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注维摩诘经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注维摩诘经卷第一并序

后秦释僧肇选

维摩诘不思议经者。盖是穷微尽化。绝妙之称也。其旨渊玄。非言象所测。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议。超群数之表。绝有心之境。眇莾无为而无不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何则夫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故能统济群方。开物成务。利见天下于我无为。而惑者覩感照。因谓之智。观应形则谓之身。觌玄籍便谓之言。见变动而谓之权。夫道之极者岂可以形言权智而语其神域哉。然群生长寝非言莫晓。道不孤运。弘之由人。是以如来命文殊于异方。召维摩于他土。爰集毗耶共弘斯道。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议之迹也。然幽关难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故命侍者标以为名焉。大秦天王俊神超世玄心独悟。弘至治于万机之上。扬道化于千载之下。每寻翫兹典以为栖神之宅。而恨支竺所出理滞于文。常恐玄宗坠于译人。北天之运运通有在也。以弘始八年岁次鹑火一命大将军常山公右将军安成侯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于长安大寺请罗什法师重译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时手执梵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矣。余以闇短时预听次。虽思乏参玄。然麁得文意。辄顺所闻为之注解。略记成言述而无作。庶将来君子异世同闻焉。

维摩诘所说。

什曰。维摩诘秦言净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也。从妙喜国来游此境。所应既周将还本土。欲显其淳德以泽群生。显迹悟时。要必有由故命同志诣佛。而独不行。独不行则知其疾也。何以知之。同志五百共遵大道。至于进德修善。动静必俱。命净国之会业之大者。而不同举明其有疾。有疾故有问疾之会。问疾之会由净国之集。净国之集由净名方便。然则此经始终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说而观则众圣齐功。自本而寻则功由净名源其所由故曰维摩诘所说也。肇曰。维摩诘秦言净名。法身大士也。其权道无方隐显殊迹。释彼妙喜现此忍土。所以和光尘俗因通道教。常与宝积俱游为法城之侣。其教缘既毕将返妙喜。故欲显其神德以弘如来不思议解脱之道。至命宝积独诣释迦自留现疾。所以生问疾之端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言其说。竺道生曰。维摩诘者此云无垢称也。其晦迹五欲。超然无染。清名遐布。故致斯号。贵名求实者必重其说。说本表实。重之则终得所求。因斯近接有过圣言矣。

经。

肇曰。经者常也。古今虽殊。觉道不改。群邪不能沮。众圣不能异。故曰常也。

一名不可思议解脱。

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细相容变化随意。于法自在解脱无碍。故名解脱。能者能。然物不知所以故曰不思议。亦云。法身大士念即随应。不入禅定然后能也。心得自在。不为不能所缚故曰解脱也。若直明法空。则乖于常习。无以取信。故现物随心变。明物无定性。物无定性则其性虚矣。菩萨得其无定。故令物随心转。则不思议乃空之明证。将显理宗故以为经之标也。肇曰。微远幽深二乘不能测。不思议也。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此经始自于净土。终于法供养。其中所明虽殊。然其不思议解脱一也。故总以为名焉。上以人名经。此以法名经。以法名经所以标榜旨归。以人名经所以因人弘道者也。生曰。无垢之称或止形迹。心不必然。故复言其解脱更为一名。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图。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若体夫空理则脱思议之惑。惑既脱矣则所为难测。维摩诘今动静皆神奇。必脱诸惑。脱惑在于体空。说空是其所体。是以无垢之名信而有徵。名苟有徵。其求愈到。到于求者何患不悟乎。

佛国品第一

什曰。经始终由于净国。故以佛国冠于篇也。

如是。

肇曰。如是信顺辞。夫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

我闻。

什曰。若不言闻则是我自有法。我自有法则情有所执。情有所执诤乱必兴。若言我闻则我无法.则无所执。得失是非归于所闻。我既无执彼亦无竞。无执无竞诤何由生。又云爱有二种。一五欲爱。二法爱。外道出家能断欲爱不断法爱。故情有所执。佛弟子兼除二爱。法爱既尽执竞都息。经始称我闻存于此也。肇曰。出经者明己亲承圣旨无传闻之谬也。

一时。

什曰。说经时也。肇曰。法王启运嘉集之时也。

佛在毗耶离。

什曰。据佛所在方也。毗言稻土之所宜也。耶离言广严。其地平广庄严。肇曰。毗耶离国土名也。秦言广严。其土平广严事因以为名也。

菴罗树园。

什曰。菴罗树其果似桃而非桃也。肇曰。菴罗果树名也。其果似桃而非桃。先言奈氏事在他经。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肇曰。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净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该此四义。秦言无一名以译之。故存义名焉。别本云摩诃比丘僧八千人俱。什曰。共闻经人也。举时方人三事以证其所闻也。摩诃秦言大亦言胜亦言多。于一切众中最上。天人所宗故言大。能胜九十六种论议故言胜。其数八千故言多。比丘秦言破烦恼亦言乞士。除五种邪命养法身故言乞士。比丘菩萨不合数者。以比丘尽是肉身。菩萨多是法身。身异故。若肉身菩萨未正位取证心异故。以二因缘比丘菩萨不合说也。所以先罗汉后菩萨者。人谓菩萨未尽诸漏智慧未具。罗汉三漏既尽智慧成就。随人情所推以为先后耳。

