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七

安慧菩萨糅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决择分中谛品第一之二

随烦恼者。谓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有随烦恼非烦恼。谓除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一切心法。此复云何。谓除贪等六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忿等诸心法。又贪瞋痴名随烦恼心法。由此随烦恼随恼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名随烦恼。如世尊说。汝等长夜为贪瞋痴随所恼乱心恒染污。缠有八种。谓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嫉悭无惭无愧数数增盛。缠绕于心故名缠。由此诸缠数数增盛缠绕一切观行者心于修善品为障碍故。修善品者。谓随修习止举舍相及彼所依梵行等所摄净尸罗时。此复云何。谓修止时惛沉睡眠为障。于内引沉没故。修举时掉举恶作为障。于外引散乱故。修舍时嫉悭为障。由成就此于自他利悋妬门中数数摇动心故。修净尸罗时无惭无愧为障。由具此二犯诸学处无羞耻故。

暴流有四。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随流漂鼓是暴流义。随顺杂染故。初是习欲求者。第二是习有求者。后二是习邪梵行求者。能依所依相应道理故。见暴流是能依。无明暴流为所依。由有愚痴颠倒推求解脱及方便故。

轭有四种。谓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障碍离系是轭义。违背清净故。此亦随其次第习三求者相应现行。

取有四种。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执取诤根执取后有是取义。所以者何。由贪着欲系缚耽染为因。诸在家者更相斗诤。此诤根本是第一取。由贪着见系缚耽染为因。诸出家者更相斗诤。此诤根本是后三取。六十二见趣是见取。各别禁戒多分苦行是戒禁取。彼所依止萨迦耶见是我语取。由见取戒禁取诸外道辈更相诤论。以于是处见不一故。由我语取诸外道辈互无诤论。于我有性皆同见故。然由此取诸外道等与正法者互有诤论。由彼不信有无我故。如是执着诤论根本。复能引取后有苦异熟故名为取。

系有四种。谓贪欲身系瞋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以能障碍定意性身故名为系。所以者何。由此能障定心自性之身故名系。非障色身。何以故。能为四种心乱因故。谓由贪爱财物等因令心散乱。于斗诤事不正行。为因令心散乱。于难行戒禁苦恼为因令心散乱。不如正理推求境界为因令心散乱。由彼依止各别见故。于所知境不如正理种种推度妄生执着。谓唯此真余并愚妄。由此为因令心散动。于何散动。谓于定心如实智见。

盖有五种。谓贪欲盖瞋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能令善品不得显了是盖义。覆蔽其心障诸善品令不转故。问于何等位障诸善法答于乐出家位觉正行位止举舍位。于乐出家时贪欲盖为障。希求受用外境界门。于彼不欣乐故。于觉正行时瞋恚盖为障。于所犯学处同梵行者正发觉时。由心瞋恚不正学故。于止举两位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盖为障。如前所说。能引沉没及散乱故。于舍位疑盖为障。远离决定不能舍故。

株杌有三。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先所串习为方便故。成贪等行心不调顺。无所堪能难可解脱。令诸众生难断此行故名株杌。所以者何。对治道犁难可破坏。约此义故立为株杌。于无量生串习贪等以成其行。坚固难拔犹株杌故。

垢有三种。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故。毁犯如是尸罗学处。由此有智同梵行者。或于聚落或闲静处见已。作如是言。此长老作如是事行如是行。为聚落刺点染不净。说名为垢。以贪瞋痴能现犯戒不净相故。

烧害有三。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故。长时数受生死烧恼。故名烧害。由于无始生死流转因贪瞋痴数被生死苦烧害故。

箭有三种。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故。于有有具深起追求相续不绝。于佛法僧苦集灭道常生疑惑。故名为箭。于诸有财三宝四谛。随爱疑门能射伤故。

所有有三。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故。积畜财物有怖有怨。多住散乱故名所有。由多积集所有资具恒与怖等共相应故。

