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净界法师  2021/11/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第十二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九面,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

我们前面的大科是属于平时的修行,这一大科是属于临终开导。就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开示引导亡者,来帮助他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一种临终的关怀。

这以下是两篇的文章:第一篇先说明临终助念的重要性:第二篇是说明,如何的做好临终的正念。先看第一篇,大家请合掌。

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

【临终一关,最为要紧。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负担,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  陈了常往生发隐  —

好,我们加以说明,我们分成三大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在佛法的观念,这个人生是无常的,有生就有死。我们有生命的开始,就有生命的结束,就是有临终。

临命终的时候,在我们一生当中,是最重要的时刻。临终的关怀,世间人的临终关怀,跟我们佛法的临终关怀有差别。怎么说呢?一般的医学界,也能够做临终关怀,他们也知道临终很重要,但是他们的目的,只是使令亡者能够安详的往生,他不在乎这个亡者的神识,到底到三恶道去,到人天去,到极乐世界,他们不关怀下一期的生命。换句话说,不关怀下一期的生命,只要求在临命终的时候安详,可能就会给这个亡者注一些安非他命安定剂,使令他神识暂时的失去知觉,只要不痛苦就好,这样子当然也是可以。

但是以佛法,这个临终的关怀是看得比较彻底,因为佛法的思想是我们的生命是相续的,我们有过去的生命,有现在的生命,也有未来的生命。

佛陀在经典上讲一个譬喻,我们的生命就像流水一样,从过去的水流,流到现在的水流,也由现在的水流,流到以后的水流。

这样子我们认为说,临终的关怀不但要使令他安详往生,重要的是要提起他的正念,念佛、念法、念僧的心,依止这种善念,能够往生到佛国去。

所以我们的临终关怀是做得比较彻底,还注意到他未来生命的一个去处。

这个理论,我们看《瑜伽师地论》,讲到我们临命终的情况,我们看附表第十三。我们把临命终的情况,做一个解释,根据《瑜伽师地论》跟《大智度论》。

附表第十三、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我们临命终的往生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是随业,或者我们讲「随习」的往生,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在附表第十六面,二、随念往生。随着临命终起什么念头而往生。

先看第一个随业或者随习,这个业就是重大的业力。我们看《瑜伽师地论》的说法。

附表第十三——「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一)随业(习)往生: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令他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好,我们加以解释,讲到这个行善不善的补特伽罗。这个补特伽罗就是有情众生,这个补特伽罗指的是「数取去」,就是这个有情,什么叫有情呢?就是他在生命当中数数的取,这个取就是造作业力,他的生命是不断的造作有漏的业力。造作有漏的业力以后,怎么办呢?「去」,不断的去,根据他的业力去得果报,永远不能够离开三界的轮回,没办法,这个补特伽罗。这个补特伽罗他的情况,有善业跟恶业的情况,这个不善就是恶业。这个人总是要死的,将命终时,他死的时候,这个死的时候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恶业起现行

第一种,就是他恶业起现行。我们看第一个「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不善,或他令忆。」自然就是说,自然能够忆念过去,在生前所造的善业,或者是不善业。这种情况是这样子,假设我们在一生当中,曾经造作一个很重大的善业或者是恶业。这个重大的业力的定义,一方面是从他的境界,就是你所面对的境界是父母、是师长、是三宝,业力就特别重,不管是造善、造恶,业力都很重。第二个约你这一念心,心力的强弱,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方便时」,你在造这个业力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期待,还没有做之前,内心当中充满了期待, 这个叫方便时; 「根本时」 ,正在造作的时候,有很殊胜的意乐,不管造善、造恶,都是殊胜意乐;造了以后「成已时」,你念念的随喜,没有一点后悔的心,内心非常的坚固,不可以转变。你依止这样子的心情,就是在造作之前的心是很坚固;造作的时候也很坚固;造作以后也很坚固,这样子的业力就是一个重大的业力,不管是善、是恶,都是重大业力。

你造这样重大业力,你到临命终的时候,这个业力就在心中浮现出来,你就忆念到:喔!我曾经在某一个时候,造作一件事。

在经论上说,就像看电影一样,在临命终的时候,你就把你过去所造的善业跟恶业,好像看电影,你看到你就是主角,这整个造业的过程,你就看。看到了以后,这个地方就有事情,就影响到你临终的情况,或者是善,或者是恶,这个是自然,你自己忆念。或者是他人,他人,就是在当时的环境,触动了你当时的一种情况,使令你回想到,你某一个时候,曾经造善、造恶,这个是有他,外在的因缘。

这个时候呢,「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我们浮在心中的事情可能很多,这一生当中,造过几个重大的事情,都从此浮现。最后就只剩下一个,就是「曾习力最强」。就是说,你这种事情不是造一次,你有重复好几次的经验,就有串习,你这个次数造的特别的多,力量也特别强。这个时候「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这件事情在你的心中,就这样子决定下来,其它的就消失掉。这是讲到有重大的善业跟恶业的情况,就是一开始会浮现好几个,但是最后会有一个决定下来,在你的心中决定下来,就是你曾经重复造作的业力会留下来,这是第一种情况。

「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令他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有一种人,他一生当中,也没有造很特别的善业,也没有造很特别的恶业,就是平等,他就是很平淡的过一生,也没有造很大的善,也没有造很大的恶。临命终的时候,随着他最初所忆念的,或者自忆,或者外在的环境使令他忆,这个境界就在心中决定下来,「唯此不舍,不起余心」。总之他临命终,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境界,会在心中出现,可能是善的境界,也可能是恶的境界。

