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本事品第一之一

 诸一切种诸冥灭  拔众生出生死埿
 敬礼如是如理师  对法藏论我当说

论曰。诸欲造论。必有宗承。于所奉尊。理先归敬。所以经主观诸世间。皆为邪师异论所惑。自师永离一切诸冥。立教不虚。处大师位。成就尊胜不共功德。为缘引发殷净信心。欲正流通彼所立教。故先赞礼佛薄伽梵自利利他圆满功德。用标嘉瑞。许发论端。此中世尊智断二德皆具足故。自利圆满。恩德备故。利他圆满。所以者何。一切种冥皆永灭故。智德圆满。诸境界冥亦永灭故。断德圆满。授正教手拔众生出生死泥故。恩德圆满。声闻独觉。虽破诸冥。而犹未能灭一切种。故不成就一切种智。未得所有无知差别。不行智故。意乐随眠智等阙故。不能如理济拔有情。自利利他德未满故。虽有圣德而不名师。唯佛世尊二德圆满。无倒济拔一切有情。成就希奇广大名称。位居尊极。独号大师。故先赞礼大师功德。以开所说对法藏论。对法者何。颂曰。

 净慧随行名对法  及能得此诸慧论

论曰。慧者择法义。净者无漏义。诸漏名垢。择法离垢故名净慧。何缘得知此无漏慧名为对法。以佛世尊恣天帝等所请问故。如契经言。我有甚深阿毗达磨及毗奈耶。恣汝请问。此以圣道及圣道果。恣天帝释随意请问。恣筏蹉类请问亦尔。复以何缘唯无漏慧名为对法。由此现观诸法相已。不重迷故。岂不现观非唯慧能。是则对法应非唯慧。实非唯慧。谓及随行。何谓随行。谓慧随转色受想等诸心所法。生等及心。此则总说净慧随行。无漏五蕴名为对法。何故不说受等随行名为对法。慧于见等三现观中。皆有能故。生等及色有事非余。受等唯通缘事现观。受等各有领纳等用。如慧能见应名对法。受等如盲。岂名对法。不能简别四圣谛故。以于现觉苦等相中其见现观最为殊胜。于诸谛中。简择转故。受等虽与净慧俱行。而慧力持趣彼彼境。故现观中非为最胜。是故成就无漏慧根。说为胜义阿毗达磨。为有世俗阿毗达磨观彼说此为胜义耶。有谓能得此诸慧论。此谓所得无漏慧根能得诸慧。谓彼世间殊胜修慧思慧闻慧及彼随行。非离如是慧及随行无漏慧根可能证得。彼是能得此方便故。同无漏慧受对法名。如慈方便亦名慈等。能得诸论。谓彼根本阿毗达磨。是无漏慧胜资粮故。亦名对法。如业异熟。漏等资粮亦名业等。前诸慧言。亦说生得。离生得慧无能诵持对法教者。唯生得慧能正诵持契经等法。故彼亦名阿毗达磨。岂不此论是无漏慧胜资粮故亦名对法。何故乃名对法。俱舍颂曰。

 摄彼胜义依彼故  此立对法俱舍名

论曰。此就依主及多财释。藏谓坚实。犹如树藏。对法论中诸坚实义皆入此摄。是彼藏故名对法藏。即是对法之坚实义。藏或所依。犹如刀藏。谓彼对法是此所依。引彼义言造此论故。此论以彼对法为藏。名对法藏。即是对法为所依义。此论所依阿毗达磨。何因故说。谁复先说。虽不应问说对法人。佛教依法不依人故。而欲必以人为量者。此及前问。今当总答。颂曰。

