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六识其实是一念心性当下具足的

净界法师  2025/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六识其实是一念心性当下具足的

我们看第七科,明藏性即识大性。这个藏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的了别性。就是,这个六识其实是我们一念心性当下具足的,六识的作用是假借事相的因缘而显现的,所谓的相妄性真。

分四科:一,破妄执;二,明大均;三,显理性;四,斥迷惑。

先看“总标识性”。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首先,我们把这个根跟识的关系说一下。六根是五俱意识的第一刹那,它是一种自性的分别,不带名言的,所以它得到的是诸法的相状。六识是五俱意识第二念以后,我们第六意识产生一种名言分别,产生很多的思想。你看到这个花,这个花很漂亮,开始就着这个花产生很多很多的名言妄想,这个就是所谓的计度分别。一个是带名言,一个不带名言。

好,那么我们看这个六识。首先我们看六识的体性。说“阿难!识性无源。”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识,它的体性是没有一个根源的,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其实,没有根源,简单地讲就是它遍满的意思,它是周遍法界,没有固定的处所。它必须假借六种的根跟六种的尘,就是六根去攀缘六尘,相互作用,这个中间才创造六识的了别出来。它的作用是这样子。

根尘的相互作用创造六识的关系,这以下就详细说明。比方说,“汝今遍观此会圣众”,说你在这个楞严法会当中,你用你的眼睛去普遍观察诸位参加法会的圣众。“遍观”,正是讲的是能见的根;“此会圣众”是所见之尘。那么根尘的作用,就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刚开始,“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我们刚开始依止眼根,就循着次第一一地观察,在我们眼睛的范围当中观察,我们看到很多很多的圣众。这些圣众就好像镜子当中显现一种影像,而我们能够对这个影像有所了知,但是不能产生一种名言的分别。

不能产生名言分别,不能带动名言,不能带动种种的思想,只有了知它的形相。然后慢慢地,“汝识于中,次第标指。”等到根尘的作用第二刹那以后,就带动了所谓六识的产生。那么六识就能够对于这个所观境一一明白地指出:喔,这是文殊菩萨,这是富楼那尊者,这是目犍连尊者,这是须菩提尊者,这是舍利弗尊者。我们就能够把这些影像加上很多很多的名称,对这个名称去思惟它的功德: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等等。这种思惟的功能就是六识;只是取它的相状,这是六根。这个地方把根跟识分清楚。

我们看下一段,征问原由。

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现在正式进入主题了。说这个眼识产生了别的功能,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呢?是从眼根的见产生的?还是生于外在的尘相?还是生于虚空?还是没有因缘、突然而有呢?我们先作一个假设,说这六识是有自体的,有自体就有地方来,看它从什么地方来。

我们再看“别破妄执”。先破因根生。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说,阿难!假设我们眼识的了别性是从眼根而生,那这等于是自生,眼根创造了眼识。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明暗色空这四种尘境的刺激,在没有四种外尘的情况之下,我们能见的根都不能生起作用。能见的根尚且不能生起明了,又怎么能够发动这个了别的识呢?没有外境,连根都不能生起,不要说识。所以说自生不合理。

下面破因尘生。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假设我们这个眼识的了别,是从外相、四种的尘相所生,不是从见根而生。那么如此一来,在缺乏能见的眼根的情况之下,我们既看不到明相,也看不到暗相。明相暗相都不可见,乃至于一切的色法之相、一切的虚空之相都见不到。那么种种的尘相尚且见不到,眼识又怎么发动呢?眼识的目的就是了别这些尘相,结果你连尘相都看不到,那要怎么了别呢?所以不能够说从尘生。

我们看,破从空生。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说这个眼识是有自体的,是生于虚空,从虚空而来,那么这种情况叫作“非相非见”。既然它从虚空而来,那么它不须假借外在的尘相,又不必假借内在的眼根,这叫“非相非见”。那么在“非见”的情况下,没有能见的眼根,我们事实上是不能辨别明暗色空之相。那么在“非相”的情况之下,没有所见的明暗色空之相,这个“非相灭缘”,如果没有所见的明暗色空之相,那么它的因缘也就消失了,见闻觉知也就不能安立了。没有所见的尘相,那所缘的尘相消失了以后,其实能见的眼根也没办法存在了。

