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劝发菩提心文

2017/10/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四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我们如法的学子们,请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那我们各位学子各位同修,非常欢喜,又到了我们来闻思的这样一个殊胜的时间了。确实好像没有佛法的浇灌,我们这种凡夫心,这种烦恼无时无处都在束缚着我们这个本有的清净心田,所以说能够定时定点地这样成就大家,其实也是增长我自己。我们一起来用法的熏习,把我们的这种一天比较浑噩的心能够让它有一丝透亮。确实是,也是应该也是非常乐意做的事情,所以呢请大家还是依然继续地发心听闻佛法。特别是在前两周,因为别有因缘,一个是假期我分身在外,另外有法务。那么反正是一样的也是做法供养,来结这个法缘,但是因为在外,咱们这个大觉世间正法学堂是两个群,两个群在外的话,有一个群倒是没有关系,但是另外一个群,它就是里边不是只有一个就是在我这个寮房里面,就是僧舍里面,有WIFI(无线)的话才可以同步用,所以索性就这两次为了步调一致,就歇了两周,在此也请大家见谅。

当然可能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总之我是有的。就是通过两周未见未闻,在我们这个空中线上道场的这种共修共学呢,就觉得过了三周再讲呢,反而格外的稀有难遇吧。再反思一下更应当珍惜我们现在已经拥有和具足的这个闻法因缘。所以在此希望大家能够生起这种稀有心吧。那更加稀有的是,我们这几讲一直在讲《劝发菩提心文》。当我们听闻了法义以后呢,再回到现实生活中,如果大家还能想起来这个省庵大师的这篇长篇劝导之文的话,里边有一些开示有一些这样的一个智慧之言,如果大家能想得起来的话,就觉得确实生活中应当修行也很难发心。当然正因为这样,才显得我们就是每一次的闻思所引发出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观心,观照自己的这样的一个起心动念。是否发心纯粹,是否能够一直坚持不懈。这样的话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那我们在上一讲的时候,记得我们在讲菩提心。省庵大师说有八种相貌。有正邪,真伪,大小,偏圆。那我们把正和邪的一个,这样的一个相貌已经给大家交待清楚。那么什么是真的菩提心呢,也讲了一下。就是说觉得众生虽然难度,当然包括我们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众生。觉得佛道虽然遥远难成,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成功地把自己的圆满佛性,觉行圆满给显现出来,都不要退失,这是能有这样的发心呢,才是真正的一个佛弟子的菩提心。那当然相对于真来讲就会有伪,所以今天我们就从反思一下,是否我们的菩提心有伪劣之嫌。我把论文给大家贴出来,特别是省庵大师的这个伪菩提心呀,可能正好打在我们每个人的七寸,请大家对照以调整和修正。

大家来看这里是说,“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读这一句呢真的是内心非常的惭愧,我们会觉得呢,好像这一句深深地扣在我们现实的这个身心世界中,描绘得非常的可以说是惟妙惟肖,你看如果说我们,什么叫做伪呢,就是虚假嘛。那么这里讲到说,有罪不忏,就是什么叫做罪呢?比较重的,我们用心去而造的一些恶业,这个一般我们叫做罪。那如果是无心而造的一些恶业呢,称之为过。所以有这个罪过呢,一定要懂得惭愧,忏悔。给大家再再地说到忏悔法门呢,可以说是学佛能够快速地入道,能够快速地增上的一个必修法门,最方便最有加持的法门,可以这么说。为什么呢?就是说这个忏悔法门呀,我们一般说佛菩萨加持,佛菩萨加持。这个忏悔中也有自力和他力,那么从忏来讲属于他力,就是我们对着佛菩萨,能够诚心的,从心底里想起来我们的一些罪业过失。

那么向他们来发露,就是把它说出来,倾诉出来。可能有时候我们还会觉得说,好像反正自己的起心动念呢,诸佛菩萨悉知悉见,这是对的。可是呢就好像不需要去在佛前这样对境地去诉说一遍了,这是错的。我跟大家说,既然知道我们的起心动念佛菩萨悉知悉见,可是我们依然还觉得他不知不见一样地去造罪业,那么如果说我们真的发自内心地去忏悔,去惭愧地去忏悔的话,那一定要当真觉得佛菩萨一定是我对他倾诉了以后他明了了,有这个心力,才能够把它,说句土话吧,倒腾干净。那么悔来讲呢就属于自加持。就是你自己不甘下堕,不居下流。一定要改了这个过,将来不再重复这个,重蹈覆辙,这个罪业,这个习气。

所以有时候我们常说,只忏不悔的人呢,几乎是举世皆是,有的虽然说的时候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已经算是好的了,对境依然如故。至少承认也算好的了,当时的发心可能有一念惭愧,那么有一些根器呀现在根本不认这个忏悔法门,念的时候倒是跟着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但是行的时候呢,还是说现在所造诸恶业,我就要依然贪嗔痴。没办法,真的是说是好像跟佛菩萨作对,跟三宝作对,其实就是这种业障吧,就是不由自主地要跟自己的轮回,因果中,添柴加火一样跟自己作对。所有你看在佛门里边好多这种修法都是针对其实我们忏悔的,在《二课合解》里边,五堂功课就有一篇叫《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念的时候配的普贤行愿里面的忏悔偈,这是每天一个在道场里面必修的功课。那其实我们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有忏悔的作用。为什么呢?忏悔就是改往修来嘛。

