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罗汉在般若会上的后悔

净界法师  2020/10/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阿罗汉在般若会上的后悔

到了般若会上,佛陀把菩萨的因地展现给他们看,就说,你不服气,好,我把菩萨的因地给你们看。就是说,你的因地只修四念处,菩萨的因地是以无所得心广修六度法门。

所以,当般若会上佛陀展现菩萨的因地的时候,声闻人从怀疑变成后悔,开始自我反省,“是我等咎”。怀疑的对象是针对佛陀,后悔的对象是针对自己。因为到了般若会上,他看到菩萨的因地,真的是,那比我们殊胜太多了!到了般若会上,阿罗汉开始自我反省了。他说其实不是佛陀偏私了,是我们自己的修学有瑕疵。

“非世尊也!所以者何?”因为“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就是如果我们今天稍作等待,不要急着去证入小乘的涅槃,等待佛陀说出成佛的正因。什么叫“成佛正因”呢?就是发菩提心,广修六度的一个正因。然后我们去修这个大乘的正因,我们当然就得到大乘的涅槃。

但是可惜的是,当初接触小乘的四谛法的时候,我们不了解这是佛陀的方便跟随宜。方便是约着法来说的,佛陀开出不同的大小乘的法门,叫做方便;随宜是约人,佛陀把什么法给什么人,叫做随宜,约人叫随宜。我们不知道这三乘是佛陀的方便随宜的说法,一听到《阿含经》的四圣谛以后,就马上修学四谛法而思惟取证。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阿罗汉们从方等的疑惑变成了般若的后悔。他的后悔是这样说的,就是说,佛法讲因缘果报,这因缘果报的道理不是只有世间的有漏的因果,包括出世间也是因缘果报,这通于世间法跟出世间,都是因缘果报。

阿罗汉在般若会上的后悔是这样来的:三乘的因地不一样,菩萨的因地是发菩提心、修六度,我的因地是发出离心、修四谛,所以这三乘的道就各走各的。而我已经怎么样呢?我已经错失了菩萨的因地!

也就是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阿罗汉为什么甚自后悔跟感伤?觉得说我永远没有机会成佛了,因为我的因地已经是这样子走过来的,因为我错失最好时机了!我当初要是稍微等待一下,不要这么匆忙,好好地把整个方等、般若都听完了再来修学,我怎么《阿含经》一听到四圣谛就马上证入呢?他以为说这件事情是不可挽救了,没办法救了。你错失了因地,你后面就没机会了。就是你这个人一辈子就这样子了,就阿罗汉。他不知道法华会上还可以对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慧律和尚顿悟自性偈颂

著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 若能万法尽舍却,...

凡夫菩萨道的种类

智者大师把凡夫的菩萨道,分成三类: 第一个叫做事六度...

布施是助成佛之胜缘

布施有甚深的功德,是助成成佛之胜缘;布施的功德随着...

梦参老和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上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经的题目。这个经字不多...

想到这末世还有阿罗汉,我才不会孤独

前些天,我领着一个小朋友参访一座古寺,古寺历史厚重...

达摩大师无心论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而见形。今...

般若的空性,并不破斥缘起法的因果

般若的空性当中,也并不破斥缘起法的因果。谈因果是从...

佛讲般若的十个原因

初教兴者,依《大智度论》云:如须弥山王,非无因缘、...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注音版】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往生咒)...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含义

我们前面讲义大科,讲到五戒的法门。受持五戒,它有两...

欠钱不还会遭什么报应

愿意将钱借与我们,这说明对方对我们很好,也很信任。...

一句话的力量有多大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的力量有多大...

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

●开示 水陆会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窃惟净土之为教也,...

【佛教词典】辩才

谓巧于辩述。单称辩。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

【佛教词典】无作三身

谓天台圆教之法、报、应三身皆为本有自尔之性佛,不藉...

贫女供灯的故事

在佛陀时代,古印度舍卫国里的国王、大臣和施主们常常...

诈称眼瞎喻

从前,有一位工匠为国王做事,由于工作非常繁重,身心...

佛陀是如何来统理大众的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 这...

到了极乐世界后,绝不可能再堕三恶道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

折伏现行的烦恼,化解心中千千结

所谓把佛号念好,折伏现行烦恼。不只是说你在风平浪静...

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今人研究佛法,多多皆欲作一通家。拟于一切大众前,清...

改掉贡高我慢的习气

我们要随时观照自己,检视是否有贡高、我慢的习气,如...

已经明心见性,何必还要再求生净土

天如惟则(1286-1354),是元朝临济宗禅师。禅师幼年于...

凡有愿者,终必能满

净土法门,是以信愿行三资粮作为往生的条件。这三者是...

星云大师《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

各位参加短期出家的善男子信女人们: 记得在今年春夏...

【推荐】男女间交往须知

现代男女在交往异性朋友,乃至于随着感情的加深而相互...

白色的蟑螂

打开孩子的饼干盒子,在角落的地方看到一只蟑螂。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