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三国遗事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校订三国遗事叙

三国遗事。继金氏史记而作。收录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遗闻逸事者。高丽忠烈王时。僧一然所撰也。书凡五卷。分为九门。初无序跋。冠以三国年表。所纪神异灵妙。专主崇佛弘法。论者谓荒诞不经。不足取信。然流风遗俗。往往散见于其中。矧州县都市。地势沿革。历然有徵。苟欲讲三国旧事。采葑采菲。宁容遗之哉。其书以元至元大德间成。后二百余年。迨明正德七年壬申再刊。庆州府尹李继福跋其后云。吾东方三国。本史遗事两本。他无所刊。而只在本府。岁久刓缺。一行可解仅四五字。因欲改刊。广求完本。阅数岁不得焉。星州牧使权公。闻余之求。求得完本送余。盖再刊之举。出于继福。而所谓完本者。亦非真完本。恐阙损写本已。我邦所传有二本。一在尾州德川侯。一藏男爵神田氏。并係正德再刊。文字摸稜。鲁鱼焉马。率仍其旧。甚则空纸脱叶。文断义绝。殆不可读。于是原二家藏本。据三国史记。高丽史。东京杂记。东国通鉴。文献备考。舆地胜览。海东金石苑。暨汉土历代史书。西域求法高僧传。唐续高僧传等。参互检覈。订其譌舛。补其阙漏。活字印行。以公于世。至元距今六百余年。元主忽必烈置征东省。以高丽为导。来寇于我筑紫。镇西诸军击歼之。战败之余。丽主至欲驱儒生充军伍。而一然以高丽人。矻矻着书于其间。惜不使其笔当时曲折。取信于天下后世。抑三韩与我关係。邈在往世。此书所载。有间及我者。且书中插入乡歌者。多係新罗语。乡歌犹谓国风。新罗古言已亡。才存乡歌十余首。实为沧海遗珠。则匪直覈新罗旧事。亦足以参我古言。考古之士。讨其源而究其委。庶几乎其有所资焉。明治三十五年壬寅九月上澣。

例言

一斯编。本无目次。今据编中标题补之。又第一卷靺鞨渤海条阙二叶。第三卷南月山条阙一叶。伯严寺石塔舍利条阙二叶。其他或佚标题。或脱篇名。共不可考者。姑阙疑。

一年表。首阙二叶。今不可补焉。编中文字阙失。或断烂不能读者。缩摹以存疑。倘以意拟定文字。则加( )分之。其属阙失者。以□□标识之。

一干支数字。时或有差。及行文中有误脱。断做纰缪者补正之。间或辩其是非于鼇头。

一假借音通字。不敢改之。标出其由于鼇头。避字亦然。但省画字。如建作[肂-、]武作正则改之。建係高丽太祖讳字。武则惠宗讳字。并以其难通读也。苏轼云。前辈不敢妄改古书。故文字属别体者。务存其旧形供博古一端。然活字印刷。乌焉易讹。览者谅焉。

三国遗事目次

年表

卷第一

纪异第一

古朝鲜 魏满朝鲜

马韩 二府

七十二国 乐浪国

北带方 南带方

靺鞨 渤海 □□□□

卞韩 百济 辰韩

四节游宅 新罗始祖 赫居世王

第二南解王 第三弩礼王

第四脱解王 金阏智 脱解王代

延乌郎 细乌女 未邹王 竹叶军

奈勿王 金堤上 第十八实圣王

射琴匣 智哲老王

真兴王 桃花女 鼻荆郎

天赐玉带 善德王知几三事

真德王 金庾信

太宗春秋公 长春郎 罢郎

卷第二

□□□□

文虎王法敏 万波息笛

孝昭王代 竹旨郎 圣德王

水路夫人 孝成王

景德王 忠谈师 表训大德

惠恭王 元圣大王

早雪 兴德王 鹦鹉

神武大王 阎长 弓巴

第四十八景文大王 处容郎 望海寺

真圣女大王 居陀知

孝恭王 景明王

景哀王 金傅大王

南扶余 前百济 北扶余

武王 后百济 甄萱

驾洛国记

卷第三

兴法第三

顺道肇丽 难陀闢济

阿道基罗 原宗兴法 厌髑灭身

法王禁杀 宝藏奉老 普德移庵

东京兴轮寺金堂十圣 迦叶佛宴座石

辽东城育王塔 金官城婆娑石塔

高丽灵塔寺 皇龙寺丈六

皇龙寺九层塔

皇龙寺钟 芬皇寺药师 奉德寺钟

灵妙寺丈六

四佛山 掘佛山 万佛山

生义寺石弥勒 兴轮寺壁畵普贤

三所观音 众生寺 柏栗寺

敏藏寺 前后所将舍利

□□□□

弥勒仙花 未尸郎 真慈师

南白月二圣 努肹夫得 怛怛朴朴

芬皇寺千手大悲 盲儿得眼

洛山二大圣 观音 正趣 调信

鱼山佛影 台山五万真身

溟州五台山宝叱徒太子传记

台山月精寺五类圣众 南月山

□□□□    □□□□

鍪藏寺弥陀殿 伯严寺石塔舍利

卷第四

义解第五

圆光西学 宝攘梨木

良志使锡 归竺诸师

二惠同尘 慈藏定律

元晓不羁 义湘传教

蛇福不言 真表传简

开东枫岳钵渊薮石记 胜诠髑髅

心地继祖 贤瑜珈 法华严

卷第五

神咒第六

密本摧邪 惠通降龙

明郎神印

感通第七

仙桃圣母随喜佛事 郁面婢念佛西昇

广德 严庄 憬兴遇圣

真身受供 月明师兜卛歌

善律还生 金现感虎

融天师彗星歌 真平王代

正秀歌救氷女

避隐第八

朗智乘云 普贤树 缘会逃名 文殊岾

惠现求静 信忠挂冠

包山二圣 永才遇贼

勿稽子 迎如师 布川山 五比丘 景德王代 念佛师

孝善第九

真定师孝善双美 大城孝二世父母 神文王代 向得舍知割股供亲 景德王代 孙顺埋儿 兴德王代

贫女养母 跋

三国遗事目次(终)

三国遗事王曆第一
前汉宣帝 五凤(甲子)四
新罗
第一赫居世 姓朴卵生年十三甲子即位理六十年俅娥伊英娥英国号徐罗伐又徐伐或斯罗或鸡林之譌至脱解王时始置鸡林之号  
 甘露(戊辰)四 黄龙(壬申)
元帝 初元(癸酉)五 永光(戊寅)五 建昭(癸未)六
新罗  高丽
甲申筑金城  第一东明王 甲申立理十九年姓高名朱蒙一作邹蒙坛君之子
成帝 建始(己丑)四 河平(癸巳)四 阳朔(丁酉)四 鸿嘉(辛丑)四 永始(乙巳)四
新罗  高丽  百济
  第二瑠璃王 一作累利又□留东明子立壬寅理三十六年姓解氏  第一温祚王 东明第三子圭第二癸卯立在位四十五都慰礼城一云蛇川今稷山
 元延(乙酉)四
哀帝二哀帝 建平(乙卯)四
    丙辰移都汉山今广州
 元寿(己未)二
平帝 元始(辛酉)七
第二南解次次雄 父赫居世母阏英姓朴氏妃云帝夫人甲子立理二十年此王位亦云居西干    
孺子 初始(戊辰)二
  癸亥(移都国内城亦云不而城)  
新室 建国(己巳)五 天凤(甲戌)六
  第三大虎神王 名无恤一作味留姓解氏瑠璃王第三子戊寅立理二十六年  
 地凤(庚辰)三
第三弩礼 一作弩尼叱今父南解母云帝妃辞要王之女金氏甲申立理三十三年尼叱今或作尼师今    
 更始(癸未)二
后汉虎帝 建虎(乙酉)三十一
新罗  高丽  百济  驾洛国一作伽耶今金州
  第四闵中王 名邑朱姓解氏大虎之子甲辰立理四年 第五慕本王 闵中之兄名爱 一作忧戊申立理五年 第六国祖王 名宫亦云大祖王癸丑立理九十三年后汉传云初生开目能视后逊位子母弟次大王  第二多娄王 温祚第二子戊子立理四十九年  首露王 壬寅三月卵生是月即位理一百五十八年因金卵而生故姓金氏开皇曆载
 中元(丙辰)二
第四脱解 一作吐解尼叱今昔氏父琓夏国含达婆王一作花夏国王母积女国王之女妃南解王之女阿老夫人丁巳立理二十三年王崩水葬末□疏井丘中塑骨安东岳今东岳大王      
明帝 永年(戊午)十八
章帝 建初(丙子)八
第五婆娑尼叱今 姓朴氏父弩礼王母辞要王之女妃史肖夫人庚辰立理十二年    第三己娄王 多娄子丁丑立理五十五年  
 元和(甲申)三 章和(丁亥)二
和帝 永元(己丑)十七
殇帝 元兴(乙巳)
安帝 延平(丙午) 永初(丁未)七
第六祇磨尼叱今 一作祇味姓朴氏父婆娑母史肖夫人妃磨帝国王之女□礼夫人一作爱礼金氏壬子立理二十三年是王代灭音质国今安康及押梁国今□山      
 元初(甲寅)六 永宁(庚申) 建光(辛酉) 延光(壬戌)四
顺帝 永建(丙寅)六
第七逸圣尼叱今 父弩礼王之兄或云祇磨王妃□礼夫人日知葛文王之父□□礼夫人祇磨王之女母伊刊生夫人或云□□王夫人朴氏甲戌立理二十年    第四盖娄王 巳娄子戊辰立理三十八年  
 阳嘉(壬申)四 永和(丙子)六 汉安(壬午)二 建康(甲申)
冲帝 永嘉(乙酉)
帝 本初(丙戌)
  第七次大王 名遂国祖王母弟丙戌立理十九年    
桓帝 建和(丁亥)三 和平(庚寅) 元嘉(辛卯)二 永兴(癸巳)二
第八阿达罗尼叱今      
 永寿(乙未)三
  乙巳国祖王年百十九岁兄二王俱见弑于新王    
 延熹(戊戌)九
又与倭国梖岭  第八新大王 名伯固一作伯句乙巳立理十四年  第五肖古王 一作素古盖娄子丙午立理五十年  
 永康(丁未)
立岘个弥勒大院东岭是也      
灵帝 建宁(戊申)四 熹平(壬子)六 光和(戊午)六
  第九故国川王 名男虎或云夷谟己未立理廿年国川亦曰国坏乃葬地名    
 中平(甲子)五
第九伐休尼叱今      
洪农又献帝 永汉(己巳) 初平(庚午)四 兴平(甲戌)二 建安(丙子)
第十奈解尼叱今  第十山上王  第六仇首王 一作贵须肖古之子甲午立理二十年  第二居登王 首露子母许皇后己卯立理五十五年姓金氏
曹魏文帝 黄初(庚子)七
明帝 大和(丁未)六
第十一助贲尼叱今  第十一东川王    
 青龙(癸丑)四
    第七沙泮王 一作沙□□□□仇首之子立即废  
 景初(丁巳)三
齐王 正始(庚申)九
第十二理解尼叱今 一作詀解王昔氏助贲王之同母弟也丁卯立理十五年始与高丽通聘    第八古尔王 肖故之母弟甲寅立理五十二年  
 嘉平(己巳)五
  第十二中川王    
高贵乡公 正元(甲戌)二 甘露(丙子)四
      第三麻品王 父居登王母泉府卿申辅之女言今贞夫人己卯立理三十二年
陈留王 景元(庚辰)四
第十三未邹尼叱今 一作味炤又未祖又未召姓金氏始立父仇道葛文王母生乎一作述礼夫人伊非葛文王之女朴氏妃诸贲王之女光明娘壬午立理二十二年      
西晋虎帝 泰始(乙酉)十
  第十三西川王 名药卢又若友庚寅立理二十年    
 咸宁(乙未)五 大康(庚子)十一
第十四儒礼尼叱今 一作世里智王昔氏父诸贲母□召夫人朴氏甲辰立治十五年补筑月城    第九责稽王 古尔子一作责替误丙午立治十二年  
惠帝 元康(辛亥)九
  第十四烽上王 雉葛王名相夫壬子立治八年    
 永宁(辛酉)
第十五基临尼叱今 一作基立王昔氏诸贲王之第二子也母阿尔夫人戊午立治二十年    第十汾西王 责稽子戊午立治六年  第四居叱弥王 一作今勿父麻品母好仇辛亥立治五十五年
 大安(壬戌)二
  第十五美川王 一云妙禳名乙弗又瀀弗庚申立理三十一年    
 永兴(甲子)二
    第十一比流王 仇者第二子 沙泮之弟也甲子立治四十年  
 光熙(丙寅)
丁卯年是国号曰新罗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之民云或系智证法兴之世      
怀帝 永嘉(丁卯)六
第十六乞解尼叱今 昔氏父于老音角干即察解王第二子也庚午立治十六年是王代百济兵始来侵      
愍帝 建兴(癸酉)四
东晋中宗 建虎(丁丑) 大兴(戊寅)四
明帝 永昌(壬午) 大宁(癸未)三
显宗 咸和(丙戌)九
己丑始筑碧骨堤周□万七千二十六步□□百六十六步水田一万四千七十  第十六国原王 名钊又斯由或云冈上□辛卯立理四十年甲午增筑平壤城壬寅八月移都安市城即丸都城    
 咸康(乙未)八
康帝 建元(癸卯)二
    第十二契王 汾西元子甲辰立理二年  
孝宗 永和(乙巳)十二
第十七奈勿麻立干 一作□王金氏父仇道葛文王一作未召王之弟未仇角干母休礼夫人金氏丙辰立理四十六年陵在占星台西南    第十三近肖古王 比流第二子丙午立理二十九年  第五伊品王 父居叱弥母阿志丙午立理六十年
 昇平(丁巳)五
哀帝 隆和(壬戌) 兴宁(癸亥)三
废帝 大和(丙寅)五
简文帝 咸安(辛未)二
  第十七小兽林王 名丘夫辛未立理十三年  辛未移都北浦山  
烈宗 宁康(癸酉)三
    第十四近仇首王 近肖古之子也乙亥立理九年  
 大元(丙子)二十一
  第十八国壤王 名伊速又于只支甲申立治八年  第十五枕流王 近仇首子甲申立理二年  
安帝 隆安(丁酉)五
  第十九广开王 名谈德壬辰立治二十一年  第十六辰斯王 枕流王弟乙酉立治七年第十七阿莘王 一作河芳辰斯子壬辰立治十三年  
 元兴(壬寅)三
第十八实圣麻立干 一作实主王又宝金王父未邹王弟大西知角干母礼生夫人昔氏登也阿干□也妃阿留夫人壬寅立治十五王即鵄述之父    第十八腆支王 一作真支王名映阿莘子乙巳立治十五年  
 义熙(乙巳)十四
第十九讷祇麻立干 一作内只王金氏父奈勿王母内礼希夫人金氏未邹王女丁巳立治四十一年  第二十长寿王 名臣连癸丑立治七十九年    第六坐知王 一云金吐王父伊品母贞信丁未立治十四年
恭帝 元熙(己未)
宋武帝 永初(庚申)三
    第十九久尔辛王 腆支子庚申立治七年  第七吹希王 一云金喜父坐知王母福辛酉立治三十年
小帝 景平(癸亥)
文帝 元嘉(甲子)二十九
  丁卯移都平壤城    
世祖 大初(癸巳)
    第二十毗有王 久尔辛子丁卯立治二十八年  第八銍知王 一云金銍□□希母仁德辛卯立治三十六年
 孝建(甲午)三 大明(丁酉)八
第二十慈悲麻立干 金氏父讷祇母阿老夫人一作次老夫人实圣王之女戊戌立治二十一年妃巴胡葛文王女一作□叱希角干一作□□角干女    第二十一盖卤王 一云近盖卤王名庆司乙未立治二十年  
大宗 泰始(乙巳)八
后废帝 元徽(癸丑)四
始与吴国通己未年倭国兵来侵始筑明活城入避来围梁州城不克而还      
顺帝 昇明(丁巳)二
    第二十二文周王 一作文明盖卤子乙卯立移都熊川理二年 第二十三三斤王 一作三乞王文周子丁巳立理二年  
齐太祖 建元(己未)四
第二十一毗处麻立干 一作知王金氏慈悲王第三子母未欣角干之女己未立理二十一年妃期宝葛文王之女    第二十四东城王 名牟大一云麻帝又余大三斤王之堂弟己未立理二十六年  
武帝 永明(癸亥)十一
废帝
  第二十一文咨明王 名明理好又个云又高云壬申立理二十七年    第九钳知王 父銍知王母邦媛壬申立理二十九年
高宗 建虎(甲戌)四 永泰(戊寅) 永元(己卯)二
第二十二智订麻立干 一作智哲名又智度路王金氏父讷祇王弟期宝葛文王母乌生夫人讷祇王之女妃迎帝夫人俭揽代汉只登许作角干之女庚辰立理十四年      
和帝 中兴(辛巳)
已上为上古 已下为中古    第二十五虎宁王 名斯摩即东城第二子辛巳立理二十二年南史云名扶余隆误矣隆乃宝藏王之太子详见唐史  
梁高祖 天监(壬午)十八
第二十三法兴王 名原宗金氏册府元龟云姓募名秦父智订母迎帝夫人法兴諡諡始乎此甲午立理二十六年陵在哀公寺北妃巴丑夫人出家名法流住永兴寺始行律令始行十行日禁杀度为僧尼  第二十二安藏王 名兴安己亥立理十二年  第二十六圣王 名明穠虎宁子癸巳立理三十一年  
 普通(庚子)七
      第十仇冲王 钳知子母□女辛丑立理十二年中大通四年壬子纳土投罗自首露王国除壬寅至壬子合四百九十年国除
 大通(丁未)二
罗  丽  济
  第二十三安原王 名宝迎辛亥立理十四年  
 中大通(己酉)六
建元(丙辰) 是年始置年号始此    
 大同(乙卯)十一
第二十四真兴王 名彡麦宗一作深金氏父即法兴之弟立宋葛文王母只召夫人一作息道夫人朴氏妃忠刁夫人英失角干之女剃发为尼庚申立理三十六年  第二十四阳原王 一云阳岗王名平成乙丑立理十四年  戊午移都泗泚称南扶余
 中大同(丙寅) 大清(丁卯)三
简文帝 大宝(庚午)
侯景 大始(辛未) 开国(辛未)十七 承圣(壬申)三
敬帝 绍泰(乙亥)
    第二十七威德王 名高又明甲戌立理四十四年
 大平(丙子)
陈高祖 永定(丁丑)三
文帝 天嘉(庚辰)六
  第二十五平原王 一作平冈名阳城动之云高□己卯立理三十一年  
 天康(丙戌) 光大(丁亥)二 大昌(戊子)四宣帝 大建(己丑)十四 鸿济(壬辰)十二
第二十五真智王 名金轮一作舍轮金氏父真兴母未氏尼干之女一作色刁夫人朴氏妃如刁夫人起乌公之女朴氏立治四年治衰善北 第二十六真平王 名白净□□东语父太子母立宗葛文王之女万呼一云万宁夫人名行□尼妃摩耶夫人金氏名福肹□后妃僧满夫人孙氏己亥立    
 至德(癸卯)四 建福(甲辰) 祯明(丁未)三
隋文帝 开皇(庚戌)十一
  第二十六婴阳王 一云平阳名元一云大元庚戌立治三十八年  第二十八惠王 名季一云献王威德子戊午立
 仁寿(辛酉)四
炀帝 大业(乙丑)十二
    第二十九法王 名孝顺又宣惠王子己未立
恭帝 义宁(丁丑)
    第三十武王 或云武康献丙或小名一耆筛德庚申立治四十一年
唐太祖 武德(戊寅)九
  第二十七荣留王 名又建成戊寅立治二十四年  
太宗 贞观(丁亥)廿三
第二十七善德女王 名德曼父真平王母麻耶美人金氏圣骨男尽故女王立王之匹饮葛文王壬辰立治十六年仁平(甲午)立治十四  第二十八宝藏王 壬寅立治二十七年  第三十一义慈王 武王子辛丑立治二十年
高宗 永徽(庚戌)六
第二十八真德女王 名胜曼金氏父真平王之弟国其安葛文王母阿尼夫人朴氏奴追□□□葛文王之女也或云月明非也丁未立治七年大和(戊申)六(已上中古圣骨已上下古真骨) 第二十九太宗武烈王 名春秋金氏真智王子龙春卓文兴葛文王之子也龙春一作龙树母天明夫人諡文贞太后真平王之女也妃训帝夫人諡文明王后庾立之妹小名文熙也甲寅立治七年    
 现庆(丙辰)五
    庚申国除自温祚癸卯至庚申六百七十八年
 龙朔(辛酉)三 麟德(甲子)二
罗  丽
第三十文武王 名法敏太宗之子也母训帝夫人妃慈义一作讷王后善品海于之女辛酉立治二十年陵在感恩幸东海中
 乾封(丙寅)二 总章(戊辰)二
  戊辰国除 自东明甲申至戊辰合七百五年
 咸亨(庚午)四 上元(甲戌)二 仪凤(丙子)三 调露(己卯) 永隆(庚辰) 开耀(辛巳)

第三十一神文王 金氏名政明字日炤父文虎王母慈讷王后妃神穆王后金运公之女辛巳立理十一年
 永淳(壬午)
虎后 洪道(癸未) 文明(甲申) 垂拱(乙酉)四 永昌(己丑)
周 天授(庚寅)二 长寿(壬辰)二
第三十二孝昭王 名理恭一作洪金氏父神文王母神穆王后壬辰立理十年陵在望德寺东
 延载(甲午) 天册(乙未) 通天(丙申) 神功(丁酉) 圣曆(戊戌)二 久视(庚子) 长安(辛丑)四
第三十三圣德王 名兴光本名隆基孝昭之母弟也先妃陪昭王后諡严贞元大阿干之女也后妃占勿王后諡炤德顺元角干之女壬寅立理三十五年陵在东村南一云杨长谷
中宗 神龙(乙巳)二 景龙(丁未)三
睿宗 景云(庚戌)二
玄宗 先天(壬子) 开元(癸丑)廿九
第三十四孝成王 金氏名承庆父圣德王母炤德大后妃惠明王后真宗角干之女丁丑立理五年法流寺火葬骨散东海
 天宝(壬午)十四
第三十五景德王 金氏名宪英父圣德母炤德大后先妃三毛夫人出宫无后后妃满月夫人諡景垂王后垂一作穆依忠角干之女壬午立理二十三年初葬顷只寺西岑鍊石为陵后移葬杨长谷中
肃宗 至德(丙申)二 乾元(戊戌)二 上元(庚子)二 宝应(壬寅)
代宗 广德(癸卯)二 永泰(乙巳)
第三十六惠恭王 金氏名乾运父景德母满月王后先妃神巴夫人魏正角干之女妃昌昌夫人金将角干之女乙巳立理十五年
 大曆(丙午)十四
德宗 建中(庚申)四
第三十七宣德王 金氏名亮相父孝方海干追封开圣大王即元训角干之子母四召夫人諡贞懿大后圣德王之女妃具足王后狼品角干之女庚申立理五年
 兴元(甲子) 贞元(乙丑)二十
第三十八元圣王 金氏名敬慎一作敬信唐书云敬则父孝让大阿干追封明德大王母仁□□一云知鸟夫人諡昭文王后昌近伊已之女妃淑贞夫人神述角干之女乙丑立理十四年陵在鹄寺今崇福寺有也或远所立碑
顺宗 永贞(乙酉)
第三十九昭圣王 一作昭成王金氏名俊邕父惠忠大子母圣穆大后妃桂花王后夙明公女己卯立而崩 第四十哀庄王 金氏名重熙一云清明父昭圣母桂花王后辛卯立理十年元和四年己丑七月十九日王之叔父宪德兴德两伊干所害而崩
宪宗 元和(丙戌)十五
第四十一宪德王 金氏名彦升昭圣之母弟妃贵胜娘諡皇娥王后忠恭角干之女己丑立理十九年陵在泉林村北
穆宗 长庆(辛丑)四
敬宗 宝曆(乙巳)二
第四十二兴德王 金氏名景晖宪德母弟妃昌花夫人諡定穆王后昭圣之女丙午立理十年陵在安康北比火壤与妃昌花合葬
文宗 大和(丁未)九 开成(丙辰)五
第四十三僖康王 金氏名恺隆一作悌顒父宪贞角干諡兴圣大王一作□成礼英匝于子也母美道夫人一作深乃夫人一云巴利夫人諡顺成大后忠行大阿干之女也妃文穆王后忠孝角干之女一云重恭角干丙辰年立理二年 第四十四闵(一作敏)哀王 金氏名明父忠恭角干追封宣康大王母追封惠忠王之女贵巴夫人諡宣懿王后妃无容皇后永公角干之女戊午立至己未正月二十二日崩 第四十五神虎王 金氏名佑徵父均贞角干追封成德大王母贞□夫人追封祖礼英惠康大王妃贞从一作继大后明海□□之女己未四月立至十一月一十三日崩 第四十六文圣王 金氏名庆膺父神虎王母贞从大后妃炤明王后己未十一月立理十九年
虎宗 会昌(辛酉)六
宣宗 大中(丁卯)十三
第四十七宪安王 金氏名谊靖神虎王之弟母昕明夫人戊寅立理三年
懿宗 咸通(庚辰)十四
第四十八景文王 金氏名膺廉父启明角干追封义(一作懿)恭大王即僖康王之子也母神虎王之女光和夫人妃文资皇后宪安王之女辛巳立理十四年
僖宗 乾符(甲午)六
第四十九宪康王 金氏名晸父景文王母文资皇后一云义明王后乙未立理十一年
 广明(庚子) 中和(辛丑)四
第五十定康王 金氏名晃闵哀王之母弟丙午立而崩
 光启(乙巳)三
第五十一真圣女王 金氏名曼宪即定康王之同母妹也王之匹魏弘大角干追封惠成大王丁未立理十年丁巳逊位于小子孝恭王十二月崩火葬散骨于牟梁西卉一作未黄山
昭宗 文德(戊申) 龙纪(己酉) 大顺(庚戌)二
罗  后高丽  后百济
  弓裔 大顺庚戌始投北原贼良吉屯丙辰都铁圆城(今东州也)丁巳移都松岳郡  
 景福(壬子)二
    甄萱 壬子始都光州
 乾宁(甲寅)四
第五十二孝恭王 金氏名嶢父宪康王母文资王后丁巳立理十五年火葬师子寺北骨藏于仇知堤东山脇    
 光化(戊午)三 天复(辛酉)三
  辛酉称高丽  
景宗 天祐(甲子)三
  甲子改国号摩震置元虎泰  
朱梁 开平(丁卯)四
第五十三神德王 朴氏名景徽本名秀宗母贞花夫人夫人之父顺弘角干追諡成虎大王祖元隣角干乃阿达王之远孙父文元伊干追封兴廉大王祖文官海干义父锐谦角干追封宣成大王妃资成王后一云懿成又孝资壬申立理五年火葬藏骨于箴岘南    
 乾化(辛未)四
末帝 贞明(乙亥)六
第五十四景明王 朴氏名昇英父神德母资成妃长砂他大尊角干追封圣僖大王之子大尊即水宗伊干之子丁丑立理七年火葬皇福寺散骨于省等仍山西  甲戌还铁原太祖 戊寅六月裔死太祖即位于铁原京己卯移都松岳郡是年创法王慈云王轮内帝释舍那又创天禅院(即普膺)新兴文殊通地藏□□□□前十大寺皆是年所创庚辰乳岩下立油市故今俗利市云乳下十月创大兴寺或系壬午壬午又创日月寺或系辛巳甲申创外帝释神众院兴国寺丁亥创妙寺己丑创龟山庚寅安  
 龙德(辛巳)二
后唐 同光(癸未)三
第五十五景哀王 朴氏名魏膺景明之母弟也母资成甲申立理三年    
明宗 天成(丙戌)四
第五十六敬顺王 金氏傅父孝宗伊干追封神兴大王祖官□角汗封懿兴大王母桂娥康王之乙未纳土归于陵在□□东向洞    
 长兴(庚寅)四
闵帝
末帝 清泰(甲午)二
自五凤甲子至乙未合九百九十二年    
石晋 天福(丙申)八
  丙申统三韩  乙未萱子神釰篡父自立是年国除自壬子至此四十四年而亡

前汉高惠小文景虎昭宣元成哀平孺

后汉光明章和殇安顺冲质桓灵农献

魏晋宋齐梁陈隋

李唐大高则中睿玄肃代德顺宪穆敬文虎宣懿僖昭景

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

大宋

纪异卷第一

叙曰。大抵古之圣人。方其礼乐兴邦。仁义设教。则怪力乱神。在所不语。然而帝王之将兴也。膺符命。受图籙。必有以异于人者。然后能乘大变。握大器。成大业也。故河出图。洛出书。而圣人作。以至虹绕神母而诞羲。龙感女登而注炎。皇娥游穷桑之野。有神童自称白帝子。交通而生小昊。简犾吞卵而生契。姜嫄履迹而生弃。胎孕十四月而生尧。龙交大泽而生沛公。自此而降。岂可殚记。然则三国之始祖。皆发乎神异。何足怪哉。此纪异之所以[仁-二+斩]诸篇也。意在斯焉。

古朝鲜(王俭朝鲜)

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坛君王俭。立都阿斯达(经云无叶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或云在开城东。今白岳宫是)开国号朝鲜。与高同时。古记云。昔有桓因(谓帝释也)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箇。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即太伯今妙香山)神坛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穀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于坛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坛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尧即位元年戊辰。则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实)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称朝鲜。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达。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今弥达。御国一千五百年。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坛君乃移于藏唐京。后还隐于阿斯达为山神。寿一千九百八岁。唐裴矩传云。高丽本孤竹国(今海州)。周以封箕子为朝鲜。汉分置三郡。谓玄菟乐浪带方(北带方)。通典亦同此说(汉书则真临乐玄四郡。今云三郡。名又不同何耶)。

魏满朝鲜

前汉朝鲜传云。自始燕时常略得真番朝鲜(师古曰战国时□国始略得此地也)。为置吏筑障。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师古曰。浿在乐浪郡)。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凶奴。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余人。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俭(李曰。地名。臣赞曰。王俭城在乐浪郡浿水之东)。以兵威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师古曰。孙名右渠)。真番辰国欲上书见天子。雍阏不通(师古曰。辰谓辰韩也)。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临浿水。使驭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师古曰。送何者名也)即渡水。驭入塞。遂归报。天子拜何为辽东之部都尉。朝鲜怨何。袭攻杀何。天子遣楼。舡将军杨僕。从齐浮渤海。兵五万。左将军荀彘出辽讨右渠。右渠发兵距嶮。楼舡将军将齐七千人先到王俭。右渠城守。规知楼舡军小。即出击楼舡。楼舡败走。僕失众遁山中获免。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请降。遣太子献马。人众万余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宜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诈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报天子诛山。左将军破浿水上军。迺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舡亦往会居城南。右渠坚守。数月未能下。天子以久不能决。使故济南太守公孙遂往正之。有便宜将以从事。遂至。缚楼舡将军并其军。与左将军急击朝鲜。朝鲜相路人。相韩陶。尼谿相参。将军王唊(师古曰。尼谿地名。四人也)相与谋欲降。王不肯之。陶唊路人皆亡降汉。路人道死。元封三年夏。尼谿相参使人杀王右渠来降。王俭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已又反。左将军使右渠子长。路人子最。告谕其民。谋杀成已。故遂定朝鲜。为真番 临屯 乐浪 玄菟四郡。

马韩

魏志云。魏满击朝鲜。朝鲜王准率宫人左右。越海而南至韩地。开国号马韩。甄萱上大祖书云。昔马韩先起。赫世勃兴。于是百济开国于金马山。崔致远云。马韩。丽也。辰韩。罗也(据本纪。则罗先起甲子。丽后起甲申。而此云者。以王准言之耳。以此知东明之起。已并马韩而因之矣。故称丽为马韩。今人或认金马山。以马韩为百济者。盖误滥也。丽地自有邑山。故名马韩也)四夷 九夷 九韩 秽貊周礼职方氏掌四夷九貊者。东夷之种。即九夷也。三国史云。溟州。古秽国。野人耕田得秽王印献之 又春州古牛首州。古貊国。又或云。今朔州是貊国。或平壤城为貊国。淮南子注云。东方之夷九种 论语正义云。九夷者 一玄菟 二乐浪 三高丽 四满饰 五凫臾 六素家 七东屠 八倭人 九天鄙 海东安弘记云九韩者 一日本 二中华 三吴越 四[尤-尢+乇]罗 五鹰游 六靺鞨 七丹国 八女真 九秽貊。

二府

前汉书。昭帝始元五年己亥。置二外府。谓朝鲜旧地平那及玄菟郡等为平州都督府。临屯乐浪等两郡之地置东部都尉府(私曰朝鲜传则真番玄菟临屯乐浪等四。今有平那无真番。盖一地二名也)。

七十二国

通典云。朝鲜之遗民分为七十余国。皆地方百里。后汉书云。西汉以朝鲜旧地初置为四郡。后置二府。法令渐烦。分为七十八国。各万户(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小邑。皆称国。辰韩在东。有十二小邑称国。卞韩在南。有十二小邑。各称国)。

乐浪国

前汉时始置乐浪郡。应邵曰。故朝鲜国也 新唐书注云。平壤城。古汉之乐浪郡也 国史云。赫居世三十年。乐浪人来投 又第三弩礼王四年。高丽第三无恤王伐乐浪灭之。其国人与带方(北带方)投于罗。又无恤王二十七年。光虎帝遣使伐乐浪。取其地为郡县。萨水已南属汉(据上诸文。乐浪即平坏城。宜矣。或云乐浪中头山下靺鞨之界。萨水今大同江也。未详孰是)又百济温祚之言曰。东有乐浪。北有靺鞨。则殆古汉时乐浪郡之属县之地也。新罗人亦以称乐浪。故今本朝亦因之而称乐浪郡夫人。又太祖降女于金传。亦曰乐浪公主。

北带方

北带方。本竹覃城。新罗弩礼王四年。带方人与乐浪人投于罗(此皆前漠所置二郡名。其后僭称国。今来降)。

南带方

曹魏时始置南带方郡(今南原府)故云。带方之南海水千里曰瀚海(后汉建安中以马韩南荒地为带方郡。倭韩遂属。是也)。

靺鞨(一作勿吉)  渤海

通典云。渤海。本栗未靺鞨。至其酋柞荣立国。自号震旦。先天中(玄宗王子)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开元七年(己未)柞荣死。諡为高王。世子袭立。明皇赐典册袭王。私改年号。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后唐天成初。契丹攻破之。其后为丹所制(三国史云。仪凤三年。高宗戊寅。高丽残孽类聚。北依太伯山下。国号渤海。开元二十年间。明皇遣将讨之。又圣德王三十二年。玄宗甲戌。渤海靺鞨越海侵唐之登州。玄宗讨之。又新罗古记云。高丽旧将柞荣。姓大氏。聚残兵。立国于大伯山南。国号渤海。按上诸文。渤海乃靺鞨之别种。但开合不同而已。按指掌图。渤海在长城东北角外) 贾耽郡国志云。渤海国之鸭渌南海扶余橻城四府。并是高丽旧地也。自新罗泉井郡(地理志。朔州领县有泉井郡。今涌州)至橻城府三十九驿 又三国史云。百济末年。渤海靺鞨新罗分百济地(据此。则鞨海又分为二国也)罗人云。北有靺鞨。南有倭人。西有百济。是国之害也 又靺鞨地接阿。瑟罗州 又东明记云。卒本城地连靺鞨(或云今东真)罗第六祇麻王十四年(乙丑)靺鞨兵大入北境。袭大岭栅过泥河 后魏书靺鞨作勿吉 指掌图云。挹屡与勿吉皆肃慎也 黑水 沃沮 按东坡指掌图。辰韩之北有南北黑水 按东明帝立十年灭 北沃沮。温柞王四十二年南沃沮二十余家来投。新罗又赫居世五十二年东沃沮来献良马。则又有东沃沮矣。指掌图。黑水在长城北 沃沮在长城南。

伊西国

弩礼王十四年。伊西国人来攻金城 按云门寺古传诸寺纳田记云。贞观六年壬辰伊西郡今郡村零味寺纳田。则今郡村今清道地。即清道郡古伊西郡一。

五伽耶(按驾洛记赞云。垂一紫缨。下六圆卵。五归各邑。一在兹城则一为首露王。余五各为五伽耶之主。金官不入五数当矣。而本朝史略。并数金官而滥记昌宁误)

阿罗(一作耶)伽耶(今咸安)古宁伽耶(今咸宁)大伽耶(今高灵)星山伽耶(今京山玄)碧珍小伽耶(今固城)又本朝史略云。太祖天福五年庚子改五伽耶名。一金官(为金海府)二古宁(为加利县)三非大(今昌宁恐高灵之讹)余二阿罗星山(同前星山或作碧珍伽耶)。

北扶余

古记云。前汉书宣帝神爵三年壬戌四月八日。天帝降于讫升骨城(在大辽医州界)乘五龙车。立都称王。国号北扶余。自称名解慕漱。生子名扶娄。以解为氏焉。王后因上帝之命。移都于东扶余。东明帝继北扶余而兴。立都于卒本州。为卒本扶余。即高句丽之始祖。

东扶余

北扶余王解夫娄之相阿兰弗。梦天帝降而谓曰。将使吾子孙立国于此。汝其避之(谓东明将兴之兆也)东海之滨。有地名迦叶原土壤膏腴。宜立王都。阿兰弗劝王移都于彼。国号东扶余。夫娄老无子。一日祭山川求嗣。所乘马至鲲渊。见大石相对侠流。王怪之。使人转其石。有小儿金色蛙形。王喜曰。此乃天赉我令胤乎。乃收而养之。名曰金蛙。及其长为太子。夫娄薨。金蛙嗣位为王。次传位于太子带素。至地皇三年壬午。高丽王无恤伐之。杀王带素。国除。

高句丽

高句丽即卒本扶余也。或云今和州又成州等皆误矣。卒本州在辽东界。国史高丽本记云。始祖东明圣帝姓言氏讳朱蒙。先是北扶余王解夫娄。既避地于东扶余。及夫娄薨。金蛙嗣位。于时得一女子于太伯山南优渤水。问之。云我是河柏之女。名柳花。与诸弟出游。时有一男子。自言天帝子解慕漱。诱我于熊神山下鸭绿边室中知之而往不返(坛君记云。君与西河河伯之女要亲。有产子名曰夫娄。今按此记。则解慕漱私河伯之女而后产朱蒙。坛君记云产子名曰夫娄。夫娄与朱蒙异母兄弟也) 父母责我无媒而从人。遂谪居于此。金蛙异之。幽闭于室中。为日光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而照之。因而有孕。生一卵。大五升许。王弃之与犬猪。皆不食。又弃之路。牛马避之弃之野。鸟兽覆之。王欲剖之而不能破。乃还其母。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儿破壳而出。骨表英奇。年甫七岁。[山/(敲-高+止)]嶷异常。自作弓矢。百发百中。国俗谓善射为朱蒙。故以名焉。金蛙有七子。常与朱蒙游戏。技能莫及。长子带素言于王曰。朱蒙非人所生。若不早图。恐有后患。王不听。使之养马。朱蒙知其骏者。减食令瘦。驽者善养令肥。王自乘肥。瘦者给蒙王之诸子与诸臣将谋害之蒙母知之。告曰。国人将害汝。以汝才略。何往不可。宜速图之。于是蒙与乌伊等三人为友。行至淹水(今未详)。告水曰。我是天帝子河伯孙。今日逃遁。追者垂及。奈何。于是鱼鼈成桥。得渡而桥解。追骑不得渡。至卒本州(玄莬郡之界)遂都焉。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因以高为氏(本姓解也。今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为氏)时年十二岁。汉孝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岁。即位称王 高丽全盛之日。二十一万五百八户。珠琳传第二十一卷载。昔宁禀离王侍婢有娠。相者占之曰。贵而当王。王曰。非我之胤也。当杀之。婢曰气从天来。故我有娠。及子之产。谓为不祥。捐圈则猪嘘。弃栏则马乳。而得不死。卒为扶余之王(即东明帝为卒本扶余王之谓也。此卒本扶余。亦是北扶余。之别都。故云扶余王也。宁禀离乃夫娄王之异称也)。

卞韩  百济(亦云。南扶余。即泗泚城也)

新罗始祖赫居世即位十九年壬午。卞韩人以国来降。新旧唐书云。卞韩苗裔在乐浪之地 后汉书云。卞韩在南。马韩在西。辰韩在东 致远云。卞韩。百济也 按本记。温祚之起。在鸿嘉四年甲辰。则后于赫世东明之世。四十余年。而唐书云。卞韩苗裔在乐浪之地云者。谓温祚之系出自东明故云耳。或有人出乐浪之地。立国于卞韩。与马韩等并峙者。在温祚之前尔。非所都在乐浪之北也。或者滥九龙山亦名卞那山。故以高句丽为卞韩者盖谬。当以古贤之说为是。百济地自有卞山。故云卞韩。百济全盛之时。十五万二千三百户。

辰韩(亦作秦韩)