菩萨三万二千。

肇曰。菩萨正音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无正名译也。别本云菩萨三万二千得大神通。什曰。大士凡有三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三者他方来。复次一者结业身。二者法身。此中菩萨多是法身。然应感之形与物同迹。物或齐其所见而生劣想。故举大数然后序德也。梵本云。神通智慧本事已作。六度诸法即通慧之因。通慧之因即本事也。

众所知识。

肇曰。大士处世犹日月升天。有目之士谁不知识。别本云。众所敬仰。什曰。梵本云。多知多识。显德应时故物咸知识。物咸知识故敬之者众。此义则出也。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肇曰。大智一切种智也。此智以六度六通众行为本。诸大士已备此本行。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什曰。佛威神建立言佛所念也。为佛所念则莫能沮坏。犹如鱼子为母所念必得成就也。肇曰。天泽无私不润枯木。佛威虽普不立无根。所建立者道根必深也。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什曰。法城即实相法也。使物无异见故言护也。复次一切经法皆名法城。护持宣布令不坏也。有能持正法者亦兼护之也。肇曰。外为护法之城。内有受持之固。

能师子吼。

肇曰。师子吼无畏音也。凡所言说不畏群邪异学。谕师子吼众兽下之。师子吼曰美演法也。

名闻十方。

什曰。上言多知多识者谓现迹二方化淳一国。物沾其惠又识其人。今云名闻十方者。谓道风遐扇闻其名也。肇曰。行满天下。称无不普。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什曰。为利有二种。若今世后世。物以利交故请而后动。圣以慈应故不祈而往。往必与亲。亲必为护。故曰不请友而安之。肇曰。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赴婴儿也。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肇曰。继佛种则三宝隆别本云。兴隆三宝能使不绝。什曰。非直显明三宝宣通经法之谓也。谓能积善累功自致成佛。成佛则有法。有法则有僧。不绝之功事在来劫。今言不绝则必能也。又于其中间自行化人。我既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宝弥隆。众生无尽故三宝亦不绝也。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什曰。魔四魔得无生忍烦恼永断故降欲魔。得法身则更不得身故降身魔。无身则无死故降死魔。无三魔则波旬不得其便故降天魔也。伏外道如令舍利弗与外道论议。七日七夜然后得胜。斯其类也。肇曰。魔四魔也。外道九十六种道也。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什曰。离盖缠有三种。一者持戒清净盖缠不起。二者世俗道断。断而未尽。当其不起亦名为离。此中得无生法忍灭尽离也。肇曰。盖五盖缠十缠。亦有无量缠。身口意三业悉净则盖缠不能累也。

心常安住无阂解脱。

什曰。不思议解脱即其类也。于事无阂故言无阂。无阂故解脱。或于一事乃至百千。或于一国至恒沙国。于中通达自在无阂。未能如佛一切无阂。肇曰。此解脱七住所得。得此解脱则于诸法通达无阂。故心常安住也。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肇曰。念正念。定正定。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忘谓之持。持有二种。有心相应持。不相应持。辩才七辩也。此四是大士之要用故常不断别本云。其念不远断乃至辩才成就。什曰。念者无上道念也。不断。不中断也。不断义通贯下三法也。菩萨得此四法深入坚固。迳身不失历劫愈明。故言不断也。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什曰。上言道念不断。道念不断然后具行六度六度具足自事已毕。自事已毕则方便度人。度人之广莫若神通。神通既具乃化众生。如是次第如后净国中说也。肇曰。具足谓无相行也。七住已上心智寂灭。以心无为故无德不为。是以施极于施而未甞施。戒极于戒而未甞戒。七德殊功而其相不异乃名具足。方便者即智之别用耳。智以通幽穷微决定法相。无知而无不知谓之智也。虽达法相而能不证。处有不失无。在无不舍有。冥空存德。彼彼两济。故曰方便也。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什曰。有识已来未甞见法。于今始得能信能受。忍不恐怖。安住不动故名为忍。肇曰。忍即无生慧也。以能堪受实相故以忍为名。得此忍则于法无取无得心相永灭。故曰无所得不起法忍也。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

肇曰。无生之道无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圆通无系于一人轮也。诸佛既转此轮。诸大士亦能随顺而转之。别本云。转不退转法轮。什曰。法轮无生忍也。以轮授物。物得此轮故名转。授者得而不失名不退转。自乘转进亦名为转也。

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肇曰。诸法殊相无不解。群生异根无不知也。

盖诸大众。

什曰。梵本云。众不能盖。众不能盖明其超出。今言盖众其言亦同也。

得无所畏。

什曰。菩萨自有四无畏。非佛无畏也。恐畏之生生于不足。无不足故无畏。能说而不能行亦所以畏也。今能说能行故无畏也。能说能行名曰法也。肇曰。菩萨别有四无畏。一得闻持总持。二知众生根。三不见有能难己使己不能答者。四随问能答善决众疑。有此四德故能映盖大众也九十六种外道各有部众故言诸也。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

什曰。明备此德所以无畏也。肇曰。心以智德为严。形以相好为饰。严心所以进道。饰形所以靡俗。

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什曰。色相璎珞饰好已备故不假外饰也。肇曰。为尊形者示严相耳。岂俗饰之在心哉。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

肇曰。名自有高而不远远而不高。前闻十方取其远也。今踰须弥取其高也。高谓高胜也。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肇曰。七住已上无生信不可坏也。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