「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这个地方讲,这个事情就是要二个因缘才能够去得果报的:

第一个,我们先讲净不净业。这个净业就是善业,你曾经在人的时候,有布施,或者持戒,种种的善业,或者你做人的时候,曾经有杀盗淫妄的这样子的罪业,这个就是业力,异熟习气,这是我们未来去得果报的一个因素。

其次,「乐着戏论」。什么叫戏论呢?就是不称合诸法的实相。我们这个生命体,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常一的主宰这个诸法实相。但是我们认为有一个我,这个就是戏论,你这样子的认识、分别,跟诸法的真实相是相违背,这个叫戏论。

换句话说,单单只有有漏的业力是不能得果报,你要有这种无明的滋润。

所以在《瑜伽师地论》简别说,为什么初果他不到三恶道呢?因为他的我空的智慧特别的坚固,他这个我空的智慧现前的时候,他这一念心力,不再去滋润三恶道的业力。就好像这个种子丢到一个干的地方去,这个种子不能得果报,它没有阳光水分的滋润这种助缘,不能得果报。

所以我们要能够得果报,除了我们的业力以外,你的「无明」也是一个增上缘,这两个和合,无明跟业力的和合,就使令我们得果报了,可能是得善业,可能得恶业的果报。这是一个总说。

我们看别释。这以下分成有善业的情况,跟恶业的情况。先看恶业得果报的情况。

「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偏覆、极覆。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暗。」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恶业起现行。好,我们看,「若行不善业者」,这个人生前造了很多的恶业,这恶业的势力造得太强大,临命终的时候,他就要去受,「先」,就是他平时所作的恶业,这种业力的牵引,「所得不爱果的前相」。就有地狱、恶鬼、畜生的果报要现前,它有一个征兆叫前相,什么前相呢?这以下说明。

「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就是这个人他在临命终的时候,昏迷状态,就好像做梦一样,在梦中他看到很多的恐怖的境界。这恐怖境界在《瑜伽师地论》讲很多,我们简单讲一下。

这个人假设要到火烧地狱的话,他全身就发冷,他觉得整个身体发冷。发冷的时候,他在梦中看到一堆火,他就要去取这个火,这个念头一动,就在这个火烧地狱里面受生。假设这个人是要到寒冰地狱, 他全身发热, 这个时候他看到这个冰的境界,他欢喜,他就动了一个爱取,就在寒冰地狱得果报。如是类推。就是有种种的境界,使令他产生「爱取」的心,来滋润他的业力。但是这种境界,都是恐怖颠倒的「无量种变怪」的色相。

所以我们看恶业起现行的人,他临命终的时候,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张得大大的,这是他在心中看到很多的事情,我们是没看到,他心中看到很多事情,就是他见到「无量种变怪色相」,他的恶业太重了。

这个相状表示什么呢?「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这种相状就是,「薄伽梵」就是佛陀,说这个就是在先前造了很多的恶业,造了恶业以后,他也没有忏悔,「增长已」,不断的加强它的势力。

这个时候呢,「彼于尔时,如日后分」这种变怪的色相会出现,都是在一种黑暗的状态,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如果这个人是恶业起现行,他看到都是昏暗的状况,没有光明的,就是在太阳快下山的时候。

「或山山峰影」,或者是有太阳,但是有山,或者山峰,山峰是比较高大的山叫山峰。虽然有太阳,但是有山峰的遮蔽,怎么遮蔽呢?这以下有三种状态,随着恶业的深重、浅薄有三种状态:第一个是「悬覆」,就是高高的,有山,但是挡到一点光明;第二个是「偏覆」,就是从旁边挡到;第三个「极覆」,就完全挡到了,这个人就是罪业很重,完全黑暗。

就是说,这种补特伽罗在临命终的时候,恶业起现行,不但是有变怪的色相,而且看到都是昏暗的状态。

这样判断这个人,「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闇。」这个人就糟糕,这个有情众生,是从比较殊胜的光明法界往下堕落,多数到三恶道去。就是他临命终的时候,看到一些变怪的相状,而且内心是一片黑暗。

这个事情当然讲因果,因为你平常造业的时候,你就是依止那个黑暗的心在造业,依止黑暗的心在造业,得果报的时候,内心就一片黑暗,就是这样子的。这个是讲到临命终,恶业起现行的情况。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二种、善业起现行

我们要是布施、持戒的人,临命终是什么情况呢?看善业起现行。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瑜伽师地论》—

假设这个人,他已经「受尽不善业果」,他过去的恶业都已经把它偿尽了。就是他这个阿赖耶识当中,这种强大的恶业,他或者是受尽了,或者已经忏悔清净了,而且他今生做了很多的善业,布施、持戒、护持三宝。这种情况,他的临命终就跟前面的相违背。

「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就是这个人就是往生到比较殊胜的人天法界去,或者往生到佛国去了。

「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这个善业的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他就像做梦一样,看到的是非恐怖的相状,就是这个「可意」的相状。

一般来说就是有光明,或者甚至有这个天乐鸣空,有音乐,甚至于看到佛菩萨来迎接你等等,这个都是善业起现行,这个人的生命就是增上。

这是讲到我们随着重大的业力,或者随顺过去的串习,往生的情形,这是一般的情况。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其次我们看「随念往生」,这是第二种,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情况。