后汉书云。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来适韩国。而马韩割东界地以与之。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有十二小国。各万户。称国。又崔致远云。辰韩本燕人避之者。故取涿水之名。称所居之邑里。云沙涿。渐涿等(罗人方言。读涿音为道。故今或作沙梁。梁亦读道)新罗全盛之时。京中十七万八千九百三十六户 一千三百六十坊 五十五里 三十五金入宅(言富润大宅也) 南宅 北宅 亐比所宅 本彼宅 梁宅 池上宅(本彼部) 财买井宅(庾信公祖宗) 北维宅 南维宅(反香寺下坊) 队宅 宾支宅(反香寺犯) 长沙宅 上樱宅 下樱宅 水望宅 泉宅 杨上宅(梁南) 汉岐宅(法流寺南) 鼻穴宅(上同) 板积宅(芬皇寺上坊) 别教宅(川北) 衙南宅 金杨宗宅(梁官寺南) 曲水宅(川北) 柳也宅 寺下宅 沙梁宅 井上宅 里南宅(亐所宅) 思内曲宅 池宅 寺上宅(大宿宅)林上宅(青龙之寺东方有池) 桥南宅 巷叱宅(本彼部) 楼上宅 里上宅 椧南宅 井下宅。

又四节游宅

春。东野宅 夏。谷良宅 秋。仇知宅 冬。加伊宅 第四十九宪康大王代。城中无一草屋。接角连牆。歌吹满路。昼夜不绝。

新罗始祖  赫居世王

辰韩之地。古有六村。一曰阏川杨山村。南今昙严寺。长曰谒平。初降于瓢嵓峯。是为及梁部李氏祖(奴礼王九年置。名及梁部本朝太祖天福五年庚子。改名中兴部。波替东山彼上东村属焉)。二曰突山高墟村。长曰苏伐都利。初降于兄山。是为沙梁部(梁读云道。或作涿。亦音道)郑氏祖。今曰南山部。仇良伐麻等乌道北回德等南村属焉(称今曰者。大祖所置也。下例知)。三曰茂山大树村。长曰俱(一作仇)礼马。初降于伊山(一作皆比山)是为渐梁(一作涿)部。又牟梁部孙氏之祖今云长福部。朴谷村等西村属焉。四曰觜山珍支村(一作宾之又宾子又氺之)长曰智伯虎。初降于花山。是为本彼部崔氏祖。今曰通仙部。柴巴等东南村属焉。致远乃本彼部人也。今皇龙寺南味吞寺南有古墟。云是崔侯古宅也。殆明矣。五曰金山加利村(今金刚山柏栗寺之北山也)长曰祇沱(一作只他)初降于明活山。是为汉岐部。又作韩岐部斐氏祖。今云加德部。上下西知乃貌等东村属焉。六曰明佸山高耶村。长曰虎珍。初降于金刚山。是为习比部薛氏祖。今临川部。勿伊村仍仇[方*尒]村阙谷(一作葛谷)等东北村属焉。按上文此六部之祖。似皆从天而降。弩礼王九年始改六部名。又赐六姓。令俗中兴部为母。长福部为父。临川部为子。加德部为女。其实未详。前汉地节元年壬子(古本云建虎元年。又云建元三年等。皆误)三月朔。六部祖各率子弟。俱会于阏川岸上。议曰。我辈上无君主临理蒸民。民皆放逸。自从所欲。盖觅有德人。为之君主。立邦设都乎。于是乘高南望。杨山下萝井傍。异气如电光垂地。有一白马跪拜之状。寻捡之。有一紫卵(一云青大卵)马见人长嘶上天。剖其卵得童男。形仪端美。惊异之。俗于东泉(东泉寺在词脑野北)身生光彩。鸟兽率舞。天地振动。日月清明。因名赫居世王(盖乡言也。或作弗矩内王言光明理世也。说者云。是西述圣母之所诞也。故中华人赞仚桃圣母。有娠贤肇邦之语是也。乃至鸡龙现瑞产阏英。又焉知非西述圣母之所现耶)位号曰居瑟邯(或作居西干。初开□之时。自称云。阏智居西干一起。因其言称之。自后为王者之尊称)时人争贺曰。今天子已降。宜觅有德女君配之。是日沙梁里阏英井(一作娥利英井)边有鸡龙现。而左脇诞生童女(一云龙现死。而剖其腹得之)姿容殊丽。然而唇似鸡觜。将浴于月城北川。其觜拨落。因名其川曰拨川。营宫室于南山西麓(今昌林寺)奉养二圣儿。男以卵生卵如瓠。乡人以瓠为朴。故因姓朴。女以所出井名。名之二圣。年至十三岁。以五凤元年甲子。男立为王。仍以女为后。国号徐罗伐。又徐伐(今俗训京字云徐伐。以此故也)或云斯罗。又斯卢。初王生于鸡井。故或云鸡林国。以其鸡龙现瑞也。一说。脱解王时得金阏智。而鸡鸣于林中。乃改国号为鸡林。后世遂定新罗之号。理国六十一年。王升于天七日。后遗体散落于地。后亦云亡。国人欲合而葬之。有大蛇逐禁。各葬五体为五陵。亦名蛇陵。昙严寺北陵是也。太子南解王继位。

第二南解王

南解居西干。亦云次次雄。是尊长之称。唯此王称之父赫居世。母阏英夫人。妃云帝夫人(一作云梯。今迎日县西有云梯山圣母。祈旱有应)前汉平帝元始四年甲子。即位。御理二十一年。以地皇四年甲申崩。此王乃三皇之弟。一云。按三国史云。新罗称王曰居西干。辰言王也。或云。呼贵人之称。或曰。次次雄。或作慈充 金大问云。次次雄方言谓巫也。世人以巫事鬼神尚祭祀。故畏敬之。遂称尊长者为慈充。或云。尼师今。言谓齿理也。初南解王薨。子弩礼让位于脱解。解云。吾闻圣智人多齿。乃试以饼噬之。古传如此。或曰麻立干(立一作袖)金大问云。麻立者。方言谓橛也。橛标准位而置。则王橛为主。臣橛列于下。因以名之。史论曰。新罗称居西干。次次雄者一。尼师今者十六。麻立干者。四罗末名儒崔致远作帝王年代曆。皆称某王。不言居西干等。岂以其言鄙野不足称之也。今记新罗事。具存方言亦宜矣。罗人凡追封者称葛文王。未详。此王代乐浪国人来侵金城。不克而还。又天凤五年戊寅。高丽之裨属七国来投。

第三弩礼王

朴弩礼尼叱今(一作儒礼王)初王与妹夫脱解让位。脱解云。凡有德者多齿。宜以齿理试之。乃咬饼验之。王齿多。故先立。因名尼叱今。尼叱今之称自此王始。刘圣公更始元年癸未。即位(年表云。甲申即位)改定六部号。仍赐六姓 始作兜率歌。有嗟辞词脑格 始製黎耜及藏氷库。作车乘。建虎十八年。伐伊西国灭之。是年。高丽兵来侵。

第四脱解王

脱解齿叱今(一作吐解尼师今)南解王时(古本云壬寅年至者谬矣近则后于弩礼即位之初。无争让之事。前则在于赫居之世。故知壬寅非也)驾洛国海中有船来泊。其国首露王与臣民鼓譟而迎。将欲留之。而舡乃飞走。至于鸡林东下西知村阿珍浦(今有上西知下西知村名)时浦边有一妪。名阿珍义先。乃赫居王之海尺之母。望之谓曰。此海中元无石嵓。何因鹊集而鸣。孥舡寻之。鹊集一舡上。舡中有一樻子。长二十尺。广十三尺。曳其船置于一树林下。而未知凶乎吉乎。向天而誓尔俄而乃开见。有端正男子并七宝奴婢满载其中。供给七日廼言曰。我本龙城国人(亦云正明国。或云琓夏国琓夏或作花厦国。龙城在倭东北一千里)我国甞有二十八龙王从人胎而生。自五岁六岁继登王位。教万民修正性命。而有八品姓骨。然无栋择。皆登大位。时我父王含达婆娉积女国王女为妃。久无子胤。祷祀求息。七年后产一大卵。于是大王会问群臣。人而生卵。古今未有。殆非吉祥。乃造樻置我。并七宝奴婢载于舡中。浮海而祝曰。任到有缘之地。立国成家。便有赤龙护舡而至此矣。言讫。其童子曳杖率二奴登吐含山上作石塚。留七日。望城中可居之地。见一峯如三日月。势可久之地。乃下寻之。即瓠公宅也。乃设诡计。潜埋砺炭于其侧。诘朝至门云。此是吾祖代家屋。瓠公云否。争讼不决。乃告于官。官曰。以何验是汝家。童曰。我本治匠乍出隣乡。而人取居之。请堀地检看。从之。果得砺炭。乃取而居为。时南解王知脱解是智人。以长公主妻之。是为阿尼夫人。一日吐解登东岳。回程次令白衣索水饮之。白衣汲水。中路先甞而进。其角盃贴于口不解。因而啧之。白衣誓曰。尔后若近遥不敢先甞。然后乃解。自此白衣讋服。不敢欺罔。今东岳中有一井。俗云遥乃井是也。及弩礼王崩。以光虎帝中元六年丁巳六月。乃登王位。以昔是吾家取他人家故。因姓昔氏。或云。因鹊开樻。故去鸟字姓昔氏。解樻脱卵而生。故因名脱解。在位二十三年。建初四年己卯崩葬疏川丘中。后有神诏。慎埋葬我骨。其髑髅周三尺二寸。身骨长九尺七寸。齿凝如一。骨节皆连琐。所谓天下无敌力士之骨。碎为塑像。安阙内。神又报云。我骨置于东岳。故令安之(一云崩后二十七世文虎王代。调露二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辛酉。夜见梦于太宗。有老人貌甚威勐。曰我是脱解也。拔我骨于疏川丘。塑像安于工含山。王从其言。故至今国祀不绝。即东岳神也云)。

金阏智  脱解王代

永平三年庚申(一云中元六年。误矣。中元尽二年而已)八月四日。瓠公夜行月城西里。见大光明于始林中(一作鸠林)有紫云从天垂地。云中有黄金樻。挂于树枝。光自樻出。亦有白鸡鸣于树下。以状闻于王。驾幸其林。开樻有童男。卧而即起。如赫居世之故事。故因其言。以阏智名之。阏智即乡言小儿之称也。抱载还阙。鸟兽相随。喜跃跄跄土择吉日。册位太子。后让故婆娑。不即王位。因金樻而出。乃姓金氏。阏智生热汉。汉生阿都。都生首留。留生郁部。部生俱道(一作仇刀)道生未邹。邹即王位。新罗金氏自阏智始。

延乌郎  细乌女

第八阿达罗王即位四年丁酉。东海滨有延乌郎细乌女。夫妇同居。一日延乌归海採藻。忽有一岩(一云一鱼)负归日本。国人见之曰。此非常人也。乃立为王(按日本帝记。前后无新罗人为王者。此乃边邑小王。而非真王也)细乌怪夫不来归寻之。见夫脱鞋。亦上其岩岩亦负归如前。其国人惊讶。奏献于王。夫妇相会立为贵妃。是时新罗日月无光。日者奏云。日月之精。降在我国。今去日本。故致斯怪。王遣使求二人。延乌曰。我到此国。天使然也。今何归乎。虽然朕之妃有所织细绡。以此祭天可矣。仍赐其绡。使人来奏。依其言而祭之。然后日月如旧。藏其绡于御库为国宝。名其库为贵妃库祭天所名迎日县。又都祈野。

末邹王  竹叶军

第十三末邹尼叱今(一作末祖又末古)金阏智七世孙赫世紫缨仍有圣德。受禅于理解始登王位(今始称王之陵为始祖堂。盖以金始始登王位。故后代金氏诸王皆以末邹为始祖。宜矣)。在位二十三年而崩。陵在兴轮寺东。第十四儒理王代。伊西国人来攻金城。我大举防御。久不能抗。忽有异兵来助。皆珥竹叶。与我军并力击贼破之。军退后不知所归。但见竹叶积于末邹陵前。乃知先王阴隲有功。因呼竹现陵。越三十六世惠恭王代。大曆十四年己未四月。忽有旋风。从廋信公塚起。中有一人乘骏马如将军仪状。亦有衣甲器仗者四十许人。随从而来。入于竹现陵。俄而陵中似有振动哭泣声。或如告诉之音。其言曰。臣平生有辅时救难匡合之功。今为魂魄镇护邦国。攘灾救患之心暂无渝改。往者庚戌年。臣之子孙无罪被诛。君臣不念我之功烈。臣欲远移他所。不复劳勤。愿王允之。王答曰。惟我与公不护此邦。其如民庶何。公复努力如前。三请三不许。旋风乃还。王闻之惧。乃遣工臣金敬信。就金公陵谢过焉。为公立功德宝田三十结于鹫仙寺。以资冥福。寺乃金公讨平壤后。植福所置故也。非末邹之灵。无以遏金公之怒。王之护国不为不大矣。是以邦人怀德。与三山同祀而不坠。跻秩于五陵之上。称大庙云。

奈勿王(一作那密王)  金堤上

第十七那密王即位三十六年庚寅。倭王遣使来朝曰。寡君闻大王之神圣。使臣等以告百济之罪于大王也。愿大王遣一王子表诚心于寡君也。于是王使第三子美海(一作末吐喜)以聘于倭。美海年十岁。言辞动止犹未备具。故以内臣朴娑览为副使而遣之。倭王留而不送三十年。至讷祗王即位三年己未。句丽长寿王遣使来朝云。寡君闻大王之弟宝海秀智才艺。愿与相亲。特遣小臣恳请。王门之幸甚。因此和通。命其弟宝海。道于句丽。以内臣金正。谒为辅而送之。长寿王又留而不送。至十年乙丑。王召集群臣及国中豪侠。亲赐御宴。进酒三行。众乐初作。王垂涕而谓群臣曰。昔我圣考诚心民事。故使爱子东聘于倭。不见而崩。又朕即位已来。隣兵甚炽。战争不息。句丽独有结亲之言。朕信其言。以其亲弟聘于句丽。句丽亦留而不送。朕虽处富贵。而未甞一日暂忘而不哭。若得见二弟。共谢于先主之庙。则能报恩于国人。谁能成其谋策。时百官咸奏曰。此事固非易也。必有智勇方可。臣等以为歃罗郡太。守堤上可也。于是王召问焉。堤上再拜对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若论难易而后行。谓之不忠。图死生而后动。谓之无勇。臣虽不肖。愿受命行矣。王甚嘉之。分觞而饮。握手而别。堤上帘前受命。径趋北海之路变服入句丽。进于宝海所。共谋逸期。先以五月十五日归。泊于高城水口而待。期日将至。宝海称病。数日不朝。乃夜中逃出。行到高城海滨。王知之。使数十人追之。至高城而及之。然宝海在句丽。常施恩于左右。故其军士悯伤之。皆拔箭镞而射之。遂免而归王既见宝海。益思美海。一欣一悲。垂泪而谓左右曰。如一身有一臂一面一眼。虽得一而亡一。何敢不痛乎。时堤上闻此言。再拜辞朝而骑马。不入家而行。直至于栗浦之滨。其妻闻之。赤马追至栗浦。见其夫已在舡上矣。妻呼之切恳。堤上但摇手而不驻。行至倭国诈言曰。鸡林王以不罪杀我父兄。故逃来至此矣。倭王信之。赐室家而安之。时堤上常陪美海游海滨。逐捕鱼鸟。以其所获每献于倭王。王甚喜之而无疑焉。适晓雾濛晦。堤上曰。可行矣。美海曰。然则偕行。堤上曰。臣若行。恐倭人觉而追之。愿臣留而止其追也。美海曰。今我与汝如父兄焉。何得弃汝而独归。堤上曰。臣能救公之命。而慰大王之情则之矣。何愿生乎。取酒献美海。时鸡林人康仇丽在倭国。以其人从而逸之。堤上入美海房。至于明旦。左右欲入见之。堤上出止之曰。昨日驰走于捕猎。病甚未起。及乎日昃。左右怪之。而更问焉。对曰。美海行已久矣。左右奔告于王。王使骑兵逐之。不及。于是囚堤上问曰。汝何窃遣汝国王子耶。对曰。臣是鸡林之臣。非倭国之臣。今欲成吾君之志耳。何敢言于君乎。倭王怒曰。今汝已为我臣。而言鸡林之臣。则必具五刑。若言倭国之臣者。必赏重禄。对曰。宁为鸡林之犬豚。不为倭国之臣子。宁受鸡林之箠楚。不受倭国之爵禄。王怒。命屠剥堤上脚下之皮。刈蒹葭使趋其上(今蒹葭上有血痛俗云提上之血)更问曰。汝何国臣乎。曰鸡林之臣也。又使立于热铁上。问何国之臣乎。曰鸡林之臣也。倭王知不可屈。烧杀于木岛中。美海渡海而来。使康仇丽先告于国中。王惊喜。命百官迎于屈歇驿。王与亲弟宝海迎于南郊。入阙设宴。大赦国内。册其妻为国大夫人。以其女子为美海公夫人。议者曰。昔汉臣周苛在荣阳。为楚兵所虏。项羽谓周苛曰。汝为我臣。封为万禄侯。周苛骂而不屈。为楚王所杀。堤上之忠烈。无怪于周苛矣。初堤上之发去也。夫人闻之追不及。及至望德寺门南。沙上放卧长号。因名其沙曰长沙。亲戚二人。扶腋将还。夫人舒脚。坐不起。名其地曰伐知旨。久后夫人不胜其慕。率三娘子上鵄述岭。望倭国痛哭而终。仍为鵄述神母。今祠堂存焉。

第十八实圣王

义熙九年癸丑。平壤州大桥成(恐南平壤也。今杨州)王忌惮前王太子讷祗有德望。将害之。请高丽兵而诈迎讷祗。高丽人见讷祗有贤行。乃倒戈而杀王。乃立讷祗为王而去。

射琴匣

第二十一毗处王(一作炤智王)即位十年戊辰。幸于天泉亭。时有乌与鼠来鸣。鼠作人语云。此乌去处寻之(或云神德王欲行香兴轮寺。路见众鼠含尾怪之而还占之。明日先鸣乌寻之云云。此说非也)王命骑士追之。南至避村(今壤避寺村在南山东麓)。两猪相斗。留连见之。忽失乌所在。徘徊路旁。时有老翁自池中出奉书。外面题云。开见二人死。不开一人死。使来献之。王曰。与其二人死莫若不开但一人死耳。日官奏云。二人者庶民也。一人者王也。王然之开见。书中云射琴匣。王入宫见琴匣射之。乃内殿焚修僧。与宫主潜通而所姧也。二人伏诛。自尔国俗每正月上亥上子上午等日。忌慎百事。不敢动作。以十五日为乌忌之日。以糯饭祭之。至今行之。俚言怛忉。言悲愁而禁忌百事也。命其池曰书出池。

智哲老王

第二十二智哲老王。姓金氏。名智大路。又智度路。諡曰智澄。諡号始于此。又乡称王为麻立干者。自此王始。王以永元二年庚辰即位(或云辛巳则三年也)王阴长一尺五寸。难于嘉耦。发使三道求之。使至牟梁部。冬老树下见二狗啮一屎块如鼓大。争啮其两端。访于里人。有一小女告云。此部相公之女子洗澣于此。隐林而所遗也。寻其家检之。身长七尺五寸。具事奏闻。王遣车邀入宫中。封为皇后。群臣皆贺。

又阿瑟罗州(今溟州)东海中。便风二日程有亐陵岛(今作羽陵)周回二万六千七百三十步。岛夷恃其水深。憍傲不臣王命伊喰朴伊宗将兵讨之。宗作木偶师子。载于大舰之上。威之云。不降则放此兽。岛夷畏而降。赏伊宗为州伯。

真兴王

第二十四真兴王。即位时年十五岁。太后摄政。太后乃法兴王之女子。立宗葛文王之妃。终时削发被法衣而逝。承圣三年九月。百济兵来侵于珍城。掠取人男女三万九千。马八千匹而去。先是。百济欲与新罗合兵谋伐高丽。真兴曰。国之兴亡在天。若天未厌高丽则我何敢望焉。乃以此言通高丽。高丽感其言。与罗通好。而百济怨之。故来尔。

桃花女  鼻荆郎

第二十五舍轮王。諡真智大王。姓金氏。妃起乌公之女。知刀夫人。大建八年丙申即位(古本云。十一年己亥。误矣)。御国四年。政乱荒淫。国人废之。前此。沙梁部之庶女。姿容艶美。时号桃花娘。王闻而召致宫中。欲幸之。女曰。女之所守。不事二夫。有夫而适他。虽万乘之威。终不夺也。王曰。杀之何。女曰。宁斩于市。有愿靡他。王戏曰。无夫则可乎。曰可。王放而遣之。是年。王见废而崩。后二年其夫亦死。浃旬忽夜中王如平昔来于女房曰。汝昔有诺。今无汝夫可乎。女不轻诺。告于父母。父母曰。君王之教。何以避之。以其女入于房。留御七日。常有五色云覆屋。香气满室。七日后忽然无踪。女因而有娠。月满将产。天地振动。产得一男。名曰鼻荆。真平大王闻其殊异。收养宫中。年至十五授差执事。每夜逃去远游。王使勇士五十人守之。每飞过月城。西去荒川岸上(在京城西)率鬼众游。勇士伏林中。窥伺鬼众。闻诸寺晓锺各散。郎亦归矣。军士以事来奏。王召鼻荆曰。汝领鬼游信乎。郎曰然。王曰。然则汝使鬼众成桥于神元寺北渠(一作神众寺。误一云荒川东深渠)荆奉勅。使其徒鍊石。成大桥于一夜。故名鬼桥。王又问。鬼众之中。有出现人间。辅朝政者乎。曰有。吉达者可辅国政。王曰与来。翌日荆与俱见。赐爵执事。果忠直无双。时角干林宗无子。王勅为嗣子。林宗命吉达创楼门于兴轮寺南。每夜去宿其门上。故名吉达门。一日吉达变狐而遁去。荆使鬼捉而杀之。故其众闻鼻荆之名。怖畏而走。时人作词曰。

 圣帝魂生子  鼻荆郎室亭
 飞驰诸鬼众  此处莫留停

乡俗帖此词以辟鬼。

天赐玉带(清泰四年丁酉五月。正承金傅献镌金粧玉排方腰带一条长十围。镌銙六十二。曰。是真平王天赐带也。太祖受之。藏之内库)

第二十六白净王。諡真平大王。金氏。大建十一年己亥八月即位。身长十一尺。驾幸内帝释宫(亦名天柱寺。王之所创)踏石梯。□石并折。王谓左右曰。不动此石。以示后来。即城中五不动石之一也。即位元年。有天使降于殿庭。谓王曰。上皇命我传赐玉带。王亲奉跪受。然后其使上天。凡郊庙大祀皆服之。后高丽王将谋伐罗。乃曰。新罗有三宝不可犯。何谓也。皇龙寺丈六尊像一。其寺九层塔二。真平王天赐玉带三也。乃止其谋。赞曰。

 云外天颁玉带围  辟雍龙衮雅相宜
 吾君自此身弥重  准拟明朝铁作墀

善德王知几三事

第二十七德曼(一作万)諡善德女大王。姓金氏。父真平王。以贞观六年壬辰即位。御国十六年。凡知几有三事。初唐太宗送画牧丹三色。红紫白以其实三升。王见画花曰。此花定无香。仍命种于庭。待其开落。果如其言。二于灵庙。寺玉门池。冬月众蛙集鸣三四日。国人怪之问于王。王急命角干阏川弼吞等。鍊精兵二千人。速去西郊问女根谷必有贼兵。掩取杀之。二角干既受命。各率千人问西郊。富山下果有女根谷。百济兵五百人。来藏于彼。并取杀之。百济将军亐召者藏于南山岭石上。又围而射之殪。又有后兵一千二百人来。亦击而杀之。一无孑遗。三王无恙时。谓群臣曰。朕死于某年某月日。葬我于忉利天中。群臣罔知其处。奏云何所。王曰。狼山南也。至其月日王果崩。群臣葬于狼山之阳。后十余年文虎大王创四天王寺于王坟之下。佛经云。四天王天之上有忉利天。乃知大王之灵圣也。当时群臣启于王曰。何知花蛙二事之然乎。王曰。画花而无蝶。知其无香。斯乃唐帝欺寡人之无耦也。蛙有怒形兵士之像。玉门者女根也。女为阴也。其色白。白西方也。故知兵在西方。男根入于女根则必死矣。以是知其易捉。于是群臣皆服其圣智。送花三色者。盖知新罗有三女王而然耶。谓善德真德真圣是也。唐帝以有悬解之明。善德之创灵庙寺。具载良志师传详之 别记云。是王代。鍊石筑瞻星台。

真德王

第二十八真德女王。即位自製太平歌。织锦为纹。命使往唐献之(一本命春秋公为使往。仍请兵。太宗嘉之。许苏廷方云云者。皆谬矣。现庆前春秋已登位。现庆庚申非太宗。乃高宗之世。定方之来。在现庆庚申。故知织锦为纹。非请兵时也。在真德之世。当矣。盖请放金钦之时也)唐帝嘉赏之。改封为鸡林国王。其词曰。

 大唐开洪业  巍巍皇猷昌
 止戈戎威定  修文契百王
 统天崇雨施  理物体含章
 深仁谐日月  [打-丁+旡]军迈虞唐
 幡旗何赫赫  铮鼓何鍠鍠
 外夷违命者  剪覆被天殃
 淳风凝幽现  遐迩竞呈祥
 四时和玉烛  七曜巡方方
 维岳降辅宰  维帝任忠良
 五三成一德  昭我唐家皇

王之代有阏川公。林宗公。述宗公。虎林公(慈藏之父)。廉长公。庾信公。会于南山亐知岩议国事。时有大虎走入座间。诸公惊起。而阏川公略不移动。谈笑自若。捉虎尾扑于地而杀之。阏川公膂力如此。处于席首。然诸公皆服庾信之威。新罗有四灵地。将议大事。则大臣必会其地谋之。则其事必成。一东曰青松山。二曰南亐知山。三曰西皮田。四曰北金刚山。是王代始行正旦礼。始行侍郎号。

金庾信

虎力伊干之子。舒玄角干。金氏之长子曰庾信。弟曰钦钝。姊妹。曰宝姬。小名阿海。妹曰文姬。小名阿之。庾信公以真平王十七年乙卯生。禀精七曜。故背有七星文。又多神异。年至十八壬申。修釰得术为国仚。时有白石者。不知其所自来属于徒中有年。郎以伐丽齐之事。日夜深谋白石知其谋。告于郎曰。僕请与公密先探于彼。然后图之何如。郎喜。亲率白石夜出行。方憩于岘上。有二女随郎而行。至骨火川留宿。又有一女忽然而至。公与三娘子喜话之时。娘等以美果餽之。郎受而啖之。心诺相许。乃说其情。娘等告云。公之所言已闻命矣。愿公谢白石而共入林中。更陈情实。乃与俱入。娘等便现神形曰。我等奈林穴礼骨火等三所护国之神。今敌国之人诱郎引之。郎不知而进途。我欲留郎而至此矣。言讫而隐。公闻之惊仆。再拜而出。宿于骨火馆。谓白石曰。今归他国忘其要文。请与尔还家取来。遂与还至家。拷缚白石而问其情。曰。我本高丽人(古本云百济。误矣。楸南乃高丽之。士。又逆行阴阳亦是宝藏王事)我国群臣曰。新罗庾信是我国卜筮之士楸南也(古本作春南。误矣)国界有逆流之水(或云雄雌。尤反覆之事)使其卜之。奏曰。大王夫人逆行阴阳之道。其瑞如此。大王惊怪。而王妃大怒。谓是妖狐之语。告于王。更以他事验问之。失言则加重刑。乃以一鼠藏于合中。问是何物。其人奏曰。是必鼠。其命有八。乃以谓失言。将加斩罪。其人誓曰。吾死之后。愿为大将必灭高丽矣。即斩之。剖鼠腹而视之。其命有七。于是知前言有中。其日夜大王梦楸南入于新罗舒玄公夫人之怀。以告于群臣。皆曰。楸南誓心而死。是其果然。故遣我至此谋之尔。公乃刑白石。备百味祀三神。皆现身受奠。金氏宗财买夫人死。葬于青渊上谷。因名财买谷。每年春月。一宗士女会宴于其谷之南涧。于时百卉敷荣。松花满洞府。林谷口架筑为庵。因名松花房。传为愿刹。至五十四景明王。追封公为兴虎大王。陵在西山毛只寺之北东向走峯。

大宗春秋公

第二十九大宗大王。名春秋。姓金氏。龙树(一作龙春)角干追封文兴大王之子也。妣真平大王之女天明夫人。妃文明皇后文姬。即庾信公之季妹也。初文姬之姊宝姬。梦登西岳舍溺。瀰满京城。旦与妹说梦。文姬闻之谓曰。我买此梦。姊曰。与何物乎。曰。鬻锦裙可乎。姊曰诺。妹开襟受之。姊曰。畴昔之梦传付于汝。妹以锦裙酬之。后旬日庾信与春秋公。正月午忌日(见上射琴匣事乃崔致远之说)蹴鞠于庾信宅前(罗人谓蹴鞠为弄珠之戏)故踏春秋之裙。裂其襟纽曰。请入吾家缝之。公从之。庾信命阿海奉针。海曰。岂以细事轻近贵公子乎。因辞(古本云。因病不进)乃命阿之。公知庾信之意遂幸之。自后数数来往。庾信知其有娠。乃啧之曰。尔不告父母而有娠。何也。乃宣言于国中。欲焚其妹。一日侯善德王游幸南山。积薪于庭中。焚火烟起。王望之问何烟。左右奏曰。殆庾信之焚妹也。王问其故。曰为其妹无夫有娠。王曰。是谁所为。时公昵侍在前。颜色大变。王曰。是汝所为也。速往救之。公受命驰马。传宣沮之。自后现行婚礼。真德王薨。以永徽五年甲寅即位。御国八年。龙朔元年辛酉崩。寿五十九岁。葬于哀公寺东。有碑。王与庾信神谋戮力。一统三韩。有大功于社稷。故庙号太宗。太子法敏。角干仁问。角干文王。角干老旦。角干智镜。角干恺元等。皆文姬之所出也。当时买梦之徵现于此矣。庶子曰皆知文级干车得令公马得阿干。并女五人。王膳一日饭米三斗。雄雉九首。自庚申年灭百济后。除昼饍。但朝暮而已。然计一日米六斗。酒六斗。雉十首。城中市价。布一疋租三十硕。或五十硕。民谓之圣代。在东宫时。欲征高丽因请兵入唐。唐帝赏其风彩。谓为神圣之人。固留侍卫。力请乃还。时百济末王义慈乃虎王之元子也。雄勐有胆气。事亲以孝。友于兄弟。时号海东曾子。以贞观十五年辛丑即位。耽淫酒色政荒国危。佐平(百济爵名)成忠极谏不听。囚于狱中。瘦困滨死。书曰。忠臣死不忘君。愿一言而死。臣甞观时变。必有兵革之事。凡用兵。审择其地。处上流而迎敌。可以保全。若异国兵来。陆路不使过炭岘(一云沉岘。百济要害之地)水军不使入伎伐浦(即长嵓。又孙梁。一作只火浦。又白江)据其险隘以御之。然后可也。王不省。现庆四年己未。百济乌会寺(亦云乌合寺)有大赤马。昼夜六时绕寺行道。二月。众狐入义慈宫中。一白狐坐佐平书桉上。四月。太子宫雌鸡与小雀交婚五月。泗泚(扶余江名)岸大鱼出死。长三丈。人食之者皆死。九月。宫中槐树鸣如人哭。夜鬼哭宫南路上。五年庚申春。二月。王都井水血色。西海边小鱼出死。百姓食之不尽。泗泚水血色。四月。虾蟇数万集于树上。王都市人无故惊走。如有捕捉。惊仆死者百余。亡失财物者无数。六月。王兴寺僧皆见如舡楫随大水入寺门。有大犬如野鹿。自西至泗泚岸。向王宫吠之。俄不知所之。城中群犬集于路上。或吠或哭。移时而散。有一鬼入宫中。大呼曰。百济亡百济亡。即入地。王怪之。使人掘地。深三尺许。有一龟。其背有文。百济圆月轮。新罗如新月。问之。巫者云。圆月轮者满也。满则亏。如新月者未满也。未满则渐盈。王怒杀之。或曰。圆月轮盛也。如新月者微也。意者国家盛而新罗浸微。乎王。喜太宗闻百济国中多怪变。五年庚申。遣使仁问请兵唐。高宗诏左虎卫大将军荆国公苏定方为神丘道行策总管。率左卫将军刘伯英字仁远。左虎卫将军冯士贵。左骁卫将军庞孝公等。统十三万兵来征(乡记云军十二万二千七百十一人。舡一千九百隻。而唐史不详言之)。以新罗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将其国兵。与之合势。定方引兵自城山济海。至国西德勿岛。罗王遣将军金庾信领精兵五万以赴之。义慈王闻之。会群臣问战守之计。佐平义直进曰。唐兵远涉溟海不习水。罗人恃大国之援。有轻敌之心。若见唐人失利。必疑惧而不敢锐进。故知先与唐人决战可也。达率常永等曰不然。唐兵远来。意欲速战。其锋不可当也。罗人屡见败于我军。今望我兵。势不得不恐。今日之计。宜塞唐人之路。以待师老。先使偏师击罗折其锐气。然后伺其便而合战。则可得全军而保国矣。王犹预不知所从。时佐平兴首得罪流窜于古马祚知之县。遣人问之曰。事急矣。如何。首曰大概如佐平成忠之说。大臣等不信。曰兴首在缧絏之中。怨君而不爱国矣。其言不可用也。莫若使唐兵入白江(即伎伐浦)沿流而不得方舟。罗军升炭岘。由径而不得并马。当此之时。纵兵击之。如在笼之鸡。罹网之鱼也。王曰然。又闻唐罗兵已过白江炭岘。遣将军偕伯帅死士五千出黄山。与罗兵战。四合皆胜之。然兵寡力尽竟败。而偕伯死之。进军合兵。薄津口。濒江屯兵。忽有鸟回翔于定方营上。使人卜之。曰必伤元帅。定方惧欲引兵而止。庾信谓定方曰。岂可以飞鸟之怪违天时也。应天顺人。伐至不仁。何不祥之有。乃拔神釰拟其鸟。割裂而坠于座前。于是定方出左涯垂山而阵。与之战。百济军大败。王师乘潮。轴轳含尾鼓譟而进。定方将步骑。直趋都城。一舍止。城中悉军拒之。又败死者万余。唐人乘胜薄城。王知不免。叹曰。悔不用成忠之言以至于此。遂与太子隆(或作孝误也)走北鄙。定方围其城。王[盗-皿]子泰自立为王。率众固守。太子之子文思谓王泰曰。王与太子出。而叔擅为王。若唐兵解去。我等安得全。率左右缒而出。民皆从之。泰不能止。定方令士起堞立唐旗帜。泰窘迫。乃开门请命。于是王及太子隆。王子泰。大臣贞福。与诸城皆降。定方以王义慈。及太子隆王子泰。王子演。及大臣将士八十八人。百姓一万二千八百七人送京师。其国本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至是析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等五都督府。擢渠长为都督剌史以[歹*里]之。命郎将刘仁愿守都城。又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抚其余众。定方以所俘见上。责而宥之。王病死。赠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许旧臣赴临。诏葬孙皓陈叔宝墓侧。并为竪碑。七年壬戌。命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俄改平壤道。破高丽之众于浿江。夺马邑山为营。遂围平壤城。会大雪解围还。拜凉州安集大使。以定吐蕃。乾封二年卒。唐帝悼之。赠左骁骑大将军幽州都督。諡曰庄(已上唐史文)新罗别记云。文虎王即位五年乙丑秋八月庚子。王亲统大兵幸熊津城。会假王扶余隆作坛。刑白马而盟。先祀天神及山川之灵。然后歃血。为文而盟曰。往者百济先王迷于逆顺。不敦隣好。不睦亲姻。结托句丽。文通倭国。共为残暴。侵削新罗。破邑屠城。略无宁岁。天子悯一物之失所。怜百姓之被毒。频命行人。谕其和好。负险恃远。侮慢天经。皇赫斯怒。恭行弔伐。旌旗所指。一戎大定。固可潴宫污宅。作诫来裔。塞源拔本。垂训后昆。怀柔伐叛。先王之令典。兴亡继绝。往哲之通规。事心师古。传诸曩册。故立前百济王司农正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守其祭祀。保其桑梓。依倚新罗。长为与国。名除宿憾。结好和亲。恭承诏命。永为藩服。仍遣使人右威卫将军鲁城县公刘仁愿。亲临劝谕具宣成旨。约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刑牲歃血。共敦终始。分灾恤患。恩若兄弟。祗奉纶言。不敢坠失。既盟之后。共保岁寒。若有乖背。二三其德。兴兵动众。侵犯边陲。神明鉴之。百殃是降。子孙不育。社稷无宗。禋祀磨灭。罔有遗余。故作金书铁契。藏之宗庙。子孙万代。无或敢犯。神之听之。是享是福。歃讫。埋弊。帛于坛之壬地。藏盟文于大庙。盟文乃带方都督刘仁轨作(按上唐。史之文。定方以义慈王及太子隆等送京师。今云会扶余王隆。则知唐帝宥隆而遣之。立为熊津都督也。故盟文明言。以此为验)又古记云。总章元年戊辰(若总章戊辰则李勣之事而下文苏定方误矣。若定方则年号当龙朔二年壬戌来围平壤之时也)国人之所请唐兵屯于平壤郊而通书曰。急输军资。王会群臣问曰。入于敌国至唐兵屯所。其势危矣。所请王师粮匮而不轮其料。亦不宜也。如何。庾信奏曰。臣等能输其军资。请大王无虑。于是庾信仁问等率数万人入句丽境。输料二万斛乃还。王大喜。又欲兴师会唐兵。庾信先遣然起兵川等一人问其会期。唐帅苏定方纸画鸾犊二物回之。国人未解其意。使问于元晓法师。解之曰。速还其兵。谓画犊画鸾二切也。于是庾信回军。欲渡浿江。今日后渡者斩之。军士争先半渡。句丽兵来掠。杀其未渡者。翌日信返追句丽兵。捕杀数万级百济古记云。扶余城北角有大岩。下临江水。相传云。义慈王与诸后宫知其未免。相谓曰。宁自尽。不死于他人手。相率至此。投江而死。故俗云堕死岩。斯乃俚谚之讹也。但宫人之堕死。义慈卒于唐。唐史有明文又新罗古传云。定方既讨丽济二国。又谋伐新罗而留连。于是庾信知其谋。飨唐兵鸩之。皆死坑之。今尚州界有唐桥。是其坑地(按唐史不言其所以死。但书云卒。何耶。为复讳之耶。乡谚之无据耶。若壬戌年高丽之役。罗人杀定方之师。则后总章戊辰何有请兵灭高丽之事。以此知乡传无据。但戊辰灭丽之后。有不臣之事。擅有其地而已。非至杀苏李二公也)王师定百济。既还之后。罗王命诸将追捕百济残贱屯次于汉山城。高丽靺鞨二国兵来围之。相击未解。自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二十二日。我兵危甚。王闻之。议群臣曰。计将何出犹豫未决。庾信驰奏曰。事急矣。人力不可及。唯神术可救。乃于星浮山。设坛修神术。忽有光耀如大瓮。从坛上而出。乃星飞南北去(因此名星浮山。山名或有别说云。山在都林之南。秀出一峯是也。京城有一人谋求官。命其子作高炬。夜登此山举之。其夜京师人望人皆谓。怪星现于其地。王闻之忧惧。募人禳之。其父将应之曰官奏曰此非大怪也。但一家子死父泣之兆耳。遂不。行禳法。是夜其子下山。虎伤而死)。汉山城中士卒怨救兵不至。相视哭泣而已。贼欲改急。忽有光耀。从南天际来。成霹雳。击碎砲石三十余所。贼军弓箭矛戟筹碎皆仆地。良久乃苏。奔溃而归。我军乃还。太宗初即位。有献猪一头二身八足者。议者曰。是必并吞六合瑞也。是王代始服中国衣冠牙笏。乃法师慈藏请唐帝而来传也。神文王时。唐高宗遣使新罗曰。朕之圣考得贤臣魏徵李淳风等。协心同德。一统天下。故为太宗皇帝。汝新罗海外小国。有太宗之号。以僭天子之名。义在不忠。速改其号。新罗王上表曰。新罗虽小国。得圣臣金庾信。一统三国。故封为太宗。帝见表乃思。储贰时。有天唱空云。三十三天之一人降于新罗为庾信。纪在于书。出捡视之。惊惧不已。更遣使许无改太宗之号。

长春郎  罢郎(一作罴)

初与百济兵战于黄山之役。长春郎罢郎死于阵中。后讨百济时。见梦于太宗曰。臣等昔者为国亡身。至于白骨。庶欲完护邦国。故随从军行无怠而已。然迫于唐帅定方之威。逐于人后尔。愿王加我以小势。大王惊怪之。为二魂说经一日于牟山亭。又为创壮义寺于汉山州。以资冥援。

