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业力的成就要有五种的相貌

净界法师  2017/06/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业力的成就要有五种的相貌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业力的成就要有五种的相貌。十业道诸位知道:身有三种——杀、盗、淫;口有四种——两舌、绮语、妄语、恶口;意业有三种——贪、瞋、痴。这个十业道本身的体性跟它的轻重的差别,完全是由五种相貌决定。哪五种呢?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这五种相貌来决定这个业是不是成就,成就以后是不是圆满,乃至于它是不是相续。如果五相具足,就是“满业道”了;五相当中有一两个不具足,就是“非满业道”,这个业造得不完整。

哪五种相貌呢?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事——即起杀生等业所依处事。

二、意乐——即于造作业行所依事上,生意乐之想。

三、烦恼——即造杀生等业,由贪等烦恼相应,或总起,或别起。

四、加行——即于造作之业,或已作,或教他作,于彼所起之方便。

五、究竟——即于造作之业,或当时圆满,或于后时圆满。

业道的成就,第一个它必须有一个“事”。“事”,就是在造杀盗淫妄的过程,它必须有所依的处所跟它的事缘,也就是它必须有一个对象。如果你梦中遇到很多的人事,结果你造了杀盗淫妄,它没有一个真实的对象,因为梦中是独头意识,所以梦中所造的业不算,不能构成业道。你不会因为梦中所造的业到三恶道去,绝对不会。

但是在菩萨戒上说,你做了不好的梦起来要忏悔。你如果醒后念念随喜,这个就形成业道了。也就是说,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对象,有一个人、有一个事情让你去面对。这第一个,必须有个所缘境。

第二个,你心中要有意乐。就是对于所面对的境缘,你必须有主动性的愿望,杀人你要有杀心,偷盗你有偷盗的心,淫欲有邪淫的心,妄语有欺诳心。比方说你开车到downtown(市中心),你的车子压死很多蚂蚁,这个不能构成罪业,因为你没有杀害它的心。当然它会有别报,但是它不能影响到你三界的总报,因为你不能构成业道,你没有意乐。所以这个意乐,也是影响你是否成就业道的第二个因素。

第三个,要有烦恼。你有这个愿望,还得有烦恼,有贪、瞋、痴的烦恼,或者是三个同时现起,或者是单一的生起。你造这件事情时,你要有贪、瞋、痴烦恼的活动来加持你的行为。这第三个。

第四个,加行。你必须有实际的身口二业的行动,或者自己做,或者教别人做,有种种的方便,你有实际的行动力。

第五个,究竟。你在造业时,必须把它造圆满,就是对方清楚地接受或者他后来清楚接受,当时圆满或者过一段时间圆满,都算。一旦圆满以后,这个业道就成立了。

这以下举一个例子,以杀生做例子。

比方说杀生,第一个,它的事缘,以有情众生为事缘。在律上说,你本来要在晚上去杀一个人,结果在路上你看到一棵树,你把这棵树当成人,把这个树砍掉了,那你以为把他杀死了,但事实上它是一棵树,这不能构成杀业,因为所缘境不现前,你自己错解。所以它必须有情众生要现前。第一个,人——外境要现前。第二个,意乐,“我当杀害彼众生”。你有主动性的愿望,简别你不是无心之过。第三个,你在杀害对方的过程中,有贪瞋痴的烦恼活动。第四个,你有实际的行动,或者你自己去做,或者你教别人去做,有这种行动。第五个,被害的众生是当时命终,或者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命终,这个时候究竟。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在律上有更详细的分别,就是业有成就跟圆满的问题。当你的事、意乐、烦恼、加行,就是有外境、有内心、有行动,这个业其实是成立了,但这个成立也可能是方便,也可能是圆满罪。方便罪就是没造圆满,你本来要去毁谤一个人,你也有这个对象,结果对方当时没有听懂,不圆满,因为它没有究竟。那只要有心境、有行动、有烦恼,这个业就已经造下去了,但是要圆满必须要究竟。

当然,唯识学还讲业的相续。唯识学把业分成三块:业的成就、业的圆满、业的相续,而业的相续是最重要的。我们净土宗的人要临终正念,最关键就是断除业力的相续,你不可能断除它的种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各宗要略——唯识宗

学统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说明万法唯识所显及分析诸法...

有五种情况会使所造的业变重

没有对治,简单说就是你一天过一天,没有目标,没有宗...

临命终是业力激发的时候

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那么到底什...

做恶梦的时候,你还能念圣号吗

假使说,我们临命终时能够念佛号,能够念大乘经典一句...

智者大师把第六意识分成四种情况

第六意识它有自身的问题,也有内外的问题。我们谈谈它...

佛经中关于邪淫的果报和戒淫功德

节选自《欲海回狂》(白话) 清周安士著,是被印光大师誉...

开悟的人,就拥有人生宇宙的一切

一个开悟的圣人他就拥有人生宇宙的一切,为什么?他活...

福报不够,干起坏事无比顺利

真正有福报的人,在做不如法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出现不...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唐慈恩法师《出家箴》

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离。 三师七证定初机,剃...

一日吃三枣,一辈子不显老

俗话说,一日吃三枣,一辈子不显老。红枣最突出的特点...

福报是从众生身上得来的

有的人会说。我很穷,根本没东西布施,你就布施微笑吧...

当别人遭受痛苦时不要幸灾乐祸

佛陀在《诸法集要经》中说:若见造非法,生劣心随喜,...

【佛教词典】等起集

【等起集】 p1119 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二页云:等起集、谓...

【佛教词典】辨正论

(书名)八卷,唐沙门法琳撰。以道儒二教与佛教对比,...

把「牛」释放,幸福才有可能出现

问: 佛教常说放下?什么是放下?怎么才放下? 一行禅...

真实的唐三藏--玄奘大师

曾经统治古代印度的戒日王向全印度发出敕命,命印度知...

【佛学漫画】弥勒佛

弥勒佛...

为什么你活着的时候要作恶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圣一老和尚八关斋戒开示

光阴迅速,人命无常,万物皆变异,佛教认为万物都是无...

施食能为我们带来五种功德

因为因果,生活中不论我们让其他的生命得到一个什么样...

星云法师《如何增长福报》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福德因缘深厚,因为有时候增加财富,...

《观无量寿佛经》第十二观:普观

【经文】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

佛源老和尚禅七开示

禅七第一天 不知不觉又一天,你在这里打坐,打了多少...

圣严法师:把自我的立场放下

有一天,我在上课时说:「如果能放下自我中心,放下分...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发隐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慈悲广大,虽已成等正觉,而复...

卖斋立毙的故事

有种情况,也是我们这现前一念心,由于我们开始修行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