(二)随念往生

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

从生作恶,临终善念,便生善道。

—《大智度论》—

这个「从生」,就是他的一生当中,造了很多的善业,他应该是要去得可乐果报的。但是临命终的时候,遇到恶因缘了,起恶念,贪瞋痴的恶念,这个时候,他会堕落到恶道去。

经论上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他一生护持佛陀、护持僧团,他临命终的时候,他旁边一个侍者为他扇扇子,这个扇子不小心掉到他的头上,打到他的头,他起瞋恨心,结果他这个瞋恨心一发动的时候,就触动了过去的恶业,就变一条蛇。所以临命终的时候,突然间起恶念,这个很容易去触动过去的恶业,虽然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善业,但临命终的起大烦恼,这个就不好,这是一种情况。

「从生作恶,临终善念,便生善道。」这个人一生造了很多恶业,五逆、十恶,他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的开示就忏悔,断相续心,信愿持名,他就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这也是一种情况。

临终的时候,有这种恶念跟善念的情形发生,当然这种恶念跟善念,都是要坚定的,很坚定的,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往生到恶道跟善道的情形。

所以我们会做临终的关怀,就是根据这个「随念往生」。

我们怎么样帮助这个临终者提起善念,所以临终助念,就是怎么样帮助他生起善念,已经生起的善念,使令它增长,这个助念就是帮助他生起善念,叫做助念。这个就是我们临终助念的一个意义。因为他临终生起善念,他就会去滋润他过去的善业,即使他生前造了恶业,但是还是可以有转机的,这是讲临终助念的一个意义。

好,我们看到讲义来。

「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所以在临命终的时候,你起的是善念、恶念,对我们未来的生命,有决定的关键,这个非常重要的。

「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印光大师就讲,现在一般人错误的情况。说世间上有一种愚痴的人,他也不知道生命的真相,在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朋友眷属临命终的时候,他就做二件的错事:

第一个、悲痛哭泣。

就在他的面前哭,发出你的感情。你这样子在他面前哭,他的神识还在,你一哭。这个临命终的人,本来内心当中就是有恐惧、有忧虑的,你一哭,就增长他的恐惧,增长他的忧虑,触动他的情感,所以这个是障碍。他本来就舍不得离开他这一期的果报,你一哭,就加强他这方面的力量。

第二个、洗身换衣。

前面的悲痛哭泣就是触动他的内心,这个是干扰他的色身。也就是说,这个人临命终了,我要把他的身体洗干净,然后再加上一些化妆,把衣服也换干净。这个临命终的人,本来色身就很痛苦,你这样七动、八动,他身体更痛苦,很容易生起瞋恨心。他虽然内心不能表达,但是他内心当中,有痛苦,就有瞋恨心。

所以说这种愚痴人:

「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

他的心中只是想说,我哭泣就是孝顺,把这个亡者化妆好看一点,大家看了有面子。但是「不计贻害亡人」,你没有考虑到这样子哭泣、翻动身体,你很容易使令亡者到三恶道去,害了这个亡者。

怎么害法呢?印光大师说:「不念佛者,且置勿论。」

一个人他平常不念佛,一天到晚造恶业,他当然到三恶道,我们就不讲,反正他也是要到三恶道去,你动不动他,他都到三恶道去那就不讲。

「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就是这个人平常造很多的善业,他也能够下定决心往生极乐世界。这种有三资粮的人,临命终遇到这种境界的眷属,多被「破坏正念」,你一哭,又搬动他的身体,他的正念就被七动、八动破坏掉。「仍留此界」,留在三界,甚至于到三恶道去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注意!

我们再看别释第二段。看我们能够有助念,所产生的功德,以及没有助念的过患。先看助念的功德。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临终助念」。

假设我们有智慧,能够帮助临命终的人生起正念,这以下讲一个譬喻:

「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我们能够好好的去照顾临命终的人,给他一些关怀。就好像一个「怯夫上山,自力不足」,这个人平常功德力很薄弱,甚至于他也造了一些恶业,他自己的力量不足,就是善根薄弱,你要他上山,他爬不上去,你要他奋力往上,以他自己的力量,他没办法增上。你说你临命终生个善念吧,他生不起来,因为他平常都不起善念,临终就是不可能会起善念,「自力不足」。但是「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这个人他爬山爬不上去,前面有人牵他,一个人牵他,后面又有一个人推他,左右两个人抓着他的手就爬上去,他爬上去。「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因为你的临终的关怀,他能够爬到「登峰」跟「造极」。这个「峰」跟「极」都是山顶的意思,都能够达到山顶。就是表示我们的生命,能够往生到可乐的境界去了。临终能够「正念昭彰」、正念分明,甚至于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我们能够适当的临终关怀,的确是能够使令他生命增上。

「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

被这个「魔眷属爱情」,就是你哭泣,或者搬动他的身体,破坏他的正念,这种情形讲一个譬喻:

「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这个人是一个强健的,勇猛的勇士,「自力充足」,他本来做人的时候,栽培很多的善根跟善业的,修了很多的善业,信愿行资粮也很深厚,本来是正念很分明。

「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负担」。如果大家都不要动他,让他自己爬山,他可以爬到山上去;但是亲属朋友,就把东西都让他拿,七拿、八拿:

「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超过他的负荷,就退下来,生命没办法得到增上,就到三恶道去。

这个把临终助念的功德,以及我们不如法处理所造成的过失要对比。

这以下总结。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就着这个往生的人,有一个人是得到帮助;有一个人是遭到破坏。就是有得,有的是失。表面上看起来是别人帮助他、别人破坏。但是从因果来说「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