三国遗事卷第一

三国遗事卷第二

文虎王法敏

王初即位。龙朔辛酉。泗泚南海中有死女尸。身长七十三尺。足长六尺阴长三尺。或云。身长十八尺。在封乾二年丁卯。

总章戊辰。王统兵。与仁问钦纯等至平壤。会唐兵灭丽。唐帅李勣获高臧王还国(王之性高。故云高臧。按唐书高记。现庆五年庚申。苏定方等征百济。后十二月大将军契如何)为浿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为辽东道大总管。刘伯英为平壤道大总管。以伐高丽。又明年辛酉正月。萧嗣业为扶俆道总管。任雅相为浿江道总管。率三十五万军以伐高丽。八月甲戌。苏定方等及高丽战。于浿江败亡。乾封元年丙寅六月。以庞同善高临薜仁贵李谨行等为后援。九月。庞同善及高丽战败之十二月己酉。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台大总管。率六总管兵以伐高丽。总章元年戊辰九月癸巳。李勣获高臧王。十二月丁巳献俘于帝。上元元年甲戌二月。刘仁轨为鸡林道总管。以伐新罗。而乡古记云。唐遣陆路将军孔恭水路将军有相兴新罗金庾信等灭之。而此云仁问钦纯等无庾信。未详。时唐之游兵诸将兵有留镇而将谋袭我者。王觉之。发兵之明年。高宗使召仁问等让之曰。尔请我兵以灭丽。害之何耶。乃下圆扉。鍊兵五十万。以薜邦为帅。欲伐新罗。时义相师西学入唐来见仁问。仁问以事谕之。相乃东还上闻。王甚惮之。会群臣问防御策。角干金天尊奏曰。近有明朗法师入龙宫。传秘法而来。请诏问之。朗奏曰。狼山之南有神游林。创四天王寺于其地。开设道场则可矣。时有贞州使走报曰。唐兵无数至我境。回椠海上。王召明朗曰。事已逼至如何。朗曰。以彩帛假搆宜矣。乃以彩帛营寺。草搆五方神像。以瑜珈明僧十二员。明朗为上首。作文豆娄秘密之法。时唐罗兵未交接。风涛怒起。唐舡皆没于水。后改剏寺。名四天王寺。至今不坠坛席(国史大改剏在调露元年己卯)后年辛未。唐更遣赵宪为帅。亦以五万兵来征。又作其法。舡没如前。是时翰林郎朴文俊随仁问在狱中。高宗召文俊曰。汝国有何密法。再发大兵无生还者。文俊奏曰。陪臣等来于上国一十余年。不知本国之事。但遥闻一事尔。厚荷上国之恩。一统三国。欲报之德。新剏天王寺于狼山之南。祝皇寿万年。长开法席而已。高宗闻之大悦。乃遣礼部侍郎乐鹏龟使于罗审其寺。王先闻唐使将至。不宜见兹寺。乃别剏新寺于其南待之。使至曰。必先行香于皇帝祝寿之所天王寺。乃引见新寺。其使立于门前曰。不是四天王寺。乃望德遥山之寺。终不入。国人以金一千两赠之。其使乃还奏曰。新罗剏天王寺。祝皇寿于新寺而已。因唐使之言。因名望德寺(或系孝昭王代。误矣)王闻文俊善奏。帝有宽赦之意。乃命强首先生作请放仁问表。以舍人远禹奏于唐。帝见表流涕。赦仁问慰送之。仁问在狱时。国人为剏寺名仁容寺。开设观音道场。及仁问来还。死于海上。改为弥陀道场。至今犹存。大王御国二十一年。以永隆二年辛巳崩。遗诏葬于东海中大岩上。王平时常谓智义法师曰。朕身后愿为护国大龙。崇奉佛法。守护邦家。法师曰。龙为畜报何。王曰。我厌世间荣华久矣。若麁报为畜。则雅合朕怀矣王初即位置南山长仓。长五十步。广十五步。贮米穀兵器。是为右仓。天恩寺西北山上是为左仓。别本云。建福八年辛亥筑南山城。周二千八百五十步。则乃真德王代始筑。而至此乃重修尔。又始筑富山城。三年乃毕。安北河边筑铁城。又欲筑京师城郭。既令真吏。时义相法师闻之。致书报云。王之政教明则虽草丘尽地而为城。民不敢踰。可以洁灾进福。政教苟不明。则虽有长城。灾害未消。王于是正罢其役。麟德三年丙寅三月十日。人家婢名吉伊。一乳生三子。总章三年庚午正月七日。汉岐部一山级干一作成山何于。婢一乳生四子。一女三子。国给穀二百石以赏之 又伐高丽。以其国王孙还国。置之真骨位 王一日召庶弟车得公曰。汝为塚宰。均理百官平章四海。公曰。陛下若以小臣为宰。则臣愿潜行国内。示民问徭役之劳逸。祖赋之轻重。官吏之清浊。然后就职。王听之。公着缁衣。把琵琶为居士形。出京师。经由阿瑟罗州(令溟州)牛首州(今春州)北原京(今忠州)至于武珍州(今海阳)巡行里閈。州吏安吉见是异人。邀致其家。尽情供亿。至夜安吉唤妻妾三人曰。今兹侍宿客居士者终身偕老二妻曰。宁不并居。何以于人同宿。其一妻曰。公若许终身并居。则承命矣。从之。诘旦居士欲辞行时。曰僕京师人也。吾家在皇龙皇圣二寺之间。吾名端午也(俗为端午为车衣)主人若到京师。寻访吾家幸矣。遂行到京师居家宰。国之制每以外州之吏一人上守京中。诸曹注今之其人也。安吉当次上守至京师。问两寺之间端午居士之家。人莫知者。安吉久立道左。有一老翁经过。闻其言良久伫思曰。二寺间一家殆大内也。端午者乃车得令公也。潜行外郡时。殆汝有缘契乎。安吉陈其实。老人曰。汝去宫城之西。敀正门。待宫女出入者告之。安吉从之。告武珍州安吉进于门矣。公闻而走出。携手入宫。唤出公之妃。兴安吉共宴。具馔至五十味。闻于上。以星浮山(一作星损乎山)下为武珍州上守绕木田。禁人樵採。人不敢近。内外钦羡之。山下有田三十亩。下种三石。此田稔岁。武珍州亦稔。否则亦否云。

万波息笛

第三十一神文大王。讳政明。金氏。开耀元年辛巳七月七日即位。为圣考文武大王创感恩寺于东海边(寺中记云。文武王欲镇倭兵。故始创此寺。未毕而崩。为海龙。其子神文立开耀二年毕。排金堂砌下东向开一穴。乃龙之入寺旋绕之备盖遗诏之藏骨处。名大王岩。寺名感恩寺。后见龙现形处。名利见台)明年壬午五月朔(一本云天授元年误矣)海官波珍喰朴夙清奏曰。东海中有小山浮来向感恩寺。随波往来。王异之。命日官金春质(一作春日)占之。曰。圣考今为海龙镇护三韩。抑又金公庾信乃三十三天之一子今降为大臣。二圣同德。欲出守城之宝。若陛下行幸海过。必得无价大宝。王喜以其月七日驾幸利见台。望其山遣使审之。山势如龟头。上有一竿竹。昼为二。夜合一(一云。山亦昼夜开合如竹)使来奏之。王御感恩寺宿。明日午时。竹合为一。天地振动。风雨晦暗七日。至其月十六日风霁波平。王泛海入其山。有龙奉黑玉带来献。迎接共坐。问曰。此山与竹或判或合如何。龙曰。比如一手拍之无声。二手拍则有声。此竹之为物。合之然后有声。圣王以声理天下之瑞也。王取此竹。作笛吹之。天下和平。今王考为海中大龙。庾信复为天神。二圣同心。出此无价大宝。令我献之。王惊喜。以五色锦彩金玉酬赛之。勅使斫竹出海时。山与龙忽隐不现。王宿感恩寺。十七日。到祗林寺西溪边。留驾昼饍。太子理恭(即孝昭大王)守阙。闻此事走马来贺。徐察奏曰。此玉带诸窠皆真龙也。王曰。汝何知之。太子曰。摘一窠沉水示之。乃摘左边第二窠沉溪。即成龙上天。其地成渊。因号龙渊。驾还。以其竹作笛。藏于月城天尊库。吹此笛则兵退病愈。旱雨雨晴。风定波平。号万波息笛。称为国宝。至孝昭大王代天授四年癸巳。因失礼郎生还之异。更封号曰万万波波息笛。详见彼传。

孝昭王代  竹旨郎(亦作竹曼亦名智官)

第三十二孝昭王代。竹曼郎之徒有得乌(一云谷)级干。隶名于风流黄卷。追日仕进。隔旬日不见。郎唤其母。问尔子何在。母曰。幢典牟梁益宣阿干以我子差富山城仓。直驰去。行急未暇告辞于郎。郎曰。汝子若私事适彼。则不须寻访。今以公事进去。须归享矣。乃以舌饼一合酒一缸。卒左人(乡云皆叱知言奴僕也)而行。郎徒百三十七人亦具仪侍从。到富山城。问阍人。得鸟失奚在。人曰。今在益宣田。随例赴役。郎归田以所将酒饼飨之。请暇于益宣。将欲偕还。益宣固禁不许。时有使吏侃珍管收推火郡。能节租三十石输送城中。美郎之重士风味。鄙宣暗塞不通。乃以所领三十石赠益宣助请。犹不许。又以珍节舍知骑马鞍具贻之。乃许。朝廷花主闻之。遣使取益宣。将洗浴其垢丑。宣逃隐。掠其长子而去。时仲冬极寒之日。浴洗于城内池中。仍合冻死。大王闻之。勅牟梁里人从官者。并合黜遣。更不接公署。不着黑衣。若为僧者。不合入锺鼓寺中。勅史上偘。珍子孙为枰定户孙标异之。时园测法师是海东高德。以牟梁里人故不授僧职。初述宗公为朔州都督使。将归理所。时三韩兵乱。以骑兵三千护送之。行至竹旨岭。有一居士平理其岭路。公见之叹美。居士亦善公之威势赫甚。相感于心。公赴州理。隔一朔。梦见居士入于房中。室家同梦。惊怪左甚。翌日使人同其居士安否。人曰。居士死有日矣。使来还告其死。与梦同日矣。公曰。殆居士诞于吾家尔。更发卒修葬于岭上北峯。造石弥勒一躯。安于塚前。妻氏自梦之日有娠。既诞。因名竹旨。壮而出仕。与庾信公为副帅。统三韩。真德太宗文武神文四代为塚宰。安定厥邦。初得乌谷慕郎而作歌曰。

去隐春皆理米 毛冬居叱沙哭屋尸以忧音 阿冬音乃叱好支赐乌隐 貌史年数就音堕支行齐 目烟回于尸七史伊衣 逢鸟支恶知作乎下是 郎也慕理尸心未 行乎尸道尸 蓬次叱巷中宿尸夜音有叱下是

圣德王

第三十三圣德王。神龙二年丙午。岁禾不登。人民饥甚。丁未正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救民给租。一口一日三升为式。终事而计三十万五百硕也 王为太宗大王剏奉德寺。设仁王道场。七日大赦。始有侍中职(一本纟孝成王)。

水路夫人

圣德王代。纯贞公赴江陵大守(今溟州)行次海汀昼饍。傍有石嶂。如屏临海。高千丈。上有踯躅花盛开。公之夫人水路见之谓左右曰。折花献者其谁。从者曰。非人迹所到。皆辞不能傍有老翁牵牸牛而过者。闻夫人言折其花亦作歌词献之。其翁不知何许人也。便行二日程。又有临海亭。昼饍次海龙忽揽夫人入海。公颠倒躄地。计无所出。又有一老人告曰。故人有言。众口铄金。今海中傍生。何不畏众口乎。宜进界内民。作歌唱之。以杖打岸。则可见夫人矣。公从之。龙奉夫人出海献之。公问夫人海中事。四七宝宫殿。所饍甘滑香洁。非人间烟火。此夫人衣袭异香。非世所闻。水路姿容绝代。每经过深山大泽。屡被神物掠揽。众人唱海歌。词曰。

 龟乎龟乎出水路  掠人妇女罪何极
 汝若[怡-台+旁]逆不出献  入网捕掠燔之喫

老人献花歌曰。

紫布岩乎过希执音乎手母牛放教遣 吾肹不喻惭肹伊赐等 花肹折叱可献乎理音如。

孝成王

开元十年壬戌十月。始筑关门于毛火郡。今毛火村。属庆州东南境。乃防日本塞垣也。周回六千七百九十二步五尺。役徒三万九千二百六十二人。掌员元真角干。开元二十一年癸酉。唐人欲征北犾。请兵新罗。客使六百四人来还国。

景德王  忠谈师  表训大德

德经等大王备礼受之。王御国二十四年。五岳三山神等时或现侍于殿庭。三月三日。王御敀正门楼上。谓左右曰。谁能途中得一员荣服僧来。于是适有一大德。威仪鲜洁。徜徉而行。左右望而引见之。王曰。非吾所谓荣僧也。退之。更有一僧。被衲衣负樱筒(一作荷篑)从南而来。王喜见之。邀致楼上。视其筒中。盛茶具已。曰。汝为谁耶。僧曰志谈。曰。何所归来。僧曰。僧每重三重九之日。烹茶飨南山三花岭弥勒世尊。今兹既献而还矣。王曰。寡人亦一瓯茶有分乎。僧乃煎茶献之。茶之气味异常。瓯中异香郁烈。王曰。朕甞闻师赞耆婆郎词脑歌。其意甚高。是其果乎。对曰然。王曰。然则为朕作理安民歌。僧应时。奉勅歌呈之。王佳之。封王师焉。僧再拜固辞不受。安民歌曰。

君隐父也 臣隐爱赐尸母史也 民焉狂尸恨阿孩古为赐尸知民是爱尸知古如 窟理叱大肹生以支所音物生此肹喰恶支治良罗 此地肹舍遣只于冬是去于丁 为尸知国恶支持以 支知右如后句 君如臣多支民隐如 为内尸等焉国恶太平恨音叱如

赞耆婆郎歌曰。

咽呜尔处米 露晓邪隐月罗理 白云音逐于浮去隐安支下 沙是八陵隐汀理也中 耆郎矣貌史是史薮邪 逸乌川理叱碛恶希 郎也持以支如赐乌隐心未际叱肹逐内良齐 阿耶 柏史叱枝次高支好 雪是毛冬乃乎尸花判也

王玉茎长八寸无子废之。封沙梁夫人。后妃满月夫人諡景垂大后。依忠角干之女也。王一日诏表训大德曰。朕无祐不获其嗣。愿大德请于上帝而有之。训上告于天帝。还来奏云。帝有言。求女即可。男即不宜。王曰。愿转女成男。训再上天请之。帝曰。可则可矣。然为男则国殆矣。训欲下时。帝又召曰。天与人不可乱。今师往来如隣里。漏洩天机。今后宜更不通。训来以天语谕之。王曰。国虽殆。得男而为嗣足矣。于是满月王后生太子。王喜甚。至八岁王崩。太子即位。是为惠恭大王。幼冲故大后临朝。政条不理。盗贼蜂起。不遑备御。训师之说验矣。小帝既女为男故。自期晬至于登位。常为妇女之戏。好佩锦囊。与道流为戏。故国有大乱。修为宣德与金良相所弑。自表训后。圣人不生于新罗云。

惠恭王

大曆之初。康州官署大堂之东。地渐陷成池(一本大寺东小池)从十三尺。横七尺。忽有鲤鱼五六。相继而渐大。渊亦随大。至二年丁未。又天狗坠于东楼南。头如瓮。尾三尺许。色如烈火。天地亦振。又是年。今浦县稻田五顷中皆米颗成穗。是年七月。北宫庭中先有二星坠地。又一星坠。三星皆没入地。先时宫北厕圊中二茎莲生。又奉圣寺田中生莲。虎入禁城中。追觅失之。角干大恭家梨木上雀集无数。据安国兵法下卷云。天下兵大乱。于是大赦修省。七月三日。大恭角干贼起。王都及五道州郡并九十六角干相战大乱。大恭角干家亡。输其家资宝帛于王宫。新城长仓火烧。逆党之宝穀在沙梁牟梁等里中者。亦输入王宫。乱弥三朔乃息。被赏者颇多。诛死者无算也。表训之言国殆是也。

元圣大王

伊飱金周元初为上宰。王为角干居二宰。梦脱幞头着素笠。把十二絃琴入于天官寺井中。觉而使人占之。曰。脱幞头者失职之兆。把琴者着枷之兆。入井入狱之兆。王闻之甚患。杜门不出。于时阿飱余三或本余山来通谒。王辞以疾不出。再通曰。愿得一见。王诺之。阿飱曰。公所忌何事。王具说占梦之由。阿飱兴拜曰。此乃吉祥之梦。公若登大位而不遗我。则为公解之。王乃辟禁左右而请解之。曰。脱幞头者。人无居上也。着素笠者。冕旒之兆也。把十二絃琴者。十二孙传世之兆也。入天官井。入宫禁之瑞也。王曰。上有周元。何居上位。阿飱曰。请密祀北川神可矣。从之。未几宣德王崩。国人欲奉周元为王。将迎入宫。家在川北。忽川涨不得渡。王先入宫即位。上宰之徒众皆来附之。拜贺新登之主。是为元圣大王。讳敬信金武。盖厚梦之应也。周元退居溟州。王既登极。时余山已卒矣。召其子孙赐爵。王之孙有五人。惠忠太子。宪平太子。礼英匝干。大龙夫人。小龙夫人等也。大王诚知穷达之变。故有身空词脑歌(歌亡未详)王之考大角干孝让传祖宗万波息笛。乃传于王。王得之。故厚荷天恩。其德远辉。贞元二年丙寅十月十一日。日本王文庆(按日本帝纪第五十五年文德王疑是也。余无文庆。或本云是王太子)举兵欲伐新罗。闻新罗有万波息笛退兵。以金五十两遣使请其笛。王谓使曰。朕闻上世真平王代有之耳。今不知所在。明年七月七日。更遣使以金一千两请之曰。寡人愿得见神物而还之矣。王亦辞以前对。以银三千两赐其使。还金而不受。八月使还。藏其笛于内黄殿。王即位十一年乙亥。唐使来京。留一朔而还。后一日有二女进内庭。奏曰。妾等乃东池青池(青池即东泉寺之泉也。寺记云。泉乃东海龙往来听法之地。寺乃真平王所造。五百圣众。五层塔。并纳田民焉)二龙之妻也。唐使将河西国二人而来。咒我夫二龙及芬皇寺井等三龙。变为小鱼。筒贮而归。愿陛下勅二人。留我夫等。护国龙也。王追至河阳舘。亲赐享宴。勅河西人曰。尔辈何得取我三龙至此。若不以实告。必加极刑。于是出三鱼献之。使放于三处。各涌水丈余。喜跃而逝。唐人服王之明圣。王一日请皇龙寺(注或本云华严寺又金刚寺香盖以寺名经名光溷之也)释智海入内。称华严经五旬。沙弥妙正每洗钵于金光井(因大贤法师得名)边。有一鼋浮沉井中。沙弥每以残食餽而为戏。席将罢。沙弥谓鼋曰。吾德汝日久。何以报之。隔数日。鼋吐一小珠。如欲赠遗。沙弥得其珠系于带端。自后大王见沙弥爱重。邀致内殿。不离左右。时有一匝干奉使于唐。亦爱沙弥。请与俱行。王许之。同入于唐。唐帝亦见沙弥而宠爱。承相左右莫不尊信。有一相士奏曰。审此沙弥。无一吉相。得人信敬。必有所持异物。使人捡看。得带端小珠。帝曰。朕有如意珠四枚。前年失一个。今见此珠。乃吾所失也。帝问沙弥。沙弥具陈其事。帝内失珠之日。与沙弥得珠同日。帝留其珠而遣之。后人无爱信此沙弥者。王之陵在吐含岳西洞鹄寺(今崇禅寺)有崔致远撰碑。又剏报恩寺。又望德楼 追封祖训入匝干为兴平大王。曾祖义官匝干为神英大王。高祖法宣大阿干为玄圣大王。玄圣大王。玄圣之考即摩叱次匝干。

早雪

第四十哀庄王。末年戊子。八月十五日有雪 第四十一宪德王。元和十三年戊戌。三月十四日大雪(一本作丙寅。误矣。元和尽十五。无丙寅)。

第四十六文圣王。己未五月十九日大雪。八月一日。天地晦暗。

兴德王  鹦鹉

第四十二兴德大王。宝曆二年丙午即位。未几有人奉使于唐。将鹦鹉一双而至。不久雌死。而孤雄哀鸣不已。王使人挂镜于前。鸟见镜中影。拟其得偶。乃啅其镜而知其影。乃哀鸣而死。王作歌云。未详。

神武大王  阎长  弓巴

第四十五神武大王潜邸时。谓侠土弓巴曰。我有不同天之雠。汝能为我除之。获居大位。则娶尔女为妃。弓巴许之。协心同力。举兵犯京师。能成其事。既篡位。欲以巴之女为妃。群臣极谏曰巴侧微。上以其女为妃。则不可。王从之。时巴在清海镇为军戍。怨王之违言欲谋乱。时将军阎长闻之奏曰。巴将为不忠。小臣请除之。王喜许之。阎长承旨归清海镇。见谒者通曰。僕有小怨于国君。欲投明公以全身命。巴闻之大怒曰。尔辈谏于王而废我女。胡顾见我乎。长复通曰。是百官之所谏。我不预谋。明公无嫌也。巴闻之引入厅事。谓曰。卿以何事来此。长曰。有忤于王。欲投幕下以免害尔。巴曰幸矣。置酒欢甚。长取巴之长剑斩之。麾下军士惊慑皆伏地。长引至京师。复命曰。已斩弓巴矣。上喜赏之。赐爵阿干。

四十八景文大王

王讳膺廉。年十八为国仙。至于弱冠。宪安大王召郎。宴于殿中。问曰。郎为国仙优游四方。见何异事。郎曰。臣见有美行者三。王曰。请闻其说。郎曰。有人为人上者。而撝谦坐于人下。其一也。有人豪富而衣俭易。其二也。有人本贵势而不用其威者。三也。王闻其言而知其贤。不觉堕泪而谓曰。朕有二女。请以奉巾栉。郎避席而拜之。稽首而退。告于父母。父母惊喜。会其子弟议曰。王之上公主貌甚寒寝。第二公主甚美。娶之幸矣。郎之徒上首范教师者闻之。至于家问郎曰。大王欲以公主妻公。信乎。郎曰然。曰奚娶。郎曰。二亲命我宜弟师曰。郎若娶弟则予必死于郎之面前。娶其兄则必有三美。诫之哉。郎曰闻命矣。既而王择辰而使于郎曰。二女惟公所命。使归以郎意奏曰。奉长公主尔。既而过三朔。王疾革。召群臣曰。朕无男孙。窀穸之事。宜长女之夫膺廉继之。翌日王崩。郎奉遗诏即位。于是范教师诣于王曰。吾所陈三美者。今皆着矣。娶长故。今登位一也。昔之钦艶第主。今易可取二也。娶兄故。王与夫人喜甚三也。王德其言。爵为大德。赐金一百三十两。王崩。諡曰景文。王之寝殿。每日暮无数众蛇俱集。宫人惊怖。将驱遣之。王曰。寡人若无蛇不得安寝。宜无禁。每寝吐舌满胸。铺之乃登位。王耳忽长如驴耳。王后及宫人皆未知。唯幞头匠一人知之。然生平不向人说。其人将死。入道林寺竹林中。无人处向竹唱云。吾君耳如驴耳。其后风吹则竹声云吾君耳如驴耳。王恶之。乃伐竹而植山茱萸。风吹则但声云吾君耳长(道林寺旧在入都林边)国仙邀元郎誉昕郎桂元叔宗郎等游览金兰。暗有为君主理邦国之意。乃作歌三首。使心弼舍知授针卷送大炬和尚处。令作三歌。初名玄琴抱曲。第二大道曲。第三问群曲。入奏于王。王大喜称赏。歌未详。

处容郎  望海寺

第四十九宪康大王之代。自京师至于海内。比屋连牆无一草屋。笙歌不绝道路。风雨调于四时。于是大王游开云浦(在鹤城西南今蔚州)王将还驾画歇于汀过。忽云雾冥曀。迷失道路。怪问左右。日官奏云。此东海龙所变也。宜行胜事以解之。于是勅有司为龙剏佛寺。近境施令已出。云开雾散。因名开云浦。东海龙喜。乃率七子现于驾前。赞德献舞奏乐。其一子随驾入京。辅佐王政。名曰处容。王以美女妻之。欲留其意。又赐级干职。其妻甚美。疫神钦慕之。变无人夜至其家。窃与之宿。处容自外至。其家见寝有二人。乃唱歌作舞而退。歌曰。

东京明期月良夜入伊游行如可入良沙寝矣见昆脚乌伊四是良罗二[月*(夸-大+八)]隐吾下于叱古二[月*(夸-大+八)]隐谁支下焉古本矣吾下是如马于隐夺叱良乙何如为理古。

时神现形。跪于前曰。吾羡公之妻。今犯之矣。公不见怒。感而美之。誓今已后。见画公之形容。不入其门矣。因此国人门帖处容之形。以僻邪进庆。王既还。乃卜灵鹫山东麓胜地置寺。曰望海寺。亦名新房寺。乃为龙而置也。又幸鲍石亭。南山神现舞于御前。左右不见。王独见之。有人现舞于前。王自作舞。以像示之。神之名或曰祥审。故至今国人传此舞。曰御舞祥审。或曰御舞山神。或云。既神出舞。审象其貌。命工摹刻。以示后代。故云象审。或云霜髯舞。此乃以其形称之。又幸于金刚岭时。北岳神呈舞。名玉刀钤。又同体殿宴时。地神出舞。名地伯级干。语法集云。干时山神献舞。唱歌云。智理多都波都波等者。盖言以智理国者。知而多逃。都邑将破云谓也。乃地神山神知国将亡。故作舞以警之。国人不悟。谓为现瑞。耽乐滋甚。故国终亡。

真圣女大王  居陀知

第五十一真圣女王。临朝有年。乳母凫好夫人。与其夫魏弘匝干等三四宠臣。擅权挠政。盗贼蜂起。国人患之。乃作陀罗尼隐语书投路上。王与权臣等得之。谓曰。此非王居仁谁作此文。乃囚居仁于狱。居仁作诗诉于天。天乃震其狱囚以免之。诗曰。

 燕丹泣血虹穿日  邹衍含悲夏落霜
 今我失途还似旧  皇天何事不垂祥

陀罗尼曰。

南无亡国 刹尼那帝 判尼判尼苏判尼。于于三阿干 凫伊娑婆诃

说者云。刹尼那帝者。言女主也。判尼判尼苏判尼者。言二苏判也。苏判爵名。于于三阿十也。凫伊者。言凫好也 此王代阿飱良贝王之季子也。奉使于唐。闻百济海贼梗于津凫。选弓士五十人随之。舡次鹄岛(卿云骨大岛)风涛大作。信宿侠旬。公患之。使人卜之。曰岛有神池。祭之可矣。于是具奠于池上。池水涌高丈余。夜梦有老人。谓公曰。善射一人留此岛中。可得便风。公觉而以事谘于左右曰。留谁可矣。众人曰。宜以木简五十片书我辈名。沉水而阄之。公从之。军士有居陀知者。名沉水中。乃留其人。便风忽起。舡进无滞。居陀愁立岛屿。忽有老人。从池而出。谓曰。我是西海若。每一沙弥日出之时。从天而降。诵陀罗尼。三绕此池。我之夫妇子孙皆浮水上。沙弥取吾子孙肝肠食之尽矣。唯存吾夫妇与一女尔。来朝又必来。请君射之。居陀曰。弓矢之事吾所长也。闻命矣。老人谢之而没。居陀隐伏而待。明日扶桑既暾。沙弥果来。诵咒如前。欲取老龙肝。时居陀射之。中沙弥。即变老狐。坠地而毙。于是老人出而谢曰。受公之赐。全我性命。请以女子妻之。居陀曰。见赐不遗。固所愿也。老人以其女。变作一枝花。纳之怀中。仍命二龙。捧居陀趂及。使舡仍护其舡入于唐境。唐人见新罗舡。有二龙负之。具事上闻。帝曰。新罗之使必非常人。赐宴坐于群臣之上。厚以金帛遗之。既还国。居陀出花枝。变女同居焉。

灵庙寺

第五十二孝恭王。光化十五年壬申(实朱梁乾化二年也)奉圣寺外门。东西二十一间鹊巢。又神德王即位四年乙亥(古本云。天祐十二年。当作贞明元年)孝恭王内行廊鹊巢三十四。乌巢四十。又三月。再降霜。六月。斩浦水与海水波相斗三日。

景明王

第五十四景明王代。贞明五年戊寅。四天王寺壁画狗鸣。说经三日壤之。大半日又鸣。七年庚辰二月。皇龙寺塔影倒立于今毛舍知家庭中一朔。又十月。四天王寺五方神弓絃皆绝。壁画狗出走庭中。还入壁中。

景哀王

第五十五景哀王即位。同光二年甲辰二月十九日。皇龙寺说百座说经。兼饭禅僧三百。大王亲行香致供。此百座通说禅教之始。

金传大王

第五十六金传大王。諡敬顺。天成二年丁亥九月。百济甄萱侵罗至高郁府。景哀王请救于我太祖。命将以劲兵一万往救之。救兵未至。萱以冬十一月掩入王京。王与妃嫔宗戚游鲍石亭宴娱。不觉兵至。仓卒不知所为。王与妃奔入后宫。宗戚及公卿大夫士女四散奔走。为贼所虏。无贵贱匍匐乞为奴婢。萱纵兵摽掠公私财物。入处王宫。乃命左右索王。王与妃妾数人匿在后宫。拘致军中。逼令王自进。而强淫王妃。纵其下乱其嫔妾。乃立王之族弟传为王。王为萱所举即位。前王尸殡于西堂。与群下恸哭。我太祖遣使弔祭。明年戊子春三月。太祖率五十余骑巡到京畿。王与百官郊迎。入相对。曲尽情礼。置宴临海殿。酒酣。王言曰。吾以不天浸致祸乱。甄萱恣行不义。丧我国家。何如之。因泣然涕泣。左右莫不呜咽。太祖亦流涕。因留数旬乃回驾。麾下肃静。不犯秋毫。都人士女相庆曰。昔甄氏之来也。如逢豺虎。今王公之至。如见父母。八月。太祖遣使遗王锦衫鞍马。并赐群僚将士有差。清泰二年乙未十月。以四方地尽为他有。国弱势孤。不己自安。乃与群下谋。举土降太祖。群臣可否。纷然不已。王太子曰。国之存亡必有天命。当与忠臣义士收合心。力尽而后已。岂可以一千年之社稷。轻以与人。王曰。孤危若此。势不能全。既不能强。又不能弱。至使无辜之民。肝脑涂地。吾。所不能忍也。乃使侍郎金封休齎书。请降于太祖。太子哭泣辞王。径往皆骨山。麻衣草食。以终其身。季子祝发肆华严。为浮图。名梵空。后住法水海印寺云。太祖受书。送太相王铁迎之。王率百僚归我太祖。香车宝马连亘三十余里。道路填咽。观者如堵。太祖出郊迎劳。赐宫东一区(今正承院)以长女乐浪公主妻之。以王谢自国居他国。故以鸾喻之。改号神鸾公主。諡孝穆。封为正承。位在太子之上。给禄一千石。侍从员将皆录用之。改新罗为庆州。以为公之食邑。初王纳土来降。太祖喜甚。待之厚礼。使告曰。今王以国与寡人。其为赐大矣。愿结婚于宗室。以永甥舅之好。王答曰。我伯父亿廉(王之考孝宗角干追封神兴大王之弟也)有女子。德容双美。非是无以备内政。太祖娶之。是为神成王后金氏(本朝登仕郎金宽毅所撰王代宗录云。神成王后李氏。本庆州大尉李正言为侠州守时。太祖幸此州。纳为妃。故或云侠州君。愿堂玄化寺三月二十五日立忌。葬贞陵。生一子。安宗也。此外二十五妃主中不载。金氏之事未详。然而史臣之论。亦以安宗为新罗外孙。当以史传为是)。

太祖之孙景宗伷聘政承公之女为妃。是为宪承皇后。仍封政承为尚父。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崩。諡曰敬顺。册尚父诰曰。勅。姬周启圣之初。先封吕主。刘汉兴王之始。首开萧何。自大定寰区。广开基业。立龙图三十代。蹑麟趾四百年。日月重明。乾坤交泰。虽自无为之主。乃开致理之臣。观光顺化卫国功臣上柱国乐浪王政承食邑八千户金传。世鸡林。官分王爵。英烈振凌云之气。文章腾掷地之才。富有春秋。贵居茅土。六韬三略。拘入胸襟。七纵五申。撮归指掌。我太祖始修睦之好。早认余风。寻颁驸马之姻。内酬大节。家国既归于一统。君臣宛合于三韩。显播令名。光崇懿范。可加号尚父都省令。仍赐推忠慎义崇德守节功臣号。勳封如故。食邑通前为一万户。有司择日备礼册命。主者施行。开宝八年十月日。大匡内议令兼总翰林臣翮宣奉行。奉勅如右。牒到奉行。开宝八年十月日侍中署。侍中署。内奉令署。军部令署。军部令无署。兵部令无署。兵部令署。广坪侍郎署。广坪侍郎无署。内奉侍郎无署。内奉侍郎署。军部卿无署。军部卿署。兵部卿无署。兵部卿署。告推忠慎义崇德守节功臣。尚父都省令。上柱国乐浪都王。食邑一万户。金传奉勅如右。符到奉行。主事无名。郎中无名。书令史无名。孔目无名。开宝八年十月日下。

史论曰。新罗朴氏昔氏。皆自卵生。金氏从天入金柜而降。或云乘金车。此尤诡怪不可信。然世俗相传为实事。今但厚厥初。在上者。其为已也俭。其为人也宽。其设官也略。其行事也简。以至诚事中国。梯航朝聘之使。相续不绝。常遣子弟。造朝宿卫。入学而诵习。于以袭圣贤之风化。革鸿荒之俗。为礼义之邦。又凭王师之威灵。平百济高句丽。取其地郡县可谓盛矣。然而奉浮屠之法。不知其弊。至使闾里比其塔庙。齐民逃于缁褐。兵农侵小而国家日衰。几何其不乱且亡也哉。于是时。景哀王加之以荒乐。与宫人左右出游鲍石亭。置酒燕卫。不知甄萱之至。与门外韩檎虎楼头张丽华无以异矣。若敬顺之归命太祖。虽非获已。亦可佳矣。向若力战守死。以抗王师。至于力屈势穷。即必覆其家族。害及于无辜之民。而乃不待告命。封府库。籍群难。以归之。其有功于朝廷。有德于生民甚大。昔钱民以吴越入宋。苏子赡谓之忠臣。今新罗功德过于彼远矣。我太祖妃嫔众多。其子孙亦繁衍。而显宗自新罗外孙即宝位。此后继统者皆其子孙。岂非阴德也欤。新罗既纳土国除。阿干神会罢外署还。见都城离溃。有黍离离叹。乃作歌。歌亡未详。

南扶余 前百济 北扶余已见上。

扶余郡者。前百济王都也。或称所夫里郡。按三国史记。百济圣王二十六年戊午春。移都于泗泚。国号南扶余。注曰。其地名所夫里。泗泚。今之古省津也。所夫里者。扶余之别号也。已上注。又按量田帐籍。曰所夫里郡田丁。柱贴今言扶余郡者。复上古之名也。百济王姓扶氏。故称之。或称余州者。郡西资福寺高座之上。有绣帐焉。其绣文曰。统和十五年丁酉五月日余州功德大寺绣帐。又昔者河南置林州刺史。其时图籍之内。有余州二字。林州。今佳林郡也。余州。今之扶余郡也。百济地理志曰。后汉书曰。三韩凡七十八国。百济是其一国焉。北史云。百济东极新罗。西南限大海。北际汉江。其郡曰居扶城。又云固麻城。其外更有五方城。通典云。百济南接新罗。北距高丽。西限大海。旧唐书云。百济。抉夫之别种。东北新罗。西渡海越州。南渡海至倭北高丽。其王所居。有东西两城。新唐书云。百济西界越州。南倭。皆踰海。北高丽□史本记云。百济始祖温祚。其父雏牟王。或云。朱蒙自北扶余逃难。至卒本扶余。州之王无子。只有三女。见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几。扶余州王薨。朱蒙嗣位。生二子。长曰沸流。次曰温祚。恐后太子所不容。遂与乌干马黎等臣南行。百姓从之者多。遂至汉山。登负儿岳。望可居之地。沸流欲居于海滨。十臣谏曰。惟此河南之地。北带汉水。东据高岳。南望沃泽。西阻大海。其天险地利。难得之势。作都于斯。不亦宜乎。沸流不听。分其民归弥雏忽居之。温祚都河南慰礼城。以十臣为辅翼。国号十济。是汉成帝鸿佳三年也。沸流以弥雏忽士湿水咸。不得安居归。见慰礼都邑鼎定。人民安泰。遂惭悔而死。其臣民皆归于慰礼城。后以来时百姓乐悦。改号百济。其世系与高句丽同出扶余。故以解为氏。后至圣王。移都于泗泚。今扶余郡(弥雏忽。仁州。慰礼。今稷山)按古典记云。东明王第三子温祚。以前汉鸿佳三年癸酉。自卒本扶余。至慰礼城。立都称王。十四年丙辰。移都汉山(今广州)历三百八十九年。至十三世近肖古王。咸安元年。取高句丽南平壤。移都北汉城(今杨州)历一百五年。至二十二世文周王即位。元徽三年乙卯。移都熊川(今公州)历六十三年。至二十六世圣王。移都所夫里。国号南扶余。至三十一世义慈王。历一百二十年。至唐显庆五年。是义慈王在位二十年。新罗金庾信与苏定方讨平之。百济国旧有五部。分统三十七郡。二百济城。七十六万户。唐以地。分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等五都督府。仍其酋长为都督府刺史。未几。新罗尽并其地。置熊全武三州及诸郡县 又虎嵓寺有政事嵓。国家将议宰相。则书当选者名。或三四函封置嵓上。须臾取看。名上有印迹者为相。故名之 又泗泚河边有一嵓。苏定方尝坐此上。钓鱼龙而出。故嵓上有龙跪之迹。因名龙嵓 又郡中有三山。曰日山吴山浮山。国家全盛之时。各有神人居其上。飞相往来。朝夕不绝 又泗泚崖又有一石。可坐十余人。百济王欲幸王兴寺礼佛。先于此石望拜佛。其石自煖。因名[火*突]石 又泗泚河两崖如画屏。百济王每游宴歌舞。故至今称为大王浦 又始祖温祚乃东明第三子。体洪大。性孝友。善骑射 又多娄王宽厚有威望 又沙沸王(一作沙伊王)仇首崩嗣位。而幼少不能政。即废而立古尔王。或云。至乐初二年己未乃崩。古尔方立。

武王(古本作武康。非也。百济无武康)

第三十武王名璋。母寡居。筑室于京师南池边。池龙文通而生。小名薯童。器量难测。常掘薯蓣。卖为活业。国人因以为名。闻新罗真平王第三公主善花(一作善化)美艶无双。剃发来京师。以薯蓣饷闾里群童。群童亲附之。乃作谣。诱群童而唱之云。善化公主主隐 他密只嫁良置古 薯童房乙夜矣卯乙抱遣去如 童谣满京。达于宫禁。百官极谏。窜流公主于远方。将行。王后以纯金一斗赠行。公主将至窜所。薯童出拜途中。将欲侍卫而行。公主虽不识其从来。偶尔信悦。因此随行。潜通焉。然后知薯童名。乃信童谣之验。同至百济。出母后所赠金。将谋计活。薯童大笑曰。此何物也。主曰。此是黄金。可致百年之富。薯童曰。吾自小掘薯之地。委积如泥土。主闻大惊曰。此是天下至宝。君今知金之所在。则此宝输送父母宫殿何如。薯童曰可。于是聚金。积如丘陵。诣龙华山师子寺知命法师所。问输金之计。师曰。吾以神力可输。将金来矣。主作书。并金置于师子前。师以神力。一夜输置新罗宫中。真平王异其神变尊敬尤甚。常驰书问安否。薯童由此得人心。即王位。一日王与夫人欲幸师子寺。至龙华山下大池边。弥勒三尊出现池中。留驾致敬。夫人谓王曰。须创大伽蓝于此地。固所愿也。王许之。诣知命所。问填池事。以神力一夜颓山。填池为平地。乃法像弥勒三会殿塔廊庑各三所创之。额曰弥勒寺(国史云王兴寺)真平王遣百工助之。至今存其寺(三国史云。是法王之子。而此传之独女之子。未详)。