肇曰。法宝光无不照照痴冥也。泽无不润润生死也。喻海有神宝能放光除冥亦因光能雨甘露润枯藁也。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肇曰。殊类异音既善其言而复超胜。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肇曰。深入谓智深解也。解法从缘起则邪见无由生。有无二见群迷多惑。大士久尽故无余习。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

什曰。上明一切时无畏。此明说法无畏。上师子吼明德音远振。此明能说实法。众咸敬顺犹师子吼威慑群兽也。

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什曰。正智流润譬如天雨。辩者发响犹如雷震。人有慧而不辩或辩而无慧。既云无畏又言雷震。明其辩慧兼也。肇曰。法音远震开导萌牙。犹春雷动于百草也。

无有量已过量。

肇曰。既得法身入无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无量。六住已下名有量也。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肇曰。引导众生入大乘海採取法宝使必获无难。犹海师善导商人必获夜光也。

了达诸法深妙之义。

肇曰。如实义也。

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

肇曰。六趣往来心行美恶悉善知也。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什曰。诸佛智慧无与等者。而此佛与等。复次实相法无有等比。唯佛与等。菩萨隣而未得故言近也。肇曰。佛道超绝无与等者。唯佛佛自等故言无等等。所以辩其等者明第一大道。理无不极。平若虚空。岂外降之有也。自在慧者。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即其事也。大士虽未全具佛慧。且以近矣。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肇曰。法身无生而无不生。无生故恶趣门闭。无不生故现身五道也。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肇曰。法药善疗谕医王也。

无量功德皆成就。

肇曰。无德不备也。

无量佛土皆严净。

肇曰。群生无量所好不同。故修无量净土以应彼殊好也。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

肇曰。法身无形声。应物故形声耳。岂有见闻而无益哉。

诸有所作亦不虚捐。

肇曰。功不可虚设。别本云。所作不虚。什曰。所作必成。兼以度人。故不虚也。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

什曰。等观四等观众生也。不等智慧分别诸法也。等不等者兼此二也。

定自在王菩萨。

什曰。于诸定中得自在也。

法自在王菩萨。

什曰。说诸法中得自在也。

法相菩萨。

什曰。功德法相现于身也。

光相菩萨。

什曰。光明之相现于身也。

光严菩萨。

什曰。光明庄严也。

大严菩萨。

什曰。明其身相大庄严也。

宝积菩萨。

什曰。积聚智慧宝也。

辩积菩萨。

什曰。积聚四辩。

宝手菩萨。

什曰。手中能出无量珍宝也。

宝印手菩萨。

什曰。印者相也。手有出宝之相。亦曰手中有宝印也。

常举手菩萨。

什曰。现以大慈之手抚慰众生令不恐畏。是以常举手向人。唱言勿怖也。

常下手菩萨。

什曰。常垂下其手。现慈心屈下无伤物之像也。

常惨菩萨。

什曰。悲念众生也。

喜根菩萨。

什曰。喜根喜等也。亦于实相法中生喜及随喜也。

喜王菩萨。

什曰。喜有二种。一不净二清净。清净喜故言王也。

辩音菩萨。

什曰。辞辩也。

虚空藏菩萨。

什曰。实相慧藏如虚空也。

执宝炬菩萨。

什曰。执慧宝炬除众闇冥。

宝勇菩萨。

什曰。勇于德宝亦得宝故能勇也。

宝见菩萨。

什曰。以慧宝见于诸法也。

帝网菩萨。

什曰。幻术经名帝网也。此大士神变自在犹如幻化。故借帝网以名之。

明网菩萨。

什曰。明网自说手有缦网放光明也。

无缘观菩萨。

什曰。观时不取相无缘。亦深入观时莫见其所缘也。

慧积菩萨。

什曰。积聚慧也。

宝胜菩萨。

什曰。功德宝超于世也。

天王菩萨。

什曰。一假名天。二生天。三贤圣天。言天王则贤圣天也。

坏魔菩萨。

什曰。行坏魔道也。

电得菩萨。

什曰。因事为名。

自在王菩萨。

什曰。于法自在。如王之于民也。

功德相严菩萨。

什曰。功德之相庄严其身也。

师子吼菩萨。

什曰。以大法音令众生伏。

雷音菩萨。

什曰。所说能令天人欢喜群邪振悚。犹若雷音闻者喜惧也。

山相击音菩萨。

什曰。以大法音消伏刚强。音声震击若山相搏也。

香象菩萨。

什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风。菩萨身香风亦如此也。

白香象菩萨。

什曰。其香最胜。大士身香亦如是也。

常精进菩萨。

什曰。始终不退。

不休息菩萨。

什曰。不暂废也。

妙生菩萨。

什曰。生时有妙瑞也。

华严菩萨。

什曰。以三昧力现众华。遍满虚空大庄严也。

观世音菩萨。

什曰。世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亦名观世念亦名观自在也。

得大势菩萨。

什曰。有大势力也。以大神力飞到十方。所至之国六反振动恶趣休息也。

梵网菩萨。

什曰。梵四梵行。网言其多也。

宝杖菩萨。

什曰。或物宝或法宝以为杖也。

无胜菩萨严土菩萨。

什曰。净国土也。

金髻菩萨。

什曰。金在髻也。

珠髻菩萨。

什曰。如意宝珠在其髻中。悉见十方世界及众生行业果报因缘也。

弥勒菩萨。

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罗门之子。

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

什曰。秦言妙德也。数从小至大。故二人在后。复次二人在此方为大。余方为小。亦应在后也。妙德以法身游方。莫知其所生。又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也。

