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  2015/08/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著 圆涛法师白话译)

【原文】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全体转为烦恼恶业。因兹久经长劫,轮回生死,如来愍之,为说诸法。令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使彼烦恼恶业,全体复成智慧德相。从此尽未来际,安住寂光。犹如结水成冰,融冰成水。体本不异,用实天殊。

【译文】

一切众生,都具有和如来一样的智慧德相,但是由于迷失真性而追逐妄想,违背了本有的觉性而契合于五欲六尘境界,将这种智慧德相全部转变为烦恼恶业。因此久远劫来,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释迦如来怜悯迷惑颠倒的众生,因此为他们演说种种妙法。令众生能够断除妄想回归真心,离开虚妄的六尘境界而契合真如自性。使众生种种的烦恼恶业,全部恢复成智慧德相。从此以后,直到永远,能够安住于常寂光之中。这就好像水凝结成冰,冰融化成水一样,冰和水在本体上本来没有差异,但是它们作用却是天地悬殊。

【原文】

然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各随机宜,令彼得益。所说法门,浩若恒沙。就中求其至圆至顿,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统摄诸法,上圣与下凡共修,大机与小根同受者,无如净土法门之殊胜超绝也。

【译文】

然而,众生的根器有大小不同,迷惑有浅深不等。佛陀就随顺众生不同根器和具体情况,宣说不同的法门,让众生都能够各自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佛陀所宣说的一切法门,浩瀚广大,如恒河中的沙粒那么多。在这些法门当中,要寻求一个至极圆顿、最为玄妙、下手容易而成就高超、用力较少而得效迅速、能普遍利益上、中、下三种根器,能统领禅、教、律、密一切法门,不论是圣者还是凡夫都可共同修行、不论大根器还是小根器都可以共同领受的法门,那就没有比净土法门更殊胜超绝的了。

【原文】

何以言之,一切法门,虽则顿渐不同,权实各异。皆须修习功深,乃得断惑证真,出离生死,超凡入圣。是谓全仗自力,别无倚托。倘惑稍未尽,则仍旧轮回矣。且皆理致甚深,不易修习。若非宿有灵根,即生实难证入。

【译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所宣说的一切法门,虽然有顿教、渐教的不同,有权教和实教的差异。但是都必须等修习的功德深厚以后,才可以断除烦恼惑业、亲自证到真如自性,才能出离生死,超越凡夫位而进入圣贤位。这就是所谓的全靠自力修行,没有其他可以仰仗的。假如有一丝毫的烦恼惑业还没断尽,那么就会依然处在轮回中,不能出离生死啊,而且这些法门,都是义理旨趣非常深奥,并且不容易修行学习,假如不是宿世具有善根,想在这一生中证入真如自性确实非常困难。

【原文】

惟有净土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是故较余门得果为易也。

【译文】

只有净土法门,不论是贫富贵贱、男女老幼、聪明愚钝、在家出家、何等职业的一切人,都能够学习修持。这是由于阿弥陀佛以其大悲愿力,摄取娑婆世界痛苦烦恼的众生,所以比其他法门,比较容易证得果位。

【原文】

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克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

【译文】

凡是能听闻到净土法门的有情众生,应当相信娑婆世界极为痛苦,而西方净土极为快乐。应当深信我等多生多劫以来,业障极为深重,如果不凭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决定很难迅速出离生死。应当相信只要发愿求生西方,则决定可以如期往生。应当相信只要信愿念佛,则必定会蒙受阿弥陀佛慈悲摄受。由此而坚定一心,祈愿出离娑婆世界,就如同囚犯想要出离牢狱一样,绝对没有一丝毫的系念贪恋之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如同流落他乡的旅客、心中思念想要回归故乡一样,哪会有迟延拖拉的念头呢?

【原文】

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著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

【译文】

从此之后,应当随着自己的本分和力量,以至诚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是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穿衣吃饭,一定要让佛号不离我心,我心不离佛号。好像有非常切要的事牵挂在心,虽然每天有很多工作,但都不会忘记此事一样。或者有很多公务和私事,没有一点闲功夫,也必须于早晚之时,用慈云忏主教授的“晨朝十念法”来念佛,然后至心发愿求生净土,这样也能往生西方。

【原文】

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嗔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

【译文】

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曾经有大愿说:“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如果能够至心信乐,想要往生到我的国土,乃至只是具足十念念佛,假如不能够往生,我就不成佛。”所以即便是十念念佛,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既然念佛求生西方,就必须要发慈悲心,方便度化众生。并且息灭贪嗔痴,戒止杀盗淫,努力自利利人,如此才能符合佛陀的本意。否则心念和佛心相违背,不能和佛感应道交。这样就只能种下来世之因,很难现生得以往生西方了。