后百济  甄萱

三国史本传云。甄萱尚州加恩县人也。咸通八年丁亥生。本姓李。后以甄为氏。父阿慈个。以农自活。光启中据沙弗城(今尚州)自称将军。有四子。皆知名于世。萱号杰出。多智略。李碑家记云。真兴大王妃思刀諡曰白[鸟*戎]夫人。第三子仇轮公之子波珍干善品之子角干酌珍妻王咬巴里生角干元善。是为阿慈个也。慈之弟妻上院夫人。第二妻南院夫人。生五子一女。其长子是尚父萱。二子将军能哀。三子将军龙盖。四子宝盖。五子将军小盖。一女大主刀金。又古记云。昔一富人居光州北村。有一女子。姿容端正。谓父曰。每有一紫衣男到寝交婚。父谓曰。汝以长丝贯针刺其衣。从之。至明尽丝于北牆下。针刺于大蚯蚓之腰。后因姙生一男。年十五。自称甄萱。至景福元年壬子称王。立都于完山郡。理四十三年。以清泰元年甲午。萱之三子纂逆。萱投太祖。子金刚即位。天福元年丙申。与高丽兵会战于一善郡。百济败绩。国王云。初萱生孺褓时。父耕于野。母饷之。以儿置于林下。虎来乳之。乡党闻者异焉。及壮体貌雄奇。志气倜傥不凡。从军入王京。赴西南海防戌。枕戈待敌。其气恒为士卒先。以劳为裨将。唐昭宗景福元年。是新罗真圣王在位六年。嬖竪在侧。窃弄国权。纲纪紊弛。加之以饥馑。百姓流移。群盗蜂起。于是萱窃有叛心。啸聚徒侣。行击京西南州县。所至响应。旬月之间。众至五千。遂袭武珍州自王。犹不敢公然称王。自署为新罗西南都统行全州刺史兼御史中承上柱国汉南国开国公。龙化元年己酉也。一云景福元年壬子。是时北原贼良吉雄强。弓裔自投为麾下。萱闻之。遥授良吉职为裨将。萱西巡至完山州。州民迎劳。喜得人心。谓左右曰。百济开国六百余年。唐高宗以新罗之请。遣将军苏定方。以舡兵十三万越海。新罗金庾信卷土历黄山。与唐兵合。攻百济灭之。予今敢不立都以雪宿愤乎。遂自称后百济王。设官分职。是唐光化三年。新罗孝恭王四年也。贞明四年戊寅。铁原京众心忽变。推戴我太祖即位。萱闻之遣使称贺。遂献孔雀扇地理山竹箭等。萱与我太祖。阳和阴剋。献骢马于太祖。三年冬十月。萱率三千骑至曹物城(今未详)太祖亦以精兵来与之角。萱兵锐。未决胜负。太祖欲权和以老其师移书乞和。以堂弟王信为质。萱亦以外甥真虎交质。十二月攻取居西(今未详)等二十余城。遣使入后唐称藩。唐策授检校太尉兼侍中判百济军事。依前都督行全州刺史海东四面都统指挥兵马判置等事百济王食邑二千五百户。四年真虎暴卒。疑故杀。即囚王信。使人请还前年所送骢马。太祖笑还之。天成二年丁亥九月。萱攻取近品城(今山阳县)烧之。新罗王求救于太祖。太祖将出帅。萱袭取高郁府(今蔚州非也)进军族始林(一云鸡林西郊)卒入新罗王都。新罗王与夫人出游鲍石亭时。由是甚败。萱强引夫人乱之。以王之族弟金傅嗣位。然后虏王弟孝廉。宰相英景。又取国珍宝。兵仗子女。百工之巧者。自随以归。太祖以精骑五千。要萱于公山下大战。太祖之将金乐崇谦死之。诸军败北。太祖仅以身免。而不与相抵。使盈其贯。萱乘胜转掠大木城(今若木)京山府康州攻缶谷城。又义成府之守洪述。拒战而死。太祖闻之曰。吾失右手矣四十二年庚寅。萱欲攻古昌郡(今安东)大举。而石山营寨。太祖隔百步而郡北瓶山营寨。累战萱败。获侍郎金渥。翌日萱收卒袭破顺城。城主元逢不能御。弃城宵遁。太祖赫怒。贬为下枝县(今豊山县。元逢本顺城人故也)新罗君臣以衰季。难以复兴。谋引我太祖。结好为援。萱闻之又欲入王都作恶。恐太祖先之。寄书于太祖曰。昨者国相金雄廉等将召足下入京。有同鼈应鼋声。是欲鷃披准翼。必使生灵涂炭宗社丘墟。僕是以先着祖鞭。独挥韩钺。誓百寮如皎日。谕六部以义风。不意姦臣遁逃。邦君薨变。遂奉景明王表弟献康王之外孙。劝即尊位。再造危邦。丧君有君于是乎在。足下勿详忠告。徒听流言。百计窥觎。多方侵扰。尚不能见僕马首。拔僕牛毛。冬初都头索湘束手星山阵下。月内左将金乐曝骸美利寺前。杀获居多。追禽不小。强羸若此。胜败可知。所期者。挂弓于平壤之楼。饮马于浿江之水。然以前月七日。吴越国使班尚书至。传王诏旨。知卿与高丽。久通和好。共契隣盟。比因质子之两亡。家失和亲之旧好。互侵疆境。不戢干戈。今专发使臣。赴卿本道。又移文高丽。宜各相亲比。永孚于休。僕义笃尊王。情深事大。及闻诏谕。即欲祗承。但虏足下欲罢不能困而犹斗。今录诏书寄呈。请留心详悉。且免獹迭惫。终必贻讥。蚌鹌相持。亦为所笑。宜迷复之为诫。无后悔之自贻。□□二年正月。太祖答曰。伏奉吴越国通使班尚书所传诏旨书一道。兼蒙足下辱示长书叙事者。伏以华轺肤使。爰到制书。尺素好音。兼蒙教诲。捧芝检而虽增感激。闢华牋而难遣嫌疑。今拕回轩。辄敷危衽僕仰承天假。俯迫人推。过叨将帅之权。获赴经纶之会。顷以三韩厄会。九土凶荒。黔黎多属于黄巾。田野无非其赤土。庶几弭风尘之警。有以救邦国之灾。爰自善隣。于为结好果见数千里农桑乐业。七八年士卒闲眠。及至癸酉年。维时阳月。忽焉生事。至乃交兵足下始轻敌以直前。若螳蜋之拒辙。终知难而勇退。如蚊子之负山。拱手陈辞。指天作誓。今日之后。永世欢和。苟或渝盟神其殛矣。僕尔尚止戈之正。期不杀之仁。遂解重围以休疲卒。不辞质子但欲安民。此即我有大德于南人也。岂期歃血未乾。凶威复作。蜂虿之毒侵害于生民。狼虎之狂为梗于畿甸。金城窘忽。黄屋震惊。仗义尊周。谁似桓文之覇。乘间谋汉。唯看莽卓之姦。致使王之至尊。枉称子于足下。尊卑失序。上下同忧。以为非有元辅之忠纯。岂得再安社稷。以僕心无匿恶。志切尊王。将援置于朝廷。使扶危于邦国。足下见毫釐之小利。忘天地之厚恩。斩戮君主焚烧宫阙。菹[醢-右+(乞-乙+口)]卿佐。虔刘士民。姬姜则取以同车。珍宝则夺之相载。元恶浮于桀纣。不仁甚于獍枭僕恶极崩天。诚深却日。约効鹰鸇之逐。以申犬马之□再举干戈。两更槐柳。陆墼则雷驰电激。水攻则虎搏龙腾。动必成功。举无虚发。逐尹卿于海岸。积甲如山。禽雏造于城边。伏尸蔽野。燕山郡畔。斩吉奂于军前。马利(疑伊山郡)城戮随晤于纛下。拔任存(今大兴郡)之日。刑积等数百人捐躯。破清川县(尚州领内县名)之时。□□等四五辈授首。桐薮(今桐华寺)望旗而溃散。京山衔璧以投降。康州则自南而来罗府则自西移属。侵攻若此。收复宁遥必期泜水营中。灵张耳千般之恨。乌江岸上成汉王一揵之心竟息风波。永清寰海。天之所助。命欲何归。况承吴越王殿下。德洽包荒。仁深字小。特出纶于舟禁。谕戢难于青丘。既奉训谋。敢不尊奉。若足下祗承睿旨。悉戢凶机。不唯副上国之仁恩。抑可绍东海之绝绪。若不过而能改。其如悔不可追(书乃崔致远作也)。长兴三年。甄萱臣龚直勇而有智略。来降太祖。萱捉龚直二子一女。烙断股筯。秋九月。萱遣一吉。以舡兵入高丽礼城江。留三日。取盐白真三州船一百艘。焚之而去(云云)清泰元年甲午。萱闻太祖屯运州(未详)遂简甲士。蓐食而至。未及营垒。将军黔弼以劲骑击之。斩获三千余级。熊津以北三十余城。闻风自降。萱麾下术士宗训医者之谦勇将尚逢雀弼等降于太祖。丙申正月。萱谓子曰。老夫新罗之季。立后百济名有年于今矣。兵倍于北军。尚尔不利。殆天假手为高丽。盖归顺于北王。保首领矣。其子神剑龙剑良剑等三人皆不应。李磾家记云。萱有九子。长曰神剑(一云甄成)二子太师谦脑。三子佐承龙述。四子大师聪智。五子大阿干宗祐。六子阙。七子佐承位兴。八子大师青丘。一女国大夫人。皆上院夫人所生也。萱多妻妾。有子十余人。第四子金刚。身长而多智。萱特爱之。意欲传位。其兄神剑良剑龙剑知之忧懑。时良剑为康州都督。龙剑为武州都督。独神剑在侧。伊飱能奂使人往康武二州。与良剑等谋。至清泰二年乙未春三月。与英顺等劝神剑。幽萱于金山佛宇。遣人杀金刚。神剑自称大王。赦境内(云云)初萱寝未起。遥闻宫庭呼[口*函]声。问是何声欤。告父曰。玉年老暗于军国政要。长子神剑摄父王位。而诸将欢贺声也。俄移父于金山佛宇。以巴达等壮士三十人守之。童谣曰。可怜完山儿。失父涕连洒。萱与后宫年少男女二人侍婢古比女内人能又男等囚系。至四月。酿酒而饮醉守卒三十人。而与小元甫香文吴琰忠质等以海路迎之。既至。以萱为十年之长。尊号为尚父。安置于南宫。赐杨州食邑田庄。奴婢四十口。马九匹。以其国先来降者信康为衙前。甄萱婿将军英规密语其妻曰。大王勤劳四十余年。功业垂成。一旦以家人之祸失地。从于高丽。夫贞女不可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若舍已君。以事逆子耶。何颜以见天下之义士乎。况闻高丽王公仁厚勤俭。以得民心。殆天启也。必为三韩之主。盍致书以安慰我王。兼殷勤于王公。以图后来之福乎。妻曰。子之言是吾意也。于是天福元年丙申二月。遣人致意于太祖曰。君举义旗。请为内应以迎王师。太祖喜。厚赐其使者遣之。谢英规曰。若蒙恩一合。无道路之梗。即先致谒于将军。然后升堂拜夫人。兄事而姊尊之。必终有以厚报之。天下鬼神皆闻此语。六月。萱告太祖。老臣所以投身于殿下者。愿仗殿下威稜。以诛逆子耳。伏望大王借以神兵。歼其贼乱。臣虽死无憾。太祖曰。非不欲讨之。待其时也。先遣太子及正将军述希领步骑十万。趣天安府。秋九月。太祖率三军至天安。合兵进次一善。神剑以兵逆之甲午。隔一利川相对。王师背艮向坤而陈。太祖与萱观兵。忽白云状如剑戟起。我师向彼行焉。乃鼓行而进。百济将军孝奉德述哀述明吉等。望兵势大而整。弃甲降于阵前。太祖劳慰之。问将帅所在。孝奉等曰。元帅神剑在中军。太祖命将军公萱等。三军齐进挟击。百济军溃北至黄山炭岘。神剑与二弟将军富达能奂等四十余人生降。太祖受降。余皆劳之。许令与妻子上京。问能奂曰。始与良剑等密谋囚大王立其子者。汝之谋也。为臣之义。当如是乎。能奂俛首不能言。遂命诛之。以神剑僭位为人所胁。非其本心。又且归命乞罪。特原其死。甄萱忧懑发疽。数日卒于黄山佛舍。九月八日也。寿七十。太祖军令严明。士卒不犯秋毫。州县安堵。老幼皆呼万岁。谓英规曰。前王失国后。其臣子无一人慰之者。独卿夫妻千里嗣音。以致诚意。兼归美于寡人。其义不可忘。许职左承。赐田一千顷。许借驿马三十五匹以迎家人。赐其二子以官。甄萱起唐景福元年。至晋天福元年。共四十五年。丙申灭 史论曰。新罗数穷道丧。天无所助。民无所归。于是群盗投隙而作。若猬毛然。其剧者弓裔甄萱二人而已。弓裔本新罗王子而反。以家国为雠至斩先祖之画像。其为不仁甚矣。甄萱起自新罗之民。至新罗之禄。包藏祸心。幸国之危。侵轶都邑。虔刘君臣若禽兽。实天下之元恶。故弓裔见弃于其臣。甄萱产祸于其子。皆自取之也。又谁咎也。虽项羽李密之雄才。不能敌汉唐之兴。而况裔萱之凶人。岂可与我太祖相抗欤。

驾洛国记(文庙朝。大康年间。金官知州事文人所撰也。今略而载之)

开闢之后。此地未有邦国之号。亦无君臣之称。越有我刀干。汝刀干。彼刀干。五刀干。留水干。留天干。神天干。五天干。神鬼干等九干者。是酋长领总百姓凡一百户。七万五千人。多以自都山野。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属后汉世祖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壬寅三月禊洛之日。所居北龟旨(是峯峦之称若十朋伏之状故云也)有殊常声气呼唤。众庶二三百人集会于此。有如人音。隐其形而发其音曰。此有人否。九干等云。吾徒在。又曰。吾所在为何。对云龟旨也。又曰。皇天所以命我者。御是处。惟新家邦。为君后。为兹故降矣。尔等须掘峯顶撮士歌之云。龟何龟何。首其现也。若不现也。燔灼而喫也。以之蹈舞。则是迎大王。欢喜踊跃之也。九干等如其言。咸忻而歌舞。未几仰而观之。唯紫绳自天垂而着地。寻绳之下。乃见红幅裹金合子。开而视之。有黄金卵六圆如日者。众人悉皆惊喜。俱伸百拜。寻还。裹着抱持而归我刀家窴榻上。其众各散。过浃辰。翌日平明众庶复相聚集开合。而六卵化为童子。容貌甚伟。仍坐于床。众庶拜贺。尽恭敬止。日日而大。踰十余晨昏。身长九尺则殷之天乙。颜如龙焉则汉之高祖。眉之八彩则有唐之高。眼之重瞳则有虞之舜。其于月望日即位也。始现故讳首露。或云首陵(首陵是崩后諡也)。国称大驾洛。又称伽耶国。即六伽耶之一也。余五人各归为五伽耶主。东以黄山江。西南以濸海。西北以地理山。东北以伽耶山南而为国尾。俾创假宫而入御。但要质俭。茅茨不剪。土阶三尺。二年癸卯春正月。王若曰。朕欲定置京都。仍驾幸假宫之南新沓坪(是古来闲田。新耕作故云也。畓乃俗文也)四望山岳。顾左右曰此地狭小如蓼叶然而秀异。可为十六罗汉住地。何况自一成三。自三成七。七圣住地。固合于是。托土开疆。终然允臧欤。筑置一千五百步周回罗城。宫禁殿宇。及诸有司屋宇。虎库仓廪之地。事讫还宫。遍徵国内丁壮人夫工匠。以其月二十日资始金阳。暨三月十日役毕。其宫阙屋舍。候农隙而作之。经始于厥年十月。逮甲辰二月而成。涓吉辰御新宫。理万机而勤庶务。忽有琓夏国含达王之夫人妊娠。弥月生卵。卵化为人。名曰脱解。从海而来。身长三尺。头圆一尺。悦焉诣阙。语于王云。我欲夺王之位。故来耳。王答曰。天命我俾即于位。将令安中国而绥下民。不敢违天之命。以与之位。又不敢以吾国吾民。付嘱于汝。解云。若尔可争其术。王曰可也。俄顷之间。解化为鹰。王化为鹫。又解化为雀。王化为鸇。于此际也。寸阴未移。解还本身。王亦复然。解乃伏膺曰。僕也适于角术之场。鹰之鹫。雀之于鸇。获免焉。此盖圣人恶杀之仁而然乎。僕之与王。争位良难。便拜辞而出。到麟郊外渡头。将中朝来泊之木道而行。王窃恐滞留谋乱。急发舟师五百艘而追之。解奔入鸡林地界。舟师尽还。事记所载多异与新罗。属建武二十四年戊申七月二十七日。九干等朝谒之次献言曰。大王降灵已来。好仇未得。请臣等所有处女绝好者。选入宫闱。俾为伉俪王曰。朕降于兹天命也。配朕而作后。亦天之命。卿等无虑。遂命留天干押轻舟。持骏马。到望山岛立待。申命神鬼干就乘岾(望山岛。京南岛屿也。乘岾。辇下国也)。忽自海之西南隅。挂绯帆。张茜旗。而指乎北。留天等先举火于岛上。则竞渡下陆。争奔而来。神鬼望之。走入阙奏之。上闻欣欣。寻遣九干等。整兰桡。扬桂楫而迎之。旋欲陪入内。王后乃曰。我与等素昧平生焉。敢轻忽相随而去。留天等返达后之语。王然之。率有司动跸。从阙下西南六十步许地。山边设幔殿祗候。王后于山外别浦津头。维舟登陆。憩于高峤。解所着绫袴为贽。遗于山灵也。其地侍从媵臣二员。名曰申辅赵匡。其妻二人。号慕贞慕良。或臧获并计二十余口。所齎锦绣绫罗。衣裳疋段。金银珠玉。琼[王*反]服玩器。不可胜记。王后渐近行在。上出迎之。同入帷宫。媵臣已下众人。就阶下而见之即退。上命有司。引媵臣夫妻曰。人各以一房安置。已下臧获各一房五六人安置。给之以兰液蕙醑。寝之以文茵彩荐。至于衣服疋段宝货之类。多以军夫遴集而护之。于是王与后共在御国寝。从容语王曰。妾是阿踰陀国公主也。姓许名黄玉。年二八矣。在本国时。今年五月中。父王与皇后顾妾而语曰。爷孃一昨梦中。同见皇天上帝。谓曰。驾洛国元君首露者。天所降而俾御大宝。乃神乃圣。惟其人乎。且以新花家邦。未定匹偶。卿等须遣公主而配之。言讫升天。形开之后。上帝之言。其犹在耳。儞于此而忽辞亲向彼乎。往矣。妾也浮海遐寻于蒸[来-(木-┴)+(来-┴+一)]。移天敻赴于蟠桃。螓首敢叨龙颜是近。王答曰。朕生而颇圣。先知公主自远而届。下臣有纳妃之请。不敢从焉。今也淑质自臻。眇躬多幸。遂以合欢。两过清宵。一经白昼。于是遂还来船。篙工楫师共十有五人。各赐粮粳米十硕。布三十疋。令归本国。八月一日回銮。与后同辇。媵臣夫妻齐鏕并驾。其汉肆杂物。感使乘载。徐徐入阙。时铜壶欲午。王后爰处中宫。勅赐媵臣夫妻。私属。空闲二室分入。余外从者以宾馆。一坐二十余间。酌定人数。区别安置。日给丰羡。其所载珍物。藏于内库。以为王后四时之费。一日上语臣下曰。九干等俱为庶僚之长。其位与名。皆是宵人野夫之号。顿非簪履职位之称。傥化外传闻。必有嗤笑之耻。遂改我刀为我躬。汝刀为汝谐。彼刀为彼藏。五方为五常。留水留天之名。不动上字。改下字留功留德。改为神道。五天改为五能。神鬼之音不易。改训为臣贵。取鸡林职仪。置角干阿叱干级干之秩。其下官僚。以周判汉仪而分定之。斯所以革古鼎新设官分职之道欤。于是乎理国齐家。爱民如子。其教不肃而威。其政不严而理。况与王后而居也。比如天之有地。日之有月。阳之有阴。其功也涂山翼夏。唐煖兴娇。频年有梦得熊罴之兆。诞生太子居登公。灵帝中平六年己巳三月一日后崩。寿一百五十七。国人如叹坤崩。葬于龟旨东北坞。遂欲忘子爱下民之惠。因号初来下缆渡头村曰主浦村。解绫袴高冈曰绫岘。茜旗行入海涯曰旗出边。媵臣泉府卿申辅宗正监赵匡等到国三十年。后各产二女焉。夫与妇踰一二年而皆挽信也。其余臧获之辈。自来七八年间。未有兹子生。唯抱怀土之悲。皆首丘而没。所舍宾馆。圆其无人。元君乃每歌鳏枕。悲叹良多。隔二五岁。以献帝立安四年己卯三月二十三日而殂落。寿一百五十八岁矣。国中之人若亡天。只悲恸甚于后崩之日。遂于阙之艮方平地。造立殡宫。高一丈。周三百步而葬之。号首陵王庙也。自嗣子居登王洎九代孙仇冲之享是庙。须以每岁孟春三之日。七之日。仲夏重五之日。仲秋初五之日。十五之日。丰洁之奠。相继不绝。洎新罗第三十王法敏龙朔元年辛酉三月日。有制曰。朕是伽耶国元君九代孙仇冲王之降于当国也。所率来子世宗之子率友公之子庶云匝干之女文明皇后寔生我者。兹故元君于幼冲人。乃为十五代始祖也。所御国者已曾败。所葬庙者今尚存。合于宗祧。续乃祀事。仍遣使于黍离之趾。□近庙上上田三十顷。为供营之资。号称王位田。付属本土。王之十七代孙赓世级干祇禀朝旨。主掌厥田。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坠。其祭日不失居登王之所定年内五日也。芬苾孝祀。于是乎在于我。自居登王即位己卯年置便房。降及仇冲朝。来三百三十载之中。享庙礼曲。永无违者。其乃仇冲失位去国。逮龙朔元年辛酉。六十年之间。享是庙礼。或阙如也。美矣哉文武王(法敏王諡也)。先奉尊祖。孝乎惟孝。继泯绝之祀复行之也。新罗季末有忠至匝干者。攻取金官高城。而为城主将军。爰有英规阿干。假威于将军。夺庙享而淫祀。当端午而致告。祠堂梁无故折坠。因覆压而死焉。于是将军自谓。宿因多幸。辱为圣王所御。国城之奠。宜我画其真影。香灯供之。以酬玄恩。遂以鲛绢三尺摸出真影。安于壁上。旦夕膏炷。瞻仰虔至。才三日。影之二目流下血泪。而贮于地上。几一斗矣。将军大惧。捧持其真。就庙而焚之。即召王之真孙圭林而谓曰。昨有不祥事。一何重叠。是必庙之威灵。震怒余之图画而供养不孙。英规既死。余甚怪畏。影已烧矣。必受阴诛。卿是王之真孙。信合依旧以祭之。圭林继世奠酻。年及八十八岁而卒。其子间元卿。续而克禋。端午日谒庙之祭。英规之子俊必又发狂。来诣庙。俾彻间元之奠。以已奠陈享。三献未终。得暴疾归家而毙。然古人有言。淫祀无福。反受其殃。前有英规。后有佼必。父子之谓乎。又有贼徒。谓庙中多有金玉。将来盗焉。初之来也。有躬擐甲冑。张弓挟矢。勐士一人。从庙中出。四面雨射。中杀七八人。贼徒奔走。数日再来。有大蟒长三十余尺。眼光如电。自庙旁出。咬杀八九人。粗得完免者。皆僵仆而散。故知陵园表里。必有神物护之。自建安四年己卯始造。逮今上御图三十一载大康二年丙辰。凡八百七十八年。所封美土。不骞不崩。所植佳木。不枯不朽。况所排列万蕴玉之片片。亦不颓坼。由是观之。辛替否曰。自古迄今。岂有不亡之国。不破之坟。唯此驾洛国之昔曾亡。则替否之言有徵矣。首露庙之不毁。则替否之言未足信也。此中更有戏乐思慕之事。每以七月二十九日。土人吏卒。陟乘岵。设帷幕。酒食欢呼。而东西送目。壮健人夫。分类以左右之。自望山岛。驳蹄駸駸。而竞凑于陆。鷁首泛泛。而相推于水。北指古浦而争趋。盖此昔留天神鬼等望后之来。急促告君之遗迹也。国亡之后。代代称号不一。新罗第三十一政明王即位开耀元年辛巳。号为金官京。置太守。后二百五十九年属我太祖统合之后。代代为临海县。置排岸使。四十八年也。次为临海郡。或为金海府。置都护府。二十七年也。又置防御使。六十四年也。淳化二年金海府量田使中大夫赵文善申省状。称首露陵王庙属田结数多也。宜以十五结仍旧贯。其余分折于府之役丁。所司传状奏闻。时庙朝宣旨曰。天所降卵。化为圣君。居位而延龄。则一百五十八年也。自彼三皇而下。鲜克比肩者欤。崩后自先代俾属庙之垄亩。而今减除。良堪疑惧。而不允。使又申省。朝廷然之。半不动于陵庙中。半分给于乡人之丁也。节使(量田使稚也)受朝旨。乃以半属于陵园。半以支给于府之徭役户丁也。几临事毕。而甚劳倦。忽一夕梦见七八介鬼神。执缧绁。握刀剑而至。云儞有大憝。故加斩戮。其使以谓受刑而恸楚。惊惧而觉。仍有疾瘵。勿令人知之。宵遁而行。其病不问渡关而死。是故量田都帐不着印也。后人奉使来。审检厥田。才一结十二负九束也。不足者三结八十七负一束矣。乃推鞠斜入处。报告内外官。勅理足支给焉。又有古今所叹息者。元君八代孙金銍王。克勤为政。又切崇真。为世祖母许皇后奉资冥福。以元嘉二十九年壬辰。于元君与皇后合婚之地创寺。额曰王后寺。遣使审量近侧平田十结。以为供亿三宝之费。自有是寺五百后。置长游寺所纳田柴并三百结。于是右寺三刚。以王后寺在寺柴地东南标内。罢寺为庄。作秋收冬藏之场。秣马养牛之厩。悲夫。世祖已下九代孙曆数。委录于下。铭曰。

 元胎肇启  利眼初明  人伦虽诞
 君位未成  中朝累世  东国分京
 鸡林先定  驾洛后营  自无铨宰
 谁察民氓  遂兹玄造  顾彼苍生
 用授符命  特遣精灵  山中降卵
 雾里藏刑  内犹漠漠  外亦冥冥
 望如无象  闻乃有声  群歌而奏
 众舞而呈  七日而后  一时所丁
 风吹云卷  空碧天青  下六圆卵
 垂一紫缨  殊方异土  比屋连薨
 观者如堵  覩者如羹  五归各邑
 一在兹城  同时同迹  如弟如兄
 实天生德  为世作程  宝位初陟
 寰区欲清  华构徵古  土阶尚平
 万机始勉  庶政施行  无偏无傥
 惟一惟精  行者让路  农者让耕
 四方奠枕  万姓迓衡  俄晞薤露
 靡保椿[止*令]  乾坤变气  朝野痛情
 金相其躅  玉振其声  来苗不绝
 荐藻惟馨  日月虽逝  规仪不倾

居登王

父首露王。母许王后。立安四年己卯三月□十三日即位。治三十九年。嘉平五年癸酉九月十七日崩。王妃泉府卿申辅女慕贞。生太子麻品。开皇曆云。姓金氏。盖国世祖从金卵而生。故以金为姓尔。

麻品王

一云马品。金氏。嘉平五年癸酉即位。治三十九年。永平元年辛亥一月二十九日崩。王妃宗正监赵匡孙女好仇。生太子居叱弥。

居叱弥王

一云今勿。金氏。永平元年即位。治五十六年。永和二年丙午七月八日崩。王妃阿躬阿干孙女阿志。生王子伊品。

伊尸品王

金氏。永和二年即位。治六十二年。义熙三年丁未四月十日崩。王妃司农卿克忠女贞信。生王子坐知。

坐知王

一云金叱。义熙三年即位。娶佣女。以女党为官。国内扰乱。鸡林国以谋欲伐。有一臣名朴元道。谏曰。遗草阅阅亦含羽。况乃人乎。天亡地陷。人保何基。又卜士筮得解卦。其辞曰。解而悔。朋至斯孚。君鉴易卦乎。王谢曰。可摈佣女。贬于荷山岛。改行其政。长御安民也。治十五年。永初二年辛酉五月十二日崩。王妃道宁大阿干女福寿。生子吹希。

吹希王

一云叱嘉。金氏。永初二年即位。治三十一年。元嘉二十八年辛卯二月三日崩。王妃进思角干女仁德。生王子銍知。

銍知王

一云金銍王。元嘉二十八年即位。明年为世祖许黄玉王后。奉资冥福于初与世祖合御之地。创寺曰王后寺。纳田十结充之。治四十二年。永明十年壬申十月四日崩。王妃金相沙干女邦媛。生王子钳知。

钳知王

一云。金钳王。永明十年即位。治三十年。正光二年辛丑四月七日崩。王妃出忠角干女淑。生王子仇衡。

仇衡王

金氏。正光二年即位。治四十二年。保定二年壬午九月。新罗第二十四君真兴王。兴兵薄伐。王使亲军卒。彼众我寡。不堪对战也。仍遣同气脱知尔叱今留在于国。王子上孙卒支公等降入新罗。王妃分叱水尔叱女桂花。生三子。一世宗角干。二茂刀角干。三茂得角干。开皇录云。梁中大通四年壬子降于新罗。

议曰。桉三国史。仇衡以梁中大通四年壬子纳土投罗。则计自首露初即位东汉建武十八年壬寅。至仇衡末壬子。得四百九十年矣。若以此记考之。纳土在元魏保定二年壬午。则更三十年。总五百二十年矣。今两存之。

三国遗事卷第二

三国遗事卷第三

兴法第三

顺道肇丽(道公之次。亦有法深义渊昙严之流。相继而兴教。[烈-列+秋]古传无文。今亦不敢编次。详见僧传)

高丽本记云。小兽林王即位二年壬申。乃东晋咸安二年孝武帝即位之年也。前秦符坚遣使及僧顺道。送佛像经文(时坚都关中。即长安)。又四年甲戌。阿道来自晋。明年乙亥二月。创肖门寺以置顺道。又创伊弗兰寺以置阿道。此高丽佛法之始。僧传作二道来自魏云者误矣。实自前秦而来。又云肖门寺今兴国。伊弗兰寺今兴福者亦误。按丽时都安市城。一名安丁忽。在辽水之北辽水一名鸭渌。今云安民江。岂有松京之兴国寺名。赞曰。

 鸭渌春深渚草鲜  白沙鸥鹭等闲眠
 忽惊柔橹一声远  何处渔舟客到烟

难陀闢济

百济本记云。第十五(僧传云十四误)[杵-十+匕]流王即位甲申(东晋孝武帝大元九年)。胡僧摩罗难陀至自晋。迎置宫中礼敬。明年乙酉。创佛寺于新都汉山州。度僧十人。此百济佛法之始。又阿莘王即位大元十七年二月。下教崇信佛法求福。摩罗难陀。译云童学(其异迹详见僧传)。赞曰。

 天造从来草昧间  大都为伎也应难
 翁翁自解呈歌舞  引得傍人借眼看

阿道基罗(一作我道。又阿头)

新罗本记第四云。第十九讷祗王时。沙门墨胡子自高丽至一善郡。郡人毛礼(或作毛禄)。于家中作堀室安置。时梁遣使赐衣着香物(高得相咏史诗云。梁遣使僧曰元表。宣送溟檀及经像)。君臣不知其香名与其所用。遣人齎香遍问国中。墨胡子见之曰。此之谓香也。焚之则香气芬馥。所以达诚于神圣。神圣未有过于三宝。若烧此发愿。则必有灵应(讷祗在晋宋之世。而云梁遣使。恐误)。时王女病革。使召墨胡子。焚香表誓。王女之病寻愈。王喜厚加赉贶。俄而不知所归。又至二十一毗处王时。有我道和尚。与侍者三人。亦来毛礼家。仪表似墨胡子。住数年。无疾而终。其侍者三人留住。讲读经律。往往有信奉者(有注云与本碑及诸传记殊异。又高僧传云西竺人。或云从吴来)。按我道本碑云。我道高丽人也。母高道宁。正始间。曹魏人我(姓我也)。崛摩奉使句丽。私之而还。因而有娠。师生五岁。其母令出家。年十六归魏。省觐崛摩。投玄彰和尚讲下就业。年十九又归宁于母。母谓曰。此国于今不知佛法。尔后三千余月鸡林有圣王出。大兴佛教。其京都内有七处伽蓝之墟。一曰金桥东天镜林(今兴轮寺。金桥谓西川之桥。俗讹呼云松桥也。寺自我道始基。而中癈。至法兴王丁未草创。乙卯大开。真兴王毕成)。二曰三川岐(今永兴寺。与兴轮开同代)。三曰龙宫南(今皇龙寺。真兴王癸酉始开)。四曰龙宫北(今芬皇寺。善德甲午始开)。五曰沙川尾(今灵妙寺。善德王乙未始开)。六曰神游林(今天王寺。文武王己卯开)。七曰婿请田(今昙严寺)皆前佛时伽蓝之墟。法水长流之地。尔归彼而播扬大教。当东嚮于释祀矣。道禀教至鸡林。寓止王城西里。今严庄寺。于时末雏王即位二年癸未也。诣阙请行教法。世以前所未见为嫌。至有将杀之者。乃逃隐于续林(今一善县)毛禄家(禄与礼形近之讹。古记云。法师初来毛禄家。时天地震惊。时人不知僧名。而云阿头彡麽。彡麽者乃乡言之称僧也。犹言沙弥也)三年。时成国公主疾。巫医不效。勅使四方求医。师率然赴阙。其疾遂理。王大悦。问其所须。对曰。贫道百无所求。但愿创佛寺于天境林。大兴佛教。奉福邦家尔。王许之。命兴工。俗方质俭。编茅葺屋。住而讲演。时或天花落地。号兴轮寺。毛禄之妹名史氏。投师为尼。亦于三川岐。创寺而居。名永兴寺。未几。末雏王即世。国人将害之。师还毛禄家。自作塚。闭户自绝。遂不复现。因此大教亦废。至二十三法兴大王。以萧梁天监十三年甲午登位。乃兴释氏。距末雏王癸未之岁二百五十二年。道宁所言三千余月验矣。据此。本记与本碑。二说相戾。不同如此。甞试论之。梁唐二僧传。及三国本史皆载。丽济二国佛教之始。在晋末大元之间。则二道法师。以小兽林甲戌到高丽明矣。此传不误。若以毗处王时方始到罗。则是阿道留高丽百余岁乃来也。虽大圣行止出没不常。未必皆尔。抑亦新罗奉佛非晚甚如此。又若在末雏之世。则却超先于到丽甲戌百余年矣。于时鸡林未有文物礼教。国号犹未定。何暇阿道来请奉佛之事。又不合高丽未到而越至于罗也。设使暂兴还废。何其间寂寥无闻。而尚不识香名哉。一何大后。一何大先。揆夫东渐之势。必始于丽济而终乎罗则讷祗既与兽林世相接也。阿道之辞丽抵罗。宜在讷祗之世。又王女救病。皆传为阿道之事。则所谓墨胡者非真名也。乃指目之辞。如梁人指达摩为碧眼胡。晋调释道安为柒道人类也。乃阿道危行避讳。而不言名姓故也。盖国人随其所闻。以墨胡阿道二名。分作二人为传尔。况云阿道仪表似墨胡。则以此可验其一人也。道宁之序七处。直以创开先后预言之。两传失之。故今以沙川尾跻于五次。三千余月未必尽信书。自讷祇之世抵乎丁未。无虑一百余年。若曰一千余月。则殆几矣。姓我。单名疑贋难详。又按元魏释昙始(一云惠始)传云。始关中人。自出家已后。多有异迹。晋孝武大元年末。齎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现授三乘立以归戒。盖高丽闻道之始也。义熙初复还关中。闻导三辅。始足白于面。虽涉泥水。未甞沾湿。天上咸称白足和尚云。晋末。朔方凶奴赫连勃勃。破获关中。斩戮无数。时始亦遇害。刀不能伤。勃勃嗟叹之。普赦沙门。悉皆不杀。始于是潜遁山泽。修头陀行。拓拔焘复剋长安。擅威关洛。时有博陵崔皓。小习左道。猜嫉释教。既位居伪辅。为焘所信。乃与天师寇谦之说焘。佛教无益。有伤民利。劝令废之云云。大平之末。始方知焘将化时至。乃以元会之日。忽杖鍚到宫门。焘闻令斩之。屡不伤焘自斩之亦无伤。饲北园。所养虎亦不敢近。焘大生惭惧。遂感疠疾。崔寇二人相次发恶病。焘以过由于彼。于是诛灭二家门族。宣下国中。大[弓*几]佛法。始后不知所终议曰。昙始以大元末到海东。义熙初还关中。则留此十余年。何东史无文。始既恢诡不测之人。而与阿道。墨胡。难陀。年事相同。三人中疑一必其变讳也。赞曰。

 雪拥金桥冻不开  鸡林春色未全回
 可怜青帝多才思  先着毛郎宅里梅

原宗兴法(距讷祗世一百余年)厌髑灭身

新罗本记。法兴大王即位十四年。小臣异次顿为法灭身。即萧梁普通八年丁未。西竺达摩来金陵之岁也。是年。朗智法师亦始住灵鹫山开法。则大教兴衰。必远近相感。一时于此可信。元和中。南涧寺沙门一念撰髑香坟礼佛结社文。载此事甚详。其略曰。昔在法兴大王垂拱紫极之殿。俯察扶桑之域。以谓昔汉明感梦。佛法东流。寡人自登位。愿为苍生欲造修福灭罪之处。于是朝臣(乡传云。工目谒恭等)未测深意。唯遵理国之大义。不从建寺之神略。大王叹曰。于戏。寡人以不德丕承大业。上亏阴阳之造化。下无黎庶之欢。万机之暇。留心释风。谁与为伴。粤有内养者。姓朴字厌髑(或作异次。或云伊处。方音之别也。译云厌也。髑顿道覩独等皆随书者之便。乃助辞也。今译上不译下。故云厌髑又厌覩等也)。其父未评。祖阿珍宗。即习宝葛文王之子也(新罗官爵凡十七级。其第四曰波珍喰亦云阿珍喰也。宗其名也。习宝亦名也。罗人凡追封王者。皆称葛文王。其实史臣亦云未详。又按金用行撰阿道碑。舍人时年二十六。父吉升。祖功汉。曾祖乞解大王)挺竹柏而为质。抱水镜而为志。积善曾孙。望宫内之爪牙。圣朝忠臣。企河清之登侍。时年二十二。当充舍人(罗爵有大舍小舍等。盖下士之秩)瞻仰龙颜。知情击目。奏云。臣闻古人问策蒭荛。愿以危罪启谘。王曰。非尔所为。舍人曰。为国亡身。臣之大节。为君尽命。民之直义。以谬传辞。刑臣斩首。则万民咸伏。不敢违教。王曰。解肉枰躯。将赎一鸟。洒血摧命。自怜七兽。朕意利人。何杀无罪。汝虽作功德。不如避罪。舍人曰。一切难舍。不过身命。然小臣夕死。大教朝行。佛日再中。圣主长安。王曰。鸾凤之子。幼有凌霄之心。鸿鹄之儿。生怀截波之势。尔得如是。可谓大士之行乎。于焉大王权整威仪。风刀东西。霜仗南北。以召群臣。乃问卿等于我欲造精舍。故作留难(乡传云。髑为以王命传下。兴工创寺之意。群臣来谏。王乃责怒于髑刑以伪传王命)于是群臣战战兢惧。倊侗作誓。指手东西。王唤舍人而诘之。舍人失色。无辞以对。大王忿怒。勅令斩之。有司缚到衙下。舍人作誓。狱吏斩之。白乳涌出一丈(乡传云。舍人誓曰。大圣法王欲兴佛教。不顾身命。多却结缘。天垂瑞祥。遍示人庶。于是其头飞出。落于金刚山顶云云)天四黯黪。斜景为之晦明。地六震动。雨花为之飘落。圣人哀戚。沾悲泪于龙衣。塚宰忧伤。流轻汗于蝉冕。甘泉忽渴。鱼鼈争跃。直木先折。猿猱群鸣。春宫连鏕之侣。泣血相顾。月庭交袖之朋。断膓惜别。望柩闻声。如丧考妣。咸谓子推割股。未足比其苦节。弘演刳腹。讵能方其壮烈。此乃扶丹墀之信力。成阿道之本心。圣者也。遂乃葬北山之西岭(即金刚山也。传云。头飞落处。因葬其地。今不言何也)内人哀之。卜胜地造兰若。名曰剌楸寺。于是家家作礼。必获世荣。人人行道。当晓法利。真兴大王即位五年甲子。造大兴轮寺(按国史兴乡传。实法兴王十四年丁未始开。二十一年乙卯大伐天镜林。始兴工梁栋之材。皆于其林中取足。而阶础石龛皆有之。至真兴王五年甲子。寺成。故云甲子。僧传云七年误)。大清之初。梁使沉湖将舍利。天寿六年。陈使刘思并僧明观奉内经并次。寺寺星张塔塔雁行。竪法幢。悬梵镜。龙象释徒。为寰中之福田。大小乘法。为京国之慈云。他方菩萨。出现于世(谓芬皇之陈那浮石宝。盖以至洛山五台等是也)西域名僧。降临于境。由是併三韩而为邦。掩四海而为家。故书德名于天[金*具]之树。影神迹于星河之水。岂非三圣威之所致也(谓我道法兴厌髑也)降有国统惠隆法主孝圆金相郎大统鹿风大书省真怒波珍喰金嶷等建旧茔。树丰碑。元和十二年丁酉八月五日。即第四十一宪德大王九年也。兴轮寺永秀禅师(于时瑜伽诸德皆称禅师)结凑斯塚。礼佛之香徒。每月五日。为魂之妙愿。营坛作梵。又乡传云。乡老每当忌旦。设社会于兴轮寺。则今月初五。乃舍人捐躯顺法之晨也。呜呼。无是君无是臣。无是臣无是功。可谓刘葛鱼水。云龙感会之美欤。法兴王既举废立寺。寺成。谢冕旒披方袍施宫戚为寺隷(寺隷至今称王孙。后至太宗王时。宰辅金良图信向佛法。有二女曰花宝莲宝。舍身为此寺婢。又以逆臣毛尺之族。没寺为隷。二族之裔至今不绝)主住其寺。躬任弘化。真兴乃继德重圣。承衮职处九五。威率百僚。号令毕备。因赐额大王兴轮寺。前王姓金氏。出家法云。字法空(僧传与诸说亦以王妃出家名法云。又真兴王为法云。又以为真兴之妃名法云。颇多疑溷)册府元龟云。姓募。名秦初兴役之乙卯岁。王妃亦创永兴寺。慕史氏之遗风。同王落彩为尼。名妙法。亦住永兴寺。有年而终。国史云。建福三十一年。永兴寺塑像自坏。未几。真兴王妃比丘尼卒。按真兴乃法兴之姪子。妃思刀夫人朴氏。牟梁里英失角干之女。亦出家为尼。而非永兴寺之创主也。则恐真字当作法。谓法兴之妃巴刁夫人为尼者之卒也。乃创寺立像之主故也。二兴舍位出家。史不书。非经世之训也。又于大通元年丁未。为梁帝创寺于熊川州。名大通寺(熊川即公州也。时属新罗故也。然恐非丁未也。乃中大通元年己酉岁所创也。始创兴轮之丁未。未暇及于他郡立寺也)赞曰。