 若离择法定无余  能灭诸惑胜方便
 由惑世间漂有海  因此传佛说对法

论曰。由离择法无胜方便。能灭世间引苦诸惑。故世尊言。若于一法未达未知。我终不说能正尽苦。世间未灭诸烦恼故。于三有海生死轮回。为令世间修习择法灭诸烦恼。故言因此佛说对法。佛若不说。舍利子等诸大声闻。亦无有能于诸法相如理简择。是故此论所依根本。阿毗达磨定是佛说。经主称传显已不信。阿毗达磨是佛所说。何缘不信。传闻尊者迦多衍尼子等造故。不说对法为所依故。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汝等从今当依经量。诸部对法义宗异故。此皆不然。诸大声闻。随佛圣教而结集故。阿毗达磨是佛所许。亦名佛说。能顺遍知杂染清净因果智故。如诸契经。若佛所许不名佛说。便应弃舍。无量契经若不说依非佛语者。毗柰耶藏应非佛说。临涅槃时不劝依故。若言亦劝苾刍当依别解脱经无斯过者。是则应许广毗柰耶非佛所说。便非定量。若毗柰耶即是广释戒经本故是佛说者。阿毗达磨广释契经。何故偏疑非佛所说。又即慧蕴。及与随行。并胜资粮。名为对法四依中说智是所依。不说依言。有不成过又彼唯说经非定依。而竟不言阿毗达磨及毗柰耶依有差别。又定应许阿毗达磨是经差别。故成所依。或应颂等亦非所依。世尊唯劝依经量故。又今言依。欲显何义。若显量义。理未必然。如何世尊先说四量。而今但说经为量耶。或应先时依唯说一。以法等三经所摄故。或即于彼已遮依人。亦即劝依经之差别。而今复说有唐捐过。故今言依。应显别义谓汝昔来心属于我。是则依仗补特伽罗。自今以往无别所依。应唯仗经勿令忘失。又今言经。总说一切如来圣教。若不尔者。应颂等教应非所依。而复劝依别解脱者。为令于戒起尊重心。以彼戒经不应求义。唯当恭敬如说而行。毁重戒者不可修治。故重劝依令坚持戒。是故言依非唯量义。又劝阿难依经量者。正为劝依阿毗达磨。是经之量故名经量。即是众经所有定义。阿毗达磨能决众经。判经了义不了义故。阿毗达磨名能总摄。不违一切圣教理言。故顺此理名了义经。与此理违名不了义。不了义者恐违法性。依正理教应求意旨。若异此者如先但说。依了义经。今亦应尔。唯劝依经。不应言量。所言诸部阿毗达磨义宗异故。非佛说者。经亦应尔。诸部经中。现见文义有差别故。由经有别。宗义不同。谓有诸部。诵七有经。彼对法中建立中有。如是建立渐现观等。赞学根本异门等经。说一切有部中不诵。抚掌喻等众多契经。于余部中曾所未诵。虽有众经诸部同诵。然其名句互有差别。谓有经说汝阿氏多。于当来世成等正觉。非黑非白。非黑非白异熟业等。无量名句诸部不同。是故不应由义宗异。阿毗达磨便非佛说。阿毗达磨定是佛说。由佛摄受三藏教故。如世尊说。老耄出家持吾三藏甚为难得。若谓此言依杂藏说。理必不然。以彼即是经差别故。曾无处说。别持彼故。唯有处说。持素怛缆及毗柰耶摩怛理迦。而无别处言持杂藏。亦不可说杂藏即是摩怛理迦。由别释故。如大尊者迦叶波言。摩怛理迦。名目何等。谓四念住。广说乃至八支圣道。四正行四法迹四无碍解。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诸现观边。诸世俗智。杂修静虑。无诤愿智。边际定智。止观等法。及集异门法蕴施设。如是等类。一切总谓摩怛理迦。非杂藏中此等诸法具足可得。故说杂藏。即是第三非为善说。又契经说。于阿毗达磨阿毗毗柰耶应勤修学。故知佛说阿毗达磨。若尔阿毗毗柰耶藏。应为第四。不尔由许毗柰耶藏即是阿毗毗柰耶故。所有最胜增上尸罗相应论道。以能现对毗柰耶故。名阿毗毗柰耶。所有甚深诸法性相相应论道。以能现对法性相故。名阿毗达磨。或诸契经名为达磨。论能现前决择其义。名阿毗达磨别解脱。本名毗柰耶律。唯现前广辩缘起。名阿毗毗柰耶。是故所言。不成疑难。又佛圣教三蕴所收。犹如契经。毗柰耶藏阿毗达磨定应量摄。正法灭经。亦作是说。