那我们平常的生活都是在人道里面成就的因缘,那可能我们造的业呢,还是将来轮回中人道的业,甚至下堕的业,那既然要毁这个轮回之业,那就是要以念佛来取代,这其实也是一种忏悔法门。但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你看这里说,罪不忏,过不除呢,要十二分的小心,因为这个修行呀,它真的是从内心底里生起的真实心,所以它是容不得沙子的,比眼睛还容不得。

否则我们一开始呢好像觉得挺勇猛,挺真诚,慢慢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凡夫,力量很微弱,再加上外境的这种诱导,我们所逢的呢,几乎善知识很少。恶知识居多,一旦诱导慢慢大家相互扶持,相互安慰,觉得有一点过失无所谓,不要太执著,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嘛,慢慢就半截身子就入到水里了,最后最后,再相互找借口,觉得说反正是也不可能那么用功,现在还没到出家的地步,我们也不是法师三宝,好像就给自己越来越,最后觉得有些过失就很正常了,一旦正常以后就非常危险,因为首先由于我慢的作崇,觉得很正常呢,就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的这个罪过,那么下意识地保护的时候呢,别人肯定会,如果有善知识他会开导你,他会提携你,你拒不接受,一不接受,这个我慢山越来越高,忏悔的能力越来越差。下意识地,菩提心的障道就开始了。

而且会越来越麻烦,越来越麻烦导致的,你看这里祖师开示的,他就一连串的一连串的这个开示,就是等于说我们犯这些过失呀,它是一系列的反应,会怎么样呢,内浊外清,始勤终殆,这就开始什么呢?以虚假的伪心来修行了。内浊是什么呢?就是内心其实是具足了贪嗔痴的烦恼,可是毕竟在佛门里边,说俗了,混得久了吧,就觉得总得有个样儿,有个样儿呢,内心的发心跟不上,不那么纯粹,慢慢慢慢就两道分开了,身心不一了。行为呢好像还在坚持一个机械性的一个佛教徒的生活,可是内心来讲呢,浊乱得一塌糊涂。

所以说如果我们以这样子的去修的话,可以说就是一种杂毒之善了,因为你自性是混浊的呀。也就是说你自己的知见已经不正了,不正了话你不能够用正确的知见,比如说明信因果,比如说唯一的目标,不管自己大众来讲都是行为也罢,语言也罢,心念也罢都是趣向解脱,成道。 可是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内心是浊乱的,可是外表的形象他又得坚持这个清净的戒定慧的清净之相,慢慢慢慢就跟佛门常有一句话叫做诈现威仪,外边的话特别的有一些死执崖板的一些行为上特别标榜,可是内心已经把这些行为上就跟涂漆一样,已经涂鸦涂得已经惨不忍睹了,这是一个。二一个是什么呢?始勤终殆,就是开始的时候就跟我们小时候学习一样,发奋图强,不知道要制定多么好的学习计划,修行计划,可是呢经不起一个时间的洗礼,这样会后面就导致说,多为,虽有好心,就是并不是说发心真的是一个恶劣的,不善的发心,可是慢慢慢慢就被这些虚名这些假利给夹杂在里边了,心不纯正了。虽然也修一些善法,可是被内心的这种坚固的这种自己觉察不到的这种我执和贪嗔呢,这个三毒烦恼,就给染污得不像个样子了,已经都等于说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呢,自己也找不着北了,虽然似乎还在长期地发心,我跟大家说一定要常照顾到我们的发心。要一条一条地反观清楚,这也是我们学习《劝发菩提心文》的一个功德,否则就名之为伪。

你想想我们在佛门里面常夹杂着一些,你比如说行善确实有啊。大家一号召,一发心,那么也会有种种的善法呀,持戒呀,比如说过午不食呀,今天又受个八关斋戒呀,等等这些。但是为什么去受,其他的不说你比如说受八关斋戒吧,受八关斋戒就是要坚持今天一日一夜地种这个出家法的种子,解脱种子。那么既然生在俗世,一直不能够过出家清净生活,那这一日一夜就要持得完全清净,他不是一个说一时跟大众兴个热闹,好像法会,非常隆重。大家都穿着海青,现在我们同修菩萨们都好穿海青,还搭缦衣嘛,那么再这样信誓旦旦地经过一番宣誓,自己已经具足了这样的一个仪式以后呢。哎前几天我就经历了这么一档子事。刚刚受完斋戒,那说要请法师吃饭。好吧就请法师吃饭了,到了点了。可是八观斋戒里面有一条过午不食,那你就过了至少一般来讲的话十二点是绝对不能吃的,这跟一起吃饭用斋着,吃着吃着呢,根本就没那回事了。结果呢看见过了十二点呢还没吃完呢,就不管他了,说这我怎么办呀,哎呀下午我还要应酬,这可我今天受戒的时候没想到这一点,结果最后就这么一说两说相互安慰,相互成就不持戒了,就管他三七二十一呢就吃吧,没那回事了。

