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
繁體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三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

初篇淫戒第三

将释此戒十门同前。

初制意者略有十义。一业道重故。谓若是邪十恶业摄。负此重愆不堪入道故须制也。二系缚深故。谓生死狱中爱为枷锁。智论云。淫欲心虽不恼众生。心系缚故为大罪也。三生死本故。由贪染淫荡生死轮回。欲海爱河漂溺无岸。四坏功德故。僧祇律云。可畏之甚无过女人。败正毁德莫不由之。染心看者越毗尼。小乘尚尔。况菩萨等。地持云。菩萨怖生死过等声闻百千万倍。五坏世间故。正法念处经云。世间男得苦皆由于女妇。非少非中年莫不由此因。女人坏世间令善悉灭尽。天中大系缚莫过于女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六乱静心故。谓欲火喧心令失禅失念。欲海波浪破定水故。七入魔网故。斤舐刀刃之密贪毒花之色。损害众生是魔意愿。经云。此五欲者是众魔境界。八失神通故。如仙人见女生染失通堕落。又如独角仙人腾空岩岫。后为淫女骑颈将至人间。九障涅槃故。律中淫欲为初戒。比丘犯此今世不得涅槃。十障菩提故。经云。五欲者是障道法。能障生天。况无上道。如是等无量过失故须制也。

第二释名者。染情逸荡耽滞专固故谓之淫。约俗书此字有二。水边淫者是为过咎也。女边淫者是为邪私也。故滞雨多者名淫雨。滞书多者名淫书。故皇甫士安读书三年经时不识春秋。乘马不知牝牡。今情滞色欲名淫欲亦名淫色亦名为淫荒。故书云。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约内典名不净行。谓爱染污心名为不净。行非法境污净戒品故云行。行即业也。亦名非梵行。戒者。圣对斯过立制遮防故云戒也。从所制为名矣。又此经中莫问在家出家菩萨俱绝淫欲。是故文中不简邪正一切皆断。问若尔何故在家菩萨有妻子耶。答在家有二类。若约初心人。则未受戒前先有妻子。若约得位已去。为化众生现有妻子。是方便力。故华严中十行菩萨持净戒时。有无量魔女恼乱菩萨。不生一念欲。心净如佛。除其方便教化众生。宁舍身命不加恶于人。如是准之。故知并是方便。实无欲想。又如瑜伽戒本。许在家菩萨为化众生方便从欲者。谓心净如佛而行。方便犹尚不开出家菩萨。何况心净不能同佛。

三次第者。若依十善戒经。淫但防邪。杀盗不尔。故居后。此顺彼位而总断为异。又释。身业犯中杀望前境违恼最极。是故在初。盗违其次。淫违最劣。或顺贪心故在第三。问若尔何故声闻戒中此戒最初。答淫欲为生死本。声闻正为厌舍生死速趣涅槃故先制此。菩萨不尔故在第三。又释。彼戒是待犯方制之戒。淫最初犯。制匪后立。此戒既不待犯方制。故依古戒顺十善业不同彼也。

四具缘成犯者。通缘如前应知。别缘准论亦有七。一是有情类。以木等无犯重故。死尸未坏等是情类摄故。问此中何故不同前二戒有简异自身立他缘耶。答以自盗不成盗自淫即成淫。如律中弱嵴自淫成重等。是故不同也。二是正境。谓女三男二等。以余处不犯重故。三起彼想。谓以迷生为木及迷道为非道皆不犯重故。四有淫心。以睡眠等不犯故。五有三毒。以在家菩萨正慧御心方便化生开不犯故。若约出家不开则无此缘。六造趣。以不动身仪不成重故。七与境合。谓入如毛头等。若为怨逼开与境合禁其受乐。

五阙缘义者。阙通可知。别中若阙初缘有二罪。阙第二有六罪。同前。谓异道想若决不决俱重。若非道同差毕竟不决。约心重方便。后若知非道得轻方便。又若二道互差。于彼起疑亦不决俱重。若非道差起彼疑不决中方便。若决轻方便。次阙第三缘亦想疑二别。想有四句。一本迷。谓无心犯重元趣非道。错侵正道。后不知错应结方便。二后知入道结重方便。不同小乘。以对法五缘中有起彼想故也。又以大乘业思在意。多约心结故不同也。三本心趣重。临至正道忽转想迷谓为非道。犯已知道畅遂本心。虽阙中心理亦应重。以心多境全故。小乘应据此义而说。四毕竟不知阙中后二心得重方便。二疑中二句。一疑道为非道。后心知道亦应结重。二后毕竟不知应得重方便。余异道想疑等俱重。以皆是犯境故。次阙第四缘者有三句。一怨持菩萨阴置女根中。由啮指等禁心不受乐即总不犯。反此成犯。二菩萨睡眠为他所淫。毕竟不觉理亦无犯。三觉已不受乐无犯。受乐已成犯。次阙第五缘者有二句。一约位。在家菩萨阙此无犯。出家成犯。二约三时心中。二心明慧一心闇惑应重方便。二惑一慧理应成重。次阙第六缘者有二句。一若不动身无犯。以是身业犯故。二若但起身即得方便罪。以未至身故非重。次阙第七缘有二句。一纵动身仪至境未对便止得方便。二至境将处毛分未侵便止得重方便。

第六轻重者。略就六位显之。一约境。二约心。三合辨。四约数。五约造趣。六约损。七种类。初犯境有十。一死尸未坏。二与鬼交通。三畜生。四人。五诸亲。六女妹等。七在家二众持五八戒等。八出家二众具大戒等。九父母。十圣人。如犯罗汉尼等。皆前轻后重可知。二约心者亦有十种。一有增上贪心。谓贪心勐盛于父母等前无羞耻等。二中品贪虽具羞耻而恋着极深。三下品贪谓具羞耻恋着非深。重轻可知。四约嗔心。谓嗔彼人故作淫事。五约痴。以谓如说欲不障道。而故作之。六具贪嗔。谓嗔为方便贪心究竟。七具贪痴。谓以痴为方便贪心究竟。八嗔痴方便贪心究竟。上五位皆前轻后重可知。九无记方便痴贪究竟。十善心方便慈贪究竟。亦前重后轻可知。三合辨者有十种。一重心对前重境。二中心对前重境。三轻心对重境。四重心对中境。五中心对中境。六轻心对中境。七重心轻境。八中心轻境。九轻心轻境。十善心中下境。并有轻重。准事可知。四约数者有五种。一暂犯生怖即悔永断。二数犯自后忏之断。三数犯忏连绵不断。四犯已相续终身不改。五见犯为益。无持戒心无忏悔意。执犯为是。以毕竟终身。皆前轻后重可知。五约造趣者有三种。一极私窃。二少避人。三公然行。皆前轻后重。六约损者有五种。一如欲火烧天祠等。二坏自他梵行等。三恶事显彰多人生谤。四恶名流布坏他信心。五不坏他信。前重后轻可知。七约种类者。谓摩触漏失麁语媒嫁等类皆不应犯耳。涅槃经第三十一云。若有菩萨自言戒净。虽不与女人和合。见女人时生嘲调言语戏笑。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第七得果者。依十地论及对法等亦有三种。一异熟果。堕三恶趣中受剧苦等。二等流果。谓于人中受二妻相竞及妇不贞良。三增上果。谓人中所感外物多有怨竞。又依优婆塞戒经第四云。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丧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身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力。人不憙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又大菩萨藏经第十云。舍利子我说。一切习近欲时。无有小恶而不造者。彼若报熟。无有小苦而不摄受。是故我说。一切三千世界中众生大怨无过妻妾女色诸欲。又云。若有众生味着男女妻妾诸女色欲。当知即是味着利刀之刃。即是味着大热铁丸。即是味着坐热铁床。即味着热铁梯橙。又云。当知妇人灭圣慧眼。乃至广说。又正法念经云。妙色毒花如触勐火炎。欲乐亦如是。后受大苦恼。如火益众薪其火不可灭。自他俱能烧。欲乐亦如是。飞蛾投火不见烧害苦。欲乐亦如是。痴人不觉知。又云。如是女欲网系缚甚坚牢。能令诸众生轮转于有狱。身缚尚可解。心缚不可脱。心既欲为缚常受诸苦恼。又真伪沙门经云。比丘有二事堕镬汤中。一者常念爱欲心。二者喜爱结知友。圣言如此。意念尚堕镬汤。况身语过患甚重。智论十二云。又有十罪。如彼应知。又律云。宁以男根置毒蛇口中终不近女人。以毒蛇唯损一生女害多生故。蛇害不入地狱。女害入地狱故。蛇害完身。女害法身故。幸诸智者用深自诫。

第八通塞者。先通中谓得位菩萨有在家者为化众生有开不犯。如瑜伽戒本云。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女色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生多功德。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戒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又清净毗尼经云。问曰。颇有犯戒成尸波罗密不。文殊师利答言。有。谓菩萨教化众生不自观戒。二塞者。如涅槃三十一云。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不与彼女人身合。嘲调谈笑。于壁障外遥闻女人璎珞鐶钏种种诸声心生爱着。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然见男子随逐女时。或见女人随逐男时。便生贪着。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复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见男女相随。然为生天受五欲乐。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善男子若有菩萨清净持戒。而不为戒不为尸波罗密。不为果报不为利益。不为菩提不为涅槃不为声闻辟支佛。唯为最上第一义故护持净戒。善男子是名菩萨净戒具足。释相可知。

第九对治行者。约三聚辨。先就摄律仪有二。先约境。谓此实是屎尿不净等。不净观此中具说。又智论五种不净等具录。二约心。谓此欲念皆从邪思惟起。若止此思欲不生。故如说颂曰 欲欲知汝本。但从思想生。我今不思汝。还不得生。又此色境并是自心虚诳显现。如摄论云。于一端严淫女身出家耽欲。及饥狗臭尸。昌艶美饮食。三种分别悉不同。故知贪取唯取自心。如狗啮枯骨自食津液等。又知能取所取皆此虚妄空无所有故无不离。二约摄善法。菩萨正应修习正智正观诸波罗密无边善根。安有习行如此非秽。三约饶益有情。菩萨理宜以世出世无量善法利益众生。众生若起如此烦恼。正应救彼。何容自以非秽及之。是故经云。宁舍身命不加恶于人。若加恶于人无有是处故也。正法念经云。乃至画妇女眼尚不欲观。破欲坚明慧故名得解脱。

