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六十一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六十一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贤圣品第六之五

如是熟修不净观持息念。二加行已能次第引所缘不杂。身受心法念住现前。复于不杂缘法念住无间。引所缘杂法念住生。次应修总缘共相法念住。此法念住其相云何。颂曰。

 彼居法念住  总观四所缘
 修无常及苦  空无我行相

论曰。杂缘法念住总有四种。二三四五蕴为境别故。唯总缘五名此所修。彼居此中修四行相。总观一切身受心法。所谓无常苦空无我。然于修习此念住时。有余善根能为方便。彼应次第修令现前。谓彼已熟修杂缘法念住。将欲修习此念住时。先应总缘修无我行。次观生灭次观缘起。以观行者先观诸行从因生灭。便于因果相属观门易趣入故。或有欲令先观缘起。此后引起缘三义观。此观无间修七处善。于七处善得善巧故。能于先来诸所见境。立因果谛次第观察。如是熟修智及定已。便能安立顺现观谛。谓欲上界苦等各别。于如是八随次第观。修未曾修十六行相。彼由闻慧于八谛中。初起如斯十六行观。如隔薄绢覩见众色。齐此名为闻慧圆满。思所成慧准此应说。次于生死深生厌患。欣乐涅槃寂静功德。此后多引厌观现前方便勤修渐增渐胜。引起如是能顺决择。思所成摄最胜善根。即所修总缘共相法念住。从此无间生何善根。颂曰。

 从此生煖法  具观四圣谛
 修十六行相  次生顶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后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顶
 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刹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论曰。从顺决择胜思所成。总缘共相法念住后。有修所成顺决择分。初善根起名为煖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如是所起是当所修。能烧烦恼薪圣道火前相。如鑽火位初煖相生。法与煖同故名煖法。住空闲者执煖法前。已起修所成共相法念住。虽亦有此而不皆然。若有先离欲界染者。依色界摄修所成慧。厌患生死欣乐涅槃。多厌行俱作意次第。能引异类煖善根生。诸有先时未离欲染。依思所成慧引煖善根生。故彼不应作一向执。此善根起分位长故。能其观察四圣谛境。由此具修十六行相。观苦圣谛修四行相。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观集圣谛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观灭圣谛修四行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观道圣谛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相差别如后当辨。如契经说。此二痴人违越我法毗柰耶故。于中乃至亦无煖法。诸无煖者一切皆名违越正法毗柰耶不。不尔。二人资粮已备。有障法故退所应得故。言违越法毗柰耶。非诸无煖皆名违越。或此二人遇佛出世。舍所亲爱归佛出家。于古圣贤所游径路。已得安足若勤修习必于现身逮得胜利。以彼违越法毗柰耶。于诸胜利皆悉退失。下至煖法亦不能证。是故诸有遇佛出家。同此二人不能起。煖方名违越法毗柰耶。非诸无煖皆名违越。然诸煖法虽缘四谛。而从多分说厌行俱。以起彼时蕴相多故。行者修习此煖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进。于佛所说苦集灭道。生随顺信观察诸有。恒为勐盛焰所焚烧。于三宝中信为上首。有修所成顺决择分。次善根起名为顶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顶声显此是最胜处。如吉祥事至成办时。世间说为此人至顶。谓色界摄四善根中。二是可动二不可动。可动二中下者名煖。上者名顶。动中上故。不动二中下者名忍。于四谛境极堪忍故。上者名为世第一法。世中胜故犹如醍醐闲居者言修此善品。其相至顶故名顶法。此境行相与煖法同。谓观四谛境修十六行相。何故唯说彼缘灭道。如契经说于佛法僧生少小信是名为顶。说信佛僧显缘道谛。信法言显缘灭谛故。无如是过。此信法言已具显缘三谛信故。如说于苦得现观时得法证净。乃至广说。或由灭道于生信胜。无过失故此中偏说。或由灭道可信可求。余不可求故此不说。如是煖顶二种善根。初安足时唯法念住。后增进位四皆现前。初安足言显以行相。最初游践四圣谛迹。后增进言显从此后。下中上品次第数习。诸先所得后不现前。于彼不生钦重心故。以胜加行引此善根。故已得中不生钦重。然此顶法虽缘四谛。缘三宝信多分现行。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修所成顺决择分。胜善根起名为忍法。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又此位忍无退堕故名为忍法。世第一法虽于圣谛。亦能忍可无间必能入见道故。必无退堕而不具观四圣谛理。此具观故偏得忍名。故偏说此名顺谛忍。此忍善根安足增进。皆法念住与前有别。此与见道渐相似故。以见道位中唯法念住故。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与顶法同。谓具观察四圣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异唯观欲苦。与世第一相隣接故。由此能准煖等善根。皆时具缘三界苦等。义已成立无简别故。忍下中上如何分别。旦下品忍具八类心。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界苦名一类心。如是次观色无色苦。集灭道谛亦如是观。成八类心名下品忍。中忍减略行相所缘。谓瑜伽师以四行相。观欲界苦乃至具足。以四行相观欲界道。于上界道减一行相。从此名曰中品忍初。如是次第渐减渐略行相所缘。乃至极少唯以二心观欲界苦。如苦法忍苦法智位。齐此名为中品忍满。上忍唯观欲界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善根起不相续故。上忍无间有修所成。初开圣道门世功德中胜。是总缘共相法念住差别。顺决择分摄最上善根生。此即说名世第一法。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圣道起故名最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有余师说。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成此必无断善根理故名第一。彼说不然。诸有修习施戒闻等殊胜善根。亦不断善不往恶趣。非皆可名世第一法。故彼所说非决定因。又彼自说与定相应。念住等差别名世第一法。然有得定念住差别。于后退失复断善根如天授等。故伽他说。

