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

2023/10/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为众多比丘弟子说法。

当时有位梵志,名叫孙多耶致,当他见到佛陀时,即拄杖站立,想道:“我每日沐浴三次,只吃水果、喝水,并且不接受他人布施,我的修行胜过这些沙门。他们受用美食、好衣,坐卧柔暖席垫,居然被众人称赞为贤德!这都是不实的讹传,他们根本不如我的修行。”

佛知道梵志心中的想法,便对弟子们开示:“人有二十一种恶行,不能得到美食、好衣。一是心生贪淫;二是心生瞋恚;三是心中愚痴;四是贪爱睡眠;五是内心纷扰、纠结,不具有堪受人天供养之威仪;六是狂妄自大;七是傲慢无礼;八是有嫉妒心;九是心存悭贪;十是行为凶残暴虐,无恻隐之心;十一是言行虚伪,表里不一;十二是无惭无愧;十三是行为秽恶、鄙陋,不知羞耻;十四是专看他人过失,不知自我反省;十五是放纵逸乐,不赞叹正道;十六是两舌、谗言,使人交恶;十七是喜见人起争端,不为其排解;十八是态度无礼,自视甚高,无谦卑心;十九是掩饰自己过错,不受贤者劝谏;二十是不行孝道,无慈悲心,忤逆长上;二十一是信受邪道,供妖奉蛊,耗尽家财,使亲人穷困,不知世间无常的道理,不皈依三宝,追求欲乐,享受奢华的美食、好衣。以上二十一种恶行,使心杂染污浊;就如同想要用染色去除布的污垢,使之洁净,终究是徒劳无功。造作这些恶行的人,死后将堕入地狱、饿鬼、畜生,受苦无量。

沙门应当明白如来所说的行为准则,舍弃旧习,悔过自新,收摄六根、灭除欲望,使内外三业清净;譬如一块净洁之布,稍有染污大众皆清晰可见;沙门的言行清净,也同样为大众所瞻仰。沙门通达此理,志行高洁,智慧具足,堪受四方供奉衣物、饮食、房舍,受之无过,且能使布施者得大福报。沙门精进修习禅定,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大众自然知晓沙门高德。

沙门虽未得道,但明白佛典经义,持心端正,恭敬佛经,遵从教义,以大慈悲心普遍化育众生、润泽众生;以恕己之心恕人,使人安稳;对待仇怨,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若见女人,以姐妹之礼对待。见穷苦人,思惟地狱、饿鬼、畜生道之苦,发愿使受苦众生身得安稳,如意喜乐,愿其能遇三宝,除灭垢染、无明,以清净心,见自性光明,回归本性空寂,永得安康无尽。行道若此,受用美食、好衣,终究无罪。众生心中充满贪淫、瞋恚、愚痴、嫉妒,如处浊中之浊、暗中之暗。沙门心开意解,智慧清明,愚痴垢染皆已灭除,虽处浊世,犹如莲华生于污泥,污泥不能染莲,沙门亦如是,不被世间烦恼垢秽所染,因此受施无罪。若心怀三毒、不除十恶,毫无顾忌地放纵欲求,谄媚、欺骗以谋取利益,不遵奉佛戒,无非是选择死后吞热铁、饮沸铜水。无清净行而受供养者,死后堕入地狱,饮沸铜水、吞食火炭,受苦时间难以计算。”

梵志走到佛前,向佛禀白:“我现在要去沐浴了;有条名叫‘好首’的溪流,凡是入此溪中沐浴的人,心中垢秽皆能随溪水漂流而去。我自从听闻父亲的教导,每日都在此溪沐浴三次。”

佛告诉梵志:“此地有许多溪流,人在溪中沐浴,就能洗除痛苦、得到解脱吗?沐浴上千次之人可除去身垢,但心垢岂能因此洗净呢?我们佛法中的沙门已断除欲求之念,思惟诸法体性空寂,愿出三界,心垢灭尽,证得清净道果。你以何人为师?教你以水沐浴可以去除心垢?”