这就是什么呢,说虽然也似乎在做这些种种善法,可是把这些烦恼染污得呀,都变成一个残缺不全的,不是清净无为的功德。这其实现在也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修行的普遍现象,大家要知道。不真诚,不虚伪。可是问题是什么呢?这个修行一定要有真实心呀,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实心,没有勘验过。但是一出来事了,勘验明白了,原来不是真实心。

你想嘛,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经历吧。就是说我们在修道过程中呀,有时候可能懈怠一点还没关系,那么刚开始勇猛精进的,你看这里说始勤终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状况呢?刚开始勇猛精进的时候呀,他会有反应,自己的一些觉受也罢,一些相续的清净心保持得很好,他觉得很法喜。可是大家要知道,修行的过程中呀他会搅动我们的业障,你比如说刚刚修行很精进的时候呢,会把我们表面的一些轻浮的业障给搅动,给消除。可是未必会把深层次的一些业障,心底的一些烦恼给它彻底地给搅起来,所以说好像表面就修得差不多了,再过一段时间,深层次的那个业障对境出来的时候呢,他的这种就是这种下滑,拽着我们下堕的这个力量呢是非常大的,那慢慢慢慢身不由已,正念也不足了,精进心也不够了,慢慢就懈怠了。

那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深层次有这些罪业种子,力量这么大呢?就是我们曾经过去发心修行的时候呢,是伪心不是真心,那既然是伪心的话,你就带着可以说罪业呢,占着多一半。这个善法发心呢在外面裹了个皮,那我们现在反过来再进行勇猛修的时候,就外面的这个似乎就一下就剥掉了,发挥完了,可是深层的种子呢,一旦搅起来我们扛不住,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真的发了大修行这种精进的什么,突然把大的业障逼出来的时候,甚至一切都不顺利,身心都出毛病等等这些,其实就是过去呀用的是伪心。那大家想想伪心的,用的是伪心,那我们过去造业可是真的心呀,那可不是伪心,全情地投入。所以说它埋藏在那里,你真正要撼动那个的话,就真的是非要动这个真实的菩提心,菩提念不可,这样才能够抵挡得过。

所以这里你看省庵祖师说呢,这样的心都属于伪菩提心。所以就对着这一句我觉得这八条里边,这一句针对性是最强的,可能对于完全不信佛的人来讲还谈不上,对于大家已经号称是一个学佛修法人来讲的话,每人必犯其中的一些一条一句过失,甚至我们有时候修行呀,其他方面很好,可是呢有自己的习气过不去,但是我们往往还用自己的强项跟别人的弱项比,你比如说有的人贪财,有的人好名。那么贪财的这个人呢,可能对于好名的人他对于名声呢不太不甚在乎,他只说这个实力不好那个虚名。

那他就觉得别人好虚名,他就开始笑话,觉得自己比别人修行强。那么好名的这个人呢,可能财钱上面他比较放得下,常行布施。他用他的这个呢,要讽刺这个,可能对比地挖苦这个守财一样的这个人,所以相互这样呢,种种造的其实都是看到别人的短处,没有(看到)自己的短处,不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的话就等于说容易导致我们说的,内浊外清,名利之夹杂,罪业之染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人真正要修的是自己最要,不能够放下,或者这个烦恼最炽盛的那个层面,你本来已经差不多的,还比较清淡的就用不着那么去对治了,猛烈的这个才需要你去对治。可是我们只把自己最能够做得到的拿出来说事,就等于说外清,外面现的很清爽。内浊呢,自己做不到的那层把它隐藏起来。这也是一个缘由。

所以说总之而言吧,大家确实要对这一句,伪菩提心的这一句开示,大家要深深地去对照,彻底地去反省,因为我们必然每个人现在几乎都是这个样子的。那对于说罪业来讲呢,大家一定要发露,就是把它在佛菩萨面前说出来,或者信得过的同修道友面前说出来,忏悔,一定要有这个形式,有这个对境,有这个体验,经过这样的形式很可能才能够身口意同时触发我们的这种惭愧洗罪之心,所以说其实如果要在这一条上面做一个修正的话,就希望大家常惭愧,忏悔。这是第一,名之为伪。

下面再来看,“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这就是从大小一对上来勘验我们的菩提心,大小乘的区别。

咱们学佛的时候每个人皈依呢,几乎都给大家念过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发的心一定要广大。众生所有的众生,众生在哪里呀?众生就是众业而生呀。一切的众生都有业力相牵,那么我们就是等于说以这种大的愿力,就像《行愿品》中的发心这样地去包容,包容众生发心愿度的这个心量,能够对治我们的发心呢不会得少为足,卡在修行的半路中。