 圣智从来万世谋  区区舆议谩秋毫
 法轮解逐金轮转  舜日方将佛日高

右原宗。

 徇义轻生已足惊  天花白乳更多情
 俄然一釰身亡后  院院钟声动帝京

右厌髑。

法王禁杀

百济第二十九主法王讳宣。或云孝顺。开皇十年己未即位。是年冬。下诏禁杀生。放民家所养鹰鸇之类。焚渔猎之具。一切禁止。明年庚申度僧三十人。创王兴寺于时都泗泚城(今扶余)始立栽而升遐。武王继统。父基子构。历数纪而毕成。其寺亦名弥勒寺。附山临水。花木秀丽。四时之美具焉。王每命舟。沿河入寺。赏其形胜壮丽(与古记所载小异。武王是贫母与池龙通交而所生。小名薯蓣。即位后諡号武王。初与王妃草创也)赞曰。

 诏宽[狂-王+羽][狂-王+戌]千丘惠  泽洽豚鱼四海仁
 莫噵圣君轻下世  上方兜率正芳春

宝藏奉老  普德移庵

高丽本记云。丽季武德贞观间。国人争奉五斗米教。唐高祖闻之。遣道士送天尊像来。讲道德经。王与国人听之。即第二十七代荣留王即位七年武德七年甲申也。明年遣使往唐。求学佛老。唐帝(谓高祖也)许之。及宝藏王即位(贞观十六年壬寅也)亦欲併兴三教。时宠相盖苏文。说王以儒释并炽。而黄冠未盛。特使于唐求道教。时普德和尚住盘龙寺。悯左道匹正。国祚危矣。屡谏不听。乃以神力飞方丈。南移于完山州(今全州也)。孤大山而居焉。即永徽元年庚戌六月也(又本传云。乾封二年丁卯三月三日也)。未几国灭(以总章元年戊辰国灭则计距庚戌十九年矣)。今景福寺有飞来方丈是也云云(已上国史)。真乐公留诗在堂。文烈公着传行世。又按唐书云。先是隋炀帝征辽东。有裨将羊皿不利于军。将死有誓曰。必为宠臣灭彼国矣。及盖氏擅朝。以盖为氏。乃以羊皿是之应也。又按高丽古记云。隋炀帝以大业八年壬申。领三十万兵。渡海来征。十年甲戌十月。高丽王(时第三十六代婴阳王立二十五年也)上表乞降。时有一人密持小弩于怀中。随持表使到炀帝舡中。帝奉表读之。弩发中帝胸。帝将旋师。谓左右曰。朕为天下之主亲征小国而不利。万代之所嗤。时右相羊皿奏曰。臣死为高丽大臣。必灭国。报帝王之雠帝崩后生于高丽。十五聪明神武。时武阳王闻其贤(国史荣留王名建武。或云建成。而此云武阳。未详)徵入为臣自称姓盖名金。位至苏文。乃侍中职也(唐书云。盖苏文自谓莫离支。犹中书令。又按神志秘词序云。苏文大英弘序并注。则苏文乃职名。有文证而传云。文人苏英弘序。未详孰是)金奏曰。鼎有三足。国有三教。臣见国中。唯有儒释无道教。故国危矣。王然之。奏唐请之。太宗遣叙达等道士八人(国史云。武德八年乙酉遣使入唐永佛老。唐帝许之。据此。则羊血自甲戌年死而托生于此。则才年十余岁矣。而云宠宰。说王遣请。其年月必有一误。今两存)王喜以佛寺为道舘。尊道士坐儒士之上。道士等行镇国内。有名山川。古平壤城势新月城也。道士等咒勅南河龙。加筑为满月城。因名龙堰城。作谶曰。龙堰堵。且云千年宝藏堵。或凿破灵石(俗云都帝嵓。亦云朝天石盖。昔圣帝骑此石朝上帝故也)盖金又奏筑长城东北西南。时男役女耕。役至十六年乃毕。及宝藏王之世。唐太宗亲统以六军来征。又不利而还。高宗总章元年戊辰。右相刘仁轨。大将军李勣。新罗金仁问等攻破国灭擒王归唐。宝藏王庶子率四千余家投于新罗(与国史少殊。故并录)大安八年辛未。祐世僧统到孤大山景福寺飞来方丈。礼普圣师之真。有诗云。涅槃方等教传受自吾师云云。至可惜飞房后。东明古国危。跋云。高丽藏王感于道教。不信佛法。师乃飞房。南至此山。后有神人。现于高丽马岭。告人云。汝国败亡无日矣。具如国史。余具载本传与僧传。师有高弟十一人。无上和尚与弟子金趣等创金洞寺。寂灭义融二师创珍丘寺。智薮创大乘寺。一乘与心正大原等创大原寺。水净创维摩寺。四大与契育等创中台寺。开原和尚创开原寺。明德创燕口寺。开心与普明亦有传。皆如本传。赞曰。

 释氏汪洋海不穷  百川儒老尽朝宋
 丽王可笑封沮洳  不省沧溟徒卧龙

东京兴轮寺金堂十圣

东壁坐庚向泥塑 我道 厌髑 惠宿 安含 义湘

西壁坐甲向泥塑 表训 蛇巴 元晓 惠空 慈藏

塔像

迦叶佛宴坐石

玉龙集及慈藏传与诸家传纪皆云。新罗月城东龙宫南有迦叶佛宴坐石。其地即前佛时伽蓝之墟也。今皇龙寺之地。即七伽蓝之一也。按国史。真兴王即位十四开国三年癸酉二月。筑新宫于月城东。有皇龙现其地。王疑之。改为皇龙寺。宴坐石在佛殿后面。甞一谒焉。石之高可五六尺。来围仅三肘。幢立而平顶。真兴创寺已来。再经灾火。石有拆裂处。寺僧贴铁为护。乃有赞曰。惠日沉辉不记年。唯余宴坐石依然。桑田几度成沧海。可惜巍然尚未迁。既而西山大兵已后。殿塔煨烬。而此石亦夷没。而仅与地平矣。按阿含经迦叶佛。是贤劫第三尊也。人寿二万岁时。出现于世。据此以增减法计之。每成劫初。皆寿无量岁。渐减至寿八万岁时。为住劫之初。自此又百年减一岁。至寿十岁时为一减。又增至人寿八万岁时为一增。如是二十减二十增为一住劫。此一住劫中有千佛出世。今本师释迦是第四尊也。四尊皆现于第九减中。自释尊百岁寿时。至迦叶佛二万岁时。已得二百万余岁。若至贤劫初第一尊拘留孙佛时。又几万岁也。自拘留孙佛时。上至劫初无量岁寿时。又几何也。自释尊下至于今至元十八年辛巳岁。已得二千二百三十矣。自拘留孙佛历迦叶佛时至于今。则直几万岁也。有本朝名士吴世文。作历代歌。从大金贞祐七年己卯。逆数至四万九千六百余岁。为盘古开闢戊寅。又延禧宫录事金希宁所撰大一历法。自开闢上元甲子至元丰甲子。一百九十三万七千六百四十一岁。又纂古图云。开闢至获麟。二百七十六万岁。按诸经。且以迦叶佛时至于今。为此石之寿。尚距于劫初开闢时为儿子矣。三家之说尚不及兹儿石之年。其于开闢之说。疎之远矣。

辽东城育王塔

三宝感通录载。高丽辽东城傍塔者。古老传云。昔高丽圣王按行国界次。至此城见五色云覆地。往寻云中。有僧执锡而立。既至便灭。远看还现。傍有土塔三重。上如覆釜。不知是何。更往觅僧。唯有荒草。掘寻一丈。得杖并履。又掘得铭。上有梵书。侍臣识之云是佛塔。王委曲问诘。答曰。汉国有之。彼名蒲图王(本作休屠王祭天金人)因生信。起木塔七重。后佛法始至。具知始末。今更损高。本塔朽坏。育王所统一阎浮提洲。处处立塔。不足可怪。又唐龙朔中有事辽左。行军薛仁贵行至隋主讨辽古地。乃见山像。空旷萧条。绝于行往。问古老。云是先代所现。便图写来京师(具在若函)按西汉与三国地理志。辽东城在鸭绿之外。属汉幽州。高丽圣王未知何君。或云东明圣帝。疑非也。东明以前汉元帝建昭二年即位。成帝鸿嘉壬寅升遐。于时汉亦未见具叶。何得海外陪臣已能识梵书乎。然称佛为蒲图王。似在西汉之时。西域文字或有识之者。故云梵书尔。按古传育王命鬼徒。每于九亿人居地立一塔。如是起八万四千于阎浮界。内藏于巨石中。今处处有现瑞非一。盖真身舍利。感应难思矣。赞曰。

 育王宝塔遍尘寰  雨湿云埋藓缬班
 想像当年行路眼  几人指点祭神墦

金官城婆娑石塔

金官虎溪寺婆娑石塔者。昔此邑为金官国时。世祖首露王之妃许皇后名黄玉。以东汉建武二十四年甲申。自西域阿踰陀国所载来。初公主承二亲之命。泛海将指东。阻波神之怒。不克而还。白父王。父王命载兹塔。乃获利涉。来泊南涯。有绯帆茜旗珠玉之美。今云主浦。初解绫袴于冈上处曰绫岘。茜旗初入海涯曰旗出边。首露王聘迎之。同御国一百五十余年。然于时海东未有创寺奉法之事。盖像教未至。而土人不信伏。故本记无创寺之文。逮第八代銍知王二年壬辰。置寺于其地。又创王后寺(在阿道讷祇王之世。法兴王之前)至今奉福焉。兼以镇南倭。具见本国本记。塔方四面五层。其彫镂甚奇。石微赤班色。其质良脆。非此方类也。本草所云点鸡冠血为验者是也。金官国亦名驾洛国。具载本记。赞曰。

 载厌绯帆茜斾轻  乞灵遮莫海涛惊
 岂徒到岸扶黄玉  千古南倭遏怒鲸

高丽灵塔寺

僧传云。释普德字智法。前高丽龙冈县人也。详见下本传。常居平壤城有山方。老僧来请讲经。师固辞。不兑。赴讲涅槃经四十余卷。罢席至城西大宝山嵓穴下禅观。有神人来请。宜住此地。乃置锡杖于前。指其地曰。此下有八面七级石塔。掘之果然。因立精舍。曰灵塔寺以居之。

皇龙寺丈六

新罗第二十四真兴王即位十四年癸酉二月。将筑紫宫于龙宫南。有黄龙现其地。乃改置为佛寺。号黄龙寺。至己丑年周围牆宇。至十七年方毕。未几海南有一巨舫。来泊于河曲县之丝浦(今蔚州谷浦也)捡看有牒文云。西竺阿育王。聚黄铁五万七千斤。黄金三万分(别传云。铁四十万七千斤。金一千两。恐误。或云三万七千斤)。将铸释迦三尊像。未就。载舡泛海而祝曰。愿到有缘国土。成丈六尊容。并载摸样一佛二菩萨像。县吏具状上闻。勅使卜其县之城东爽垲之地。创东竺寺。邀安其三尊。输其金铁于京师。以大建六年甲午三月(寺中记云。癸巳十月十七日)铸成丈六尊像。一鼓而就。重三万五千七斤。入黄金一万一百九十八分。二菩萨入铁一万二千斤。黄金一万一百三十六分。安于皇龙寺。明年像泪流至踵。沷地一尺。大王升遐之兆。或云。像成在真平之世者谬也。别本云。阿育王在西竺大香华国。生佛后一百年间。恨不得供养真身。敛化金铁若干斤。三度铸成无功。时王之太子独不预斯事。王使诘之。太子奏云。独力非功。曾知不就。王然之。乃载舡泛海。南阎浮提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千小国。八万聚落。靡不周旋。皆铸不成。最后到新罗国。真兴王铸之于文仍林。像成。相好毕备。阿育此飜无忧。后大德慈藏西学到五台山。感文殊现身。授诀仍嘱云。汝国皇龙寺。乃释迦与迦叶佛讲演之地。宴坐石犹在。故天竺无忧王。聚黄铁若干斤泛海。历一千三百余年。然后乃到而国。成安其寺。盖威缘使然也(与别记所载符同)像成后。东竺寺三尊亦移安寺中。寺记云。真平五年甲辰。金堂造成。善德王代。寺初主真骨欢喜师。第二主慈藏国统。次国统惠训。次厢律师云。今兵火已来。大像与二菩萨皆融没。而小释迦犹存焉。赞曰。

 尘方何处匪真乡  香火因缘最我邦
 不是育王难下手  月城来访旧行藏

皇龙寺九层塔

新罗第二十七善德王即位五年。贞观十年丙申。慈藏法师西学。乃于五台感文殊授法(详见本传)文殊又云。汝国王是天竺刹利种。王预受佛记。故别有因缘。不同东夷共工之族。然以山川崎嶮故。人性麁悖。多信邪见。而时或天神降祸。然有多闻比丘在于国中。是以君臣安泰。万庶和平矣。言已不现。藏知是大圣变化。泣血而退。经由中国太和池边。忽有神人出问。胡为至此。藏答曰。求菩提故。神人礼拜。又问。汝国有何留难。藏曰。我国北连靺鞨。南接倭人。丽济二国。迭犯封陲。隣寇纵横。是为民梗。神人云。今汝国以女为王。有德而无威。故隣国谋之。宜速归本国。藏问归乡将何为利益乎。神曰。皇龙寺护法龙。是吾长子。受梵王之命。来护是寺。归本国成九层塔于寺中。隣国降伏。九韩来贡。王祚永安矣。建塔之后设八关会。赦罪人。则外贼不能为害。更为我于京畿南岸置一精庐。共资予福。予亦报之德矣。言已遂奉王而献之。忽隐不现(寺中记云。于终南山圆香禅师处。受建塔因由)贞观十七年癸卯十六日。将唐帝所赐经像袈裟币帛而还国。以建塔之事闻于上。善德王议于群臣。群臣曰。请工匠于百济。然后方可。乃以宝帛请于百济。匠名阿非知。受命而来。经营木石。伊于龙春(一云龙树)干蛊。率小匠二百人。初立刹柱之日。匠梦本国百济灭亡之状。匠乃心疑停手。忽大地震动。晦冥之中有一老僧一壮士。自金殿门出。乃立其柱。僧与壮士皆隐不现。匠于是改悔。毕成。其塔刹柱记云。铁盘已上高四十二尺。已下一百八十三尺。慈藏以五台所授舍利百粒分安于柱中。并通度寺戒坛。及大和寺塔。以副池龙之请(大和寺在河曲县南。今蔚州。亦藏师所创也)树塔之后。天地开泰。三韩为一。岂非塔之灵荫乎。后高丽王将谋伐罗。乃曰。新罗有三宝。不可犯也。何谓也。皇龙丈六。并九层塔。与真平王天赐玉带。遂寝其谋。周有九鼎。楚人不敢北窥。此之类也。赞曰。

 鬼拱神扶压帝京  辉煌金碧动飞甍
 登临何啻九韩伏  始觉乾坤特地平

又海东名贤安弘撰东都成立记云。新罗第二十七代。女王为主。虽有道无威。九韩侵劳苦。龙宫南皇龙寺建九层塔。则隣国之灾可镇。第一层日本。第二层中华。第三层吴越。第四层托罗。第五层鹰游。第六层靺鞨。第七层丹国。第八层女狄。第九层獩[狂-王+百]。又按国史及寺中古记。真兴王癸酉创寺后。善德王代。贞观十九年乙巳。塔初成。三十二孝昭王即位七年。圣曆元年戊戌六月。霹雳(寺中古记云圣德王代误也。圣德王代无戊戌)第二十三圣德王代庚申岁。重成。四十八景文王代戊子六月。第二霹雳。同代第三重修。至本朝光宗即位五年癸丑十月。第三霹雳。现宗十三年辛酉。第四重成。又靖宗二年乙亥。第四霹雳。又文宗甲辰年。第五重成。又宪宗末年乙亥。第五霹雳。肃宗丙子。第六重成。又高宗十六年戊戌冬月。西山兵火。塔寺丈六殿宇皆灾。

皇龙寺钟  芬皇寺药师  奉德寺钟

新罗第三十五景德大王。以天宝十三甲午铸皇龙寺钟。长一丈三寸。厚九寸入。重四十九万七千五百八十一斤。施主孝贞伊王三毛夫人。匠人里上宅一典。肃宗朝。重成新钟。长六尺八寸。又明年乙未。铸芬皇药师铜像。重三十万六千七百斤。匠人本彼部强古乃未。又舍黄铜一十二万斤。为先考圣德王欲铸巨钟一口。未就而崩。其子惠恭大王乾运。以大曆庚戌十二月。命有司鸠工徒。乃克成之。安于奉德寺。寺乃孝成王。开元二十六年戊寅。为先考圣德大王奉福所创也。故钟铭曰圣德大王神钟之铭(圣德乃景德之考典光大王也。钟本景德为先考所施之金。故称云圣德。钟尔)朝散大夫前太子司议郎翰林郎金弼粤奉教撰。钟铭文烦不录。

灵妙寺丈六

善德王创寺。塑像因缘。具载良志法师传。景德王即位二十三年。丈六改金。租二万三千七百硕(良志传作像之初成之费。今两存之)。

四佛山  掘佛山  万佛山

竹岭东百许里。有山屹然高峙。真平王九年甲申。忽有一大石。四面方丈。彫四方如来。皆以红纱护之。自天坠其山顶。王闻之命驾瞻敬。遂创寺嵓侧。额曰大乘寺。请比丘亡名诵莲经者主寺。洒扫供石。香火不废。号曰亦德山。或曰四佛山。比丘卒既葬。塚上生莲。

又景德王游幸柏栗寺。至山下闻地中有唱佛声。令掘之。得大石。四面刻四方佛。因创寺。以掘佛为号。今讹云掘石 王又闻唐代宗皇帝优崇释氏。命工作五色氍毹。又彫沉檀木与明珠美玉为假山。高丈余。置氍毹之上。山有巉嵓怪石涧穴。区隔每一区内。有歌舞伎乐列国山川之状。微风入户。蜂蝶翱翔。燕雀飞舞。隐约视之。莫辨真假。中安万佛。大者逾方寸。小者八九分。其头或巨黍者。或半菽者。螺髻白毛。眉目的[白*历]。相好悉备。只可髣髴。莫得而详。因号万佛山。更镂金玉为流苏幡盖菴罗薝葍花果庄严。百步楼阁。台殿堂榭。都大虽微。势皆活动。前有旋绕比丘像千余躯。下列紫金钟三虡。皆有阁有蒲牢。鲸鱼为撞。有风而钟鸣。则旋绕僧皆仆。拜头至地。隐隐有梵音。盖关棙在乎钟也。虽号万佛。其实不可胜记。既成。遣使献之。代宗见之。叹曰。新罗之巧。天造非巧也。乃以九光扇加置嵓岫间。因谓之佛光。四月八日。诏两街僧徒。于内道场礼万佛山。命三藏不空念赞密部真诠千遍以庆之。观者皆叹伏其巧。赞曰。

 天粧满月四方裁  地涌明毫一夜开
 妙手更烦彫万佛  真风要使遍三才

生义寺石弥勒

善德王时。释生义常住道中寺。梦有僧引上南山而行。令结草为标。至山之南洞。谓曰。我埋此处。请师出安岭上。既觉。与友人寻所标。至其洞掘地。有石弥勒出。置于三花岭上。善德王十二年甲辰岁。创寺而居。后名生义寺(今讹言性义寺。忠谈师每岁重三重九烹茶献供者。是此尊也)。

兴轮寺壁画普贤

第五十四景明王时。兴轮寺南门。及左右廊庑灾焚。未修。靖和[弓*几]继二僧募缘将修。贞明七年辛巳五月十五日。帝释降于寺之左经楼。留旬日。殿塔及草树土石皆发异香。五云覆寺。南池鱼龙喜跃跳掷。国人聚观。叹未曾有。玉帛梁稻施积丘山。工匠自来。不日成之。工既毕。天帝将还。二僧白曰。天若欲还宫。请图写圣容。至诚供养。以报天恩。亦乃因兹留影。永镇下方焉。帝曰。我之愿力不如彼普贤菩萨遍垂玄化。画此菩萨像。虔设供养而不废宜矣。二僧奉教。敬画普贤菩萨于壁间。至今犹存其像。

三所观音  众生寺

新罗古传云。中华天子有宠姬。美艶无双。谓古今图画尠有如此者。乃命善画者写真(画工传失其名。或云张僧繇。则是吴人也。梁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将军吴兴太守。则乃中国梁陈间之天子也。而传云唐帝者。海东人凡诸中国为唐尔。其实未详何代帝王。两存之)其人奉勅图成。误落笔污赤毁于脐下。欲改之而不能。心疑赤志必自天生。功毕献之。帝目之曰。形则逼真矣。其脐下之志乃所内秘。何得知之并写。帝乃震怒。下圆扉将加刑。丞相奏云。所谓伊人其心且直。愿赦宥之。帝曰。彼既贤直。朕昨梦之。像画进不差则宥之。其人乃画十一面观音像呈之。协于所梦。帝于是意解赦之。其人既免。乃与博士芬节约曰。吾闻新罗国敬信佛法。与子乘桴于海。适彼同修佛事。广益仁邦。不亦益乎。遂相与到新罗国。因成此寺大悲像。国人瞻仰。禳祷获福。不可胜记。罗季天成中。正甫崔殷諴久无胤息。诣兹寺大慈前祈祷。有娠而生男。未盈三朔。百济甄萱袭犯京师。城中大溃。殷諴抱儿来告曰。隣兵奄至事急矣。赤子累重不能俱免。若诚大圣之所赐。愿借大慈之力覆养之。令我父子再得相见。涕泣悲惋。三泣而三告之。裹以襁褓。藏诸猊座下。眷眷而去。经半月寇退。来寻之。肌肤如新浴。貌体嬛好。乳香尚痕于口。抱持归养。及壮聪惠过人。是为氶鲁。位至正匡。氶鲁生郎中崔肃。生郎中齐颜焉。自此继嗣不绝。殷諴随敬顺王入本朝为大姓。又统和十年三月。主寺释性泰跪于菩萨前。自言弟子久住兹寺。精勤香火。昼夜匪懈。然以寺无田出香祀无继。将移他所。故来辞尔。是日假寐。梦大圣谓曰。师且住无远离。我以缘化充斋费。僧忻然感寤。遂留不行。后十三日。忽有二人。马载牛驮到于门前。寺僧出问何所而来。曰。我等是金州界人。向有一比丘到我云。我住东京众生寺久矣。欲以四事之难缘化到此。是以敛施隣闾。得米六硕盐四硕。负载而来。僧曰。此寺无人缘化者。尔辈恐闻之误。其人曰。向之比丘率我辈而来。到此神见井边曰。距寺不远。我先往待之。我辈随逐而来。寺僧引入法堂前。其人瞻礼大圣。相谓曰。此缘化比丘之像也。惊叹不已。故所纳米盐追年不废。又一夕寺门有火灾。闾里奔救。升堂见像。不知所在。视之已立在庭中矣。问其出者谁。皆曰不知。乃知大圣灵威也。又大定十三年癸巳间。有僧占崇。得住兹寺。不解文字。性本纯粹。精勤火香。有一僧欲夺其居。诉于衬衣天使曰。兹寺所以国家祈恩奉福之所。宜选会读文疏者主之。天使然之。欲试其人。乃倒授疏文。占崇应手披读如流。天使服膺。退坐房中。俾之再读。崇钳口无言。天使曰。上人良由大圣之所护也。终不夺之。当时与崇同住者。处士金仁夫传诸乡老。笔之于传。

柏栗寺

鸡林之北岳曰金刚岭。山之阳有柏栗寺。寺有大悲之像一躯。不知作始。而灵异颇着。或云。是中国之神匠塑众生寺像时并造也。谚云。此大圣曾上忉利天。还来入法堂时。所履石上脚迹至今不[利-禾+(亢-几+儿)]。或云。救夫礼郎还来时之所视迹也。天授三年壬辰九月七日。孝昭王奉大玄萨喰之子夫礼郎为国仙。珠履千徒。亲安常尤甚。天授四年(□长寿二年)癸巳暮春之月。领徒游金兰。到北溟之境。被狄贼所掠而去。门客皆失措而还。独安常追迹之。是三月十一日也。大王闻之。惊骇不胜曰。先君得神笛传于朕躬。今与玄琴藏在内库。困何国仙忽为贼俘。为之奈何(琴笛事具载别传)时有瑞云覆天尊库。王又震惧使检之。库内失琴笛二宝。乃曰。朕何不予。昨失国仙。又亡琴笛。乃囚司库吏金贞高等五人。四月。募于国曰。得琴笛者赏之一岁租。五月十五日郎二亲就柏栗寺大悲像前禋祈累夕。忽香卓上得琴笛二宝。而郎常二人来到于像后。二亲颠喜。问其所由来。郎曰。予自被掠为彼国大都仇罗家之牧子。放牧于大乌罗尼野(一本作都仇家奴牧于大磨之野)忽有一僧容仪端正。手携琴笛来慰曰。忆桑梓乎。予不觉跪于前曰。眷恋君亲。何论其极。僧曰。然则宜从我来。遂率至海壖。又与安常会。乃批笛为两分。与二人各乘一隻。自乘其琴。泛泛归来。俄然至此矣。于是具事驰闻。王大惊使迎。郎随琴笛入内。施铸金银五器二副各重五十两。摩衲袈裟五领。大绡三千匹。田一万顷纳于寺。用答慈庥焉。大赦国内。赐人爵三级。复民租三年。主寺僧移住奉圣。封郎为大角干(罗之冡宰爵名)父大玄阿喰。为大大角干。母龙宝夫人为沙梁部镜井宫主。安常师为大统。司库五人皆免。赐爵各五级。六月十二日。有彗星孛于东方。十七日。又孛于西方。日官奏曰。不封爵于琴笛之瑞。于是册号神笛为万万波波息。彗乃灭。后多灵异。文烦不载。世谓安常为俊永郎徒。不之审也。永郎之徒。唯真才繁完等知名。皆亦不测人也(详见别传)。

敏藏寺

禺金里贫女宝开有子名长春。从海贾而征。久无音耗。其母就敏藏寺(寺乃敏藏角干舍家为寺)观音前克祈七日。而长春忽至。问其由绪。曰。海中风飘舶坏。同侣皆不免。予乘隻板归泊吴涯。吴人收之俾耕于野。有异僧如乡里来。弔慰勤勤。率我同行。前有深渠。僧掖我跳之。昏昏间如闻乡音与哭泣之声。见之乃已届此矣。日晡时离吴至此才戌初。即天宝四年乙酉四月八日也。景德王闻之。施田于寺。又纳财币焉。

前后所将舍利

国史云。真兴王大清三年己巳。梁使沉湖送舍利若于粒。善德王代贞观十七年癸卯。慈藏法师所将佛头骨佛牙佛舍利百粒。佛所着绯罗金点袈裟一领。其舍利分为三。一分在皇龙塔。一分在大和塔。一分并袈裟在通度寺戒坛。其余未详所在。坛有二级。上级之中安石盖如覆镬。谚云。昔在本朝相次有二廉使。礼坛举石镬而敬之。前感修蟒在函中。后见巨蟾蹲石腹。自此不敢举之。近有上将军金公利生庾侍郎硕。以高庙朝受旨指挥江东。仗节到寺。拟欲举石瞻礼。寺僧以往事难之。二公令军士固举之。内有小石函。函袭之中贮以瑠璃筒。筒中舍利只四粒。传示瞻敬。筒有小伤裂处。于是庾公适蓄一水精函子。遂奉施兼藏焉。识之以记移御江都。四年乙未岁也。古记称百枚分藏三处。今唯四尔。既隐现随人。多小不足怪也。又谚云。其皇龙寺塔灾之日。石镬之东面始有大班。至今犹然。即大辽应曆三年癸丑岁也。本朝光庙五载也。塔之第三灾也。曹溪无衣子留诗云。闻噵皇龙灾塔日。连烧一面示无间。是也。自至元甲子已来大朝使佐本国。皇华争来瞻礼。四方云水。辐凑来参。或举不举。真身四枚外。变身舍利。碎如砂砾。现于[穫-禾+石]外。而异香郁烈。弥日不歇者比比有之。此末季一方之奇事也。唐大中五年辛未。入朝使元弘所将佛牙(今未详所在。新罗文圣王代)后唐同光元年癸未。本朝太祖即位六年。入朝使尹质所将五百罗汉像。今在北崇山神光寺。大宋宣和元年己卯亥(睿庙十五年)入贡使郑克永李之美等所将佛牙。今内殿置奉者是也。相传云。昔义湘法师入唐。到终南山至相寺智俨尊者处。隣有宣律师。常受天供。每斋时天厨送食。一日律师请湘公斋。湘至坐定既久。天供过时不至。湘乃空钵而归。天使乃至。律师问今日何故迟。天使曰。满洞有神兵遮拥。不能得入。于是律师知湘公有神卫。乃服其道胜。仍留其供具。翌日又邀俨湘二师斋。具陈其由。湘公从容谓宣曰。师既被天帝所敬。甞闻帝释宫有佛四十齿之一牙。为我等辈请下人间。为福如何。律师后与天使传其意于上帝。帝限七日送与。湘公致敬讫。邀安大内。后至大宋徽宗朝。崇奉左道。时国人传图谶曰。金人败国。黄巾之徒讽。日官奏曰。金人者佛教之谓也。将不利于国家。议将破灭释氏。坑诸沙门。焚烧经典。而别造小舡。载佛牙泛于大海。任随缘流泊。于时适有本朝使者至宋。闻其事。以天花茸五十领。紵布三百匹。行赂于押舡内史。密授佛牙。但流空舡。使臣等既得佛牙来奏。于是睿宗大喜。奉安于十员殿左掖小殿。常钥匙殿门。施香灯于外。每亲幸日开殿瞻敬。至壬辰岁移御次。内官怱遽中忘不收捡。至丙申四月。御愿堂神孝寺释薀光请致敬佛牙。闻于上。勅令内臣遍捡宫中。无得也。时柏台侍御史崔冲命薜伸急徵于诸谒者房。皆未知所措。内臣金承老奏曰。壬辰年移御时。紫门日记推看从之。记云。入内侍大府卿李白全受佛牙函云。召李诘之。对曰。请归家更寻私记。到家捡看。得左番谒者金瑞龙佛牙函准受记来呈。召问瑞龙。无辞以对。又以金承老所奏云壬辰。至今丙申五年间。御佛堂及景灵殿上守等囚禁问。当依违未决。隔三日。夜中瑞龙家园牆里有投掷物声。以火捡看。乃佛牙函也。函本内一重沉香合。次重纯金合。次外重白银函。次外重瑠璃函。次外重螺钿函。各幅子如之。今但瑠璃函尔。喜得之入达于内。有司议。金瑞龙及两殿上守皆诛。晋阳府奏云。因佛事不合多伤人。皆免之。更勅十员殿中庭特造佛牙殿安之。令将士守之。择吉日。请神孝寺上房薀光。领徒三十人。入内设斋敬之。其日入直承宣崔弘上将军崔公衍李令长内侍茶房等侍立于殿庭。依次顶戴敬之。佛牙区穴间。舍利不知数。晋阳府以白银合贮而安之。时主上谓臣下曰。朕自亡佛牙已来。自生四疑。一疑天宫七日限满而上天矣。二疑国乱如此。牙既神物。且移有缘无事之邦矣。三疑贪财小人。盗取函幅。弃之沟壑矣。四疑盗取珍利。而无计自露。匿藏家中矣。今第四疑当之矣。乃放声大哭。满庭皆洒涕。献寿至有炼顶烧臂者不可胜计。得此实录于当时内殿焚修前祇。林寺大禅师觉猷言亲所眼见。使予录之。又至庚午出都之乱。颠沛之甚过于壬辰。十员殿监主禅师心鉴亡身佩持。获兑于贼难。达于大内。大赏其功。移授名刹。今住氷山寺。是亦亲闻于彼。真兴王代天嘉六年乙酉。陈使刘思与释明观。载送佛经论一千七百余卷。贞观十七年。慈藏法师载三藏四百余函来。安于通度寺。兴德王代大和元年丁未。入学僧高丽释丘德齎佛经若干函来。王与诸寺僧徒出迎于兴轮寺前路。大中五年。入朝使元弘齎佛经若干轴来。罗末普耀禅师再至吴越。载大藏经来。即海龙王寺开山祖也。大宋元祐甲戌。有人真赞云。伟哉初祖。巍乎真容。再至吴越。大藏成功。赐衘普耀。凤诏四封。若问其德。白月清风。又大定中。汉南管记彭祖逖留诗云。水云兰若住空王。况是神龙稳一场。毕竟名蓝谁得似。初传像教自南方。有跋云。昔普耀禅师始求大藏于南越。洎旋返次。海风忽起。扁舟出没于波间。师即言曰。意者神龙欲留经耶。遂咒愿乃诚兼奉龙归焉。于是风静波息。既得还国。遍赏山川。求可以安邀处。至此山忽见瑞云起于山上。乃与高弟弘庆经营莲社。然则像教之东渐实始乎此。汉南管记彭祖逖题寺。有龙王堂。颇多灵异。乃当时随经而来止者也。至今犹存。又天成三年戊子。默和尚入唐。亦载大藏经来。本朝睿庙时。慧照国师奉诏西学。市辽本大藏三部而来。一本今在定惠寺(海印寺有一本许参政宅有一本)大安二年。本朝宣宗代。祐世僧统义天入宋。多将天台教观而来。此外方册所不载。高僧信士。往来所齎。不可详记。大教东渐。洋洋乎庆矣哉。赞曰。

 华月夷风尚隔烟  鹿园鹤树二千年
 流传海外真堪贺  东震西乾共一天

按此录义湘传云。永徽初。入唐谒智俨。然据浮石本碑。湘武德八年生。丱岁出家。永徽元年庚戌。与元晓同伴欲西入。至高丽有难而回。至龙朔元年辛酉入唐。就学于智俨。总章元年。俨迁化。咸亨二年。湘来还新罗。长安二年壬寅。示灭。年七十八。则疑与俨公斋于宣律师处。请天宫佛牙。在辛酉至戊辰七八年间也。本朝高庙入江都壬辰年。疑天宫七日限满者误矣。忉利天一日夜当人间一百岁。且从湘公初入唐辛酉。计至高庙壬辰。六百九十三岁也。至庚子年。始满七百年。而七日限已满矣。至出都至元七年庚午。则七百三十年。若如天言。而七日后还天宫。则禅师心鉴出都时。佩持出献者。恐非真佛牙也。于是年春出都前。于大内集诸宗名德。乞佛牙舍利。精勤虽切。而不得一枚。则七日限满上天者几矣。二十一年甲申。修补国清寺金塔。国主与庄穆王后幸妙觉寺。集众庆赞讫。右佛牙与洛山水精念珠如意珠。君臣与大众皆瞻奉顶戴。后并纳金塔内。予亦预斯会。而亲见所谓佛牙者。长三寸许。而无舍利焉无极记。

弥勒仙花  末尸郎  真慈师

第二十四真兴王。姓金氏。名彡夌宗一作深夌宗。以梁大同六年庚申即位。慕伯父法兴之志。一心奉佛。广兴佛寺。度人为僧尼。又天性风味多尚神仙。择人家娘子美艶者。捧为原花要。聚徒选士。教之以孝悌忠信。亦理国之大要也。乃取南毛娘峧贞娘两花。聚徒三四百人。峧贞者嫉妬毛娘。多置酒饮毛娘。至醉潜舁去北川中。举石埋杀之。其徒罔知去处。悲泣而散。有人知其谋者。作歌诱街巷小童唱于街。其徒闻之。寻得其尸于北川中。乃杀峧贞娘。于是大王下令。废原花累年。王又念欲兴邦国须先风月道。更下令选良家男子有德行者。改为花娘。始奉薛原郎为国仙。此花郎国仙之始。故竪碑于溟州。自此使人悛恶更善。上敬下顺。五常六艺。三师六正。广行于代(国史。真智王大建八年庚申始奉花郎。恐史传乃误)及真智王代。有兴轮寺僧真慈(一作贞慈也)每就堂主弥勒像前发原誓言。愿我大圣化作花郎。出现于世。我常亲近睟容。奉以□周旋。其诚恳至祷之情。日盆弥笃。一夕梦有僧。谓曰。汝往熊川(今公州)水源寺。得见弥勒仙花也。慈觉而惊喜。寻其寺行十日程。一步一礼。及到其寺。门外有一郎。侬纤不爽。盼倩而迎。引入小门。邀致宾轩。慈且升且揖曰。郎君素昧平昔。何见待殷勤如此。郎曰。我亦京师人也。见师高蹈远届。劳来之尔。俄而出门。不知所在。慈谓偶尔。不甚异之。但与寺僧叙曩昔之梦兴来之之意。且曰。暂寓下榻。欲待弥勒仙花何如。寺僧欺其情荡然。而见其勤恪。乃曰。此去南隣有千山。自古贤哲寓止。多有冥感。盍归彼居。慈从之至于山下。山灵变老人出迎曰。到此奚为。答曰。愿见弥勒仙花尔。老人曰。向于水源寺之门外。已见弥勒仙花。更来何求。慈闻即惊汗。骤还本寺。居月余。真智王闻之。徵诏问其由。曰郎既自称京师人。圣不虚言。盍觅城中乎。慈奉宸旨会徒众。遍于闾阎间物色求之。有一小郎子。断红齐具。眉彩秀丽。灵妙寺之东北路傍树下婆娑而游。慈迓之惊曰。此弥勒仙花也。乃就而问曰。郎家何在。愿闻芳氏。郎答曰。我名未尸。儿孩时爷孃俱没。未知何姓。于是肩舆而入见于王。王敬爱之。奉为国仙。其和睦子弟。礼义风教。不类于常。风流耀世几七年。忽亡所在。慈哀坏殆甚。然饮沐慈泽。昵承清化。能自悔改。精修为道。晚年亦不知所终。说者曰。未与弥声相近。尸与力形相类。乃託其近似而相谜也。大圣不独感慈之诚欵也。抑有缘于兹土。故比比示现焉。至今国人称神仙曰弥勒仙花。凡有媒係于人者曰未尸。皆慈氏之遗风也。路傍树至今名见郎又俚言似如树(一作印如树)赞曰。