 乃至彼愚夫  由生长无义
 损害诸白分  知于顶退堕

依天授说如是伽他。又理应然天授曾得神境通等胜功德故。由彼得定念住摄善。仍断善根是故彼宗。世第一法亦非决定不断善根。又成世间离欲道者亦不断善。应名第一成彼必无断善根故。若谓彼道非为决定。不断善根以有退故。是则汝宗世第一法。许有退故应容断善。以彼宗许第一有退。如言此退亦不相违。谓此退言于教及理。皆无违故许亦无失。然彼复说此或无退。以善根中此殊胜故。如是于证理亦不成。于诸行中殊胜作意亦应不退。彼宗许此于善根中是殊胜故。非此即是世第一法。以彼教中各别说故。若谓如是世第一法一切不退。此亦非因彼于善根亦殊胜故。一切不退应名第一。故彼所言不断善故名第一者非为善说。彼复有说此有漏故。名为世间。住等引中观四谛故名为第一。理亦不然。已见谛者有住等引。俗智现前观察四谛应名第一。若谓第一能入离生。又必应依异生身者。亦不应理因相等故。又诸行中殊胜作意。亦有此相应名第一又无经说此观四谛。故彼所言定不应理。由此所说此有漏故名为世间。入离生故名为第一。于理为善。此如上忍缘欲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如如减略行相所缘。如是如是渐近见谛。故世第一唯缘欲苦。修一行相唯一刹那。说无间入离生位故。此位决定无相续理。若谓于此既有处说。起世第一当入离生。应相续者亦不应理。显入离生定由此故。谓此意显诸欲当入正性离生。一切必应起世第一故作是说。或于此中所言起者。显世第一未已生位。当至已生位入正性离生。不可引彼证此相续。又若相续第一不成。谓有二义可名第一。居异生身最后边故譬如树端。或世法中最为胜故譬如胜士。依此二理相续不成。以望后刹那前非第一故。谓前望后非最后边。亦非最胜何名第一。由此故说开圣道门。此为最胜故名第一。尚无二心俱时而起。为初圣道等无间缘。况有多心故无相续。由此本论言唯一心。所以者何。若非一者后于前心为劣等胜。且劣非理要胜进时。入离生故等亦非理。前既有障后应尔故。后若胜者前非第一。此中有难煖善根等。亦应准彼如是推徵。煖顶忍位若多心者。后于前心为劣等胜。且劣非理非劣能入顶等位故。等亦非理前不能入后应尔故。后若胜者前非煖等。彼难不然。于煖顶忍曾不有说第一声故。谓于此中思择第一。彼声为说一心多心。然第一声唯说最胜。最胜心位可名第一。尚不说等何况劣心。煖顶忍中不言第一。何劳思择为劣等胜。由煖等位无第一言。可得析为下中上品。有多品故可非一心。世第一法无容如是。以上上品一刹那心。能入离生可名第一。非煖顶忍能入离生。是故不应如世第一。推徵煖等唯上上品。许是第一名所显故。谓色界系有九善根。下下下中下上名煖。中下中中中上名顶。上下上中名忍。上上名世第一。彼又难言。如煖顶忍缘诸谛故。非唯一心世第一法。亦缘多谛宁唯一心。亦不应理。彼不了达此论宗故。夫欲设难须达论宗。知他所许方可徵例。非我论宗许世第一。能缘多谛为例不成。又煖等中虽皆具有下中上品。曾不于彼说第一声故。第一声说上上品。上上品故唯一刹那。谓前三中皆有上品不说第一。故说第一唯上上品。由此第一刹那理成。对法诸师作如是说。为苦法忍等无间缘。故立一刹那名世第一法。有作是难此说不然。曾无此说故。无差别言故。异类为缘成过失故。唯一刹那不可说故。谓曾无圣教作如是说。