恶行有三。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故。恒行身语意恶行。故名恶行。由贪瞋痴能引杀生等诸不善行故。又即依此贪瞋痴门。广生无量恶不善行故。建立三不善根。所以者何。以诸有情爱味世间。所有为因行诸恶行贪求财利。行恶行故分别世间。怨相为因行诸恶行。由怀瞋恚不忍他过多行恶故执着世间。邪法为因行诸恶行。由怀愚痴起颠倒见。因祠祀等行诸恶故。是故此贪瞋痴亦名恶行。亦名不善根。

漏有三种。谓欲漏有漏无明漏。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此复云何。依外门流注故立欲漏。依内门流注故立有漏。依彼二所依门流注。故立无明漏。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是漏义。

匮有三种。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故。于有及资生具恒起追求无有厌足。常为贫乏众苦所恼故。故名匮。以贪瞋痴能令身心恒乏短故。

热有三种。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故。不如正理执着诸相执着随好。由执着相及随好故。烧恼身心。故名为热。不如正理妄执相好烧身心故。

恼有三种。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故。随彼彼处爱乐耽着。彼若变坏便增愁叹。种种忧苦热恼所触。故名为恼。由于色等诸可乐事深爱着已。彼若变坏是诸有情。便为种种愁叹等苦所恼乱故。

诤有三种。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故。执持刀杖兴诸战诤种种斗讼。是故贪等说名为诤。

炽然有三。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故。为非法贪大火所烧。非法贪者。谓随贪着不善业道。又为不平等贪大火所烧。不平等贪者。谓非法非理贪求境界。又为邪法大火所烧。邪法者。谓诸外道恶说法律。以非法贪等能发身心炽然大火。如火炽然故名炽然。

稠林有三。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故。于诸生死根本行中广兴染着。令诸有情感种种身流转五趣。令诸有情处生死本行大树稠林难可出离。是故贪等说名稠林。

拘碍有三。谓贪瞋痴。由依止贪瞋痴故。顾恋身财无所觉了乐处愦閙。得少善法便生厌足。由此不能修诸善法故名拘碍。依贪瞋痴顾身财等。拘碍有情不得自在修诸善故。又此顾恋身等。即依五种心拘碍说。何等为五谓顾恋身顾恋诸欲乐相杂住。阙于随顺教诫教授。于诸善品得少为足。拘碍心故名心拘碍。诸如是等烦恼义门差别无量。

邪行者。谓贪瞋二烦恼。迷境界及见起邪行。修道所断见道所断。随其次第。贪瞋二种缘少净相及相违相为境界故。名迷境界虽亦缘。有情起于贪瞋。然依境界门起故。亦名迷境界。慢迷有情及见起邪行。以于下劣等起计己胜等行于有情门邪解转故。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迷所知境起邪行。依增益损减门。如其所应。见取戒禁取迷诸见起邪行。由于诸见过失取为第一及戒禁清净故。疑迷对治起邪行。于诸谛中成二解故。无明迷一切起邪行。又十烦恼皆迷苦集起诸邪行。是彼因缘所依处故。所以者何。苦集二谛皆是十种烦恼因缘。又为依处。是故一切迷此因缘依处起诸邪行。又十烦恼皆迷灭道起诸邪行。由此能生彼怖畏故。所以者何。由烦恼力乐着生死。于清净法起悬崖想生大怖畏。又诸外道于灭道谛。妄起种种颠倒分别。是故十惑皆迷灭道起诸邪行。