第十释文者三义同前。就初举过制断中有二。先标过总制。二显示过相。初中先标过。谓自作教他等。二不得故淫者总制也。谓淫秽染欲非梵行所宜。故云一切女人不得淫。然以故简误故云不得故也。准于此文及集论等故知有境想。二示过相中。先释显前自他作位有四作。谓因缘法业亦同前四释。一约能释。谓因者内起染心邪思惟等。缘者外畜脂粉等庄身令染。法者作姿态等。又说艶言词等。又施设淫事方法。业者以淫为家业。二约所释中。因者正道处。缘者摩触等。法者诗对法等。业者令他动作以成业等。三约通释中。因者内起贪心。缘者外境现前。法者造趣方便。业者正犯结业。四约自他作释中。因者自作也。缘者助他成。法者说法教他。业者自他业成。此等释上自作教人竟。次释前一切女。谓越人至畜故云乃至畜生。通下论有十种。一畜。二天。三鬼。四神。五人。六六亲。七姊妹。八己女。九母。十非道。谓下部及口俱是所犯也。第二而菩萨下制修善行中有二。先起心后成益。前中敬同上位起孝顺心。愍其下位起慈悲心。此心绮互文寄在后。此中具有。二成益者。救令离苦度令入法也。净法与人者。授与净戒令修梵行。此是菩萨所应行。第三而反下违制结犯。于中有四重。一不作前益已乖正行。二况更起恶法加人。三况贪欲炽盛不择禽兽。四况于母等。此等四虽轻重不同。俱违正行同结重愆故云波罗夷也。

初篇妄语戒第四

将释此戒十门同前。

初制意者亦十义同前。一业道重故。谓十不善业恶趣因果。负此重业岂堪入道。二非所应故。谓诳惑于人尚非世间好人所作。况入道之人以诚实为最。三闭善路故。智论十五云。妄语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观知此罪。是故不作。四实语益故。彼论云。复次观知实语其利甚广。实语之利自从己出。甚为易得。是为一切出家人力。如是功德居家出家人共有此利。善人之相。五易解脱故。彼论云。复次实语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稠林曳木直者易出也。六法不入心故。彼论云。复次佛子罗云其年幼稚未知慎口。人来问之。世尊在不。诡言不在。若不在时人问罗云。世尊在不。诡言佛在。有人语佛。佛语罗云。澡盘取水与吾洗足。洗足已语罗云。覆此澡盘。如勅即覆。佛言。以水注。注已住。问言。水入中不。答言。不入。佛告罗云。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七坏法行故。彼论云。呵多比丘虽行法施。以妄语故死入地狱。八幽灵弃故。经云。妄语之人诸天鬼神皆悉见之舍不护故。九开过门故。谓杀盗等过皆有妄语而助成故。十具遮性故。是故宁舍身命终不起犯。菩提资粮论偈云。虽由实语死。退失转轮王。及以诸天王。唯应作实语。解云。以性重故为己损益殒命不开。

第二释名者。言非称实为妄。令他领解为语。戒防此失。此从所治为名。智论十五云。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解云。此中亦摄恶口两舌绮语等三。从首为名。以过患相起故。智论云。四种口业中妄语最重故。复次但说妄语已摄三事。复次诸法中实为最大。若实语四种正语皆已摄得。

第三次第者。先身业次语业为次第。问何故身三别制。语四同遮。答彼无相摄。此可通收故。又释。下文说毁及谤摄余三故。

第四具缘成犯者。别缘亦七。一对众生。二起彼想。三起诳心。四覆实事。五具三毒。六言明了。七令他解。

第五阙缘者。阙初缘有三义。一中边及异趣相差。若领解俱重。若彼不领不知重方便。若知轻方便。二非情差知与不知亦轻重二方便。三若带疑双阙亦有三罪。轻重准之。次阙第二缘亦三罪。谓起中边异趣想领解重。不知其不领重方便。知则轻方便。本迷转想同前戒准之。次阙第三缘。或总不犯。以无诳心故。或犯轻。以不审故。误他故。次阙第四缘有二义。一于有谓无诳言有。于事虽无覆以覆想为重。二本迷转想及疑皆犯方便可知。次阙第五缘有二。谓或无犯。以善心故。或生福。以利益故。如瑜伽。入开缘故。次阙第六缘得重方便。以虽疾疾语然他领意故。又如痖人指挥诳人。令他领解同于言了俱是重也。次阙第七缘有三。知他不领轻方便。亦不知重方便。令他疑亦重方便。

第六轻重者。此过难护人皆易犯。于中有二。先通后别。通论有五。一大妄语。二小妄语。三起妄语想。皆前重后轻。四阙缘无犯。五方便得福。二别辨亦五。一约境。二约事。三约所为。四约心。五约言。初中有三。一诳恩境尊人等。二多人大众等。三于他极恼等。理应更重。二约事者亦三。一约出世法。言得圣等。多论云。自言是佛不成重。以他不信故。二约净法。言得禅等。三约世事。不见言见等。皆前重后轻。三约所为有四。一由妄语得圣名利。及见为功德常行不息。二得世名利广多无量。三率尔诳他于己无益。四视避免苦诳他等。皆前重后轻。四约心者。谓三性心。单双一合轻重准前。就恶心中亦三。单三双一合轻重准之。五约言者。十诵云。或云。我今日不入世定。前人问云。昨日云何。答言。亦不入。犯兰。皆谓言近相故。或云。我是学人。前人急问。云何名学人。便答言。我是多闻利根禅诵慧者。犯兰。若言无漏学者重。或言。我是无学。乃至答言。懈怠不学。兰。说圣无学重。解云。依此宗准轻重可知。又释。依十住论第八卷调伏心品。以五种分别妄语轻重。彼论云。以众生分别故。事分别故。时分别故。五众分别故。住处分别故。则有轻重。虽轻妄语习久则重。重能失菩提心。一众生分别者。断善根邪见者及余深烦恼者是则为重。二事分别者。若说过人法及破僧是。三时分别者。出家人妄语则重。四五众分别者。如波罗夷僧伽婆尸沙罪则重。五住处分别者。僧中妄语若证则重。解云。此亦文显可知。余戒亦准此五种应知。

第七得果者。遮罪报如下文显。其性罪得三种果。十地经云。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多被诽谤。二恒多人所诳。对法论中更加增上果。谓种不结实。又智论十五如佛所说。妄语有十罪。一口气嗅。二善神远之非人得便。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勅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生为人常被诽谤。

第八通局者。先局后通。局者。谓为自起念便犯。文殊问经但起一念妄语想犯波罗夷。二通者。为他或有不犯。如瑜伽戒云。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删手足难劓鼻刵耳割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唯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异说语。是语说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第九对治行者。理实此中通离四过。但妄语为初故偏举耳。十地经中二地菩萨具离四失故。彼经云。离于妄语常作实语谛语时语。是菩萨乃至梦中不起覆见忍见。无心欲作诳他语。何况故妄语。又离于两舌。无破坏心。不恐怖心。不恼乱心。此闻不向彼说。此坏故彼闻不向此说。彼坏故不破同意者。己破者不令增长。不憙离别心。不乐离别心。不乐说离别语。不作离别语。若实若不实又离于恶口所有语言。侵恼语。麁横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不断语。鄙恶语。不喜闻语。不悦语.嗔恼语.心火能烧语.心热恼语.不爱语.不乐语。不善自坏身亦坏他人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所有语言美妙悦耳。所谓润益语。软语。妙语。憙闻语。乐闻语。入心语。顺理语。多人爱念语。多人憙乐语。和悦语。心遍憙语。能生自心他心欢喜敬信语。常说如是种种美妙语。又离于绮语。常善思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毗尼语。随时筹量语。善知心所乐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不绮语。何况故作绮语。解云。具释此文如十地论第四卷中应知。又言覆见忍见者。俱约心约境。语有八种犯不犯。言四犯者。一实有报言无。二实无报言有。此二心境俱违。三实有谓无报言有。四实无谓有报言无。此二违心不违境。俱约违自见心故云覆见等也。反此四种则为非非犯。非犯四中。前二如想亦如事。后二如想不如事。竝可知。又金刚般若功德论四语中云云检耳。

第十释文者。三分同前。初举过正制中有三。一能作犯。谓自作教人俱重。言方便者。谓假託异事令他别解。谓如上云。我今日不入世定等。二妄语因下明所用妄法。自作为因教他为缘。方便名法事成为业。又释。一内起诳心。二外为所规。三巧说妄法。四常作为业。此四各别。犯释此四合成一犯。可知。三乃至下所成妄语。于中有三业。初语业中但六识于六境各有成妄语。今但论眼见。略余云乃至。身妄语者。如律中。有问。谁得罗汉果者起着脱僧伽梨。有非罗汉应言着脱。虽不发言身成妄语。又如善生经。身作口业者是也。心妄语者。谓虚诳心亦如上覆见等。二而菩萨下辨所行。菩萨理应自作十种正语。谓如事如想故云正语正见。无损有益故复云正也。及劝他人亦为此业。三而反下违制结犯谓理宜正语。反起邪见语业言违害至深故结重罪。又亦教他妄语。他谓为是。是故云邪见。恒作此颠倒行故云邪见业。上来四戒大小乘同犯名为共戒。自下六种小乘非重名不共戒。

初篇酤酒戒第五

将释此戒十门同前。

初制意者又略辨十种。一成他恶业故。谓昏醉无恶不造。乃至能作五逆等罪。智论十五酒三十六失中云。一行不善法也。二失他善行故。谓由酒醉放逸应生善不生。已生善皆灭。智论云。朋党恶人疎远贤善。无惭无愧不守六情。纵色放逸弃舍善法也。三损害他故。谓令他现在损依正报。智论云。现世财物空竭。何以故。人饮酒醉心无节限费用无度。无度故众病之门斗诤之本。裸露无耻丑名恶声人所不敬。伏慝之事尽向人说。身力转少身色亦坏也。四失礼仪故。智论云。不敬佛法僧。不敬父母及诸尊长。何以故。醉闷恍惚无所别故。五破净戒故。谓由睧醉一切戒品皆悉不护。智论云。能作破戒人故。六失定慧故。谓酒醉乱心昏正明慧。智论云。覆没智慧故。七开过患门故。谓由昏醉引一切诸烦恼业。智论云。不应嗔而嗔故。八种痴狂因故。谓现在酒痴令多生狂愚。智论云。种狂痴因缘也。九障圣道故。谓于诸道行皆不能修故。智论云。远离涅槃故。又如伏龙比丘醉伏吐地。虾蟇口边食吐。佛言。此人能伏毒龙。今乃不能伏虾蟇也。十堕恶道故。智论云。身坏命终堕恶道泥梨中。若得为人常当狂族。如是等种种过失故不应酤亦不自饮。又智论引颂云。酒失智觉相。身色渴而恶。智心动而乱。惭愧已被劫。失念增嗔心。失欢毁宗族 如是虽名饮实为饮死毒。不应嗔而嗔。不应笑而笑。不应哭而哭。不应打而打。不应语而语。与狂人无异。夺诸善功德。知愧者不饮。