能为苦法忍等无间缘故。立一刹那名世第一法。又诸圣教无差别言。但总相说起世第一。当入离生斯有是处。又若第一为苦法忍等无间缘。是则不应说名异类犹如煖等。谓如煖等能为顶等等无间缘。非是异类如是第一。若为苦忍等无间缘应非异类。若是异类能为苦忍等无间缘便成过失。又多物合一用方成故。若一刹那应不可宣说世第一法。能为苦忍等无间缘。唯一刹那义已成立。于如是说理应弃舍不应酬对。然彼愚类不了正宗。于此义中固为徵难。今愍彼类略复开晓。反诘彼宗与此同故。言虽无别义已成故。等无间缘许异类故。许彼理实不可说故。谓亦无圣教说念住等名世第一。及成此必无断善根理故名第一。彼宗何故作如是言。又圣教中但总相说起世第一。当入离生义已显成世第一法。为苦法忍等无间缘。以苦法忍是离生一分故。说世第一无间入离生故。对法诸师为令所说易可了故。于离生位摽初刹那名苦法忍。彼宗亦许有苦法忍。以彼宗许苦法忍位有多刹那故。彼论言如世第一非唯一念。苦法忍等例亦应然。或彼宗但许于离生位有多刹那。即许初刹那以世第一为等无间。非彼一切离生刹那。可有一时俱生理故。由此彼说曾无说故。言无别故皆不应理。又我宗许异类亦作等无间缘理必应尔。以有诸法俱生相违。彼生必由互相开避。前法为后等无间缘。非俱生相违唯诸同类故。异类相望亦为此缘。由此应知若染不染。有漏无漏及界地等。同类异类心心所法。展转容作等无间缘。既尔彼言若世第一。为苦法忍等无间缘。是则不应说名异类。如煖等者有言无义。又我不言世第一法有能说者。如何为此许世第一有多刹那。然我所宗许世第一实不可说。而说名为世第一者。如说刹那谓如刹那实不可说。为欲展转相开示故。世间非不说为刹那。说世第一应知亦尔。然彼所言要多物合一用成者。此亦不定用有二种。一者世俗。二者胜义。即是假实世俗。一用依多物成。胜义一用依一物成。世第一法既是胜义。宁说彼一用要依多物成。以许此中实不可说。故世第一唯一刹那由此所说。为苦法忍等无间缘。立一刹那名世第一理善成立。此义已了。今复应思煖等四法以何为体。煖等自性皆慧为体若并助伴皆五蕴摄。定俱必有随转色故然除彼得。勿诸圣者煖等善根重现前故。然已见谛不许煖等重现在前。已见谛者加行现前成无用故。有余师言。依异生法无容圣者身中行故。有说此二俱非过失。得虽煖等摄如异生性故。谓如异生性是不得圣法。得圣法已彼犹现行。然彼体非异生性摄。不得一切圣法方名异生性故。如是煖等得。虽是煖等体。而无圣者身中行失。俱生相续体非体故。如沙门果诸无漏得。若谓相续沙门果得亦沙门果故。非喻者则应于后胜果道中有果现前。成违宗失。以宗安立八圣者中。住胜果道时于前沙门果。许得成就遮在身行故。彼所许有违宗过。又应果向俱时现行。立八圣者便不成就。住后果向前果唯成。而不现行可立八故。谓诸后向说前位果不在身行。为遮全果在身现行故作是说。得虽是果而非全故。设后位现行无住前果失。彼应许毕竟无住果者。毕竟无全果顿现行故。又胜果道无全现行故。亦应无住胜果道。然胜果道一分现行。亦许名为住胜果道。住少分果例亦应然。若谓定中有所得道。于出定位彼道不行与果何殊。而决定说唯是住向非住果者。又住果者起有漏心。果道不行应非住果。以非全果现在前故。或应与彼复共思择。何缘唯约圣道现行。立八圣者非约成就。勿住果向二圣相杂无如是失。以若住后胜果道时彼道胜故。如苾刍位虽成勤策近住律仪。