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星云大师开示治家五法

2014/08/17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有时治国容易,治家很难;治一人容易,治多人共聚之家,诚属不易。“治家五法”,提供参考:

一、家和万事兴:组成幸福家庭的要素,第一就是“家和”。有时家中婆媳不和,此种必定有一个重大的罪人,或者兄弟姐妹不和,当中也必然有一个破坏了家庭的和乐。有时甚至夫妻不和,这个家庭就亮起了红灯了。所以维护一个安乐窝的家,必须要每个分子都能与人为善,凡事多忍让,才能营造家庭的和乐。

二、积聚诸善事:一个家庭的分子,如果不为家庭积聚好事善缘,经常滋事,为家庭增加负担,或者败坏门风,为人笑柄,使家人彼此抱怨,生活必然笼罩着不愉快的气氛,日子一定不会好过。

三、能量入为出:一个大家庭要分家了,必定是有人用度透支,使家中人口不平,因而要分家。因此,家庭分子,要知道家中的财务状况,每个人要知分、知本,不要让个人的支出超出家中所有。人人都想节余一些给共同之家,不要人人都想多分一杯羹。

四、以教育为本:家庭的分子,每个人都要尽量受教育,受教育才能改变气质,才能去除自私,才能与人和合,团结一家。过去一些贫苦人家,尽管卖田地、卖家产,也要培育子弟受教育,这都是兴家之道。每个人都能受高等教育,让家庭成为书香之家,这不仅是家庭的进步,也是国家之成长。

五、忍让为家风:家庭的和乐,要建立彼此谦虚、礼让,要有“你大我小、你有我无”的雅量、美德,如《渔光曲》说:“我们家中很可爱,你爱我来我爱你……”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如此,社会必然和谐安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星云大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如本法师: 佛陀的弟子有两大类:一...

八正道与改善人群生活

太虚大师说:佛说之八正道,乃依之观察人生宇宙真相而...

丈夫喜欢打麻将怎么办

问: 丈夫特别喜欢麻将,可我却是最讨厌的,所以经常...

婚姻过得很痛苦该怎么办

问: 师父好!前面几个月,心情都很平静,诸事比较顺...

是夫妻就一起把它戒了吧

1、戒:在外人面前争吵 夫妻在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但...

了生脱死,必须要克尽伦常之道

欲皈依佛法,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要克尽伦常之道...

【推荐】古人的修身箴言

教子的金科玉律 父母同负教育子女责任,今我寄旅京华,...

感情是缘分的组合

我们今天人不是讲感情,要谈恋爱吗?我们佛教讲,菩萨...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星云大师:六和敬

僧众是住持正法的使者,正法的久住,要依靠和乐清净的...

星云大师《从人的过去现在到未来》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感谢佛陀的接引,让我们再...

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

有一位年轻的学生,和同伴到远方旅行,长途路遥不堪疲...

怎样做个受人尊敬的善人

我们都希望自己作一个受人尊敬的善人。作一个善人,要...

【佛教词典】制教限分

亦名:限分 子题:大教制其瞥念、假宗但齐重缘、有部须...

【佛教词典】三牟尼业及三清净业

【三牟尼业及三清净业】 p0220 俱舍论十六卷三页云:又...

【视频】十地菩萨介绍

十地菩萨介绍

【视频】惠空法师《两位祖师参话头的对比》

惠空法师《两位祖师参话头的对比》

【视频】法华经(金色莲花表演坊)

法华经(金色莲花表演坊)

先超越妄想,才有办法放下主宰

一个有志气的修行人,一定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临终的...

名与利捆绑着我们

毕业典礼上,校长宣布全年级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可...

先作牛马,再作龙象

家师志开上人是佛教的实业家,他除了教书课徒之外,还...

关于不抱怨的名言

◆把坏事当好事办,人生就只有快乐、没有抱怨。 万通...

念佛与持咒有何不同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法及...

《楞严经》与《法华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楞严经》到了后面二十五圆通的时候,它偏重在空观,...

劝人受五戒要承担他持不了戒的恶业吗

问: 我有一位师兄,学佛半年就能背《无量寿经》。看他...

慧律法师《做个真正的勇者》

大多数的人,总是喜欢夸大自己自吹自擂,但却又常常要...

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

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这两句话对我们现在人来说,...

螺髻仙人

很久很久以前,在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成道证果的时候,佛...

要「知大」,要「见远」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这是佛教的根本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