缘法界六识得真实法也。众生者世谛之名下第五明众生一切法属世谛。文有三初总标一切属世谛。第二相续假下明三假属世谛。第三大王下明诸佛贤圣称境而知皆如幻有结属世谛。前总中有二。初明一切法皆如空花悉属世谛。二无佛出世前下明立因缘名字。就前有二。初明众生若有若无皆如幻化名为因。

世谛假诳幻化故有乃至六道幻化众生见幻化幻化见幻化婆罗门刹利毗舍首陀神我等色心名为幻谛幻谛法无佛出世前无名字无义名幻法幻化无名字无体相无三界名字无善恶果报六道名字 假诳幻化故有乃至六道亦如幻化名为无果。以众生虚妄忆想为假诳所成故有人天六道之名。若达此妄本来不有故云幻化见幻化也。二婆罗门下明贵贱皆如幻化悉入世谛。又解前明凡夫取假色为实。次幻化见幻化下明圣人知假色是虚。此文应言幻师见幻而言众生者此是佛众生也。第二立因缘名字中有二初明无佛出世无一切因缘名字。

大王是故诸佛出现于世为众生故说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无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相续假法非一非异一亦不续异亦不续非一非异故名续谛 二大王下明佛出世为众生立一切世界六道无量种种色心等名字。可知第二明三假属世谛。一相续假者与成实师异。若见诸法是一是常见。若见诸法念念异是断见。离此二见知前法生后后法。法次第生法此明因缘续义。故文云一亦不续异亦不续。绝于前后故故不相续也。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无一切等法一切法皆缘成假成众生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是幻谛众生 相待假者有二。亦名别待亦名通待。如长短老少好恶名为别待。如长待不长一切万物皆不定。不长外随待一物故云不定亦名通待。缘成假者即因成假四尘成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成众生故缘成。文云五色者云五根为五色。亦云青黄赤白杂色为五色。文云俱时因果现在五果三因名俱时因果异时因果者过去二因望现在五果名异时。又云俱时因是缘因异时因是生因。若约外法梁椽成舍名俱时。十二时成日名异时因果。

大王若菩萨如上所见众生幻化皆以假诳如空中华十住菩萨诸佛五眼如幻谛而见菩萨化众生为若此时诸有无量天子及诸大众得伏忍者得空无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思议德行 第三大王下明诸佛菩萨五眼亦名世谛。文云若菩萨如上所见众生幻化。如空中花众生本来无所有。以虚妄而有譬如空花。诸佛五眼如幻谛而见如境而知如理而知照缘观并[穴/(俱-≡+=)]故云为若此也。时诸有无量下答问中大段第三闻法获益。初诸天子下明得道人。伏忍下明得益差别地前三贤名伏忍。空忍者四地已上顺无相空。以七地已上名无生忍。初三地信忍略不说之。初地名一地至法云名十地。广大如虚空名不可思议德行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谛品第四

此品所以而来者。上观空教化明实智方便皆空不二。亦可了护因护果毕竟无差。起如幻化以化众生。化不孤起必有所观境界教。境界教是何。所谓二谛。二谛者真俗非一名为二。即不虚名谛故云二谛品。二谛之义佛法大宗。若欲委论境之与教诸解非一不能具述。今言二谛者以因缘空有为世谛。因缘有空为真谛。至论诸法本来不二为因缘故说言二耳。就此中一品有三番问答。论辨二谛不二即为三别。第一问答正辨二谛不二。第二问答明说法不二。第三问答正辨法门不二。就前问答中有二。初问后答。就初问中有三一问二难三结问。正辨二谛有无。文言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此正是问也。

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事云何 若言无者智不应二方便智实智。若言有者圣人智不应一。若论其理不一不二。若定为一凡夫见俗而应见真。若定有者智不应一此正难也。一二之义其事云何此正结问也。但一二之言既难所以月光有问。故言一二之其事云何。

