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别让难得的人生掉进「空」的陷阱

明一法师  2014/10/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别让难得的人生掉进「空」的陷阱

学佛的人往往被世人误解为处于被打击了、绝望了、避世了……等等消极的处境,出家人更是被冠上遁入空门等等极端消极之说。这是世人不了解真实的佛教,有着这样观点的人可以称为是佛教的煋人。可惜的是世间这样的煋人太多了,甚至是刚学佛的人,也往往就有这样的误解,成为佛教的煋人。

这也难怪他们,因为在最近一百多年来,佛教被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被毁灭得太利害了。利害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社会上的宣传媒体对佛教都不了解了。而这些宣传媒体是世人们了解自己身边事情的来源,他们对佛教不了解甚至误解的话,自然引导大众误解佛教。

所以,现在学佛的人绝大部分不是因为社会的媒体而引导进来学佛的。很大一部分学佛的人是因为感受到了生活的痛苦,或者因为生了很严重的病;或者因为走投无路;或者因为受到了严重打击;或者因为……他们开始学佛都是带着一身的伤痕走进佛门。所以,在世人的眼里才有这样的误解。

这在很多准备出家的人身上有很现实的体现。他们的父母听说自己的子女要出家简直就认为是奇耻大辱,觉得自己的子女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难道真的是走投无路了?不光是父母会有如此的想法,就是他们身边的人也是这样看的,很多热心人还参与到劝解不要出家的行列。

这十几年来通过一些正法的宣传,这样的情况刚刚有些好转。但是,正法的宣传力度太差太小,根本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要。可以这样说,现在正法的宣传就连一些打着佛教旗号的神通、鬼神宣传的力度都不如。所以,佛教依然是处于被误解的状态。

这从一些刚刚进佛门开始学习佛法的人身上就能看出来。他们对神通、鬼神的兴趣远比正法的兴趣要来得大。对于哪里出现了奇迹;哪里将会出奇迹;哪里出了解释不清楚的事情特别感兴趣。所以,佛教在他们身上依然是处于被误解的状态。他们成为佛教正法的煋人自然是再合理不过了。

可以这样说,当年自己要不是遇到做了二十几年《法音》编辑的师父,自己根本没有机会走上学佛的道路。所以,自己特别注重正法的宣传,因为自己认识到正法的宣传实在是佛教的当务之急。力量不足没有关系,日积月累坚持下去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即使自己一开始就接触到了正法,自己依然还有着空的时候,还是对佛教中的空不甚了了。应该是在出家了三五年之后,跑马看花地看完一遍藏经之后,才算是初步了解了佛教的真空与妙有。这才知道佛教是最积极的宗教,这在自己几年来的日记里面记载得十分清楚。

尽管那几年天天对着寺院里面的木鱼,但是很难感觉到木鱼所代表的精进或者叫努力积极。尽管每天都要念“……如少水鱼,如救头燃……”,但是好像总是在忙于完成功课作业。尽管天天被提醒“……大众当勤精进,谨慎莫放逸……”,但是很少放到心上。

更有甚者认为一切是空,那还要努力干什么。再加上对“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的误解。消旧业不是应该越刻苦越好吗?那么越折磨自己的身心算得上是消得最快了吧!认为什么也不干,不是不造新殃的最好办法吗?!这些对空的错误理解,让自己走了很多痛苦的弯路。

这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因为佛陀为了讲解本意就是先从“空”开始讲的,要我们先认识到一切都“空”。这在佛所讲经中最先度五比丘所说的四谛法上有很明确的标志。这和“空”性一样,这种讲法有他好处也有他的坏出。好处是这种讲法可以让我们最快地从痛苦中脱离出来。

坏处当然是我们容易停留在“空”里面,不能了达真空妙有。因为佛陀后来才给我们讲大乘,讲妙有。这在《妙法莲华经》里面表现的最为突出。只是我们得到了点“空”的滋味,尝到了点“空”的甜头,再加上我们的堕性,因此而舍不得出来。深陷“空”这个安乐窝之中,乐不思蜀。

