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生虽苦,但也是积集资粮的好地方

净界法师  2017/12/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生虽苦,但也是积集资粮的好地方

业感缘起的思想,除了建立人生积极断恶修善的价值之外,另外还建立一种趋向涅槃的价值。当开始趋向涅槃的价值时,已经不是人天乘了,而是二乘了。

二乘人观察人生时发觉:虽然表面的快乐会让你一时荣耀,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最后的盘算认为人生得不偿失。你努力地积集资粮,创造了快乐,结果在享受快乐时却不得安稳,又启动你的欲望,结果造罪,第三生又痛苦。他想一想:人生苦多乐少,不成比例,付出太多,但是享受太少。

所以,二乘人对人生的观察,认为人生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放弃、离开。就是人生要得到究竟的快乐,只有一条路,就是离开三界,这是人生唯一的出路。所以,他必须想办法把业力所创造的人生开始区隔、远离。

他必须在心中建立一套思考模式,想办法让生死业力在生命当中消失掉。因为业力是因,不想有生命的结果,就不能够有生命的业力。

那么怎么才能够让生命当中善恶有漏的业力消失掉呢?佛陀提出两个方法:一个是渐教,就是次第的;一个是顿教,就是直接的。

我们看次第的。

藏教人整个的观法,就是观这四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他认为诸行——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不管是快乐、痛苦,都有一个本质,就是无常败坏。所以,无常就是痛苦,因为你不安稳,所有的快乐都必须要让你觉得安稳才对。你想想看,假如一个人没有安全感,今天晚上睡在床上,不知道明天的快乐还在不在,这个能叫快乐吗?一个房子盖得很漂亮,结果在地震带,你整天提心吊胆,不知道明天的快乐还在不在,这能叫快乐吗?所以,这种带有忧虑的快乐,在二乘人来看,不是真正的快乐,是生灭法,是有过失的,他认为这种快乐不是我要的。

那怎么办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必须把生灭的攀缘心调伏,然后寂灭的快乐才会出现。注意这段话!你要了解藏教的思考模式,这句话很关键:“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汉贼不两立。在藏教的观念里面,人生只有两个选择:选择人生,你就失去了涅槃;追求涅槃,你就必须放弃人生。在藏教里面没有所谓的“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没有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生只有两种选择而已。你要么投入人生的生死因缘,努力地积集资粮;要么就整个放弃,内心不动,生出离心,追求出世的涅槃,追求那种寂静安稳的快乐。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知道二乘人的心态,什么叫“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佛陀的大弟子,有一个叫憍梵波提尊者,这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做牛呞尊者,就是说,这个尊者很有善根,但是他生命的果报有一个小小的缺陷,讲话跟吃东西时就像牛在吃草,那个嘴巴会去磨牙齿。因为他过去有口业,毁谤三宝,虽然忏悔,但还是有这个余报,所以他的嘴巴就长得不庄严。

但是在他成就阿罗汉以后,佛陀说:“你长这个样子,人家看到你会讥嫌你,毁谤你,会让众生造口业,你又是阿罗汉,那怎么办呢?”佛陀说:“那你干脆到天上去好了,到欲界天去受供。”因祸得福,他到天上去之后,天人都有神通,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圣人,所以不敢轻慢他。

等到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迦叶尊者就开始要结集佛陀一代时教了。憍梵波提毕竟在因地时亲近过佛陀一段时间,也听过佛陀的一些开示,他在结集当中也有一些价值。所以迦叶尊者就派一位阿罗汉到天上去请憍梵波提下来,说:“我们现在要做结集了,请您老人家下来帮帮忙。”

憍梵波提讲了一个偈颂。他说:“憍梵波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如来灭后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他说:“你们结集我非常赞叹,但是我现在的心情,不想下去了。”阿罗汉的圣人,成就阿罗汉以后,成就无生以后,他的住世,很多人是看佛陀的面子,因为佛陀还在,所以还有一点住世的价值。因为他们把三界看成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认为人生毫无意义。既然佛陀灭度了,那就真的是完全没有意义了,所以我也不想下去结集了。你回去告诉迦叶尊者,我也要入灭了。

诸位!从大乘的思想来思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人生虽然有痛苦,但也是一个很好的积集资粮的地方。你想,你在百千万劫中才遇到一个经典的结集,如果以大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积集广大资粮的机会,但是二乘人不这样想。他认为“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有的生灭法,包括善法,包括恶法,都没有价值,都应该放弃,只有那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寂静是唯一殊胜的快乐。

所以,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知道,阿罗汉圣人是怎么看人生的。当然这个空观的契入是从“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调伏对三界的攀缘。所以在攀缘心一调伏时,他的生死业力就脱落。这个是藏教的观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轮回的世界真的美好吗

当我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少数年轻气盛、富足高贵的人...

谁的人生没有痛苦呢

有一次,几只野兔偶然相遇,它们七嘴八舌地抱怨起自己...

四十八大愿——(第39愿)受乐同于漏尽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

圣严法师《痛苦的发生与消失》

只要谈到佛教教理,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说...

【佛学漫画】既然明白世间是苦,为何不把苦卖掉

如此的贫妇,对净土法门一无所知,只是念佛数年就能预知...

虚云老和尚自述三年朝山及失足堕江的经历

安徽马鞍山小九华寺,离寺不远处乃采石矶,当时虚云老...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在过去迦叶佛时,有两兄弟一起出家求道。兄长诵经、持...

鹿头梵志的得度因缘

佛陀在罗阅城的时候,有五百位大比丘跟随用功学习。有...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念佛法门的关键在哪里

佛陀宣说神咒以后,佛陀没有亲自去救阿难尊者,佛陀命...

为何用女性母亲的形象,来表达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在唐朝之前,甚至在唐朝的时候,观世...

妄念之多,皆由正念提不起

妄念之多,即由正念提不起。如正念得力,妄念自无。何...

肝炎病的食疗法

中国人有几亿人有肝炎。肝炎有七种类型甲型、乙型、丙...

【佛教词典】二十七种称赞功德

【二十七种称赞功德】 p0043   瑜伽十五卷十六页云:...

【佛教词典】师匠

(譬喻)师成弟子之三学,如工匠之成器,故譬之为匠。...

临终之日千万不要做的事情

送终是大事,一切众生都迷惑这件事情。所以地藏菩萨就...

以耐心勇敢地走到底

人,生活在这堪忍的世间,常常互相对立、彼此怨恨,致...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是根据《大悲心陀罗尼经》制定的,...

你为什么不快乐

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幸福不...

为何法供养功德最大

问: 经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请解释一下。 答:...

为社会加温加暖

亲人要出远门,家人总会叮咛:你要多加一件衣服;吃饭...

【推荐】执杵摧邪,护法安僧的韦陀菩萨

韦驮菩萨简介 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是佛教护法神之一...

如何区别真心与妄心

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佛陀再加以详细的料简。这地方有...

助念最好是在断气前还是断气后

问: 临终助念是断气前进行边护理、边助念,并加以佛...

怎样教育孩子成为阳光孝顺的人

问: 我侄子今年十七岁,父母已离异,学习、生活主要...

印光大师讲《金刚经》感应故事

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敬信佛法。欲...

【推荐】人死后有三种力量决定他的去向

人当在出生的时候,就已决定了死亡的命运。所以,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