界云何。谓除瞋余一切通三界系。瞋唯欲界系。缘违损境生故。又贪于欲界与乐喜舍相应。如于欲界于初二静虑亦尔。于第三静虑与乐舍相应。已上唯与舍相应。贪于欲界与乐相应者。谓在五识身。与喜相应者在意识身。与舍相应者在一切处。于相续末位所以不与忧苦相应者。由此欣行转故。瞋与苦忧舍相应。苦相应者在五识身。忧相应者在第六识。所以不与喜乐相应者。由此慼行转故瞋能逼恼自相续故名慼行。与舍相应者于一切处。如前说。慢于欲界与喜舍相应。于初二静虑与乐喜舍相应。于第三静虑与乐舍相应。已上唯舍相应。慢于欲界乐不相应者以五识无故。若尔于初二静虑。云何与乐相应。与意地乐相应故无过。云何于彼有意地乐。由说彼地有喜乐故。如经言。云何为喜。谓已转依者依于转识。心悦心踊心适心调心安适受受所摄。依于转识者即依意识。于三摩呬多位余识无故。云何为乐。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摄受所依所依怡悦安适受受所摄此经意说。乐受依初二静虑生时。与如是心心法聚相应。由欣踊行还令此聚皆得踊悦。又令所依阿赖耶识。自体安乐怡适。由此乐受作二事故。体虽是一建立二种。若喜若乐。是故说此相应慢与乐喜相应。如慢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亦尔。邪见于欲界与忧喜舍相应。于色无色界随所有受皆与相应。云何邪见于欲界与忧喜相应。谓先造妙行恶行者。见此无果生欣慼故。所以不与苦乐相应者。由一切见皆在意地故。疑于欲界与忧舍相应。于色无色界随所有受皆与相应。所以欲界非喜相应者。不决定心若未息灭喜不生故。色界中疑疑上静虑者。由喜乐定力所引持故。亦得随转。是故于彼亦与喜乐相应。无明有二种。谓相应不共相应无明。一切烦恼相应故。若于是处随所有受皆得相应。不共无明于欲界与忧舍相应。于上界随所有受皆得相应。喜乐相应不相应理应如疑说。何故诸烦恼皆与舍相应。以一切烦恼堕中庸位方息没故。所以者何。烦恼生起展转相续渐渐微薄。势力将尽堕处中位。于此位中必与舍受相应。

又贪于欲界在六识身。如贪瞋无明亦尔。贪于色界在四识身。彼无鼻舌识故。于无色界唯在意识身。如贪无明亦尔。慢见疑于一切处唯在意识身。由彼于称量等门转故。又贪瞋慢于欲界缘一分事转。如于欲界于色无色界亦尔。慢缘一分事转者。随于一分高举生故。所余烦恼于一切处遍缘一切事转。

众云何。谓二众烦恼。见道所断众。修道所断众。欲界见苦所断具十烦恼。如见苦所断见集灭道所断亦尔。若迷此起邪行即见此所断。问若缘此为境即迷此起邪行耶。答不必尔。缘无漏为境。烦恼唯于有漏事随增故。若是处是彼因缘及所依处。彼迷此起邪行。是见苦所断如见苦所断见集灭道所断亦尔。随其所应色界见四种所断。各有九烦恼除瞋。如色界无色界亦尔。如是见道所断烦恼众。总有一百一十二。欲界修所断有六烦恼。谓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及贪瞋慢无明。何等名为修所断。俱生萨迦耶见。谓圣弟子虽见道已生。而依止此故我慢现行。如经言。长老驮索迦当知。我于五取蕴不见我我所。然于五取蕴有我慢我欲我随眠。未永断未遍知未灭未吐。犹如乳母有垢腻衣。虽以卤土等水浣濯极令离垢。若未香熏臭气随转。复以种种香物熏坌臭气方尽。如是佛圣弟子。虽以见道永断分别身见之垢。若未以修道熏习相续。无始串习虚妄执着习气所引不分别事我见随转。复以随道熏习相续彼方永灭。俱生边执见者。谓断见所摄。由此见故于涅槃界其心退转生大怖畏。谓我我今者何所在耶。贪等烦恼修道所断者。谓除见品所摄。色界修道所断有五除瞋。如色界无色界亦尔。如是修道所断烦恼总有十六。

