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无心的阿赖耶识「犹隔一重关」

净界法师  2023/05/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无心的阿赖耶识「犹隔一重关」

修学佛法跟修学世间法这当中的差别,蕅益大师有一段的开示,说:“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世间法的修学重点,是一个自然科学的修学,它的内心是向外去追求,我们很难在世间的差别相当中,找到一个共同的轨则,所以心外求法的结果,就会变成多头马车,我们学习起来感到复杂而困难。

佛法的修学是一个生命科学,它着重在对生命的研究与探讨,重点是向内心去观照。从内心的观照,我们能够找到人生共同的轨范,我们知道生从何来、死将何去,这个无量生命苦乐的差别因缘、生命科学的重点,就是现前一念心性,这就是我们生命的依止处。

为什么在因地造业的时候,有所谓的善业跟恶业的差别?比如说:我们去布施、持戒,这就是一个善业;我们造杀、盗、淫、妄,这就是一个罪业。所以在因地造业的时候,明显有善、恶的差别;但是在招感果报的时候,面对这个果报就不能去论断是善、是恶,只能够说是痛苦,或者是快乐,果报是不论善恶的,它的体性事实上是“无覆无记”的。无记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果报体,你不能记别它是善,也不能记别它是恶,它是一个非善、非恶的东西。

比如说:贫穷,贫穷是由罪业所招感的,你一定是有悭贪,才会有贫穷的果报出现;但是这个贫穷果报出现的时候,你不能说贫穷是邪恶,不能这样讲,因为贫穷也可能使令一个人奋发向上,贫穷也可能使令一个人自甘堕落。所以在果报上,只能说贫穷是一种痛苦的果报,但是你不能说贫穷本身是罪恶,不可以这样讲。所有的果报都是如此,都是一种“无记”,非善、非恶的体性,而且都是“无覆”的,它本身不覆盖真如,也不障碍圣道。

那么为什么我们因地造业的时候是善、恶,而把这个业力变成果报的时候,却转成了一种“无覆无记”的体性呢?当然这跟阿赖耶识的本性有关系。

【由异熟果无覆无记,与善、不善互不相违,善与不善互相违故。】

身为一个异熟果识,这异熟果识就是阿赖耶识,整个三界果报的一个主宰者就阿赖耶识,它的体性是无覆无记的。体性是无覆无记,所以它才能够受熏,受到善法跟恶法的熏习,而不会互相的违背跟冲突,因为善跟恶是互相违背的。阿赖耶识之所以能够变现果报,是因为有种子。为什么会有种子呢?因为它受熏。为什么它能够受熏呢?主要的理由,就是它的体性必须是保持中性的无记,才能够接受善法跟恶法的熏习,而累积各式各样的种子,而变现差别的果报。这个是说明阿赖耶识为什么是无记的理由,因为它必须要受熏。

【若异熟果善不善性,杂染、还灭,应不得成。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

假设异熟果的体性是善,或者绝对是恶,在因地的受熏就不能成立;在果报上,杂染的果报、清净的果报都不能够建立。“是故,异熟识唯无覆无记”,才能够接受染净诸法的熏习,才能构成有情众生的杂染跟清净果报的依止处。所以从唯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的本性,它的本性是“无覆无记”的。

这无覆无记的体性,一般人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会把它当作生命的归依处。比如说外道的无想定,乃至二乘的灭尽定、二乘人的偏?空涅槃,这三个法的特点都是第六意识是停止活动的,所谓的无心定。在无心的状态,他们内心所依止的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身为一个无覆无记的体性,它不会障碍我们在灭尽定、或者是无想定这当中寂静的状态,因为它无记,所以它对我们的寂静安乐不产生干扰。

但是这有一个问题,古德曾经对这个阿赖耶识的情况,作出一段的批评,他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这句话是提醒所有安住在无想定跟灭尽定的凡夫或圣人,提醒他们说:你不要以为把第六意识消灭了,这种粗重的烦恼消灭了,安住在寂静安乐的阿赖耶识,就是你生命的目标、这个就是你的道!

