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十不善业所招感的恶业果报

智圆法师  2016/05/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十不善业所招感的恶业果报

第一、以杀生业会感得“寿量短促,多诸疾病”。譬如人间有些出胎即死,有些几岁得病夭折,有些以意外事故死亡,或者许多人身体不健康,有很多病,这都是杀业的果报。观察当今人类,在捕杀野生动物、宰杀家畜方面,杀业极为增上,照这十不善业种趋势下去,未来人类的果报不堪设想,人寿将会不断递减,而且会出现各种奇怪的疾病,这就是杀业之过。

第二、以不与取感召“资财匮乏,与他共财”,会现前贫困、财物无保障等等的果报。与他共财,就是对财物无自主,被迫和他人共同享用。这个世界,许多人都很贫困,有些人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保证,有些人自己的财产不能自在地享用,都是与别人共享,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就是由于因地造业不清净,比如挪用财物、欺诈、抢夺,由如是业就会受如是报应。所以要想未来不受痛苦,必须断绝一切害他的发心与行为。

第三、以欲邪行的黑业,感召“眷属不调,或非可信妻有匹偶”。“眷属不调”,就是夫妻之间出现矛盾,互相怨恨,“非可信妻”,是指妻不忠贞,“有匹偶” 就是有外遇。今天这种业感成熟的相十分明显,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开始出现了婚外恋的浪潮,一切并非偶然,这是众生邪淫业增上的果报。很多现代家庭没有了和睦之气,夫妻关系不好,亲子关系不好,家不成家,这都是造邪淫、自己领受破家坏家的苦果。

第四、以妄语感召“多召诽谤、受他欺诳”。妄语是隐瞒真实情况,欺诳他人,以这种黑业会感召他人的诽谤和欺骗,所以欺人最终会受人欺。如果人人都不守诚信,社会将会变成人骗人、人欺人,到处充满谣言、诽谤、欺诈的状况。

第五、以离间语感召“眷属不和、眷属鄙恶”,离间语是破人关系,使和睦的关系破裂,使不和合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以这种业将来就会感得身边的眷属彼此不和,是非很多,互相勾心斗角,或者眷属心不诚实,表面一套,里面一套,即使对他劝说也不听从,反而辩论。

第六、以粗恶语感召“闻违意声,语成斗端”,就是经常会听到一些恶骂,而且常常以话语的因缘,成为斗争起因。

第七、以绮语业感召“语不尊严,或非堪受无定辩才”。就是出语不尊严、无威力,听者心不尊重,“非堪受无定辩才”就是语言没有决定的辩才,含含糊糊,语无伦次,即使说得正确,别人也不堪领受,这都是业力很微妙的地方。我们说多了不具实义的绮语,久而久之就会摧毁自己的语言能力,有辩才的会失去辩才,出语威肃的会变得出语无力。即使想表达有意义的话题,以业力不自在,一出口就是啰啰嗦嗦一大堆,没有明确表达的能力。

第八、以贪欲感召“贪欲重大不知喜足,寻求无利或不求利”,一个方面就是欲望会鼓胀,象饿鬼一样没有满足之时,再怎么享有,心里都不满足,这是不自在的心理病。第二、就是对于无利益的事情有强烈的追求欲,对于有利益之事却无心寻求。所以以贪欲会导致亡国、亡身、亡事业。

第九、以嗔恚业感召“损害于他,或召他害”,嗔心一旦串习成性,将会变成一种处处想害人损人的病态心理,或者会常遭他人的损害。修习安忍,心不去作意能损害相,将会是天下无敌,但是惯于作意别人损害的相,眼里就会处处是敌人,这样以人为敌,必定召来他人的损害。

第十、以邪见业感召“见解恶鄙、谄诳为性”,邪见即颠倒见,过去世串习邪见,如果不对治,即使转生为人,以业力仍然会习惯于执持恶鄙的见解。持这种见解会使自己的心随邪恶而转,会压制一切白法,所以叫作“恶鄙”。“谄诳为性”,就是以邪见会转成谄诳心态,人的心态不是一世养成的,主要还是来自前生业力的影响,有些人性格谄诳,喜欢正的说歪,歪的说正,都是以串习邪见造成的心理业病。

以上讲了十黑业等流果的相。学习之后,如何运用于修行呢?人的一生,会遭遇各种厄难,在逆境现前时,应当知道这是自业的果报。比如患病、贫穷、受人毁谤歧视、人际关系不好、说话无人理睬等等,这时,没有业果的智慧,就会怨天尤人、生起报复心等,更种恶趣之因。那应当如何观想呢?

就是要在自身上思惟领受等流果,比如受谤时,要观想:“必定是以前妄语骗人的果报,既然是自己造恶,理应欢喜顺受。”进一步想到:“他谤我,正是消除我的宿业,摧毁我执,成就我的安忍,他是我的善知识。”这样作消业想,作善知识想。或者,对眷属好心忠告,反而不听从,这时不能起烦恼,应当自责:“这是我以往离间语的果报,是我自己没有德行,他才不听从。”随后对于自己往昔所造的恶业生后悔心,生勤求忏悔之心,而且策励自己,努力修德来感化他。能念念这样转,那除了自责之外确实没有任何可以指责他人的理由。