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肇曰。叹德列名。所以存人以证经也。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

肇曰。尸弃梵王名。秦言顶髻也。

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

什曰。举其从余四天下来者。据此四天下以明梵耳。复次天有二种。一者地天。二者虚空天。帝释处须弥顶。即是地天。又为地主。举释则地天斯摄。举梵王则虚空天尽摄。复次帝释得道迹。梵王得不还常来听法众所共知。故经序众所知识以为会证也。复次一切众生宗事梵天。所宗尚来则知余人必至矣。

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

肇曰。一佛土有百亿四天下。一四天下各有释梵。故言余。亦或从他方佛土来。

并余大威力诸天。

肇曰。除上梵释余大天也。

龙。

什曰。龙有二种。一地龙二虚空龙。肇曰。龙有二种。地龙虚空龙。种有四生。

神。

什曰。神受善恶杂报。似人天而非人天也。肇曰。神受善恶杂报。见形胜人劣天。身轻微难见也。

夜叉。

什曰。秦言贵人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佛转法轮时。地夜叉唱空夜叉闻。空夜叉唱四天王闻。如是乃至梵天也。肇曰。夜叉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池门阁。

乾闼婆。

什曰。天乐神也。处地上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体上有相出。然后上天也。肇曰。天乐神也。居地上宝山中。天须乐时。此神体上有异相现。然后上天也。

阿修罗。

什曰。秦言不饮酒。不饮酒因缘出杂宝藏。此是恶趣。男丑女端正。有大势力常与天共斗也。肇曰。释同上也。

迦楼罗。

什曰。金翅鸟也。肇曰。金翅鸟神。

紧那罗。

什曰。秦言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肇注同上。

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

什曰。是地龙而腹行也。肇曰。摩睺罗伽大蟒神也。此上八部皆有大神力。能自变形在座听法也。

诸比丘比丘尼。

肇曰。比丘义同上尼者女名也。已上八千比丘别称得道者也。

优婆塞。

肇曰。义名信士男也。

优婆夷。

肇曰。义名信士女也。

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肇曰。须弥山天帝释所住金刚山也。秦言妙高。处大海之中。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如来处四部之中。威相超绝光蔽大众。犹金山之显溟海也。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

肇曰。宝积亦法身大士常与净名俱诣如来共弘道教。而今独与里人诣佛者。将生问疾之由启兹典之门也。

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

肇曰。天竺贵胜行法各别持七宝盖即以供养佛。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什曰。现此神变其旨有二。一者现神变无量显智慧必深。二者宝积献其所珍必获可珍之果。来世所成必若如此之妙。明因小而果大也。

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

肇曰。盖以不广而弥八极土亦不狭而现盖中。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

什曰。秦言妙高山也。凡有十宝山。须弥处其中。余九围之也。

雪山目真隣陀山摩诃目真隣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

别本云显彼大海。什曰。山金色海水清净水映发也。缘水显发金光亦复如是也。

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

肇曰。此佛世界。

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肇曰。将显佛土殊好不同故通现十方也。诸长者子皆久发道心而未修净土。欲说来供之情启发净土之志。故因其盖而现之也。

尔时一切大众覩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什曰。信乐发中相现于外。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什曰。上以身力供养。今以心口供养。上以财养今以法养。复次众虽见其变未知变之所由。欲令推宗有在信乐弥深。故以偈赞也。肇曰。形敬不足以写心。故复赞之咏之者矣。

目净修广如青莲。

什曰。面为身之上。目为面之标。故叹形之始始于目也。复次佛以慈眼等视众生。重其等故叹之。肇曰。五情百骸目最为长。瞻颜而作故先赞目也。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而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谕也。

心净已度诸禅定。

什曰。心净则目明。故举心以证目。复次目为形最。心为德本。将叹德故美其心也。度诸禅定释所以净也。肇曰。形长者目。主德者心。故作者标二为颂首也。禅定之海深广无际。自非如来清净真心。无能度者。

久积净业称无量。

什曰。净业无量故名亦如是。肇曰。于无数劫积三净业故名称无量。

导众以寂故稽首。

什曰。梵本云寂道。寂道即八正也。肇曰。寂谓无为寂。灭道也。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肇曰。既见合盖之神变。已不可测。方于中现十方国及诸佛演法。于是忍界一切众会悉遥见闻。更为希有也。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

肇曰。俗王以俗力胜民故能泽及一国。法王以法力超众故能道济无疆。

能善分别诸法相。

肇曰。诸法殊相能善分别也。自此下至业不亡尽叹法施也。

于第一义而不动。

肇曰。第一义谓诸法一相义也。虽分别诸法殊相而不乖一相。此美法王莫易之道也。动谓乖矣。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肇曰。世王自在于民。法王自在于法。法无定相随应而辨。为好异者辨异而不乖同。为好同者辨同而不乖异。同异殊辨而俱适法相。故得自在也。

说法不有亦不无。

肇曰。欲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其无缘会即形。会形非谓无。非自非谓有。且有有故有无。无有何所无。有无故有有。无无何所有。然则自有则不有。自无则不无。此法王之正说也。

