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要明心见性,首先要知道如何调心

净慧法师  2025/05/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要明心见性,首先要知道如何调心

我们在此打禅七,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静坐的方式、调心的方式,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反过来说,要明心见性,首先就要知道如何来调心。

调心的方法很多。宗门讲看话头,也是调心、制心的一种方法。心猿意马不加以调伏,它就会奔腾不停。心猿意马的奔腾,就是妄想纷飞。我们的心之所以静不下来,定不下来,智慧不能开发,就是妄想在作怪。所谓妄想,就是自己无始以来的分别执著,这种分别执著,没有一分一秒停止过。

如何使这种分别执著转化呢?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要找到一种方法,使奔腾复杂的妄想之心能够万念归于一念。像这样的方法很多,念佛是一种方法,持咒是一种方法,参禅还是一种方法。这些方法无非是要我们把千头万绪的分别心、执著心统一到一个念头上来。

所谓心一境性,妄念能够统一了,能够在一处用心,心就能慢慢地沉静下来。方法好比是一种能够使浊水澄清的物质,我们的心地就像一盆浊水,古人把它比喻成清珠,清珠投于浊水,浊水自然会慢慢地澄清。心地这盆浊水澄清了,天地万物朗然映照,智慧就逐步地被开发出来。

浊水慢慢澄清,清水慢慢涌现,一浊一清,不是两回事,是一回事,没有先后,是同步的。妄念少一点,净念就多一点,净到极至处,就是禅定现前。坐下来以后,收听摄视,念心入观,妄念自然就会停止下来。内心的这一匹野马,用方法上了笼套,有了缰绳,就会慢慢地驯服。

古人对于调心,一般是把我们这颗妄想纷飞的心,比喻作一头没有经过训练的牛,用功夫的过程就好比牧牛。从佛陀时代开始,就把修行调心比作牧牛;管理此心,比作管理一头牛。佛在《遗教经》上说:“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这是佛陀的教诫,是最古老、最原始的调心方法。

据记载,禅宗祖师最早使用牧牛来比喻调心的是马祖道一禅师。马祖的弟子很多,出了许多大善知识。有一天,马祖看到他的一位叫做石巩的弟子在厨房做务。各位听仔细,是在厨房做务,不是在禅堂。

马祖就问他在做什么?石巩就回答说他在牧牛。马祖就接着问:“你是怎么样牧牛的呢?”石巩回答说:“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意思就是说,只要这头牛想犯他人苗稼,我就把牛鼻子上的绳子拽一下,使它不能犯人苗稼,只是享用本分草料,安其本分,这样就能够把这头心牛牧好。马祖赞叹说:“子真牧牛!”你真是一个会牧牛的人。

马祖的弟子是在厨房里做务,在厨房里不是当典座就是当饭头,不是烧火就是做饭,或是挑水、洗菜。在这样一些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当中,古人仍然能够照管此心。所以说,参禅这一法,或者说照管此心这一法,并不拘泥于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二六时中,都是用心处,都是做功夫的时候,都是在考验自己功夫是否纯熟的时候。

自此以后,把用功夫比作牧牛的方法开始为历代禅人所运用,并且行诸文字。在文字表述的时候,有的分为六个阶段,有的分为八个阶段、十个阶段。这样就把用功的层次比较具体地明确起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可操作性。

牧牛,在古人的公案当中有两种情况。比如马祖见到他的弟子问在做什么?他回答说在牧牛。从这一问一答当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是在做保任的功夫,是悟后起修;而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牧牛颂、牧牛图所要表达的意思,则是从开始用功一直到明心见性,是一个全过程。

我们现在是集体共修。行、坐、吃饭、休息,如何使功夫打成一片?大家就不妨用自己已经在使用的方法。我们这一会有出家人,也有居士,每个人所修的法门不一定相同。是不是都要改换法门,都来参话头,或者都来念佛呢?我想,不一定要强求一致。但是在用心、在照管此心的方法上,是有其共同之处的。

比如说心心念念都要照顾好当下这一念。念阿弥陀佛,把当下这一念念清楚,听明白,没有第二念,念念相续,念念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同观心的功夫,实际上是一致的;持咒,有所谓三密相应,也无非是要照顾好当下这一念;参禅更是如此,更要在当下这一念上用功夫。