所以你看佛菩萨们,一尊佛他有那么久远的修行,那么来成就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好都要那样来成就,其实都是对一个大的愿力发心的一个填充,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说,菩提道成,我愿方成,众生界尽,我愿方尽呢?就是不让你在这个菩提心的路上有一个局限性,如果在这个菩提的路上一旦你有局限性,那么你愿力就是有尽的,愿力有尽的话,那可能确实发心就比较小了。特别是说点儿就是说针对这一条的开示呀,我们很多时候可能功夫没到的话很难相应得到,那退一步而求其次,就是说,针对前面你看说伪菩提心,我们要多忏悔,关于这个大的菩提心呀,最好的方法就是发真实心为大众服务,成就大众。付出自己,你不能够面面俱到的付出,至少有一门你能够真实心地去付出,只要大家欢喜,只要大家好乐,那我就满众生愿,随大家欢喜,这样去做。

有这么一条持之以恒的发心线索,慢慢就会把我们这个心带大,大家要知道这个发心要大呀,不是我们不想大,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的心太小了大不到那里,就够不着,够不着的情况,那么就需要祖师的这种开示来激发和扩展。所以你看说,这里虽然这句话很简单,可是众生界尽就说明说,一切众生都在我之前,一切众生都成就我才成就,那就说明说把自己放在最后,是否平时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呢,这个真的不敢吹牛呀,一个凡夫他下意识地都是把自己放在最前的呀,能把自己排在第二,那已经非常了不得了,就是说不要说众生界尽,有一个众生在自己之前那就算很了不得了。所以大家想过没有,真正地要扩充这个呀,咱们也不说在这儿纸上谈兵了,你真的要扩充自己的心,就得在生活中为大众服务。

当然你工作里边,你的生活中为大众服务,配着佛法的见解这也是可以的,那么最快的速度还是到道场到共修团,为大众服务。这样你的心等于说系在所有的大众里边,那么这种操作这种生活,这样地去操作你的生活进行中呢,他一定会自然而然的就会相应起来,因为我们光坐在这里说菩提心,这样的一个大菩提心是很难的,就包括我自己,我每次有时候做一些比如说朝拜呀,或者也包括这个讲法,那完了以后都会念叨一下说,就是说整个儿所有的功德,就是所有回向与一切大众同生西方,发心是这么发的,也是这么当时是这么想的,可是这个力量就非常轻微,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对境,就是说没有强劲的对境对手来扶持你把这个心呢让它虽然大,大的这个质量还要够。我们现在说是大,那其实质量是小的不称之为大,可能是你的篇幅好像很大可是你很薄呀,这不是真的大,就是经不起激荡。真正的大就是得在众生,就是在跟大众的成就中你能够练大。所以这个其实关联到我们平常的实际修行功夫。名之为“大”。

那既然这一条关联到实地的修行功夫,且不说,下面你还有这个大的见地,你看后面我们再来看,“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这就又讲到这个小的层面。观三界为牢狱,大家都知道,我们常说三界如火宅。三界哪里呢,像我们现在这里欲界来讲的话,都是以这个,有这个男的女的,都是以这个淫欲得正性命,叫欲界。那么像在上面的话,都是以这个色法,色法来见高低,那么无色界呢,以这个甚深的世间禅定来见分晓。反正总是都有一个攀比,都有一个渴求,有求皆苦,就在这个牢狱里边,所以我们说,三界是大牢狱。当然我们这个身体,五蕴之身是一个小牢狱。那我们五蕴之身,六道众生,依附的就是三界。所以大家都知道说,生生死死出不了这里边,就像坐牢一样。那么一般我们说的小行的这个智慧的话,他就能够把三界观作牢狱,生死轮回像冤家。什么是冤家,就是让你不舒服,撵着让你不舒服就叫冤家。当然这就是我们一般的一个见解。这并不是说,这个菩提心小是错误的,只不过说,你没有,光自度了,没有广大的慈悲心,所以为什么小乘小乘,就是你的舟船很小,只能用在自己。

但是大乘的话,不但能够自带还能够运他。所以《法华经》里面不是有这个羊车,鹿车和牛车的比喻吗。就像一个小山羊,一条鹿,一条大白牛,它们拉的车子的话,山羊的车子可能只能坐一个人,可是大白牛车就坐的比较多。所以说这样的一个观点并不是错,因为,几乎我们所有的行者,起步学佛,都会给大家讲要出三界,离火宅,要了生死,所以说这是对的。

但是呢,只是他的心量没有打开而已,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学佛法是破我执的嘛,那么你如果说心量只停留在我解脱的上面,他不算究竟破我,虽然把这个生死的我可能破了出了三界,问题是,你还有什么呀,还有这个法执,这个变异生死的我你还没有了嘛,那么要了变异生死,要成就佛道的话,那一定要发这种大的菩提心,不能把它发小了。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可能我们有人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就是有的人比较用功,有时候呢,我们到山里边有这样的行者,或者隐居清修。乃至有些人修行也很精进。每天功课是大大的,但是只要谁去请教一下他问题也好。或者说影响一下他的修行,乃至耽搁了他的一点时间。他就受不了了,就觉得我可不要,说我自己还没有弄好呢,或者就嫌烦了,这些呢,就等于说真的是只顾自己,我们虽然不能说尽情地去像佛菩萨一样圆满这样的利他之心,可是至少随缘随份的我们从人道主义上还长讲一个帮忙嘛。那我们在学佛的话,有些佛法我们彻底受用的时候,不能够光管着自己,你想你自己觉得佛法这么好,那为什么不想着大家都觉得这么好呢。