以因缘故诸法生。

肇曰。有亦不由缘。无亦不由缘。以法非有无故由因缘生。论曰。法从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

无我无造无受者。

肇曰。诸法皆从缘生耳。无别有真主宰之者。故无我也。夫以有我故能造善恶受祸福法。既无我故无造无受者也。

善恶之业亦不亡。

肇曰。若无造无受者。则不应有为善获福为恶致殃也。然众生心识相传美恶由起。报应之道连环相袭。其犹声和响顺形直影端。此自然之理无差毫分。复何假常我而主之哉。

始在佛树力降魔。

肇曰。道力之所制。岂魔兵之所能敌。自此下至礼法海。叹初成如来功德也。

得甘露灭。

什曰。梵本云寂灭甘露。寂灭甘露即实相法也。

觉道成。

肇曰。大觉之道寂灭无相。至味和神谕若甘露。于菩提树先降外魔。然后成甘露寂灭大觉之道。结习内魔于兹永尽矣。

已无心意。

什曰。无别意也。

无受行。

什曰。无受想行。肇曰。心者何也。染有以生。受者何也。苦乐是行。至人冥真体寂空虚其怀。虽复万法并照而心未甞有。苦乐是迳而不为受。物我永寂。岂心受之可得。受者三受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

而悉摧伏诸外道。

肇曰。无心伏于物。而物无不伏。

三转法轮于大千。

肇曰。始于鹿苑为拘隣等三转四谛法轮于大千世界也。

其轮本来常清净。

肇曰。法轮常净犹虚空也。虽复古今不同时移俗易。圣圣相传其道不改矣。

天人得道此为证。

什曰。证明佛初转法轮。肇曰。初转法轮。拘隣等五人八万诸天得道。此常清净之明证也。

三宝于是现世间。

肇曰。觉道既成佛宝也。法轮既转法宝也。五人出家得道僧宝也。于是言其始也。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肇曰。九十六种外道上者亦能断结生无色天。但其道不真要还堕三涂。佛以四谛妙法济三乘众生。无有既受还堕生死者。故曰一受不退。永毕无为故常寂然矣。

度老病死大医王。

肇曰。生老病死患之重者。济以法药故为医王长也。

当礼法海德无边。

肇曰。法轮渊广难测。法海流润无涯。故德无边矣。

毁誉不动如须弥。

肇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法之风不动如来。犹四风之吹须弥也。

于善不善等以慈。

肇曰。截手不慼捧手不欣。善恶自彼慈覆不二。

心行平等如虚空。

肇曰。夫有心则有封。有封则不普。以圣心无心故平等若虚空也。

孰闻人宝不敬承。

肇曰。在天为天宝。在人为人宝。宝于天人者岂天人之所能。故物莫不敬承也。

今奉世尊此微盖。

什曰。自欣所献小而覩大变也。肇曰。微是小也。

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

肇曰。所奉至微。所见至广。此是如来哀愍之所现也。十力是如来之别称耳。十力备故即以为名。自十号之外诸有异称类耳。

众覩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肇曰。覩盖中之瑞也。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

肇曰。法身圆应犹一月升天影现百水也。

斯则神力不共法。

肇曰。不与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肇曰。密口一音殊类异解。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

肇曰。佛以一音说一法。众生各随所好而受解。好施者闻施。好戒者闻戒。各异受异行。获其异利。上一音异适。此一法异适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肇曰。众生闻苦报则恐畏。闻妙果则欢喜。闻不净则厌离闻法相则断疑。不知一音何演而令欢畏异生。此岂二乘所能共也。

稽首十力大精进。

肇曰。此下一一称德而致敬也。

稽首已得无所畏。

肇曰。四无畏也。

稽首住于不共法。

肇曰。十八不共法也。

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

肇曰。彼岸涅槃岸也。彼涅槃岂崖岸之有。以我异于彼故借我谓之耳。

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悉知众生来去相。

肇曰。众生形往来于六趣。心驰骋于是非。悉知之也。

善于诸法得解脱。

肇曰。我染诸法故诸法缚我。我心无染则万缚斯解。

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肇曰。出入自在而不乖寂故常善入。

达诸法相无罣碍。

肇曰。万法幽深谁识其涘。唯佛无碍故独称达。

稽首如空无所依。

肇曰。圣心无寄。犹空无依也。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

肇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诸长者子久已发无上心而未修净土。所以宝积俱诣。如来现盖皆启其萌也。既于盖中见诸佛净土殊好不同。志在崇习。故愿闻佛所得净土殊好之事。

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肇曰。土之所以净岂技饰之所能净之。必由行故请说行也。凡行必在学地。故菩萨。此问乃是如来现盖之微旨。宝积俱诣之本意也。别本云佛国清净之行。什曰梵本云清净之相。下言众生是佛土。则是其相兆于今。故事应于后。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什曰。宝积问净土之相。故以净相答之。净相即净土因缘。净土因缘有三事。一菩萨功德。二众生。三众生功德。三因既净则得净土。今言众生则是者。因中说果。下释义中具三因缘也。肇曰。夫至人空洞无象。应物故形。形无常体。况国土之有恒乎。夫以群生万端业行不同。殊化异被致令报应不一。是以净者应之以宝玉。秽者应之以沙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曰真土。然则土之净秽系于众生。故曰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也。或谓土之净秽系于众生者。则是众生报应之土。非如来土。此盖未喻报应之殊方耳。甞试论之。夫如来所修净土以无方为体。故令杂行众生同视异见。异见故净秽所以生。无方故真土所以形。若夫取其净秽。众生之报也。本其无方。佛土之真也。岂曰殊域异处凡圣二土然后辨其净秽哉。生曰。净土行者行致净土非造之也。造于土者众生类矣。容以滥造。不得不先明造本以表致义然后说行。