第二释名者。令人昏醉名酒。货授与人曰酤。防止此患为戒。亦从所治为名。智论云。酒者能令人心动放逸。是名为酒。一切不应饮。是名不饮酒。解云。彼论就五戒故但防饮。

第三次第者。前四同声闻四重。此戒非彼故在第五。又五戒中此当第五不饮酒戒。但以饮唯损己一身。过未深故属下轻垢。酤损多人故今制重。又为菩萨二利之中利他为最。但乖益生已为非理。况乃成损故非所宜。是故未论自饮先制授他。

第四具缘成犯者。别缘有六缘。一是酒。二酒想。三酤意。四受得直。五授与酒。六前人领入手便犯。

第五阙缘者。阙初缘毕竟不知得重方便罪。以酢等于他非昏乱故。若后知生喜轻。生悔重。又若兼疑重方便。阙第二缘有三。一本迷总不犯。后知生喜重方便。生悔亦不犯。二转想轻方便。以有前心故。后知生悔轻。三疑亦重方便。后知生喜亦重方便。以阙少许心以成重故不喜生悔宜小轻。阙第三缘得一轻垢罪。如下文过与他五百生无等。阙第四缘有二义。一得重方便。以不得直不成酤故。二正犯大重。以施人酒罪过取直故。阙第五缘得重方便。以他强夺不成酤故。阙第六缘亦重方便。以前人不饮不成酤故。

第六轻重者。略就五位以明轻重。一约事。二约境。三约损。四约心。五约合辨。初中有四。一酒有醲醨。二酤有多少也。三时有长短。四期限有无。皆有轻重准可知。二约境者有七种。一酤与非人。二畜生。三无戒人。四五八戒人。五出家未受具戒人。六具戒人。七具菩萨戒人。皆前轻后重。又此中复有具前四位。轻重可知。三约损者有二。先约乖善有四种。一令他饮酒防修仁礼。二废修世善。三失二乘善。四乖修菩萨道。皆前轻后重可知。次明起恶亦有四种。一令他饮酒起诸烦恼。二造十恶业。三犯四重等。四作五逆等。皆前轻后重可知。四约心者有三种。一约三性心。二约三时心。三约三毒心。初善心犯者。谓为和诤等又愍其疲乏及寒等苦授酒应轻。二无记心犯者。谓心弱境强应次。三恶心犯者。谓作损害意为重。二约三时者。谓前三性心于初中后三时等有轻重可知。三约三毒者。有三单三双一合。谓贪轻嗔次痴重。初贪有二。一若贪不自济。恐命不存。暂作应轻。二资缘不阙贪利无厌故宜亦重。二嗔亦二。一以有嫌恨授与令昏痴称顺本心。二起上品嗔令造恶妨善以快本心。应前轻后重。三痴亦二。一自谓非重念言。此既水米所作。但令情不昏醉。理应无罪。是以常作不休。二见有胜德。谓将为得色得力能益众生。纵令饮有得无失。执此恶见自作教人。理应最重。二三双者。贪瞋轻贪痴次嗔痴重。一合最重。此上总有三三轻重可知。此上有共戒不共戒。准相可知。

第七犯得报者。谓如经中有三。初酒河地狱是酿酒家罪。二酒池地狱是酤酒家罪。三灌口地狱是饮酒人罪。又十轮经第四校量此罪颂曰。十压油轮罪。等彼一淫坊。置彼十淫坊。等一酒坊罪。置十酒坊罪。等彼一屠坊。置彼十屠坊。罪等王等一。

第八对治行者。菩萨思惟。我应以明慧正行授与众生。何容反与昏狂之饮令作大罪。甚为不可。略明十事应与众生。一我应授与世智令识尊卑礼或修孝义等行。二应令深信三宝修敬养等行。三应令明识善恶业果避罪修福。四应令知出世善业修出离行。五应令知二乘所有行果。六应令知大乘行果殊胜之相。七应令知菩萨地位分齐。谓十发趣等。八令知菩萨所应行行。谓应作不应作等。九令知佛果神力解脱不思议处。令知生欣欲等。十令知法界法门真俗平等无碍法。

第九通局者。初通。谓救众生命难等时。为药应开故。如杀盗等。又如末利夫人所作等。二局者。乃至一毛渧等起一念等皆有犯义故皆闭也。

第十释文中三分同前。初中先举过。二正制。三释意。初中二。先举犯位。谓自作教他俱成犯故。二辨犯法亦四种亦四释。一约位。谓自作为因。教他为缘。巧说其法同作为业。二约能。谓置麴米等为因。畜槽具等为缘。合和为法。常酤为业。三约所为。谓卖前因缘与他为因。自须往酤与他为缘。示他方法为法。令他作成为业。四约具。谓规利及酒为因。他求为缘。价直及斟量为法。授受成业。二一切酒下正制。依智论十五酒有三种。一穀酒。二菓酒。三药草木等酒。若乾若湿若清若浊不得酤。乃至一毛头等故云一切酒不得酤。三是酒下明释意。谓以酒是诸过患本能作一切重恶。能犯一切禁戒。无不由酒起。故云起罪缘。谓三十六失如智论十三说。二而菩萨下明所应行中。应生众生明达慧者。谓诸菩萨法尔皆应令诸众生明知俗谛因果差别。则通达真谛平等。一味胜慧成行断惑得果。何容反授昏狂之药令重颠倒。违理之甚故结重。文可知。

初篇说过戒第六

初制意者略有三意。一为坏信心故。菩萨理宜弘护三宝过恶扬善以生物信。何容说过。废黩信心乖利他行。故须深制也。二招重衅故。故谓初心菩萨岂免微失。理应赞其实德成自正行。而反以恶心苟求其短言陈彼过。自负重愆。故须制也。三背恩德故。谓由三宝恩及戒法防身。加成胜德当获大果。理宜粉骨碎身护持遗寄。而今反以恶言说其罪。背恩之甚。故须制也。

第二释名者。说在家出家菩萨僧尼罪过戒。然位居不足。谁免其失。故云罪过。非理唱陈故云说。防此业非故云戒。此则语。从所说为名。戒约所防受称。皆依主释。又说三宝长短。如经云云。

第三次第者。于此十戒中。初四同声闻四重。后四同瑜伽菩萨四重。中间更加酤酒说过。酤酒麁显故先辨。说过细隐故后论。

第四具缘成犯者有七缘。一是正境。如文四位。问此中何故制说小乘僧尼过耶。答俱是佛法相住持故。是自内众故。问何故不制说佛及法过。答以彼无过故。若无失而说则是谤。故属第十戒。修行之者劣位有失。易嫌说故制也。二作彼想。三作说过意。四对外人。五作外人想。六言彰了。七前人领解。故成犯也。

第五阙缘者。若阙初缘有五。一自四境相差皆重。二非境差说已毕竟不知是非境。约心重方便。三后知非境不喜。应得中方便。喜自不犯应轻。四带疑不知重方便。五后知轻方便。阙第二缘者。亦想疑二别。初中本迷后不知。及后知生怖。俱不犯轻方便。以说他众生过生自快心。非无失故。二后知生快得重方便。三转想后不知。及知已怖。俱重方便。四后知已快重方便。二疑中不知。及知已怖。俱重方便。知已快得重。虽阙小心而过重故。阙第三缘。不作说过意言错无犯。或正说法言次而论。或教诫门人。皆不犯。阙第四缘。自众来差毕竟不知。约心应重。后知喜不喜准得轻重二方便。疑亦同前可知。阙第五缘。想疑等准前可知。阙第六缘。疾疾语等言不彰了得重方便。阙第七缘。无人领解亦重方便可知。

第六轻重者略约六位。一约所说境。二约所对人。三约言辞。四约心念。五合辨。六约自他。初中有六。一见地上菩萨为物逆行。谓非而说。二见三贤菩萨及四果圣人微失而说。三说自和上阇梨之过。四说传法住持人过。五说同类净戒过。六说破戒人无戒人过。此六皆初重次轻应知。二约所对人者有五。一对国王大臣说其过。令彼舍信破坏三宝。二对外道恶人伺求过者说其罪过。增彼邪见诽谤佛法。三信心白衣说过坏其信心。上三位初重次中后下。四虽对自众而快意说得方便罪。五为众中举罪呵责及说向彼师令彼教诲等此不犯也。三约言辞者有二。一以极鄙恶言碜切而说。二以汎言而说。重轻可知。若作书与人等亦同犯。四约心者有三。初约恶心者有三。初约单。一以痴心谓说为德。不惧破戒等。二瞋心酬彼怨说已畅情等。三为贪利养为名闻故说他罪过令名利向己等。二约三双三单一合。竝准前。此上轻重可知。二约无记心。率尔轻心忘念而说亦犯非染污。三善心为调伏故等要具五德(云云)。捡取此则不犯。五约合辨者起上初心以上初言对上初人说上初境为最重。余次相合及非合皆有轻重应知。六约自他者。自己一说过患犹轻。教他劝人处处传说亦为重也。

第七犯得报者。说菩萨及僧尼罪过业道极重。如经中。入拔舌地狱耕其舌等云云。又如不思议光菩萨经中。饶财菩萨说贤天菩萨过故。九十一劫常堕淫女腹中。生生已弃之。为狐狼所食。一言之失苦恼如是。足为龟镜。

第八修治行者。诸菩萨常应赞叹一切众生所有功德。况于菩萨及内诸僧尼。是故常应欢喜赞叹三宝功德。已见众生少善即便赞说。诸法无行经云。若见破戒人不说其过恶。应当念彼人不久亦得道。涅槃经云。为彼众生全无善可赞。当念佛性之善而赞叹之。勿说其过以自污心(云云)。