特别是有时候。有的人确实修得越修越窄,你比如说佛法,本来是公共之法,生怕所有人不知道,可是我们现在有时候,说实在的,自己听得受用了,或者有一个相对的团队,觉得一个好的整体,他就生怕有人进来就会搅局一样,甚至秘密的,包藏的,不想跟别人分享的,这样的一种心态都会生起,这是非常罪过,从因果上来讲,也是很大,这是一种障碍。你想障碍别人的时候,反而其实就是给自己设障,所以说,我们不说主动攀缘地以度人为名去攀一些缘,但是至少我们在我们的因缘中,我们还是要把这个弘法利生的份要尽到。你就这个讲法来讲的话,在佛的这个律典里面也有过这个制定。如果说一个讲法的人,他能够吝法,就是只顾着自己,人家想来听法,他没有讲法,吝法的话,这个罪过更大。他是犯这个在菩萨戒乘里边,他是有过失的,所以说,我们大家希望在这一条上也需要注意一下。因为确实有一些人的心量比较大,可是有的人修行修得上了瘾了以后,觉得自己用功用得久了,有一些觉受出来了以后,他的心会变小,就会觉得一个是怕别人干扰了自己,生怕耽搁了自己这个了不了生死怎么样,这样的心也应该调解一下,不是说不好,应该扩充,再大一点。

那么另外一个呢。如果你觉得又不能发这样的大菩提心,觉得没这个心胆,又害怕陷入到这个小的自度的,唯以自度不求利他的这样的一种窠臼中,唯一的一个办法两全其美,就是修净土法门。这我已经是也一直给大家讲过,修净土法门呢,信愿行里边,就是要厌离生死,欣求极乐。那么厌离生死欣求极乐看来是一个只顾着自己,可是如果以这个行为,一心一意地求生净土,修得临终有瑞相,平常念佛有感应,跟大家分享,或者只管自己修给大家表法这样来的,能够以一种愿跟大家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这样的发心的话,就可以说貌似小乘,其实已经具足了大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众生界尽,那不就是一起往生吗。菩提道成,那不就是都在极乐世界成就吗。所以说,这是一个可以说,对我们现在来讲,两全其美的办法。把行门锁在净土法门上,这辈子好好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可以。这样的话,就从净土一门单讲,一个求生西方的心,可以说就是一个,怎么说呢,就是一个净土行者的真正的菩提心。这个大家也要有这样的见解。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再往下看,这一对就是说的是什么呢,偏和圆的菩提心了,先读一下,“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偏的菩提心。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大家来看,这是偏圆,拣别这个偏圆的菩提心,这一段呢,可以说他的格调就比较高了,也可以说是对我们的一个悟性和你平常在心地上的功夫有一个要求了。确实这个需要我们体悟一个真谛。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个呢是世俗谛,二一个呢是第一义谛。那其实我们前面讲的,就是这个邪和正,真和伪,大和小的菩提心。可以说,都属于从世俗层面讲的菩提心。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至少我们用语言表达,还有一些行为上的一个调整。也就是在我们身口意,世间法的层面里边,来进行运作。但是这里开始讲呢,是讲的什么呢,对真谛而说的菩提心。什么叫真谛呢。就是宇宙万法的真理。我们常说的真如实相,这个真如实相呢,它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相。所以在真如实相的这个要求中呢,你还觉得有这么多的知见,我要度众生,要成佛。我度众生我有大功劳。这是我的成佛资粮。那么我要成佛,我有这个大觉悟,这是我的知见。如果你还始终有这样的话,那你还停留在语言、思维的层面。并不是真正的度众生和成佛道。所以说,一个是偏,一个是圆,正好这两条我们听进去了以后,正好真俗圆融才叫圆满的菩提心。

所以大家看,这个首先我们要知道,若于心外见有众生,那我们就反观一下,为什么常有一句话叫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说整个法界是自他不二,那就说明,一切的世界一切的众生,都是为我们这个周遍法界的这个本有的真心,所显现所包容的。如果能够立足于这样的一个心量,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我们现前的一念心,这个心呢,它的容量是非常大的。能度的众生,能成的佛,修的法门,证的果位。从这个,从修因到证果呀,从证果到再来度众生,乃至我们常说的,从信了到解,到行到证,所有的这一系列,都不能够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所以大家常看到一词字叫莫向外求。然后大家都会下意识地觉得莫向外求,我赶紧把心收得死死的,塞到肚子里来。不是这样的。莫向外求就是一切现前一念中的这些万事万物,都在心性之中。

