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五戒十善是学佛的第一班车

净界法师  2016/10/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五戒十善是学佛的第一班车

凡夫众生在整个十法界的缘起定位是什么呢?我们的定位就是一个罪障生死凡夫,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定位。一个生死凡夫为什么加上“罪障”呢?因为我们的生命在流转当中,既有“罪”又有“障”,这种“罪”跟“障”的结合,使令我们的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我们不知道来生要飘到哪里去,更严重的是,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因为我们外有罪业,内有颠倒妄想的障碍,所以这个“心”跟“境”,“心力”跟“业力”经常交互地作用,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一个凡夫众生只要没有学佛,你的人生是没办法规划的,即使要规划也都是在打妄想,因为你做不了主。

佛陀在《法华经》把我们这种生命的不确定,讲一个譬喻,说我们就像一个在外流浪的乞丐,《法华经》上说,这个有三种过失:

第一个,没有住处。他今天睡在公园,明天睡在马路,他哪有家呢?这是第一个,没有住处,他的内心是不决定的。你用好的因缘刺激,带他来共修,他就念佛;你带他去不好的地方,他就放逸。他的心哪有家呢?完全跟着感觉走,这是流浪汉的第一个特色,没有家。

第二个,没有资粮。从佛法的角度,我们凡夫不能够创造一个决定性的善业,是因为你没有善根。我们所有的善业,都是外境刺激的。一般人都是看到了可怜众生,他才会生起慈悯心。你刺激他,他的内心就造罪业,所以他不能创造一个自己决定的善业力,只能够靠一种善良的外境的资助才可以造善。所以就跟乞丐一样,乞丐自己没有饭菜,有人施舍他,他才有办法得到饭菜,他没有决定性的资粮力。

第三个,没有目标。一天过一天,反正时候到了再说。

所以,我们凡夫众生,无量劫来我们的生命有三种相貌:第一个,没有住处;第二个,没有资粮;第三个,没有目标。古德说,很像空中的羽毛,随风飘荡。你运气好,遇到好的因缘,刚好住在学会的隔壁,反正闲着也闲着,就来念佛,欸,念念念,起欢喜心了;你运气不好,家住在一个放逸的歌厅,整天你就听歌。

就是说,你不可能从内心发出一个愿力——我一定要誓断一切恶,我一定要誓修一切善,我一定要誓度一切众生。我们的功德力都是从外境而来,这种都是不算的,你的资粮都是外在给你的。

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分成两种,就是没有住处跟没有目标,这是属于内心的问题,心理的问题;没有资粮,这个是指外在的业力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凡夫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心理的问题;第二个是外在业力的问题。

这两个会互相作用。我们讲过,心理创造了业力,业力又牵动了心理,所以这个心跟业,我们一般凡夫纠缠不清,有业力,有心力,人生就无解了。我们已经没办法去处理问题,因为你的心受业力的牵动,业力又受你心力的创造,两个相辅相成,狼狈为奸。

直到伟大的佛陀出世,开始解决我们的障碍。大智慧的佛陀,他先处理心理问题。他知道业力是无解的,业力这一块先不碰,因为这个无始劫来的业力盘根错节,已经是说不清楚了,这一块业力是无解了,因为它积习太久。

所以,我们不要一开始去改变外境,这是错误的,因为你改变不了,错综复杂,连释迦牟尼佛都不能够去改变他的外境,佛陀的圆满来自于内心的圆满。我们看佛陀的一生,他并不是没有挫折,佛陀的一生也充满了挫折,但是他是怎么样?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不随外境而转。

所以,当心力跟业力纠结在一起的时候,诸位!你要先掌握正确的方向,先解释、先处理心理这一块。佛陀告诉我们,一开始学佛要先听经闻法。在内心当中,听闻佛法要成就两种善根:一个是智慧的善根,第一道善根就是观照业果。我们心中要经常存有业果的思想,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你的心就住在这个业果的思想,这是我们第一个安住处,第一个家。虽然这个家不是很大,但是好歹比一个流浪汉好多了。我们慢慢以这个家为我们生命的目标,以道为住,就是以业果之道为住,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愿景。人生没有目标,你就很难有修行的动力,因为我们的修行来自于一种思想的改造。但是我们的习气已经太重了,如果你没有一个愿景来引导,你很难下定决心去做心灵的改变,所以愿力它是一种改造的动力,我们希望来生是安乐的,这是第二个。