这当然跟我们的业力会有关系。就是你为什么本来能够往生善道,往生极乐世界,你会遇到这种境界来破坏你呢?就是你过去生,或者今生,人家要修行,你障碍别人,你破坏别人,你要修行,我不让你修行,你有这种业力就会有这种情况,你以后要往生极乐世界,别人也不同意,这个业力就会出现。反过来,我们过去生,或今生,你要修行,我帮助你,我辅导你,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鼓励你,你各式各样的,使令一个人在生命当中,不断的往善处跑。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有障碍,自然会有善知识出现,帮你开出一条门,光明的道路。所以这个就是跟我们过去的业有关系,这个世间上的事情,就是因果,因果丝毫不爽。

所以印光大师说:「凡修净业者」,我们修行净土法门,求生阿弥陀佛国,要注意两件事:

第一个「当成全人之正念」。

你平常多多的帮助别人提起正念。他在那个地方拜佛,我不要干扰你;你在打坐,我不要干扰你,多多的去帮助别人正念。你今天要买一个经架,没有钱,我帮你出钱,没关系!你就是人家修行,多多帮助别人,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

你要事先通知你的家人眷属,告诉他临终关怀的重要性、这个利害关系。临命终的时候要怎么处理,不要在我的面前哭泣,不要搬动我的身体,这个事先都要先讲清楚。

这两件事都是平常就要做的。

「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使令我们的眷属、同参道友知道,我临终的时候,不管我的身体是多么的脏,不要管,要紧的是「神识得所」,要尽量来使令我来提起正念往生善处,这个才是真实有利。

不要在世间上的好看、不好看,这个是不重要。

「庶可无虞矣」这样子才能够没有顾虑。就是多成全人的正念;第二个,好好的做准备。

这一段是先说明临终关怀的重要性。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大家请合掌。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  临终三大要  —

好,我们加以说明。前面一段是说明临终助念的重要性,应该怎么样达到临终助念呢?印光大师他讲出了一个方法。先看第一段。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假设我们有父母,或者是兄弟,或者其它的眷属、朋友得到了重病,得到重病,当然我们能够医,就尽量医。如果是不能医,「势难痊愈者」就不要医,就送回家。

我们对于这个眷属的处理,假设已经没有办法,绝对不要进行急救,这个一定要注意。

第一个,不要注射这种使令我们昏迷的镇定剂。

第二,不要急救。因为那个急救的电压很高,几万伏特,你一电击,这个人的身体伤害太大,很容易生瞋恨心。

所以我们一定要判断,这个人,医生已经说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就不要去动他的身体,不要增长他的痛苦了,就带回家,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我们自己处理。当然能够医,我们尽量医,不能够医,就带回家。

带回家怎么办呢?

「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

就是一方面培养他的信愿,使令他能够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能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信愿。一方面为他助念,就是这两件事。

「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使令这个亡者,今生的生命结束以后,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利益就太大,这个是帮助一个人成佛的意思了。

应该怎么帮助他呢?

印光大师说:「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印光大师就讲出三个要点,以为我们成就临终人往生的根据。虽然言词很「鄙俚」、很平淡,没有很玄妙,但是这个观念是有传 承的,是佛陀亲口宣说的,出自佛经,不是我个人揣测的。「遇此因缘」,遇到临命终的因缘,都可以使用。

我们看这个三要的内涵: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这第一个。这个是个大学问,「开导安慰,令生正信」。我们临命终的人,内心是很复杂的,错综复杂的。

在这个《西藏生死书》说,多分来说是两种的心情:

第一个是一个恐怖的心情。

怎么说呢?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凡夫的心,平常所住的境界,就是财色名食睡。我的财富,我要赚很多钱;我的眷属有妻子、儿女的眷属;你的声名,你要做总经理、董事长,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这一念心,就是住在这种境界上,一生就是为这些努力奔波。平常一天一天过去,也没什么特别感觉。但临命终的时候,这些完全要破坏,内心当中就恐惧。就好像我们人住在这个大地,大地是我们的依止处,这个大地要崩裂,我们就恐惧,要失掉这些境界,恐惧。

第二个、忧虑。

我们对未来的生命的前途,前途茫茫,不知道下辈子要去哪里?这个生命是断灭呢?是相续呢?是要到哪里去呢?内心不安,忧虑。

当然也有很多的特殊的情况,《西藏生死书》说,有些人内心当中有恨,想到哪些人平常对他不起,一生当中,对他有种种的不合理的行为。临命终的时候,他心中的恨会出现,这个也是很危险的。他有罪业,他有内疚,这个都要引导他发露出来。就是他的心情有各式各样的。

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为他灭恶、生善呢?

这个《生死书》提出了两大点:

第一点,你要为他开导安慰之前,你要先修慈悲观。

就是说,我们一般的心情,如果我们看到亡者,我们凡夫的心情呢我的生命要离苦得乐,至于别人是不是离苦得乐,我们不在乎,这是没有慈悲心,这个不可以。第一个就修慈悲观,就是修七重因果,思惟躺在床上的人,是你最爱的亲人,或者是你的母亲,或者是你最大的恩人,你就这样子思惟,知母、念恩、报恩,他是你的母亲,他曾经以最大的恩惠来照顾你,你应该报答他的恩,这七重因果。

或者是「自他交换」。你观想躺在床上的就是你自己,你现在需要帮助了,你就像帮助自己的心情去帮助别人,这个也可以。

总之你一定要使令你对这个亡者的慈悲心生起来,这才可以,否则你以后的开示,就很难达到效果。因为你今天要帮助亡者,亡者要接受你的帮助,不但是你开示的法语,重要的是,你那个慈悲心要打动他,所以你要在开示之前,先把慈悲心的量生起来,这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正式的开示。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先了解临终者的身心状况。