第九通局者。若慈心举罪呵摈等。若因说彼恶行调伏等。若便王等力而方调伏等应不犯。反此乃起一念嫌心欲说等悉皆成犯。

第十释文者。三分同前。初举过正制中二。先自他二位说四位持戒人。谓初二持菩萨戒。后二持声闻戒。以俱是自佛法内众为人天福田故不合说过。经云。占匐华虽萎犹胜诸余花。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又经云。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是故彼犯犹不可轻。如牛虽死牛黄益人。破戒比丘犹能生于人天十种功德。如十轮经说。又大悲经中。诸出家人左手携男右手携女。从一酒家至一酒家。不出贤劫当般涅槃等。是故见有少许佛法所被之处皆应赞叹。二罪用说法四门释同前。一约能说者。一三毒染心为说过因。二罪为所求等为说过缘。三方便施设便他识过为说过法。四常以说过为业。二约所说者。一不正说其过。俱说彼罪过因。令此前人知彼有过。为罪过因也。二亦不正说过。而说彼造过之所为。亦令前怨领知过状故。为说过罪缘。三说其违犯净戒之法。不说其彼过。彼已知故。四说其处犯罪过之业。三合释者。一谓内有说心。二外遇恶缘境。三曾见过法。四陈说成业。四自他分可知。二辨应行中先简非。谓外道恶人通说佛法内人非住正法非修律仪行。又二乘人不信大乘故。亦说行大乘人言非法律。又此约菩萨。前约僧尼。如有威仪比丘等云云 二教正。谓菩萨闻此则应起悲心。不得起嗔嫌等心。俱应方便教化令止说过而生净信。此为作业故云常生等也。三违理结犯中。闻他说过忍不教劝。已为非理。况复闻已自更助说佛法中过。违害至深。是故结示重罪。

初篇自赞毁他戒第七

初制意者略由四意。一乖正行故。菩萨理宜密行内蕴赞扬他德揽曲向已推直与人。何容反扬自德非理毁他。失行之甚故须制也。二成大损故。谓自赞乃耗减善根。毁他便招罪业。三自赞坏他信心。毁他便不受化。四误累众生故。谓他人倣习失善成恶。损物之甚故宜制也。

第二释名者。谓无德自扬为赞。越过辱他为毁。又显扬己德为自赞。耻辱有德名毁他。防治此失故称为戒。

第三次第者。前戒依过而说。所患犹轻。今乃越过加毁。为失尤重。是故次后说也。亦是菩萨四波罗夷之中此居初故先辨也。

第四具缘成犯者具六缘。一正境谓自他。二起彼想。三作赞毁意。四为名利等。五正加毁赞。六前人领赞受毁便犯。

第五阙缘义者。阙初缘有五。一单自赞亦重。如善戒经说。彼云。菩萨若为贪利养故自赞身得犯菩萨戒住地。是名菩萨第五重法。楼戒经亦同此说。二单毁他亦重。如此文云。他受毁者犯重故。三毁张人王人及余趣来替等皆重。以俱正境故。四非情替后不知重方便。后知中方便。五自赞戒德错赞定等亦重。以俱是正境故。阙第二缘有二。一起余趣想及疑毁俱重。二起非情想轻方便。疑中方便。又本迷转想可知。于戒作定想赞等俱重。阙第三缘有二。一虽不作毁他意。然不护他过令他生恼重方便。二举罪呵啧等以慈心故不作毁意故不犯。或呵啧门徒等亦为生他信心故自赞若他生讥得方便。若生信则不犯。阙第四缘有三。一单名单利俱重等恭敬门徒等。理亦应重。二依慢心以无为得重方便。三为益众生理应不犯。仍须思量善巧。不得云我但作益生意无罪救。自谓不犯。然名闻微细难识。自贼坏行莫先于此。幸深自诫以存内德。阙第五缘言不明了等重方便。阙第六缘有二。一前人志强拒逆不受其毁。二虽自赞德无人信受故皆得重方便。

第六轻重者。于中有六。一约境。二约言。三约对。四约损。五约心。六约行。初中有二。先明所毁之境通有四。一人。二人。三人。四大众。别有七。一圣人。二贤人。三已师。四传法住持人。五凡诸有德人。六无德人。七非人畜生等。如次重轻可知。二自赞境有三。一实自破戒无德无惭无愧。二虽不破戒然无余道行。三有戒有行。此三如次前重后轻。二约言中亦二。先毁他中五。一毁德言过。二有德言无。三多德言少。四无罪言有。五少罪言多巧令他信。轻重可知。以上通别二境入此五中。次与非次轻重可知。二自赞中三。一自言得圣。二言具三学。三言具戒等一学。重轻可知。此三历于前三境若言得圣。三俱是大贼出佛藏经。若言具三学二位是贼。以第三非虚故。若言具戒等一位是贼。以后二非妄故。但初破戒者而自言戒净者。此望前二犹非极重。然圣教中名为大贼。况前二位甚为可畏故。善见论中有五种大贼。一者犯七聚自言清净。乃至五者从他闻法言自解也。然此自赞与毁他各有单轻双重。就双中有俱重非俱轻。次与非次轻重可知。三约所对人。一对一人。二对众人。三对大众。于此三处皆有现前毁不现前毁各有轻重。四不对余人。于此四处各有自赞毁他之轻重。复摄取分前二门通辨之复有轻重可知。四约损者有四。一由毁传法人令一方佛法不行。此罪最重。十轮经中广说可知。二毁一众令他坏信以增异见。三毁一德非传法人。但令他生苦恼。皆前重后轻可知。四自赞令他倣习。亦人有多少。为损有轻重。又有消自善根以成重罪可知。五约心者有四。一若为令他起信心故赞自毁他。是福非犯。二若由放逸无记心犯是犯非染污。三若于他人有爱恚犯。是染污非重。四为贪名闻利养恭敬。是重非轻。此第四中有三品。一若由烦恼现行非极勐利或发惭愧。是为下品。二虽或勐利亦无惭愧。未见为德。犹有中品。三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为功德。是名上品最重也。又此门中贪痴心犯为重。余心或轻及无犯等。余义准前应知。六约行者。佛法内人多约四位起行。谓三学及杂行。初约戒学者有二类。一矫异。谓虽不破戒性非质直。依邪思计现异威仪。眩耀世间以求名利。本无净心以求出离。然普抑余人无异威仪者悉为无德。此是沙门贼亦是威仪贼也。如迦叶经宝积经等说。二约浅识者。谓性非深智。恃己戒行将为出离。陵他乘急戒缓之众。闻诸法空便生恐怖。此是佛法怨贼也。出佛藏经。二约定学者亦二类。一约贪诳者。谓性乐名利久在山中。心少澄静现得定相。眩耀世人招大名闻。普抑余人无此相者悉以为非。此是阿兰若贼也。出花手经。又经云。纳衣在空闲自称阿兰若等。二约邪慢者。谓性非多闻依山习定。鬼神加令心念定。有见他不善觉知。即待此起慢。当招大名闻。陵蔑余人悉以为非伤害佛法。此是魔傥大贼也。起信论及花手经说。三约慧学者亦有二类。一约浅者。谓性少聪明诵学无次第。为名利冲心急预讲说。己见臆断非毁古今。唯求名利元无出意。恃自无行亦轻侮戒定。此是卖佛法贼。当招大苦。出花严经中魔业中也。二约深者。谓性少明辨。虽于二乘三藏文义少通。然犹未得佛意。既当传法唯赞名利以劝后学。非毁古今愿自独绝。恃此为德起慢陵人。但诵持法药而不灭病已负染愆。况更法中起病甚不可救奇哉。水中出火以何灭之。此是害佛法之贼。出佛藏十轮经。四约杂行者亦有二类。一约福行者。谓性非质直苟姦计共崇奇福。眩耀世人招引重嚫。意在以少呼多。用此活命。既遂其所求即恃此起慢。陵蔑余人无利养者。悉以苟非。利养既尔。名闻亦然。此是卖佛法贼。出迦叶经。二约余行者。谓性非慧悟。随学一法即便封着眩此所学以招名利。拨余所修皆非究竟。此亦愚人蠹害佛法贼也。此上略举四位。理实通一切行皆有诳伪。竝应准简。劝诸后学勿令自心坠中。即其宝积宝梁迦叶佛藏等经请读在心府。养菩提心方可为要耳。

第七得报者有三。初通论者。护国菩萨经云。菩萨有四种坠落之法。一者不恭敬他。二者背恩谄曲。三者多求利养名闻。四者诈善扬德。是为四种坠落之法。二别约毁他者。如谤佛经中。有十人毁谤一辩积法师。遂令当处佛法少分陵迟。此十人后堕地狱经无量劫受拔舌等苦。后多生无目。末后逢释迦佛。出家多时苦行竟无所得后便还落。乃至广说。三别约自赞。如扇提罗等五人。四人在林间坐。一人于聚落唱云。林中有罗汉还大得供养。后堕地狱备受众苦。出已为人。与本施主作担舆持秽器人等。乃至广如律文。

第八修治行者此有三义。一菩萨常自显己过令他闻知。不作一念覆藏之心。恐增长故虑难灭故。于己功德常不显说。不起一念耀己之心。恐耗损故虑不增故。二菩萨常应于他有情不见其恶唯见其善。是故忍恶于己。推善与人心恒清净。此为常行。问若自无恶而认若他无善而推。岂非谄曲而妄语耶。答自居不足。安得无失。谓无失者唯佛一人。以累尽故。又他无余善犹有佛性。即是真善。若意至此而认推者。非直无谄亦无妄语。而乃具发无量善根。令戒清净故为持也。三菩萨常应于名闻起处多利养处则不居之。以伤害故。论云。利养如霜雹。损功德苗故。又如毛绳。为损甚故。如法得之尚须远避。经云。利养交至远避三由旬外。况由赞毁非理得耶。是故菩萨理不应为。护国菩萨经云。有四种法应当弃舍。一者菩萨弃舍居家。二者既出家已不贪利养。三者离诸檀越。四者不惜身命。是为四法。应当弃舍。如是准也。

第九通局中有二。先通后局。言通者有三。先明自赞亦三。一赞自所行之法令他修学。二为令众生未信者生信。三已信者增长。若实有此益不杂贪慢自赞无犯。不赞有罪乖利益故。二明毁他亦三。一毁邪道令归正见。二毁执见令离着。三毁恶行令舍离。若不杂瞋慢应时有益毁他不犯。不毁有罪。三求名利有二。一为益众生。二求出世间真实名利故。此求不犯。不求有罪。如是准之。二局者。于上三位或总或别以缠相应心起念欲犯。虽未至重是则为犯。以是所害法故深须防护也。余义可知。