而从胜故但名苾刍非勤策等。虽如是立八圣亦成。而约现行立八圣者。证知非住胜果道时。果不全现行故不名住果。由此前说于宗违害。及应果向俱时现行。二种过失彼定不免。是故前言俱生相续体非体故。圣者身中煖等诸得虽亦现起。而无煖等圣身行过故。应于此更辨。何缘煖等诸得非煖等体由此已遮。有余师说。勿世第一有相续过故。得定非世第一体。复有别失谓煖等三位。相续故得应彼体。或不应言世第一法一刹那故得非彼体。如是所说言有理无。故应舍此摄受前说。谓煖等得如异生性理不应然。异生性体与诸圣法极相违故。煖等得体与诸圣法。都不相违如何成例。以煖等得通在圣身。异生性得则不如是。故彼所引为例不齐。又沙门果诸相续得。虽亦许为沙门果体。而无八圣位相杂失。以诸安住胜果道者。果摄所得法必定不行故。安住果者胜果道摄。诸所得法亦不成故。若尔应许如苦忍等。谓且应如苦法智忍自性是慧。若并助伴即兼俱得五蕴为性。苦法智等现在前时。彼苦法忍得不名苦法忍。不尔应有相续过故。智现行时应修忍故。忍智二体应俱行故。如是煖等俱生诸得。虽亦名为煖法等体。而顶法等现在前时。彼煖等得不名煖等。不尔应煖等顶等为因故。及有如前所说过故。如是所说亦无深理。以煖法等性类同故。煖顶忍三位相续故。谓前已说色界所系有九善根。分为煖等以同类故互不相违。后念起前亦无有过。又煖顶忍位相续长。体虽已灭得相续起。名为煖等斯有何失。非世第一一刹那故。彼得便非世第一体。与余善根性类同故。顺决择分相无异故。若俱生得亦彼体者。何理能遮彼相续得。后得非故前亦应非由此极成。若并助伴皆五蕴性然除彼得。此中煖法初安足时。于三谛中随缘何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唯修同分非不同分。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一。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非初观蕴灭能修缘蕴道。后增进位于三谛中。随缘何谛随一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此初安足唯修同分者。先未曾得如是种性故。于诸谛中行未广故。后增进位与此相违。故彼能修同分异分。顶初安足于四谛中。随缘何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后增进位于三谛中。随缘何谛随一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忍初安足及后增进。于四谛中随缘何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此依忍类总相而说差别说者略所缘时。随略彼所缘不修彼行相。谓具缘四具修十六。若缘三二一修十二八四。世第一法缘欲苦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唯同分修无缘余谛。世第一法是故唯修尔所行相。有余师说。近见道故似见道故。唯修尔所谓苦法忍。唯缘欲苦谛修四行相。世第一亦然。已辩所生善根相体。今次应辩彼差别义。颂曰。

