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容通法师  2018/09/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八)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妙法莲华经》这个玄义。上堂课咱们是讲到这个地方,起圆教,讲了吧,讲了。今天应该是下面这一段,我们来看。【复次。一一教中。各各有十二部经】,上面讲了这个四教嘛,就是天台宗判的藏、通、别、圆四教,每一教之中都有各自的十二部经。【亦用悉檀起之】,这悉檀就是上面说的这个四种悉檀,因为有四悉檀的因缘,所以才起不同的教。不同的教呢又具备有十二部经,这个十二部经就是说,这个经典之中所具备的十二种,算是说体裁,不同的内容,我们按照现在是叫体裁。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若十因缘法所成众生。乐闻正因缘世界事。如来则为直说阴界入等假实之法。是名修多罗】,十因缘法,上面说十因缘,我们说的十二因缘,这是其中的十个因缘。就是从无明,一直到什么呢,到第十个,到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一直到有。不包括后面两个,生和老死。就是十种因缘法。十二因缘里面前十个因缘法所成就的这些众生,如果他愿意、喜欢听这个正因缘世界事,前面讲了正因缘,这里讲这个正因缘就是破这些无因缘、邪因缘,都是由这些因缘而构成的这个世界,构成的世界。如果他们喜欢听这个,那么佛就直接跟他们说阴界入的假实之法。假实就是说不是真实的,是假实的,不是真实。阴,五阴。界是什么,十八界。入,十二入。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入就是六根和六尘,就是世界所构成的这一切法,从物质的乃至精神的,都不是完全真实的东西。

为什么不真实呢?因为它是因缘所生的。有因缘生,必然会有什么呢,因缘灭。有生有灭的东西,它就不是完全真实的东西。它存在的时候好像是有,大家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是如果它不存在的时候呢,它没有的时候,灭了以后呢,还觉得它还会有吗?从这么一个简单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它不是完全真实。真实的话,它不会受这个时间的局限。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有,它不会有生灭的现象。它是一直永恒的,就是这么一种状态的,如一的一种状态,永远不会变化的。但是这样的东西在世间能找得到吗?没有。所以叫做假实之法,不是真实的,暂时的虚假的一种存在,这就叫做修多罗。这个修多罗实际上翻译过来,有些地方叫什么呢,叫经。但这里叫长行,就是花很长的一段文字来专门说明这些道理的,成篇成篇的,成段成段的,都叫长行,这是十二部经里的第一部经。

然后后面呢,【或四五六七八九言偈。重颂世界阴入等事】,但是这个阴入没把这个界包括在里面,实际上已经简略地说了,就是阴界入等事,【是名祇夜】,这个祇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种重颂。前面通过长行,通过经文,把这些佛教的道理已经说出来了,然后又用偈颂的形式重新再把它复述一遍,所以叫做重颂。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前面这个长行里面曾经反映出来的内容。当然这里说有四言偈,你看有些是四句,四个字,有些是五个字,有些六,有些一直到七八九,都有。不同的偈子,偈颂它这个组成有四个字,一直到九个字都有。这一般经典里都有这样子的,比如说我们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就是五言偈。像《普贤行愿品》那个偈颂,那就是什么呢?几个字?“往昔所造诸恶业”,七言偈。当然还有一些长的,还有九言偈的,也有,不同的。它重新再复述一遍前面的经文长行里面曾经说过的内容,这叫做重颂。

【或直记众生未来事。乃至记鸽雀成佛等。是名和伽罗那】,这是什么呢?这是第三部经,前面已经讲了两部,一个是长行,一个是重颂,这是什么呢,授记。直接记众生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叫悬记,有些地方也叫悬记。就是时间还没到,佛陀在这个时候就跟大家说,在未来什么什么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啊,不是可能,是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给这些众生授记成佛。比如说舍利弗,你什么时候可能会成佛,你成佛的时候叫什么名字、名号,在哪里成佛等等,诸如此类。乃至记鸽雀成佛,不仅仅是这些弟子、这些人,甚至畜生道的众生,也给它授记成佛,这属于授记。这是第三个,第三部经。

然后下面是,叫孤起偈,【或孤起偈。说世界阴入等事。是名伽陀】,孤起偈,也是偈子,但是跟前面这个重颂,那个偈子不一样。重颂是重复前面经文说过的内容。这个孤起呢,跟经文其他说过的内容没任何关系,它是单独而起的这些偈颂,它所颂的内容是独立的,明白吗?就这个意思。前面没有经文,没说过,它自己就直接说偈颂,它的内容是前面的经文里面不包含的,所以叫孤起。

