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天台八教丨三藏教

2021/07/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天台八教丨三藏教

智者大师依据《涅槃经》将佛说的一切经典在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是三藏教,简称藏教。依据《四教仪》中说,三藏教即是修多罗藏、毘尼藏和阿毘昙藏,也就是经、律、论三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翻译为法本,意思是经中所说的都是出世间善法,是言教之本,代表作是《四阿含经》。

毘尼藏,即是律藏,内容是有作、无作戒,指明该做与不该做,以戒检验言行,能灭身口之恶,以八十诵律等五部律为代表。阿毘昙藏,即是论藏,又叫无比法,意思是圣人的智慧所流出的论藏法义,是一切世间世俗智所不能比拟的,其中的代表作如《俱舍论》、《大毘婆沙论》等。

经律论三藏,阿含藏可以称为定学,因为四阿含经中,多是说明修行的方法,依法修行能得定。律藏可以称为戒学,戒律能因事制戒,防范身口造恶,能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论藏又称慧学,论典是诸如龙树、世亲等大尊者所造,是他们智慧的流露,读之即能解疑生智慧,开卷有益。也就是说,小乘三藏教的三藏与三学,是融合的。

三藏教有小乘三藏与大乘三藏之分,在天台,将三藏教判为小乘,主要是依据鸠摩罗什翻译的《法华经》与《大智度论》中的经文,智者大师依《法华经》“贪著小乘,三藏学者”;《大智度论》中“三藏是声闻法”,又说“迦旃延子,自以聪明利根,于婆沙中,明三藏义,不读衍经,非大菩萨。”的经文,而将三藏教判为小乘。

三藏教所对应的根性是声闻、缘觉、菩萨,正化声闻,旁化菩萨。需要说明的是,三藏教既然是小乘教,为何又出现菩萨根性?菩萨原是大乘佛教所属。这可以从两方面说,其一,阿含经中有出现“菩萨”这一名称,只是三藏教中的菩萨是特指,具体指佛的前生。

也即是说,三藏教中的菩萨,指的是佛因地修行时候的他自己。其二,万丈高楼平地起,钝根菩萨,在没有彻底通达大乘以前,他们需要经过小乘法的教育与熏陶,因此,也就出现旁化菩萨一说。

三藏教的教义,主要是生灭四谛,生灭十二因缘,事六度,实有二谛以及修行方法上的析空观。三藏教的特质是“生灭”,也就说,在三藏人看来是确实有苦可灭,有道可修,有法可学,有觉可证。奉行要从此岸到彼岸,要断尽一切烦恼,灭无明、灭行,乃至灭老死等。因为是讲究“生灭”的佛法,因此,在修行证位以证得阿罗汉或缘觉为目的。

三藏教的修行阶位按声闻、缘觉、菩萨三种根性,可归纳为三种:第一,声闻人修行阶位,粗分大致可分为凡位与圣位两大阶段。若是细分,则凡位中按照外凡三位与内凡四位,共有七方便位;圣位则分初果见道位,二果、三果修道位,四果无学道位四圣位。

第二缘觉,缘觉这个种性的人,在有佛出世的时候,他们能依据十二因缘而悟,因此称为缘觉;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他们独坐高峰,观花开花落,世间无常之相,能自行觉悟,称为辟支佛,又称独觉。如大迦叶尊者就是独觉根性,他曾说,“佛不出世,我当为辟支佛,终身行头陀。”

缘觉人观三世两重十二因缘,同时也会结合四谛而修。不同的是,声闻人修四谛,是先观苦谛,缘觉则是先观集谛,因为集才是最与十二因缘契合的。在证果上,缘觉与声闻一样,能断三界内的见惑与思惑,只是声闻不能断习气,而缘觉能断习气,略上声闻一筹。

第三菩萨,三藏教的菩萨主要修的是事四弘愿、事六度,他们将四弘愿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结合苦谛,烦恼无尽誓愿断结合集谛,法门无量誓愿学结合道谛,佛道无上誓愿成结合灭谛,然后发心一愿一愿的填满;再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行,六度行满,第三阿僧祇劫,到达内凡的顶位。

再又开始百劫修相好阶段,修百福能成一种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圆满,进入補处位,生兜率内院,然后又下兜率、入胎、出胎等八相成道,成佛受梵王请,度三种根性众生,直至80岁涅槃。

以上的是三藏教的主要内容,总结来说,三藏教的“佛”是坐于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断三十四心见思惑而成正觉,现老比丘相,住世80岁。“法”是《四阿含经》、五部律、《俱舍论》《大毘婆沙论》等三藏。“僧”是声闻、缘觉,以及藏教菩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何谓「名字即佛」与「观行即佛」

名字即佛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

天台八教丨不定、秘密教

顿、渐、不定三种教法,是智者大师根据众生根机而提出...

如何把「空假中」三观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大乘佛法把所有的智慧,尤其天台宗把所有的智慧分成空...

天台止观二十五前方便

天台宗将止观(定慧)的修行分为方便与正修两种。方便...

天台六即佛义

《六即佛颂》的作者是宋法云大师(10861158),字天瑞...

天台三止三观

止观定义 止者梵语奢摩他,观者梵语毗钵舍那。此奢摩他...

天台八教丨圆教

化法四教中最圆满的教法是圆教,圆教是不思议境界,整...

各宗要略:天台宗

一、学统 北齐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悟一心三观。南...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注音版】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肇论

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

烫香疤

每当在电影、电视剧目中出现和尚的形象时,总见那头顶...

佛教中的九种食

佛教认为食有长养、资益之义、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

何谓「檀越」

人们游览寺院时,常会在一些石碑的碑文上,看到檀越二...

在家居士怎样正确称呼出家人

关于居士对出家师父的称谓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

【佛教词典】涅槃头

(职位)掌涅槃堂事者。...

【佛教词典】一字

(一)密教用以象征万有本源之“阿”字。 (二)指“一”之...

收摄六根,调伏爱取

这个声闻法这一块我们讲过,我们只用声闻的一部分的概...

圣严法师:哪怕任怨任劳

任又可称为忍,就是负责、担任、忍辱负重。 对待别人...

净土法门的特点从法藏菩萨的时候就开始了

《无量寿经》里法藏菩萨忽然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路,...

遇到逆缘应先检讨反省自己

当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我们心里应该充满喜悦。 尽管昨...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我们如果读《阿含经》,或者你去读大乘的经典,比如说...

佛法是心法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发现了人生规律...

人体七个器官最怕冷

寒冷的冬天一来临,对全身器官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面...

这「四勿」是远离邪淫外缘的好方法

我们先举个例子,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远离邪淫的外缘...

诸经释忍辱

《六度摄论释》云:能灭尽忿怒怨仇,及善使自他安隐。...

星云大师《婆媳与母女》

在一个家庭中,母女之间的问题比较少,婆媳之间的问题...

鞭打白骨,为时晚矣

修行人出外行脚云游,看到一个人在路旁焚香、供花、献...

修行人要开始忘掉过去

我们今生有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怎么来的呢? 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