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惜躯命,正念不动

净界法师  2023/11/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惜躯命,正念不动

二者修观却之。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用止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灭谢。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生惧想,不惜躯命,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是了知,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

第二个修观却之。如果有种种恐怖的或者是可爱的魔境,你修止它不消灭,因为一般的修行人,他不一定是念佛,没有佛力加被,他可能是数息,这个魔力太强,修止还是不去,你怎么办呢?修观。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被何所恼?观察我们这个能够见闻觉知的这一念心,它是不见处所的,换句话说这个明了的心,它是随着因缘刹那刹那生灭的,刹那刹那的生灭,这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我不可得。我不可得,你来干扰我,那么我不可得,你干扰谁呢?这个时候,寻当灭谢。因为这样的一种对立心消灭以后,它也就慢慢的消失了。我们讲感应道交嘛,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单方面的,有一个能感的,又有一个能应的,感跟应要嘛两个,要嘛都没有,感跟应去掉一个,另外一个也是不存在的。

若迟迟不去,这个魔境,如果他过去跟你没有什么怨仇,他只是你修止观,他故意来破坏你,这可能容易过关。如果说他过去跟你有一点怨仇,我们的生命有无量的生命,不是今生才有生命,过去生生世世多多少少得罪了一些人,这些人刚好到鬼神道去了,还有一点福报力,你刚好得到人身,又开始修行。这个时候,这个鬼神是有神通的,他一看,哎呀,我过去的怨家要修止观了,要离开三界到极乐世界去了,我现在不找他,更待何时,那这样子夹带着怨仇而来的,就不容易了,就不是说三两下修止观,就容易消失的,因为他那个恨,太重了。

但是我们不要怕,这怎么办呢?但当正心,你还是端正内心,勿生惧想,不惜身命,正念不动。智者大师很强调不惜生命。不惜生命,我也去体会这件事情,你一个人怕死,你心中那个正气就薄弱;你一个人果真不怕死,你那个力量是不可思议的。那力量不可思议,那个正气啊,不要说我们修行人,古时候那些读书人,那种士大夫,男人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他只是为了让世间上留下一个美好的名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就能够发动出那种浩然正气。一个人不怕死的时候,力量很大的,就能够感动很多人。

那么说,你为什么不怕死呢?每个人都爱惜生命啊,不过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想,你不管怕不怕死,你迟早要死,不是说你不怕死你就不死,而我们所关心的是我们来生去哪里,就是我们关心的是,我们未来还要面对无量的生命,这是我们所关心的,不是我们今生死不死,今生是一定要死的,那我们今天修行是为什么呢?追求来生尽未来际的安乐,是在这里,还不是在乎我今生死不死。

智者大师这个地方讲出重点。不惜躯命,正念不动。你一个人不怕死以后,你还不一定会死,你内心那个正气发动出来的时候,那浩然正气力量不得了。当然,只是一念的正气是不够的,不怕死还不够的,还要正念不动。什么叫正念不动呢?这就是智慧了。

知魔界如即佛界如,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察魔的境界,魔那一念无明妄想的境界它是毕竟空,佛的境界是万德庄严,但是那明了性的本性也是毕竟空,魔境如佛境如,一如无二如。换句话说,从如的角度来观察,佛跟魔是一体的,都是从如的角度。如是了知,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

我们前面说过,魔王他内心的活动范围很广大,他能够现出凡夫的杂染的各式各样的相貌,他也能够现出佛陀的大威德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放大光明的相貌,但是有一个地方是魔王那一念无明妄想的心不能到达的,那就是一个毕竟空的一种涅槃的境界,所以说,你观察一切法如的时候,你跟他就没办法感应道交了,所以说魔境自然慢慢消灭,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你内心当中跟涅槃的法相应以后,你的力量会增长,你本身这个抗拒魔的力量会增长。

在这个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他提到一件事说,莲池大师是在云栖寺做方丈,有一天一个信徒说,师父,山下有一个道士很有加持力,一个人有什么灾难有什么病痛,他念念咒加持一下就好了。哦,莲池大师很好奇了,有一天就专程下山去看这个修行人到底是做什么事情有这么大的加持力。

莲池大师观察以后,做了一个结论。他看到一件事,他看到人家供养这个道士,这道士不管对有钱人,对贫穷的叫花子,他完全的一视同仁,你供养他什么钱,他不看的,他全部就丢到那个功德箱去。莲池大师说,一念的平等心就有加持力,加持力怎么来的,就是那一念平等心,这个一念的平等心跟什么相应呢?那是跟真如相应。佛陀为什么能现出那么多的功德呢?三昧神通,那就是从真如流露出来的,所以我们观察,佛的境界是如,魔的境界是如,一如无二如,我们这一念心是跟佛性的平等心相应的,这个时候你会得到佛性的加持力。

这个正念不动,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你观察这个如的境界,你得到自性的加持力,自性功德的加持力,这是第一点,增加你的抵抗力。

第二个,你观察如的境界,魔不能观察如,你到如的境界,他不能到如的境界,这个时候你们之间的因缘就慢慢淡泊了,因为没办法感应道交了,因为这个如的境界是魔王所不能到达的,这两层意思。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黄泉路上无老少,能有几人活到老

原文: 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

人死只有业随身

从前有位最富有的人,他一生最欢喜珠宝和金银,可以说...

烧出舍利就一定是往生极乐世界了吗

问:请问师父,人往生后烧出舍利子,一定是去西方极乐...

魔作沙门的十个征兆

一、虽名出家,但舍弃出家法。到俗家中住,不依出家法...

母亲离世的警醒

我出生在一个佛化家庭,家里三代人都有佛教徒,因此我...

把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面

大家出入佛门,要懂得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要清净收...

所有显现皆是识神所变现,切不可认以为真

古人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总的来说,不论什么好...

念佛时见到瑞相怎么办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临终十念是十声念佛吗

问: 印光法师十念法,是十口气念佛还是念十声?临终十...

让法宝流通起来

同修们看看这篇文章,流通经书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看到...

福报太少障道,太多也障道

当我们在念想极乐世界的功德的时候,我们可以分成三块...

现代社会应如何教育子女

佛陀在《善生经》里,规定父母当以五事养育子女。 父母...

【佛教词典】慧灯

【慧灯】 p1319 瑜伽八十三卷五页云:言慧灯者:谓于如...

【佛教词典】应身土

(界名)应身佛所居住之国土也。谓应众生机缘而变现之...

人应有钢骨但不可有傲气

有钢骨可不能有傲气,出家人有了戒律的规范就有了威仪...

佛在哪里呢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

为何修慧比修福更重要

我们常常说要福慧双修,修福也要修慧、修慧也要修福。...

笨有笨的办法,就这样去坚持

我们现在念佛,从哪儿开始念?一定要从当下的这一念心...

如何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丰子恺有次画了一幅《牵羊》,画一个人用两根绳子各牵...

色受想行识里面的「想」和「识」有什么不同

问: 请问法师,色、受、想、行、识里面的想和识有什么...

色欲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的

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美好的。很多时候的美好,都是...

印光大师论孝道

一、孝圆摄世出世间善法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一切诸善...

真能念佛,即是现前修行六度万行

汉传大乘法门里面所讲的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

念诵行持《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利益与殊胜果报

首先是校量闻经的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

莲花之友

念佛人互相之间称莲友,意思是像莲花一样的朋友。这实...

素食准妈妈的饮食建议

素食主义的准妈妈增多,但为了满足孕期所需,光靠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