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要有能接受批评的雅量

果东法师  2015/02/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要有能接受批评的雅量

在职场上,难免遇到因为行事风格不同、立场有异,而有看法的落差。如果缺乏沟通,彼此产生误解、批评,再经过有意无意地辗转相传、加油添醋,就可能演变成流言、诽谤的情况,甚至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不受诽谤影响,做好本分

佛教经典中,常见佛陀对于恶口、诽谤等事,对弟子提出谆谆教导,除了反映佛陀时代面临的景况之外,也说明流言和中伤,并非现代社会才有的现象,所谓“有人就有是非”,虽是慨叹的话,却也说明烦恼与习性密不可分。

《长阿含经》有这么一则故事:一对外道师徒,对于佛陀抱持正、反两面截然不同的评论,佛弟子也议论纷纷。佛陀得知后,如此教导他的弟子:“这时你们只需要做两件事,一是说法,二是思惟。”佛陀进一步说明:如果听到有人谤佛、谤法、谤僧,你们不需要愤怒、烦恼、忧愁;同样地,如果听到有人赞叹佛、法、僧,也不需要高兴、得意。为了诽谤而愤怒,对你们没有帮助,为了赞叹而欢喜,对你们同样也没有助益。

由此可见,佛陀教导弟子:不应受他人无理的诽谤影响,也不必为了他人的赞叹而得意忘形,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事。

倘若我们也愿意接受佛的教导,不妨试着体验。听到关于自己的负面流言,首先反省自己是否如流言所说。假使自己确实有错,就要修正检讨。就算是为人处事问心无愧,毕竟还是凡夫众生,难免有习气,不可能永远不受批评。若能“闻过则喜”,接受别人批评的雅量,把指责、批评的声音,当成是改进、增上的良机,也就是一种人格的修养。

另一方面,流言若非真实,是否一定要回应,则须衡量处理。面对无端滋生是非、恶意传播流言,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就是最好的因应之道。如果确实有误解,而且攸关大众利益之时,建议可以主动澄清说明,但不是争辩、对抗。假使没有说明的因缘,或者对方态度强硬,不愿意接受,只有提起豁达的态度面对。力争是非、对错,甚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只会让双方更加对立,对彼此都没有好处。

化敌为友

面对他人的指教,最好的心态是感恩、感谢、感化、感动。“感恩、感谢”对方成就我们有反省检讨的机会;学习以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对待人,便是“感化”自己。当自己的身、语、意行为调和柔软,无形中,化解了人我之间的对立、冲突,就能“感动”他人,促使双方能化敌为友。

对于团体共事,我有个心得:“理解现象,包容状况,持续沟通,成就修行。”除了要理解,更要了解、善解、正解;有误会则要化解、谅解,才能心开意解、迎刃而解。只要抱持正面的心态,人我关系一定能得到改善。 宽心语 当自己的身、语、意行为调和柔软,无形中,化解了人我之间的对立、冲突,就能“感动”他人,促使双方能化敌为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诚实是做人处事的根本

做人要诚实,诚实代表一个人的人格、信用,所谓人无信...

以真诚不妄之心来待人处事

说谎话欺骗他人称为妄言。现在社会上一般人为了做生意...

包容二字重千斤

似乎,这是个计较的时代,分秒必计较、丝缕必计较、颗...

人生最大的难题是认清自己

某日,广济寺。有居士来问:她的下属们在工作中形成了...

一句恶言堕粪池中虫

证严上人述说《贤愚经》故事叮咛大众,在凡夫地修行,...

太多的外缘,会带动无始劫来的攀缘心

息诸缘务,有四意: 一、息治生缘务。 不作有为事业。...

如亲四怨的冤家

什么叫做如亲四怨呢?大概意思就是说看上去好像亲人一...

如何从讲话中知道这个人的福报

我们今天在抉择一个生命体,不管你遇到一个男人或者一...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注音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菩提心跟空正见是菩萨的根本

菩萨道在心中要产生三种力量──誓愿力、观照力跟行动...

心是如何「作茧自缚」的

作茧自缚这个成语,借用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来...

你真的确定自己是对的吗

曾经有个男人必须离家一段很长的时间,在他离开前,并...

信解和胜解的区别,怎样对佛号产生胜解

我们先把信解跟胜解做一个说明。信解其实就是闻慧,闻...

【佛教词典】增寿益算

为“减寿夺算”之对称。谓增加寿命。亦即由善行所获得...

【佛教词典】鹿菩萨

又作九色鹿菩萨。其角白如雪,其毛共九色,故又称九色...

佛教不能保证任何人不病不死

我这两天接到一个电话,就是说:我家有人住在寺庙里,...

为什么佛菩萨的法身会常住

我们这一段是讲到法身的相貌有五种,第四是常住为相。...

怎样才算具足了信愿

问: 请师父慈悲开示,怎样才算具足了信愿? 宏海法师...

猎人与老和尚

戒就是规矩,要预防非份的念头,不该有的观念不要产生...

佛教是逃避现实的避世宗教吗

曾经有一个去过非洲的人问我,佛教是否是逃避现实的避...

往生的根本靠的是什么

下面有一段蕅益大师非常独到的见地,就是站在我们凡夫...

什么是小法?什么是大法

问: 能举例说明一下什么是小法?什么是大法吗?这一点...

如何理解「人成即佛成」

问: 请教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

生活安逸发不起厌离心,念佛不恳切,该怎么办

问: 弟子按照印光大师说的耳听心念的方法来念佛,但是...

圣严法师:慈悲没有敌人

可怜人、同情人、原谅人、爱护人、关怀人等,都可以算...

自在随缘安住于任何境界

佛陀在拔耆国时,与诸大阿罗汉,如舍利弗、大目犍连、...

放下屠刀就真的能立地成佛了吗

在日常生活和影视剧作品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