所以佛陀刚开始的时候,先让我们心中产生一个安住力跟引导力,把这两种善根确定下来。

当我们的心中有智慧的观照,有一种愿望以后,佛陀开始处理我们业力的问题,佛陀开始施设法门让我们断恶修善,所谓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开始处理无始的业力,比方说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这些就是在处理业力的问题。

但是你在处理业力问题之前,要先建立内心的善根,就是“发心”跟“正见”这两块。我们从人天乘的修学,从流浪汉,至少我们的生命得到一个明确的确定:佛陀的保证,至少你不堕恶道。所以五戒十善的第一班车,就是运载我们离开三恶道趋向了人天。

所谓的不堕恶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不管你今生做了什么,只要你开始修学佛法,如法地操作五戒的方法,我们待会儿会讲包括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一块,只要你如法地操作,一定不堕恶道。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因为这个业力,只要你不刺激它,它不能得果报,当然你必须改变你的思想。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背负了很重的罪业,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过去生做了什么。但是合理地推论,我们应该都造过很多重大的罪业,所以到现在末法时代还在流转。

但是只要你肯吃药,你就可以改变,因为佛陀是大医王。只要我们在死亡到来之前,如法地吃药,起码能够把最重的病——所谓三恶道的病治好,所以人天乘不保证你一定往生,也不保证你能够解脱,但起码保证你不堕恶道。它能够让我们的罪业没有得果报的力量,这个种子让它枯萎,让它暂时沉淀下去。所以不要小看五戒十善,起码它让你的未来生命达到善得人身、六根具足,这是一个起码的标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怎样对待学佛人之间的是非

问: 应怎样对待学佛人之间的是非、迷惑?如何搞好团结...

五常之戒,治世之善

已上所举话头工夫动静节次,与初机入道四众安顿手脚处...

深信因果是学佛的根本

我们要知道,一个国家里面有这样多的人,难免有良莠不...

佛教里的10种善恶因果

今复举恶业、善业别述如下: 恶业有十种。 杀生、偷盗...

佛法化导,救人心之陷溺

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

初学佛应怎样修行

阿弥陀佛!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

有哪些可行的改过方法

然人之过, 有从事上改者, 有从理上改者, 有从心上改...

人天行果——五戒

总说五戒 学佛者,在受三皈后,实践规则,即从受持五戒...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了解自己,看清内心的相貌

在《楞严经》里面,修假观,第一个,先了解自己,你这...

佛心是什么

佛心是放下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

现三宝形象的,都不应该随便使唤,否则损自己的福报

若看到沙弥,即使是孩童年龄的小沙弥,也一样要礼敬,...

快乐的十大法则

每逢节日,人们总会互祝佳节快乐;但甚么是快乐,可能...

【佛教词典】远沾妙道

又作远沾妙道。指佛陀示寂后,众生于去佛遥远之末世中...

【佛教词典】灯光梵志

(人名)止观辅行二曰:慧上菩萨经云:过去无数有梵志...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 修净土法门念佛求往生的...

给自己心灵的25个安慰

第一个安慰: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 何必为痛苦的悔恨...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此二句,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

六道轮回,全部是妄念

一念心性的本体是清净的,而且是具足染净诸法的清净,...

将劣势变成优势

有一个10岁的美国小男孩里维,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

宰相之子的故事

好,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有缘,大家吉祥。今天...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

净慧长老问禅寮答问系列

修禅的上根利智 问:修禅要上根利智的人,我很担心自...

只要不信命,命就可以改变

有一次,一位营业员给我写信,她说,我听说你是法师,...

上根人尚会从迷入迷,更何况中下根人

佛应我们的根机,施设八万四千法门。通途佛法,一个重...

念佛三昧最为第一

【原文】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

星云大师《人生是过客》

有人说,人是宇宙的主宰;但也有人认为,人是宇宙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