 阿毗达磨毗柰耶  阿笈摩中要文义
 当有不传诸弟子  恐闻齐己有轻陵

又说此法此毗柰耶。此大师教法即对法。现见经中。有前句事。或时彼事。离前句说。如正等觉或但言觉。增上尸罗唯说尸罗。诸欲贪等但说贪等。故知此法即是对法。世尊有处。亦以法声方便说有。阿毗达磨。谓若有说随顺契经。显毗柰耶不违法性。应随此等理教信知。阿毗达磨真是佛说。谤正法罪深为可怖。勿自爱人习语恶行讪谤对法言非佛说。谤论已了。如上所言。为令世间修习择法。因此佛说阿毗达磨。何等名为彼所择法。颂曰。

 有漏无漏法  除道余有为
 于彼漏随增  故说名有漏
 无漏谓道谛  及三种无为
 谓虚空二灭  此中空无碍
 择灭谓离系  随系事各别
 毕竟碍当生  别得非择灭

论曰。说一切法略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是则总说。次当别解。除道圣谛。余有为法。是名有漏。此复云何。谓五取蕴。色乃至识。如说云何名色取蕴。谓有漏色随顺诸取。广说乃至。识亦如是。何缘取蕴名为有漏。以于彼中漏随增故。有身见等诸烦恼中立漏名想。令染污心常漏泄故。与漏相应。及漏境界。随增漏故。名漏随增。随增眠义后当广辩。由此已遮不同界地及无漏缘。烦恼境界随眠有漏。彼此展转不随增故。非相对立如是二名。有漏无漏复有何相。如世尊言。有漏法者。谓所有色随顺诸取。是能增益诸有取义。广说乃至。识亦如是。与此相违。是无漏法。有漏无漏略相如是。为广分别。复作是言。谓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所有色生长现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余随烦恼诸心所法。乃至广说。复为何义作如是说。为别分别顺诸取义。若尔唯应说能生长贪等烦恼。或随一一余随烦恼。非总相说。能别了知。为令一切别知义故。以非一切一切烦恼皆可现行。故唯总说。或随一一余随烦恼。又诸随眠行相微细。彼现行位有不能知。忿等行相麁显易知。故唯总说。余随烦恼或堕世间。名为有漏世间所摄。名堕世间。谓处世间不出为义。依苦谛体立世间名。故契经言。吾当为汝宣说世间及世间集。又作是言。观世间集于世间无。是为非有乃至广说。复云何知。诸堕世间皆名有漏。如契经言。吾当为汝说有漏法及无漏法。有漏法者。谓诸所有眼。诸所有色。诸所有眼识。诸所有眼触。诸所有眼触为缘内所生。或乐受或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如是乃至。堕世间意。堕世间法。堕世间意识。堕世间意触。广说乃至。名有漏法。无漏法者。谓出世间意。出世间法。出世间意识。广说乃至。名无漏法。依此圣言。及由正理。有漏无漏法相成立。无法自制。譬喻论师违理背经。妄作是说。非有情数离过身中所有色等。名无漏法。此必不然。违契经故。如契经言。谓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所有色。生长现贪或瞋或痴。乃至广说。非有情数。离过身中所有色等。既能生长有情贪等。云何无漏。所以者何。无比指鬘乌卢频螺迦叶波等。缘世尊身生长贪瞋痴等漏故。彼计于言。非境第七。是依第七。如油于麻为漏所依。故名有漏。此不应理。以于去来说起现故。未曾依去来起现在贪等。是故彼计决定非善。又上经言。或随一一余随烦恼诸心所法非随烦恼。有非心所。为简彼故复言心所。故知复言心所法者。为显于言是境第七。又应灭道是无智依。如言无明以于苦等无智为性。此中于言第七声故。若此于言非许依者。因何固执。彼定是依。故于色等生长痴等。非定漏依方名有漏。又一切声皆应无漏。以声定非漏所依故。不应执声定是无漏。经言声体是杂染故。非说无漏名为杂染。是应理言。又诸异生身中善识应成无漏。非漏依故。若言漏分随逐故者。学位诸识皆应有漏。又显色等粪秽酒等非漏依故。应皆无漏。又阿罗汉身是无漏。不应正理。故契经说。诸所有苦皆取为缘。然阿罗汉身定是苦。故契经言。

