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获得富贵果报的四种修法

天机法师  2010/10/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可以让我们获得富贵的四种修法:

一、应时行施

是指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布施的行为。譬如冷时,我们为无衣者布施衣服;在饥荒时,为饥者布施食物。如此,对需要者而言才有用处。否则锦上添花,对有者而言,实在毫无意义。所以,布施应该对应著时效,在人们没得吃、没得穿时给他吃的、穿的、为最有利於需要者的布施,才可显现其效果,此种布施才可以称作「应时行施」。

有位在逃难中、饥渴的国王,遇到一位农夫施舍给他一碗地瓜汤,他吃得津津有味,觉得这碗地瓜汤真是人间珍品。事后,他凯旋回朝,吃的虽是山珍海味,但他每每想起农夫为他煮的那一碗地瓜汤,总觉再鲜美的食物都抵不过那碗地瓜汤的可口、好吃。

他要求厨房为他煮地瓜汤,但是,不论御厨如何变换口味,他都觉得没有农夫煮的好吃。於是,大臣们找来当时为国王煮地瓜汤的农夫,请他依著当时的作法再煮一碗。当国王吃著这碗新做的地瓜汤时,一样觉得没有当年那碗地瓜汤的好吃。

其实,地瓜汤并没有今昔之别,有别的是当年国王正在逃难中、在饥锇中,虽是最粗糙的食物,对一位又饥又渴的人来说,地瓜汤简直就是玉液琼浆、人间美味。而现在,国王口中吃的是山珍海味,心中的感觉是餍足的,地瓜汤如何能和王宫中的食物媲美呢?所以说:「救人救急。」在人们没有且需要时给他、救他,他的心中必然非常的感激。而对一位布施者而言,也是上天给了他一次非常好的布施的机会,让他有机会去获得功德,累积功德,此时他做的布施、功德也是最大的。反之,在人们匮乏时,不但不救助,甚至还哄抬物价销售,就是非常缺德的行为。

二、无轻慢心

如果对待人有轻慢心,所有的富贵就会消失於无形。在中国大陆的五台山,那里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那儿曾经刻过一尊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佛像,佛像手中抱著一个小孩,有如《观音送子图》,此佛像就是在阐扬文殊菩萨所示现的一段故事。

那时正值饥荒,人们都无粮食可吃,寺庙因而为众生布施稀饭。

这天,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孕妇,手中还抱著一个婴儿,向寺庙乞求一碗稀饭。出家人照例给了她一碗稀饭。孕妇说:「我手中的婴儿也需要一碗稀饭。」出家人依言再给她一碗稀饭。孕妇指著她的肚子说:「我腹中的胎儿也需要一碗稀饭。」出家人非常不高兴,立刻起了轻慢的心。当出家人生起轻慢心时,文殊菩萨所示现的妇人也立刻恢复他菩萨的真身。出家人一见文殊菩萨,心中非常的懊恼、忏悔,此时菩萨却已消失无踪。出家人赶紧跪下忏悔,并拾起妇人掉落在地上的一撮头发。出家人心想,我平常想供养菩萨都觉不容易,今天菩萨来到面前,不但未能掌握契机,还无端的生起轻慢心,使得自己与菩萨缘悭一面。 越想心里越是惭愧,一时想不开要寻短见。经众人一再规劝,出家人才打消自杀的念头,并发愿盖一座塔,将拾得的一撮头发供奉在里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随时随地都能不起轻慢心,自然有机会供养菩萨。只要有真正虔诚的心、恭敬的心,就能够获得富贵。

三、欢喜心

给人东西需出自真正的欢喜心,如果不是出自真正的欢喜心,而在给人东西时,说:「拿去!」这种不好的态度、不好的口气,对人真是没有礼貌,比不给还要糟糕。因此,给人东西时,需有虔诚、恭敬的态度,人家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当下才能得到功德。