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

什曰。自此以下二章列三因释则是之义。梵本云随化几所众生。似是随化人多少故国有大小也。义者云。随以何法化众生。若施若戒等各随彼所行来生其国。亦随三因深浅以成严净之异。若因持戒则其地平正。若因行施则七珍具足。略举二法。余皆类此。肇曰。此下释所以众生则佛土也。佛土者即众生之影响耳。夫形修则影长。形短则影促。岂日月使之然乎。形自然耳。故随所化众生之多少而取佛土之广狭也。是以佛土或以四天下。或以三千。或以恒沙为一国者也。生曰。夫国土者是众生封疆之域。其中无秽谓之为净。无秽为无。封疆为有。有生于惑无生于解。其解若成其惑方尽。始解是菩萨本化自应。终就使既成就为统国。有属佛之迹。就本随于所化。义为取彼之国。既云取彼。非自造之谓。若自造则无所统。无有众生何所成就哉。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

什曰。梵本云毗尼。毗尼言善治。善治众生令弃恶行善也。随其弃恶多少行善浅深以成其国。调伏旨同而语隐。故存其本也。肇曰。随所调伏众生之深浅而取佛土之好丑。生曰。化虽已兼而名在始。彼不容无调伏。故宜明之。若不调伏则无七珍土矣。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什曰修净国时。逆观众生来世之心。于未来世中应见何国而得解脱。先于来劫位国优劣。然后与众生共摄三因以成其国。使彼来生。言摄摄先所期者也。此言佛慧。下云菩萨根。明将来受化有浅深也。肇曰。众生自有见净好慕而进修者。亦有见秽恶厌而进修者。所好殊方。略言之耳。所因虽异然其入佛慧一也。故随其所应而取佛土焉。生曰。随化虽已从解。容滥其疆。故复宜明。如或有滥则同彼惑必不能统成之矣。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肇曰。上为入佛慧。佛慧七住所得无生慧也。今为菩萨根。菩萨根六住已下菩提心也。生曰。入佛智慧亦已兼矣。而名在始涉。容无深大。故复宜明。若无深大则无一乘土矣。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什曰。释所以先立国土优劣然后造行也。若为我取国者。应任行之所成。今为饶益众生。故从物所宜而制国也。肇曰。法身无定。何国之有美恶。斯外何净可取。取净国者皆为彼耳。故随其所应而取焉。生曰。所以上四句也。若自无造国又不在彼疆。然后能成就众生耳。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

什曰。梵本云。空中造立宫室自在无碍。空不可用为宫室。如是不离众生得净国也。又云。空中得为宫室。不可用空为宫室。要用材木然后得成。如是菩萨虽解于空。不可但以空心得。要以三因成其国也。又意异故经文不同也。生曰。造立宫室譬成就众生也。空地是无妨碍处譬取无秽。秽则碍也。

若于虚空终不能成。

生曰。于虚空谓无物可用作宫室也。譬如自造国无众生可成。

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

生曰。无碍处也。

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肇曰。净土必由众生。譬立宫必因地。无地无众生。宫土无以成。二乘澄神虚无不因众生。故无净土也。生曰。非无众生也。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

肇曰。土之净者必由众生。众生之净必因众行。直举众生以释土净。今备举众行明其所以净也。夫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此必然之数不可差也。土无洿曲乃出于心直。故曰直心是菩萨净土也。此则因中说果。犹指金为食。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故建章有之矣。

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不谄直心一行异名也。菩萨心既直化彼同己。自土既成故令同行斯集。此明化缘相及故果报相连。则佛土之义显也。自下二句相对。或前后异名。或前略后广。或前因后果。类因行耳。凡善行有二种。一行善二报善。自此下诸众生所习皆报善也。生曰。致国之义已备于前。今但明众行是净国之本。居然可领故云宝积当知。知如前也。答其所问。故偏据事净表以无秽真实之心也。斯则善行之本故首明之也。不谄众生是净之一事。菩萨皆语其行。众生皆言其报。而对说之者。明众生昔受此化今有此果。菩萨行成应之则属于佛。豫总于国故云来生也。

深心是菩萨净土。

肇曰。树心众德深固。故难拔深心也。

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深心故德备也。

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乘八万行兼载天下不遗一人大乘心也。上三心是始学之次行也。夫欲弘大道要先直其心。心既真直然后入行能深。入行既深则能广运无涯。此三心之次也。备此三心然后次修六度。别本云。直心深心菩提心。什曰。直心诚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道识弥明名为深心。深心增广正趣佛慧名菩提心。此皆受化者心也。受化者行致净土。人又来生。以因缘成菩萨国。善有二种。一者行善二者报生善。凡言来生其国具足善者皆报生善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外舍国财身命。内舍贪爱悭嫉。名一切能舍也。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什曰。持戒独言满愿者戒是难行亦兼摄众善。故所愿满也。肇曰。十善菩萨戒也。亦有无量戒。略举十耳。戒具则无愿不得故言满也。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忍辱和颜。故系以容相。而岂直形报而已。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得正智慧决定法相。三聚众生中名正定聚也。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此四心周备无际故言无量。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