 阿罗汉寿终  深生大欢喜
 其犹舍毒器  亦如众病除

譬喻者说。先业所引六处名寿。此若无漏。圣不应观如毒器等。如契经言。诸阿罗汉常自羞厌诃毁己身。圣者不应羞厌诃毁诸无漏法。故阿罗汉身定有漏。由契经言。无明所蔽。贪爱所缚。愚夫智者同感有身。若谓无明所感身灭。余明所引身复续生。智者应无无明贪爱所感有身。便违经说。又诸觉分应成有果。若阿罗汉身非有者。如病如毒可厌毁身。而言非彼三有所摄。除譬喻师。谁为此计。又眼等法有过离过。体相同故。不应别执。又譬喻部。异生身中眼等亦非诸漏依止。彼执五识无染污故。若阿罗汉无诸取蕴岂不违经。如说彼观自五取蕴如痈病等。又彼传执。非有情数外法是苦而非苦谛。应执有贪非贪随眠。眼非眼界。受非受蕴。如契经言触俱生受名为受蕴。故应诸苦皆是苦谛。由契经言。若于诸苦。或于苦集。迷惑犹预。是于苦谛集谛生疑。如是已辩。譬喻论宗阙于至理。为有至教证彼执耶。彼谓亦有。故契经言。离贪瞋痴则离诸漏。又说有六心栽覆事。所谓有漏有取诸色心栽覆事。声等亦尔。彼谓此中心栽覆事。既说有漏有取诸色。故知别有无漏诸色。广说乃至。触亦如是。彼依义准妄为是计。然圣教中。不应依此义准理门起诸戏论。如契经说。我诸所有触所生受。一切皆灭。亦应义准。别有诸受。非触所生。而不应许。又契经说。大迦叶波。于施主家心无系着。亦应义准余阿罗汉。于施主家心有系着。又彼经中非容义准。无若声故。由彼不言。谓若有漏有取诸色心栽覆事。但言有漏有取诸色心栽覆事。此显色过。非为简色。是故彼宗亦无至教。虽彼上座误引经言。若诸苾刍。有漏有取。彼于现法不般涅槃。又引经言。