第十释文者。就第一举过正制中二。先举过亦二。初犯位。谓自作教他准前亦应有四。同前略故也。二犯相。四犯同前。亦同三释。略无自赞。理应具有四。一约能者。贪慢等为因。二名利等为缘。三巧设轨摸成自扬陵彼之则为法。四常作此事为业。二约所者。一不正赞毁但说彼因遂令自德显扬。他人被毁故云因也。二毁他种族等故云缘。自赞亦尔。三毁他所依法等故云法。四毁他所依业等故云业。自赞亦尔。三合辨者。一内因。二外境。三加毁。四成业。自赞亦尔。上来举过竟。准上此中合有第二正制文。应云一切不应自赞毁他。又略不具也。第三而菩萨下明所应行。亦是释上立制所由。谓佛故制不自赞毁他。以诸菩萨法合代他受于加毁。若不代受已乖菩萨行。况更自加毁。违害定诚深故结重科。文意如此。于中非理陵欺名加毁。令其耻报为辱。又菩萨为众生发菩提心。决令众生舍恶使尽。是故众生恶事是菩萨所有。以摄是已任故。已为众生修善根故。是故己善根并他有故。须与他也。第四若自扬下非理违犯并可知。

梵网经疏第三(终)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四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撰

初篇故悭戒第八

初制意者。初檀为万行首故。摄六度故。是舍悭成施。略由十意。如华严经十行品中初欢喜行云。此菩萨为大施主。悉能舍离一切所有。等心惠施一切众生。施已无悔。不望果报。不求名誉。不求生胜处。不求利养。言十者。一但欲救护一切众生。二欲摄取一切众生。三欲饶益一切众生。四欲学一切诸佛本行。五欲正心忆念诸佛本行。六欲清净诸佛本行。七欲受持诸佛本行。八欲显现诸佛本行。九欲广说诸佛本行。十欲令一切众生离苦得涅槃乐。是为十。由此当知菩萨理无不施之行。

二释名者。悋惜财法不济所求称曰故悭。戒防此失。依主立名。

三次第者。前赞毁自他以求名利。望未得之财追求时过。今约已得属己悭悋不舍财。贮畜时过。前麁此细。义次第故来也。

四具缘成犯者。然此戒中犯有四处。一自悭。二教他。三随喜。四赞悭。今且约自辨具缘。余三准之。自具六缘成。一自有财法。二乞者现前。三具前二想。四起悭恶心。五对缘正违。六前人空回故。

五阙缘义者。且阙初缘有三义。一若彼全无一针一草可施与者。应以善言深心垂泪慰谢乞者。仍作是念。我今薄福不能果遂众生所愿。是我罪咎。我当精勤修行令愿成满即如言勤勇。是谓不犯。二若恃自无物慢心不谢而无愧悔。应得小罪。三若为乞人不信其无频频抑索。遂起嫌心即犯中罪。若便起嗔即犯后瞋戒。法施亦同。次阙第二缘有四义。一无乞不犯。二自有财等。见贪苦人彼不能乞或羞不乞。而不施与亦犯。三自有财。见同修行者乏少衣食废修正行。彼人俭己而不求索不与犯。四先贮多财。虽无乞者而不舍施福田故。此后三位皆得方便罪。非正犯重故。阙第三缘有二。先谓上二位各有想疑二别。想不犯。疑犯方便。并可准之。阙第四缘有二。若以悲心调伏彼故不与无犯。若无记心犯方便可知。次阙第五缘有四。初许与不与犯重。二许多与小。三许胜与劣。四违时后与。后三俱方便。次阙第六缘有二。一若不空回无犯。二若虽空不回意犹未绝犯方便。

第六轻重者有五。一约物。二约田。三约损。四约心。五合释。初中财法无畏。财施有三。谓外内俱。就外财中通说有十。一食等。二药等。三衣等。四财等。五畜生等。六奴婢。七名闻。八王位。九妻妾。十男女。皆前前不与应重。后后不与应轻。二内身中有五。一暂请驱使。二取发抓等。三将作奴婢。四取支节血完。五全取身命。前前不与皆重。后后不与皆轻。二法施中三。一世法。二二乘法。三菩萨道法。三无畏施亦三。一舍恶。二舍苦。三救命。上二位皆亦前前不与而轻。后后不与为重可知。二约田有四。一恩田谓父母师主等。二德田谓三宝等。三悲田谓饥穷众生等。四苦田谓困厄众生等。皆前前不与为重。后后不与应轻。三约损者。于上四境各有二种。一由不给济令彼命尽。二命虽不尽令大苦恼等。皆有前重后轻可知。四约心者亦有三毒单双一合等。准上知之。又悭有三品。如卢至长者等最重。其中下可知。五约合辨者。或于劣物起上悭对胜境为最重。或于胜物对劣境起下悭应轻。余句并准之。

第七得报者略辨十种。一生饿鬼中。如目连母等。二或余趣受苦。如疥癞野干。乃至无一毛可以覆身等。三于人中受贫穷苦困。四耗减损减宿世善根。五失于菩萨檀波罗密。六由悭法世世常受愚痴。善生经云。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七由匿法眼恒无眼目。八由不施无畏生生常怀恐怖无暂安稳。九恒为怨家而得其便。十令三檀六度俱不成。余如别说。

第八治行者略显十种。一思惟己身及以财物皆是无常磨灭之法。一旦废坏非惜能留。是故悭惜都无所益。二况此并是王贼水火恶子等分。彼既未侵速应舍施置坚牢藏令永属己。三若悭不施则种世世贫穷之业以随自身。四又由我先世不串习施故今有财悭而不能施。若我今者不励力施。此习不破更增长能障大施故。我今应励意违悭而行惠施。五又若自贫乏恐不存济。而悭不施则当思惟。贫是施障。为破此障。应当忍苦励力行施。我因宿业曾受种种饥渴等苦。不能饶益于一众生。今我行施得饶益他。设受众苦乃至殒命而终不令乞者空回。况当犹有余菜叶等可以活命。是故应当忍此贫苦而行布施。六若于身命及所重财而不能舍即当思惟。我于三界大师前发大菩提心时。一切内外皆已舍讫。如何今乃违本誓孤负众生。七又使令我犯菩萨波罗夷罪。则为欺诳十方诸佛。甚为不可。八我今舍此不坚固物臭秽之身。今我当得清净法身坚固之法。此既益我。若不行施则失大利。九此身及财是虚妄物。尚不舍满众生愿。何能当以无上菩提饶益众生。十我当观察一切法空无我我所。而今于此虚妄身财悭悋不舍。何能证入平等法性。思惟如是十种对治。于诸悭悋无不能舍。具如华严智论瑜伽等说。

第九通局者。依瑜伽第三十九。略有三十种不施无犯。一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非安乐非利益。皆不施与。二若有来求为伴侣。欲作非理逼迫损害诳惑于他。便不以身而施于彼。三若诸菩萨于行施意乐清净。见有无量利众生事正现在前。设有来求自身支节。不应施与。四若魔众而怀恼乱心。现前来乞身分支节。不应施与。以心念彼当获上品过罪反损害故。五或有众生痴狂心乱。来求菩萨身分支节。不应施与。六若有众生或为自害或为害他。来求毒药火刀酒等物。不应施与。七不以他物如同意物而行惠施。八不行媒婚以他妻妾而行布施。九不以有虫饮食等物而行布施。十若有众生来求种种能引戏乐能引无义之物。不应施与。以令彼多行憍逸恶行。身坏之后堕诸恶趣。十一终不施人捕猎等物。十二或有众生将欲杀害。终不施与。十三若有来求罩罗且弶。为害众生及为习学。皆不施与。十四若有怨家来求雠隙。为欲呵骂缚录杀害夺财治罚。终不施与。以要言之。一切逼迫损害众生戏乐等具皆不施与。十五若有病者来求非量非宜饮食。亦不施与。十六若有众生食饱满已性多馋嗜。数复来求珍妙饮食。亦不施与。十七若有来求父母师长。定不施与。十八又诸菩萨于自妻子奴婢僕使亲戚眷属。若不先以正言晓喻令其欢喜。终不强逼令其忧恼施来求者。十九虽复先以正言晓喻令其欢喜生乐欲心。而不施怨家恶友药刃罗刹等。二十若有上品逼恼众生乐行种种暴恶业者。来求王位终不施与。若彼恶人先居王位。菩萨有力尚应废黜。况当施与。二十一又诸菩萨终不侵夺父母妻子奴婢僕从使亲戚眷属所有财物持用布施。二十二亦不逼恼父母妻子奴婢僕使亲戚眷属以所施物施来求。二十三不以非法不以率暴。亦不逼迫损害于他而行惠施。二十四又诸菩萨若在诸佛圣教出家。终不违越所有学处而行惠施。二十五又诸菩萨于来求者终不施与不合仪物。谓施出家者残宿饮食等。或诸便秽洟唾吐脓血不净所杂所染。又不告白不令觉知如弃舍法施麋食等。谓不食葱者施以葱杂葱染饮食。不食肉者施以肉杂肉染饮食。不饮酒者施以酒杂酒染饮食。如是等皆不施与。二十六又诸菩萨终不口授求过外道所有正法。二十七亦不施彼所写经典。二十八知性多贪求欲衒卖经卷等者。亦不施与。二十九知欲秘藏亦不施与。三十不求胜智亦不施与。又云如上所说诸不施者。菩萨不忍直言我不施汝。要当方便晓喻发遣。诸菩萨所畜一切资财具等物。为作净施故先以舍与十方诸佛菩萨。如苾刍作净施法。若观来求者施时。称理应作是念。诸佛菩萨无有少物于诸众生而不施者。如是知已取物施之。若观施时不称正理。即应念先作净施法。告言。此物是他所有。不获施汝。耎言晓喻方便发遣。又十住论。虽若新学菩萨有人来求头目等。而未能施者。应说偈颂云。我初发道心。善根未成熟。愿我速成就。后必当相与(更勘论文)。二局者。但自审观有少恼心即当施与。不尔便犯。若约秘密。菩萨应极悭。谓乞戒浮囊纤尘不与。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等。