佛告大王汝于过去七佛已问一义二义汝今无听我今无说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故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七佛偈如是 佛告下第二佛答也。就答中有三初长行叹问二引七佛偈为证第三大王下长行正报其难。初长行叹问有三。初叹问二略示义宗三诫勅。初叹问出王本行愿。先已于过去论一二义竟。今何故更问此事。汝今下第二略示义宗。汝今无听我今无说者。如幻无所说何须汝闻故言无听。听者如幻人无所听何须我说。如是无听无说而不防听说宛然。一二之义亦尔。故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听法者无闻。若心存听说即是二见岂得与此经相应。谛听谛听下第三诫勅劝修。依三慧而修行方能达解一二之义也。谛听谛听者即是闻慧。善思念之即是思慧。如法修行即是修慧。第二引七佛偈有八行半分为四别。第一三偈约因缘空有以明二谛不二。第二有三行约情解见一二以明二谛不二。第三有两行就譬以明二谛不二。第四半行结劝属人。初三偈即为三别。初偈标因缘空有二谛章门。次偈解释。第三偈结初偈上半约有空以明真谛。下半偈约空有以明世谛。

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他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他作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 无相第一义者此辨真谛也。如来说法前后不同先说世谛后明真谛。此明从浅入深。自有先说真谛后明俗谛此明宗归有本。无相者实相之理绝于有无名为无相。物莫能测名第一仲[阜*责]所以名之为义。无自无他作者本来无相岂是今无。既言本无相何忽有造作。故云无自无他作。依如西域九十五种外道以四作往收义无不尽。故涅槃云非自作非他之所作亦非共作非无因作。是故胜出诸外道。此经只有二种存略故耳。因缘本自有者明因缘空有为世谛。因缘本自有岂是今有。既言本有故言无自无他作。故大智论云十二因缘是谁所作。佛言非佛作非菩萨作(乃至)非一切圣人所作。故云无自无他作也。法性下一偈为二。上半释前上半下半释前下半。法性本无性者即是前无相第一义。诸法实相名为法性。法性以无性为法性。此是对性说无性。若无有性亦无无性。第一义空如者即是第一义空。以无依无得故名空如。诸有本有法者释前因缘本自有。三假集假有者此明无体藉他故有也。第三偈无无谛实无还结前无相第一义。寂灭第一空结无自无他作。诸法因缘有结前因缘本自有。有无义如是总结前十一句也。有者结前三偈下半。明有。无者结前三偈上半明无。故云有无义如是也。又释无无谛实无者二无遣二实。故云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者有自体本无故云寂灭第一空。一切有为法皆依六因四缘生。故言诸法因缘有。又解无无谛实无者一无去于上诸有一无去于上无故云无无也。谛实无智照如实智。故云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者寂灭法中最精绝四句离百非。不同二乘断空故云第一空。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者总结上也。又解无无者一无无世谛一无无真谛也。

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解心见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非二何可得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有无本自二下第二有三偈。就一异约情解以辨二谛不二。初偈略明一二第二偈解释第三偈结叹。初偈为二上半约二情明二谛。下半约观解明不二。上半初句法说次句譬说。有无本自二者有即非无无即非有故言本自二。何以得知有无。下句譬云如似牛二角。二角相别似于有无义不相即。同在一头似有无体一。照解见不二下下半约观解。佛菩萨心内达照诸法毕竟清净何曾二不二。为对于二故云照解见不二。有人云见不二即是一此是一异之见岂是照解。二谛常不即者还约二情故云不即。第二偈约达解之心以释前偈于缘见一二。解心见不二者释前偈上句。前即于缘见有无。今辨了悟此有无之二。于解即不二。求二不可得者释第二句譬说。但迷故说二譬之二角。变迷成解此二本来不二。求二毕竟无从故云不可得。非谓二谛一者释前下半初句照解见无二。本对二说无二其二既无岂得存一。故云非谓二谛一。以此而推无二岂得还同一见。非二何可得者一既不可得何况二耶。第三行结叹上半结前。于解常自一者结前解心见不二。此一对二说一莫作一解。于谛常自二者结前有无本自二。又解于解常自一者二谛体一。于谛常自二者结其义异。通达此无二者下半叹益明内外并[穴/(俱-≡+=)]。有无双寂无依无得平等清净。故云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如影三手无因缘故诳有幻化见幻化众生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实则皆无名为诸佛观菩萨观亦然 世谛幻化起下第三有两偈。约譬明二谛为二。初一行半明世谛人法同于幻化。后幻师下半行约譬明真谛。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者明世谛虚诳不实喻若空华但诳肉眼妄见为有。如浮云电如风送火譬如空华无所有。如影三手无因缘故诳有者此是无因缘。但有虚假之名而无其实也。幻化见幻化者众生体是其幻。复染幻尘名幻见幻也。众生名幻谛者世谛也。上明法幻今明人化也。幻师见幻法者下半明真谛。诸佛菩萨譬幻师三界虚妄是幻法。谛实则皆无者迷故见有。变迷实照则知皆无。对有说无有息无消缘观俱寂也。名为诸佛观下第四半偈举观结属人。初句就果人知于二谛故云名为诸佛观。第二句就因人知于二谛故云菩萨观亦然也。