问问看这个人平常是不是有学佛?对佛法的信心到什么程度?平常修什么法门?平常造什么善业?造什么恶业?先了解一下。他的个性怎么样?先了解一下。他内心有什么样的执着?都要了解。然后再抉择一个契理契机的法门,应该要先为他忏悔的,先让他发露;应该为他先解开心中的结,先解开心中的结;然后再赞叹净土法门。一定是要把他心中的结先解开,然后再告诉他净土法门的殊胜,先灭恶、再生善,这个就是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其实临终的助念,我们现在的临终助念,都太晚做。一般人都是到了已经是昏迷状态了,才来找出家人,其实这样子都是不对的。

我们看《生死书》,它那个临终助念,头脑清楚的时候就要做。

这个心理建设,就是医生宣布已经没有救,你的生命还有三个月、一个月,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做心理建设了,不应该等到已经昏迷了,这个都来不及了。

所以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最好是在头脑清楚的时候,他还能够接受我们的引导,越早做越好,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这个事情是这样,假设你去到那个亡者的家,这个亡者已经昏迷不醒了,二句话不说,就开始念佛,先念一段再开示。假设你到那个地方去,他还很清楚,还不是马上临命终,我们就先开导安慰。开导安慰以后,就换班念佛。印光大师的意思说,这个佛号不要断,临命终以后,八个小时佛号不要断,八个小时不要断,分三班,每一班念两个小时,分三班。这个时候要打引磬,不要打木鱼,引磬的声音比较清亮,木鱼的声音太浊。所以这个要注意!使令他能够生起念佛的正念,帮助他生起正念。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这个时候不要搬动他的身体,他的姿势是怎么样,就保持原来的状态,不要管好不好看,要紧是内心要有正念。不要搬动、不要哭泣,你要控制不住,到外面去哭,不要在现场触动他的感情,以免误事,以免他生起贪烦恼、瞋烦恼,到三恶道去,这个要注意!

这是三点:开导安慰;换班念佛;不要去搬动哭泣。这个就是临终三要。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印光大师说,我们真的能够依止这三个法门去做,一定能够帮助亡者消除宿业而且增长净因。消除罪业是破恶, 增长净因是生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仰赖我们临命终的信愿持名,跟弥陀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往生西方。

往生西方有什么好处呢?

「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当下的利益就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了,就超越三界。你在那个地方渐渐的修行,一定能够圆成佛果而后已!无量无边的寿命,一定能够在一期的生命成佛,这个是究竟的利益。我们能够帮助一个人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帮助一个人成佛,等于是这样讲,这功德是很大、很大的。这个是讲到我们临终助念、关怀的三个方法。

这个临终关怀,我看过很多书,它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去的时候,这个亡者还没有临命终,就是头脑很清楚,还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你修慈悲观以后,你去,你尽量不要表达你个人的意见,刚开始多听他讲。因为我们没有他心通,你问他现在的心里情况怎么样,使令他发露出来,把他心中的话讲出来。讲出来以后,第一个他心情好一点;第二个我们根据他讲话的内涵,我们知道他现在的问题在哪里,他的结在哪里,再为他疏通。

所以一开始不要批哩啪拉都讲你的话,他心中的想法,跟你讲得话就不相应,先多听他讲。当然我们可以摸摸他的手,为他按摩一下,表示我们对他的关怀,我们的慈悲心先感动他,就是我这么想帮助你,没关系!你有什么话讲出来。甚至于我们就是陪他聊天,知道他心中的想法,先了解他的状况,所以这个也是要注意!

当然这也是要有一些经验。仁波切说,我们临终关怀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就是你不要抱太大期望,乃至于我能够帮助你一点都好。因为你得失心太重,有时候反而坏事,我们只要以慈悲心,尽人事就可以了,不要有太大的得失心。还有一点就是,仁波切也说,不要强迫他改变平常的修行方法,假设这个人平常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你不要去变动他的法门,不要去强迫他改变平常的修行,他平常念观世音菩萨,我们助念就念观世音菩萨,帮助他的串习,这个都要契他的根机的。

好,我们再看甲三的结劝。

前面的是一个正文。我们看讲义第一面的大科判。我们这次《印光大师文钞》分成三科:甲一的前言, 就是乙一的作者略史,印光大师的略史;乙二的教起因缘,净土法门的因缘, 这个是前言。甲二的正文, 我们的正文有五科:乙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这五大科我们都讲完,现在看甲三的结劝,结示劝修。

好,我们翻到五十三面,大家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甲三、结劝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好,我们加以说明。「无论在家在庵」,就是印光大师说,这以下的法门所加被的根机,包括在家跟出家都可以修行。

这以下就讲到修因跟证果,先讲因地的修行,「必须」就是以下有三件事。

第一个先讲助行。

助行就是我们讲改过跟积善这两件是助行,「必须要敬上和下」。

我们内心的态度,对于「上」,就是上辈、长辈,就是三宝、父母、师长要有恭敬心。对于下辈要有柔和的慈悲心。这两种心态一个是敬」,一个是「和」。

怎么做到敬跟和呢?这以下有三个方法:

一、「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个是约自利来说。

「忍人所不能忍」是约着断恶,「行人所不能行」是约修善。就是说,人的一生当中, 不是完全都是顺境,没有一个人一生都是顺境,再大的富贵,他都有一些恶的因缘。这个恶的因缘,当然世间人要是遇到恶因缘,那就是你对我不起,我就对你不起,就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学佛人不是,忍人所不能忍。我们要相信因果,这个事情会在我的生命出现,过去一定有它的因果,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安忍不动,把这个罪业消掉就算了。

不过这个地方,「安忍不动」最好是能够修「无我观」,观察在整个过程当中,没有一个「我」的存在,这个很好用。你能够观察在整个事件当中,没有一个承受业力的「我」,没有我,你很容易安忍不动。我们面对烦恼的时候,要能够安忍不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当然这最好有一点般若波罗蜜。第二个「行人所不能行」,对一切的善法,我们实在是没有能力做到,但是勉强自己做到,能够拜三百拜、拜五百拜、诵经种种的善法,我们那个行力要提起来,不但是安忍不动,还要能够对这个善法主动积极的去追求,这个是就着自利来说。

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就着利他来说。

「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别人有什么事情要我们帮忙, 我们尽量帮助别人。忏公师父说:给人家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这的确!我们能够多帮助别人,我们自己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就有因缘,有人会帮助我们。

这「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多多成就别人的美事,别人要做什么事情,他有障碍,我们尽量帮助别人,这个是约利他来说。前面是约自利,我们要求自己「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要求自己。但是待一切众生呢?待人接物呢?「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多帮助别人。这是说明自利跟利他的情况。

这以下总结。把自利、利他做总结。

三、「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我们在静坐的时候,经常反省、思惟自己的过失,「闲谈」,处世不要去谈论别人的过非。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面对自己,多看自己的缺点,不要什么事情都把过错归咎给别人。你看别人的事情看得很清楚,自己的缺点都不知道。这两个眼睛多看看自己的缺点,面对别人多包容、宽恕。

「静坐」,我们内心当中所思惟的环境,就是我自己身口意三业的过患,我今天身业有什么过患?口业什么过患?意业什么过患?诃责自己、 忏悔自己。看到一切众生有错误,多包容宽恕,不要去讲别人。这个「闲谈不论人非」,不但是口业,要紧就是内心要有包容的心最重要,这是我们平常的待人处事,怎么样能够改过、积善,这个助行。

第二个看正行。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这是我们平常的根本法宝-信愿持名。

就是「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就空间上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空间,不管是穿衣吃饭、或者是行住坐卧;从时间上来说呢「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不管白天、不管晚上。

修行有静中修跟历缘对境修。

从静中修的角度, 「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就是平常要有个定课,把我们这一句佛,这个本命元辰,在我们要求的定课当中,不令间断,或者是小声念,或者是默念都可以。

「除念佛外,不起别念」,心中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就是心在佛号专一安住、相续安住。

但是我们总有事情要做,历缘对境的时候,「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有时候我们待人处事,有一些不如意的境界出现,怎么办呢?

就是你在念佛堂栽培的念佛的力量,那个法宝就要现出来。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你平常在止静的时候,栽培那个佛号的力量,就是烦恼现行要用的。

就是 「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这个「当下」这两句话是很重要,因为烦恼你让它相续,它的势力越来越大。就像这个火,火要烧山,它刚开始要烧的时候,势力薄弱,你一下子就把它给破灭了,你不管它,就森林大火,你就要很多时间才能扑灭它。

所以要紧就是「当下」,你烦恼一点点波动的时候,佛号就马上现出来,转念念佛,折伏现行烦恼。

当然这个地方,就是你平常对烦恼罪业的过患,要有很深入的了解,你知道烦恼的造作,所创造出来的罪业,会使令你身心造成很大的痛苦,决定不能相续的。

所以你对烦恼的过患,要很深刻的去思惟,你才能够快刀斩乱麻的,这个是我们的正行。

有改过、积善的助行跟正行还不够,还要「谦卑」。

第三个看「谦卑」。

「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我们经常的改过、经常的积善,也经常的信愿持名,我们内心当中的功德不断增长,罪业不断的消灭。但是我们不要产生骄慢,经常产生「惭愧心」跟「忏悔心」。

怎么做呢?「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即使我们平常能够积功累德、信愿持名,我们觉得还是很浅,不要自己去「矜夸」,矜就是骄慢,夸就是夸大,夸大自己。

这件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讲「谦受益,满招损」 。

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有些人的功德能够不断的增长;有些人的功德修到一个程度停下来,甚至于开始退步了,没办法增长,他的功德没办法一直增长。

为什么呢?就是这个谦虚跟骄慢的问题。有些人经常保持一个谦卑的心,他这整个过程当中,他的功德能够无穷尽的增长,谦受益;有些人他这个「我」很大,他做一点善事,一定要把事情给讲出来的。

你这样子即使能够修功德,你不能成就大功德的,不可以的,满招损,你折损你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不要去夸赞自己的功德。这是一个总说,「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这是谦卑的总相。

别相有三段: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这个「管」就是要求。平常待人处事,要求自己就好,不要要求别人,我们要紧以德服人,你想使令他改变,你要用德行来感动他,他才会服气你。

「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向好的地方学习,不要跟坏的学习,我们尽量往增上的境界学习。你不要说:你为什么拜一百拜而已,他拜五十拜而已。你就是跟坏的比,就是要跟好的比,就是我们眼睛要经常往上看。

「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观察一切人都有很多的功德,我们看到别人都是功德。这个人他有拜佛的功德;这个人他不会拜佛,他能够做事;这个人不会拜佛,也不会做事,但是他能够安住也不错。

就是人有各式各样的功德,都是菩萨。但是我这个人有很多的缺点,就是生死凡夫,看自己很多缺点,这个都是谦卑的心态。由于我们谦卑的心情,能够使令前面的助行跟正行的功德增长广大。

这个是讲到因地三种的修行内涵,助行、正行跟谦卑。再来我们看这个果地,这样子修有什么好处呢?