第十释文者亦有四。一明犯位。谓自作教他如前释。二举过正制中二。先举过。谓悭因缘法业亦四释。同前可知。二而菩萨见已下明正制。谓制施贫乞。但世人贫有二种。一财贫。二法贫。故云一切贫也。菩萨施此二事故云一切给与。三而菩萨以恶下违制成犯。谓恶心者。悭结不破。亦是违戾不施。通余烦恼。瞋心者。忿怒乞人而不施与也。此是不施之心下明所不施物。先财后法。乃至不施等者。举小咒多。一叶草尚不与。况多。又就下最极为言故云乃至一草等也。法中一尘者。意明极少。非谓法门中而有微尘。此顺西方语法。如能断金刚般若经中。无少法者。梵本名无微尘法也。而反骂辱者明极重之相。惜草叶而起重瞋。发恶言而兴骂辱故宜重也。此具三业可知。四结示罪名可知。

初篇故瞋戒第九

初制意者略由十意。一惑中最重莫先此故。二亦成业道恶趣因故。三烧灭宿世诸善根故。四能结大怨累劫难解故。五由此能害诸众生故。六乃至能作无间罪故。七能障菩萨忍波罗密故。八害诸菩萨大悲心故。九令所化众生皆舍离故。十具足成就百千障故。华严经广引。又云。我不见有一恶法出过菩萨一瞋心者。而损既甚故须制也。

第二释名者。谓于违境起损害心。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第三次第者。前悭贪次瞋恚故来也。

第四具缘者。一有对违境。二起彼想。三不禁心。四起嗔便犯。此约心。若通身口更加打骂。五缘便犯。若取至极更加前人来谢瞋犹不解。六缘方犯。

第五阙缘者。阙初缘者有三。谓有情相差。若非情相差。若情非情相差。若望心或俱重。直对身口有轻。次阙第二缘亦有三。谓本迷转想及疑。约心俱重。身口有轻可知。阙第三缘有二。一谓常勤修治失念应轻方便。二不勤修治应重方便。次阙第四缘有三。谓下中上若起下嗔心即便生悔轻方便。二起下瞋不生悔重方便。三起中瞋即生悔重方便。余并入重可知。若望身语。阙打骂重方便。反此便重。若望极说。更他忏悔自生悔重方便。反此成重。

第六轻重者。略约五位辨。一约境。二约因事。三约惑相。四约成损。五合辨。初中瞋境略十种。一贤圣二。二师。三父母。四传法人。五众僧。六俗人。七己弟子男女。八奴婢。九畜生。十非情。望戒俱重。望业道皆前重后轻。二约因事者。略因十事起瞋。一违己见解。二违己情欲。三侵己名利。四损己眷属。五无辜致骂。六枉被打缚。七刀解支节。八将断其命。九害其父母。十毁灭三宝。因此十事起瞋。皆前重后轻。三约惑相亦辨十种。一念动起瞋颜无异色。二颜色反异。三举身战动。四兼或打骂。五于上所起暂起即悔。六经宿方悔。七多时不舍。八前人暂谢悔即解。九前人多时求悔方解。十多时求悔亦不解。皆前轻后重可知。四约损者亦略显十种。一因瞋他令他舍佛法。二更发恶骂。三打棒系缚。四损他财物。五解他支节。六断他命根。七害己亲属。八永舍三宝。九烧寺害僧。十作诸逆罪。皆前轻后重。五合辨者亦显十位。谓于前四内于尊境因小事起重瞋作大损为最重。余如次相合。及非次等各有轻重。准思可知见。

第七得报者略显十种。一瞋恚得十罪。如智论。二由瞋故入八大地狱。如善戒经第一卷说。三亦堕饿鬼畜生。华严经云。瞋恚罪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下者饿鬼。此上是报果。四等流果者。经云。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人他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他所恼害。五增上果者约依报。对法论第七由瞋故令果味辛苦。六身常丑陋人不喜见。七失上界禅乐。八乖二乘解脱。九害菩萨二利行。十失菩萨五位处。可知。

第八修治行者。略辨思惟十种对治令瞋不起。一思惟。一切众生从无始已来。未曾不为我父母亲眷及和上尊长等。是故但应生慈心孝心。何得有嗔而加打骂。二思惟无常。瑜伽云。彼诸有情若生若长一一皆是无常死法。极报怨者谓断彼命。是诸众生命念念断。智者何缘复欲更断。如是生死无常法诸有情上其有。智者上不应起有染浊心。况当以手块杖加害。何况一切永断其命。是故于诸怨害悉能忍受。三思惟苦。瑜伽云。又自他身一切皆用性苦为体。彼无知故于我身中性苦体上重增其苦。我既有知。何我于彼性苦体上重加其苦。又诸有情大兴盛者尚为三苦常所随逐。况衰损者。我今于此应勤方便令离众苦。不应于彼重加其苦。四思业缘。谓我今无过横加打骂。必由宿缘业。若不尔者。岂有苦报无因而生。既定是自业。不应瞋他。资粮论偈云。打骂恐杀缚。终不怨责他。皆是我自罪。业报故来现。五思苦增多。谓由我往昔苦恼害他故招此苦恼。今我不忍则更种当来大苦因缘。若我不舍此苦因者。则为于己自作非爱。则为己自生结缚。自兴怨害。非是于他。六思愍愚。智论中。若被酒醉人及鬼着打骂。即不嗔之。众生亦尔。无明酒醉烦恼鬼着为之驱使不得自在。故不应嗔。但作是念。此烦恼过非众生咎。我当勤求菩提为诸众生治烦恼病要令永差。七复自思惟。我不生净土无恼之处。既在此秽土。法应受恼。但应调伏自心以求出离。不应嗔彼。如入棘林。法应被刺但求免出不应嗔刺。八复由思惟。我自发菩提心为一切众生荷负重担。设地狱苦尚为他受。况此小苦遂违本誓而不能忍。若我不忍则自不调伏。何能令他舍诸烦恼。故不应嗔。九复更思惟。我今修学诸菩萨行。菩萨行中忍行为最。持戒苦行不能及。此行要由恼害方成。若无彼恼我行不成。彼人施我大行。应复愧谢。若不惭谢亦负深愆。何乃背恩反嗔恼。甚为不可。经云。提婆达多为大善知识。斯之谓也。十复更思惟因无性。经云。由手刀杖及以我身故得成打。我今不应横瞋于他。解云。由彼成打则瞋彼者。亦由我有打。何不自嗔。又打从缘起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则毕竟空。能打所打既无所有。忍尚不立。何得瞋。法句经云。知瞋等阳炎。忍亦无所忍。思益经偈云。身怨及刀杖。皆从四大起。于地水火风。未曾有伤损。设节节解身。其心常不动。知心不在内。亦复不生外。诸法念念灭。其性常不立。于中无骂辱。亦无有恭敬。

第九通局者。余戒皆有开通。此戒独无者。以瞋障道过深故。若常修对治。但违境过失念。准瑜伽。不犯。更无开处。若据秘密。梁论中菩萨亦起嗔。以呵诸烦恼故。

第十释文者。四义同前。一举过。二正制。三违犯。四结罪。初中自他别举。复通四位。因缘法业四释同前。二而菩萨下明正制中。先明利他行。谓令生无瞋善根故云无诤事。又令善根中无瞋恚斗诤之事故。常生悲心者。因益生之心。谓以大悲愍念如己。何容起瞋。三而反下明违犯中三。一明瞋境。谓情与非情二境也。二明嗔业用。谓骂发口业。打发身业。不息发意业。三前人下明嗔深重。谓结恨难舍故云不解也。四结罪可知。

初篇谤三宝戒第十

初制意者略由十意。一业道尤重无过此故。二烧灭善根悉无余故。三背恩德恶中极故。四破坏信心灭法眼故。五于善行中若小若大悉不成故。六入于外道邪见网故。七为大邪见断善根故。八作诸众生恶知识故。九断三宝种由此见故。十令自他成阿鼻业故。是故制也。

第二释名者。胜德可珍故称三宝。非理尘黩故名为谤。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第三次第者。前嗔次邪见故来也。

第四具缘有五。一对人众。二三宝境。三起彼三想。四作邪见。五发谤言便犯。

第五阙缘者。阙初缘非情差重方便。阙第二缘以非三宝境得重方便。阙第三缘本迷无犯。转想及疑皆得方便。阙第四缘不破见故得重方便。阙第五缘者言未发或异言故皆重方便。

第六轻重者有六。一约所对。二约所谤。三约能谤。四约所损。五合辨。六自他。初中对一人二人多人大众。前轻后重。二约所谤中。三宝有三。谓住持并别相及同体。或一二三各如次前轻后重。三约能谤。谓心有三品。下中上。言有麁细及中。轻重可知。四约所损有五。一由此谤故令多发菩提心人于不定者生退失。二令已信者生退。三未信者不信。四未邪见者生邪见。五已邪见者生坚执。皆前重后轻。五合辨者。对大众谤胜境上邪见发麁言成大损为最重。余如次及交络皆有轻重。可准知。六自他者。一自二他三俱。皆前轻后重可知。

第七得报者。诽谤三宝罪同五逆堕阿鼻地狱。如大品经泥梨品说。又如威仪法师谤大乘堕地狱经多劫后。生人中常盲无目。如诸法无行经等说。又如郁头蓝弗当在地狱等。又智论邪见得十罪(捡录)。

第八治行者。信慧相导于三宝境深忍。净信坚固不坏。宁舍身命经百千劫终不生于一念疑等。以智分别天上人中世出世间唯此为最。是故信心一向决定。

第九通局者。无谤心疾疾语。为众生令调伏。应无犯。余总无开可知。若约秘密破相言非。须出所由。勿使他疑。可知也。

第十释文者。四义同前。一举过。二正制。三违犯。四结罪。初中先能谤人谓自他也。因缘法业是所用。谤法四释同前。类彼释此可知。二而菩萨下明正制。于中先法后喻。前中具二种人。一外道谓邪见故。二恶人谓内外俱无信故。一言谤者明所闻少也。三百鉾刺心者明痛切多也。问华严经云。菩萨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云何此中乃云如鉾刺心。答四类众生。一闻毁佛生喜。以邪见故。二无喜无忧。以佛法外人故。三闻已生痛。以是初心弟子故。四闻已无忧无喜。以是不退菩萨故。知佛功德不可毁故。毁所不到故。彼经据不退位。此文约初心。故不同也。若是初心强同后位而不复痛者。是愚恶人顺本恶见忍受此事故不可也。问诸法皆空。何须强痛。答真空不坏缘起业果。是故尊卑宛然。若坏此为空。是恶取空外道见也。如涅槃经五百婆罗门谤云。一切皆空。何处更有佛菩提等。由此谤故王杀彼类得福无罪。汝今岂欲同彼类耶。三况口自下明违犯。于中举轻况重。谓闻一言尚生此痛举轻也。况自谤为况重也。不信不孝是谤因也。四而反更下正成违犯。谓助前二种人以成谤事。下结示罪名。上来十重竟。

