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的养生理念

2012/12/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养生”一词始见于《庄子内篇》。所谓养,就是保养、养护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术,就是根据生命生存演化的规律,为达到保养身体、和谐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而形成的系列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它包括保养身体和涵养精神两个方面。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养生的国度,数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门类的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道教养生偏重身体修炼,儒家养生偏重道德涵养,佛教养生偏重身口意即三业转化,医学养生偏重临床,民间养生偏重实用,武术养生偏重技击。

佛教认为生命无常,必然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因此佛教反对对身体的贪恋执着,过份的关照,认为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佛修道,解决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贪嗔痴等烦恼,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另一方面,佛教认为“人身难得”,应倍加珍惜。若病痛缠身,即无法立心修道,成就弘法利生事业,死后还可能堕入畜牲、饿鬼、地狱三恶道而失去人身。所以学佛人为“借假修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尽可能长的寿命。佛教虽然不追求长生不老,但认为长寿—有限生命的延长是可争取的,甚至凭着愿力和禅定力“住寿一劫”,一劫相当于一千六百万年。

佛教认为,疾病是人生必有的“生老病死”四大苦之一,分为两种,一种是身病,一种是心病,其中大部分的身病都与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有关,因此它们都可以通过修行得到治疗。佛经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五官端正,健壮、和谐;在心理上,坚毅安祥,充满智慧。只要努力修行就可以达到这样一种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事实上,佛教僧团对于新出家或求受比丘戒者也有五官端正、身心健康的要求。

能否健康、长寿,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是密切相关的,但佛教更强调人自身的思想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佛教徒的大量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历代高僧大德积极实践着佛陀的教导,大都健康、长寿。翻开佛教传记,可知长寿的高僧史不绝书,其中大部分都有明确的生卒年月。梁庭灿著《历代名人生卒年表》一书中附有《高僧生卒年表》,共录561人。我们现在依据佛教史传补上年过百岁者5人(宝掌、菩提达摩、慧可、智炫、钵达),90余岁者2人(慧休、普惠),80余岁者2人(法显、杜顺),共9人,连原表人数合计570人。其中百岁以上者12人,占2.1%;90岁以上者42人(包括百岁以上者),占3.76%;80岁以上者162人,占28.4%;70岁以上者361人,占63.7%;65岁以上者433人,占75.8%。

这570人前后生存时间为公元233—1884年,凡1652年,生活地区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中包括少数由印(西域)来华而度过晚年的僧人。人数虽不算太多,但因他们都是为人传颂的高僧,所以最低限度要具备严持戒律的条件,即过一种清苦、勤劳、节制和规律性的生活。否则就会立即失去徒众的信仰,甚或遭到僧团的驱摈而不成其为高僧,更入不了传记。所以上述统计数字也反映出佛教养生理念的合理性,是积极的,主动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人常说的养生两大命题为:1、“生命在于运动”,2、“生命在于静养”。前者偏重于外在的、生理的强化;后者偏重于内在的、心理的涵养。所谓“动形健身”、“静神养心”,两者都有道理,不可偏废。佛教修行以禅定为核心,养生自然以静养见长,但对于运动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视的。如佛教《大毗婆娑论》卷151提到“长寿”的条件时说:

“若有于寿,恒作、恒转,受作、受转;时行处行;修梵行;食所宜、食应量,生者应熟、熟者弃之,于宜匪宜能审观察;服医药、用医言;避灾厄;远凶戏。由此等故,寿不中夭。”

这些条件归纳起来就是:(1)经常做些主动的和集体要求的运动和劳动;(2)出行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路程和目的地;(3)要断除不正当的淫欲;(4)饮食要适宜、适量,避免过生过熟,要仔细盘算适宜不适宜;(5)有病要服医生之药,照医生的话做;(6)要避开灾害、厄难之事;(7)要远离凶险的戏乐活动。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尽管有种种不同,但其原则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能坚持实行“常运动,常劳动,慎行动,节淫欲,慎饮食,从医嘱,避灾厄,远凶戏”,长寿是不难的。而佛教的四众律仪正好都贯彻了这些原则,所以最低限度可以使虔诚奉行的僧俗信徒基本上都能“乐其天年而不中夭”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10种食物对排毒养颜最有效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身排毒养颜的健康。专家指出,只有...

18种抗癌果蔬英雄榜

最新科学研究证明,以下18种果蔬因为分别含有针对性的...

秋季最佳的5种润肺止咳食物

1、柿子 中医认为,柿子性寒味甘微涩,归肺、脾、胃、...

腊八粥的由来与营养价值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进入了腊月,就是中国农历的十二...

素食使死亡率下降

编者按: 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参战国...

纯素能更有效治疗糖尿病

科学家与研究人员在经过严谨的研究后,发现低脂纯素的...

8妙招让你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

每天喝足量的水不仅能让身体各项功能正常运行,还能起...

动物性食品中存在的五种主要毒素

作者:约翰麦肯道格尔(John McDougall) 注: 本文是...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餐盘里盛满无尽血泪(图)

先打断腿,再装进笼子里。我们的餐盘里,盛满了它们无...

有精神病的人该怎么帮助他们

问: 1.对于家里患有精神病的人该怎么帮助他们?2.对...

为人处事要讲究方法

佛陀说法,讲究应机,提倡随机施教。 比如,对小孩,...

找回幸福感

生活中总有些事比忙碌更重要,比如聆听内心的声音,问...

【佛教词典】理入

(术语)二入之一。深信凡圣一如之理而不疑也。依此理...

【佛教词典】色蕴六相

【色蕴六相】 p0568   瑜伽五十四卷十页云:复次色蕴...

圣严法师《人的三世因果观》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乃说...

心头无事一床宽

梦窗国师(1275-1351)是日本明代着名禅宗高僧。他开创...

情,为什么那么难以放下

佛法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世间的男男女女都会因为感情的...

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

一切佛法的基本原理缘起性空,或者叫性空缘起,也可以...

「悲」的三种含义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

8种习惯影响夫妻间的沟通

习惯一:充当审判官 夫妻间出现问题时,一方总是将自己...

现在念佛回向给过世的母亲,还能往生吗

问: 我母亲生前追求故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让我给她...

看到莲华跟佛出现在空中,该怎么办

问: 请教老和尚一个修行上的问题,遇到了境界。如果有...

智谕法师佛七讲话(1985年)

一九八五年第二期 第一天 持念佛名 一心不乱 今天是我...

不要轻慢愚人

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器生的学僧持律法师,...

善知识的八种相

居士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

真正自由的人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盲泉石之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