 此顺决择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尔
 圣由失地舍  异生由命终
 初二亦退舍  依本必见谛
 舍已得非先  二舍性非得

论曰。此煖顶忍世第一法。四殊胜善根名顺决择分。由下中上及上上品。分为四种如前已说。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及能分别四谛相故。分谓分段即是见道是决择中一分摄故。煖等为缘引决择分。顺益彼故得顺彼名。故此名为顺决择分。如是四种皆修所成。非闻思所成。远决择分故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欲界中无阙等引故。余上地亦无见道眷属故。又无色界心不缘欲界故。欲界先应遍知断故。于三界中彼最麁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蕴异熟为圆满因。不能牵引众同分故。极厌诸有欣圆寂故。或声为显二有异说。谓煖顶二。尊者妙音说。依前六及欲七地。对法诸师不许彼说。非闻思所成顺决择分故。此四善根依欲身起。人天九处除北俱卢。唯依欲九身容入离生故。除增上忍世第一法。余三善根三洲初起。后生天处亦续现前。所余亦依天处初起。有余师说。若于先时曾已修治此四加行。彼于天处皆得初起。此四善根唯依男女。前三男女俱通得二。第四女身亦得二种。勿后得男身不成煖等故。依男唯得男身善根。圣转至余生亦不为女故。煖顶忍位容有转形故。二依善根展转为因性。世第一法依女身者。能为二因女得圣已。容有转得男身理故。依男身者但为一因。已得女身非择灭故。圣依此地得此善根。失此地时善根方舍。失地言显迁生上地异生。于地若失不失但失众同分。必舍此善根圣身见道力所资故。此四善根无命终舍。宁知命终舍唯异生非圣。以本论说。卵胎中异生唯成就身不成身业故。岂不异生先依下地起煖法等。后生上地亦必定舍。煖等善根无如是失。以彼异生尔时舍善根由舍同分故。谓住死有无圣道资。舍诸善根非由上地中有等起。若诸圣者住死有中。由圣道资不舍煖等。但由上地中有等起。舍下善根舍时虽同而所由别。是故异生无失地舍。圣者必无由命终舍。异生命终虽舍忍法。而定无有堕诸恶趣。得恶趣生非择灭故。身是忍法曾所居故。能感恶趣诸业烦恼。不复能在身中行故。如师子窟杂兽不居。初二善根亦由退舍。如是退舍异生非圣。后二异生亦无退舍。依根本地起煖等善根。彼于此生必定得见谛。以根利故厌有深故。依未至中间起煖等者。于此生不必得入见谛。有余师言。依根本定起煖等者。此生必定得至涅槃厌有深故。若先舍已后重得时。所得必非先之所舍由先舍已。后重得时亦大劬劳方得起故。于先所舍不钦敬故。如先已舍别解脱戒。后重受时得未曾得。煖等亦尔后得非先。若先已得煖等善根。经生故舍遇了分位。善说法师便生顶等。若不遇者还从本修。失退二舍非得为性。退舍必因起过而得失舍。或有由德增进得此善根有何胜利。颂曰。

 煖必至涅槃  顶终不断善
 忍不堕恶趣  第一入离生

论曰。四善根中若得煖法。虽有退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而无久流转必至涅槃故。若尔何殊顺解脱分。若无障碍去见谛近。此与见道行相同故。是等引摄胜善根故。若得顶法虽有退等。而增毕竟不断善根。观察三宝殊胜功德为门引生净信心故。若得顶已不断善根。如何经说天授退顶。由彼曾起近顶善根依未得退密作是说。若得忍法虽命终舍住异生位。而增无退不造无间不堕恶趣。然颂但说不堕恶趣言。义准已知不造无间业。造无间业者必堕恶趣故。忍位无退如前已辩。得忍不堕诸恶趣者。已远趣彼业烦恼故。得恶趣生非择灭故。由下忍力已得一切恶趣无生。由上忍力复得少分生等无生。少分生者谓卵湿生。由此二生多愚昧故。等言为显处身有惑处。谓无想大梵北洲。无想大梵僻见处故。北俱卢洲无现观故。身谓扇搋等多诸烦恼故。有谓第八等圣必不受故。或谓见断惑必不复起故。得世第一法虽住异生位。而能趣入正性离生。颂虽不言离命终舍。既无间入正性离生。义准已成无命终舍。何缘唯此能入离生。已得异生非择灭故。能如无间道舍异生性故。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声闻等种性别故。随何种性善根已生。彼可移转向余乘不。颂曰。