 真梵离诸漏  不染于世间
 谓独觉世尊  自在离诸漏

此于彼义都不相应。我亦不许阿罗汉等有漏取故。眼等虽名有漏顺取。而非取漏。经亦不言阿罗汉等无顺取法离诸有漏。言亦不染者。谓于世间一切境界烦恼断。故由契经。说贪等名。染谓于世间所摄受事及一切趣。永离贪等。故名不染。由此即释余契经言。佛告苾刍。阿罗汉等于诸世间已得离系。虽行世间而能摧伏。不为世间之所染污。谓于世间诸有漏事。不为一切烦恼所缚。是故说言。阿罗汉等于诸世间已得离系。虽行世间而能摧伏。不为世间所染污者。此经意说。阿罗汉等虽处世间。亦复成就而于世间得对治故。摧伏世间烦恼染污。是故彼宗都无至教。又彼起执依训词门。谓与漏俱名为有漏。此释非理。立相异故。如契经言。谓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有色等。生长现爱或恚或慢。乃至广说。如何去来与现俱起。又譬喻者。唐搅虚空。十八界中前十五界一向有漏。经所说故。谓契经言。有漏法者。诸所有眼诸所有色。诸所有眼识。如是乃至。身触身识诸所有言。显无余义。彼言我等不诵此经。非不诵经能成所乐。欲成所乐当勤诵经。又彼不以一切契经皆为定量。岂名经部。谓见契经。与自所执宗义相违。即便诽拨。或随自执改作异文。言本经文传诵者失。或复一切皆不信受。如顺别处等经皆言非圣教摄。是对法者实爱自宗。制造安置阿笈摩内。彼由此故背无量经。违越圣言多兴异执。我此论中渐当显示。已辩有漏及有漏因。云何无漏。谓道圣谛及三无为。有异释言。与漏等类故名有漏。如有种族。复有释言。为漏所污故名有漏。如有毒食。或有释言。与漏俱断故名有漏。如天帝释有怛策迦与彼俱堕。如是等类训释众多。与彼相违名无漏法。道圣谛者。谓非有漏色等五蕴。三无为者。虚空二灭所谓择灭及非择灭。此虚空等三种无为。及道圣谛。由是因缘名为无漏。次前已说其道圣谛。后当广辩。于略所说三无为中。虚空但以无碍为性。于中诸法最极显现。故名虚空。是则无障以为其相。所有大种及造色聚。一切不能遍覆障故。或非所障。亦非能障是故说言无障为相。已说虚空。择灭即以离系为性。于四圣谛各别简择。故名为择。即是善慧差别为性离系涅槃是此果故。名为择灭。有作是言。诸所断法同一择灭。对法者言。随系事别。若诸所断同一择灭。证得苦法智忍所断烦恼灭时。余烦恼灭为证得不若证得者。修余对治则为无用。若不证得。是则一物证少非余。与理相违。有分过故。由是定应计离系事。随系事量。不违正理。已说择灭。永碍当生得非择灭。择谓如理勤所成慧。不由此慧。有法永碍未来法生。名非择灭。如眼与意专一色时。于所余色及一切声香味触等。念念灭中对彼少分。意处法处得非择灭。以五识身及与一分意识身等。于已灭境终不能生。缘俱境故。由彼生用系属同时。所依缘故。若法能碍。彼法生用。此法离慧定碍彼法。令住未来。永不生故。得非择灭。此法实有后当成立。随顺本文次第理故。前说除道余有为法。是名有漏。何谓有为。应当辩说颂曰。

 又诸有为法  谓色等五蕴
 亦世路言依  有离有事等

论曰。老病死等灾横差别。隐积损伏。故名为蕴。为别戒等故言色等。戒等五蕴。不能具摄一切有为。色等五蕴具摄有为故此偏说。言有为者。众缘聚集共所生故。未来未起。何谓有为。是彼类故。亦名有为。如所烧薪。于未烧位是彼类故亦名为薪。或据曾当立名无失。如琴瑟等名为有声。亦如乳房莲花池等。诸不生法不越彼类。故名有为。此有为法。彼彼经中。世尊随义名世路等。彼复云何。谓诸有为亦名世路。色等五蕴生灭法故。未来现在过去路中而流转故。诸不生法众缘阙故。虽复不生是彼类故立名无失。有说。无常之所吞食故名世路。或名言依。言谓言音。或谓能说。此则语声相续差别。依谓名俱义。即具摄五蕴。如契经说。言依有三。无四无五。由此善通品类足论。彼说言依五蕴所摄。岂不亦依无为起说。何故彼义不立言依。彼义与名无俱理故。如说言依。谓名俱义。若义与名可俱说者。立为言依。以无为义与有为名不可俱说。无俱义故不立言依。堕世离世无俱理故。或此灭故建立无为。故契经言。蕴灭名灭。灭非言依。言依是蕴。复有释言。若于是处三分可得。立为言依。谓依义语。无为唯义。故非言依。有说。亦依而阙于语。或名有离。诸趣轮回沉溺生死。涅槃永舍故名为离。是息诸趣恒流转义。若已至得定不还来。此有离故说名有离。如有财者名为有财。即是有为有出离义。一切有为皆同船筏。是故圣道亦应舍离。如契经言。法尚应断。何况非法。或名有事。事谓所依。或是所住。即是因义。果依于因。从因生故。如子依母。或果住因。能覆因故。如人住床。是因为果所映蔽义。因果前后故。及细麁性故此有事故。说名有事。喻如前说。此唯有为。如是等类。说有为法诸名差别。于此所说有为法中。颂曰。