自下第三结劝修学。于中四。一结劝防深。二明犯损劝持。三持同三世。四结略指广。初中善学诸人者。此有二义。一谓此诸人是善学戒者。二是学善之者。告此诸人谓大众也。又是当来学菩萨道者也。是菩萨下结数及名。应当下诚言诫勗。于中有二重意。一谓一戒中尚不应犯微尘计。况全犯一戒。尘者明少分也。如俗云。臣于国无尘露之功等。又释。如护浮囊微尘不犯等。二于十戒不应犯一。况具犯十。二若犯者下明犯有失。于中有二。先明失十大利。后明得三涂大损。前中一失大心。谓犯此十重现此身上不任发菩提心。以违本誓愿非法器故。二失王位。谓得小王位由菩萨戒为因。因亡故失果也。三转轮王位亦尔。四失比丘者。谓犯此戒应入地狱。定不得为人作比丘。又由犯重现在不成比丘用故云失也。五比丘尼亦尔。上来四位失通凡小位。自下五种失大乘位。于中四位是因位。谓三贤十圣一位是果位。于中有二。一法身果。谓果位之性名为佛性。二报身果。妙行所成名为妙果。常住之言通此二处。犯此十重如此等位皆不复成。故云一切皆失。二堕三恶下明由犯此戒或入地狱饿鬼畜生也。二劫三劫者。由犯时有轻重。如前说。是人于彼三种趣中。随其所应劫数此彼二三不定。不闻父母等名者。明二亲是慈育之深。三宝是救护之极。在彼受苦不闻此名明无救也。又释。虽出恶趣然生边地下贱。二三劫中不闻二亲三宝名等。文通二释可知。以是不应一一犯者。总结劝持。三汝等下诫同三世学。谓有二意。一三世菩萨同学此戒。二一一菩萨于中此三位应学此戒。四是十戒下结略指广。此经广本中有八万威仪品。于中广说此十戒相。上来总释初篇十重竟。

轻垢罪篇第二

将释此篇略作八门。一制意。二辨名。三数类。四具轻重。五含多。六遮性。七麁细。八释文。

初制意者。诸佛何故制此轻戒。谓一为护世间起讥嫌故。二光显菩萨出世道故。三微细情尘悉制断故。四调伏三业制三毒故。五方便远护十重戒故。六增长菩萨三聚戒故。余如下释文处说。

二辨名者。轻垢者简前重戒。是以名轻。简异无犯故亦名垢。又释。黩污清净行名垢。体非重过称轻。善戒地持轻戒总名突吉罗。瑜伽翻为恶作。谓作非顺理故名恶作。又作具过恶故名作。亦有恶说。即语过也。善生经名失意罪。谓忘念所作乖于本志故名失意也。

三数类者通论此篇。此篇类有十。一若依瑜伽。有四十四种轻戒。二若依地持善戒经。虽有少增减大同瑜伽。已上多分是出家戒相。三依菩萨内戒经。四十二种。四依善生经。除六重外别有二十八。五依方等经。除二十四种戒外别更有五五二十五种。制不应作。已上多分是在家戒。六依此经。大数有四十八种。七若寻此文细内。或有一戒中有多种戒。总论向将百种。已上通道俗戒。八或八万种如下文列。八万威仪品中说九或十万种。如梁论引毗奈耶瞿沙罗经说。菩萨戒有十万种差别。十戒尘沙如智论中。略有八万广有尘沙等数。如是等皆此类也。

四轻重者。此四十八种中几唯是轻几带于重。谓六戒带重。所余反此。谓一国使杀生戒。于中为使故入此篇。杀生故带重罪。二放火焚烧戒中。焚烧故入此篇。随所损物故为重。三依官强乞戒中。恃官势入此篇。强取物犯盗戒。四为主戒中。为主失仪入此篇。损三宝物故宜犯重。五违禁行非戒中。以诈现亲附等故入此篇。自身谤三宝故入重收。又杀盗故犯重。六斋三长月作非故入此篇收。杀生故重。六畜作非法戒中。轻称小斗等入此篇收。取人财物等是犯重。

五多小者。几唯一戒几具多戒。谓有十戒一具多戒。一于贩卖戒中有三戒。一卖良人。二卖奴畜。三卖棺木等。二不能救生戒中有二戒。一救生勉杀。二已日讲法以救亡苦。三于轻新求学戒中亦二戒。一受戒仪式。二法师倚恃不为答问戒。四于恶伎损生戒中有六戒。一卖男女色。二自手作食自磨自舂。三占相解梦。四咒术工巧。五调鹰法。六合毒药。五于违禁行非戒中有四戒。一密谤三宝。二为媒婚。三斋月杀生。四心及偷盗。六于畜作非法戒中有六戒。一畜刀箭等。二轻称小斗。三因势取物。四害心系缚。五破坏成功。六养猫狸。七于观听作恶戒中有五戒。一不得看斗。二不得听乐等声。三不得博戏。四不得作卜。五不得作贼使八故入难处戒中有三戒。一头陀。二布萨。三坐。夏冬令如法不入难处等。九于应讲大乘戒中有二戒。一教他建立塔寺处。二教灾厄时讲大乘。十于受戒乖仪戒中有二戒。一受戒仪二不礼俗。上来十内散说三十五种。又前门中六戒内各有所含重戒。亦各具二戒也。所余三十二戒各唯一种。是故总有七十九戒应知。

第六遮性者。于此四十八中几是遮戒几是性戒。

第七麁细者。于此戒中几麁妨身语。几细防意业。又几是麁防恶业。几细防惑障。此上二门并随文应知。

第八释文者。于此篇内文别有三。初结前生后。二正显戒相。三结劝修学。初中先结前。已说十重之戒。后生后。当说三十八种轻。就第二正显戒相中。四十八戒或摄为五段。谓四十二九各指本品故。或散为四十八章。如文当知。释文分为五段。初三十各一后二九各一故有五也。

轻慢师长戒第一

将释此戒略作八门。一制意。二次第。三释名。四具缘。五阙缘。六轻重。七通塞。八释文。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谦卑敬养一切众生。况于师长辄有轻慢。违行之甚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既创得戒。理须从师受教。若怀轻慢教授无由。故须先制。以随戒广行。赖此而易立故。

三释名者。于师及长心轻身慢。戒防此失。从所离为名。

四具缘者具四缘。一是师是长是德人。二知是师等。三故起轻慢。四身不敬养。故结犯。

五阙缘者。阙初二缘并有小罪。以于一切含灵皆须敬故。阙第三缘得中罪。以于师长身心不敬故。阙第四缘得上罪。以于师长起轻慢心故。

第六轻重有四种。一约境有三品。一于二师最重。二于长支次。三于同类。于此三境犯上中下三罪可知。二约心亦三品。谓一以嫌恨心恚恼心犯上品。二无嫌恨等但由骄慢痴心是中品。三懈怠忘念是下品。三约对以此三心对前三境如次。绮互轻重可知。四约事亦三品。一不能卖身等。二不如法敬养。三不迎送礼拜。下中上三罪可知之。

第七通塞者。谓一闇夜不识。二若睡眠他作觉相。三若重病。四若病新差无力。五若在坐说法。六若正听法护说法者心。皆不犯如瑜伽戒说。

第八释文者有三句。初明受得戒。二既得下示行劝持。亦是前为受戒。此为随行。三若不尔下故违结犯。初中二。先明应受戒位。略举三位。一国王是粟散等。二论王金银铜铁。三百官通诸文武等。此三贵位。于诸众生皆能损益。若不受戒幽灵不护。何以统御群生。故言应先受菩萨戒。二一切下明受戒利益。上顺圣意。诸佛欢喜。下协群灵得鬼守护令其身无灾厄。职位为长存。第二示行令持中亦二。初顺显应行。二而菩萨下违失。显非前中三。初起重心。二见尊人。三设敬仪。初中有二心。谓报恩敬养仰从尊命为孝顺。恭敬有三。一给侍。二迎送。三礼拜。然此二心亦是菩萨常所行行也。二尊人略是六种人。一上座是众中上首。二和上亦邬波陀耶。此云亲教师也。然有三种。一十戒和上。二具戒和上。三菩萨戒和上。即诸佛是也。今此约前二。说三阿阇梨者。此云轨范之师。谓教授法则故名也。然有六种。一十戒阿阇梨。二大戒羯磨。三威仪教授。四受业五依止。六授菩萨戒。四大同学者。谓同于一师学菩萨藏年夏先己之类也。五同见。六同行。谓同见大乘菩萨藏法。同行菩萨所行行等。初即同解。后即同行。此二通同师不同师。但同此业俱是所重。又释亦通小乘解行之人。悉是所重。以亦同是佛法内故。三设敬仪中有三。若病应起。若无力应承迎。若健时应礼拜。又释初起次迎后礼。二而菩萨下违失。显非中二。初举失。谓憍慢翻前恭敬心也。痴翻孝顺心。于师不孝。于长不敬。或前二通。又于上不敬曰憍。于等自大名慢。具作前二名痴。此是违行之心。不起来迎等者。是违行之相。一一有二种。一于前六位一一人所各不如法供等。二于彼人所设一一供事各不如法等。俱供养有三种。一恭敬供养。谓迎礼等。二事供养。谓香华等。三行供养。谓如说修行等。于此三种并皆须具。下显敬仪中。若设贫穷无财供者终无开许故。今戒自卖身。此通在家及出家位。卖国城约王位。所统名国。所据曰城。卖男女者是本誓愿之男女故。卖时无失。又是菩萨重人重行。情至深故破此恩爱终非同愿男女亦破情向法也。此二位约在家人。七宝约轮王位。有二义。一是金轮等七。一轮。二玉女。三马宝。四马宝。五珠宝。六主兵臣宝。七主藏臣宝菩萨皆悉布施。非是所卖。二约余七宝。一金二银三瑠璃四颇梨五赤珠六车渠七马瑙。百物是通一切诸所有等。此中七宝。百物有二义。一是所卖同上男女。二是供具。谓以此等供彼所须。故云而供给之。第三若不尔下故违结犯。谓违前敬仪。是故结犯可知之。