 转声闻种性  二成佛三余
 麟角佛无转  一坐成觉故

论曰。未殖佛乘顺解脱分。依声闻种性起煖顶善根。容可转生佛乘煖顶。是经长时方能起义。若起彼忍无向佛乘。以声闻乘加行最久。经六十劫自果必成。菩萨专求利他事故。为欲拔济无边有情。弘誓庄严经无量劫。故往恶趣如游园苑。若不尔者无成佛义。起忍得一切恶趣非择灭故。起彼忍无向佛乘断绝众多利他事故。若时菩萨已殖佛乘顺解脱分。为遮恶趣展转坚摄施戒慧三。尔时无劳起余乘忍。故声闻煖顶可转向佛乘。起忍则无转成佛义。依声闻种性起煖顶忍三。皆可转生独觉乘道。非声闻种性忍法已生。于独觉菩提有能障义。故起彼忍亦成独觉。此在佛外故颂言余。起独觉乘种性煖顶。为有转向余乘理。不然。独觉乘总有二种。一麟角喻。二先声闻。若先声闻如声闻说。麟角及佛俱不可转。以俱一坐成菩提故。第四静虑是不倾动。最极明利三摩地故。堪为麟角大觉所依。故彼俱依第四静虑。从身念住至尽无生。唯于一坐能次第起。故麟角喻及佛种性。煖等善根皆不可转。颇有初殖顺解脱分。此生即能起顺决择分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顺解脱分  速三生解脱
 闻思成三业  殖在人三洲

论曰。顺决择分今生起者。前生必起顺解脱分。诸有创殖顺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殖顺解脱分。次生成熟第三生。起顺决择分即入圣道。若谓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彼言便与前说相违。谓依根本地起煖等者。彼必于此生得入见谛。或彼应许极速二生。谓第二生依根本地。起煖等者彼于现生。必入圣道得解脱故。顺解脱分闻思所成非修所成。诸有未殖顺解脱分者。彼不能殖故。顺解脱分三业为体。最胜唯是意地意业。此思愿力摄起身语。亦得名为顺解脱分。有由少分施戒闻等。便能种殖顺解脱分。谓胜意乐至诚相续。厌背生死欣乐涅槃。与此相违虽多修善。而不能殖顺解脱分。由意业胜殖此善根。故唯人中三方能殖。厌离般若余处劣故。有佛出世若无佛时。俱能种殖顺解脱分。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六十一

 

上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下篇: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阿毗昙八犍度论

阿毗昙八犍度论序 释道安撰 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众...

阿毗昙甘露味论

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 布...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俱舍论实义疏

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一(惣二万八千偈) 尊者悉地罗末底造...

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 如是...

佛说稻芉经

佛说稻芉经 阙译附东普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注音版】五母子经

五母子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华严念佛三昧论

华严念佛三昧论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述 念佛法门。诸...

佛说三品弟子经

佛说三品弟子经 吴月氏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 比丘僧善导撰 敬...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卷上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 如是我闻: 一...

临终接引愿,预设的护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

念佛的胜妙功德无穷无尽

执持名号,一定会有功德的,而且极为殊胜,极为不可思...

发菩提心方能消宿业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

日用而不知

玄沙师备曾说∶我们好像是全身没入大海里,却伸手向人...

度尽阿鼻苦众生的地藏王菩萨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是幽冥教...

死牛食草

有一对老年夫妇,惟生一子,不幸在二十岁时得了绝症,...

《在家菩萨戒浅说》之不说四众过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推荐】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

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生佛差别从此出,自...

锡杖的表法含义

诸位吉祥。我们今天道场白华庵,跟大家说的法器,叫做...

判断净土秽土的两个指标

我们从佛陀的名号华光如来,没办法去判定是净土、秽土...

诵此八事,进趣菩提,速登正觉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

大安法师:念佛越念烦恼越多应如何对治

问: 弟子念佛一年多了,总感觉烦恼越念越多,请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