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把宽广的人生钉在求财享乐的一角上

智圆法师  2014/09/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把宽广的人生钉在求财享乐的一角上

当今社会,人们认为只有丰裕的物质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乐的基础,只有物质享受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由于这种观念在社会上大量传播渲染,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使得它在人们的意识里变得根深蒂固,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许多人除了追逐物质财富,根本不知道作为人还应有其他的人生目标。在这个时代,拥有财富的多少成了一个人一生奋斗的成就标志,许多人的一生只是为追求财富、享受妙欲而活,所思所行都由此而发,这样就把宽广的人生死死钉在求财享乐的一角之上。

由于这种风气在整个社会流播,在这股物欲横流拜金至上的浪潮中.人们往往不加深入思考便全盘接受,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道理。

人们普遍认为享受物欲就是快乐,这是没有经过深入观察思索的错误观点。

享受外物的快乐感只能存留短暂时刻,接下来的却是挥之不去的空虚感,在一次次享受外物之后,内心仍然深感不踏实,空虚感将整个身心笼罩,无形之中又开始感到生活的压抑苦闷和无可奈何,面对这个处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一片丰盛的物质海洋,现代人的内心往往如同独处孤岛般寂寞。

《佛子行》云:「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这也是现代人追求物质享受的内心写照。在一次次享用妙欲之后,被不断刺激增长,带给人们的只有疲惫和劳碌,人心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安宁和舒适。这说明想依靠占有和享用外物来获得内心的安乐是不可靠的,金钱和外物的占有并不是人生意义的标尺。不然,那些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应该成为世上最快乐的人了,事实是如此吗?这些富豪的烦恼痛苦一件也没有减少,他们的内心未必比一贫如洗的乞丐来得快乐。可见想依靠外界物质的占有来达到人生的幸福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龙树菩萨说:「世间一切乐,唯苦被变坏,及为分别故,彼乐非真乐。」人们拼命追求财富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各种感官上的舒适刺激,再加上超过他人成为人上人的虚荣心的满足。为了得到这些快乐,需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这些欲望的生起,以及欲望满足后的快乐感,都是由自身的分别念生起的,这些分别念的念头如同海中的泡沫一样,即生即灭,没有丝毫实质,正如世上没有不破的泡沫,世上也没有不会消失的欲乐。因此,人们占有外物的快乐感会转瞬即逝,转而被失望和遗憾所代替,也就不足为奇了。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告诉我们:「彼困千万分,便足成佛道,欲者较菩萨,苦多无菩提。」世人追求财富可谓用心良苦,大部分人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智。为了赚钱,大半辈子都没有停歇,而且不敢有半点松懈怠慢

论中又说:「贪欲生众苦,害多福利少。如彼拖车牲,唯得数口草。」表面上看,当今世界的物质丰盛,五光十色应有尽有,但是各人为此付出的辛酸痛苦,却远远大于其中享受到的快乐。世人都愿意表述、愿意炫耀享受欲乐快乐的一面,却不愿剖析其中包含的苦楚。好比拖着沉重物品的牛马,为了身旁的数口青草,不惜忍受主人的鞭打,对于疲惫不堪的牛马来说,这样的鞭打势必痛彻心肝,甚至丧命,这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人们在尘世中奔劳的写照,那些财物和感官享受不会白白得到,需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抵挡不住外境层出不穷的欲乐诱惑,为了得到这些欲乐,人们给自己套上枷锁,

在这个时代,即使是未成年人也知道物质享受,甚至有的少年儿童小小年纪也知道在吃穿上互相攀比,一问他们长大了要干什么?有的回答要做企业公司的大老板,或者歌舞影视明星,既有丰裕的物质享受又有人们的崇拜尊敬。对于青壮年人士来说,物质世界就是生活的战场,每天的心思和精力都投放在如何挣取更多的金钱,以获取更好的物质享受,人生最宝贵的光阴都交付给了内心的贪欲。即使是一些老年人,对于物质享受仍然是贪恋不舍,衣食住行各样要讲究用好的,贪欲并没有随年龄增长、体质衰弱而减退。

舆论宣传往往喜欢呼应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成功的事件总是渲染得多一些,而失败亏损的事例则讲得少一些,作为人自身来讲,也是荣耀的时候说得多,而失意的事情则不愿多谈,久而久之,让人们感到富裕是一件可以持久的事物。人们往往满足拥有财富时所带来的快乐,期盼富贵永久,不但自己要一生拥有,而且要传予子孙后代,可惜的是世间的事物都是以无常为本性,世上哪有恒常不变的东西?今时人们往往只看到由财势所带来的风光,迷恋阔绰、气派和场面上的呼风唤雨,却难以醒悟财富的无常。财富本来幻化无常,有什么必要把毕生精力用在经营这些身外之物上呢?这和儿童迷恋追逐肥皂泡一样可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何曾生过,又何曾死过

众生的心是很复杂的,实际慢慢地就能体会到,不管我们...

【推荐】示弱又有什么妨碍呢

印光大师童年时,家里是与同姓聚族而居的。每到秋收完...

如何自我充实

有人说,时间是最公平的,不管贤与不肖,每个人的一天...

欲望的过患

《楞严经》上佛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

《财富宝要》--改变财运圆满财富的原理与方法

《五福德经》云:说法之人因何大富,饶财多宝?因前世...

要过哪一品的人生

人生的舞台上,有各种角色:有帝王将相,有忠贞爱国之...

人生的真正价值

这里在座大多是青年学子。二十年或三十年前,我们来到...

如何理解「人成即佛成」

问: 请教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被眼前的妄想误导

我们一般人很难被劝谏,活在自己的妄想很麻烦,你对一...

不喜不忧,善调自心至清凉

也许我是那种不是闲人闲不得的人。七月是最忙的时候,...

脱离了生活,佛法一点用处也没有

太虚大师曾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而禅的特质又是什么...

【推荐】为什么他念几句佛号就往生了

我们说了这么多道理,就是要你做这件事情:请你把愿力...

【佛教词典】施从灭定起者必得现果

【施从灭定起者必得现果】 p0861   大毗婆沙论一百五...

【佛教词典】二解脱

乃指二种解脱。解除业绳系缚而得自在,称为解脱。此有...

战象自拔淤泥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当时的国王波...

找回幸福感

生活中总有些事比忙碌更重要,比如聆听内心的声音,问...

沙弥贪恋龙宫堕龙身

昔日,有一位阿罗汉与一位沙弥师徒二人同住在山中修行...

憨山大师:出生死法

佛所说的修行出生死法,有很多方便法门,但其中只有念...

用攀缘心来造善业,譬如美食夹杂毒药

追求来生的感受。这种人一般来说,是今生福报比较差可...

炷香增福

唐朝裴休宰相,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裴文德...

出家落发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出家路漫漫,从无知到信仰,从舍俗到出家,从净人到沙...

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

佛弟子的一言一行是佛法的表达

问: 弟子的婆婆九十三岁,公公八十九岁。弟子非常想回...

好人不提当年好

明朝崇祯年间,常熟进士蒋畹仙,偶然寄住在昆山同榜登...

哪里没有佛

一次,有位禅师在佛殿里随众课诵,忽然咳嗽了一声,就...

浅谈戒除邪淫的意义与方法

邪淫乃万恶之首,古往今来多少人深受其害感情不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