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观所缘缘论直解

蕅益大师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观所缘缘论直解

陈那菩萨 造

三藏法师 玄奘 译

蕅益道人 智旭 解

观之一字。是能观之智。即第六识与正解等诸善心所。藉正教正理以为定量。令于所观不倒不错也。所缘缘三字。是所观之境。即心王心所之相分也。盖凡心王心所。皆藉四缘而生。一亲因缘。即是种子。二等无间缘。即前念现行。三所缘缘。即各识自所变之相分。四增上缘。即六根及余一切心心所等。今于四缘之中。独论观所缘缘。又于一切所缘缘中。独约前五识言者。盖现量五尘境界。凡外小乘愚惑不了。妄计以为心外实法。所以生取舍想。起贪瞋痴。今用正理比度较量。既非极微。又非和合。则心外更无一法为所缘缘。而所缘缘。惟是自识所变相分明矣。既惟自识所变相分。又何容生取舍想。起贪瞋痴哉。此则破我法二执之神剑。断烦恼妄想之利斧也。论字如常可解。论中先叙极微和合二执。是似能立门。次明彼俱非理以下。是真能破门。后明内色如外现等。申于正义。是真能立门。此皆由陈那菩萨。以根本智证真现量。故能以后得智立真比量。开晓后人。名之为论。吾人读此论者。藉此正教为量。二六时中。恒于五尘如理观察。了知无心外之极微。亦无心外之和合相。一切所见所闻所觉所触。惟是自识所变相分。即此为识所缘。即此助生于识。是名大乘唯心识观初门。

△论文分二。初破外执。二申正义。初彼外执三。初正破二计。二破诸转计。三结非外色。初又三。初总叙破。二别夺破。三结违理。今初。

诸有欲令眼等五识。以外色作所缘缘者。或执极微。许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和合。以识生时带彼相故。二俱非理。所以者何。

言诸外道及小乘等。不达心外无法。故有妄自立论。欲令眼等五识。不以自所变相为所缘缘。而以外五尘色法作所缘缘者。或执心外极微为所缘缘。妄许微尘为有实体。能生识故。或执心外极微和合之物为所缘缘。以识生时带彼相故。此总叙二种妄执也。二俱非理句。以理总夺。所以者何句。征起下文。

△二别夺破二。初破极微。二破和合。初中二。初立颂。二释成。今初。

极微于五识。设缘非所缘。彼相识无故。犹如眼根等。

量云。彼所执极微是有法。其于五识。设许为缘。决定非所缘宗。因云彼极微相。于五识上无可得故。同喻如眼根等。盖五根能发五识。是增上缘。五识不带五根相起。非所缘缘也。姑无论识外本无极微可得。今纵许微尘实有而能生识。亦止可为增上缘耳。岂可执为所缘缘哉。

△二释成又二。初正明所缘缘义。二释颂责其义缺。今初。

所缘缘者。谓能缘(之)识。带彼相起(故名所缘)。及有实体。令能缘(之)识托彼而生(故复名缘)。

此明所缘缘。须具所虑所托二义。二义随缺。则不可立为所缘缘也。

△二释颂责其义缺。

色等极微。设有实体能生五识。容有缘义。然非所缘。如眼根等。于眼等识无彼相故。如是极微。于眼等识无所缘义。

谓彼所执色等极微。姑无论其元无实法。设纵许有实体能生五识。容有缘义。然非所缘。喻如眼等五根。于眼识等不带彼相起故。如是极微亦尔。于眼等识无所缘义。云何可名所缘缘耶。

△二破和合二。初立颂。二释成。今初。

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彼体实无故。犹如第二月。

量云。彼所执和合是有法。其于五识。设许为所缘。决定非缘宗。因云。彼和合物。但有假相而体实无故。同喻如第二月。盖第二月。捏目妄见。其体实无。但是意识非量境界。不是现量性境。不为生眼识缘也。既无缘义。则所缘义亦岂得成。特姑纵之云耳。

