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

仁清法师  2016/09/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菩萨四十六轻戒之来求法不施予

《集颂》:“1、他来求法怀嫌恨,恚恼嫉妒不施法。

2、或作变易染违犯,怠情不施犯非染。

3、身病或法未通利,方便调伏无违犯。

4、伺求过短无诚心,以恶威仪无羞愧。

钝根根性未成熟,于广教法难持受。

或生违缘诸怖畏,不起信解生邪见。

增长邪执绝听受,多生非福致衰恼。

得法在手妄传布,如是不说皆无犯。”

此条是关于法施的,前提是自己要有能力提供法施。

1、对于他人来请教法理、修行方法、仪轨或求经书论典等,若怀有“嫌弃”、“瞋恨”、“恚恼”、“嫉妒”等心而“不施予”,或作“答非所问”、“非正法理”的“颠倒错误”的“变易”相似答案,皆为“染犯”。

2、若因“懈怠”、“懒惰”等而不施者,则是“犯而非染”。

3、若是因自身生病不能“堪为”,或自己的修学不够,“法未通利”,或为调伏对方的傲慢等心,或为方便示现“佛法珍贵、难遇难求”等而不施予者,不犯此戒。

4、如果求法者怀着“不诚不敬”的心,来故意“吹毛求疵”、“伺求”“过失或缺点”的;或没怀“羞愧”心而显现的“粗恶威仪”的;或是钝根根性,听受 “深广教法”的根基未成熟,难以受持所听所闻的;或听受后会生起违愿的;或听受后会生“怖畏”的;或听受后不但不生信解反生邪见的;或听受后会增长邪执从而“断绝”“听受”佛教其他经法的因缘的;或听受后生起“邪见邪行”而造“非福(恶)”之业,于现世“损坏”福报,于来时得“恼害”之恶报的;或“得法在手”后,为“名闻利养”、“增益傲慢”而“虚妄传布”的。对以上几种来“求法”者,“不施予”“不犯”此戒。

关于会生“怖畏”,是指难以接受所听、所闻、所证。《华严经》和《天台四教仪》认为:大乘菩萨道的五道十地,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在见道位(初地菩萨)前的加行道位时,又分为: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当行者修行到了“忍位”时,对于佛教所讲的空性,才会在“概念心的理解上”有了能接受的相对真实的正确了解和“堪忍”,因为了解空性就会摧毁一个人无始劫来对“万法”的“颠倒”认知。有一次,当宗大师讲解空性时,在座的一位弟子突然紧紧抓住自己的衣服,显得非常惊恐,似乎长期以来的“我”等什么也没有了。宗大师观察后说:不必惊慌,你已经真正了解空性了……释迦佛在二转法轮时才讲甚深空性,正是因为在初转法轮时听众根基不够的缘故。

昔时,提婆达多曾向佛陀和阿难求学神通,都没被应许,因为佛陀和阿难知道他学了神通后,会造更大的恶业,现世衰损福报,来世堕落地狱……

以上若是违犯,就会障碍“摄善法戒”的“布施度”功德的圆满。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仁清法师文章列表

住持佛法 律为共学

佛法大要,总为戒定慧三学;法海浩瀚,无出经、律、论...

受戒与不受戒的差别

在家人通常说:心好就好了嘛,受什么戒嘛,不受戒与受...

观机说法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收了两个弟子,他们都跟目犍连尊者...

想受戒但要为家里做肉食该怎么办

问: 本人想持五戒,可是家里吃活的东西,我得去做。...

三坛大戒的病中忏悔:亲受三宝最真切的「显灵加持」

晚钟敲过,闭目卧在床铺上,这一天又要过去了。 在太白...

佛书若示有版权,则阻遏流通之罪甚重

然菩萨为利众生,即头目髓脑尚肯捨,况光之芜秽语言,...

守金不舍堕蛇身

久远以前,波罗奈国有一个很喜爱黄金的人。每天天色微...

为什么要恭敬尊重并不持戒的出家人

问:为什么我们要恭敬、尊重所有的出家僧人呢?含(受...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推荐】对净土宗人的勉励

净土宗的人,我想我提出三点跟大家互勉, 第一个,你最...

老子论幸福

幸福是人现实中的一种生活富足状态,又是人内心的满足...

平常回向要愿我们临终无障碍

印光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我们平常修福报,...

不把佛法作人情

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

【佛教词典】全提

(术语)完全提起宗门之纲要也。碧岩第二则垂示曰:历...

【佛教词典】一得一失

禅林用语。谓有得(利益)必有失(损失)。即肯定一方...

三种持戒之人

智者大师将持戒清净的相貌分为三种: 第一种上品持戒...

有修行了,自然会有人护持你

以前去太平岩寺听课,有个比丘尼法师开示,他说他常常...

身体力行的明惠法师

古时,深山的一座寺院里,有位明惠法师,品德与道业都...

三业没清净,有这些现象全是假的

【从先过去久远以来。于佛法中各曾习善。随其所修何等...

修六念法门,把念头安住于正见

我们讲念佛、念法、念僧,我们是念自、念私、念怨。念...

能行即是佛,就不用念佛了吗

问: 经常有人说能行即是佛,何须念?做的好,不用念,...

吃素的几种方式

根据个人的条件、学佛程度和决心的不同,信佛人吃素多...

【推荐】示弱又有什么妨碍呢

印光大师童年时,家里是与同姓聚族而居的。每到秋收完...

懂得付出才能收获快乐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善生长者,一个偶然的机...

临终俱宜念佛以助

原文: 人之临终,只可念佛,不宜持咒。以念佛令彼听,...

对道心的改变要有警觉力

要盖成一栋房子不容易;要摧毁则很简单!修行也一样,...

主人公在哪里

一日,祖钦禅师问原妙禅师:日间清醒时,还作得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