 寻芳一步一瞻风  到处栽培一样功
 羃地春归无觅处  谁知顷刻上林红

南白月二圣  努肹夫得  怛怛朴朴

白月山两圣成道记云。白月山在新罗仇史郡之北(古之屈自郡今义安郡)峰峦奇秀。延袤数百里。真巨镇也。古老相传云。昔唐皇帝甞凿一池。每月望前。月色滉朗中有一山嵓石。如师子隐映花间之影。现于池中。上命画工图其状。遣使搜访天下。至海东见此山有大师子嵓。山之西南二步许有三山。其名花山(其山一体三首。故云三山)与图相近。然未知真伪。以隻履悬于师子嵓之顶。使还奏闻。履影亦现池。帝乃异之。赐名曰白月山(望前白月影现。故以名之)然后池中无影。山之东南三千步许有仙川村。村有二人。其一曰努肹夫得(一作等)父名月藏。母味胜。其一曰怛怛朴朴。父名修梵。母名梵摩(乡传云雉山村。误矣。二士之名方言。二家各以二士心行腾腾苦节二义名之尔)皆风骨不凡。有域外遐想。而相与友善。年皆弱冠。往依村之东北岭外法积房。剃发为僧。未几闻西南雉山村法宗谷僧道村有古寺可以栖真。同往大佛田小佛田二洞各居焉。夫得寓怀真庵。一云壤寺(今怀真洞有古寺基。是也)朴朴居瑠璃光寺(今梨山上有寺基。是也)皆挈妻子而居。经营产业。交相来往。栖神安养。方外之志。未常暂废。观身世无常。因相谓曰。腴田美岁良利也。不如衣食之应念而至。自然得饱煖也。妇女屋宅情好也。不如莲池花藏千圣共游。鹦鹉孔雀以相娱也。况学佛当成佛。修真必得真。今我等既落彩为僧。当脱略缠结。成无上道。岂宜汩没风尘。与俗辈无异也。遂唾谢人间世。将隐于深谷。夜梦白毫光自西而至。光中垂金色臂。摩二人顶。及觉说梦。与之符同。皆感叹久之。遂入白月山无等谷(今南薮洞也)朴朴师占北岭师子嵓。作板屋八尺房而居。故云板房。夫得师占东岭磊石下有水处。亦成方丈而居焉。故云磊房(乡传云。夫得处山北□□洞。今复名。朴朴居山南法精洞磊房。与此相反。以今验之。乡传误矣)各庵而居。夫得勤求弥勒。朴朴礼念弥陀。未盈三载。景龙三年己酉四月八日。圣德王即位八年也。日将夕。有一娘子年几二十。姿仪殊妙。气袭兰麝。俄然到北庵(乡传云南庵)请寄宿焉。因投词曰。行途日落千山暮。路隔城遥绝四隣。今日欲投庵下宿。慈悲和尚莫生嗔。朴朴曰。兰若护净为务。非尔所取近行矣。无滞此处。闭门而入(记云。我百念灰 今。无以血襄见试)娘归南庵(传曰北庵)又请如前。夫得曰。汝从何处犯夜而来。娘答曰。湛然与大虚同体。何有往来。但闻贤士志愿深重。德行高坚。将欲助成菩提□。因投一偈曰。日暮千山路。行行绝四隣。竹松阴转邃。溪洞响犹新。乞宿非迷路。尊师欲指津。愿惟从我请。且莫问何人。师闻之惊骇谓曰。此地非妇女相污。然随顺众生。亦菩萨行之一也。况穷谷夜暗。其可忽视欤。乃迎揖庵中而置之。至夜清心砺操。微灯半壁。谓念厌厌。及夜将艾。娘呼曰。予不幸适有产忧。乞和尚排备苫草。夫得悲矜莫逆。烛火殷勤。娘既产。又请浴。弩肹惭惧交心。然哀悯之情有加无已。又备盆槽。坐娘于中。薪汤以浴之。既而槽中之水香气郁烈。变成金液。弩肹大骇。娘曰。吾师亦宜浴此。肹勉强从之。忽觉精神爽凉。肌肤金色。视其傍忽生一莲台。娘劝之坐。因谓曰。我是观音菩萨。来助大师。成大菩提矣。言讫不现。朴朴谓肹今夜必染戒。将归听之。既至。见肹坐莲台。作弥勒尊像放光明。身彩檀金。不觉扣头而礼曰。何得至于此乎。肹具叙其由。朴朴叹曰。我乃障重。幸逢大圣而反不遇。大德至仁。先吾着鞭。愿无忘昔日之契。事须同摄。肹曰。槽有余液。但可浴之。朴朴又浴。亦如前成无量寿。二尊相对俨然。山下村民闻之。竞来瞻仰。叹曰。希有希有。二圣为说法要。全身蹑云而逝。天宝十四年乙未。新罗景德王即位(古记云。天鉴二十四年乙未法兴即位。何先后倒错之甚如此)闻斯事。以丁酉岁遣使创大伽蓝。号白月山南寺。广德二年(古记云大曆元年。亦误)甲辰七月十五日。寺成。更塑弥勒尊像。安于金堂。额曰。现身成道弥勒之殿。又塑弥陀像安于讲堂。余液不足。涂浴未周。故弥陀像亦有斑驳之痕。额曰。现身成道无量寿殿。议曰。娘可谓应以妇女身摄化者也。华严经摩耶夫人善知识。寄十一地生佛如幻解脱门。今娘之桷产微意在此。观其投词。哀婉可爱。宛转有天仙之趣。呜呼。使娘婆不解随顺众生语言陀罗尼。其能若是乎。其末联宜云。清风一榻莫予嗔。然不尔云者。盖不欲同乎流俗语尔。赞曰。

 滴翠嵓前剥啄声  何人日暮扣云扃
 南庵且近宜寻去  莫踏苍苔污我庭

右北庵。

 谷暗何归已暝烟  南窓有蕈且流连
 夜阑百八深深转  只恐成喧恼客眠

右南庵。

 十里松阴一径迷  访僧来试夜招提
 三槽浴罢天将晓  生下双儿掷向西

右圣娘。

芬皇寺千手大悲  盲儿得眼

景德王代。汉岐里女希明之儿。生五稔而忽盲。一日其母抱儿诣芬皇寺。左殿北壁画千手大悲。前令儿作歌祷之。遂得明。其词曰。

膝肹古召[方*尒] 二尸掌音毛乎支内良 千手观音叱前良中 祈以支白屋尸置内乎多 千隐手 叱千隐目肹 一等下叱放一等肹除恶支 二于万隐吾罗一等沙隐赐以古只内乎叱等邪阿邪也 吾良遗知支赐尸等焉 放冬矣用屋尸慈悲也根古

赞曰。

 竹马葱笙戏陌尘  一朝双碧失瞳人
 不因大士回慈眼  虚度杨花几社春

洛山二大圣  观音  正趣  调信

昔义湘法师始自唐来还。闻大悲真身住此海边崛内。故因名洛山。盖西域宝陀洛伽山。此云小白华。乃白衣大士真身住处。故借此名之。斋戒七日。浮座具晨水上。龙天八部侍从引入崛内参礼。空中出水精念珠一贯给之。湘领受而退。东海龙亦献如意宝珠一颗。师捧出。更斋七日。乃见真容。谓曰。于座上山顶双竹涌生。当其地作殿宜矣。师闻之出崛。果有竹从地涌出。乃作金堂塑像而安之。圆容丽质。俨若天生。其竹还没。方知正是真身住也。因名其寺曰洛山。师以所受二珠镇安于圣殿而去。后有元晓法师。继踵而来。欲求瞻礼初至于南郊水田中。有一白衣女人刈稻。师戏请其禾。女以稻荒戏答之。又行至桥下。一女洗月水帛。师乞水。女酌其秽水献之。师覆弃之。更酌川水而饮之。时野中松上有一青鸟。呼曰休醍□和尚。忽隐不现。其松下有一隻脱鞋。师既到寺。观音座下又有前所见脱鞋一隻。方知前所遇圣女乃真身也。故时人谓之观音松。师欲入圣崛更覩真容。风浪大作。不得入而去。后有崛山祖师梵日。太和年中入唐。到明州开国寺。有一沙弥截左耳在众僧之末。与师言曰。吾亦乡人也。家在溟州界翼岭县德耆坊。师他日若还本国。须成吾舍。既而遍游丛席。得法于盐官(事具在本传)以会昌七年丁卯还国。先创崛山寺而传教。大中十二年戊寅二月十五日。夜梦昔所见沙弥到窓下。曰。昔在明州开国寺。与师有约。既蒙见诺。何其晚也。祖师惊觉。押数十人到翼岭境。寻访其居。有一女居洛山下村。问其名。曰德耆。女有一子年才八岁。常出游于村南石桥边。告其母曰。吾所与游者有金色童子。母以告于师。师惊喜。与其子寻所游桥下。水中有一石佛。舁出之。截左耳类前所见沙弥。即正趣菩萨之像也。乃作简子卜其营构之地。洛山上方吉。乃作殿三间安其像(古本载梵日事在前。相晓二师在后。然按湘晓二师尔□于高宗之代。梵日在于会去之后。相昌一百七十余岁。故今前却而编次之。或云梵日为相之门人。谬妄也)后百余年。野火连延到此山。唯二圣殿独免其灾。余皆煨烬。及西山大兵已来。癸丑甲寅年间。二圣真容及二宝珠移入襄州城。大兵来攻甚急。城将陷。时住持禅师阿行(古名希玄)以银合盛二珠。佩持将逃逸。寺奴名乞升夺取。深埋于地。誓曰。我若不免死于兵。则二宝珠终不现于人间。人无知者。我若不死。当奉二宝献于邦家矣。甲寅十月二十二日城陷。阿行不免。而乞升获免。兵退后掘出。纳于溟州道监仓使。时郎中李禄绥为监仓使。受而藏于监仓库中。每交代传受。至戊午十一月。本业老宿祇林寺住持大禅师觉猷奏曰。洛山二珠。国家神宝。襄州城陷时。寺奴乞升埋于城中。兵退取纳监仓使。藏在溟州营库中。今溟州城殆不能守矣。宜输安御府。主上允可。发夜别抄十人率乞升。取于溟州城。入安于内府。时使介十人各赐银一斤米五石。昔新罗为京师时。有世逵寺(今兴教寺也)之庄舍。在溟州[木*奈]李郡(按地理志。溟州无[木*奈]李郡。唯有[木*奈]城郡。本[木*奈]生郡。今宁越。又牛首州领县有[木*奈]灵郡。本[木*奈]巳郡。今刚州。牛首州今春州今言[木*奈]李郡。未知孰是)本寺遗僧调信为知庄。信到庄上。悦□守金昕公之女。惑之深。屡就洛山大悲前。潜祈得幸。方数年间。其女已有配矣。又往堂前怨大悲之不遂已。哀泣至日暮。情思倦惫。俄成假寝。忽梦金氏娘容豫入门。粲然启齿而谓曰。儿早识上人于半面。心乎爱矣。未甞暂忘。迫于父母之命强从人矣。今愿为同穴之友故来尔信乃颠喜。同归乡里。计活四十余霜。有儿息五。家徒四壁。藜藿不给。遂乃落魄扶携。煳其口于四方。如是十年。周流草野。悬鹑百结。亦不掩体。适过溟州蟹县岭。大儿十五岁者忽餧死。痛哭收瘗于道。从率余四口到羽曲县(今羽县也)结茅于路傍而舍。夫妇老且病。饥不能兴。十岁女儿巡乞。乃为里熬所噬。号痛卧于前。父母为之歔欷。泣下数行。妇乃□澁拭涕。仓卒而语曰。予之始遇君也。色美年芳。衣袴稠鲜。一味之甘得与子分之。数尺之煖得与子共之。出处五十年。情锺莫逆。恩爱绸缪。可谓厚缘。自比年来。衰病岁益深。饥寒日益迫。傍舍壶浆人不容乞。千门之耻重似丘山。儿寒儿饥未遑计补。何暇有爱悦夫妇之心哉。红颜巧笑草上之露。约束芝兰柳絮飘风。君有我而为累。我为君而足忧。细思昔日之欢。适为忧患所阶。君乎予乎奚至此极。与其众鸟之同餧。焉知隻鸾之有镜。寒弃炎附。情所不堪。然而行止非人。离合有数。请从此辞。信闻之大喜。各分二儿将行。女曰。我向桑梓。君其南矣。方分手进途而形开。残灯翳吐。夜色将阑。及旦鬓发尽白。惘惘然殊无人世意。已厌劳生。如饫百年辛苦。贪染之心洒然氷释。于是惭对圣容。忏涤无已。归拨蟹岘所埋儿塚。乃石弥勒也。灌洗奉安于隣寺。还京师免庄任。倾私财创净土寺。勤修白业。后莫知所终。议曰。读此传。掩卷而追绎之。何必信师之梦为然。今皆知其人世之为乐。欣欣然役役然。特未觉尔。乃作词诫之曰。

 快适须臾意已闲  暗从愁里老仓颜
 不须更待黄梁熟  方悟劳生一梦间
 治身臧否先诚意  鳏梦蛾眉贼梦藏
 何似秋来清夜梦  时时合眼到清凉

鱼山佛彰

古记云。万鱼寺者古之慈成山也。又阿耶斯山(当作摩耶斯。此云鱼也)。傍有呵啰国。昔天卵下于海边。作人御国。即首露王。当此时。境内有玉池。池有毒龙焉。万鱼山有五罗刹女。往来交通。故时降电雨。历四年五穀不成。王咒禁不能。稽首请佛说法。然后罗刹女受五戒而无后害。故东海鱼龙遂化为满洞之石。各有锺磬之声(已上古记)又按。大定十二年庚子。即明宗十一年也。始创万鱼寺。栋梁宝林状奏所称山中奇异之迹。与北天竺诃罗国佛影事符同者有三。一。山之侧近地梁州界玉池。亦毒龙所蛰是也。二。有时自江边云气始出来到山顶。云中有音乐之声是也。三。影之西北有盘石。常贮水不绝云。是佛浣濯袈裟之地是也。已上皆宝林之说。今亲来瞻礼。亦乃彰彰可敬信者有二。洞中之石凡三分之二皆有金玉之声是一也。远瞻即现。近瞻不见。或见覔等是一也。北天之文具录于后。可函观佛三昧经第七卷云。佛到耶乾诃罗国。古仙山薝葍花林毒龙之侧。青莲花泉北罗刹穴中阿那斯山南。尔时彼穴有五罗刹。化作女龙。与毒龙通。龙复降雹。罗刹乱行。饥馑疾疫已。历四年。王惊惧。祷祀神祇。于事无益。时有梵志。聪明多智。白言大王伽毗罗净饭王子。今者成道号释迦。文王闻是语。心大欢喜。向佛作礼曰。云何今日佛日已兴。不到此国。尔时如来勅诸比丘。得六神通者。随从佛后。受那乾诃罗王弗婆浮提请。尔时世尊顶放光明。化作一万诸天化佛。往至彼国。尔时龙王及罗刹女五体投地求佛受戒。佛即为说三归五戒。龙王闻已长跪合掌。劝请世尊常住此间。佛若不在。我有恶心。无由得成阿耨菩提。时梵天王复来礼佛。请婆伽婆为未来世诸众生。故莫独偏为此一小龙。百千梵王皆作是请。时龙王出七宝台。奉上如来。佛告龙王。不须此台。汝今但以罗刹石窟持以施我。龙欢喜(云云)。尔时如来安慰龙王。我受汝请。坐汝窟中。经千五百岁。佛涌身入石。犹如明镜。人见面像。诸龙皆现。佛在石内。映现于外。尔时诸龙合掌欢喜不出其地。常见佛日。尔时世尊结伽趺坐在石壁内。众生见时。远望即现。近则不现诸天供养佛影。影亦说法。又云。佛蹵嵓石之上。即便成金玉之声。高僧传云。惠远闻天竺有佛影。昔为龙所留之影。在北天竺月支国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云云)。又法现。西域传云。至那竭国界。那竭城南半由旬有石室。博山西南面佛留影。此中去十余步观之。如佛真形。光明炳着。转远转微。诸国王遣工摹写。莫能髣髴。国人传云。贤劫千佛皆当于此留影。影之西百步许有佛在时剃发剪爪之地(云云)。星函西域记第二卷云。昔如来在世之时。此龙为牧牛之士。供王乳酪。进奏失宜。既获谴啧。心怀恚恨。以金钱买花供养。授记窣堵婆。愿为恶龙破国害王。特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为大龙王。适起恶心。如来鉴此。变神通力而来至此。龙见佛毒心遂止。受不杀戒。因请如来常居此穴。常受我供。佛言。吾将寂灭为汝留影。汝若毒忿。常观吾影。毒心当止。摄神独入石室。远望即现。近则不现。又令石上蹵为七宝(云云)。已上皆经文大略如此。海东人名此山为阿那斯。当作摩那斯。此[番*(匕/匕)]为鱼。盖取彼北天事而称之尔。

台山五万真身

按山中古传。此山之署名真圣住处者。始自慈藏法师。初法师欲见中国五台山文殊真身。以善德王代贞观十年丙申(唐僧传云十二年今从三国本史)入唐。初至中国太和池边石文殊处。虔祈七日。忽梦大圣授四句偈。觉而记忆。然皆梵语。罔然不解。明旦忽有一僧。将绯罗金点袈裟一领。佛钵一具。佛头骨一片到于师边。问何以无聊。师答以梦所受四句偈。梵音不解为辞。僧译之云。呵啰婆佐曩。是曰了知一切法。达[口*((上/示)*聿)]陊佉嘢。云自性无所有。曩伽呬伽曩。云如是解法性。达[口*((上/示)*聿)]卢舍那。云即见卢舍那。仍以所将袈裟等付而嘱云。此是本师释迦尊之道具也。汝善护持。又曰。汝本国艮方溟州界有五台山。一万文殊常住在彼。汝往见之。言已不现。遍寻灵迹。将欲东还太和池龙现身请斋供养七日。乃告云。昔之传偈老僧是真文殊也。亦有叮嘱创寺立塔之事。具载别传。师以贞观十七年来到此山。欲覩真身三日。晦阴不果而还。复住元宁寺。乃见文殊。云至葛蟠处。今净嵓寺是(亦载别传)后有头陀信义。乃梵日之门人也。来寻藏师憩息之地。创庵而居。信义既卒。庵亦久废。有水多寺长老。有缘重创而居。今月精寺是也。藏师之返新罗。净神大王太子宝川孝明二昆弟(按国史。新罗无净神宝川孝明三父子明文。然此记下文云。神龙元年开土立寺。则神龙乃圣德王即位四年乙巳也。王名兴光。本名隆基。神文之第二子也。圣德之兄孝照名理恭。一作洪。亦神文之子。神文政明字日照则净神恐政明神文之讹也。孝明乃孝照一作昭之讹也。记云孝明即位。而神龙年开土立寺云者。亦不细详言之尔。神龙年立寺者乃圣德王也)到河西府(今溟州亦有河西郡是也。一作河曲县。今蔚州非是也)世献角干之家留一宿。翌日过大领。各岭千徒到省乌坪。游览累日。忽一夕昆弟二人密约方外之志。不令人知。逃隐入五台山(古记云。太和元年戊申八月初王隐山中。恐此文大误。按孝照一作昭。以天授三年壬辰即立。时年十六。长安二年壬寅崩。寿二十六。圣德以是年即位。年二十二。若曰太和元年戊申。则先于孝照即位甲辰已过四十五岁。乃太宗文武王之世也。以此知此文为误。故不取之)侍卫不知所归。于是还国。二太子到山中。青莲忽开地上。兄太子结庵而止住。是日宝川庵向东。北行六百余步。北台南麓亦有青莲开处。弟太子孝明又结庵而止。各勤修业。一日同上五峰瞻礼。次东台满月山。有一万观音真身。现在南台麒麟山。八大菩萨为首一万地藏。西台长岭山无量寿如来为首一万大势至。北台象王山释迦如来为首五百大阿罗汉。中台风庐山亦名地卢山。毗卢遮那为首一万文殊。如是五万真身一一瞻礼。每日寅朝。文殊大圣到真如院今上院。变现三十六种形。或时现佛面形。或作宝珠形。或作佛眼形。或作佛手形。或作宝塔形。或万佛头形。或作万灯形。或作金桥形。或作金鼓形。或作金钟形。或作神通形。或作金楼形。或作金轮形。或作金刚柝形。或作金瓮形。或作金钿形。或五色光明形。或五色圆光形。或吉祥草形。或青莲花形。或作金田形。或作银田形。或作佛足形。或作雷电形。或来涌出形。或地神涌出形。或作金凤形。或作金乌形。或马产师子形。或鸡产凤形。或作青龙形。或作白象形。或作鹊鸟形。或牛产师子形。或作游猪形。或作青蛇形。二公每汲洞中水煎茶献供。至夜各庵修道。净神王之弟与王争位。国人废之。遣将军四人到山迎之。先到孝明庵前呼万岁。时有五色云七日垂覆。国人寻云而毕至。排列卤簿。将邀两太子而归。宝川哭泣以辞。乃奉孝明归即位。理国有年(记云在位二十余年。盖崩年寿二十六之讹也。在位但十年尔。又神文之弟争位事。国史无文。未详)以神龙元年(乃唐中宗复位之年圣德即位四年也)乙巳三月初四日始改创真如院。大王亲率百寮到山。营构殿堂。并塑泥像文殊大圣安于堂中。以知识灵卞等五员长转华严经。仍结为华严社。长年供费。每岁春秋。各给近山州县仓租一百石净油一石。以为恒规。自院西行六千步至牟尼岾。古伊岘外柴地十五结。栗枝六结。坐位二结。创置庄舍焉。宝川常汲服其灵洞之水。故晚年肉身飞空。到流沙江外蔚珍国掌天窟停止。诵随求陀罗尼。日夕为课。窟神现身白云。我为窟神已二千年。今日始闻随求真诠。请受菩萨戒。既受已。翌日窟亦无形。宝川惊异。留二十日乃还五台山神圣窟。又修真五十年。忉利天神三时听法。净居天众烹茶供献。四十圣腾空十尺。常时护卫。所持锡杖一日三时作声。绕房三匝。用此为钟磬。随时修业。文殊或灌水宝川顶。为授成道记莂。川将圆寂之日。留记后来山中所行辅益邦家之事云。此山乃白头山之大脉。各台真身常住之地。青在东台。北角下北台南麓之末。宜置观音房。安圆像观音及青地画一万观音像。福田五员昼读八卷金经仁王般若千手咒。夜念观音礼忏。称名圆通社。赤任南台。南面置地藏房。安圆像地藏及赤地画八大菩萨为首一万地藏像。福田五员昼读地藏经金刚般若。夜□察礼忏。称金刚社。曰方西台。南面置弥陀房。安圆像无量寿及白地画无量寿如来为首一万大势至。福田五员昼读八卷法华。夜念弥陀礼忏。称水精社。黑地北台。南面置罗汉堂。安圆像释迦及黑地画释迦如来为首五百罗汉。福田五员昼读佛报恩经涅槃经。夜念涅槃礼忏。称白莲社。黄处中台。直□院中安泥像文殊不动。后壁安黄地画毗卢遮那为首三十六化形。福田五员昼读华严经六百般若。夜念文殊礼忏。称华严社。宝川庵改创华藏寺。安圆像毗卢遮那三尊及大藏经。福田五员长门藏经。夜念华严神众。每年设华严会一百日。称名法轮社。以此华藏寺为五台社之本寺。坚固护持。命净行福田镇长香火。则国王千秋。人民安泰。文虎和平。百穀丰穰矣。又加排下院文殊岬寺为社之都会。福田七员昼夜常行华严神众礼忏。上件三十七员斋料衣费。以河西府道内八州之税充为四事之资。代代君王不忘遵行幸矣。

溟州(古河西府也)五台山宝叱徒太子传记

新罗净神太子宝叱徒。与弟孝明太子。到河西府世献角干家一宿。翌日踰大岭。各领一千人到省乌坪。累日游翫。太和元年八月五日。兄弟同隐入五台山。徒中侍卫等推觅不得。并皆还国。兄太干见中台南下真如院[土*基]下山末青莲开。其地结草菴而居。弟孝明见北台南山末青莲开。亦结草菴而居。兄弟二人礼念修行。五台进敬礼拜。青在东台满月形山。观音真身一万常住。南台麒麟山。八大菩萨为首。一万地藏菩萨常住。白方西台长岭山。无量寿如来为首。一万大势至菩萨常住。黑掌北台相王山。释迦如来为首。五百大阿罗汉常住。黄处中台风炉山。亦名地炉山。毗卢遮那为首。一万文殊常住。真如院地。文殊大圣每日寅朝化现三十六形(三十六形见台山五万真身传)。两太子并礼拜。每日早朝汲于洞水。煎茶供养。一万真身文殊。净神太子弟副君在新罗。争位诛灭。国人遣将军四人到五台山。孝明太子前呼万岁。即是有五色云。自五台至新罗。七日七夜浮光。国人寻光到五台。欲陪两太子还国。宝叱徒太子涕泣不归。陪孝明太子归国即位。在位二十余年。神龙元年三月八日。始开真如院(云云)。宝叱徒太子常服于洞灵水。肉身登空。到流沙江。入蔚珍大国掌天窟修道。还至五台神圣窟。五十年修道(云云)。五台山是白头山大根脉。各台真身常住(云云)。

台山月精寺五类圣众

按寺中所传古记云。慈藏法师初至五台。欲覩真身。于山麓结茅而住。七日不见。而到妙梵山创净岩寺。后有信孝居士者。或云幼童菩萨化身。家在公州。养母纯孝。母非肉不食。士求肉出行山野。路见五鹤射之。有一鹤落一羽而去。士执其羽遮眼而见。人人皆是畜生。故不得肉。而因割股肉进母。后乃出家。舍其家为寺。今为孝家院。士自庆州界至河率。见人多是人形。因有居住之志。路见老妇。问可住处。妇云。过西岭有北向洞可居。言讫不现。士知观音所教。因过省乌坪。入慈藏初结茅处而住。俄有五比丘到云。汝之持来袈裟一幅今何在。士茫然。比丘云。汝所执见人之羽是也。士乃出呈。比丘乃置羽于袈裟阙幅中相合。而非羽乃布也。士与五比丘别。后方知是五类圣众化身也。此月精寺慈藏初结茅。次信孝居士来住。次梵日门人信义头陀来。创庵而住。后有水多寺长老有缘来住。而渐成大寺。寺之五类圣众九层石塔皆圣迹也。相地者云。国内名山。此地最胜。佛法长兴之处云云。

南月山(亦名甘山寺)

寺在京城东南二十许里。金堂主弥勒尊像火光后记云。开元七年己未二月十五日。重阿喰全忘诚。为亡考仁章一吉于亡妃观肖里夫人。敬造甘山寺一所石弥勒一躯。兼及恺元伊飡第恳诚小舍玄度师。姊古巴里。前妻古老里。后妻阿好里。兼庶族及漠一吉喰一幢萨喰聪敏。亡舍妹首肹置等。同营兹善。亡妣肖里夫人。古人成之东海攸反边散也(古人成之以下文未详其意但存古文而已下同)弥陀佛火光后记云。重阿喰金志全。曾以尚衣奉御。又执事侍郎年六十七。致仕闲居。奉为国主大王。伊喰恺元。亡考仁章一吉于。亡妃亡弟。小舍梁诚。沙门玄度。亡妻古路里。亡妹古巴里。又为妻阿好里等。舍甘山庄田建伽蓝。仍造石弥陀一躯。奉为亡考仁章一吉于古人。成之东海攸反边散也(按帝系金恺元乃太宗春秋之弟太子恺元角干也乃丈熙之所生也诚志全乃仁章一吉于之子东海攸反恐法敏葬东海也)。

天龙寺

东都南山之南。有一峰屹起。俗云高位山。山之阳有寺。俚云高寺。或云天龙寺。讨论三韩集云。鸡林土内有客水二条。逆水一条。其逆水客水二源。不镇天灾。则致天龙覆没之灾。俗传云逆水者州之南马等乌村南流川是。又是水之源致大龙寺。中国来使乐鹏龟来见云。破此寺则国亡无日矣。又相传云。昔有檀越。有二女曰天。

女龙女二亲为二女创寺因名之。境地异常。助道之场。罗季残破久矣。众生寺大圣所乳崔殷諴之子承鲁。鲁生肃。肃生侍中齐颜。颜乃重修起废。仍置释迦万日道场。受朝旨。兼有信书愿文留于寺。既卒。为护伽蓝神。颇着灵异。其信书略曰。檀越内史侍郎同内史门下平章事柱国崔齐颜状。东京高位山天龙寺残破有年。弟子特为圣寿天长民国安泰之愿。殿堂廊阁。房舍厨库。已来兴构毕。具石造泥塑佛圣数躯。开置释迦万日道场。既为国修营。官家差定主人亦可。然当遆换交代之时。道场僧众不得安心。侧观入田稠足寺院。如公山地藏寺入田二百结。毗瑟山道仙寺入田二十结。西京之四面山寺各田二十结。例皆勿论有职无职。须择戒备才高者。社中众望。连次住持。焚修以为恒规。弟子闻风而悦。我此天龙寺亦于社众之中。择选才德双高大德。兼为栋梁。差主人镇长焚修。具录文字。付在刚司。自当时主人为始。受留守官文通。示道场诸众。各宜知悉。重熙九年六月日。具[衔-金+缶]如前署。按重熙乃契丹兴宗年号。本朝靖宗七年庚辰岁也。

鍪藏寺弥陀殿

京城之东北二十许里。暗谷村之北有鍪藏寺。第三十八元圣大王之考大阿干孝让追封明德大王之为叔父波珍喰追崇所创也。幽谷逈绝。类似削成。所寄冥奥。自生虚白。乃息心乐道之灵境也。寺之上方有弥陀古殿。乃昭成(一作圣)大王之妃桂花王后为大王先逝。中宫乃充充焉皇皇焉。哀戚之至。泣血棘心。思所以幽赞明休光启玄福者。闻西方有大圣曰弥陀。至诚归仰。则善救来迎。是真语者岂欺我哉。乃舍六衣之盛服。罄九府之贮财。召彼名匠。教造弥陀像一躯。并造神众以安之。先是寺有一老僧。忽梦真人坐于石塔东南冈上。向西为大众说法。意谓此地必佛法所住也。心秘之而不向人说。嵓石巉崪。流涧邀迅。匠者不顾。咸谓不臧。及乎辟地。乃得平坦之地。可容堂宇。宛似神基。见者莫不愕然称善。近古来殿则坏圮。而寺独在。谚传太宗统三已后。藏兵鍪于谷中。因名之。

伯严寺石塔舍利

开运三年丙午十月二十九日。康州界任道大监柱贴云。伯严禅寺坐草八县(今草溪)。寺僧偘游上座年三十九。云寺之经始则不知。但古传云。前代新罗时。北宅厅基舍置兹寺。中间久废。去丙寅年中沙木谷阳孚和尚改造住持。丁丑迁化。乙酉年曦阳山竞让和尚来住十年。又乙未年却返牺阳。时有神卓和尚。自南原白嵓薮来入当院。如法住持。又咸雍元年十一月。当院住持得奥微定大师释秀立。定院中常规十条。新竪五层石塔。真身佛舍利四十二粒安邀。以私财立宝。追年供养条。第一当寺护法敬僧严欣伯欣两明神及近岳等三位前。立宝供养条(该传严欣伯欣二人舍家为寺因名曰伯严仍为护法神)金堂药师前。木钵月朔遆米条等。已下不录。

灵鹫寺

寺中古记云。新罗真骨第二十一主神文王代。永淳二年癸未(本文云元年误)宰相忠元公。苌山国(即东莱县亦名莱山国)温井沐浴。还城次到屈井驿桐旨野驻歇。忽见一人放鹰而逐雉。雉飞过金岳。杳无踪迹。闻铃寻之。到屈井县官北井边。鹰坐树上。雉在井中。水浑血色。雉开西翅。抱二雏焉。鹰亦如相。恻隐而不敢攫也。公见之恻然有感。卜问此地云可立寺。归京启于王。移其县于他所。创寺于其地。名灵鹫寺焉。

有德寺

新罗大夫角于崔有德。舍私第为寺。以有德名之。远孙三韩功臣崔彦撝。挂安真影。仍有碑云。

五台山文殊寺石塔记

庭畔石塔。盖新罗人所立也。制作虽淳朴不巧。然甚有灵响。不可胜记。就中一事。闻之诸古老云昔。连谷县人具舡沿海而渔。忽见一塔随逐舟揖。凡水族见其影者。皆逆散四走。以故渔人一无所得。不堪愤恚。寻影而至。盖此塔也。于是共挥斤斫之而去。今此塔四隅皆缺者以此也。予惊叹无已。然怪其置塔稍东而不中。于是仰见一悬板云。比丘处玄曾住此院。辄移置庭心。则二十余年间寂无灵应。及日者求基抵此。乃叹曰。是中庭地。非安塔之所。胡不移东乎。于是众僧乃悟。复移旧处。今所立者是也。余非好怪者。然见其佛之威神。其急于现迹利物如此。为佛子者讵可默而无言耶 时正丰元年丙子十月日白云子记。

三国遗事卷第三

三国遗事卷第四

义解第五

圆光西学

唐续高僧传第十三卷载。新罗皇隆寺释圆光。俗姓朴氏。本住三韩。卞韩辰韩马韩。光即辰韩人也。家世海东。祖习绵远。而神器恢廓。爱染篇章。校猎玄儒。讨雠子史。文华腾翥于韩服。博赡犹愧于中原。遂割略亲朋。发愤溟渤。年二十五。乘舶造于金陵。有陈之世。号称文国。故得谘考先疑。询猷了义。初听庄严旻公弟子讲素霑世典。谓理穷神。及闻释宗。反同腐芥。虚寻名教。实惧生涯。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有勅许焉。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游历讲肆。具尽嘉谋。领牒微言。不谢光景。故得成实涅槃薀括心府。三藏释论遍所披寻。末又投吴之虎山。念定相沿。无忘觉观。息心之众。云结林泉。并以综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易拟。筒直难亏。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于即顿绝人事。盘游圣迹。摄想青霄。缅谢终古。时有信士宅居山下。请光出讲。固辞不许。苦事邀延。遂从其志。创通成论。末讲般若。皆思解佼彻嘉。问飞移。兼[纟*柔]。以绚采。织综词义。听者欣欣会其心府。从此因循旧章。开化成任。每法轮一动。辄倾注江湖。虽是异域通传。而沐道顿除嫌郄。故名望横流。播于岭表。披榛负槖而至者。相接如鳞。会隋后御宇。威加南国。曆穷其数。军入杨都。遂被乱兵。将加刑戮。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走赴救乏。了无火状。但见光在塔前被缚将杀。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斯临危达感如此也。光学通吴越。便欲观化周秦。开皇九年来游帝宇。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奉佩文言。振绩。微绪。又驰慧解。宣誉京皋。勣业既成。道东须继。本国远闻。上启频请。有勅厚加劳问。放归桑梓。光往还累纪。老幼相欣。新罗王金氏面申虔敬仰若圣人。光性在虚闲。情多汎爱。言常含笑。愠结不形。而牋表启书。往还国命。并出自胸襟。一隅倾奉。皆委以治方。询之道化。事异锦衣。请同观国。乘机敷训。垂范于今。年齿既高。乘舆入内。衣服药食。并王手自营。不许佐助。用希专福。其感敬为此类也。将终之前。王亲执慰嘱累遗法。兼济民斯为说。徵祥被于海曲。以彼建福五十八年少觉不悆。经于七日遗诫清切。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春秋九十有九。即唐贞观四年也(宜云十四年)当终之时。寺东北虚中音乐满空。异香充院。道俗悲庆。知其灵感。遂葬于郊外。国给羽仪。葬具同于王礼。后有俗人儿胎死者。彼土谚云。当于有福人墓埋之。种胤不绝。乃私瘗于坟侧。当日震。此胎尸掷于茔外。由此不怀。敬者率崇仰焉。有弟子圆安。神忘机頴。性希历览。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东观不耐。又西燕魏。后展帝京。备通方俗。寻诸经论。跨轹大纲。洞清纤旨。晚归心学。高轨光尘。初住京寺。以道素有闻。特进萧瑀奏请住于蓝田所造津梁寺。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安尝叙光云。本国王染患。医治不损。请光入宫。别省安置。夜别二时为说深法。受戒忏悔。王大信奉。一时初夜王见光首。金色晃然有象。日轮随身而至。王后宫女同共观之。由是重发胜心。克留疾所。不久遂差。光于辰韩马韩之间。盛通正法。每岁再讲。匠成后学。之资。并充营寺。余惟衣盋而已(载达函)。

又东京安逸户长贞孝家在古本殊异传载。圆光法师传曰。法师俗姓薛氏。王京人也。初为僧学佛法。年三十岁思静居修道。独居三岐山。后四年有一比丘来。所居不远。别作兰若。居二年。为人强勐。好修咒述。法师夜独坐诵经。忽有神声呼其名。善哉善哉汝之修行。凡修者虽众。如法者稀有。今见隣有比丘。径修咒术而无所得。喧声恼他。静念住处。碍我行路。每有去来。几发恶心。法师为我语告。而使移迁。若久住者。恐我忽作罪业。明日法师往而告曰。吾于昨夜有听神言。比丘可移别处。不然应有余殃。比丘对曰。至行者为魔所眩。法师何忧狐鬼之言乎。其夜神又来曰。向我告事。比丘有何答乎。法师恐神瞋怒而对曰。终未了说。若强语者。何敢不听。神曰。吾已具闻。法师何须补说。但可默然见我所为。遂辞而去。夜中有声如雷震。明日视之。山颓填比丘所在兰若。神亦来曰。师见如何。法师对曰。见甚惊惧。神曰。我岁几于三千年。神术最壮。此是小事。何足为惊。但复将来之事。无所不知。天下之事。无所不达。今思法师唯居此处。虽有自利之行。而无利他之功。现在不扬高名。未来不取胜果。盍採佛法于中国。导群迷于东海。对曰。学道中国。是本所愿。海陆逈阻。不能自通而已。神祥诱归中国所行之计。法师依其言归中国。留十一年。博通三藏。兼学儒术。真平王二十二年庚申(三国史云。明年辛酉来)。师将理策东还。乃随中国朝聘使还国。法师欲谢神。至前住三岐山寺。夜中神亦来呼其名曰。海陆途间。往还如何。对曰。蒙神鸿恩。平安到讫。神曰。吾亦授戒于神。仍结生生相济之约。又请曰。神之真容可得见耶。神曰。法师若欲见我形。平旦可望东天之际。法师明日望之。有大臂贯云接于天际。其夜神亦来曰。法师见我臂耶。对曰。见已甚奇绝异。因此俗号臂长山。神曰。虽有此身。不免无常之害。故吾无月日舍身其岭。法师来送长逝之魂。待约曰往看。有一老狐黑如枈。但吸吸无息。俄然而死。法师始自中国来。本朝君臣敬重为师。常讲大乘经典。此时高丽百济常侵边鄙。王甚患之。欲请兵于隋(宜作唐)请法师作乞兵表。皇帝见以三十万兵亲征高丽。自此知法师旁通儒术也。享年八十四入寂。葬明活城西。又三国史列传云。贤士贵山者沙梁部人也。与同里箒项为友。二人相谓曰。我等期与士君子游。而不先正心持身。则恐不免于招辱。盍问道于贤者之侧乎。时闻圆光法师入隋回。寓止嘉瑟岬(或作加西。又嘉栖。皆方言也。岬俗云古尸。故或云古尸寺。言岬寺也。今云门寺东九千步许有加西岘。或云嘉瑟岘。岘之北洞有寺基是也)二人诣门进告昌。俗士颛蒙无所知识。愿赐一言以为终身之诫。光曰。佛教有菩萨戒其别有十。若等为人臣子。恐不能堪。今有世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亲以孝。三曰。交友有信。四曰。临战无退。五曰。杀生有择。若行之无忽。贵山等曰。他则既受命矣。所谓杀生有择特未晓也。光曰。六斋曰春夏月不杀。是择时也。不杀使畜。谓马牛鸡犬。不杀细物。谓肉不足一脔。是择物也。此亦唯其所用。不求多杀。此是世俗之善戒也。贵山等曰。自今以后。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后二人从军事。皆有奇功于国家。又建福三十年癸酉(即真平王即位三十五年也)秋。隋使王世仪至。于皇龙寺设百座道场。请诸高德说经。光最居上首。议曰。原宗兴法已来津梁始置。而未遑堂粤。故宜以归戒灭忏之法开晓愚迷。故光于所住嘉栖岬。置占察宝以为恒规。时有檀越尼纳田于占察宝。今东平郡之田一百结是也。古籍犹存。光性好虚静。言常含笑。形无愠色。年腊既迈。乘舆入内。当时群彦。德义攸属。无敢出其右者。文藻之赡。一隅所倾。年八十余。卒于贞观间。浮图在三岐山金谷寺(今安康之西南洞也。亦明活之西也)唐传云。告寂皇隆寺。未详其地。疑皇龙之讹也。如芬皇作王芬寺之例也。据如上唐乡二传之文。但姓氏之朴薛。出家之东西。如二人焉。不敢详定。故两存之。然彼诸传记。皆无鹊岬璃目与云门之事。而乡人金陟明谬以街巷之说润文作光师传。滥记云门开山祖宝壤师之事迹。合为一传。后撰海东僧传者。承误而录之。故时人多惑之。因辨于此。不加减一字。载二传之文详矣。陈隋之世。海东人鲜有航海问道者。设有。犹未大振。及光之后。继踵西学者憧憧焉。光乃启途矣。赞曰。

 航海初穿汉地云  几人来往挹清芬
 昔年踪迹青山在  金谷嘉西事可闻

宝壤梨木

释宝壤传。不载乡井氏族。谨按清道郡司籍载。天福八年癸酉(太祖即位第二十六年也)正月日。清道郡界里审使顺英大乃末水文等柱贴公文。云门山禅院长生南阿尼岾。东嘉西岘(云云)。同薮三刚典主人宝壤和尚。院主玄会长老。贞座玄两上座。直岁信元禅师(右公文清道郡都田帐传准)又开运三年丙辰。云门山禅院长生标塔公文一道。长生十一阿尼岾。嘉西岘。亩岘。西北买岘(一作面知村)。北猪。足门等。又庚寅年。晋阳府贴五道按察使。各道禅教寺院始创年月形止。审检成籍时。差使员东京掌书记李僐审检记载。王丰六年辛巳(大金年号。本朝毅宗即位十六年也)九月。郡中古籍裨补记准清道郡前副户长御侮副尉李则桢户在右人消息及谚传记载。致仕上户长金亮辛。致仕户长旻育。户长同正尹应前其人珍奇等与时上户长用成等言语。时太守李思老户长亮辛年八十九。余辈皆七十已上。用成年六十已上(云云次不准)罗代已来。当郡寺院。鹊岬已下中小寺院。三韩乱亡间。大鹊岬。小鹊岬。所宝岬。天门岬。嘉西岬等五岬皆亡坏。五岬柱合在大鹊岬。祖师知识(上文云宝壤)大国传法来。还次西海中。龙邀入宫中。念经施金罗袈裟一领。兼施一子璃目。为侍奉而追之。嘱曰于时三国扰动。未有归依佛法之君主。若与吾子归本国鹊岬。创寺而居。可以避贼。抑亦不数年内。必有护法贤君。出定三国矣。言讫。相别而来。还及至兹洞。忽有老僧。自称圆光。抱弔樻而出。授之而没(按圆光以陈末入中国。开皇间东还。住嘉西岬。而没于皇隆。计至清泰之初。无虑三百年矣。今悲叹诸岬皆癈。而喜见壤来而将兴。故告之尔)于是壤师将兴癈寺而登北岭望之。庭有五层黄塔。下来寻之则无迹。再陟望之。有群鹊啄地。乃思海龙鹊岬之言寻掘之。果有遗塼无数。聚而蕴崇之。塔成而无遗塼。知是前代伽蓝墟也。毕。创寺而住焉。因名鹊岬寺。未几太祖统一三国。闻师至此创院而居。乃合五岬田束五百结纳寺。以清泰四年丁酉。赐额曰云门禅寺。以奉袈裟之灵荫。璃目常在寺侧小潭。阴隲法化。忽一年元旱。田蔬焦藁。壤勅璃目行雨。一境告足。天帝将诛不识璃目告急于师。师藏于床下。俄有天使到庭。请出璃目。师指庭前梨木。乃震之而上天。梨木萎摧。龙抚之即苏(一云师咒之而生)其木近年倒地。有人作楗椎。安置善法堂及食堂。其椎柄有铭。初师入唐回。先止于推火之奉圣寺。适太祖东征至清道境。山贼啸聚于犬城(有山岑临水峭立。今俗恶其名。改云犬城)骄傲不格。太祖至于山下。问师以易制之述。师答曰。夫犬之为物。司夜而不司昼。守前而忘其后。宜以昼击其北。祖从之。果败降。太祖嘉乃神谋。岁给近县租五十硕。以供香火。是以寺安二圣真容。因名奉圣寺。后迁至鹊岬。而大创终焉。师之行状古传不载。谚云。与石崛备虚师(一作毗虚)为昆弟。奉圣石崛云门三寺。连峯栉比。交相往还。尔后人改作新罗异传。滥记鹊塔璃目之事于圆光传中。系犬城事于毗虚传。既谬矣。又作海东僧传者。从而润文。使宝壤无传。而疑误后人。诬妄几何。

