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持戒是怎么定义

净界法师  2014/06/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持戒是怎么定义

《广论》云:从损害它及其根本,令意厌舍,此能断心,即是尸罗。

这个持戒是怎么定义呢,从损害他,就是你要避免两个行为,我们对两个行为,要产生厌离,弃舍之心,第一个,恼损众生。在持戒,整个菩萨戒里面,有很多很多都是你不能损恼众生,我们慈悲心建立的第一个基础,虽然我们还不能够对众生释放善意,在给他帮助之前,起码你的身口意,尽量不要去损恼对方,这是菩萨道的一个基本的精神。

第二个,不要伤害你的根本,就是伤害菩提心。我们对于损害众生跟伤害根本这两个,产生厌离弃舍,那种能调伏的心,就是持戒。这个六度是后后超胜前前,越后面的功德,越后面的菩提心是越加的圆满,后后超胜前前。

我们看这个持戒的加行,就是我要怎么去做好心理建设,我才能够很如法的去持戒,这以下有四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摄波罗蜜多论》云:毁戒无能办自力,岂有势力而利他,故劝善修利他者,于此缓慢非应理。

菩萨道当然包括,自利跟利他,但是有些偏重利他的人,他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他说:我在帮助众生,我在弘扬佛法,所以我的戒律,可以稍微缓一缓,但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

在这个祖师说,他说你一旦毁坏了根本重戒,你连成办自利的功德都不行,因为你根本重戒是保住人身,菩萨毁犯了四根本,你来生到三恶道去了。那三恶道你怎么行菩萨道呢,你看过有一只狗,可以行菩萨道的吗,不可能。

所以你行菩萨道,你一定是保住人身,所以你一定要持四根本。就是说你一定要不堕恶道,这个是自利的基本思想。所以你一旦堕入恶道的时候,你的威德势力就去掉了,你就不可能成办利他了,你的菩萨道就中断了。

所以佛菩萨劝勉我们,在广修利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杀、盗、淫、妄四根本重戒,这个是你能够保证你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这第一个,成办利他的基础。

再看第二个:当见猛利大怖畏,可断虽小亦应断。

持戒第二个呢,很重要的一种心理建设就是,你要预先的去思惟到当来的果报,怖畏当来的果报。就是第一个,思惟业果,你的罪业一定会招感痛苦的果报;第二个,业果不失,这个罪业它绝对不会自己消失掉;第三个,增长广大,我们虽然是小小的过失,可能我们讲一句话去触恼对方,但是你不改,你这个罪业的力量,是不断的在增长,不断的增长,因为罪业相续的力量最可怕,你偶一为之的一时的失念,这个罪业问题不大。

所以我们在持戒的时候,你要先自我反省,你要把你自己已经养成习惯性的罪业抓出来,杀盗淫妄,尤其是口业,你经常习惯性会站在对立面,跟人家讲一些令别人不舒服的话,这种业虽然不重但是可怕的是它数数现行,深深好乐,就像这个水滴它整天滴,滴久的时候它变成大海,你都不知道。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从怖畏当来的果报当中,去抓出自己的这种小毛病,然后思惟它的过患,慢慢慢慢把它调掉。这是第二个,持戒的第二个心理建设。

看第三个: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摄所须诸资具,无怖世人悉敬礼,无功未集得自在。

一个持戒庄严的人,他不一定要讲出很多的话,他也不见得有很大的福德资粮,他就能够具足种种生活的资具。他一个持戒的人对来世,他是无所怖畏的,而且得到世人的这种恭敬供养。所以说他即便没有其他的福德资粮,他也能够在生命中得自在。

这个持戒,也可以成就人天的果报。它是这样,布施跟持戒是不完全一样的,你今天有布施没有持戒,你的福报就不尊贵,你可能会到三恶道变成一只狗,这个狗得到主人的爱戴,主人的照顾,你在狗的果报里面呢,这种卑贱果报去享受快乐,这就布施不持戒,这个果报卑劣。

持戒不布施也有问题,在经论上说,说这个忉利天,有的天人,是靠持戒生天的,但是他没有布施,他布施得很少,那这有什么过失呢,他虽然是尊贵,但是食常不足。他的吃,吃不太够,经常跑到人世间那个喜马拉雅山上去,去吃那个生果,吃水果,吃完以后再回到天上去,这就是持戒不布施有这个问题。