△二释成。

色等和合。于眼识等有彼相故。设作所缘。然无缘义。如眼错乱。见第二月。彼无实体。不能生故。如是和合。于眼等识无有缘义。

谓彼所执心外色等和合之相。于眼识等。似有带彼相起义故。设使可作所缘。然无能为生识之缘之义。譬如因眼错乱。见第二月。彼第二月。原无实体。不能生于现量眼识。但是意识非量境故。如是所执和合之相。亦如二月一般。于眼等识。无有缘义。既无缘义。又岂可为所缘缘耶。

△三结违理。

故外二事。于所缘缘互阙一支。俱不应理。

谓彼所执心外极微。及和合相之二事。于所缘缘之义。各阙一支。故俱不应理也。初正破二计竟。

△二破诸转计二。初破极微和集相。二破极微和集位。初中二。初叙计。二破斥。今初。

有执色等各有多相。于中一分是现量境。故诸极微相资。各有一和集相。此相实有。各能发生似已相识。故与五识作所缘缘。

谓有妄执色等诸境。各有多种和合差别假相。于中一分本极微相。是现量境。故诸极微相资。遂亦各有一和集相。此和集相不离极微。故是实有。而此实有之和集相。各能发生似于己相之识。此则双具带彼相起见托彼生二义故与五识作所缘缘也。

△二破斥。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和集如坚等。设于眼等识。是缘非所缘。许极微相故。

量云。彼所执极微上之和集相是有法。于眼等识。设缘非所缘宗。因云。以彼许和集相不离极微相故。同喻如坚湿等。譬如不离极微而有坚湿等性。设许坚等实有。或可于眼等识是增上缘。而决非是所缘。以眼等识。不带坚湿等相起故。今和集相亦尔。设许实有。仍不离极微相故。如何得有所缘义耶。

如坚等相虽(纵许)是实有。于眼等识。容有(为)缘(助生之)义。而非所缘(以)。眼等识上。无彼(坚等)相故(今)。色等极微(上各各)诸和集相。理亦应尔。彼(于坚等相及和集相)俱执为(仍是)极微(上之)相故。

重释颂义。如文可知。

△二破极微和集位二。初叙计。二破斥。今初。

执眼等识。能缘极微诸和集相。复有别生。

因上已破极微上之和集相。设有缘义而非所缘。今又转成一执。谓极微上诸和集相。复有别别形相生起。得为眼等识之所缘。故云执眼等识。能缘极微诸和集相复有别生也。然此诸和集相。既仍不离极微。极微不别。则觉相亦应无别。觉相既别。则极微亦应有别。今谓觉相无别。既不可。谓极微有别。亦不可。则所执不益谬乎。故下即约此二义破之。

△二破斥又二。初约觉应无别破。二约极微差别破。今初。

瓶瓯等觉相。彼执应无别。非形别故别。形别非实故。

谓缘瓶瓯等之觉相。若依彼执。则应更无差别。何以故。瓶之与瓯。同是极微上之和集相故。则缘此和集相。何容作瓶瓯差别觉哉。非可谓瓶瓯等之形别而觉相亦别。以形别唯在假法上有。非实极微有差别故。极微无别。则觉亦应无别矣。

瓶瓯等物大小等者。能成极微多少同故。缘彼觉相应无差别。若谓彼形物相别故觉相别者。理亦不然。项等别形。惟在瓶等假法上有。非极微故。

此重释颂义也。谓若执识缘极微和集而生。则凡瓶瓯等物。其大小若平等者。彼能成之极微多少决定同故。即缘彼二物之觉相。亦应更无差别。且如有一个瓶。重一斤许。乃用若干极微和集而成。复有一瓯。亦重斤许。亦用若干极微和集而成。则能成此二物之极微多少既同。将能缘此二物之觉相亦应无别矣。若谓彼形物相别故而令觉相别者。理亦不然。以项腹等种种别形。惟在瓶瓯等假法上有。非可谓极微有差别故。既极微多少和集无别。则觉相亦应无别。觉相既有差别。则不以极微和集为所缘明矣。