断云何。谓如此差别断。由此作意断从此而得断。如此差别断者。谓遍知故远离故得对治故。遍知者。谓彼因缘事遍智自体遍智过患遍智。彼因缘事遍智者。谓知烦恼随眠未永断故。如是等如前说。自体遍智者。谓知此烦恼生已极恼乱心性。过患遍智者。谓知此烦恼能引自害。能引害他。能引俱害。能生现法过。能生后法过。能生现法后法过。能令有情受此所生身心忧苦。远离者。虽彼暂生而不坚执。由彼因缘事遍智等三种遍智。于彼已生一切烦恼。心不坚执方便远离。得对治者。谓未生者令不生故。已生者令断故得对治道。为令未生已生烦恼不生永断。修治道故。问何等作意能断耶。答总缘作意观一切法。皆无我性能断烦恼。总缘作意者。谓合缘一切法共相行作意。问若唯总缘诸法无我智能断烦恼者。何故显示无常等行。答非为断烦恼故修习彼行。但为修治无我行故。由依无常行引得苦行。依止苦行引无我行。如经言。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故建立此无我行为无上。无上有三种。谓智无上行无上解脱无上。智无上者。谓无我智。得此智已更无所求故。行无上者谓乐。速通行一切。行中最第一故。解脱无上者。谓无。学不动解脱。于一切解脱最为胜故。此三无上如其次第。依止见修无学道说。问从何而得断耶。答不从过去已灭故。不从未来未生故。不从现在道不俱故。然从诸烦恼麁重而得断为。断如是如是品麁重。生如是如是品对治。若此品对治生。即此品麁重灭。平等平等犹如世间明生暗灭。由此品离系故。令未来烦恼住不生法中。是名为断。