良志使锡

释良志。未详祖考乡邑。唯现迹于善德王朝。锡杖头挂一布帒。锡自飞至檀越家。振拂而鸣户。知之纳斋费。帒满则飞还。故名其所住曰锡杖寺。其神异莫测皆类此。旁通杂誉。神妙绝比。又善笔札。灵庙。丈六三尊。天王像。并殿塔之瓦。天王寺塔下八部神将。法林寺主佛三尊。左右金刚神等皆所塑也。书灵庙法林二寺额。又尝彫砖造一小塔。并造三千佛。安其塔置于寺中。致敬焉。其塑灵庙之丈六也。自入定以正受所对为揉式。故倾城士女争运泥土。风谣云。

来如来如来如 来如哀反多罗 哀反多矣徒良 功德修叱如良来如

至今土人舂[柜-匚+囗]役作皆用之。盖始于此。像成之费。入穀二万三千七百硕(或云金时祖)议曰。师可谓才全德充。而以大方隐于末技者也。赞曰。

 斋罢堂前锡杖闲  静装炉鸭自焚檀
 残经读了无余事  聊塑圆容合掌看

归竺诸师

广函求法高僧传云。释阿离那(一作耶)跋摩(一作□)新罗人也。初希王教。早入中华。思觐圣踪。勇锐弥增。以贞观年中离长安。到五天住那兰陀寺。多阅律论抄写具荚痛矣归心所期不遂。忽于寺中无常。龄七十余。继此有惠业。玄泰。求本。玄恪。惠轮。玄游。复有二亡名法师等。皆忘身顺法。观化中天。而或夭于中途。或生存住彼寺者。竟未有能复鸡贵与唐室者。唯玄泰师克返归唐。亦莫知所终。天竺人呼海东云矩矩吒瑿说罗。矩矩吒言鸡也。瑿说罗言贵也。彼土相传云。其国敬鸡神而取尊。故戴翎羽而表饰也。赞曰。

 天竺天遥万叠山  可怜游士力登攀
 几回月送孤帆去  未见云随一杖还

二惠同尘

释惠宿。沉光于好世郎徒。郎既让名黄卷。师亦隐居赤善村(今安康县有赤谷村)二十余年。时国仙瞿旵公尝往其郊。纵猎一日。宿出于道左。揽辔而请曰。庸僧亦愿随从可乎。公许之。于是纵横驰突。裸袒相先。公既悦。及休劳坐。数炮烹相饷。宿亦与啖囓。略无忤色。既而进于前曰。今有美鲜于此。益荐之何。公曰善。宿屏人割其股。寘盘以荐。衣血淋漓。公愕然曰。何至此耶。宿曰。始吾谓公仁人也。能恕己通物也。故从之尔。今察公所好。唯杀戮之耽。笃害彼自养而已。岂仁人君子之所为。非吾徒也。遂拂衣而行。公大惭。视其所食盘中。鲜胾不灭。公甚异之。归奏于朝。真平王闻之。遣使徵迎。宿示卧妇床而寝。中使陋焉。返行七八里。逢师于途。问其所从来。曰。城中檀越家赴七日斋。席罢而来矣。中使以其语达于上。又遣人检檀越家。其事亦实。未几宿忽死。村人舆葬于耳岘(一作刷岘)东。其村人有自岘西来者。逢宿于途中。问其何往。曰。久居此地。欲游他方尔。相揖而别。行半许里。蹑云而逝。其人至岘东。见葬者未散。具说其由。开塚视之。唯芒鞋一隻而已。今安康县之北有寺名惠宿。乃其所居云。亦有浮图焉。

释惠空。天真公之家佣妪之子。小名忧助(盖方言也)公尝患疮滨于死。而候慰填街。忧助年七岁谓其母曰。家有何事宾客之多也。母曰。家公发恶疾将死矣。尔何不知。助曰。吾能右之。母异其言告于公。公使唤来。至坐床下。无一语须臾疮溃。公谓偶尔。不甚异之。既壮。为公养鹰。甚惬公意。初公之弟有得官赴外者。请公之选鹰归治所。一夕公忽忆其鹰。明晨拟遣助取之。助已先知之。俄顷取鹰。昧爽献之。公大惊悟。方知昔日救疮之事皆匹测也。谓曰。僕不知至圣之托吾家。狂言非礼污辱之。厥罪何雪。而后乃今。愿为导师导我也。遂下拜。灵异既着。遂出家为僧。易名惠空常住一小寺。每猖狂大醉。负篑歌舞于街巷。号负篑和尚。所居寺因名夫盖寺。乃篑之乡言也。每入寺之井中。数月不出。因以师名名其井。每出有碧衣神童先涌。故寺僧以此为候。既出。衣裳不湿。晚年移止恒沙寺(今迎日县吾鱼寺谚云。恒沙人出世。故名恒沙洞)时元晓撰诸经疏。每就师质疑。或相调戏。一日二公沿溪掇鱼虾而啖之。放便于石上。公指之戏曰汝屎吾鱼。故因名吾鱼寺。或人以此为晓师之语滥也。乡俗讹呼其溪曰芼矣川。瞿旵公尝游山。见公死僵于山路中。其尸膖胀烂生虫蛆。悲叹久之。及回辔入城。见公大醉歌舞于市中。又一日将草索綯入灵庙寺。围结于金堂与左右经楼及南门廊庑。告刚司。此索须三日后取之。刚司异焉而从之。果三日善德王驾幸入寺。志鬼心火出烧其塔。唯结索处获免。又神即祖师明朗新创金刚寺。设落成会。龙象毕集。唯师不赴。朗即焚香虔祷。小[这-言+苑]公至。时方大雨。衣袴不湿。足不沾泥。谓明朗曰。辱召勤勤。故兹来矣。灵迹颇多。及终。浮空告寂。舍利莫知其数。尝见肇论。曰。是吾昔所撰也。乃知僧肇之后有也。赞曰。

 草原纵猎床头卧  酒肆狂歌井底眠
 隻履浮空何处去  一双珍重火中莲

慈藏定律

大德慈藏金氏本。辰韩真骨苏判(三级爵名)茂林之子。其父历官清要。绝无后胤。乃归心三宝。造于千部观音。希生一息。祝曰。若生男子。舍作法海津梁。母忽梦星坠入怀。因有娠。及诞。与释尊同日。名善宗郎。神志澄睿。文思日赡。而无染世趣。早丧二亲。转厌尘譁。捐妻息。舍田园为亢宁寺。独处幽险。不避狼虎。修枯骨观。微或倦弊。乃作小室。周障荆棘。裸坐其中。动辄箴刺。头悬在梁。以祛昏瞑。适台辅有阙。门阀当议。累徵不赴。王乃勅曰。不就斩之。藏闻之曰。吾宁一日持戒而死。不愿百年破戒而生。事闻。上许令出家。乃深隐岩丛。粮粒不恤。时有异禽。含果来供。就手而喰。俄梦天人来授五戒。方始出谷。乡邑士女。争来受戒。藏自叹边生西希大化。以仁平三年丙申岁(即贞观十年也)受勅。与门人僧实等十余辈西入唐。谒清凉山。山有曼殊大圣塑相。彼国相传云。帝释天将工来彫也。藏于像前祷祈冥感。梦像摩顶授梵偈。觉而未解。及旦有异僧来释云(已出皇龙塔篇)又曰。虽学万教。未有过此文。以袈裟舍利等付之而灭(藏公初匿之。故唐僧传不载)藏知已蒙圣莂。乃下北台。抵大和池入京师。太宗勅使慰抚。安置胜光别院。宠赐频厚。藏嫌其繁。拥启表入终南云际寺之东崿。架嵓为室。居三年。人神受戒。灵应日错。辞烦不载。既而再入京。又蒙勅慰。赐绢二百疋。用资衣费。贞观十七年癸卯。本国善德王上表乞还。诏许引入宫。赐绢一领。杂綵五百端。东宫亦赐二百端。又多礼贶。藏以本朝经像未充。乞齎藏经一部。洎诸幡幢花盖。堪为福利者皆载之。既至。洎举国欣迎。命住芬皇寺(唐传作王芬)给侍稠渥一夏。请至宫中讲大乘论。又于皇龙寺演菩萨戒本七日七夜。天降甘澍。云雾暗霭。覆所讲堂。四众咸服其异。朝廷议曰。佛教东渐。虽百千龄。其于住持修奉。轨仪阙如也。非夫纲。理无以肃清。启勅藏为大国统。凡僧尼一切规猷。总委僧统主之(按北齐天宝中。国置十统有司卷宜甄异之。于是宣帝以法上法师为大统。余为通统。又梁陈之间。有国统。州统。国都。州都。僧都。僧正。都维乃等名。惣属昭玄曹。曹即领僧尼官名。唐初又有十大德之盛。新罗真兴王十一年庚午。以安藏法师为大书省一人。又有小书省二人。明年辛未。以高丽惠亮法师为国统。亦云寺主。宝良法师为大都维那一人。及州统九人。郡统十八人等。至藏更置大国统一人。盖非常职也亦犹夫礼郎为大角干。金庾信大大角干。后至元圣大王元年。又置僧官名授法典。以大舍一人史二人为司栋。僧中有才行者众之。有故即替。无定年限。故今紫衣之徒。亦律寺之别也。乡传云。藏入唐太宗。迎至式乾殿请讲华严。天降甘露。开为国师云者妄矣。唐传与国史皆无文)藏值斯嘉会。勇激弘通令僧尼五部。各增旧学。半月说戒。冬春总试。令知持犯。置员管维持之。又遣巡使历检外寺。诫砺僧失。严饰经像。为恒式。一代护法于斯盛矣。如夫子自卫返鲁。乐正雅颂各得其宜。当此之际。国中之人。受戒奉佛。十室八九。祝发请度。岁月增至。乃创通度寺。筑戒坛以度四来(戒坛事已出上)又改营生缘里第元宁寺。设落成会。讲杂花万偈。感五十二女。现身证听。使门人植树如其数。以旌厥异。因号知识树。甞以邦国服章不同诸夏。举议于朝。签允曰臧。乃以真德王三年己酉。始服中朝衣冠。明年庚戌又奉正朔。始行永徽号。自后每有朝觐。列在上蕃。藏之功也。暮年谢辞京辇于江陵郡(今冥州也)创水多寺居焉。复梦真僧状北台所见。来告曰。明日见汝于大松汀。惊悸而起。早行而松汀。果感文殊来格。谘询法要。乃曰。重期于太伯葛蟠地。遂隐不现(松汀至今不生荆刺。亦不栖鹰鸇之类云)藏往太伯山寻之。见巨蟒蟠结树下。谓侍者曰。此所谓葛蟠地。乃创石南院(今净岩寺)以候圣降。粤有老居士。方袍繿缕。荷葛篑。盛死狗儿来。谓侍者曰。欲见慈藏来尔。门者曰。自奉山箒未见忤犯吾师讳者。汝何人斯尔狂言乎。居士曰。但告汝师。遂入告。藏不之觉曰。殆狂者耶。门人出诟逐之。居士曰。归欤归欤有我相者焉得见我。乃倒篑拂之。狗变为师子宝座。陞坐放光而去。藏闻之。方具威仪。寻光而趍登南岭。已杳然不及。遂殒□而卒。荼毗安骨于石穴中。凡藏之缔搆寺塔十有余所。每一兴造必有异祥。故蒲塞供填市。不日而成。藏之道具布袜。并太和龙所献木鸭枕。与释尊由衣等。合在通度寺。又巘阳县(今彦阳)有鸭游寺。枕鸭尝于此现异。故名之。又有释圆胜者。先藏西学。而同还桑梓。助弘律部云。赞曰。

 曾向清凉梦破回  七篇三聚一时开
 欲令缁素衣惭愧  东国衣冠上国裁

元晓不覊

圣师元晓俗姓薛氏。祖仍皮公。亦云赤大公。今赤大渊侧有仍皮公庙。父谈捺乃末。初示生于押梁郡南(今章山郡)佛地村北栗谷裟罗树下。村名佛地。或作发智村(俚云弗等乙村)裟罗树者。谚云。师之家本住此谷西南。母既娠而月满。适过此谷栗树下。忽分产而仓皇不能归家。且以夫衣挂树。而寝处其中。因号树曰裟罗树。其树之实亦异于常。至今称裟罗栗古。传昔有主寺者。给寺奴一人。一夕馔栗二枚。奴讼于官。官吏怪之。取栗检之。一枚盈一钵。乃皈判给一枚。故因名栗谷。师既出家。舍其宅为寺。名初开。树之旁置寺曰裟罗。师之行状云。是京师人。从祖考也。唐僧传云。本下湘州之人。按麟德二年间。文武王割上州下州之地。置歃良州。则下州乃今之昌宁郡也。押梁郡本下州之属县。上州则今尚州。亦作湘州也。佛地村今属慈仁县。则乃押梁之所分开也。师生小名誓幢。第名新幢(幢者俗云毛也)初母梦流星入怀。因而有娠。及将产。有五色云覆地。真平王三十九年。大业十三年丁丑岁也生而頴异。学不从师。其游方始末。弘通茂迹具载唐传与行状。不可具载。唯乡传所记有一二段异事。师尝一日风颠唱街云。谁许没柯斧。我斫支天柱。人皆未喻。时太宗闻之曰。此师殆欲得贵妇产贤子之谓尔。国有大贤。利莫大焉。时瑶石宫(今学院是也)有寡公主。勅宫吏觅晓引入。宫吏奉勅将求之。已自南山来过蚊川桥(沙川。俗云年川。又蚊川。又桥名榆桥也)遇之。佯堕水中湿衣袴。吏引师于宫。褫衣晒[日*良]。因留宿焉。公主果有娠。生薛聪。聪生而睿敏。博通经史。新罗十贤中一也。以方音通会华夷方俗物名。训解六经文学。至今海东业明经者。传受不绝。晓既失戒生聪。已后易俗服。自号小姓居士。偶得优人舞弄大瓠。其状瑰奇。因其形製为道具。以华严经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命名曰无碍。仍作歌流于世。尝持此。千村万落且歌且舞。化咏而归。使桑枢瓮牖玃猴之辈。皆识佛陀之号。咸作南无之称。晓之化大矣哉。其生缘之村名佛地。寺名初开。自称元晓者。盖初辉佛日之意尔。元晓亦是方言也。当时人皆以乡言称之。始且也。曾住芬皇寺。纂华严疏至第四十回向品。终乃绝笔。又尝因讼分躯于百松。故皆谓位阶初地矣。亦因海龙之诱承诏于路上。撰三昧经疏。置笔砚于牛之两角上。因谓之角乘。亦表本始二觉之微旨也。大安法师排来而粘纸。亦知音唱和也。既入寂。聪碎遗骸。塑真容。安芬皇寺。以表敬慕终天之志。聪时旁礼。像忽回顾。至今犹顾矣。晓尝所居穴寺旁有聪家之墟云赞曰。

 角乘初开三昧轴  舞壶终挂万街风
 月明瑶石春眠去  门掩芬皇顾影空

回顾至。

义湘传教

法师义湘。考曰韩信金氏。年二十九依京师皇福寺落发。未几西图观化。遂与元晓道出辽东。边戍逻之为谍者。囚闭者累旬。仅免而还(事在崔侯本传及晓师行状等)永徽初。会唐使舡有西还者。寓载入中国。初止杨州。州将刘至仁请留衙内。供养丰赡。寻往终南山至相寺谒智俨。俨前夕梦一大树生海东。枝叶溥布。来荫神州。上有凤巢。登视之。有一摩尼宝珠。光明属远。觉而惊异。洒扫而待。湘乃至。殊礼迎际。从容谓曰。吾昨者之梦。子来投我之兆。许为入室。杂花妙旨。剖析幽微俨喜。逢郢质克发新致。可谓钩深索隐蓝茜沮本色。既而本国丞相金钦纯一作仁问良图等。往囚于唐。高宗将大举东征。钦纯等密遣湘诱而先之。以咸享元年庚午还国。闻事于朝。命神印大德明朗。假设密坛法穰之。国乃免。仪凤元年。湘归太伯山。奉朝旨创浮石寺。敷敞大乘灵感颇着。终南门人贤首撰搜玄疏。送副本于湘处。并奉书勤恳曰。西京崇福寺僧法藏。致书于海东新罗华严法师侍者。一从分别二十余年。倾望之诚岂离心首。加以烟云万里海陆千重。恨此一身不复再面。抱怀恋恋。夫何可言。故由夙世同因今生同业。得于此报。俱沐大经。特蒙先师授兹粤典。仰承上人归乡之后。开演华严。宣扬法界。无碍缘起。重重帝网。新新佛国。利益弘广。喜跃增深。是知如来灭后。光辉佛日。再转法轮。令法久住者。其唯法师矣。藏进趣无成。周旋寡况。仰念兹典。愧荷先师。随分受持。不能舍离。希凭此业。用结来因。但以和尚章疏义丰文简。致令后人多难趣。入是以录和尚微言妙旨。勒成义记。近因胜诠法师抄写。还乡传之彼士。请上人详检臧否。幸示箴诲。伏愿当当来世。舍身受身。相与同于卢舍那。听受如此。无尽妙法。修行如此。无量普贤愿行。傥余恶业。一朝颠坠。伏希上人不遗宿昔。在诸趣中。示以正道。人信之次。时访存没。不具(文载大文类)湘乃令十刹传教。太伯山浮石寺。原州毗摩罗伽耶之海印。毗瑟之玉泉。金井之梵鱼。南岳华严寺等是也。又着法界图书印并略疏。括尽一乘枢要。千载龟镜。竞所珍佩。余无撰述。甞鼎味一脔足矣图成总章元年戊辰。是年俨亦归寂。如孔氏之绝笔于获麟矣。世传湘乃金山宝盖之幻有也。徒弟悟真。智通。表训。真定。真藏。道融。良圆。相源。能仁。义寂等十大德为领首。皆亚圣也。各有传。真甞处下柯山鹘嵓寺。每夜伸臂点浮石室灯。通着锥洞记。盖承亲训。故辞多诣妙。训曾住佛国寺。常往来天宫。湘住皇福寺时。与徒众绕塔。每步虚而上。不以阶升。故其塔不设梯磴。其徒离阶三尺。履空而旋。湘乃顾谓曰。世人见此。必以为怪。不可以训世。余如崔侯所撰本传。赞曰。

 披榛跨海冐烟尘  至相门开接瑞珍
 采采杂花我故国  终南太伯一般春

蛇福不言

京师万善北里有寡女。不夫而孕。既产。年至十二岁不语。亦不起。因号蛇童(下或作蛇卜巴又伏等皆言童也)一日其母死。时元晓住高仙寺。晓见之迎礼。福不答拜而曰。君我昔日驮经牸牛。今已亡矣。偕葬何如。晓曰诺。遂与到家。令晓布萨授戒。临尸祝曰。莫生兮其死也苦。莫死兮其生也苦。福曰词烦。更之曰。死生苦兮。二公舆归活里山东麓。晓曰。葬智惠虎于智惠林中。不亦宜乎。福乃作偈曰。往昔释迦牟尼佛。裟罗树间入涅槃。于今亦有如彼者。欲入莲花藏界宽。言讫拔茅茎。下有世界。晃朗清虚。七宝栏楯。楼阁庄严。殆非人间世。福负尸共入其地。奄然而合。晓乃还。后人为创寺于金刚山东南。额曰道场寺。每年三月十四日。行占察会为恒规。福之应世唯示此尔。俚谚多以荒唐之说托焉。可笑。赞曰。

 渊默龙眠岂等闲  临行一曲没多般
 苦兮生死元非苦  华藏浮休世界宽

真表传简

释真表。完山州(今全州牧)万顷县人(或作豆乃山县。或作那山县。今万顷。古名亘乃山县也。负宁传释□之。乡里。云金山县人。以寺名乃县名溷之也。)父曰真乃末。母吉宝娘。姓井氏。年至十二岁。投金山寺崇济法师讲下。落彩请业。其师尝谓曰。吾曾入唐受业于善道三藏。然后入五台。感文殊菩萨现受五戒。表启曰。勤修几何得戒耶。济曰。精至则不过一年。表闻师之言。遍游名岳。止锡仙溪山不思议庵。该鍊三业。以亡身忏□□□初以七宵为期。五轮扑石。膝腕俱碎。雨血嵓崖。若无圣应。决志捐舍。更期七日。二七日终。见地藏菩萨。现受净戒。即开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辰时也。时龄二十余三矣。然志存慈氏。故不敢中止。乃移灵山寺(一名边山又楞伽山)又勤勇如初。果感弥力。现授占察经两卷(此经丹陈隋间外国所译。非今始出也。慈氏以经授之耳)并证果简子一百八十九介。谓曰。于中第八简子喻新得妙戒。第九简子喻增得具戒。斯二简子是我手指骨。余皆沉檀木造。喻诸烦恼。汝以此传法于世。作济人津筏。表既受圣莂。来住金山。每岁开坛。坂张法施。坛席精严。末季未之有也。风化既周。游涉到阿瑟罗州。岛屿间鱼鼇成桥。迎入水中。讲法受戒。即天宝十一载壬辰二月望日也。或本云元和六年。误矣。元和在宪德王代(去圣德几七十年矣)。景德王闻之。迎入宫闼。受菩萨戒。嚫租七万七千石。椒庭列岳皆受戒。品施绢五百端。黄金五十两。皆容受之。分施诸山。广兴佛事。其骨石今在钵渊寺。即为海族演戒之地。得法之袖领。曰永深宝宗信芳体珍珍海真善释忠等。皆为山门祖。深则真传简子。住俗离山。为克家子。作坛之法。与占察六轮稍异。修如山中所传本规。按唐僧传云。开皇十三年。广州有僧行忏法。以皮作帖子二枚。书善恶两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吉。又行自扑忏法。以为灭罪。而男女合匝。妄承密行。青州接响。同行官司检察谓是妖妄。彼云。此搭忏法依占察经。扑忏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大山崩。时以奏闻。乃勅内史侍郎李元撰。就大兴寺问诸大德。有大沙门法经彦琮等。对曰。占察经见有两卷。首题菩提。登在外国译文。似近代所出。亦有写而传者。检勘群录。并无正名译人时处。搭忏与众经复异。不可依行。因勅禁之。今试论之。青州居士等搭忏等事。如大儒以诗书发塚。可谓画虎不成类狗者矣。佛所预防。正为此尔。若曰占察经无译人时处。为可疑也。是亦担麻弃金也。何则详彼经文。乃悉坛深密。洗涤秽瑕。激昂懒夫者。莫如兹典。故亦名大乘忏。又云。出六根聚中。开元贞元二释教录中编入正藏。虽外乎性宗。其相教大乘殆亦优矣。岂与搭扑二忏同日而语哉。如舍利弗问经佛告长者子邠若多罗。曰。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皆使清净。多罗奉教。日夜恳恻。至第五夕。于其室中雨种种。物若巾若帊若拂箒若刀锥斧等。堕其目前。多罗欢喜问于佛。佛言是离尘之相。割拂之物也。据此。则与占察经掷轮得相之事奚以异哉。乃知表公翘忏得简。闻法见佛。可谓不诬。况此经若伪妄。则慈氏何以亲授表师。又此经如可禁。舍利问经亦可禁乎。琮辈可谓攫金不见人。读者详焉。赞曰。

 现身浇季激慵聋  灵岳仙溪感应通
 莫谓翘勤传搭忏  作桥东海化鱼龙

关东枫岳钵渊薮石记(此记乃寺主莹岑所撰承安四年己未立石)

真表律师。全州碧骨郡都那山村大井里人也。年至十二。志求出家。父许之。师往金山薮顺济法师处容染。济授沙弥戒法传教供养次第秘法一卷。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曰。汝持此戒法于弥勒地藏两圣前。恳求忏悔。亲受戒法。流传于世。师奉教辞退。遍历名山。年已二十七岁。于上元元年庚子。蒸二十斗米。乃乾为粮。诣保安县。入边山不思议房。以五合米为一日费。除一合米养鼠。师勤求戒法于弥勒像前。三年而未得授记。发愤舍身嵓下。忽有青衣童。手捧而置石上。师更发志愿。约三七日。日夜勤修。扣石忏悔。至三日手臂折落。至七日夜。地藏菩萨手摇金锡来为加持。手臂如旧。菩萨遂与袈裟及钵。师感其灵应。倍加精进。满三七日。即得天眼见兜率天众来仪之相。于是地藏慈氏现前。慈氏磨师顶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不惜身命。恳求忏悔。地藏授与戒本。慈氏复与二栍。一题曰九者。一题八者。告师曰。此二简子者。是吾手指骨。此喻始本二觉。又九者法尔。八者新熏成佛种子。以此当知果报。汝舍此身受大国王身。后生于兜率。如是语已。两圣即隐。时壬寅四月二十七日也。师受教法。已欲创金山寺。下山而来。至大渊津。忽有龙王。出献玉袈裟。将八万眷属侍。往金山薮。四方子来。不日成之。复感慈氏。从兜率驾云而下。与师受戒法。师劝檀缘。铸成弥勒丈六像。复画下降受戒威仪之相于金堂南壁。□于甲辰六月九日铸成。丙午五月一日安置金堂。是岁大曆元年也。师出金山。向俗离山。路逢驾牛乘车者。其牛等向师。前跪膝而泣。乘车人下问。何故此牛等见和尚泣耶。和尚从何而来。师曰。我是金山薮真表僧。予曾入边山不思议房。于弥勒地藏两圣前。亲受戒法真栍。欲觅创寺镇长修道之处。故来尔。此牛等外愚内明。知我受戒法为重法。故跪膝而泣。其人闻已。乃曰。畜生尚有如是信心。况我为人。岂无心乎。即以手执鎌。自断头发。师以悲心。更为祝发受戒。行至俗离山。洞里见吉祥草所生处而识之。还向溟州海边。徐行次有鱼鼈[元/?]鼍等类。出海向师前。缀身如陆。师蹯而入海。唱念戒法还出。行至高城郡。入皆骨山。始创钵渊薮。开占察法会。住七年。时溟州界年穀不登。人民饥馑。师为说戒法。人人奉持。致敬三宝。俄于高城海边。有无数鱼类。自死而出。人民卖此为食得免死。师出钵渊。复到不思议房。然后往诣家邑谒父。或到真门大德房居住时。俗离山大德永深与大德融宗佛陀等同诣律师所。伸请曰。我等不远千里来求戒法。愿授法门。师默然不答。三人者乘桃树上。倒堕于地。勇勐忏悔。师乃传教灌顶。遂与袈裟及钵。供养次第秘法一卷。日察善恶业报经二卷。一百八十九栍。复与弥勒真栍九者八者诫曰。九者法尔。八者新熏成佛种子。我已付嘱汝等。持此还归俗离山。山有吉祥草生处。于此创立精舍。依此教法。广度人天。流布后世。永深等奉教。直往俗离。寻吉祥草生处。创寺名曰吉祥。永深于此始设占察法会。律师与父复到钵渊。同修道业而终孝之。师迁化时。登于寺东大岩上示灭。弟子等不动真体。而供养至于骸骨散落。于是以土覆藏。乃为幽宫。有青松即出。岁月久远而枯。复生一树。后更生一树。其根一也。至今双树存焉。凡有致敬者。松下觅骨。或得或不得。子恐圣骨堙灭。丁巳九月。特诣松下。拾骨盛筒。有三合许。于大嵓上双树下。立石安骨焉云云。此录所载真表事迹。与钵渊石记。互有不同。故删取莹岑所记而载之。后贤宜考之。无极记。

胜诠髑髅

释胜诠。未详其所自也。常附舶指中国。诣贤首国师讲下。领受玄言。研微积虑。惠鉴超頴。探颐索隐。妙尽隅粤。思欲赴感有缘。当还国里。始贤首与义湘同学。俱禀俨和尚慈训。首就于师说。演述义科。因诠法师还乡寄示。湘仍寓书。云云别幅云。探玄记二十卷。两卷未成。教分记三卷。玄义章等杂义一卷。华严梵语一卷。起信疏两卷。十二门疏一卷。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并因胜诠法师抄写还乡。顷新罗僧孝忠遗金九分。云是上人所寄。虽不得书。顶荷无尽。今附西国军。特澡灌一口用表微诚。幸愿捡领。谨宣。师既还。寄信于义湘湘乃目阅藏文。如耳聆俨训。探讨数旬而授门弟子。广演斯文。语在湘传。按此圆融之教诲。遍洽于青丘者。寔师之功也。厥后有僧梵修。远适彼国。求得新译。后分华严经观师义疏。言还流演。时当贞元己卯。斯亦求法洪扬之流乎。诠乃于尚州领内开宁郡境开创精庐。以石髑髅为官属开讲华严。新罗沙门可归颇聪明识道理。有传灯之续。乃撰心源章。其略云。胜诠法师领石徒众。论议讲演。今葛顷寺也。其髑髅八十余枚。至今为纲司所传。颇有灵异。其他事迹具载碑文。如大觉国师实录中。

心地继祖

释心地。辰韩第四十一主宪德大王金氏之子也。生而孝悌。天性冲睿。志学之年。落采从师。拳勤于道。寓止中岳(今公山)适闻俗离山深公传表律师佛骨简子设果订法会。决意披寻。既至。后期不许参例。乃席地扣庭。随众礼忏。经七日。天大雨雪。所立地方十尺许雪飘不下。众见其神异。许引入堂地。撝谦称恙。退处房中。向堂潜礼。肘颡俱血。类表公之仙溪山也。地藏菩萨日来问慰。洎席罢还山。途中见二简子贴在衣褶间。持回告于深。深曰。简在函中。那得至此。检之封题依旧。开视亡矣。深深异之。重袭而藏之。又行如初。再回告之。深曰。佛意在子。子其奉行。乃授简子。地顶戴敀山。岳神率一仙子。迎至山椒。引地坐于嵓上。敀伏嵓下。谨受正戒。地曰。今将择地奉安圣简。非吾辈所能指定。请与三君凭高掷简以卜之。乃与神等陟峯巅。向西掷之。简乃风颺而飞。时神作歌曰。

 碍嵓远退砥平兮  落叶飞散生明兮
 觅得佛骨简子兮  邀于净处投诚兮

既唱而得简于林泉中。即其地构堂安之。今桐华寺签堂北有小井是也。本朝睿王甞取迎圣简。致内瞻敬。忽失九者一简。以牙代之。送还本寺。今则渐变。同一色难卞新古。其质乃非牙非玉。按占察经上卷。叙一百八十九简之名。一者求上乘得不退。二者所求果现当证。第三第四求中下乘得不退。五者求神通得成就。六者修四梵得成就。七者修世禅得成就。八者所欲受得妙戒。九者所曾受得戒具(以此文订知慈氏所言新得戒者。谓今生始得戒也。旧得戒者。谓过去曾受。今生又增受也。非谓修生本有之新旧也)十者求下乘未住信。次求中乘未住信。如是乃至一百七十二。皆过现世中。或善或恶得失事也。第一百七十三者。舍身已入地狱(已上皆未来之果也)一百七十四者。死已作畜生。如是乃至饿鬼。修罗。人。人王。天。天王。闻法。出家。值圣僧。生兜率。生净土。寻见佛。住下乘。住中乘。住上乘。得解脱第一百八十九等是也(上言住下乘至上乘得不退。今言上乘得解脱等。以此为别尔)皆三世善恶果报差别之相。以此占看得与心所行事。相当则为感应。否则为不至。心名为虚谬。则此八九二简。但从百八十九中而来者也。而宋传但云。百八签子。何也。恐认彼百八烦恼之名而称之。不揆寻经文尔。又按本朝文士金宽毅所撰王代宗录二卷云。罗末新罗大德释冲献太祖。以表律师袈裟一领戒简百八十九枚。今与桐华寺所传简子。未详同异。赞曰。

 生长金闺早脱笼  俭勤聪惠自天锺
 满庭积雪偷神简  来放桐华最上峯

贤瑜珈  海华严

瑜珈祖大德大贤住南山茸长寺。寺有慈氏石丈六。贤常旋绕。像亦随贤转面。贤惠辩精敏。决择了然。大抵相宗铨量。旨理幽深。难为剖拆中国名士白居易尝穷之未能。乃曰唯识幽难破。因明擘不开。是以学者难承禀者尚矣。贤独刊定邪谬。暂开幽奥。[怡-台+反][怡-台+反]游刃。东国后进咸遵其训。中华学士往往得此为眼目。景德王天宝十二年癸巳。夏大旱。诏入内殿。讲金光经。以祈甘霔。一日斋次。展钵良久。而净水献迟。监吏诘之。供者曰。宫井枯涸。汲远。故迟尔。贤闻之曰。何不早云。及昼讲时。捧炉默然。斯须井水涌出。高七丈许。与刹幢齐。阖宫惊骇。因名其井曰金光井。贤甞自号青丘沙门。赞曰。

 绕佛南山像逐旋  青丘佛日再中悬
 解教宫井清波涌  谁识金炉一炷烟

明年甲午夏。王又请大德法海于皇龙寺。讲华严经。驾幸行香。从容谓曰。前夏大贤法师讲金光经。井水涌七丈。此公法道如何。海曰。特为细事。何足称乎。直使倾沧海。襄东岳。流京师。亦非所难。王未之信。谓戏言尔。至午讲引炉沉寂。须臾内禁忽有哭泣声。宫吏走报曰。东池已溢。漂流内殿五十余间。王惘然自失。海笑谓之曰。东海欲倾。水脉先涨尔。王不觉兴拜。翌日感恩寺奏。昨日午时海水涨溢。至佛殿阶前。晡时而还。王益信敬之。赞曰。

 法海波澜法界宽  四海盈缩未为难
 莫言百亿须弥大  都在吾师一指端(石海云)

三国遗事卷第四

三国遗事卷第五

国尊曹溪宗加智山下麟角寺住持圆境冲照大禅师 一然 撰

神咒第六

密本摧邪

善德王德曼遘疾弥留。有兴轮寺僧法惕。应诏侍疾。久而无効。时有密本法师。以德行闻于国。左右请代之。王诏迎入内。本在宸仗外读药师经。卷轴才周。所持六环飞入寝内。刺一老狐与法惕。倒掷庭下。王疾乃瘳。时本顶上发五色神光。覩者皆惊。又承相金良图为阿孩时。忽口噤体硬。不言不遂。每见一大鬼率群小鬼来。家中几有盘肴。皆啖尝之。巫觋来祭。则群聚而争侮之图虽欲命撤。而口不能言。家亲请法流寺僧亡名来转经。大鬼命小鬼。以铁槌打僧头仆地。呕血而死。隔数日。遣使邀本。使还言。本法师受我请将来矣。众鬼闻之皆失色。小鬼曰。法师至将不利。避之何幸。大鬼侮慢自若曰。何害之有。俄而有四方大力神。皆属金甲长戟。来捉群鬼而缚去。次有无数天神环拱而待。须臾本至。不待开经其疾乃治。语通身解。具说件事。良图因此笃信释氏。一生无怠塑成兴轮寺吴堂主。弥陀尊像。左右菩萨。并满金画其堂。本尝住金谷寺。又金庾信尝与一老居士交厚。世人不知其何人。于时公之戚秀天久染恶疾。公遣居士诊卫。适有秀天之旧名因惠师者。自中岳来访之。见居士而慢侮之曰。相汝形仪。邪佞人也。何得理人之疾。居士曰。我受金公命。不获已尔。惠曰。汝见我神通。乃奉炉咒香俄顷五色云旋绕顶上。天花散落。士曰。和尚通力不可思议。弟子亦有拙技请试之。愿师乍立于前。惠从之。士弹指一声。惠倒迸于空。高一丈许。良久徐徐倒下。头卓地。屹然如植噘。旁人推挽之不动。士出去。惠犹倒卓达曙。明日秀天使扣于金公。公遣居士往勅。乃解。因惠不复卖技。赞曰。

 红紫纷纷几乱朱  堪嗟鱼目诳愚夫
 不因居士轻弹指  多小巾箱袭碔砆

惠通降龙

释惠通。氏族未详。白衣之时。家在南山西麓银川洞之口(今南。涧寺东里)一日游舍东溪上。捕一獭屠之。弃骨园中。诘旦亡其骨。迹血寻之。骨还旧穴。抱五儿而蹲。郎望见惊异。久之感叹蹰躇。便弃俗出家。易名惠通。往唐谒无畏三藏请业。藏曰。嵎夷之人岂堪法器。遂不开授。通不堪轻谢去。服勤三载。犹不许。通乃愤悱立于庭。头戴火盆。须臾顶裂声如雷。藏闻来视之。撤火盆。以指按裂处。诵神咒疮合如平日。有瑕如王字文。因号王和尚深器之。传印诀。时唐室有公主疾病。高宗请救于三藏。举通自代。通受教别处。以白豆一斗咒银器中。变白甲神兵。逐崇不克。又以黑豆一斗咒金器中。变黑甲神兵。令二色合逐之。忽有蛟龙走出。疾遂瘳。龙怨通之逐已也。来本国文仍林。害命尤毒。是时郑恭奉使于唐。见通而谓曰。师所逐毒龙归本国害甚。速去除之。乃与恭以麟德二年乙丑。还国而黜之。龙又怨恭。乃托之柳。生郑氏门外。恭不之觉。但赏其葱密。酷爱之。及神文王崩。孝昭即位。修山陵除葬路。郑氏之柳当道。有司欲伐之。恭恚曰。宁斩我头。莫伐此树。有司奏闻。王大怒。命司寇曰。郑恭恃王和尚神术。将谋不逊。侮逆王命。言斩我头。宜从所好。乃诛之。坑其家。朝议。王和尚与恭甚厚。应有忌嫌。宜先图之。乃徵甲寻捕。通在王望寺见甲徙至。登屋。携砂瓶研朱笔而呼曰。见我所为。乃于瓶项抹一画曰。尔辈宜各见项。视之皆朱画。相视愕然。又呼曰。若断瓶项。应断尔项如何。其徒奔走。以朱项赴王。王曰。和尚神通。岂人力所能图。乃舍之。王女忽有疾。诏通治之。疾愈。王大悦通因言。恭被毒龙之污滥膺国刑。王闻之心悔。乃免恭妻孥。拜通为国师。龙既报冤于恭。往机张山为熊神。惨毒滋甚民多梗之。通到山中。谕龙授不杀戒。神害乃息。初神文王发疽背。请候于通。通至咒之立活。乃曰。陛下曩昔为宰官身。误决臧人信忠为隷。信忠有怨。生生作报。今兹恶疽亦信忠所祟。宜为忠创伽蓝。奉冥祐以解之。王深然之。创寺号信忠奉圣寺。寺成。空中唱云因王创寺。脱苦生天。怨已解矣(或本载此事于真表传中误)因其唱地。置折怨堂。堂与寺今存。先是密本之后有高僧明朗。入龙宫得神印(梵云文豆娄。此云神印)。祖创神游林(今天王寺)屡欀隣国之寇。今和尚传无畏之髓。遍历尘寰。救人化物。兼以宿命之明创寺雪怨。密教之风于是乎大振。天磨之总持嵓。母岳之咒锡院等皆其流裔也。或云。通俗名尊胜角干。角干乃新罗之宰相峻级。未闻通历仕之迹。或云。射得豺狼皆未详。赞曰。

