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疗六法

游乾桂  2011/11/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念佛对治业障:平时多用念佛的名号、智慧、功德,想佛的庄严身像,达到入定安息的境界,消除业障。

二、观心法破我执:常见的观法如“坐禅”、“冥想”等等,用来直观心性,据西方的医学家研究指出,与禅相近的超觉静坐,不仅具有治愈心理疾病的效果,同时可以治疗生理疾病。

观心法门,据传在印度已有七千年历史,早期是以瑜伽之名流传于喜马拉雅山区,《奥义书》说;“瑜伽是坚定统治心和各种器官的活动。”

观身不净,观受为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杂念最后无根可依,心念自然宁静。佛教很多经典都涉论瑜伽,认定瑜伽为佛家修炼的窍门之一,瑜伽的最终之术即是“冥想”。

“想象术”:就是明确自己的想像“方向”,比方说,戒烟、气血平顺、治疗头疼等等,全力以赴投入冥想,便有效果。“想欲术”:对自己亟欲达成的愿望,用想象的方式,集中心力完成。“想定术”:这种方式用在 减肥上,据说效果良好,每天用想象(神似自我催眠)的方式,用冥想提醒自己,每月该减五公斤,便能出现效果。“想念术”这种方式似“心理念力”,想象自己与癌症病魔作战,自己的免疫系统武装起采,白血球很强壮,癌细胞不堪一击等等,发挥潜能增加能量。这与西方最近才极力提倡的心灵力量,有异曲同工之妙;实证指出,心理冥想法,的确有增进心理免疫力功能的效果,有的人用冥想力量对抗癌症十五年而不败。

三、因缘观对治愚痴:了悟生命里的生老病死与因果循环的关系,破除愚笨痴念。

在神定状态下,观想人生的十二因缘;佛家认力,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备种种因与缘,才得以生起或缘灭。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落而灭,了悟因缘,自然觉悟。

四、慈悲观对治嗔恚:实际体验众生受苦的模式,了解自己并非想象中最悲苦的人,平息嗔怒之心。慈济的师兄会说,当他参与帮助孤苦老人的安家行动,发现三平米大的房子,杂物横陈,臭味四溢,就不再怨天尤人了,改用慈悲待人也待己。

五、数息观对治散乱:也可以称调息法,把注意力放在默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至十,周而复始,消除散乱的心绪。作用类似治疗焦虑的深呼吸,一口气作九口吐出,反复圳练几次,便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使心情沉稳下来。

佛教认为“息”是生命的本源,假如一口气上不来,身体便是行尸走肉。

数息观中有“六妙门”,它是一种万行开发、降魔成道的禅定法门,隶属天台宗,包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一数即是我先前所提:入坐后,先调和气息,徐数一至十,专注呼吸,或心注在数,回来多趟,数息纯熟,自然不乱;二随,又叫随息,达到心随于息,息随于心的境界,到达觉息长短可以从遍身毛孔出入;三止,又叫“止息”,把心有意无意地止于鼻端,修止后觉得全身不见内外境,身心泯然入定;四观,又叫观息,仍然用心来观照息,息出息入如空中的风,似无实在,观久以后,心眼开明;五还,又你还息,修观久了,心念易浮散乱,应适时回复本源,用心来审视呼吸出入之息,进入观心智的意境;六净,净息之意,坐禅到此,不起妄念,不起分别,心里清净,尔后杂念全无,显露真心,达到心垢全无,一尘不染的高级境界。

六、不净观对治贪欲:观想境界不净的现象,明白人仅是一部有限的机器,贪与欲最终只会折损生命而已,死了,任何拥有全是假的,破除贪欲特强的“我执”。

佛家的心理健康法则,当然不止这些,大致多从诸缘说起,结构八万四千烦恼丝,教人因果之道,参透人生,走出烦恼,究竟解脱,迈向涅槃。

《六祖坛经》有言:“佛向心中作,莫向心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怫。”经过“内省”,臻于“心物不二,一体圆融”之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小沙弥与老和尚

老和尚带著小沙弥出门行脚,无论行走在广阔无边的丛林...

以愿力来引导善行

关于这净业三福,智者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说...

把心念进去了吗

有朋友问,修行只要念经就可以了,另外多参加法会多去...

真能念佛,即是现前修行六度万行

汉传大乘法门里面所讲的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

诵《无量寿经》不念佛号,属于念佛法门吗

问: 一个朋友每天诵三遍《无量寿经》,不念佛号,这样...

如何处理修行中生起的种种妄想

同参道友们来问话,不要客气,直道些好。本来诸方丛林...

修行人应如何看待所见境界

接手书,知日诵精勤,欣慰无似。所言黑影,非佛菩萨之...

在世间,唯一有意义的事便是修行

江南的冬忽然来临,干燥而寒冷,人们纷纷口鼻上火,这...

佛说八关斋经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在《维摩诘经》中,佛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若菩萨欲...

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问: 参禅与念佛有何区别? 绍云老和尚答: 现在有些学...

不要被六根骗进了六道

眼 我们的眼睛太累了,每天警觉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有...

人的执著从何而来呢

流水是微妙的,虽然有许多卵石围堵着,水还是能够绕过...

【佛教词典】金刚身

(术语)金刚不坏之身。谓佛身也。涅槃经三金刚身品曰...

【佛教词典】病之因起

行者若修禅时,脱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前述四大五藏...

当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无明生死的根源就是当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

业是怎么来的

问: 请问业是因缘生吗?本性是空吗? 大安法师答:...

【推荐】父亲临终的惨状让我深信因果

我叫李小英,今年27岁,父亲李明裕,祖父李根阳。家住...

一个人会破戒,前兆就是放逸

十五、放逸者。于染不防,于净不修,肆纵流荡为性;障...

缘聚则生,缘灭则散

过去,佛陀住在维耶罗国(或译堕舍罗国)一处称为乐音...

李炳南居士与印光大师的因缘

一、乱世学佛,皈依印光大师 李炳南(18901986)居士,...

戒杀放生和吃素有何利益

问: 为什么在佛祖的说法中,极力提倡戒杀放生和持素...

东林寺是怎样持戒念佛的

问: 东林寺是净土祖庭,很想了解东林寺是怎样持戒念佛...

把不妄语作为口业的最高准绳

口业,我们第一句话是病从口入,吃很多肉,吃很多不应...

战「痘」女孩的学佛之路

我最初与佛法结缘是因为我的同学。有一次我跟着她一起...

斌宗法师《传授在家菩萨戒开示》

前言 这次贵社社长德钦法师,暨李炳南老居士等,发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

今天和大家谈一谈清代画家郑板桥的《竹石》。诗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