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厌离娑婆,要厌离全面的娑婆

净界法师  2018/04/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厌离娑婆,要厌离全面的娑婆

学习,佛法的专有名词叫作熏习。它不是一次完成,它是不断地把这个法义在心中就像沉香在熏衣服,一次一次地熏习,不断思惟观察,用这个无常的道理在心中不断地熏习。

诸位!佛法的道理绝对不是说你学佛以后把门一关,双腿一盘,两个眼睛一闭一直念佛,你就能够想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个概念,因为你不熏习。你只能靠你的生命经验,而生命经验很容易被你的感受跟妄想误导,这第一个;第二个,你得到的无常无我的概念也不全面。你要厌离娑婆,厌离的不是痛苦的娑婆,更重要的是你要厌离人天快乐的娑婆,人天的这种概念,你不可能从生命经验里面得到。

所以,很多人为什么在临终,只要中阴身现出快乐境界的时候他就过不去?因为平常操作时,他所谓的厌离娑婆,他的所缘境,是厌离痛苦的娑婆,他对快乐的娑婆的厌离这一块是生疏的。所以中阴身快乐果报现前,他就过不去了,卡在那里,心随妄转,结果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诸位,这个无常无我的概念很重要。我再讲一次,你要厌离娑婆,要厌离全面的娑婆,包括痛苦的娑婆世界,也包括快乐的娑婆世界,因为它们两个有三个共同的相貌,就是:第一,不安稳;第二个,不能主宰;第三个,贪着娑婆世界的快乐,你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我们之所以离开娑婆世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它的后遗症太大。你为了吃刀锋上的蜂蜜,结果被刀子割伤了,就是说,娑婆世界是得不偿失。你今生享受快乐,本来是合情合理,你说:“欸,我这快乐,是我前生好不容易去做义工,辛辛苦苦的善业得来的,我应该享受!”当然,你可以享受,但是它矛盾就矛盾在哪里呢?当你享受时,你又破坏了来生,问题在这里!因为它带动过失。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我们放弃娑婆世界,就是说你辛苦得来的快乐,它里面有很多问题。这个快乐,“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你没办法住在这里。最后你只能把过去的快乐,换成极乐世界的功德,这快乐我不要了,把所有的资粮回向到净土那种无过失的快乐。

所以,这个无常无我是很重要的操作。也就是说,你凭什么拒绝你的快乐?我想每一个学佛人,多少今生都积集善业吧?你肯定善业比罪业重,所以临终时,你来生的快乐果报一定会先现前的,中阴身一定先现前的,你会看到你来生的快乐。

问题是,你怎么走过去?你不走出娑婆,就不可能面对净土。道理很简单,就是娑婆世界的快乐你要付出代价,牢记这句话你就能走过去。你必须说服自己:我必须把来生的有漏的快乐换取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在临终之前你必须做好这样的心理教育。就是你要先打预防针,因为你迟早要面对这个问题。

所以,你如何看待娑婆世界,用什么角度来看它,你智慧的层次就影响到临终时怎么面对你的中阴身。这个道理你自己想不出来,只有透过对圣言量的学习,不断地熏习,知一切法因缘生,皆悉无常无我,而看到娑婆世界的过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临终神识失控,如何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问: 平时深信切愿,行持也坚持,但临终时四大分解,凡...

省庵大师论发愿的重要性

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有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隋代高僧道绰大师

今天我们讲的这位祖师叫道绰大师。道绰大师呢,跟昙鸾...

智谕法师《佛七讲话》

第一天 万缘放下单提佛号 今天是佛七第一天,要和大...

打坐念佛气一直在头上鼓,应该如何解决

问: 我打坐念佛好几年了,近三年打坐气一直在头上鼓,...

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

慧远大师三十年迹不入俗

净土宗祖师在信愿行方面的理论积累和实践上,给我们提...

内心深处要厌离到彻骨彻髓

为什么净土法门讲信愿?这个愿就是厌离娑婆。这厌离娑...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杂譬喻经

(一) 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美好人生,从心做起

心,在佛教中有着最为丰富的诠释。认识自己的心,把握...

通过什么表现才知自己在修行上走对路了

问: 师父,通过什么表现能知道自己在修行上走对路了...

在物欲之流中冷静一下

关于金钱,周国平的一种观念值得赞赏:小康胜大富。...

遇到抢救不过来的患者可以为他念佛吗

问: 末学在医院上班,遇到抢救不过来的患者该怎么办?...

【佛教词典】什么

(杂语)疑问之辞,如言何也。祖庭事苑一曰:什么当作...

【佛教词典】有漏无漏

一切法有二大别,曰有漏无漏。漏、漏泄之义,贪嗔等之...

【佛学漫画】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的开创精神,让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有了夯实的基...

龙树菩萨的故事

龙树菩萨大约出生于公元二至三世纪,是南天竺的婆罗门...

用赚来的暴利做功德是否如法

问: 用赚来的暴利做功德是否如法? 大安法师答: 佛...

忏除业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我们就看到连普贤菩萨所示现的这个大菩萨,都是对自己...

一心念佛,是为自己要事

原文 昨接守良书,知汝母求生之心,尚未实发,病中且勿...

管理者如何带领团队达到更好目标

任何人都期望自己的世界越来越广大。管理者因为不但要...

贪欲如举债

佛陀游化到舍卫国,居住在胜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

自私自利遭苦报

韦婆多是一个很爱说警告语的比丘尼,她为了满足自己的...

有人念佛多年病没好,便怀疑佛号不灵

《普贤行愿品》第四,忏悔业障: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

贪嗔痴哪一个最重

问: 贪嗔痴哪一个最重? 净界法师答: 杀盗淫妄每一...

为什么不把贫穷卖掉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我...

印光大师归心净土的因缘

身为苦本 印光大师在出生六个月的时候,就有眼睛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