△二约极微差别破。

彼不应执极微亦有差别形相。所以者何。

上已发明极微和集无别。觉应无别。恐彼转计极微亦有差别。故令觉相差别。乃征起而破斥之。

极微量等故。形别惟在假。析彼至极微。彼觉定舍故。非瓶瓯等能成极微有形量别。舍微圆相。故知别形在假非实。又形别物析至极微。彼觉定舍。非青等物析至极微。彼觉可舍。由此形别惟世俗有。非如青等亦在实物。

先举颂。次释成也。释云。非可谓瓶瓯等之能成极微亦有形量差别。而遂舍其微圆之相。故知项腹等种种别形。但在假法。非在实法。此中且权指极微为实法也。又形别物。假使析至极微。则彼形别之觉决定即舍。譬如一瓶一瓯。同时打得粉碎。则决不起瓶瓯之觉。亦决不可分别谁是瓶之极微。谁是瓯之极微矣。若青黄等物。纵使析至极微。青仍觉青。黄仍觉黄。非可谓彼觉亦舍也。由此形别惟世俗有。非如青等亦在实物。世俗有。即四俗谛中之假名无实谛所摄。不能为缘生眼等识。但是第六意识所缘而已。实物。即四俗谛中之随事差别谛。亦四真谛中之体用显现谛。今青黄等色。正是眼识自所变之相分。名为性境。故云亦在实物。然亦在二字。意显青等名言。便非实物。青等体相。是识所变。乃为实物耳。二破诸转计竟。

△三结非外色。

是故五识所缘缘体。非外色等。其理极成。

既不可以极微为所缘缘。又不可以和合为所缘缘。既不可以极微之和集相为所缘缘。又不可以极微之和集位为所缘缘。则所执心外色等。岂有可作所缘缘体者哉。唯识论云。许有极微。尚致此失。况无识外真实极微。此之谓也。以上即是真能破竟。是故结云其理极成。

△二申正义二。初正成立内所缘缘是有。二兼成立增上缘依不无。三结惟内境。初中二。初正立。二释疑。今初。

彼所缘缘岂全不有。非全不有。若尔。云何。

此设为问答以征起也。问曰。若如上破。极微和合俱不可以作所缘缘。则彼五识之所缘缘。岂全不有耶。答曰。非全不有。又设问曰。若尔。外色既非所缘缘体。则汝所谓有所缘缘。毕竟云何。

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许彼相在识。及能生识故。

此先举颂答也。内色者。谓识所变之相分色。如外现者。谓本不在心外。由众生不了心体从来无外。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心在色身之内。故于自识所现之色。有似乎在外也。即此似如外现之内色。为眼等识之所缘缘。许彼相在识。有所缘义。及能生识。复有缘义故也。

外境虽无。而有内色似外境现。为所缘缘。许眼等识带彼相故。及从彼生。具二义故。

此重释颂义也。外境虽无。谓从来心外无法也。似外境现。谓随情假说为外也。带彼相。即是具所缘义。从彼生。即是复具缘义。二义无阙。故是真能立矣。

△二释疑又二。初疑问。二答释。今初。

此内境相既不离识。如何俱起能作识缘。

既是俱起。便无先后。云何能作生识之缘。故疑问也。

△二答释。

决定相随故。俱时亦作缘。或前为后缘。引彼功能故。境相与识。定相随故。虽俱时起。亦作识缘。因明者说。若此与彼有无相随。虽俱时生。而亦得有因果相故。或前识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

亦先举颂。次释成也。内心境相。与能缘之识决定相随。故虽俱时而起。亦得与识作缘。如因明论师所说。若此法与彼法。有则俱有。无则俱无。有无相随者。虽复俱时而生。而此有故彼有。则此即为因相。彼即为果相故。此释上二句颂义也。又或前识之相分。得为后识之生缘。以五识现行相分。熏于本识。则能引彼本识中生似自果之功能令起。亦不违正理故。此释下二句颂义也。生似自果功能。指五净色根。能生现行五识。故名所生之五识为似目果。名能生之五根以为功能。初正成立内所缘缘是有竟。