复次烦恼增上所生业云何。谓若思业若思已业。总名业相。又业有五种。谓取受业作用业加行业转变业证得业。取受业者。谓眼等能见色等。作用业者。谓地等能任持等。或复诸法自相所作。谓所有色质碍变坏如是等。加行业者。谓意解为先起身业等。转变业者。谓金师等造庄严具等。证得业者。谓圣道等证涅槃等。今此义中意多分别加行业。颇亦兼有证得作用二业。思业云何。谓福业非福业不动业。思已业云何。谓身业语业意业又。此身语意三业或善或不善。不善者即十不善业道。谓杀生不与取欲邪行。妄语离间语麁恶语绮语。贪欲瞋恚邪见。善者即十善业道。谓离杀生乃至离杂秽语无贪无瞋正见。今于此中唯以业道显身等业者。为随顺经就胜而说。彼方便等亦身等业所摄故。前三中四后三业道。随其次第是身语意业相。又杀生等应以五门分别其相。谓事故意乐故方便故烦恼故究竟故杀生。等事者。谓有情数非有情数。如其所应依此处所起杀生等。意乐者。谓于此事起此想意乐。及起当作此业道意乐。方便者。谓此作用或自或他发身语意。烦恼者。谓贪瞋痴。如其所应或总或别。究竟者。由彼彼方便如是如是业道圆满。或于尔时或于后时。于此义中杀生事者。谓有情数。意乐者。谓此想及必害意方便者。谓为害故如刀杖等。烦恼者。谓贪等。究竟者。谓彼众生由方便故。或无间死或后时死。不与取等事及究竟当广分别。余如理应思。不与取事者。谓他所摄若有情数非有情数。究竟者。谓取为己有。欲邪行事者。谓非所行女。或虽所行非分非处非时非量。及不应理一切男及不男究竟者。谓两两交会虚。诳语事者谓。见闻觉知不见不闻不觉不知意乐者谓。别异想欲别异说究竟者。谓时众及对言者领解。离间语事者。谓诸有情若和合若不和合。意乐者。谓即于彼起乖离及不和合意。究竟者。谓所破领解。麁恶语事者。谓诸有情能为损害。究竟者。谓发麁恶言。绮语事者。谓能引摄不饶益义。究竟者。谓正发此言。贪欲事者。谓他所摄资财。意乐者。谓起此想及爱乐。方便者。谓思量筹度欲为己有。究竟者。决定执为己有。瞋恚事者。谓诸有情能为损害。究竟者谓决定加害等。邪见事者。谓实有义。意乐者。谓于实有起非有想。及彼欲乐。究竟者。谓决定诽谤。如经言故思造业。云何名为故思造业。略有五种。谓他所教勅故思造业。他所劝请故思造业。无所了知故思造业。根本执着故思造业。颠倒分别故思造业。他所教勅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虽不欲乐因他强力之所教勅发起故思行不善业。他所劝请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虽不欲乐因他劝请因他引导。执为利益发起故思行不善业。无所了知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不了德失无所执着。随欲所作发起故思行不善业。根本执着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为贪瞋等诸不善根缠蔽其心。勐利执着发起故思行不善业。颠倒分别故思造业者。犹如有一。依不平等因见爱乐邪法。为求当来可爱异熟发起故思行不善业。于此五中根本执着故思造业。颠倒分别故思造业。此二种若作若增长非不受异熟。所以者何。前三故思作业虽作不增长。轻故不必受异熟。后二故思作业若作若增长。重故必定受异熟。作者。谓起造诸业令其现行。增长者。谓令习气增益。于阿赖耶识中长养异熟种子故。如经言。决定受业者云何决定。谓作业决定。受异熟决定。分位决定。作业决定者。由宿业力感得决定异熟相续。于此生中必造此业。何以故。应造此业期限决定故。终不越限必造此业。乃至诸佛世尊大神通力。亦不能为障令其不造。随因决定力果相续转变故。受异熟决定者。如先所说故思造业。分位决定者。谓现法受等分位决定业。如由此业于现法中必定受异熟。由此业必受。生异熟由此业必受后异熟又十不善业。道异熟果者于三恶趣。中随下中上品受傍。生饿鬼那落迦异熟。等流果者。各随其相于人趣中感得自身众具衰损。谓从恶趣没后生人中。由杀盗等各随其相。感得自身众具衰损。所谓寿命短促常贫穷等如其所应。增上果者。各随其相感得所有外事衰损。谓杀生等各随其相。感稼穑等外事衰损所谓外具乏少光泽。是杀生增上果如是等。如经言。于一切十不善业道修习。多修习故生于那落迦傍生饿鬼。是彼异熟果若得来此人同分中。由杀生故今得短寿。不与取故乏少财物。欲邪行故妻不贞良。由虚诳语故多被诽谤。离间语故亲友乖离。麁恶语故恒闻不如意声。由绮语故言不威肃。由贪欲故贪转勐盛。由瞋恚故瞋转勐盛。由邪见故痴转勐盛。诸邪见者痴增上故。是彼等流果。由极修习杀生业故。一切外事乏少光泽。不与取故多遭霜雹。欲邪行故多诸尘坌。妄语故多诸臭秽。离间语故高下险阻。麁恶语故其地醎卤硗确秽恶。绮语故时候乖变。贪欲故果实尠少。瞋恚故果味辛苦。邪见故果味辛苦。或全无果。是彼增上果。又十善业道异熟果者。谓于人天趣中受人天异熟。等流果者。谓即于彼处各随其相感得自身众具兴盛。增上果者。谓即于彼处各随其相感得外事兴盛。如不善业道建立异熟果等三种差别。如是有漏善业道。于人天中三果差别。如其所应亦当建立。又善不善业于善趣恶趣中感生异熟时。有二种差别。谓招引业圆满业。招引业者。谓由此业能牵异熟果。圆满业者。谓由此业生已领受爱不爱果。复次或有业。由一业力牵得一身。谓由一业力长养一生异熟种子故。或有业由一业力牵得多身。谓由一业力长养多生异熟种子故。或有业由多业力牵得一身。谓由多业刹那数数长养一生异熟种子故。或有业由多业力牵得多身。谓多刹那业更相资待。展转长养多生异熟种子故。问若一有情成就多业。云何次第受异熟果耶。答于彼身中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所数习者。或最初所行者。彼异熟先熟。如经言有三种业。谓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福业者。谓欲界系善业。非福业者。谓不善业。不动业者。谓色无色界系善业。问何故色无色系善业名不动耶。答如欲界中余趣圆满善不善业。遇缘转得余趣异熟。非色无色系业。有如是事。所受异熟界地决定故。是故约与异熟不可移转。名为不动。又定地摄故说为不动。问如经中说。无明缘行。若福非福及与不动。云何福及不动行缘无明生耶。答有二种愚。一异熟愚。二真实义愚。由异熟愚故发非福行。由真实义愚故发福及不动行。由异熟愚发非福行者。由彼一向是染污性。无明合时必不容受信解异熟行相正见故。由真实义愚发福不动行者。真实义即四圣谛。于彼愚痴名真实义愚。未见谛者虽起善心。由彼随眠所随缚故。亦名愚痴。由彼势力于三界苦不如实知。便能发起后有因性福不动行。非已见谛者能发此业。无真实义愚故。是故彼业说因此生。复次杀生业道贪瞋痴为方便。由瞋究竟。如杀生麁恶语瞋恚业道亦尔。杀生贪为方便者。为皮肉等故。瞋为方便者。为除怨等故。痴为方便者。为祠祀等故。由瞋究竟者。离无慈悲必不杀害他有情故。麁恶语等如理应知。不与取业道贪瞋痴为方便。由贪究竟。如不与取欲邪行贪欲亦尔问贪欲等云何用贪等为方便。答前说贪欲业道于他资财决定执为己有为性。若即于此资财先起余贪。加行追求欲为己有。即立此为贪方便。若先起瞋余勿有。此是瞋方便。若先起痴。谓于他物取为己有无有过失。是痴方便。如是所余如理应知。虚诳语业道贪瞋痴为方便。于三种中随由一究竟。如妄语离间语绮语亦尔。邪见业道贪瞋痴为方便。由痴究竟。