大王菩萨摩诃萨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佛及众生一而无二何以故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众生空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何以故般若无相二谛虚空般若空于无明乃至萨婆若无自相无他相故 大王下第三正释其所难明二谛不二。于中有三初举果对因以明二谛不二。第二五眼下偏就果以释不二。第三菩萨未成佛下双结因果以释不二。就初举果对因中有二。初约菩萨能化见不二照凡夫二乘所见二谛。佛及下广明所化众生及法悉空不二。初能化文云菩萨于第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者。于中道一实谛内常照空有二谛化众生。所言常照二谛者即大悲般若化众生以波若。故在生死而不着则异于凡夫。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异于二乘。不舍生死异于二乘。不舍涅槃异于凡夫。故言常照二谛化众生。旧云第一义不说俗是何言哉。佛及下二广明所化众生及法悉空不二。就中有二初明生空后辨法空。生空文言佛及众生一而无二者。佛及众生本来寂灭同无所得故云一而无二。虚妄分别见众生为因地佛为果地。达观之上体知佛及众生本来寂灭。故云一而无二。此无二者是因缘假名对破二见言一二息一消。一药病俱遣亦是遣无遣有。何以故下释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众生与菩提同无所得。众生如与菩萨如无异故言置。非是两物相置也。次明法空文言以一切法空故空空。一切法空者总标诸法空也。法门无量不可具出。今总标一切摄无尽故云一切法空故。为众生无始已来滞有情深今借空智以遣有。复滞于空今以空治空故名空空。故智论十八空中破内空外空内外空竟。次明空空以空治前三种空。故云空空。又解一空空于智一空空二谛法也。何以故下释二空。文言般若无相者释其智空。以智无生相名之为空。文言二谛虚空者释其二谛法空。以一切毕竟清净故言虚空。文言波若空于无明者。因缘之法本性自空不须智推然后明空。但众生虚妄不知故复假智照得空。故涅槃云诸法虽空要因菩萨修空见空也。乃至萨波若无自相无他相者。内尽于观名为无自。外清诸缘名为无他也。

五眼成就时见无所见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 五眼下第二偏就果地以明能见所见不二。文言见无所见者此见是无见之见。言无所见者诸法本来清净何所见耶。而言见者随俗故无过。法华明佛眼见六道众生。大品明五眼不见众生。法华即无见之见大品即见之无见。此经举所见之非无以显能见非有。行亦不受者大品无受三昧具有五句。此中正有四句。若将乃至一切亦不受即是第五句。行亦不受者大智论云行亦不受者治其有见。不行亦不受者除其无见。说无为治有非谓有此无。说有以除无非谓有此有。谈无未曾无说有未曾有。对治因缘故有此说。欲使两见之徒俱诣正观夷有无均生灭亡道俗泯二际故云行不行等皆不受。亦不受有亦不同无无二过故。非行非不行者有因尚不得何况无因。一切法亦不受者依大智论即是不受亦不受也。菩萨未成佛下第三双结因果不二。文言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者。譬如结巾为[少/兔]解者见巾妄者见[少/兔]。亦如病者食甜为苦病差以向苦为甜。更无别异法由妄故见不生死为生死。烦恼亦尔。迷故菩提即是烦恼。悟之烦恼即是菩提迷故。则四方易位悟也则廓尔无遗。何以故下释上烦恼即菩提。于第一义而不二者烦恼与菩提同无所有云不二。诸佛乃至一切法皆绝心行故称为如。第一问答竟。