「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假设我们能够根据前面的三种方法去修,你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有这种果地的功德。

好,这是我们这次的《印光大师文钞》选读,跟大家讨论。他就是很平常,但是平常当中看出不平常。他很实际,他也不谈玄说妙,但是他就是要求你,在待人处事当中,怎么样去断恶修善,就是一个很实际的修行方法。

我想大家都能够感觉的出来,印光大师的确是是一个老实的修行者,他老人家的《文钞》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师答]:「给人家方便」,这个是忏公师父说的话。那个事情是这样,我在莲因寺斋戒学会,可能有些人在场,那个时候做晚课,做晚课之前。

忏公师父进来说:今天刚刚电话都没人接,这响了很久,我们修行人给人家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就是他打电话进来有事情,你去接一下,有什么事情,我们能够满这个打电话的人的心愿。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待人处事,在我们的范围之内,能够做得到的,多多帮助别人,给人家方便。他有障碍,他不方便,他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前面有石头,他不方便,我们帮他推一下,把石头推开,这样子就是给自己方便。为什么呢?以后你有问题的时候,就有善知识出现。这个我自己有感觉的,是这样子,所以我愿意从事僧教育就是这样,我多栽培别人,我发觉自己因缘也不错。

当然我们不是说一定要做什么事,要紧就是你待人处事当中,譬如说,我们今天去用洗手间,用完以后,我们主动把它洗干净,给人家方便,处处去想到别人,你以后因缘就不错,这个是深信因果。

待人处事多考虑到别人的权益,多替别人着想。

他修行有问题,他不好意思讲,我们主动的帮他解决,我们今天为众生所做的一切业力,总有一天是会回到我们身上的,功不唐捐。

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不是上帝作主的,不是!也不是无缘无故会出现什么事,不是的!这个世界上是由「业力」决定的,我们的业力,决定我们的生命。

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的行为,你的每一个行为,对你未来的生命,都有影响的,要注意!

所以给人家方便,其实对你自己的菩提道,就是给自己方便,因为它又回归到自己身心上面,这个就是这个意思了。

我们这次的作业,那个临终关怀「临终开导,助成往生」再写一次,再写一次以后,这个作业就算结束了,再交一次作业。

然后我们期末考交报告,就是《印光大师文钞》的心得报告。心得报告当然不是两、三张而已。大家先打个大纲我看一看,希望在礼拜二之前,把你的大纲,给我看一下,我可能会有一段时间进修喔,你可以把这五大科,做一个扼要的诠释,就是把整个净土的道次第全部诠释。或者你根据哪一科,其中有一科你特别有心得,就着这一科来发挥也可以。

但是你把你的大科先列出来,你这次有几个大科、你要发明几个大科,大科里面有几个小科,先把大科科判做出来,我看一下,尽量在礼拜二之前交到我这里,我先看一下。我们规定一下好了,就是在礼拜一中午午餐之前,交到我这边来。

这个禅,就是我们讲真如佛性,或者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净土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如果说我们平常修净土的人,完全没有读大乘经典,我们很容易以这种妄想心去修行。妄想心修行,你平常不感觉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心当中,会坚固的执着我们这个五蕴身心。

痛苦出现,我们的心就跟着痛苦;顺境的时候,我们就跟着快乐。我们的心就随着境界转,对不对?这样子也就罢了。

到临命终的时候,这件事就有问题了,到临命终的时候,你的身心要完全败坏掉,你内心的恐怖,那个时候恐怖很大的。

譬如说, 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存一万块,对不对?你丢掉一万块,你内心当中不舍得,对不对?但是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所有东西都必须要被破坏,那个内心的感觉,你看看是什么境界,可能你要念佛就提不起来。

因为你平常的心,就住在这种外境上。就是你这一念心,平常随境界这样子波动,风吹,这心就跟着动,境界往东边吹,你心就往东。你的心是整天就是在色声香味触法境界里面这样子流动,这个人当然就是很可怜。

我们讲禅净双修,就是他在这整个风雨当中,他找到一个房子住。

这个洞山禅师,他有一次的结夏安居,他都没讲话,三个月都没讲话,这个也是不可思议,这善知识三个月都不开示。

到要结束以后,就是大家要告假,他讲一句话,他说: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说我们现在,或者我们讲身体,你现在东去西去,到处去参学,你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

「万里无寸草」是什么境界?就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境界。你经常能够把这个心,不要在外面流动,把它抓回来,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境界,就是经常这样子。

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痛苦的感觉会降到最低。会有痛苦,但是因为你平常就把这个心…,住在外面的境界的势力比较薄弱,所以外面的境界破坏,对你感觉影响不大。

其实我们这个痛苦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为什么会有痛苦?你想想看,我们其实对这个痛苦的根的生起,我们不了解,什么叫痛苦?

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会有痛苦。我们不知道痛苦怎么生起,我们不能把痛苦消灭,不可以。

我们看《百法明门论》这个贪烦恼,什么叫贪呢?