复次如经言有共业。有不共业。有强力业有劣力业。云何共业。若业能令诸器世间种种差别。云何不共业。若业能令有情世间种种差别。或复有业。令诸有情展转增上。由此业力说诸有情更互相望为增上缘。以彼互有增上力故。亦名共业。由此势力诸有情类展转互为诸心心法变异生因。是故经言。如是有情与余有情互相见等。而不受用不易可得。云何强力业。谓对治力强补特伽罗故。思所造诸不善业。由对治力所摄伏故。令当受那落迦业转成现法受。应现法受业转令不受。所以此业名强力者。由能对治业力强故。此能治业望所治业其力强胜。令彼所感诸苦异熟转变灭故。又故思所造一切善业望不善业。对治力强皆名强力。依此业故薄伽梵说。我圣弟子能以无量广大之业善熏其心。诸所造作有量之业。此业不能牵引不能留住。亦不能令堕在彼数。又对治力劣补特伽罗。故思所造诸不善业望诸善业皆名强力。又故思造业异熟决定。不断不知名强力业。此中意说。一切善不善业无有差别。但异熟决定。诸圣道力所不断者。皆名强力业。又欲界系诸不善业性皆是强。众多烦恼随烦恼等为助伴故。又先所串习名强力业。以数熏习于相续故又依强位名强力业。由处盛年所造诸业勐利执着净信所发故。又不可治者。所造诸业。名强力业。由无涅槃法者所有诸业。非对治力所能伏故。又由田故发强力业。谓害母等业。又由心加行故发强力业。谓于无上菩提发强大愿等。此所生业其力勐盛名强力业。复次由九种因发强力业。谓田故事故自体故所依故作意故意乐故助伴故多修习故与多众生共所行故。由此九因发强力业田者。谓具大功德堪为福田。事者。谓所施物多而精妙。自体者。谓戒胜于施修胜于戒如是等。所依者。谓已离欲者作诸福业。作意者。谓勐利净信俱行作意意乐者。谓希求涅槃所有意乐助伴者。谓更广修习余福业事共相摄受。多修习者。谓数数修习或数数寻思。与多众生共所行者。谓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与此相违是劣力业。