所谓猛著精彩,就是观照要有力量,要有力度,不能让妄想杂念插入到每一念的中间来。当下这一念是一个当下、紧接着又是一个当下,在这两个当下之间,有现在,有过去,也有未来。过去、未来和现在就叫做三际。在这三际中间,真正能够猛著精彩,把心念放在当下一念上,没有妄想,就能坐断三际。

坐断三际的诀窍就在于不续前,不引后,使当下这一念孤立起来。每一念都能孤立起来,那么每一念都是历历孤明。实际上,这种方法也同样适宜于念佛号,适宜于观照。

这种历历孤明的用功境界,古人讲得很多。历历,就是没有任何杂念;孤明,就是独照,使心不分散,使心凝聚在一念上。用教下的语言来说就叫做制心一处。当下一念历历孤明,照体独立,这个时候就是没有妄念的时候。照体独立,历历孤明,就要看一支香坐下来像这样的状态能够持续多久。持续的时间越长,功夫就越纯熟。

一般说来,开始有一分钟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往往要使念头达到一分钟的历历孤明都不是那么的容易,不妨从一分钟开始,逐步要求。如果一支香下来,都能做到历历孤明,照体独立,不续前,不引后,这一支香可能就会在几秒钟之间过去了,腿子不会疼,妄想不会起,昏沉不会有。

之所以做不到照体独立,历历孤明,不是妄想的干扰就是昏沉的干扰。腿子疼,往往也是妄想在分别。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历历孤明,一念不生的时候,腿子疼也没有感觉。

用功夫一定要在微细处观照自己的心念、心态,每一分钟不要空过,每一支香不要空过,每一步也不要空过。这样七天下来,就能使自己所用的功夫,所使用的方法打成一片。有机缘开悟的,那就是佛教的大喜事,常住的大喜事,更是当事人的大喜事。

希望各位在禅修的过程中都以悟为期,不要空过每一分钟、每一秒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通过茶去领悟禅的义理

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

寒门佛子成就六祖慧能祖师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格的熏陶

佛陀出去托钵,路过皇宫的楼阁,看到难陀和爱妃正在享...

我的这颗心到底是哪个「心」

问: 我深信大千世界是依心而成的,可是哲学中提到两种...

圣严法师《我正在学习》

当你在做义工时,得到的不一定都是赞美,很可能也会听...

修行的目的并不是不睡觉不吃饭

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见,如...

圣严法师《随时转换主观的感受》

我们的身心是五蕴和合而成的,所以如果没有五蕴皆空的...

讣告|禅门巨匠绍云长老庄严示寂

人天眼灭,法海舟沉!当代禅门巨匠绍云长老,于壬寅年...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在家佛教徒必读经典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

善心善念能够转化一切障碍

昨天讲到,动和静,昏和散,这是一切事物乃至生命存在...

禅宗讲的「不立文字」是什么意思

关于不立文字的真实含义,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

生活的迷失与觉醒

现在有不少人学佛是从功利的目的来求神拜佛。如果从功...

【佛教词典】幻身

虚幻的身体,亦即人身无实的意思。...

【佛教词典】勒那阇耶

为佛陀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之名。勒那阇耶曾舍身救助五人...

对众生要有仁爱慈悲之心

一个学佛行人,得要有一个助人的道德情操,在家里要孝...

佛道未成,先结人缘

佛教里有句常用的话:佛道未成,先结人缘。就是说,还...

生气时会有七件事情降临在他身上

俗语说:一个愤怒的人只会破口大骂,却看不见任何东西...

如何诵《地藏经》

诵经他有一个规矩的,按照这个诵经的规定呢,上来一般...

对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于向诸佛起恶心

过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时,提婆达多怀有恶心,欲...

最为真实的幸福

一个富翁看到一个躺在广场上的乞丐,一时起了恻隐之心...

三宝弟子的信仰守则

一、敬佛 (一)坚信佛陀为无上圆满正觉,毕生以佛为师...

巧办法助你节约时间

命运之神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他给...

心灵的七个境界

凡是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却一定是心...

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当我们读到了四祖道信对牛头法融说:快乐无忧,故名为...

婆罗门向佛索债的因缘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一日,带领比丘们进城化...

禅宗五家七宗——杨岐派

杨岐派为临济宗之支派,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又称杨岐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