以染着为性、生苦为业。贪能够生起痛苦。譬如说,你现在看到有人去砍树,你没有痛苦的感觉,是不是?这个树我对它没有贪着心。但是有些人讲一句话,对你讲一句话,你马上痛苦,因为你对自己有执着,「你伤害我」。

有些人把你的小东西拿走你有痛苦,为什么?你对它有执着。所以痛苦的根源是我们的执着。你的心对它有所住,这件事情一变化,你就痛苦,这样懂吗?所以痛苦其实是我们自己产生,你自己要执着的,是不是?

但问题是,假设我们今天所执着的,是一个恒常不会破坏的东西,那还好。譬如说,我们今天追求一个美好的生命,人家对我的尊重,或者我爱我的色身,假设这些事情都是「常」的,那还好。

但是问题是,这些事情本来就是会有变化的,世间上的事情,没有什么「常」的。

你说,我跟你感情很好,是吗?在某一个因缘上感情很好,因缘一变化,这个事情就会变化,诸行无常嘛。

我们就想:我们这一念心,把我们的心寄托在这种变化的事情上,是不是很危险?是不是?你把你的心寄托在一个会变化的境界上,你把你的心付诸在一个会变化的境界上,这件事是不是很危险?是不是?那怎么办呢?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我这个心应该放在哪里最安全?放在哪里?念佛,也很好,念佛也是不错,那也是一个安住处,是的。你能够观察到这个万里无寸草、不生不灭的境界也不错,这也是一个安住处,这是我们的落脚处,就找到一个房子住。

就是说,这个世间上怎么变化,你的心不变化,因为你的心不住在这个境界上,这个地方不是我的依止处。

不是我的依止处,这个世间上一变化的时候,你的心不动,你内心当中,有一个房子住,你的心安。你经常摄心在毕竟空的般若波罗蜜,这个禅的境界,临命终的时候,你那个四大败坏,眷属也离开你了,带不走。

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是一个人来,离开也是一个人,没有一个人带走一块钱。你家财万贯,跟一个乞丐离开,两个都是一样,乞丐离开一块钱也没带,王永庆离开,他带走一块吗?没有带走一块钱。

这个痛苦就是你是不是执着。

所以我们经常有这个禅的般若波罗蜜,我们内心经常安住在清净心,可以减少很多痛苦。

所以佛陀要我们消灭痛苦,并不是说我在改变别人,不是说你从今以后,不准对我讲不客气的话,不是这样,不是改变别人,不是你的心向外追求。

我们的追求欲望是无穷尽的,没有一个人说他满足了,我的钱够了,我现在的生命也够了,没有,是不是?有钱人也是很多痛苦。就是我们要把这一念心收回来,安住在一个不生不灭的心,这个快乐是不可破坏,现在安住, 临命终也安住。

所以这个禅净双修很需要的。

当然这都是你平常要用功,你就是要熟,这个串习,你平常的心念,经常这样子的摄心,就是要熟,所以这个「修」,就是你要经常调整你的心念,调整自己,使令它找到一个最好的安住处, 所以这个禅净双修,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我们的课程就到这个地方。回向。

0:00 / 0:00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2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3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4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5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6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7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8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9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0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1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2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3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4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5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6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7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8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19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20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21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22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23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2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末法众生净土法门最契机

梦东禅师即莲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大师早年参禅得悟,...

要想往生须破三疑闯四关

破三疑 一、疑自己业障太重,恐不能往生: 经云:念佛...

正确的助念心态

凡人即将死亡,乃生命中最为微弱时刻,许多临终者面对...

极乐众生如何做到同时去多处佛那里供养

问: 法师讲过,极乐世界一人去供养佛,可以同时到多处...

怎么念佛呢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印祖为何反对女众出家

问: 弟子在《印光法师文钞》中读到说:至若女人有信心...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念佛法语

1.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截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

慧远大师示现的三个修行特点

慧远大师身上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就是持戒精严,尊...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佛像的缘起

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的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想跟大...

人要学会放弃昨日的烦恼

人要学会放弃,放弃昨日的烦恼,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

见忍法师谈慈善

不论是不是佛教徒,慈善是不分宗教、不分信仰的。但也...

舍却贪爱,戒除贪欲

有个朋友炒股,股龄也有几年了,在市场上积累的经验和...

【佛教词典】天台九祖

(名数)佛祖统纪于台宗立东土之九祖:第一祖龙树菩萨...

【佛教词典】世俗智

【世俗智】 p0508 瑜伽六十九卷九页云:谓世俗智、或善...

省庵大师论发愿的重要性

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有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

外境永远没有错

佛教把整个生命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外境,一个是内心。...

净土诸祖师对「信」的阐述

净土法门以仰仗弥陀愿力往生安养为本质内涵,所以深信...

证严法师:学佛

学佛者,最重要是培养慈悲心。若是失去了慈悲心,就失...

最容易的超度法门是念佛

最容易的超度法门是念佛,不论时地,不拣根机,只要念...

【佛学漫画】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圣严法师:尽心、尽力、尽可能学习

我常用一句话来勉励志愿者,也勉励自己:「尽心、尽力...

晚年能不能往生,有两个指标

《阿含经》讲三个法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圣严法师《自我的肯定、成长、消融》

我在法鼓山的禅修营中,经常强调自我肯定、自我成长,...

了解放逸的源头

现在人总想休息、放松,为什么呢?因为太累了,这其实...

禅要如何去参

王辅益是个非常发心的信士,除了工作以外,只要有空就...

诵经后出现不如意,可以先不诵吗

问: 师父,如果诵经后出现一些不如意的事,是不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