【原文】

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如是念佛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此则全仗佛力,不论功之深浅,惑之有无。但具真信切愿,决定万不漏一。

【译文】

如果能够以志诚心念佛,言行符合佛心,心念与言语相应。这样念佛的人,等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定亲自前来垂手接引往生。一旦往生后,便可超越凡夫位进入圣贤位,了生脱死跳出轮回,永远远离种种痛苦,只有享受一切安乐了。这完全是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摄受之力的缘故,所以说不论修行者功德的深浅,烦恼惑业的多少。只要具足真实的信心、深切的愿力,念佛求生西方,决定能全部得以往生西方。

【原文】

至于已断惑者求生,则顿超十地。已登地者求生,则速证佛乘。所以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菩萨,皆愿往生也。具十恶者念佛,尚预末品。将堕狱者念佛,亦登莲邦。因兹张善和,张钟馗,雄俊,惟恭等恶人同出轮回也。

【译文】

至于已经断惑之人求往生后,就会顿时超越十地菩萨的果位。登地菩萨求往生后,就会迅速证得究竟佛果。所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马鸣菩萨、龙树菩萨等,都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具足十恶业的众生如果肯念佛求生极乐,尚且可以末品往生。即将堕入地狱的人念佛,也可以高登于极乐莲邦。因此张善和、张钟旭、雄俊、惟恭等造恶之人,同样也可以超出生死轮回。

【原文】

其他戒善具修,定慧均等,居尘不染,处浊恒清,克志西方,高登上品者。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何可得而胜数耶。是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以其为如来普度众生之要道,众生即生出苦之妙法故也。

【译文】

而那些持戒和修善具足、定力和慧力均等、居于尘劳而不受染污、处于五浊而恒常清净、立定志向求生西方、然后命终之后高登于上品莲台的人,数量多得就像拱卫北斗的群星,和流向东方的河流一样,哪有办法计算啊?所以说千部经典、万种论著,处处都是指示众生归向西方净土。过去的圣者、前代的贤人,人人都志在求生极乐世界。这是因为净土法门是释迦如来普度众生的重要法道,是一切众生当生出离苦海的玄妙法门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畜生道众生能直接超度往生净土吗

问: 畜生道众生能直接超度往生净土吗?还是需要来生投...

念佛人同时获得这三大利益

信愿念佛,一则可消灭过去造的罪业,二可息除眼前的烦...

好乐净土,尊重名号

大方向我们在学习净土的时候,你要分成两块,第一个你...

可否先做世间事业,然后临终才念佛

问曰: 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此...

在临命终之前,把所有的业力变成可携带式

作为净土宗的修行者,当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投生到极...

印光大师: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净土还难

又汝既皈依佛法念佛,当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

真心究竟在何处?就在念佛当中

圣人、佛、菩萨跟我们凡夫的差别,就在一念之间。为什...

为了临终的正念,你必须做这两件事

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这个业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续,它...

永嘉证道歌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对不尽人事者而言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对不尽人事者而言也。若已娶而...

念佛三昧摸象记

原文 岁在丙午, 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谢绝世缘, 修习...

净土宗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

女人学佛须知

念佛人想要往生净土,首先要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佛经...

【佛教词典】牛狗外道

受持牛戒、狗戒之外道。为古代印度六种苦行外道之一。...

【佛教词典】业为增上法

【业为增上法】 p1220 品类足论六卷七页云:业为增上法...

中国古代文人的护生诗

中国古代著名文人中,有许多人对佛教有深厚的情缘,还...

当死亡到来时,除了佛法的功德,其余的都带不走

你思惟死亡的时候,除了佛法的功德以外,其余的都带不...

因果业报

有一位婆罗门长者,家财万贯,只有一个儿子,年满二十...

面对难看的脸难听的话

每个人的心地都有无尽的光明,只是这分光明常被遮蔽。...

勿营明日计,当勉后世义

《俱舍论》云:此中寿不定,末十初无量。谓南瞻部洲众...

贤愚寿夭,富贵贫贱,皆可自作主宰

【原文】 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

「法会」的原意究竟是什么

谈起佛教的共修活动,法会算是许多人认识佛教的入门砖...

吾人反省十二问

人,必须时刻躬身自省,才能过修德进业。以下十二个问...

念佛的人,随缘不动心最重要

大家来打佛七,难免一时间不适应。因为环境和生活条件...

学会付出,便会拥有幸福

一个馒头店的老板,每天蒸120个馒头,100个用来出售,...

临终之时,阿弥陀佛抢先把我们带走

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