饮酒戒第二

初制意者酒为惛狂之药。重过由此而生。智论有三十六失。多论能造四逆。唯除破僧。为过之甚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即显外仪不敬。今则内无惛乱故次明也。

三释名者亦从所妨立名。

四具缘者。一是酒。二起彼想。三无重病。四饮便犯。问小乘律饮酒不通想疑。此中何故有彼想耶。答以酒为过源故。彼不通错等。今据缘成故具想也。是故文云若佛子故饮酒。既云故饮明知。不故即非正犯。

五阙缘者。阙初缘得小罪。以起想等故。阙第二缘中罪。以境是实故。若阙三四无罪可知。

第六轻重者有三。若约境。醨等应轻醲酒应重。二约心。若轻病无贪亦犯应轻。反此应重。三约事。即引生小益即便同饮是犯应轻。反此亦重。

七通塞者。若为救生命难等即酒饮无犯。如末利夫人等。又救彼无间业同饮劝彼息麁重业。理亦无犯。反此所作一切皆犯。

八释文者亦四。初标酒重过。二若自下释成重。三不得教人下正制所重。四若故下故违结犯。初中言酒过无量者。智论三十六种是略显应具列之。四分律第十五佛语阿难。凡饮酒有十过失。何等十。一者颜色恶。二者劣力。三者眼视不明。四者现瞋恚想。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斗讼。八者无好名称恶名流布。九者智慧减少。十者身坏命终堕恶道。又如娑伽陀比丘先时能伏毒龙。后由饮酒不能伏虾蟇等。又大爱道比丘尼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尝酒。不得嗅酒。不得鬻酒。不得以酒饮人。不得言有疾欺饮药酒。不得至酒家。不得与酒客共语。夫酒为毒药。酒为毒水。酒为毒气。众失之源众恶本。残贤毁圣败乱道德。轻毁致灾立祸根本。四大枯朽去福就罪靡不由之。宁饮洋铜不饮酒味。所以者何酒令人失志迷乱颠狂。令人不觉入泥梨中。是故防酒耳。余失如智论说。二释成中二。先举轻。五百世无手。杜顺禅师释云。以俱是脚故云无手。即畜生是。二况自饮者况重也。三正制中亦先举他后况自。前中一切众生者。通畜生等亦不令饮。以失利他故四。故违结犯可知。

食肉戒第三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舍自身肉。以济物命。何容反食众生之肉。违害之甚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离惛乱之饮。今离损命之食。次第故也。

三释名者。非理食噉众生身分名为食肉。戒防此失从用立名。

四具四缘。一是肉以非肉无犯故。二是他肉以食自肉无正犯故。三起肉想。以错误无犯故。四入口便犯。以不食无失故。

五阙缘可知。

六轻重者有四。一约境。二约情。三合辨。四约惑。初境中有四。一畜产胎衣是无命肉。二自死肉。三三净肉。四知断命等。约戒皆犯。业道如次。各前轻后重 二约情亦三。一重病充药。二饥荒济命。三放逸常食。亦俱犯戒。业道准知 三合辨者。以后配前如次。及交络轻重准知 四约惑者三毒准知。

七通塞者。约自。一向塞而无通。约化众生心。有令发菩提心缘。虽未见文准亦应通。

八释文者三句。初举犯。二正制。三结罪。正制中二。先标制。一切肉者通四生之身分。二断大慈下释成制意以有三失故。初断悲乖化失。涅槃云。夫食肉者断大慈大悲之种。此则食肉违害大悲性种失自利也。众生见舍失利他。又初乖化因后失化果。又云。畜生见食肉人头上有血光。念云。我身有肉。彼人食肉。彼若得我要当食我。我遂怕怖而走。捡入楞伽涅槃央屈经等云云。又如一切智光明仙人不食肉因缘经中广显食肉之失。彼仙人即是弥勒菩萨。当来成佛。制食肉犯重。具如彼说。二一切菩萨下违行非人失。谓凡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理应舍自身命以救众生。何有反食众生之肉。故不应也。三食肉得无量下罪业非轻失。谓依智论。食肉得杀生罪。以见杀生忍可故。又如说。肉非自然生。皆由断命得。若人不断肉。是即劫命贼。第三结罪可知。

食五辛戒第四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香洁自居。反食薰秽。臭气熢[火*孛]令贤圣天神舍而不近。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食有命之身分。今则犯无命之薰悖故次第也。

三释名者。臭秽薰则为辛。数类差别而为五。非理喰噉为食。防止此弊为戒。亦功能立名。

四具四缘。一是五辛。二起彼想。三无开缘。谓重病及度生等。四食已便犯。

五阙缘可准。

六轻重者。约境气有浓澹。约心情有贪厌。约事缘有损益。并有轻重可知。

七通塞者。谓自重病及救多生有利益安乐等缘。理应是通。余皆塞也。

八释文中有三。初总制。二大蒜下别制。此中五辛与余处别。余处有韮兰葱蒜及兴渠为五。此文五中大蒜可知。有人说。慈葱是胡葱。兰葱是家葱。上三是人间常食。革葱是山葱。北地有江南无。其兴渠。有说芸台是也。然未见诚文。有说。江南有叶似野蒜草。根茎似韮。亦名[卄/考]咾子。无子北地所无也。又释其阿魏药梵语名兴渠。将谓是此辛臭物之苗叶。三若故下违制结犯。

不举教忏戒品第五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举过示人令其忏洗务令清净。开光遗寄使其正法千载不堕。下救黎元不舍群品。上护圣教以报佛恩。为益重甚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自洁己身。今则不与秽行同居故也。

三释名者。作违教理。圣结有愆。曲顺彼情覆不劝悔。戒防此失。亦功能立名。

四具缘者。五缘成犯。一是犯戒有情。二知彼有罪。三无别违缘。四故作覆藏。五共同法事。

五阙缘中。阙初二无罪。阙第三亦无犯。谓若举彼即起烦恼。斗争而生。是故如草布地。余二阙可知。

六轻重者。犯小戒不教应轻。重则应重。又五八应小。十七应重。又举而不从为轻。从而不举为重。又福弱不能举为轻。瞋嫌不举为重。并可知。

七通塞者。自无五德他不从者。理通无犯。余位皆塞。

八释文中二。初对缘正制。二而菩萨下违制犯。前中亦二。初举制戒缘有七种。一犯八戒有二。一小乘八戒如成实论。二菩萨八戒如文殊问经。二犯五戒亦二。一小乘五戒如小论。二菩萨五戒如善生经。三犯。十戒亦二。一沙弥十戒如律。二菩萨十戒复二。一如此经十无尽戒。二文殊问经亦以沙弥十戒为菩萨戒。四毁禁亦二。一大比丘戒。二菩萨戒。五七逆如下辨。六八难者一义十三难中除五逆。以彼入七逆中故余八是。此犹恐未然。以非人等不障得戒故。又有人释是三涂等八难。此应非。以彼是报非举忏故今正解。取彼八难之因即罪业也。以忏除故。七一切通结。二应教下。正制戒行。谓以慈心教其忏洗。二而菩萨下违制结犯中亦二。先违制后结犯。前中有三。一不教悔而共住者处同也。二利同亦是食同。三法同布萨者梵语正音名补杀多。此云净住。谓三业光洁名净。即戒无毁缺也。与众和合名住。即法理无二也。后而不举下结犯可知。依瑜伽戒本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呵啧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心而不呵啧。或虽呵啧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污犯。若由懒堕懈怠放逸而不呵啧乃至驱摈非染违犯。无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疗治。不可与语。喜出麁言。多生嫌恨故应弃舍。若观待时。若观因此阙讼诤竞。若观因此令僧諠杂令僧破坏。知彼有情不怀谄曲成就增上勐利惭愧疾疾还净。不呵啧乃至驱摈皆无违犯。解云。轻过但呵。中过须罚。重过须摈。皆以慈心不以瞋恚。利益不以损害。知时不以非时等也。

梵网经疏卷四(终)


上篇:天台菩萨戒疏

下篇:菩萨戒本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律疏部目录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注音版】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天台菩萨戒疏

天台菩萨戒疏上 天台沙门明旷删补(草书灭法传者须真)...

《新戒念诵》南山传戒仪轨

《新戒念诵》南山传戒仪轨...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总问辩 问。毗尼之学。重在笃信力行。谨守五篇。人天...

比丘尼受戒录

比丘尼受戒录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 弘赞在犙 述 稽夫...

佛说尊那经

佛说尊那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

【注音版】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

佛说大乘智印经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一 西天三藏宝法大师赐紫沙门智吉...

【注音版】赞观世音菩萨颂

赞观世音菩萨颂...

佛说般舟三昧经

佛说般舟三昧经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问事品第一...

佛说分别缘生经

佛说分别缘生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

【注音版】有德女所问大乘经

有德女所问大乘经...

止观大意

止观大意 唐天台沙门释湛然述   因员外李华欲知止观...

佛说弥勒来时经

佛说弥勒来时经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

【视频】往生咒(佛光山唱诵)

往生咒(佛光山唱诵)

【视频】《大般泥洹经》聆志居士念诵

《大般泥洹经》聆志居士念诵

【视频】《心经》楮訾读诵

《心经》楮訾读诵

若现生竭诚尽敬,则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原文: 吾常曰,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

有这一念的信心成就,决定得生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

我们正式来说明信愿行三种资粮修行的内容。今初,首先...

宝手比丘

佛陀时代,舍卫国中有位大富长者的夫人生了一个儿子,...

【推荐】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有什么不同

生死大事是件不易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只在生死死生之...

6种养颜补虚的豆浆

1、黄豆浆 用料:黄豆85克,水1200毫升(容量可根据个...

凡事推因验果,皆可论及过去与未来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有人爱拿自己的长处去揭别人的短...

要想解脱一定要看破财色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

有三种福田要去耕耘

圣人告诉我们,有三种福田我们要去耕耘,会有好的报应...

鞋底的味道

老方丈要派一个优秀的徒弟,去佛教圣地取经,他在觉醒...

宁可千年不悟,也不能一时住境

现在正是用功的时候,功夫用到什么地方,那只有自己心...

明心见性的方法

问: 明心见性的方法。 梦参老和尚答: 明心见性方法...

当鸣不鸣

心里有鬼的人,不论讲话做事,都恐惶而不能自在,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