那我们修的时候,就是对待他就跟对待自,对待自就跟对待他一样。是平等的,没有一个差别相说。我在度他,他为我度,我在成他,他为我成,度众生成佛。众生就是我,我就是众生。我就是佛,佛就是我。都是平等的,都在一念心性中。那如果说我们,就在这一念心性中,能够知道不向外求的话,那么你哪怕你向外求,去度众生去成佛,还是没有求外,没有外求。只要这个知见起来,就知道,哦!都不出心性之外,尽情地摄在其中。这样的话,虽然我们度众生,成佛道,实无众生可度,实无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可求。因为十方诸佛国土,三世前因后果,都不在心性之外嘛,只要你见到这个心性了,就已经度已经成了。所以说在这样的一种见解下,我们才说离开自性心,别有一个佛可成。离开自性心别有一个众生可度的话,属于心外求法。

所以在这心外我们才说,哎呀,我有修行的功德呀,我修了多少,修了多少善法,成就了多少众生。每天我都无边(众生)誓愿度,烦恼誓愿断,佛道誓愿成,法门誓愿学。可是我们忘了吗。给大家念完这个以后,一定会加一句什么呢,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自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只要我们悟到这个自性的话,我们就说,哎呀一切的功勋,原来都是自他,给人家也是给自己,给自己和给人家是一样的。这样的话,功勋就会忘掉了,知见也会泯灭了,这样的真实发心才叫做圆,不是叫做偏。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发心,每天都记着自己的,你看我们现在有很多时候鼓励大家说要计数念佛,要记多少部多少部的读经,要记多少拜多少拜的磕头。可是大家要知道,这都是一种前期方便,为的入道而设的这个道,并不是你始终咬着这个道,那你反而入不了道。拜佛诵经念佛就是养成习惯,自然而然地成了你全部的生活内容了,所以要定数慢慢长养。如果你始终就追着说,我今天念了多少遍,这一年念了多少部,天天念,天天部,从始至终都没有把这个放下,这就叫功勋不忘,知见不泯。这样的话不是说不算菩提心,称之为偏的。有能度所度,能成所成,能修所修的分别。

所以大家肯定有知道这样的公案吧。当时达摩祖师来到咱们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他就做了那么多的功德,天天把自己舍到寺院里,又让大臣把他给用钱赎回来,为了给寺院里面护持做一些净资功德,所以他又建了好多庙,度了好多僧。达摩祖师来了他就问说,我这个功德大不大,结果祖师就一针见血说,没有功德。其实这就对治他的什么呢,功勋不忘,知见不泯。那针对我们现在好多时候来讲的话,特别害怕,说明明我做了这么多的功德,你看我们现在庙里面,见到多少功德碑上面刻着名字呀,这都是要知道没办法的办法,末法时期太着相了,所以道场里面只能说给你设这么一个方便法,可是如果真正要想的话,虽然我们泯了功勋,忘了知见,并不是说因果相续中就没有了呀。你越忘得清净,那么因果发挥的这个功德才越大呀。

可是没办法,现在我们有时候说,最近不是在放生吗。放生也得跟大家做一个,大家谁发心了多少,最后一个交代,买了多少,这个肯定会,因为一定要,可以说不昧因果嘛,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回忆一下,是否有这个表一出来赶紧找自己在哪。一旦把自己落掉的话,马上就火冒三丈。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呢,就是这个心呀太有为,太小,太夹杂了,一系列刚才的这些毛病都有,所以说,这样的话就反而让功德打折扣了。

特别是大家要知道,我们菩萨里边也有权教的菩萨和实教的菩萨。权且,权就是权巧的权,实就是真实的实。就是这也是菩萨的一个水平问题。他看这两位菩萨,这两类的菩萨,他都会行这个六度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会去做。可是权和实的区别怎么鉴别呢,就看他是离相还是着相的,就看他有没有般若,如果你权教的菩萨的话,他就真的心外有众生有佛,他要成佛他要度众生。他修的功德不忘。实教的菩萨的话,虽然度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度,是《金刚经》的境界。所以大家要晓得这就是说,如果这样的话叫做偏菩提心。

那什么叫做圆的呢。大家看“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给大家念两遍加深一下印象。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这里听了说了这么多的虚空,这个虚空怎么理解呢,从事相上来讲的话,就是我们的发心立愿包括我们的行持呀,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觉受吧,就是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特别是做一些佛门的功德事,这个发心为什么说决定一切呢。就是看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你有时候我们做这个事呢,是为了今天家里有点事,赶紧能不能把这个不顺、违缘、灾业、病殃,给抹平,那这就不是说没有功德,是一种交换性的,太小了。那么有时候我们善根显发说,能够付出的为道场为大众做一些事,这个就更大了。如果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说我所有的这些为早日一切众生得以解脱,得以成道,那这就更,可以说是完美。但是问题是只要你有一念期盼,一念割裂的分别,那就说明,它是有量的。所以为什么这里用“虚空”来呢,“虚空”是没有量的,就是我做一切的功德,只要我做完了,一念的愿力也罢,行持也罢,这样没有边际地去发挥。就跟布施一样,你再怎么去布施,功德有多么大,都不如三轮体空,虚空一样,空空如也呀。可是并不是说一说空我就不去做了,只是我,一切的行为都在大开圆解的这个境界中。