白佛言云何十方诸如来一切菩萨不离文字而行诸法相大王法轮者法本如重诵如受记如不诵偈如无问而自说如戒经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广如未曾有如论义如是名味句音声果文字记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二白佛言下第二问答明说法不二。有二。初问后答。就初问中有二意。初问意言。云何上说菩萨于第一义谛中。常照二谛化众生。第一义谛中。有何所化而言佛菩萨常说十二部经化众生。不离文字而得解脱。文字即寂。若为行诸法相云何第一义中化众生。二远取上问前空品明护佛果护十地第一义中无能护所护。云何护佛果护十地化众生也。第二答中有四初明所说十二部经如。第二大王如如下明三种佛性。若菩萨下第三出修之方法。大王若菩萨护佛下第四结。就初有二前约十二部经明二谛教如。是名味句下次劝依文字取如莫取名字。十二部经者法轮即法本如。西土名修多罗此名法本。谓诠理之本亦可与十二部经为本。言法本如者明诸法本来是如。如者不一不二之异名。非但真谛是如只世谛亦如。今文正尔。以随俗方便故名世谛。即此世谛体本来不可得名之为如。余十一部例然。不同旧说法本是世谛如是真谛。此是真俗二见耳岂是约二谛以明如。重诵如者此间语梵本名祇夜。以偈重诵前长行中义。受记如者此间语外国名和伽罗那。以记说未来世得佛果故。成实论明解义经以其问答解释明因得果故。不颂偈如者此间语梵本名伽陀。以汎尔偈说不颂长行故。无问而自说如者此间语西土名优陀那。以不待请说故。戒经如者此间语梵本名尼陀那。此是因缘经以因事制戒故。譬喻如者外国名阿波陀那以藉事说法故。法界如者西土名伊帝曰多伽。此间应云本事。佛说法界畔亦云以说过去十八界事故。本事如者外国名阇陀伽此间名本生经。以说自身本生事故。前本事经说自他十八界故。方广如者外国名毗佛略。以说法空方广理故。未曾有如者外国名阿浮陀达摩。以说神通变化事故。论议如者外国名忧婆提舍以问答辨理故。是名味句下大段第二明依文字取如不取名字也。就中有五一名味句是应说。二音声是正说。音声者一胸二喉三咽四舌根五齿六脣七鼻八顶。由此动方有音声说也。三果报是能说。四一切如即是所说依此说实无法可说。故金刚波若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五若取文字者举失显得。以执文字作解不达文字性离故名不行空也。

大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诸佛未成佛以当佛为智母未得为性已得萨婆若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 大王如如文字下答问中第二明三种佛性。初现常佛性二当常佛性三了因佛性。佛性非当现而约缘当现不同。故有三种之说。若无依无得随缘说者无过。若执当现是定实者即成诤论。初现常文言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者。以前闻十二部经如故知文字即是如。如即是波若。波若为佛母。故云智母。言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者知众生性不可得即如。故云即为萨婆若体。达解众生与萨婆若不一不二。何当何现破当故说现耳。诸佛未成佛下第二明当果佛性。何以得知。文云诸佛未成佛当佛以为智母未得为性。故知当有非现有。现有者有隐性当无者无当性。故知显故名当隐故名现。论其实性体绝诸非当非现现以因缘故说当说现耳。已得下第三明了因佛性。明三乘波若了出不生不灭。以得波若正观体知生者不生灭者不灭。故云自性常住。一切众生虚妄因缘轮回六趣。体知虚妄无从即是不生不灭。故云以此自性常住为觉性也。