如世尊说。若有说言。彼彼丈夫补特伽罗。随如是如是业若作若增长还受如是如是异熟。若有是事便不应修清净梵行。亦不可知正尽诸苦作苦边际。若有说言。彼彼丈夫补特伽罗。随如是如是顺所受业若作若增长。还受如是如是顺所受异熟。若有是事便应修习清净梵行。又亦可知正尽诸苦作苦边际。如是经言有何密意。此中佛意为欲遮止如是邪说。谓乐俱行业还能感得乐俱行异熟。苦俱行业还能感得苦俱行异熟。不苦不乐俱行业还能感得不苦不乐俱行异熟。故作是说。若有说言。彼彼丈夫补特伽罗。随如是如是业若作若增长。还受如是如是异熟。若有是事便不应修清净梵行。亦不可知正尽诸苦作苦边际。何故便不应修清净梵行。以诸烦恼极勐利者要由智慧自励自策。与忧苦俱护持禁戒。若于当来受彼异熟时。还与忧苦俱者护持禁戒应无义利。又于他妻等与喜乐俱毁犯禁戒。若于当来受彼异熟时。还与喜乐俱者精勤远离即为唐捐。是故说言。若有是事便不应修清净梵行。何故亦不可知正尽诸苦作苦边际即由如是修习梵行招苦异熟故。是故世尊为遮如是外道邪说。乐俱行业还受乐异熟。苦俱行业还受苦异熟。不苦不乐俱行业还受不苦不乐异熟。异熟因异熟果决定相似故说是经。又为开许如是正说。谓乐俱行业。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苦俱行业。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不苦不乐受俱行业。顺乐受者还受乐异熟。顺苦受者还受苦异熟。顺不苦不乐受者还受不苦不乐异熟。乐俱行业有二种。谓善不善。随其所应顺当来世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还能感得乐等异熟。如是苦俱行业。不苦不乐俱行业。各有二种。随顺乐等感乐等异熟。随其所应。如是名为此经密意。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七

 

上篇: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下篇:六门教授习定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瑜伽部目录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掌中论

掌中论一卷 陈那菩萨造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论曰。...

菩萨善戒经

菩萨善戒经卷第一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菩萨地序品第...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无着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

大乘广五蕴论

大乘广五蕴论一卷 安慧菩萨造 大唐中天竺国三藏地婆诃...

佛说受岁经

佛说受岁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

【注音版】佛说解忧经

佛说解忧经...

华严发菩提心章

华严发菩提心章凡例 此章别有异本,而文画多纰谬,字...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 宋罽宾国三藏昙摩蜜多译 如是我闻:...

修西辑要

修西辑要序 才知过去。已换为现在。才知现在。已换为...

中本起经

中本起经卷上(次名四部僧,出长阿含) 后汉西域沙门昙...

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

【缘起第一】 夫诸佛菩萨愍念群迷。不啻如母忆子。故...

佛说八正道经

佛说八正道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逝童子经

佛说逝童子经 西晋沙门支法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

冶开老和尚是怎么开悟的

选佛场,一念净心成正觉,看谁能在这里把世间一切的万...

圣严法师《柔顺的扁担才能负重》

我曾经看过乡下人家做竹扁担,愈是上等的竹子,所做出...

我们要悟的是什么

问: 经典里经常讲的开悟、顿悟的悟是动词,悟的对象...

难陀舍爱出家的故事

难陀是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的弟弟,全称是孙陀罗男陀。...

宝地谁人有福得而居之

唐代相州(今河北邯郸)人源乾曜,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曾...

你的每个起心动念,对生命都有重要的引导

在大乘佛法当中讲到了这个阿赖耶识缘起。这样的一个缘...

如果不吃肉,吃蛋可以吗

问: 师父慈悲,如果不吃肉,吃蛋可以吗? 净界法师答...

胆欲大而心欲小

【原文】 古人有言:胆欲大而心欲小。胆大者,谓其有担...

无相、无住、无念

无相、无住、无念是般若法门的三大要领。在性空、无所...

梦参老和尚:般舟三昧的问答

【问】:有一部经叫《般舟三昧经》,尼众能不能行般舟...

医生能治身体的病,却不能治心

一位医生来看我,他说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教人为善,而...

佛教徒应择正业而活命

古代印度,人被分成四个等级,但有一种众生不在这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