总而言之,以业果正见摄持自心,被打、被骂、受害、遭违缘的时候,都是“只认自己错,不见他人非”,一切都是欢喜顺受,顺受就能消业,因此是“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当中也教过我们这样观想:已经了知到以领受苦报可以消尽往昔恶业的果报,为什么还要嗔他,引生未来受苦的种子呢? 像这些世俗修法的核心就是业果正见。大成就者持明无畏洲说:“怨敌反对亦使修行增,无罪遭到诬陷鞭策善,此乃毁灭贪执之上师,当知无法回报彼恩德(怨敌反对,也将使修行增上;无罪遭人诬陷也是策励自己行善;这是毁灭贪执的上师,应知别人成就你的恩德,无法回报,真正是你的大恩人)。”

再比如,下岗贫困时,应当自责:这是我往昔不与取的恶果,现在不广行布施供养,怎么能摆脱贫困呢?未来还会这样永远贫苦下去。这样想了之后,就会发起勇猛行善的心。或者,别人都看不起你,应思:这全是过去轻他慢他的报应,如果再不修习恭敬,将来会更下贱。这样一面生惭愧心,一面发愿改过。或者身患重病时,应当想惟:这都是杀生报应,如果不发起救度法界有情的善心,怎么能解脱我的罪报呢?这样从果知因,看到过去所造的恶行,只有从果知因恐惧,哪里还敢怨天尤人呢?

下面再看一则公案:

宋朝有一位禅师,年轻时,因为醉酒和人争财,伤了人命,他畏罪逃走,出家苦修,后来开悟成了大禅师,座下有几百弟子。有一天,他忽然沐浴升座,对下面的大众说:“你们不要动不要说话,看我了结四十年前的一桩公案。”等到中午,有个军人突然进入寺院,而且拉弓要射禅师,禅师合掌说:“我恭候你很久了。”军人吃惊地问:“我和老和尚素不相识,何以一见面就想动手呢?”

禅师说:“欠债还钱,欠命还命,公平交易,请你下手,不必迟疑。”禅师又交待弟子:“我死后,你们要好好招待施主,饭后送他回去,如果有半句嗔恨,不是我的弟子。”军人听了更是疑惑,坚持请问这件事的缘由,禅师说:“你是两世人,自然不记得,我是一世人,怎么会忘记。”说完就把往事告诉军人,军人不识字,听后就有所悟,他忽然大声吟偈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劫劫相缠岂偶然,何不与师俱解释,如今立地往西天。”说完就立地而化,禅师下座为他剃头、换衣、入龛,做完后,禅师也结跏趺座,告别大众而坐化。

禅师深明业果,知道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所以能欢喜顺受,没有任何怨尤。上次讲过离越阿罗汉的公案,他被人诬陷偷牛,坐了十二年班房,照一般人心里会觉得冤屈,想不通会精神崩溃,而离越阿罗汉是任劳任怨、安安心心地顺受,因为这是自己造业的果报,能怪谁呢?心上一想通,喂马除粪这些事做起来也就很安乐,以监狱为道场。心里越顺,消业也越快,越是反抗,越是脱不出来。懂了因果的道理,就应当这样:对旧业,唯有随缘消受,对未来,唯有行善积德。平常大家发生任何事,都要归到业果上想,能想通,就不会起烦恼,这样不平的心就会平静,而且会常生惭愧,勤求忏悔。能这样运用,转念头,学习业果才有真受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邪淫极大损害人的福报

很多戒色文章都会讲到邪淫会影响一个人的运气,手淫也...

其实轮回就是一念的妄想

我们佛教的正见,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也就是...

心念念相续,才能构成业力

我们内心的一种造作的功能,佛陀说就像一个暴流,就是...

慈心济虱微命的沙门

过去,有位菩萨出家为沙门,于山林间修道,慈心悲愍众...

戒律不是束缚而是自由

自由一定建立在因果法则之上。好比农夫有自由决定现在...

窦禹钧大积阴德,五子登科享高寿

窦禹钧(即《三字经》里提到的窦燕山),五代后晋时期...

从小裁缝到大作家

这次,我们一行到浙江大学学习,我结识了一位学友,她...

莫问前程不求回报,这是最好的

什么叫佛,佛一开始叫佛陀耶,到了中国3000年,就把陀...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一念清净心为何会堕入到三界轮回

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火宅。 这个是根本无明。我们...

如何降伏意念的邪淫

淫欲是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生死根本,无始劫以来的病根...

境缘无好丑,提起佛号正念

一日之计在于晨,丛林的早课是古佛青灯生活的特写。 得...

佛心是什么

佛心是放下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

【佛教词典】黑色

梵语 krsna。为五色(青、黄、赤、白、黑)之一。在印...

【佛教词典】三种净肉

(名数)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

如何让佛号更加坚定呢

你的佛号跟你的心理的水平是有关系的。你心理的素质不...

星云大师《学佛要学吃亏》

一九四一年,我受具足戒时,得戒和尚若舜长老在教礼时...

心态重于环境

每天上午的同样时间,一位富翁都会乘车经过一个公园。...

一位20岁出家僧人的心路历程

和大部分同龄人比我是幸运的。幸运的是自己在童年闻到...

如何从讲话中知道这个人的福报

我们今天在抉择一个生命体,不管你遇到一个男人或者一...

警惕无常,行善修福

《佛说无常经》云:「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

通过茶去领悟禅的义理

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杭州云栖祩宏禅师(莲池大师),字佛慧,号莲池,俗姓...

地藏占察忏学习问答

问: 刚才您开示的时候说,拜占察忏要拜七天,一天当中...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菩萨一生补处愿

最后看第二十二愿 菩萨一生补处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

修行将近二十年,至今还是毛病多多

问: 弟子修行将近二十年,至今还是毛病多多,是否业障...

【推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国时期,刘备临命终之时,给儿子留下的遗嘱中,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