若菩萨无受无文字离文字非非文字修无修为修文字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罗蜜大王若菩萨护佛护化众生护十地行为若此 若菩萨下答问中第三出修之方法有二。初出修方法文言无受无文字离文字非非文字修。无修为修文字者者。以知文字性离心无所依。文理并[穴/俱]修不修俱寂。故云非非文字修文字也。二为修文字者下明体知上修之方法。体知波若修故得名性波若。以无得为得实无所得也。大王若菩萨护佛果下答问中第四结上护化众生护十地行能护所护亦同修之方法也。护佛者护果。护十地行者护因。护化众生者利他行也。

白佛言无量品众生根亦无量行亦无量法门为一为二为无最耶大王一切法观门非一非二乃至无量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相若菩萨见众生见一见二即不见一不见二一二者第一义谛也 白佛言无量品众生下第三问答明法门不二。就中有二初问次答。初月光举所化众生。无量品明其人别。根亦无量明其根别。行亦无量明其行别。此三既异未知能化法门为一为二为无量也。大王一切法观门下第二佛答中有三。第一正答法门不二。大王七佛说下第二叹教劝修明经功德。大王此经下第三定经名字劝令受持。就初正答法门不二中有四。初正答前问明法门不二。从若菩萨下二举非显是以释前问。从大王若有若无下第三明诸谛教门摄一切法皆归于空。从众生品品下第四结酬前问。初正答问中文云大王一切法观门下答前三句。非一答初问。非二答前第二问。乃至无量答第三问。应云非无量而言乃至无量者。欲显非无量之无量。一二义既非无量亦尔互文现意耳。一切法亦非有相下重举绝四句释前一切法观门。经家存略直标破有无二句余句可知。亦非有相者破有相。非非无相者即是第四句。破非无相故言非非无相。有人言非非者是误。应云非无相此是不识经耳。第二若菩萨下举非显。是先举非文云若菩萨见众生者即着我人也。见一见二者即同僧佉卫世师一异之见也。次明显是文云一二者第一义谛也。以知正因缘之一二毕竟清净无依无得。知此一二相寂灭故云第一义谛也。

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我人知见五受阴空乃至一切法空众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门 第三大王下明诸谛空中有三。初明世谛次明三谛摄法三明世谛终归空也。初世谛文云若有若无者。此意明凡夫定执有无故名世谛也。次明三谛摄法文云一切法空谛者。三藏师云诸法本性为空谛也。凡夫色麁显据色为端名为色谛。三乘人修道无漏心名为心谛。若义论生死涅槃各有三谛。生死三者天人四大色是色谛。八识心是心谛。于生死上无涅槃是空谛。涅槃三者天人真实色是色谛。二真实心名心谛。无生死四颠倒名空谛也。教虽说三理非三也。我人知见下第三明世谛还归于空。众生品品下第四总结酬上问。众生品品者酬前无量品众生。根者酬上根亦无量。行者酬上行亦无量。非一非二法门者酬上能化法门为一为二为无量。

大王七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今说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汝等大众受持读诵解说是经功德有无量不可说不可说诸佛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众生皆得成佛是佛复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皆得成佛 大王七佛下答中第二段叹教劝修明经功德。文有六别。初明诸佛道同。汝等下第二劝持。有无量下第三别列三番佛。是上三佛下第四总牒上三佛明说波若分教多少。况复下第五校量时诸下第六闻法获益。第一诸佛道同文云七佛所说我今说波若无二无别者通释释迦为七佛。明已所说同于六佛显法真正。同无所得故无二无别。第二劝持文云汝等大众受持。大智论解受持云。闻而奉行为受久久不失为持。故云受持。读诵解义可解。第三举三番佛化众生。从无量不可说诸佛是第一。二从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众生皆得成佛已来为第二番佛。从是佛复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下第三番佛也。