其实这个无心的阿赖耶识“犹隔一重关”。为什么说它还是一种障碍呢?从大乘佛法来说:阿赖耶识它就是根本无明,微细的无明,它还有俱生的法执存在。阿赖耶识你说它不好,它也没什么不好,问题是它也没什么好,它不能生起功德庄严,所以它这个还是一种障碍点。

你一定要把阿赖耶识转变了,或者你愿意说破坏也可以,把阿赖耶识破坏以后,把它后面的主人翁“现前一念心性”显现出来,你才能够成就无量功德庄严的佛果。你一天到晚待在阿赖耶识,你是不能够生起利他的功德庄严,但是小乘学者,因为他对阿赖耶识有所不知,他的生命就一直停留在阿赖耶识的阶段,这我们感到非常的可惜。他今天要转变阿赖耶识有一个问题,因为阿赖耶识本身自己不能转变自己,所以他必须从偏空涅槃出来,他必须从无心又转成有心,他还是要依止第六意识修止观,才能够转变第八识,因为第八识本身没有转变自己的能力。

就是把“阿赖耶识”,我们有情众生的本性作一个交代。其实这个本性,如果以《法华》《涅槃》的思想,这还不是真实的本性,这是一念不觉以后的本性;真实的本性,它背后的主人翁,就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这个就是所有诸佛菩萨安住的真实体性。所以说阿赖耶识的体性是“无覆无记”的,它是跟俱生的法执相应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既然诸法都空,为什么还要去度众生

有人问:既然般若系经典讲诸法的空性,毕竟空、无所有...

要看着你的目标,不要看着你的障碍

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为什么成佛要经历这么久呢...

一心念佛就在即心即佛

离相是谈空,离一切相,当下是要即一切法的。宗门下的...

大安法师正月初三新春开示|真空妙有二偈

南无阿弥陀佛!今天是大年初三,祝大家新年吉祥!今天...

如何看待缘起性空与道德训诫之间的关系

问: 如何看待佛教教义中的缘起空等教义,与世尊教导我...

以空性的心态来操作善业

我们一个净土宗的修行者,当然我们希望能够解决生死轮...

怀疑是往生的最大障碍

万修万人去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阿弥陀佛太慈悲,太有...

如何消除跟佛陀之间的距离障碍

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 这...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在世间,唯一有意义的事便是修行

江南的冬忽然来临,干燥而寒冷,人们纷纷口鼻上火,这...

【推荐】想趋吉避凶,就要调伏欲望

儒家思想认为什么是好人?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启...

佛教的因果思想是「三世两重因果」

业力的转变他都是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才算帐的,就像我们...

吃素到底有没有营养

不少人对吃素有误解,觉得素食含热量低,蛋白质与脂肪...

【佛教词典】曹思文

南朝梁武帝时东宫舍人。生卒年不详。因中书范缜不信鬼...

【佛教词典】五度

(名数)福行之五波罗蜜也:一、布施,慈心施物也。二...

小老虎修成阿罗汉

优波笈多修得阿罗汉果后,仍然继续在摩陀罗国的那哆婆...

星云大师《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1》

各位同学: 大家都是佛教的青年,一个佛教青年就应该...

佛陀的慈悲观

慈悲是佛的特殊功德,他以深广的慈悲心,救护一切众生...

星云大师:供养的用心

随着佛教盛行,信仰佛教的人口普及,信徒的恭敬心也增...

没有这四剂预防针,我们还真生不起信心

原文 【解】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

「不动念头」是全世界最大的力量

这里所要诠释的观念,就是《楞严经》一再强调的一个观...

下生死柱得解脱

以前有一个国家,设置了一根非常高大的石柱,完成后,...

今世修福慧,后世得富贵

命终之时,若想带着自己所积蓄的钱财、宝物至后世去享...

不要被小事琐事所累

有一对夫妇,吃饭闲谈。那妻子也是兴之所至,一不小心...

「巴掌」天地念佛修行

正确分别和不分别 当今社会,金钱万能论为人们普遍接...

净土法门为什么殊胜

问: 净土法门为什么殊胜? 大安法师答: 要了脱分段...

每个人都不容易,不要轻易去伤害任何人

【淡然安静守护慈悲】 别期望所有人都能懂你,那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