 有漏名取蕴  亦说为有诤
 及苦集世间  见处三有等

论曰。岂不前说。除道圣谛。余有为法。名为有漏。何故此中复重说耶。虽前已说。而欲显彼差别名想。或为显彼名想定义。故复重说。前说一切有为名蕴。今说有漏名为取蕴。义准无漏但名为蕴。即诸漏中立取名想。以能执取三有生故。或能执持引后有业。故名为取。蕴从取生。或能生取。故名取蕴。如草糠火。如花果树。即有漏法亦名有诤。谓烦恼中立诤名想。触动善品故。损害自他故。蕴与诤俱。或诤蕴俱而得生起。故名有诤。此中意显蕴之与诤非随阙一。余可得生。及者显余有漏名想。谓或名苦。即五取蕴。是诸逼迫所依处故。自性麁重不安隐故。或名为集。即彼种类能为因故。能集成故。或名世间。可毁坏故。如世尊说。性可毁坏故名世间。若尔道谛应是世间。不尔第二毁坏无故。道谛毁坏性不定故。世间毁坏性决定故。或名见处。萨迦耶等五见住中。随增眠故。岂不有漏一切烦恼皆随增耶。岂不诸见漏取诤摄前已说耶。虽有此理。而彼诸见。于有漏法一切种时相无差别。坚执无动随增眠故。体用增盛。为显有漏是能生长。此诸见处。故应重说。贪等痴疑则不如是。以彼贪等有一切种无一切时。痴一切时非无差别。疑无差别而不坚执。是故有漏不说彼处。或名三有。有因有依。三有摄故。等言为摄名有染等。如是等类是有漏法。随义别名。如上所言。色等五蕴名有为法。色蕴者何。颂曰。

 色者唯五根  五境及无表

论曰。色谓色蕴。言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言五境者。所谓色声香味所触境。谓眼等所摄所行。及无表者。谓法处色。唯者唯此所显。十处一处少分。名为色蕴。如是诸色其相云何。颂曰。

 彼识依净色  名眼等五根

论曰。彼谓前说眼等五根。识即眼耳鼻舌身识。依者眼等五识所依。如是所依净色为体。即此净色名眼等根。故薄伽梵于契经中说眼等根净色为相。本论亦说。云何眼根。眼识所依净色为性。如是广说。诸圣教中以根别识。不以境界。故知彼言显根非境。有说。彼者是境非根而无意识缘色等故。名色等识。彼识所依名眼等过由净色言所简别故。若尔色言应成无用。彼识依净名眼等根。义已成故。无识所依净而非色。为简彼故。应用色言。若谓色言是契经说。契经可尔。不说识依差别言故。若谓此言是本论说。彼亦同疑应俱思择。如是释者为遣疑难。须置色言。若识依言就有财释。则应净信名眼等根。故置色言。为简此释。无有一法以识为依色而是净。可为此释。是故色言甚为有用。由此即释本论所言。又于此中前言为简耳等四根。彼虽皆用净色为性。而彼非为眼识所依。故彼四根非眼根摄。后言为简无间灭依。彼虽亦为眼识所依。而彼非用净色为性。故彼意根非眼根摄。或复前言。显同分眼。后言为显彼同分眼。余根亦尔。若尔净色相无别故。应不成五。不尔。功能有差别故。如何得知功能别者。不共境识所依定故。又因别故。现见别因果有差别。犹如琴瑟箫笛等声。然眼耳等所因四大各有差别。因差别故。眼等净色体有差别。体虽有别因无异故。其果净色应无别者。此难不然。虽同一相。现见异故。犹如内外大种差别。若言如声。因虽有别而相一故。同一处摄眼等五根亦应尔者。无如是过。声虽因别而与一识为境界故。一处所摄。眼等五根。别类境识所依性故。又是别依用所显故。不应诸根同一处摄。又如识受。虽同了别领纳一相。由因别故。而有六识三受差别。此亦如是。如彼识受。虽六三异而相同故一处所摄。眼等亦应一处摄者。受与无为。何因同处。故非一处摄。显自相同有。自相虽异。同处摄故。已辩眼等相。色等今当说。颂曰。