所以,学佛第一步就是要走出“空”的陷阱,要从自我的惰性中走出来。所以,佛陀用“空”把我们骗出三界火宅之后,告诉我们还有一个更好的大乘。告诉我们“远离三界,而能庄严三界。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众生,起灭贪恚痴烦恼焰法。”

后来的祖师也说“应观空以遣累,莫着空以废善。应达有以兴慈,莫取有以起罪”、“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等等来告诉我们不要掉在“空”的温柔乡不出来。要应用空来实现我们的妙有,达到定慧等持而广度众生的目的。否则最大最大的成就也只有一个自了汉而已,失去了我们难得人身的意义。

这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意义,因为一切是空的,是假的。人生的确就像是一场戏,但是我们不能不演下去,不演下去就不成戏了。我们要在知道人生是一场戏的基础上,认真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且认真、努力、精进地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角色扮演的非常出色,那么我们的人生才会有他的真实意义。

只有这样,人生的戏才成为一场好戏,否则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同时,因为我们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戏,我们就不会执着于这场戏中的得失是非,明白一切是空。从而轻装上阵,演得无所顾忌,演得更加投入与真诚。通过自己的努力扮演,让更多的人因此感化,因此梦醒,做到假戏真做。让大家因此了断烦恼,离苦得乐。

这才是佛陀教导我们的真空妙有,否则空过一生,失去了我们这一难得人生的意义。这也更适合现代社会的现实需要,否则就脱离了社会,走上了空中楼阁的处境,佛教很快就会消失,违背了佛陀的本意。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难得的人生,不要让自己难得的人生掉进“空”的陷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断除业力的相续,尤其净土宗更重要

外道,我们看经典上,尤其是《阿含经》,其实它这个外...

【推荐】比「断恶修善」更高档次的教理

你可以去问问福报大的人快乐吗?他会说很难讲,有时候...

【推荐】要走出你的妄想,才可以感应道交

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说,我们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必须...

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道吾宗智圆寂前,对弟子说:我心中有一物,许久来一直...

以忍来圆满人生

忍辱,是良药,但是苦口。能忍的人,走到哪,都是海阔...

生命的十个阶段

再看人一生的情形,人有十时,就是把人的一生分为十个...

作茧自缚的人生

【原文】 蚕之作茧也,左之右之,上之下之,尽吐腹中所...

谁的人生没有痛苦呢

有一次,几只野兔偶然相遇,它们七嘴八舌地抱怨起自己...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临终正念不失,显得尤为重要

末法时期的众生,接触的多是念佛法门,比较方便、稳妥...

高僧所具备的三种品质

这是一个崇尚炒作的浮躁时代。为了名和利的最大化,大...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心静欲自消

四十二章经的三十一章,心寂欲除,这个心寂灭了,自然...

念佛是看您的用心而不是资历

有人认为念佛一定要念很久之后,功夫才会够用,或是认...

【佛教词典】吉祥忏法

(修法)金光明忏法之别名。因金光明忏法以吉祥天为道...

【佛教词典】兴慈

清末民初僧。浙江天台人。字观月,号天台观月。宗奉天...

修行人的心一定要直

修行人的相有多种。现在讲一个出家人,叫做持律,是民...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四种因果

原文: 子有四因者:一者报恩者,谓父母于子,宿世有恩...

一生受苦很多,是不是前世修的不好

问: 有的人一生受苦很多,如果按照因果来说,是因为...

素食是冷却地球的最佳选择

科学界现已形成共识:全球暖化有可能毁灭人类,而人类...

印光法师小传

一、简状 印光法师,法讳圣量,自署常惭愧僧。1861年出...

如何开示妻子同生极乐世界

莲池大师在未出家之前,他是示现一个结婚好了之人。他...

放下万缘是往生极乐的必要条件吗

问: 请问法师,放下万缘是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必要条件...

灭除人我对待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唾了一...

为什么恶人不得恶报

问: 佛家强调因果报应,但在当今这个社会,我看到的...

念佛一法,有事念与理念

念佛一法,有事念、理念。 何谓事念?以能念之心,念所...

不生气,你就赢了

不生气,就赢了。这是金庸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金庸先...

托彼名号,显我自性

从事相上来说,无量寿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