是上三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八百万亿偈。于一偈中复分为千分。于一分中说一分句义不可穷尽。况复于此经中起一念信。是诸众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况受持读诵解说者功德即十方诸佛等无有异。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得佛不久。时诸大众闻说是经。十亿人得三空忍。百万亿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第四是上三佛下总牒上三种多佛。一一佛各说八百万亿偈。显所说既广今分教少多有三句。初分经作八百万亿偈。二于一偈中分为千分。三于一分中说一分句义不可穷尽。第五况复下况信校量。文言一念信超十地者。一念无所得波若信。胜有所得百千劫修行十地功德也。文云诸佛等无有异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得佛不久者。佛非当非现破当故云即是如来。破现故云得佛不久。岂可执当现等当以为诤论耶。第六时诸大众下闻法获益。文云十亿人得三空忍者。谓空无相无作也。言大空忍者在十地内本智证如名大空忍。亦云无所得空故云大空忍。言十地性者在初地已上圣种性也。

大王此经名为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汝等受持般若波罗蜜经是经复有无量功德名为护国土功德亦名一切国王法药服行无不大用护舍宅功德亦护一切众生身即此般若波罗蜜是护国土如城堑牆壁刀剑鉾楯汝应受持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 大王下答问内第三段定经名字劝持文有三。初总列经名劝人受持。复有无量下第二显经功能。从汝应下第三结劝受持。第一列名内云此经名仁王问波若者。此经有二名若从能请人为名名为仁王问经。二从功能立目名护国经。道理通护一切衰恼等事。但护国为宗故偏名护国也。第二显经功能令人乐持。云复有无量功德者总显功德广多。下别显功能有四。初护国亦护王身二明护舍亦护人身。三即此下结波若是护国四如城下喻显护国。城堑如戒城高显譬大乘。堑在城下外而复小譬小乘。皆有防非止恶义。牆壁如定安身之用。牆广譬大乘壁小譬小乘。刀剑如智慧鉾楯如戒定。第三汝应下结劝受持也。

仁王般若经疏卷中四终


上篇: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

下篇:仁王经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阿弥陀经义述

阿弥陀经义述 慧净述 阿弥陀经(此云无量寿,后秦罗什...

本愿药师经古迹

本愿药师经古迹上 青丘沙门太贤撰 药师瑠璃光如来本愿...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并序 释氏教《金刚经》,世所由来尚...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序 吾祖智者着疏申经其文弥广。而荆...

佛说鸯掘摩经

佛说鸯掘摩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如是我...

菩萨生地经

菩萨生地经 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游于...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按《开元录》,须摩提经亦直云须摩...

佛说十地经

佛说十地经卷第一 大唐国僧法界从中印度持此梵本请于...

【注音版】天台四教仪

天台四教仪...

佛说诸法本无经

佛说诸法本无经卷上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复次婆伽婆...

【注音版】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

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

【注音版】大乘四法经

大乘四法经...

有精神病的人该怎么帮助他们

问: 1.对于家里患有精神病的人该怎么帮助他们?2.对...

菩萨舍身饲虎之因缘

一日,世尊带领大众至般遮罗大聚落,途中经过一处树林...

重罪轻报,肉眼是看不出来的

问: 师父慈悲,弟子有个生活上的困扰,希望师父能慈悲...

让皇帝感动的永明大师

【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著...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竖穷横遍,故广...

修行人要修六波罗密

修行人要修六波罗密。(六波罗密,即是六度。一、布施...

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什么是依他起性? 我们一个念头起来具足三性,你要正确...

容易发怒

有一位经理非常能干,又善于领导人,就是脾气太大了,...

如何用佛法来治病

问: 凡事皆有因果,那么佛教徒生病后看医用药是否徒...

当代高僧广钦老和尚

出尘 广钦老和尚生在清朝末年,从小身世坎坷,四岁的时...

如何获取使用财富

财富是什么?我们如何获取?如何使用? 一般讲到财富...

梁云娣老居士往生记

梁云娣老居士,是江苏省宜兴市新街百合村人,于二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