所以,“处此二非”,在此“非相非见”的二非当中,“空则同无,有非同物。”那么这种情况,你说虚空能够生起眼识,在非见非相的没有见也没有相的情况之下,虚空就好像是跟“无”一样,又怎么能够发动识呢?“有非同物”,好,即使你说虚空是存在的,但是虚空又不像万物一样有种种的形相,它是无形无相,那么它创造那个识,纵然能够发动识,“欲何分别?”又能够分别什么呢?因为虚空是处在一种非见非相的情况之下,就算它发动识又有什么作用呢?这个识就是在了别尘相的啊,结果它的尘相消失了,你发动这个识又有什么作用呢?所以这个空产生识不合理。

我们看,破无因生。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说是眼识是没有因缘,那怎么有呢?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没有任何理由。那佛陀就反问了,为什么你的眼识不在面对太阳的时候,突然间看见晚上的月亮而生起了别呢?因为你说无因缘嘛,你为什么不面对太阳却看到月亮呢?不可能嘛。你面对太阳,你只看到太阳;你面对月亮,你只看到月亮。你因为太阳的因缘而看到太阳,因为月亮的因缘而看到月亮,这个都是要因缘,不是说没有因缘就可以出现的。你要拜佛,你要有一个佛像。就是说,什么东西都要有因缘的,所以无因缘生是不合理的。

净界法师《楞严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心之本觉曰佛,心之始觉曰念。顾本觉之在人心也,似异...

「穷子喻」对我们的启发

《法华经》讲了一个穷子喻。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离开他...

反闻闻自性与反闻闻妄想

我师兄弟,他问海公一个问题问得很好,他说:反闻闻自...

为什么布施会有福报

我们布施为什么会有福报?这个福报是从什么地方来?诸...

把顺逆境界转成真如本性的历练

《法华经》认为,你应该是历事炼心,把顺逆的境界转成...

高慢心所招感的三种地狱

佛陀把高慢心的人,他内心的相貌讲出一个譬喻说:如人...

依因性来显现功德

我们现在讲这个净土缘起门呢,今天的内容讲到这个依因...

一切不离自性,自己的心就是真佛

禅堂里是讲心地法门,没有什么好讲的,扯来扯去是消磨...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宽容别人等于祝福自己

当你划破手指,生命会原谅你,它(潜意识中的智慧)会...

不小心踩死动物该怎么办

问: 请问师父,我走在路上无意踩到一只青蛙,不知是...

居士经商不得贩卖刀网等伤生之具

居士经商,既无大劳,又极自由,正好依佛法行事。 在家...

不贪不染,这就是出世法

我们对于社会上这一切境风,音声色相,男女饮食,你没...

【佛教词典】八敬法制意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凡体无贵贱,有道则尊,法式轨...

【佛教词典】弹多落迦

(地名)Dantaloka-giri,山名。旧称曰檀特山。西域记...

关于吃豆腐您所不知道的秘密

豆腐是咱们老百姓最熟悉不过的食品了,但是,豆腐究竟...

心中的妄想执着不是你原来的东西

那么成佛之道应该怎样找出捷径呢?请看以下的说明。 第...

神通跟生死毫不相干

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时代呢?叫末法。末法是什么情况呢?...

《大宝积经》中介绍极乐世界与往生的4种方法

【极乐世界人的寿命】 佛告阿难: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

拿金斧头的观音菩萨

大悲咒的第62句叫做「摩啰那啰」,这句的意思是观世音...

圣严法师《悟的定义》

悟的意思,就是本来不知道的,突然间知道了;但是佛教...

远离尘劳定心禅修

佛法说人生有八苦,其中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

能遇到佛经是无量劫来的福德

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经,是你无量劫来的福德,不然遇...

【佛学漫画】是什么让轻视念佛的律宗祖师改修净业

大师又讲到自己发忏悔心、改往修来的想法。他思维:以...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润州延陵人也。...

长与幼

据《十诵律》记载,佛陀在讲敬僧时,提到自己过去世的...

对净土法门要具足这十种信心

《莫道老来方修道》,我们讲《西方合论》的第九,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