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以专修念佛来对治修行上的偏差

大安法师  2024/06/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以专修念佛来对治修行上的偏差

疏文:弥远者,厌生为患,亟欲灭生以归于无。而灭非真灭,祇益劬劳,终成轮转。如牛坏车,古有明喻。今专念佛,发愿往生,生彼国已,华开见佛,识自本心,本自不生,生亦何碍?所谓炽然求生,而不乖于无生之理。终日生而未尝生者,乃所以为真无生也。——《弥陀疏钞》

莲祖于此段疏文中,指点一类行人修行上的偏差,以及倡言专修念佛以对治之。我等众生局囿于色受想行识五阴,生灭妄念或粗或细,不曾止息。即如识阴区宇,识精元明,湛若止水,不动不摇,亦非真常不可动摇之性,但如无波急流之水,人远望之,如恬然寂静而已,以其流急微细,不见其相,非是湛寂妙真如性。

有一类修行人,以生灭苦乐为大患,亟欲修持舍念禅定,灭弃妄念以归于无。如无想天外道,灭除舍心,令其若心若虑,俱类灰凝,经五百大劫,第六识现行不起,如冰夹之鱼,石压之草,遂谓涅槃,而殊不知此正微细生灭流注。五百劫定力已过,复生想心,中有现前,复归轮回。可见以生灭心为因,不能感不生灭果。其外道小乘,修诸禅定,六识不行,身心俱灭,乃断灭之灭,非寂灭之灭。断灭之灭乃妄灭,寂灭之灭为真灭。诚如《楞严》所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方为正途。

又有一类修行人,心爱入灭,欲灭相归无,以深趣空寂。由此一念贪求深空,魔即飞精附人,来彼求空善男子处,现诸空相以投其所好。彼善男子遂依空相而谤法谤僧,唯说断空,以明无因无果。虽得空寂,潜行贪欲。由彼不知一切法相本自寂灭,故受魔扰,堕无间狱,诚为可怜悯者。

古德又以如牛坏车晓喻:牛以拉车负重为苦,欲倾覆破坏此车来止息负重辛劳之患。殊不知车身毁坏,主人又造一新车套在它背上,继续令其遭受牵车负重之苦患。以此喻指若人因厌患今世业报身的种种苦报而自杀灭身,然今世乃至多生多劫的恶业罪障并未消亡,仍须轮回到下一世,以其他的身体,继续承受其业力果报。是故自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然念佛往生一法,为凭自力难以契证无生的我等凡夫,施设了一条巧入无生的方便捷径。阿弥陀佛怜念我等众生,如母忆子。为护佑我等行人了生死成佛道,乃令吾人专一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发愿往生极乐净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此念佛人,安隐往生于彼国七宝池八功德水中,莲华化生,亲觐阿弥陀佛。伊时所见阿弥陀佛,既是西方教主,亦是自性天真佛。

当下回光返照,识自本心,本自不生,是为离念灵知,纯真心体。由体起用,无生无不生。所谓智者炽然求生净土,了达往生体性不可得,而不乖违无生之理体。终日往生而未尝生者,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天衣怀禅师语),乃所以为真无生。若为生与无生所缚,闻生作生解,闻无生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能了达此性相体用之理,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可不慎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我们把前面的念佛的止跟观作一个总结。偈颂一是偏重在...

心净则国土净,为何还要跑到极乐世界

多少人自以为是,说心净则国土净,当下就是净土啊,何...

心态如果不归零,那根本没办法修行

法华经的思想,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要修空,那...

苏东坡的前世后身

生命是轮回的,很多人或多或少能够知道自己的前世,这...

净土者的「夹杂」

有自以为学净土者,每作如此之言,谓净土之读经只能读...

倓虚大师开示随息念佛法

还有一种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 行人端身正坐,...

历代净土圣贤传二(白话)

往生比丘 清朝性修法师,不清楚他是哪里人。顺治年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下生

【经文】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为何欣愿往生还会对疾病和死亡格外害怕

问: 弟子是一名公务员。从二〇一三年开始在家念佛、...

从厌离心启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我们天天谈,那怎么下手去发呢?善导大师给我...

业因为何会增长广大

问: 业因为何会增长广大? 大安法师答: 业因就是你...

【佛教词典】厌离

梵语 udvega 或 sajvega。于物生厌而舍去之意。维摩经...

【佛教词典】圆觉经五性差别

(名数)经中依一切众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

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人生的需求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二者必须兼顾...

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幼年时就聪慧好学,而且家学渊源,少年出家后...

在家如何修行才最高效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

治疗面貌变丑的毛病

有一位雕刻家,小时候是个很好看的人,他一天天长大了...

一饮一啄来之不易,从点滴处节俭惜福

我们一定要爱惜五谷粮食,不能浪费,浪费粮食就是暴殄...

《观无量寿佛经》第二观:水观

【经文】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

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之善根

原文: 不但此也,即绝无信愿,绝不修持,知有弥陀圣号...

四正勤和四如意足

四正勤以精进为体 四念处其实是很难讲的。四念处虽然只...

心为何会生病

人与人之间,心门若无法打开,彼此防卫而无法以真诚的...

礼佛拜佛时应该如何观想

礼佛、拜佛,是佛弟子最基本的修行功夫。我们在礼敬诸...

以「五心」面对缘起的危机

我们用佛教的缘起法来分析危机的必然,绝不是在幸灾乐...

圣严法师《祭祖》

祭祖是中国人孝道精神的表现,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