悟到一切法,虽然如如不动,可是又是相互缘起的。在这样的情况中,你看这里就说了嘛,自性就是众生,自知自性中即是众生。由自性所感的众生。我跟众生都是平等的。由本有的这个自性所感召的,那么就从只要明了这个自性中来度脱,自性中都具足佛道。都是由心所感。都是自性中成就,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现前一念的自性。在这样的一种称性大心量中,平等心量中,无分别心量中的话,那这个才叫圆满呀。大家知道有时候我们害怕圆满,因为圆满就意味着我们要舍弃现前的分别割裂,我们现在的分别觉得特别舒服,明明我做的这个事利益了你,咱俩合伙一起来发心,利益了他,我们一起每天都在护持三宝,供养僧团,可是你再怎么这样的,都没有在自性中去观照。都是在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中去观照。很可能我这么讲,好多同修听了还不能够当心跟进上来说,怎么这叫什么自性呢。

心没到过这儿,相似的一些胜解也发挥不出来。那就是因为什么,福报太浅了。你看这里他说,虽然像虚空一样,可是你连虚空的这个定性执著,就是下意识的连像虚空一样,我这么功德大得像虚空一样的想法都不能有。就是这样的做梦幻佛事,在这个性空中,呈现我依然一件不落的,认认真真地去做的缘起法。可是虽然缘起法中,认认真真去做,我都是知道这都是自性一念心的显现,没有什么了不起,本身就具足,本身都应当,本身就自然的,那这就是无上圆满的菩提。

所以大家可能这个偏和圆的菩提心呀,这就关涉到凡圣的境界了,这个就更加的难以理解了。可是如果我们要理解不了,好好地修证前面六条,自然而然你福慧具足圆满以后呢,这个悟性就出来了。大家要是知道什么是自性,一切都是自性中具足的,那如果在这个自性本具的这种发心中再去修的话,那就等于说叫做圆修了。我们常说的什么叫做分修,分就是分门次第地一步一步地去修。

圆修就是一步到位,就在这个总体的大视野中窥到全貌了,然后依然还是一步一步地修,这没错。可是每一步的修他都是在总体的这种知见下,没有说一步一步地才看到前方。前方他都看到,是这样的一个自性而修自性而证。那我就又再说多说一句吧,从这点来看我们往生净土呀,能够悟到这个自性的话,就会觉得说,原来往生极乐世界,确实是能成就,而且好成就。为什么呢,大家看,我们因为现在在凡夫的分别中,说娑婆世界在这儿,极乐世界那么远,我是一个烦恼具足的众生,所念的佛呢,那么的觉行圆满。我好不容易发起的这点信愿,不知道够不够质量,那么成就的往生,到时候能不能往生。都会担心,都会害怕。那如果你具足悟性,悟到这个本体就是具足的话,那你想想,娑婆极乐,我为众生所念的佛,能起的信愿,成就的往生,这些全体都在我们一念自性中,是具足的呀,生则决定生,就是依靠我们的信愿往生,去则实不去,就是因为没有去,为什么,没有出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呀,不在心外。所以大家想,这就是自性心。一念念佛的心生起,西方极乐世界在我心中显现,我已经就在西方之内了,西方已经就在我心中了呀。

所以说大家悟到这个自性心的话,既然说,虚空心,虚空愿,虚空行,虚空果,可是呢依然还愿度愿成,这就是说依然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呢,如梦幻泡影中的法,必然会如此的缘起,两保险。所以这是给大家讲这一段,希望引带出我们一个净土知见,并没有离开这样的一个菩提心法。所以刚才说了,求生极乐世界,就是一颗圆满的菩提心。大家不要误以为说,光管着自己求生西方,好像就跟《劝发菩提心文》这么讲有违了,这个给大家沟通一下。

好后面一段话就可能就说比较好理解了,你看呢,“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这就是省庵大师说,你能够首先从相状上了解这八种菩提心的差别,有时候我们是伪菩提心,是邪菩提心,我们不知道,这个就很可怜,没有正知见。那现在我们有了正知见了,它会下意识地就会指导你的正行持,所以你看,这里说到,就知道审察了,哪个是对,哪个是错,那知道审察了,自然而然,你的发心是真的,那么就去错的,取对的;去邪的,取正的。去偏的,取圆的。知道去取,则可发心。