梵志回答:“是我父亲所说。”佛问:“你父亲已证道果了吗?”梵志说:“未得道。”佛言:“佛法以心为本,心念端正无邪,志意清净,即可得道。”

梵志长跪禀白佛:“我先前对您的无礼行为,实是狂妄、愚痴之举。现在听闻佛陀教诲,才豁然醒悟,犹如在黑夜中点燃了灯火,如今始能看清真相。我乞求在您座下成为沙门,求佛慈悲应允!”

佛言:“你若有亲眷,应先向他们禀告你出家的意愿。”梵志回答:“我无亲眷。”佛言:“沙门来!”梵志即时成为沙门,于树下静坐,思惟二十一事,去除诸欲、杂念,一时心中豁然达到无念、无想,证阿罗汉果。于是前往佛所,头面顶礼佛足,说言:“我今如眼盲得以视见,狂病得以痊愈。”佛问:“如今你认为是佛道好?还是你过去所修的道好?”对曰:“众道皆邪,唯有佛道为正道。”

佛告诉诸沙门:“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诸沙门闻佛所说,法喜充满,作礼而退。

典故摘自:《佛说孙多耶致经》

省思:

“佛法如甘露,除热得清凉,一心应善听,能灭诸烦恼。”佛法是人生的真理,指向最正确的解脱之道。知见、观念影响思惟,思惟造就言行,而有人生的顺逆境界。公案中的梵志不明真理,讥嫌沙门好衣、好食,以外相判别修行;却不知正心修道之理,佛法云:“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唯有端正知见,净化三业,灭尽心垢,方得解脱。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从此我步入了佛门

我到清修院的时候,正是一个早晨。到了门口一叩门,里...

比丘的五类

在毗奈耶杂事卷一三中,比丘分为五类:经师、律师、论...

待在能让你的修行成长的地方

有着低劣业力的众生,将目标投注在世间的显赫与虚荣上...

不去实行,你就不能证得

在学佛之后。很多道友总感觉自己所学的不够。了解的不...

【推荐】为过去而诵经,为未来而念佛,你为现在做了什么

学佛以后,反增烦恼?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反对?问题不在...

圣严法师:忙人时间最多

在座的居士们,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都还能够安排时间...

圣严法师《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门》

六度万行 即是福慧二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

目录 : 序言 第一难,贫穷布施难 第二难,富贵学道难...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清代高僧彻悟大师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今天我们要介绍给大家的是,净土...

放下的感觉真好

有一个师父跟一个徒弟,在路上走,刚好有一棵大树倒下...

孝顺父母有三个等级

郁多罗是一位品行端正,年轻有为的优秀青年,尤其他孝...

无处青山不道场

赵州禅师(778897)是唐代著名高僧,法号从谂。他幼年...

【佛教词典】施圆满

【施圆满】 p0859   杂集论八卷六页云:云何施圆满?...

【佛教词典】六种别欲

【六种别欲】 p0299 瑜伽十八卷九页云:谓略说有六种别...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懈怠

问: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懈怠? 慧律法师答: 对治懈怠...

修此五念门,毕竟得生安乐国

【原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

修行必须要有一颗恒心

释迦世尊在世时,有一位有钱的长者,听闻佛法之后,感...

一句弥陀赅尽三藏教义

关于佛法的修证,由于众生同俱和佛一样的无陋智性,本...

大安法师:家里多是道教徒,会对往生有障碍吗

问: 原本我和道教颇有渊源,家中多是道教信徒,对我...

蕅益大师的六信

如果说善导二种深信简洁明快、直溯根源的话,那么蕅益...

每天念佛多少与行愿有无

问: 净土行人每天念佛念多少声?法师曾开示说至少每...

我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是我心中之佛

念佛要有真实信心,第一要深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为什么要接济他人之急呢

济人之急,就是周济人遇到的急事。前面是讲救人之难,...

要看淡权位

权位,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塔,海浪一来,就垮了,连沙...

发了菩提心后,要赶紧积集这两种资粮

什么是「资粮位」菩萨的相貌?就是这个「资粮位」的菩...

佛教法语

1.说柔软语,作慈悲事;行忍辱法,修大乘道。 2.爱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