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17/09/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据《中阿含 箭喻经》第十所载: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有一天,鬘童子午后静坐时,独自思维,心中有很多不解的疑惑,于是便起来去到佛所,行礼后于一旁坐下,即向佛说:“世尊!我正独自静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有些问题世尊总不解释,或将之搁置一边,或予以摒斥。这些问题是:(一)宇宙是永恒的,还是 (二)不永恒的?(三)是有限的,还是(四)无限的?(五)身与心是同一物,还是(六)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七)如来死后尚继续存在,还是(八)不再继续存在,还是(九)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还是(十)既不存在亦(同时)不存在?这些问题,世尊从未为我解释。我不能领会。如果世尊为我解释,我就继续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如果世尊不为我解释,我就要离开僧团到别的地方去。”

鬘童子所问的问题,恐怕还没有找到答案,人就已经命终了。这就好像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都非常的关心,想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希望能把毒箭拔出来,为他治疗伤口。假如当时那受箭伤的人说:我不愿意把这箭拔出来,我要先知道是谁射我的﹔他的姓名与氏族;是刹帝力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是梵志还是居士;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白,还是不黑不白﹔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是东方、西方、南方、抑或北方呢?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一型的箭;箭羽是那一种羽毛做的;箭簇又是用什么材料所制的……鬘童子!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鬘童子!如果有人说:“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习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知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

我们净土宗的十三祖印光大师就是如此,他在普陀山闭关修行,修得非常的好,他曾阅藏多遍,可是却经常跟别人说:“我们来不及了,要赶快念佛!”因为很多人总是到藏经里去找数据、找答案,但是,大家都知道阅藏一遍至少需要三、五年,很多人还未看完就已经没命了。所以印光大师劝大家赶紧念佛,不要在外面找答案;我们要相信释迦佛,要相信阿弥陀佛,要相信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非常究竟的、非常彻底的,而且三根普被,不用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只要我们老实念佛,就能达到涅槃彼岸。古德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财富是一点一滴的累积,而念佛也是一句一句的累积;累积多了,资粮便够了,将来便能往生净土。

当时释迦佛接着又跟比丘和鬘童子开示说:“世间有常,我是一向不说的。梵行是与这种见解无关的。不论一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如何,世间实有生、老、坏、死、忧、戚、哀、痛、苦恼。而在此生中,我所说法可灭如是等等苦恼,是为涅槃。”

“因此,鬘童子!记住:我所解释的,已解释了。我所未解释的,即不再解释。我所未解释的是什么呢?宇宙是永恒?是不永恒?等十问是我所不回答的。鬘童子!为什么我不解答这些问题呢?因为它不与义相应、不与法相应,与修练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不能令人趣智、趣觉、趣涅槃。因此,我没有为你们解答这些问题。”

“那么,我所解释的,又是些什么呢?我说明了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和灭苦之道。鬘童子!为什么我要解释这些呢?因为它与义相应、与法相应,与修练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连,可令人趣智、趣觉、趣涅槃。因此我解释这些法。”

意思是说,世间如果是有常的话,就与佛经的意义不相应,与法不相应,这都是与修行人的梵行无关的,所以是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一个修行的人要有智慧,要有觉悟,只有觉才能破迷,而最终的归宿就是涅槃,如果世界是有常的话,那就违背了涅槃,人们就不会去追求涅槃,也不会去追求觉悟了。

什么法是佛陀一向所说的呢?即“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和灭苦之道”,这才能和义相应,和法相应,这才是我们修行人所应该追求的,所谓“趣智、趣觉、趣涅槃”,“不可说者则不说,可说者则说。当如是持。当如是学。”佛是应机说法的,既然人生无常,修行人便要趣向智慧、趣向觉悟、趣向涅槃;朝着这个方向,去修持、去学习。比丘和鬘童子听了之后,非常的欢喜,信受奉行,此后不再议论无记的问题,不再追寻永远没有答案的戏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一切的权势、财富、享乐都是无常

佛要教化的众生是什么呢?是刚强众生。我们这些众生都...

感情是缘分的组合

我们今天人不是讲感情,要谈恋爱吗?我们佛教讲,菩萨...

圣严法师:随时要有面对无常的心里准备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有面对无常的心理准备,走完第一...

三界之苦,轮回过患,应生出离之心

莲宗十二祖彻悟大师,以十六字总结净土法门修学之要诀...

因爱则生忧,因爱便有畏

一、《圆觉经》: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

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到的工作不想做

道德首要做人基,学是成就功德地,耐得人事多历练,心...

每一项快乐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日常生活里让人不如意、不开心、痛苦、烦恼的因缘那样...

面对痛苦的正确态度

苦是由前生身语意三业作恶的因,今生所招来的果报。因...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佛门里的大孝

佛教里说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够真正地学佛。自己学佛,...

此念佛四法,能令心归一处

学佛应念佛,念佛当一心。蕅益大师开示:得生与否,全...

学习做更好的沟通,使人际更圆融

有时我们在沟通时,会不自觉地用一些『否定式』、『命...

人生十不如

身若无端错行,不如正心安守本份。 口说闲言杂语,不如...

【佛教词典】受施随事兴念法

子题:为断一切恶进初匙、为修一切善进中匙、为度一切...

【佛教词典】后铃

(杂语)又云振铃。即一座行法之终,振鸣金刚铃也。诸...

遇事最有水平的处理方法

1.学会沉默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

善导大师的弘愿门是怎么回事

问: 善导大师的弘愿门是怎么回事? 大安法师答: 善...

圣严法师《观世音菩萨的因行与果德》

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在显教和密教中都很受重视,显教...

世间之道,会让你今生趋吉避凶,但不能了生死

我们讲道,它有世间之道与出世间之道之分: 一、世间之...

把迷梦叫醒,向自心中唤

有两句俗话:什么人说什么话,三句话不离本行。因为晚...

四无量心

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

秋季的「四大名补」

真正的养生高手,不见得依靠保健品,有时候,吃对了,...

见人有难,难道不应该伸出援手吗

什么是善的难易呢?古代大儒认为:克制自己的私欲须从...

【推荐】《了凡四训》漫画版

《了凡四训》漫画版...

改变外在的环境,不如改造我们的心念

从离苦得乐的一种心愿,推动我们去修学佛法。离苦得乐...

对父母做了少许不善,定得大苦报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告诫诸位比丘说:供养父母哪怕仅仅一...

指与月

有位无尽藏尼,虽为女身,精研佛理,平时常诵《涅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