那么你看这道:云何审察。就是自己看看,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在这八个里面,是哪一个,是邪的正的真的伪的大的小的,是哪一个,是偏的圆的。如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小。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大家看,这是我们算是延几分钟,这段话讲到这里算圆满了。那后面的这个就是祖师爷教我们要懂得抉择取舍,前面是给我们讲了一个相状,特别是跟大家讲一声,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讲的话,不要说邪正偏圆了,就是这个大小真伪呀,就确实已经很难够舍伪取真了。特别是现在我们的佛法呀,可能大家又会觉得这是一种悲观,真的在飘零的。飘零着的话就等于说在我们这个世道中,你发这一念心,要把它进行到底,比这个在正法、像法时期要难百千万倍。虽然你在那个浊世里边,能够把这个心发起来,坚持的话,那功德也要大百千万倍。可是真的难,所以越是末法时期越能够修出来的,确实这个资粮积累反而快,可是它永远都是平衡的。就是有多难,风险就有多大,“利润率”就有多高。

那我们这个时代,今天我还在线上还看到一则,这样的一个群里边发的一个内容,就讲到说,是一位出家师父的心声。当然这个文体也类似有点像心灵鸡汤一样,我们惯用的那种一句一句地排比,这个排比句一样,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个排比句,那么可是确实内容还值得引发我们的深思。他就说一位出家师父的心声,说为什么我会流泪,然后说寺院都变成了景点了,念珠都变成了首饰了,佛像大家都是欣赏艺术品了,佛经也都成了心灵鸡汤,这个调换调换就给你摆上来了,闻思的稍微有点内容知识,就成了炫耀的资本了,世间法已经慢慢取代了佛法了,俗装呢,就所谓的这些居士服,这个唐装汉服等等,都跟僧服都分不清了。

这确实如此,现在好多时候我们想小小地感觉一下,出家僧服的感受,结果又不能够如法地出家,就在那儿调和了嘛,好多现在的居士服都设计得跟僧服一样。我跟大家讲,这个其实你只要这么穿,很罪过,为什么。混淆世间法和出世间佛法,而且会坏乱。因为僧服它是圆领方袍,就是表僧法的,表三宝法的呀。现在我们就觉得好像贴近一样,实际上就是祸害。

现在远离正法的多,亲近相似法的多。佛法里边成了求财的对象了,世间人都好拿佛法来赚钱了,所以这个法师说,啊呀他要流泪了,真是看的确实如此。那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中,我们能够真的是能够学习一遍劝菩提心文,能够了解一下知见都算稀有难得了。不要说你去相应、去调整,去修正。希望大家在这些内容上面,能够暗暗地用功,也算是我们这次以这个省庵大师的这篇文章结缘的一个功用吧。

那好,今天的法义先讲到这里,那么今天呢我们就到这里,下一周再如约而至,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0:00 / 0:00
劝发菩提心文1
劝发菩提心文2
劝发菩提心文3
劝发菩提心文4
劝发菩提心文5
劝发菩提心文6
劝发菩提心文7
劝发菩提心文8
劝发菩提心文9
劝发菩提心文10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

菩提心的发起需要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省庵大师《...

梦参老和尚讲述开刀的亲身体验

当我到台湾动手术开刀的时候(一九九六年元月),我发...

度众生的心发不出来,这样能否往生

问: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有云: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

何为有净土,何为戏论

什么叫净土?这个话好说,但是净土可不是简单的。这是...

菩提心是本来就有,还是因缘而发出来的

问: 师父,我想请问一下,我们经常说要发菩提心,那...

安住空性,发起菩提

一个人要学佛,很重要的就是把片段的人生观,转成完整...

从厌离心启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我们天天谈,那怎么下手去发呢?善导大师给我...

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善知识的八种相

居士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

最近常做恶梦,是否提醒厄运要来了

问: 我最近总梦到爸爸死了,难道是上天在提醒我厄运...

百岁本焕老和尚的百年佛缘

本焕长老 法名心虔,102岁。清朝光绪33年(1907)出生...

你自己不觉悟,谁拿你都没有办法

身为一个法师,我知道诸位不容易,你们在生活当中,你...

【佛教词典】第四天道

【第四天道】 p0967 此卽第四静虑也。大毗婆沙论八十一...

【佛教词典】五事三性分别

【五事三性分别】 p0277 瑜伽七十二卷十四页云:问:如...

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

十信位 所谓十信,又叫做十信心,就是:(一)信心,(...

普贤菩萨有什么样的功德妙用呢

我们先解释普跟贤这两个字。因为名以召德,一个菩萨的...

被烦恼贼掠夺

从前,有两个人结伴同行,希望在旅途中彼此有个照应。...

念佛有何窍门

弟子:闭关时,在吃的方面是否要越吃越少呢? 老和尚说...

慧律法师《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请放掌。 祖国大...

这两种身份对我们都很重要

《法华经》有一句话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

印造楞严咒经书或佩件的功德利益很大

一、如果有人能书写、印刷、雕刻此咒,带在身上或挂在...

内魔不生,外魔不起

智者大师上天台山时,在天台山打坐,他也是有遇到魔境...

悭贪吝啬转世为盲儿

当佛在世的时代,印度有一位悭吝的越难长者,他家里非...

十行位的「行」指的是什么呢

十行位言行者,进趣义。谓菩萨初心,虽具二利,然前信...

星云大师《走出阴影》

一条黑漆漆的通路,深更半夜行走其间,四周和前后好象...

在家佛教徒必读经典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