 色二或二十  声唯有八种
 味六香四种  触十一为性

论曰。言色二者。是二种义。谓显与形。此中显色有十二种形色有八。故或二十。显十二者。谓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于十二中青等四种是正显色。云等八种是此差别。其义隐者今当略释。地水气腾说之为雾。障光明起。于中余色可见名影。翻此为闇。日焰名光。月星火药宝珠电等诸焰名明。形色八者。谓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此中正者。谓平等形。不平等形名为不正。余色易了故今不释。有说。色有二十一种。空一显色第二十一。此即空界色之差别。于显色中青黄赤白影光明闇。唯显可知。于形色中身表业性。唯形可了。余色形显俱可了知。如何一事有二体者。非宗所许。故无此过。辩业品中当更思择。已说色处。当说声处。能有呼召故名为声。或唯音响说之为声。善逝圣教咸作是言。声是耳根所取境界。是四大种所造色性。此声八种。谓有执受或无执受大种为因及有情数非有情数差别为四。此复可意及不可意差别成八。执受大种。谓现在世有情数摄。长养等流异熟地等。与此相违名无执受。此中执受大种为因。声有二种。谓有情类加行所生。及余不待加行所起。其有情类加行所生。复有二种。一者手等加行所生。二者语表业为自性。此语表业复有二种。谓依名起。及不待名。依名起者复有二种。一者有记。二者无记。不待名者二种亦然。是有执受大种为因声相差别。其无执受大种为因声亦二种。一者有情加行所起。二者诸界扰动所生。初谓螺贝锺鼓等声。后谓风林河等所发有情数者语手等声。余声即是非有情数。如是诸声闻生悦者。名可意声与此相违。名不可意。八中唯有初二应理。以有情数非有情数。即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声所摄故。于色等中亦应可说可意等异。何独在声。色等亦应说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理实应说。然由声处自性难知。故但就因说有二种。色等不尔。是故不说。本论所摄声相无异。故不应立此八种声。岂不有声用有执受及无执受大种为因而得生起。如手鼓等合所生声无如是声。二具四大各别果故。非二四大同得一果为俱有因。成过失故。虽有执受与无执受二四大种共相扣击而俱为因。各别发声彼声各据自所依故。不成三体。虽有执受与无执受手鼓大种相击为因发生二声。而相映夺随取一种。其差别相不易可知。是故声处唯有二种。已说声处。当说味处。越次说者。显彼境识生无定故。味谓所噉。是可甞义。此有六种。甘酢醎辛苦澹别故。已说味处。当说香处。香谓所嗅。此有四种。好香恶香等不等香有差别故。等不等者。增益损减。依身别故。有说。微弱增盛异故。本论中说。香有三种。好香恶香及平等香。若能长养诸根大种。名为好香。与此相违。名为恶香。无前二用。名平等香。或诸福业增上所生。名为好香。若诸罪业增上所生。名为恶香。唯四大种势力所生。名平等香。此虽增上果而亦有差别。故唯大种势力所生。亦是有情增上果摄。已说香处。当说触处。触谓所触。十一为性。即十一实以为体义。谓四大种及七造触。滑性澁性重性轻性及冷饥渴。若尔身根应成所触。此既能触彼彼定触。此故有说。身根唯能触非所触。譬如眼根唯能见非所见。复有说者。无有少法能触少法。所依所缘无间生时。立触名想。若依此识能得彼境。此于彼境假说能触。境非识依故非能触。即由此因唯说地等名为所触。依彼色等定非所触。此中意显依身根识。不缘彼境而生起故。若彼色等非所触者。如何华等由身触时色等变坏。由彼所依被损坏故。现见所依有损益故能依损益。非此相违。如地方所甘泽润沃稼穑丛林鲜荣滋茂。烈日所迫。与此相违。故知所依大种被损。能依色等变坏非余。如是义言后当广辩。此中大种至次当说。今应略释滑澁等相。滑即是性故言滑性。如别即性故言别性。训释词者。可相逼触。故名为滑。即是软煖堪执持义此有澁用。故名有澁。如有毛者说为有毛。澁即是性故言澁性。是力麁燥坚硬异名。能为镇压。故名为重。是能成办摧伏他义。重即是性故言重性。毗婆沙说。令称权昇故名为重。易可移转故名为轻。现见世间。物形虽大。而有轻故。易令迁动。轻即是性故言轻性。毗婆沙说。不令称首坠故名轻。由彼所逼希煖欲生。故名为冷。又令凝结及易了知。故名为冷。是彼损益疾可知义。食欲名饥。饮欲名渴。岂不欲是心所法故违触相耶。以于因中立果名故。无相违失。如言河乐阶隥亦乐。食为人命。草为畜命。余所未说。闷力劣等摄在此中。故不别说。闷不离滑。力即澁重劣在软煖。轻性中摄。如是其余所触种类。随其所应十一中摄。何缘滑等展转差别。所依大种增微别故。水火界增故生滑性。地风界增故生澁性。地水界增故生重性。火风界增故生轻性。故死身内重性偏增。水风界增故生于冷。由是亦说此所生闷。若尔云何言不离滑。随一一增。此有无过。或复闷者。是滑差别。非唯滑性。应知此因亦有差别。是故滑性。或因水风界增故起。或因水火界增故生。所以二言无相违失。风界增故生饥。火界增故生渴余随所应皆当配释。如是所造。离大种外。别有体性。后当广辩。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一