肇曰。以四等法摄众生为四摄也。一者惠施。财法二施随彼所须。二者爱语。以爱心故和言随彼所适。三者利语。随彼所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恶同恶而断其恶。遇善同善而进其善。故名同事也。

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什曰。或有见佛而不解脱者。由功慧浅也。能行四摄必慧深而功重。故于佛前得解脱也。亦四摄能令众生得解脱。故行者后致解脱义。肇曰。解脱则四摄所成无为果也。同行故众生皆为此果所摄也。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方便者。巧便慧也。积小德而获大功。功虽就而不证处有不乖寂。居无不失化。无为而无所不为。方便无碍也。

三十七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念处四念处。正勤四正勤。神足四神足。根五根。力五力。觉七觉意。道八正道。合三十七。义在他经。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

肇曰。二乘三界各有别行。若情无胜期则随行受报。大士标心佛道。故能回向彼杂行向于一乘。此回向心也。

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肇曰。遇善回向。何德不备。此下三句虽不言众生。言国则在矣。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肇曰。说除八难之法。土无八难也。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肇曰。犯禁恶名出于讥彼而不自守。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

什曰。回向善向佛道故言回向。回向则己兼举众生。故说具足功德。具足功德则无八难。故复说除八难。除八难为行。故受无难之报。既无八难则无众恶。无众恶则无犯禁。故次说无犯戒。上说戒度今复言戒者。义不在戒也。欲因戒以明不讥彼阙。不讥彼阙故莫知其阙。莫知其阙则无犯禁之名。以此为行故获此为果。获此为果则众恶都息。故以十善次也。肇曰。不杀报也。

大富。

肇曰。不盗报也。

梵行。

肇曰。不淫报也。

所言诚谛。

肇曰。不妄语报。

常以软语。

肇曰。不恶口报。

眷属不离善和诤讼。

肇曰。不两舌报。

言必饶益。

肇曰。不绮语报。

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嫉恚邪见心患之尤者。故别立三善也。生曰。修于十善者会上诸行成身口意净为净土之本也。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

肇曰。夫心直则信固。信固然后能发迹造行。然则始于万行者其唯直心乎。此章明行之次渐。微着相因足以始于直心终于净土。譬犹植栽丝发其茂百围也。直心树其萌。众行因而成故言随也。生曰。前唯明众行各是净国之因。而未知所以得也。故次序其意以释之焉。如是者谓上诸行如下意也。言任直心之势。自然能发行众行。

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肇曰。既能发行则得道情弥深。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

肇曰。道情既深则意无麁犷也。

随意调伏则如说行。

肇曰。心既调伏则闻斯能行也。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

肇曰。闻既能行则能回其所行标心胜境。

随其回向则有方便。

肇曰。既能回向大乘。则大方便之所由生也。

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

肇曰。方便之所立期在成众生也。

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肇曰。众生既净则土无秽也。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

肇曰。既处净土则有净说。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

肇曰。既有净说则净智慧生也。

随智慧净则其心净。

肇曰。净智既生则净心转明也。

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什曰。直心以诚心信佛法也。信心既立则能发行众善。众善既积其心转深。转深则不随众恶。弃恶从善是名调伏。心既调伏则遇善斯行。遇善斯行则难行能行。难行能行故能如所说行。如所说行则万善兼具。万善兼具故能回向佛道。向而弥进是方便力也。方便大要有三。一善于自行而不取相。二不取证。三善化众生。具此三已则能成就众生。成就众生则三因具足。三因具足则得净土。土既清净则众生纯净。众生纯净则不说杂教。故言说清净。受法则具下三净。具下三净则与化主同德。故曰一切净也。上章虽广说净国行。而未明行之阶渐。此章明至极深广不可顿超宜寻之有途履之有序。故说发迹之始始于直心终成之美则一切净也。肇曰。积德不已者欲以净心。心既净则无德不净。生曰。功德者殊妙果也。本其所从故以名之焉。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肇曰。结成净土义也。净土盖是心之影响耳。夫欲响顺必和其声。欲影端必正其形。此报应之定数也。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

别本云承佛圣旨。什曰。圣旨梵本云神力。神力所转能令无疑者而发疑念也。

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肇曰。土之净秽固非二乘所能及也。如来将明佛土常净美恶生彼。故以威神发其疑念以生言端。故言承也。生曰。既闻事净便封在事。还昧无秽谓石沙与行为乖。故示难决之。舍利弗诚无不达而居不足之地。可傍为不悟故设斯念以申众怀应机而作。本从佛慧中来。今示非已。岂虚也哉。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国严净非如来咎。

肇曰。日月岂不明。不见自由瞽目。佛土岂不净。罪秽故不覩。生曰。日月之照无不表色。而盲者不见。岂日月过耶。佛亦如是。昔之为行以化众生。无有不致无沙石之土。而众生有罪故得斯秽不见之耳。非佛咎也。