△二兼成立增上缘依不无二。初设问举颂。二以论释成。今初。

若五识生惟缘内色。如何亦说眼等为缘。

此引契经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等义而设问也。

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因。

此先以颂略答也。谓第八识上色之功能。名为五根。应于正理。即此功能。与彼相分境色。无始以来常互为因。互相熏生也。

△二以论释成二。初释前二句。次释后二句。今初。

以能发识。比知有根。此但功能。非外所造。故本识上。五色功能。名眼等根。亦不违理。功能发识。理无别故。在识在余。虽不可说。而外诸法理非有故。定应许此在识非余。

五净色根。非是现量所得。以其能发识故。比量而知有根。此但第八识相分上之功能。非是心外别有八法所造。故本识上五种净色功能。名为眼等五根。亦不违理。惟此功能。能发五识。理无心外之别法故。然五根既是比知。不是现量。故在识在余。俱不可说。而心外诸法理非有故。定应许此功能。决在识而非余也。

△次释后二句又二。初正释。二辩一异。今初。

此根功能与前境色。从无始际展转为因。谓此功能至成熟位。生现识上五内境色。此内境色。复能引起异熟识上五根功能。

言此第八识上五根功能。与前所说五识相分境色。从无始际。展转为因。何以知之。谓此本识中所有功能。至于成熟位时。则能生现行五识上之五种内相分境色。即此五识内相分境色。复能熏于本识。引起异熟识上五根功能。故云无始互为因也。

△二辩一异。

根境二色。与识一异。或非一异。随乐应说。

五根净色及本质境色。是第八识之相分。前五识所缘缘境色。是前五识之相分。相见不离自证体故。故可说一。所缘不是能缘。亦可说异。又相见差别故非一。不离自证故非异。又因果体用。亦非一异。故既达诸法本无实性。便可随乐应说也。二兼成立增上缘依不无竟。

△三结唯内境。

如是诸识。唯内境相为所缘缘。理善成立。

诸识。且指前五识言。内境相。即指各识自所变现之相分言。既五识不缘外境。则第六识至七八识。皆无心外所缘缘境明矣。故云理善成立。即所谓真能立也。

观所缘缘论直解(终)


上篇:唯识三十论直解

下篇:观所缘缘论释直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论疏部目录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成唯识论述记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一(本) 沙门基撰 窃以。六位精微。资...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上 大慈恩寺沙门大乘光撰 将欲造文...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 陈那菩萨造论 三藏法师玄奘译 护法...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晋水 沙门...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失译附东晋录 佛在舍卫祗阿难...

佛说懈怠耕者经

佛说懈怠耕者经 宋沙门惠简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

毗耶娑问经

毗耶娑问经翻译之记 菩萨方便摄化众生,必以大悲引邪...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进大慧禅师语录奏札 (臣)僧(蕴闻)窃以佛祖之道。虽非...

佛说应法经

佛说应法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

禅法要解卷

禅法要解卷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等于长安逍遥园译 行者...

【注音版】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注音版】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轮金刚陀罗尼...

四童子三昧经

四童子三昧经卷上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译 如...

逆境烦恼,最怕你下定决心

一切法的逆境,最怕你下定决心,当你下定决心,这个时...

【佛学漫画】认识命你就主宰命

不认识命,命就主宰你。认识命,你就主宰命。...

什么是水陆法会

一、什么是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是佛教所有法会中最大,...

小偷与三皈依

从前有个老和尚,也没住在庙里,自己找了个破屋子单门...

净土一门 九品往生

净土一门虽广摄诸根,咸登不退,而见佛久近,闻法大小...

佛是大医王,能疗救众生的身心疾病

问: 最近想通过佛法治疗多年的重度抑郁症,没想到眼...

圣严法师:四重恩是哪四恩

在佛法上要报的恩有四种:一是三宝恩,二是国家恩,三...

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法门最适合我

虽然同样是学佛,但是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种种宗派,...

断疑生信—印祖讲故事

( 第一讲) 好,各位有缘,南无阿弥陀佛。 断疑生信,...

平常为何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佛教平常给人影响最深的是僧俗弟子中很多人都在称念南...

临终关头一心念佛最得益,妄动哭泣最贻害

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

找回心灵安住的地方

天色渐渐地暗下来,夜幕降临山际,临近夜晚,大家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