 

上篇:俱舍论实义疏

下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显扬圣教论颂

显扬圣教论颂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事...

持世陀罗尼经

持世陀罗尼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一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阿毗昙心论经

阿毗昙心论经序 今欲解释阿毗昙心利益弟子故。问曰。...

众事分阿毗昙论

众事分阿毗昙论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鞞婆沙论

鞞婆沙论卷第一 阿罗汉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

施设论

施设论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

佛说法律三昧经

佛说法律三昧经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奉 诏译 闻如是:...

【注音版】佛说甚深大回向经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牟尼世...

佛说旧城喻经

佛说旧城喻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

【注音版】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经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经...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大智舍...

佛说普门品经

佛说普门品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闻...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径山沙门语风圆信无地地主人郭...

【推荐】为何一念《地藏经》心里就恐怖害怕

像我们有些个人跟我说不能念《地藏经》,一念《地藏经...

人类的奇怪之处

弟子问老师: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 老师答道:...

丛林参学中的警策格言

自古以来,丛林即是十方人士聚集之所,过去中国大陆的...

「钱」字的含义

中国人写这个钱(錢)字,繁体字,一个金,那边是两个...

【推荐】数息的修行方法

昨天讲到,禅修要做到五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坚持,就是...

世间赏罚与因果报应之不同

原文: 阅来书,知汝聪明尚不彻底,故以儒佛之因果,与...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

修行的真谛

心犹如相续的河流,假如你无法运用你的修持来把握它的...

难信之法

有一次,佛陀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的迦...

禅定者调和出入息的方法

智者大师原文: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

如何才能获得好人缘

人缘,其实就是指着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人际关...

慧命向导

有个家族中的一些成员,打算合组贸易商队越过沙漠到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