 山桃溪杏映篱斜  一径春深两岸花
 赖得郎君闲捕獭  尽教魔外远京华

明朗神印

按金光寺本记云。师挺生新罗。入唐学道。将还因海龙之请。入龙宫传秘法。施黄金千两(一云千斤)潜行地下。涌出本宅井底。乃舍为寺。以龙王所施黄金饰塔像。光曜殊特。因名金光焉(僧传作金羽寺误)师讳明朗。字国育。新罗沙干才良之子。母曰南涧夫人。或云。法乖娘苏判茂林之子金氏。则慈藏之姝也。三息。长曰国教大德。次曰义安大德。师其季也。初母梦吞青色珠而有娠。善德王元年入唐。贞观九年乙未来归。总章元年戊辰。唐将李勣统大兵。合新罗灭高丽。后余军留百济。将袭灭新罗。罗人觉之。发兵拒之。高宗闻之赫怒。命薜邦兴师将讨之。文武王闻之惧。请师开秘法禳之(事在文武王传中)因兹为神印宗祖。及我太祖创业之时。亦有海贼来扰。乃请安惠朗融之裔。广学大缘等二大德。作法禳镇。皆朗之传系也。故并师而上至龙树为九祖(本寺记三师为律祖未详)又太祖为创现圣寺。为一宗根柢焉。又新罗京城东南二十余里有远源寺。谚传。安惠等四大德与金庾信金义元金述宗等同愿所创也。四大德之遗骨皆藏寺之东峯。因号四灵山祖师嵓云。则四大德皆罗时高德。按[土*(穴/?/ㄆ)]白寺柱贴注脚载。庆州户长巨川母阿之女。女母明珠女。女母积利女之子。广学大德大缘三重(古名善会)昆季二人。皆投神印宗。以长兴二年辛卯随太祖上京。随驾焚修。赏其劳。给二人父母忌日宝于[土*(穴/?/ㄆ)]白寺。田沓若干结云云。则广学大缘二人。随圣祖入京者。安师等。乃与金庾信等创远源寺者也。广学等二人骨亦来安于兹尔。非四德皆创远源。皆随圣祖也详之。

感通第七

仙桃圣母随喜佛事

真平王朝。有比丘尼名智惠。多贤行。住安兴寺。拟新修佛殿而力未也。梦一女仙风仪婥约。珠翠饰鬟。来慰曰。我是仙桃山神母也。喜汝欲修佛殿。愿施金十斤以助之。宜取金于予座下。粧点主尊三像壁上。绘五十三佛。六类圣众。及诸天神。五岳神君(罗时五岳。谓东吐含山。南智异山。西鸡龙。北太伯中父岳。亦云公山也)每春秋二季之十日。丛会善男善女。广为一切含灵。设占察法会。以为恒规(本朝屈弗池龙託梦于帝。请于灵鹫山长开药师道场。□平海途。其事亦同)。惠乃惊觉。率徒往神祠座下。堀得黄金一百六十两。克就乃功。皆依神母所谕。其事唯存。而法事废矣。神母本中国帝室之女。名娑苏。早得神仙之术。归止海东。久而不还。父皇寄书系足云。随鸢所止为家。苏得书放鸢。飞到此山而止。遂来宅为地仙。故名西鸢山。神母久据兹山。镇祐邦国。灵异甚多。有国已来。常为三祀之一。秩在群望之山。第五十四景明王好使鹰。尝登此放鹰而失之。祷于神母曰。若得鹰。当封爵。俄而鹰飞来止机上。因封爵大王焉。其始到辰韩也。生圣子为东国始君。盖赫居阏英二圣之所自也。故称鸡龙鸡林白马等。鸡属西故也。尝使诸天仙织罗。绯染作朝衣。赠其夫。国人因此始知神验。又国史史臣曰。轼政和中尝奉使人宋。诣佑神馆。有一堂设女仙像。馆伴学士王黼曰。此是贵国之神。公知之乎。遂言曰。古有中国帝室之女。泛海抵辰韩生子。为海东始祖。女为地仙。长在仙桃山。此其像也。又大宋国使王襄到我朝。祭东神圣母女。有娠贤肇邦之句。今能施金奉佛。为含生开香火作津梁。岂徒学长生而囿于溟濛者哉。赞曰。

 来宅西鸢几十霜  招呼帝子织霓裳
 长生未必无生异  故谒金仙作玉皇

郁面婢念佛西昇

景德王代。康州(今晋州。一作刚州。则今顺安)善士数十人志求西方。于州境创弥陀寺。约万日为契。时有阿干贵珍家一婢名郁面。随其主归寺。立中庭。随僧念佛。主憎其不职。每给穀二硕。一夕舂之。婢一更舂毕。归寺念佛(俚言己事之忙。大家之舂促。盖出乎此)日夕彻怠。庭之左右竪立长橛。以绳穿贯两掌。系于橛上合掌。左右游之激励焉。时有天唱于空。郁面娘入堂念佛。寺众闻之。劝婢入堂。随例精进。未几天乐从西来。婢涌透屋樑而出。西行至郊外。捐骸变现真身。坐莲台放大光明。缓缓而逝。乐声不彻空中。其堂至今有透穴处云(已上乡传)按僧传。栋梁八珍者观音应现也。结徒有一千分明为二。一劳力。一精修。彼劳力中知事者不获戒堕畜生道。为浮石寺牛。尝驮经而行。赖经力转为阿干贵珍家婢。名郁面。因事至下柯山。感梦遂发道心。阿于家距惠宿法师所创弥陀寺不远。阿干每至其寺念佛。婢随往。在庭念佛云云。如是九年。岁在乙未。正月二十一日。礼佛拨屋梁而去。至小伯山堕一隻履。就其地为菩提寺。至山下弃其身。即其地为二菩提寺。榜其殿曰勗面登天之殿。屋嵴穴成十许围。虽暴雨密雪不霑湿。后有好事者。[竺-二+(尃*几)]金塔一座。直其穴。安承尘上以志其异。今榜塔尚存。勗面去后。贵珍亦以其家异人托生之地舍为寺。曰法王。纳田民。久后废为丘墟。有大师怀镜。与承宣刘硕小卿李元长同愿重营之。镜躬事土木。始轻材。梦老父遗麻葛屦各一。又就古神社。谕以佛理。斫出祠侧材木。九五载告毕。又加臧获。蔚为东南名蓝。人以镜为贵珍后身。议曰。按乡中古传郁面乃景德王代事也。据徵(徵字疑作珍下亦同)本传。则元和三年戊子哀庄王时也。景德后历惠恭宣德元圣昭圣哀庄等五代。共六十余年也。徵先面后。与乡传乖违。然两存之阙疑。赞曰。

 西隣古寺佛灯明  舂罢归来夜二更
 自许一声成一佛  掌穿绳子直忘形

广德  严庄

文武王代。有沙门名广德严庄二人友善。日夕约曰。先归安养者须告之。德隐居芬皇西里(或云。皇龙寺有西去房。未知孰是)蒲鞋为业。挟妻子而居。庄庵栖南岳。大种刀耕一日。日影施红。松阴静暮。窓外有声。报云。某已西往矣。惟君好住。速从我来。庄排闼而出顾之。云外有天乐声。光明属地。明日归访其居。德果亡矣。于是乃与其妇收骸。同营蒿里。既事乃谓妇曰。夫子逝矣。偕处何如。妇曰可。遂留夜宿。将欲通焉。妇靳之曰。师求净土。可谓求鱼缘木。庄惊怪问曰。德既乃尔。予又何妨。妇曰。夫子与我同居十余载。未尝一夕同床而枕。况触污乎。但每夜端身正坐。一声念阿弥陀佛号。或作十六观。观既熟。明月入户。时昇其光。加趺于上。竭诚若此。虽欲勿西奚往。夫适千里者。一步可规。今师之观可云东矣。西则未可知也。庄愧赧而退。便诣元晓法师处。恳求津要。晓作铮观法诱之。藏于是洁己悔责。一意修观。亦得西昇。铮观在晓师本传。与海东僧传中。其妇乃芬皇寺之婢。盖十九应身之一德。尝有歌云。

月下伊底亦 西方念丁去赐里遣 无量寿佛前乃 恼叱古音(乡言云报言也) 多可支白遣赐立 誓音深史隐尊衣希仰支 两手集刀花乎白良愿往生愿往生 慕人有如白遣赐立阿邪 此身遗也置遣 四十八大愿成遣赐去

憬兴遇圣

神文王代。大德憬兴。姓水氏。熊川州人也。年十八出家。游刃三藏。望重一时。开耀元年。文武王将昇遐。顾命于神文曰。憬兴法师可为国师。不忘朕命。神文即位。曲为国老。住三郎寺。忽寝疾弥月。有一尼来谒候之。以华严经中善友原病之说为言曰。今师之疾。忧劳所致。喜笑可治。乃作十一样面貌。各作俳谐之舞。巉岩成削。变态不可胜言。皆可脱颐。师之病不觉洒然。尼遂出门。乃入南巷寺(寺在三郎寺南)而隐。所将杖子在帧画十一面圆通像前。一日将入王宫。从者先备于东门之外。鞍骑甚都。靴笠斯陈。行路为之辟易。一居士(一云沙门)形仪疎率。手杖背筐来。憩于下马台上。视筐中乾鱼也。从者呵之曰。尔着缁。奚负触物耶。僧曰。与其挟生肉于两股间。背真三市之枯鱼。有何所嫌。言讫起去。兴方出门。闻其言。使人追之。至南山文殊寺之门外。抛筐而隐。杖在文殊像前。枯鱼乃松皮也。使来告。兴闻之叹曰。大圣来戒我骑畜尔。终身不复骑。兴之德馨遗味。备载释玄本所撰三郎寺碑。尝见普贤章经弥勒菩萨言。我当来世生阎浮提。先度释迦末法弟子。唯除骑马比丘不得见佛。可不警哉。赞曰。

 昔贤垂范意弥多  胡乃儿孙莫切瑳
 背底枯鱼犹可事  那堪他日负龙华

真身受供

长寿元年壬辰。孝昭即位。始创望德寺。将以奉福唐室。后景德王十四年。望德寺塔战动。是年有安史之乱。罗人云。为唐室立兹寺。宜其应也。八年丁酉。设落成会。王亲驾办供。有一比丘仪彩疎陋。局束立于庭。请曰。贫道亦望斋。王许赴床杪。将罢。王戏调之曰。住锡何所。僧曰琵琶嵓。王曰。此去莫向人言赴国。王亲供之斋。僧笑答曰。陛下亦莫与人言供养真身释迦。言讫。涌身凌空。向南而行。王惊愧驰上东冈。向方遥礼。使往寻之。到南山参星谷。或云。大碛川源石上置锡钵而隐。使来复命。遂创释迦寺于琵琶嵓下。创佛无寺于灭影处。分置锡钵焉。二寺至今存。锡钵亡矣。智论第四云。昔有罽宾三藏。行阿兰若法。至一王寺。寺设大会。守门人见其衣服麁弊。遮门不前。如是数数。以衣弊故。每不得前。便作方便。假借好衣而来。门人见之。听前不禁。既获诣坐。得种种好食。先以与衣。众人问言何以尔乎。答曰。我比数来。每不得入。今以衣故得此座。得种种食。宜以与衣尔。事可同按。赞曰。

 燃香择佛看新绘  办供斋僧唤旧知
 从此琵琶嵓上月  时时云掩到潭迟

月明师兜率歌

景德王十九年庚子四月朔。二日并现。挟旬不灭。日官奏。请缘僧作散花功德。则可禳。于是洁坛于朝元殿。驾幸青阳楼望缘僧。时有月明师行于阡陌时之南路。王使召之。命开坛作启。明奏云。臣僧但属于国仙之徒。只解乡歌。不闲声梵。王曰。既卜缘僧。虽用乡歌可也。明乃作兜率歌赋之。其词曰。

今日此矣散花唱良巴宝白乎隐花良汝隐直等隐心音矣命叱使以恶只 弥勒座主陪立罗良。

解曰。龙楼此日散花歌桃送青云一片花殷重直心之所使远邀兜率大仙家 今俗谓此为散花歌。误矣。宜云兜率歌。别有散花歌。文多不载。既而日怪即灭。王嘉之。赐品茶一袭。水精念珠百八箇。忽有一童子。仪形鲜洁。跪奉茶珠。从殿西小门而出。明谓是内宫之使。王谓师之从者。及玄徵而俱非。王甚异之。使人追之。童入内院塔中而隐。茶珠在南壁画慈氏像前。知明之至德与至诚。能昭假于至圣也如此。朝野莫不闻知。王益敬之。更赆绢一百疋。以表鸿诚。明又尝为亡妹营齐。作乡歌祭之。忽有惊飚吹纸钱。飞举向西而没。歌曰。

生死路隐 此矣有阿米次肹伊遣 吾隐去内如辞叱都 毛如云遣去内尼叱古 于内秋察早隐风未 此矣彼矣浮良落尸叶如一等隐枝良出古 去奴隐处毛冬乎丁 阿也 弥陀刹良逢乎吾道修良待是古如

明常居四天王寺。善吹笛。尝月夜吹过门前大路。月驭为之停轮。因名其路日月明里。师亦以是着名。师即能俊大师之门人也。罗人尚乡歌者尚矣。盖诗颂之类欤。故往往能感动天地鬼神者非一。赞曰。

 风送飞钱资逝妹  笛摇明月住姮娥
 莫言兜率连天远  万德花迎一曲歌

善律还生

望德寺僧善律。施钱欲成六百般若。功未周。忽被阴府所追至冥。司问曰。汝在人间作何业。律曰。贫道暮年欲成大品经。功未就而来。司曰。汝之寿籙虽尽。胜愿□□。宜复人间毕成宝典。乃放还。途中有一女子哭涖拜前曰。我亦南阎州新罗人。坐父母阴取金刚寺水田一亩。被冥府追检。久受重苦。今师若还古里。告我父母速还厥田。妾之在世。胡麻油埋于床下。并藏緻密布于寝褥间。愿师取吾油点佛灯。货其布为经幅。则黄川亦恩。庶几脱我苦恼矣。律曰。汝家何在。曰沙梁部久远寺西南里也。律闻之方行。乃苏。时律死已十日。葬于南山东麓。在塚中呼三日。牧童闻之来告于本寺。寺僧归发塚出之。具说前事。又访女家。女死隔十五年。油布宛然。律依其谕作冥福。女来魂报云。赖师之恩妾已离苦得脱矣。时人闻之莫不惊感。助成宝典。其经秩今在东都僧司藏中。每年春秋。披转禳灾焉。赞曰。

 堪羡吾师仗胜缘  魂游却返旧林泉
 爷孃若问儿安否  为我催还一亩田

金现感虎

新罗俗每当仲春。初八至十五日。都人士女。竞绕兴轮寺之殿塔为福会。元圣王代。有郎君金现者。夜深独绕不息。有一处女念佛随绕。相感而目送之绕毕。引入屏处通焉。女将还。现从之。女辞拒而强随之。行至西山之麓。入一茅店。有老妪问女曰附率者何人。女陈其情。妪曰。虽好事不如无也。然遂事不可谏也。且藏于密。恐汝弟兄之恶也。把郎而匿之奥。小绕有三虎咆哮而至。作人语曰。家有腥膻之气疗饥何幸。妪与女叱曰。尔鼻之爽乎。何言之狂也。时有天唱。尔辈嗜害物命尤多。宜诛一以徵恶。三兽闻之。皆有忧色。女谓曰。三兄若能远避而自惩。我能代受其罚。皆喜俛首妥尾而遁去。女入谓郎曰。始吾耻君子之辱临弊族。故辞禁尔。今既无隐。敢布腹心。且贱妾之于郎君。虽曰非类。得陪一夕之欢。义重结褵之好。三兄之恶天既厌之。一家之殃予欲当之。与其死于等闲人之手。曷若伏于郎君刃下以报之德乎。妾以明日入市为害剧。则国人无如我何。大王必募以重爵而捉我矣。君其无怯。追我乎城北林中。吾将待之。现曰。人交人彝伦之道。异类而交盖非常也。既得从容。固多天幸。何可忍卖于伉俪之死。侥倖一世之爵禄乎。女曰。郎君无有此言。今妾之寿夭盖天命也。亦吾愿也。郎君之庆也。予族之福也。国人之喜也。一死而五利备。其可违乎。但为妾创寺。讲真诠资胜报。则郎君之惠莫大焉。遂相泣而别。次日果有勐虎。入城中剽甚。无敢当。元圣王闻之。申令曰。戡虎者爵二级。现诣阙奏曰。小臣能之。乃先赐爵以激之。现持短兵入林中。虎变为娘子。熙怡而笑曰。昨夜共郎君缱绻之事。惟君无忽。今日被爪伤者。皆涂兴轮寺酱。聆其寺之螺钵声则可治。乃取现所佩刀。自颈而仆。乃虎也。现出林而託曰。今兹虎易搏矣。匿其由不洩。但依谕而治之。其疮皆効。今俗亦用其方。现既登庸。创寺于西川边。号虎愿寺。常讲梵网经。以导虎之冥游。亦报其杀身成己之恩。现临卒。深感前事之异。乃笔成传俗。姑闻知因名论虎林称于今。贞元九年。申屠澄自黄冠调补汉州。什方县之尉。至真符县之东十里许。遇风雪大寒。马不能前。路旁有茅舍。中有烟火甚温照灯下就之。有老父妪及处子。环火而坐。其女年方十四五。虽蓬发垢衣。雪肤花脸。举止妍媚。父妪见澄来。遽起曰。客甚冲寒雪。请前就火。澄坐良久。天色已暝。风雪不止。澄曰。西去县尚远。请宿于此。父妪曰。苟不以蓬荜为陋。敢承命。澄遂解鞍施衾帏。其女见客方止。修容靘粧自[竺-二+惟]箔间出。有闲雅之态。犹过初时。澄曰。小娘子明惠过人甚。幸未婚。敢请自媒如何。翁曰。不期贵客欲採拾。岂定分也。澄遂修子婿之礼。澄乃以所乘马载之而行。既至官俸禄甚薄。妻力以成家。无不欢心。后秩满将归。已生一男一女。亦甚明惠。澄尤加敬爱。甞作赠内诗云。一官惭梅福。三年愧孟光。此情何所喻。川上有[元/鸟]鸯。其妻终日吟讽。似默有和者。未甞出口。澄罢官罄室归本家。妻忽怅然谓澄曰。见赠一篇。寻即有和。乃吟曰。琴瑟情虽重。山林志自深。常忧时节变。辜负百年心。遂与访其家。不复有人矣。妻思慕之甚。尽日涕泣。忽壁角见一虎皮。妻大笑曰。不知此物尚在耶。遂取披之。即变为虎。哮吼拏攫。突门而出。澄惊避之。携二子寻其路。望山林大哭数日。竟不知所之。噫。澄现二公之接异物也。变为人妾则同矣。而赠背人诗。然后哮吼拏攫而走。与现之虎异矣。现之虎不得已而伤人。然善诱良方以救人。兽有为仁如彼者。今有人而不如兽者。何哉。详观事之终始。感人于旋绕佛寺中。天唱徵恶。以自代之。传神方以救人置精庐讲佛戒。非徒兽之性仁者也。盖大圣应物之多方。感现公之能致情于旋绕。欲报冥益耳。宜其当时能受禧佑乎。赞曰。

 山家不耐三兄恶  兰吐那堪一诺芳
 义重数条轻万死  许身林下落花忙

融天师彗星歌  真平王代

第五居烈郎。第六实处郎(一作突处郎)第七宝同郎等三花之徒。欲游枫岳。有彗星犯心大星。郎徒疑之。欲罢其行。时天师作歌歌之。星怪即灭。日本兵还国。反成福庆。大王欢喜。遣郎游岳焉。歌曰。

旧理东尸汀叱 乾达婆矣游乌隐城叱[月*(夸-大+八)]良望良古 倭理叱军置来叱多烽烧邪隐边也薮耶 三花矣岳音见赐乌尸闻古 月置八切尔数于将来尸波衣 道尸扫尸星利望良古 彗星也白反也人是有叱多 后句 达阿罗浮去伊叱等邪 此也友物比所音叱彗叱只有叱故

正秀师救氷女

第四十哀庄王代。有沙门正秀。寓止皇龙寺。冬日雪深。既暮。自三郎寺还。经由天严寺门外。有一乞女产儿。冻卧滨死。师见而悯之。就抱。良久气苏。乃脱衣以覆之。裸走本寺。苫草覆身过夜。夜半有天唱于王庭曰。皇龙寺沙门正秀宜封王师。急使人捡之。具事升闻。上备威仪迎入大内。册为国师。

避隐第八

朗智乘云  普贤树

歃良州阿曲县之灵鹫山(歃良。今梁州阿曲一作西又云求佛。又屈弗。今蔚州置屈弗馹。今存其名)有异僧。庵居累纪。而乡邑皆不识。师亦不言名氏。常讲法华。仍有通力。龙朔初。有沙弥智通。伊亮公之家奴也。出家年七岁。时有乌来鸣云。灵鹫去投朗智为弟子。通闻之寻访此山。来憩于洞中树下。忽见异人出。曰我是普大士。欲授汝戒品。故来尔。因宣戒讫乃隐。通神心豁尔。智证顿圆。遂前行路。逢一僧。乃问朗智师何所住。僧曰。奚问朗智乎。通具陈神乌之事。僧莞尔而笑曰。我是朗智。今兹堂前亦有乌来报。有圣儿投师将至矣。宜出迎。故来迎尔。乃执手而叹曰。灵乌惊尔投吾。报予迎汝。是何祥也。殆山灵之阴助也。传云。山主乃辨才天女。通闻之泣谢。投礼于师。既而将与授戒。通曰。予于洞口树下。已蒙普贤大士乃授正戒。智叹曰。善哉汝已亲禀大士满分之戒。我自生年来。夕惕殷勤。念遇至圣。而犹未能昭格。今汝已受。吾不及汝远矣。反礼智通。因名其树曰普贤。通曰。法师住此其已久。如曰法兴王丁未之岁。始寓足焉。不知今几。通到山之时。乃文武王即位元年辛酉岁也。计已一百三十五年矣。通后诣义湘之室。升堂覩奥。颇资玄化。寔为锥洞记主也。元晓住磻高寺时。常往谒智。令着初章观文及安身事心论。晓撰讫。使隐士文善奉书驰达。其篇尾述偈云。西谷沙弥稽首礼。东岳上德高岩前(磻高在灵鹫之西北。故西谷沙弥乃自谓也)吹以细尘补鹫岳。飞以微滴投龙渊(云云)。山之东有大和江。乃为中国大和池龙植福所创。故云龙渊。通与晓皆大圣也。二圣而抠衣师之。道迈可知。师甞乘云往中国之清凉山。随众听讲。俄顷即还彼中僧谓是隣居者。然罔知攸止。一日令于众曰。除常住外。别院来僧。各持所居名花异植。来献道场。智明日折山中异木一枝归呈之。彼僧见之。乃曰。此木梵号怛提伽。此云赫。唯西竺海东二灵鹫山有之。彼二山皆第十法云地菩萨所居。斯必圣者也。遂察其行色。乃知住海东灵鹫也。因此改观。名着中外。乡人乃号其庵曰赫木。今赫木寺之北岗有古基。乃其遗趾。灵鹫寺记云。朗智甞云。此庵址乃迦叶佛时寺基也。堀地得灯缸二。隔元圣王代。有大德缘会来居山中。撰师之传行于世。按华严经第十名法云地。今师之驭云。盖佛陀屈三指。元晓分百身之类也欤。赞曰。

 想料岩藏百岁间  高名曾未落人寰
 不禁山鸟闲饶舌  云驭无端洩往还

缘会逃名  文殊岾

高僧缘会。甞隐居灵鹫。每读莲经修普贤观行。庭池常有莲数朵。四时不萎(今灵鹫寺龙藏殿。是缘会旧居)国主元圣王闻其瑞异。欲徵拜为国师。师闻之。乃弃庵而遁。行跨西岭岩间。有一老叟今尔耕。问师奚适。曰。吾闻邦家滥听。縻我以爵。故避之尔。叟听曰。于此可贾。何劳远售。师之谓卖名无厌乎。会谓其慢已。不听。遂行数里许。溪边遇一媪。问师何往。答如初。媪曰。前遇人乎。曰有一老叟侮予之甚。愠且来矣。媪曰。文殊大圣也。夫言之不听何。会闻即惊悚。遽还翁所。扣颡陈悔曰。圣者之言敢不闻命乎。今且还矣。溪边媪彼何人。斯叟曰。辩才天女也。言讫遂隐。乃还庵中。俄有天使齎诏徵之。会知业已当受。乃应诏赴阙。封为国师(僧传云。宪安王封为二朝王师号照咸通四年卒。与元圣年代相示未知孰是)师之感老叟处。因名文殊岾。见女处曰阿尼岾。赞曰。

 倚市难藏久陆况  囊锥既露括难禁
 自缘庭下青莲误  不是云山固未深

惠现求静

释惠现。百济人。小出家。苦心专志诵莲经为业。祈禳请福。灵应良稠。兼攻三论。染指通神。初住北部修德寺。有众则讲。无则持诵。四远钦风。户外之履满矣。稍厌烦拥。遂往江南达拏山居焉。山极岩险。来往艰稀。现静坐求忘。终于山中。同学舆尸置右室中。虎啖尽遗骸。唯髅舌存焉。三周寒暑。舌犹红软。过后方变紫。硬如石。道俗敬之藏于石塔。俗龄五十八。即贞观之初。现不西学。静退以终。而乃名流诸夏立传。在唐声着矣。夫又高丽释波若入中国天台山。受智者教。观以神异。间山中而灭。唐僧传亦有章颇多灵范。赞曰。

 鹿尾传经倦一场  去年清诵倚云藏
 风前青史名流远  火后江莲舌带芳

信忠挂冠

孝成王潜邸时。与贤士信忠围碁于宫庭柏树下。甞谓曰。他日若忘卿。有如柏树。信忠兴拜。隔数月。王即位赏功臣。忘忠而不第之。忠怨而作歌。帖于柏树。树忽黄悴。王怪使审之。得歌献之。大惊曰。万机鞅掌。几忘乎角弓。乃召之赐爵禄。柏树乃苏。歌曰。

物叱好支柏史 秋察尸不冬尔屋支堕米 汝于多支行齐教因隐 仰顿隐面矣改衣赐乎隐冬矣也 月罗理影支古理因渊之叱 行尸浪 阿叱沙矣以支如支 儿史沙叱望阿乃 世理都 之叱逸乌隐第也 后句亡

由是宠现于两朝。景德王(王即孝成之弟也)二十二年癸卯。忠与二友相约。挂冠入南岳。再徵不就。落发为沙门。为王创断俗寺居焉。愿终身立壑。以奉福大王。王许之。留真在金堂后壁是也。南有村名俗休。今讹云小花里(按三和尚传有。信忠奉圣寺。与此相溷。然计其神文之世。距景德已百余年。况神文与信忠乃宿世之事。则非此信忠明矣。宜详之)又别记云。景德王代有直长李俊(高僧传作李纯)早曾发愿。年至知命须出家创佛寺。天宝七年戊子。年登五十矣。改创槽渊小寺为大刹。名断俗寺。身亦削发。法名孔宏长老。住寺二十年乃卒。与前三国史所载不同。两存之阙疑。赞曰。

 功名未已鬓先霜  君宠虽多百岁忙
 隔岸有山频入梦  逝将香火祝吾皇

包山二圣

罗时有观机道成二圣师。不知何许人。同隐包山(乡去所瑟山。乃梵音。此云包也)机庵南岭。成处北穴。相去十许里。披云啸月。每相过从。成欲致机。则山中树木皆向南而俯。如相迎者。机见之而往。机欲邀成也。则亦如之。皆北偃。成乃至。如是有年。成于所居之后。高岩之上。常宴坐。一日自岩缝间透身而出。全身腾空而逝。莫知所至。或云。至寿昌郡(今寿城都)指骸焉。机亦继踵归真。今以二师名命其墟。皆有遗趾。道成岩高数丈。后人置寺穴下。大平兴国七年壬午。有释成梵。始来住寺。敞万日弥陀道场。精勤五十余年。屡有殊祥。时玄风信士二十余人岁结社。拾香木纳寺。每入山採香。剪折淘洗。摊置箔上。其木至夜放光如烛。由是郡人项施其香。徒以得光之岁为贺。乃二圣之灵感。或岳神攸助也。神名静圣天王。甞于迦叶佛时受佛瞩。有本誓。待山中一千人出世。转受余报。今山中甞记九圣遗事。则未详。曰。观机。道成。搬师。[打-丁+牒]师。道义(有柏岩基)子阳。成梵。今勿女。白牛师。赞曰。

 相过蹯月弄云泉  二老风流几百年
 满壑烟霞余古木  低昂寒影尚如迎

搬音般。乡云雨木。[打-丁+牒]音牒。乡云加乙木。此二师久隐岩丛。不交人世。皆编木叶为衣。以度寒暑。掩湿遮羞而已。因以为号。甞闻枫岳亦有斯名。乃知古之隐伦之士。例多逸韵如此。但难为蹈袭。子甞寓包山。有记二师之遗美。今并录之。

 紫茅黄精[祝/土]肚皮  蔽衣木叶非蚕机
 寒松飕飕石荦确  日暮林下樵苏归
 夜深披向月明坐  一半飒飒随风飞
 败蒲横卧于憨眠  梦魂不到红尘羁
 云游逝兮二庵墟  山鹿恣登人迹稀

永才遇贼

释永才性滑稽。不累于物。善乡歌。暮岁将隐于南岳。至大岘岭。遇贼六十余人。将加害。才临刃无惧色。怡然当之。贼怪而问其名。曰永才。贼素闻其名。乃命□□□作歌。其辞曰。

自矣心米 皃史毛达只将来吞隐日远鸟逸□过出知遣 今吞薮未去遣省如 但非乎隐焉破□主次弗□史内于都还于尸朗也 此兵物叱沙过乎好尸曰沙也内乎吞尼 阿耶 唯只伊吾音之叱恨隐[泳-永+善]陵隐安支尚宅都乎隐以多

贼感其意。赠之绫二端。才笑而前谢曰。知财贿之为地狱根本。将避于穷山以饯一生。何敢受焉。乃投之地。贼又感其言。皆释釰投戈。落发为徒。同隐智异。不复蹈世。才年仅九十矣。在元圣大王之世。赞曰。

 策杖归山意转深  绮纨珠玉岂治心
 绿林君子休相赠  地狱无根只寸金

勿稽子

第十奈解王即位十七年壬辰。保罗国。古自国(今固城)史勿国(今泗州)等八国。併力来侵边境。王命太子[木*奈]音将军一伐等率兵拒之。八国皆降。时勿稽子军功第一。然为太子所嫌。不赏其功。或谓勿稽曰。此战之功唯子而已。而赏不及子。太子之嫌君其怨乎。稽曰。国君在上。何怨人臣。或曰。然则奏闻于王幸矣。稽曰。伐功争命。扬已掩人。志士之所不为也。励之待时而已。十年乙未。骨浦国(今合浦也)等三国王各率兵来攻竭火(疑屈弗也。今蔚州)王亲率御之。三国皆败。稽所获数十级。而人不言稽之功。稽谓其妻曰。吾闻仕君之道。见危致命。临难忘身。仗于节义。不顾死生。之谓忠也。夫保罗(疑发罗今罗州)竭火之役。诚是国之难。君之危。而吾未曾有忘身致命之勇。此乃不忠甚也。既以不忠而仕君。累及于先人。可谓孝乎。既失忠孝。何颜复游朝市之中乎。乃被发荷琴入师彘山(未详)悲竹树之性病。寄托作歌。拟溪涧之咽响。扣琴制曲。隐居不复现世。

迎如师

实际寺释迎如。未详族氏。德行双高。景德王将邀致供养。遣使徵之。如诣内斋罢。将还。王遣使陪送至寺。入门即隐。不知所在。使来奏。王异之。追封国师。后亦不复现世。至今称曰国师房。

布川山  五比丘  景德王代

歃良州东北二十许里有布山川。石窟奇秀。宛如人斲。有五比丘。未详名氏。来寓而念弥陀求西方几十年。忽有圣众自西来迎。于是五比丘各坐莲台。乘空而逝。至通度寺门外留连。而天乐间奏。寺僧出观。五比丘为说无常苦空之理。蜕弃遗骸。放大光明。向西而去。其捐舍处。寺僧起亭榭。名置楼。至今存焉。

念佛师

南山东麓有避里村。村有寺。因名避里寺。寺有异僧。不言名氏。常念弥陀。声闻于城中。三百六十坊。十七万户。无不闻声。声无高下。琅琅一样。以此异之。莫不致敬。皆以念佛师为名。死后泥塑真仪。安于敏藏寺中。其本住避里寺。改名念佛寺。寺旁亦有寺名让避。因村得名。

孝善第九

真定师孝善双美

法师真定罗人也。白衣时隷名卒伍。而家贫不娶。部役之余。佣作受粟。以养孀母。家中计产。唯折脚一铛而已。一日有僧到门。求化营寺铁物。母以铛施之。既而定从外归。母告之故。且虞子意何如尔。定喜现于色曰。施于佛事。何幸如之。虽无铛又何患。乃以瓦盆为釜。熟食而养之。甞在行伍间。闻人说义湘法师在太伯山说法利人。即有嚮慕之志。告于母曰。毕孝之后。当投于湘法师。落发学道矣。母曰。佛法难遇。人生大速。乃曰毕孝。不亦晚乎。曷若趁予不死。以闻道闻。慎勿因循。速斯可矣。定曰。萱堂晚景。唯我在侧。弃而出家。岂敢忍乎。母曰。噫为我防出家。令我便堕泥黎也。虽生养以三牢七鼎。岂可为孝。予其衣食于人之门。亦可守其天年。必欲孝我。莫作尔言。定沉思久之。母即起罄倒囊储。有米七升。即日毕炊。且曰。恐汝因熟食经营而行慢也。宜在予目下。喰其一。槖其六。速行速行。定饮泣固辞曰。弃母出家。其亦人子所难忍也。况其杯浆数日之资。尽裹而行。天地其谓我何。三辞三劝之。定重违其志。进途宵征。三日达于太伯山。投湘公剃染为弟子。名曰真定。居三年。母之讣音至。定跏趺入定。七日乃起 说者曰。追伤哀毁之至。殆不能堪。故以定水涤之尔。或曰。以定观察母之所生处也。或曰。斯乃如实理荐冥福也。既出定以后。事告于湘。湘率门徒归于小伯山之锥洞。结草为庐。会徒三千。约九十日。讲华严大典。门人智通随讲。撮其枢要成两卷。名锥洞记。流通于世。讲毕。其母现于梦曰。我已生天矣。

大城孝二世父母  神文代

牟梁里(一作浮云村)之贫女庆祖有儿。头大顶平如城。因名大城。家窘不能生育。因役佣于货殖福安家。其家俵田数亩以备衣食之资。时有开士渐开。欲设六轮会于兴轮寺。劝化至福安家。安施布五十疋。开咒愿曰。檀越好布施。天神常护持。施一得万倍。安乐寿命长。大城闻之。跳踉而入。谓其母曰。予听门僧诵倡。云施一得万倍。念我定无宿善。今兹困匮矣。今又不施。来世益艰。施我佣田于法会。以图后报何如。母曰善乃施田于开。未几城物故。是日夜国宰金文亮家有天唱云。牟梁里大城儿今杔汝家。家人震惊使检牟梁里。城果亡。其日与唱同时有娠生儿。左手握不发。七日乃开。有金简子彫大城二字。又以名之。迎其母于第中兼养之。既壮。好游猎。一日登吐含山捕一熊。宿山下村。梦熊变为鬼。讼曰。汝何杀我。我还啖汝。城怖懅请容赦。鬼曰。能为我创佛寺乎。城誓之曰喏。既觉。汗流被蓐。自后禁原野。为熊创长寿寺于其捕地。因而情有所感。悲愿增笃。乃为现生二亲创佛国寺。为前世爷孃创石佛寺。请神琳表训二圣师各住焉。茂张像设。且酬鞠养之劳。以一身孝二世父母。古亦罕闻。善施之验可不信乎。将彫石佛也。欲鍊一大石为龛盖。石忽三裂。愤恚而假寐。夜中天神来降。毕造而还城方[木*尤]起。走跋南岭。爇香木以供天神。故名其地为香岭。其佛国寺云梯石塔彫镂石木之功。东都诸刹未有加也。古乡传所载如上。而寺中有记云。景德王代。大相大城以天宝十年辛卯始创佛国寺。历惠恭世。以大历九年甲寅十二月二日大城卒。国家乃毕成之。初请瑜伽大德降魔住此寺。继之至于今。与古传不同。未详孰是。赞曰。

 牟梁春后施三亩  香岭秋来获万金
 萱室百年贫富贵  槐庭一梦去来今

向得舍知割股供亲  景德王代

熊川州有向得舍知者。年凶。其父几于饿死。向得割股以给养。州人具事奏闻。景德王赏赐租五百硕。

孙顺埋儿  兴德王代

孙顺者(古今作孙舜)牟梁里人。父鹤山。父没。与妻同。但傅人家得米穀养老孃。孃名运乌。顺有小儿。每夺孃食。顺难之。谓其妻曰。儿可得。母难再求。而夺其食。母饥何甚。且埋此儿以图母腹之盈。乃负儿归醉山(山在牟梁西北)北郊。堀地忽得石钟甚奇。夫妇惊怪。乍悬林木上。试击之。舂容可爱。妻曰。得异物殆儿之福。不可埋也。夫亦以为然。乃负儿与钟而还家。悬钟于梁扣之。声闻于阙。兴德王闻之。谓左右曰。西郊有异钟声。清远不类。速检之。王人来检其家。具事奏王。王曰。昔郭巨瘗子。天赐金釜。今孙顺埋儿。地涌石钟前孝后孝。覆载同鉴。乃赐屋一区。岁给粳五十硕。以尚纯孝焉。顺舍旧居为寺。号弘孝寺。安置石钟真圣王代。百济横贼入其里。钟亡寺存。其得钟之地名完乎坪。今讹云枝良坪。

贫女养母

孝宗郎游南山鲍石亭(或云三花述)门客星驰。有二客独后。郎问其故。曰芬皇寺之东里有女。年二十左右手抱盲母相号而哭。问同里曰。此女家贫。乞啜而反哺有年矣。适岁荒。倚门难以藉手。赎赁他家。得穀三十石。寄置大家服役。日暮槖米而来家。炊饷伴宿。晨则归役大家。如是者数日矣。母曰。昔日之糠粃。心和且平。近日之香秔。膈肝若刺。而心未安。何哉。女言其实。母痛哭。女叹已之但能口腹之养。而失于色难也。故相持而泣。见此而迟留尔。郎闻之潜然。送穀一百斛。郎之二亲亦送衣袴一袭。郎之千徒敛租一千石遗之。事达宸聪。时真圣王赐穀五百石。并宅一廛。遣卒徒卫其家。以儆劫掠。旌其坊为孝养之里。后拾其家为寺。名两尊寺。

吾东方三国。本史遗事两本。他无所刊。而只在本府。岁久刓缺。一行可解仅四五字。余惟士生斯世。历观诸史。其于天下治乱兴亡。与诸异迹。尚欲博识。况居是邦。不知其国事。可乎。因欲改刊。广求完本。阅数载不得焉其曾罕行于世。人未易得见。可知若今不改。则将为失传东方往事。后学竟莫闻知。可叹也已。幸吾斯文星州牧使权公(辏)闻余之求。求得完本送余。余喜受。具告监司安相国。(塘)都事朴候。(佺)佥曰善。于是分刊列邑。令还藏于本府。噫。物久则必有废废则必有兴。兴而废。废而兴。是理之常。知理之常而有时兴。以永其传。亦有望于后来之惠学者云。

皇明正德壬申季冬。府尹推诚定难功臣嘉善大夫庆州镇兵马节制使全平君李继福谨跋。

生员 李 山 甫

校正生员 崔 起 潼

中训大夫行庆州府判官庆州镇

兵马节制都尉    李 瑠

奉直郎守庆尚道都事 朴 佺

推诚定难功臣嘉靖大夫庆尚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安溏


上篇:释鉴稽古略续集

下篇:净心诫观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史传部目录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

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 弟子李华撰 三藏沙...

地藏菩萨像灵验记

地藏菩萨像灵验记卷第一并序 传教沙门 常谨 集 叙曰...

释迦谱

释迦谱卷第一并序 梁沙门释僧祐撰 盖闻。菩提之为极也...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序 太原王隐客字少微撰 若夫鸡浑起...

佛说阿难四事经

佛说阿难四事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

【注音版】授居家二众三皈仪规

出自上海佛学书局《佛教念诵集》...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佛语经

佛语经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序...

中阿含经

中阿含经卷第一 东晋孝武及安帝世隆安元年十一月至二...

佛说佛印三昧经

佛说佛印三昧经一卷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在罗阅...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菩萨处胎经

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第一 姚秦凉州沙门竺...

人天行果——五戒

总说五戒 学佛者,在受三皈后,实践规则,即从受持五戒...

为何不享受一天佛陀的日子

今天就算讲到死去活来,你仍然不悟!因为不悟的人,说...

不老不死的「我」在哪里?

波斯匿王向佛请问:我在未曾受佛教化之前,曾遇见迦旃...

公鸡与虫儿

有个儿童,才七岁,但常常找无德禅师,和他东南西北乱...

魔乡不可停

这个时代的共业就是这样恶劣,你也没有办法阻挡的时候...

三大计划解决婆媳矛盾

我们的先辈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提倡的设身处地,以己度...

现代人为何活得这么累

如果把社会中的人,按工作性质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成...

慈母八旬始念佛,十年功成生净土

母亲俗名李香云,法名胜修,生于一九二七年农历九月初...

怎样才能消除家人对佛教的误解

问: 我的丈夫对我信佛不太理解,以为佛教是烧香磕头等...

【佛学漫画】西天极乐世界

轮回苦海茫茫,能够获得人身已然是个奇迹,就像梦中的...

金刚护法

佛陀在世时,有些出家众因不舍物欲而造作种种恶行,引...

修行人不与俗人混

佛在法句经里面说,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出家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