所以你今天持戒是成就尊贵身,布施是一种资财的丰盛,这两个还不能完全取代,一个是影响到你来生尊贵不尊贵,一个是影响到你来生资财丰不丰富。

好,我们看第四个:足履吉祥诸尘土,顶戴接受诸天人,稽首礼拜得持供,故具尸罗为胜种。

一个持戒的人呢,他的威德力达到什么程度呢,佛陀说,他走过的尘土叫做吉祥土,而且他受到天人的顶戴恭敬。你看有些这个女众,她先生往生以后她就守住贞节,守住这个不淫欲戒,这个房子有这个闹鬼,她一去那个鬼马上就离开了。

这个鬼神护法神跟人天,对这个持戒的菩萨特别的尊重,他是用这个顶戴受持,来恭敬这个持戒的这个菩萨。他不但是顶戴还礼拜,还做种种的供养,持戒之人受到人天的礼拜供养。所以成就戒波罗蜜,是一切的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这个胜种。所以这个智者善自思惟,持戒的功德跟犯戒的过失,那么持戒者自利利他,毁戒者自他俱损,则持戒之心任运而生。

所以我们还是讲到以愿导行,所有的波罗蜜,一定要做好心理建设,你要产生强大的意乐,才能够付诸行动的,一定有誓愿力,观照力,才能够有行动力的,这个是菩萨道的一个基本的次第。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修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我们的业力

在祖师大德的判教当中,把我们整个大乘的成佛之道分成...

砍树取果

在一座宫庭中,有一棵非常高大且茂盛的树,结出的果实...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发愿持守五戒

一、不杀生 意识到毁灭生命所带来的痛苦,我发誓养同情...

劝人受五戒要承担他持不了戒的恶业吗

问: 我有一位师兄,学佛半年就能背《无量寿经》。看他...

知见清净得证涅槃

古印度时,有一位比丘,从远处见到满愿子(即富楼那尊...

出家人还要写自己的延生牌位,那实在是舍本逐末的事

以前我什么书都喜欢看,医学、天文、地理、兵学等等,...

九缘皆具,方成不可悔之大妄语

《梵网经菩萨戒》云: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

尊者降龙记

佛灭度后的七百年,在罽宾国,有一只恶龙王,名叫阿利...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善生经》为现代人提供的保富法

追求财富是世人普遍的希望和目标。然而,世间的富人,...

遇到问题先要消除自我意识

接下来就谈到真妄的问题了。善恶是基础,真妄的问题就...

「不舍一法,不受一尘」该如何理解

问: 师父慈悲,弟子心中不明经义,「佛氏门中不舍一...

作为佛弟子是否可以「卜事」

问: 作为佛弟子是否可以卜事呢? 隆宣法师答: 阿弥...

【佛教词典】山斤

(譬喻)量须弥山之斤两也。以喻佛之寿命难量。金光明...

【佛教词典】颠迦

(杂语)此翻极恶,又名毕竟。以毕竟无涅槃性,即无性...

猎人闻法得道

昔日,佛陀在摩竭国甘黎园中城北石室窟中说法。当时有...

国土有哪三种

我们要知道,极乐国土不是业力所感,我们再三强调──...

诸佛皆以慈悲为根而行菩萨道

《弥勒所问本愿经》 中,佛告诉阿难: 我在因地求道,...

南海普陀山灵感故事三则

普陀山自从开山以来,已有一千多年,从没有听说过什么...

居士修福的重要性

出家众和在家众,从禅宗的角度来看,在修行开悟这一点...

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

三世因果的理解

今天继续探索因果,因为因果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太重要...

佛诞节的纪念意义

今天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诞期的纪念日,并且是他的...

获得快乐的三个要点

福新年有很多好听的话,其中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新年快...

出家不要操之过急

问: 最近我有急迫的念头想出家,但现在我父母还健在,...

为人助念,即是成就他人作佛,功德难思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前已开导病人,令生...

破五戒复又忏悔,能否超越下品中生

问: 在家居士破五戒,复又忏悔,命终往生,能否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