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肇曰。向因此土生疑。故即此土明净也。生曰。既明不净罪在众生。则为净之旨居然属佛。故云我此土净。而舍利弗据秽致疑为不见也。言而者伤嗟之也。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什曰。佛土清净阶降不同或如四天王。乃至如六天或如梵天。乃至如净居。或有过净居天。过净居天者。唯补处菩萨生此国也。称适众心故现国不同螺髻所见如自在天宫者。复是其所应见耳。而未尽其净也。下言譬如宝庄严佛国。始是释迦真报应净国。净国即在此世界。如法华经寿量品中说。此净秽同处而不相杂。犹如下一器中有二种食应二种众生。肇曰。夫同声相和同见相顺。梵王即法身大士也。依佛净慧故所见皆净。因其所见而证焉。且佛土真净超绝三界。岂直若天宫世净而已哉。此盖齐其所见而为言耳。舍利弗在人而见其土石。梵王居天而见如天宫。自余所见亦各不同。佛土所应义在于此。生曰。螺髻梵王迹在生死。邪推己同在三界受福为净。知无福者自取斯秽释迦之土便与天宫无异。以质舍利弗之不达为甚惑矣。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肇曰。各以所见而为证也。生曰。虽闻向语犹封秽恶。故复言己所见以申疑焉。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

肇曰。万事万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故丘陵是生也。

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肇曰。若能等心群生深入佛慧。净业既同则所见不异也。生曰。心有高下者。据石沙致疑。则就众生之优劣也。又是不依佛慧为应之趣在乎必悟之处。故唯见不净耳。若取出恶之理。则石沙众生与夫净土之人等无有异。又是依佛慧而观故无往而不净也。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肇曰。佛土常净。岂待变而后饰。按地者。盖是变众人之罪所见耳。宝庄严土净土之最故以为谕。生曰。神力变地者。以明出秽为净。喻石沙虽秽至于离恶之处不容有异。又现此变示无定相。以遣封秽之情。使取为净之旨。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生曰。且观者且寄严净以明无秽。于实乃现亦无事净土矣。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肇曰。显净土于未闻犹开聋瞽于形声也。生曰。既悟其义。而据自疑已前为本。故云本不见闻也。从不见闻而悟之。则佛土为好净悉现也。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什曰。若随其罪福自致净秽者。非示之谓也。而言示之者有示义也。诸佛能为众生现净而隐不净。现净而隐不净则无益众生。任而不隐义示同也。肇曰。自佛而言故常净若此。外应下劣故不净同彼也。生曰。既云是同则与彼无异。俯就下劣故示若不净。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肇曰。始生天者欲共试知功德多少。要共一宝器中食天上饍。天馔至白无白可喻。其福多者举饭向口饭色不异。若福少者举向口饭色变异。在器色一。在手不同。饭岂有异。异自天耳。佛土不同方可知也。生曰。喻梵天舍利弗也。慧心明净则见功德庄严。以闇心而取故谓之秽耳。非佛土然也。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肇曰。佛国之兴其正为此。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忍即慧性耳。以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

肇曰。非分不可以久处。故还彼所应见也。

求声闻乘。

肇曰。下乘道觉非独觉。要师而后成。故名声闻乘亦名弟子乘也。

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肇曰。国土秽而可净。净而复秽。因悟无常故得法眼净。法眼净须陀洹道也。始见道迹故得法眼名。尘垢八十八结也。

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肇曰。无着之道于法无受无染。漏尽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也。

注维摩诘经卷第一

 

上篇:三弥勒经疏

下篇:维摩义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佛说盂兰盆经新疏

佛说盂兰盆经新疏 菩萨沙弥古吴 智旭 新疏 菩萨比丘...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一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入真言门...

维摩经义疏

维摩经义疏卷第一 长安弘法寺沙门吉藏撰 玄义开为四门...

阿弥陀经疏

阿弥陀经疏 京兆慈恩寺基法师撰 窃闻,三宝之宝理超系...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上 隋天竺三藏达磨笈多译 如是我闻...

【注音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旧杂譬喻经

旧杂譬喻经卷上 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 (一) 昔无数世...

大乘四法经

大乘四法经 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奉 制译  归命大...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曹山大师语录序 本寂禅师之于洞山。盖泻瓶而已。自一...

佛说人本欲生经

佛说人本欲生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黑氏梵志经

佛说黑氏梵志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

念佛法门的殊胜

念佛法门是非常的殊胜,因为我们这些众生对参禅、学密...

一切法的生因有内种跟外种

这个就是讲到种子有两种因:一个是生因,生起的生,它...

一位女居士写给女儿的信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在如今以分...

三世因果,有时候我们看不出来

「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

印光大师提出的做人16字纲领

一、敦伦尽份 敦是敬重,相应,符合的意思。伦是伦理道...

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界

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

减程送水

有一个老人,见到几位小孩在那里玩,即说:小弟弟们,...

如何改掉不孝顶撞父母的恶习

问: 请问师父:如何才能打开心量,改掉不孝顺、顶撞父...

大安法师:临终时是真有佛来接引还是心识所变

问: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见到佛来接引,是往生的人...

朝山的六种意义

修行之法门颇多,朝山也是学佛修行法门之一,其朝山真...

全佛是心,心外无有佛为心所念

彻悟禅师说【一句阿弥陀佛,具足四句宗旨。一、以唯心...

【佛学漫画】东坡居士

苏东坡一生被贬多次,可以说是波折坎坷伴随着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