人与人间的相处,重在是否有礼貌与虔诚、恭敬的心。给人再多,如没有虔诚、恭敬的心,也没有欢喜心,稍有志气的人,根本连开口都不会,那会乐意去拿你的东西。所以,你期望得富贵,每一样东西要给人家时,都需充满著欢喜心,把对方当成像菩萨一样地供养,当下就能获得像供养菩萨一样的功德。所以,要想得到富贵,一定要乐於布施,人家缺什么就给什么, 一 切都要能出自欢喜心。

四、不冀求果报

布施应出自对方有需求。因对方有所缺,而后我们有所给予,而不可以只为了布施的目的是在於求得好的果报。如果,人的布施是希望获得果报,换句话说,是为求得果报而去布施,此种称斤称两的心理,功德可就没有那么大了。布施能在没有冀求果报之下自然给人,方能获得很大的功德。

希望获得富贵的一生吗?只需依照这四点去做,且也只有这四点而已。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为什么人们却都不愿意好好地去实行呢?为什么情愿让自己遭遇贫穷困苦的业报呢?

诸位善知识!这么好的机会,千万别错失。如果没有富贵的因,想要获得富贵的果,是绝对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没有种种子,想要有收成,是不可能的事。种什么因得什么果,道理如此明白,且求富贵一生的「因」是这么的简单,为什么不去种呢?为什么偏偏要种下恶因恶果呢?我们是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懂得为自己种下善因,种下富贵的因。

诸位善知识!我们是不是能获清净庄严的身体和一生的富贵,还是过著贫穷因苦的日子?谁也不能代替我们去做决定,我们自己才是这件事情的主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临终十念生天福

佛陀与五百比丘,曾有一段时间止住于古印度毘舍离城外...

作福不嫌多,但用于解脱正道

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

毁灭福禄的六个日常行为

1 杀生 杀生在一切行为中第一等折福份。买肉吃尚造作...

家人也是我们的福田

每次去寺里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功德箱,上面写着种福...

你要修福修慧,这句名号就完全具足了

阿弥陀佛遍知法界的智慧之海,用海来比喻智慧的深广,...

在十月怀胎中,为胎儿增福改业

胎教是非常重要的,而往往被忽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

结夏安居——佛陀给修行人的一个大福报

农历四月十五起很多寺院悬挂了结夏牌,为期三个月的结...

【推荐】折福太深,福尽而死,故当惜福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你的遭遇就是你的思想行为的结果

断天人贫,这个断天人贫呢,你做种种的恶事,做这五逆...

自己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

父母生养了我们,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长大成人,虽然每...

好德的重要性

一、好德的重要性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

放生的意义所在

一切众生,佛性相同。放生是要我们在生活中以慈悲心去...

【佛教词典】须菩提

(人名)Subhūti,又作须浮帝,须扶提。新作苏补底,...

【佛教词典】四论宗

于一般所说我国十三宗之中,并不包括此宗,而佛教史上...

内心有正念跟妄念二个念头

我们凡夫的虚妄分别心,当我们没有遇到佛法的时候,我...

抛弃阻碍人生道路的包袱

包袱是一种累赘,总是会在不适当的时刻让你感到无奈和...

圣严法师《自找苦吃的人生》

没有一个人喜欢受苦,总是希望快乐,所以会趋吉避凶、...

出离四流便得四乐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的时候,对比丘们开...

修心养性的九大疗法

对待生活多一份宽容和理解,我们的生命中就会多一些阳...

一条家训,让一个家族兴旺了800年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印祖告诉我们家里怎么恒吉祥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

可以帮对方把业忏悔掉吗

问: 替小孩子拜忏,可是在梦中的时候,那个好现象出...

罗睺罗尊者-密行第一

人间第一幸福儿 佛陀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是迦毘罗卫国...

《无量寿经》的五种原译本

一、《佛说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 译 二、《大宝积经无...

凡有愿者,终必能满

净土法门,是以信愿行三资粮作为往生的条件。这三者是...

作众恶业——一位保安的学佛感应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封信,是来自深圳的一位保安。他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