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在爱情中成长

2012/08/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四十二章经》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火之患。”“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亘古以来,飞蛾在灯下重复一次又一次浴火的生命追寻;而万物之灵的人类呢?也在滚滚红尘中,寻寻又觅觅,实现一次又一次美好却又幻灭的爱情游戏。

《四十二章经》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火之患。”“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情爱之于人,有时和飞蛾扑火的情境十分相似。当飞蛾看到灯火,在渴望光明和温暖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它致命的吸引力。而执著情爱的人们呢?也常迷失于热恋的激情中,无法保持理性和清醒,于是,种种的烦恼、忧愁、痛苦便随之而生,甚至衍生情杀、自戕等社会问题。其实,爱恨是一体的两面,爱到最终极时,恨也往往随之而生。

俗语说:“人不痴狂枉少年。”很多人在青春岁月时最向往的便是拥有一份美好的爱情,但到最后,大部份的人却失望了,因为“相爱容易,相处难。”为此特别访问中台佛学研究所所长见护法师,谈谈如何在情爱中保持觉醒,以佛法的智慧带领为情所苦的人走出感情的迷津。

爱情的幻灭

见护法师说,一般人在追求情爱的过程中,往往怀著一种非理性的幻想,所以,通常恋爱中的人只看到对方好的一面,而往往忽略了缺点的那一部份,于是,由于性格上的差异,相处久了,种种的摩擦、冲突便产生了。

在初交往时,人们大多会避免暴露自己性格上的缺点,所以很容易“情人眼里出西施”,等到结婚以后才发现,原来彼此是如此不同。因为一般人很少想到这个现实的问题,所以婚后,种种的烦恼与冲击就接二连三的来了。

如果男女在初交往时,能够客观地去观察对方,真正地看清楚对方的性格、人品及价值观等,另外,也要衡量一下双方相处的问题,日后,才不会出现悔之已晚的遗憾。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文人们总将情爱描述得十分地美好、浪漫,事实上,以佛法的角度来看,并没有永恒不变的爱情,所谓“永恒的爱情”完全是出于文人们浪漫的想像。

究竟什么是“爱情”呢?爱情就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非常强烈的喜爱与执著,而且这种喜爱是主观的。但因两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彼此的认知及情感必定会有所改变,如果两人改变的方向不同,那么这段爱情就会变质与褪色。原本爱情就是变化无常,所以如果执著愈深,痛苦就愈`。

每个人心中多少都有一个理想情人的形象,在恋爱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情人能符合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形象,所谓“订做一个他”即是这种心理所衍生的流行语,但是这种心态往往只会带给自己烦恼与痛苦罢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只有从客观地认知对方与接纳对方中,才可能有较圆满的交往关系。

在爱情中成长

其实,从任何一种人际关系中都可以得到自我成长。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性格、理念等等,必定有所不同,所以在相处过程中就会产生冲突或摩擦,但这种冲突未必是负面的,只要我们将之视为一面镜子,用来反观自心;从冲突中反省自己需要改进之处,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抱怨对方,那么,相信不论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到最后都必定能圆融无碍。

见护法师在未出家前,曾有位感情十分要好的女朋友,后来,学佛后,当确认以佛法为终身的修持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时,就毅然决然地舍下这段感情而出家了。这就是将小爱化为大爱的具体实践吧!

戒律让我们得到真正的自在

佛法“五戒”中的“不邪淫”,便是对婚姻之外的性关系做了一种很好的规范。其实,“五戒十善”就是一种道德观,但一般没学佛的人不喜欢戒律的束缚,也不相信“因果”的观念,所以一味地追求物欲的享受与刺激,甚至还有人提倡“自在禅”,认为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放纵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但造作了许多的恶业,而且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烦恼与痛苦。

佛法中的“五戒十善”,表面上似乎是一种束縳,但其实它才能真正带给我们心灵的自由与自在,这就如同国家中的法律一般,法律虽是一种约束,但若人人遵守法律,社会才能有真正的自由,否则治安乱成一团,何来的自由与自在呢?

因此,在追求人生的快乐时,一定要体认到必须有所约束,才能有真正的自在与快乐,不但世间法是如此,佛法亦是如此。佛法说真正的自在是超越苦乐两边,而且这种自在不是向外求来的,最后终究会失望,因为外在的人事物是无常的,而且刹那在生灭变异之中。

发掘内在无尽的功德宝藏

所以,真正的自在不需要依靠外在的人事物才能获得,而是人人自性中本自自具足的,只要我们的心有定力、有智慧,觉性清楚明白,而且不论处在顺境或逆境中,心都能如如不动,才是真正的自在与快乐,在佛法中,称这种心灵最高的境界为“涅槃”。

佛教诗偈中有:“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因一般人对这种禅悦境界的了解太缺乏了,所以无法深入地去发掘自己内在的功德宝藏,反而舍本逐末,不停地向心外去追逐幻化不实的事物,这实在是非常可惜!

愿今后大家在遇到外境时,都能开始学习反观自心,进而启发人人自性中无尽的功德宝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本焕老和尚:这个婆娑世界我很害怕

我现在今年103岁,出家81年。我本来出家的时候呢,是为...

娑婆世界是苦难的世界

这个娑婆阎浮提世界,就叫堪忍。忍什么呢?忍苦,就是...

你不快乐是因为活得不坦荡

戒律当中,每一条戒都有其制戒的缘起。例如淫戒的制定...

面临生死关头,才能领会我们和那些鱼儿一样

常常在病人的床底下,或者桌子上都会放着一小锅,或是...

应该该如何看待「情」

问: 中国人常常会用血浓于水来表示亲情的重要性,亲...

猕猴喻

过去有个好赌之人养了一只猕猴,主人赢钱的时候,回家...

人以爱欲交错,故心不见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

出离心不切,佛号提不起来怎么办

问: 惭愧弟子学佛好几年了,一直持诵《无量寿经》,可...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梵网经

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

钝根众生先培福

【原文】 《十轮经》云:若有钝根众生,为欲发起善根因...

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

上一次跟大家讲《四十二章经》,财色招苦。因为我们每...

佛门里的养生妙方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

任何境界都不能住,一住就是生死

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在当下一念。任何境界都不能住,...

【佛教词典】何耶

(菩萨)Haya,马头观音之梵语。演密钞九曰:何耶是略...

【佛教词典】乞食

亦名:分卫、抟堕、摈茶波多、团堕 行事钞·头陀行仪篇...

善待我们的父母

世人疼爱自己的孩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无论是孩子吃的...

具此三心者,必生极乐国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

星云大师《如何坐禅》

一. 如何坐禅? 一般人大都以为禅的修练,一定要如老...

有五种情况会使所造的业变重

没有对治,简单说就是你一天过一天,没有目标,没有宗...

别在烦恼当中浪费自己的生命

光阴就是这样快得很,我们现在明白应该使劲地抓住它,...

当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无明生死的根源就是当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

餐盘里盛满无尽血泪(图)

先打断腿,再装进笼子里。我们的餐盘里,盛满了它们无...

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引净土宗的二祖善导大师说: 「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

为人处事要讲究方法

佛陀说法,讲究应机,提倡随机施教。 比如,对小孩,...

憨山大师:出生死法

佛所说的修行出生死法,有很多方便法门,但其中只有念...

【推荐】法师念佛时很享受,为何弟子却觉得很难受

问: 怎样才算真信切愿?是不是不必身劳形苦的念佛,也...

【推荐】全家人往生西方,成为真正的净土眷属

陈性良,字锡周,是印光法师的在家弟子,与印光法师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