下面还有,【或无人问。自说世界事。是名优陀那】,实际上这些梵语的名字咱们都记不住,咱们就记汉语的名字,叫无问自说,没有人问。我们知道一般佛说经的时候都得有人什么呢,请问。请佛说法,或者大家有什么疑问了,有什么事情了,需要佛来说,然后佛才说的。没人请,佛不会随便说法的,但是有些极个别的特殊的情况,有时候无问自说。比如说我们以前讲过的这个《佛说阿弥陀经》,没人问啊,但是佛觉得这个因缘到了,也得说,叫无问自说。这是另外一部,特殊的这么一个情况。

好,下面还有,【或约世界不善事。而结禁戒。是名尼陀那】,这实际上跟这个戒律有关系的,这叫什么呢?这叫因缘。世界上一些不善的事,实际上就是恶法、恶事,就比如说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大家感觉到很疑惑,这个事情大家感觉到不对啊,我们作为佛的弟子不应该做这样的事情啊,然后向佛去反映,然后佛就召集大家,开会嘛,也算是开会,给大众就说,这个事情这样做不对,某某人、某某弟子犯了这个事情,以后大家记住,这是佛教的戒律,以后要禁止做这个事情,不允许再犯这个事情,就立这条禁戒,这就叫因缘。

就是佛立戒律的因缘,他都是要有因有缘的,他不会随随便便立的。如果没有前面这个不善事的话,佛不会立这条戒。必须要已经有这个因缘,佛才立这个戒,所以佛也是随顺大家。比如说弟子们都做得非常好,我干嘛还立这么多规矩、条条框框呢。大家都很自觉、很自律。正是因为其中有些问题出现了,然后为了让大家以后引以为戒。不要再重犯这样的事情,因为这样的话,是违背佛法的,对大家以后修行是不利的,而且会产生种种不好的结果。所以佛就说:这样的事情以后大家注意了,引以为戒,不能再犯了。这就是什么呢,尼陀那。这是第几部经了?第五部了吧,第六了,都第六了,你看。

下面看,还有【或以譬喻说世界事】,你看,譬喻,因缘譬喻。下面是第七部,譬喻。【是名阿波陀那】,就是有时候直接跟你说法,大家听不明白,给你打个比方,用譬喻的这么一种方式来说法。比如说,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用什么呢,梦幻、泡影、露、电,种种来比喻这个因缘所生法,就是一切有为法,它是不真实的,它是个虚幻的暂时存在的一种现象,不是完全真实的现象,他就会比喻。

【或说本昔世界事。是名伊帝目多伽】,这叫做本事,本事。【或说本昔受生事】,这叫本生。【是名阇陀伽】,实际上这个本生、本事,主要是指什么?本生的话,是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过去曾经行菩萨道的时候,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叫本生。而本事的话,主要是跟佛的弟子有关系的一些过去的因缘,过去的一些事情。【或说世界广大事。是名毗佛略】,这叫什么呢,世界广大事,实际上叫做方广,这叫方广。

【或说世界未曾有事。是名阿浮陀达磨】,这叫未曾有,未曾有。【或问难世界事。是名优波提舍】,这就叫什么呢?论议,论议。实际上就是讨论,在议论一些事情。问难世界事,比如说大家提出一些疑问,需要佛来解答,或者佛,有下面的这些弟子来解答的,然后就叫优波提舍,叫论议。

【此是世界悉檀】,这个十二部经都是从世界悉檀方面来说,就说满足大家的一种乐欲。大家感兴趣的,从世间法种种方面来说的。下面【为悦众生故。起十二部经】,这都还是属于世界悉檀。为了让众生欢喜,所起的十二部经。

然后下面,【或作十二种说。生众生善】,也说十二部经,但他的目的什么?为了让众生的善根能够增长、能够出生,能够增长,这就叫什么,叫什么悉檀啊,为人悉檀,也叫什么,生善悉檀,有些叫各各为人悉檀。为什么叫各各为人悉檀?每个人的这个因缘不一样,你的善根可能在这个时候需要听这个法,它就能激发出来,它就能出生。但另外一个人,可能是另外一种善根,它可能会先成熟,然后佛就要对应说这种法门,所以说叫因机施教。无非让大家的善根先出生、先增长再说。但是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啊,你有你的长处,他有他的特长,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这些特长,然后佛给他们讲,因为这样的话更对机。比如说你这个方面、这个因缘不到,你过去修得不够,然后佛偏偏还给你说这个法,你这个一生可能就修不成,没什么成就。看你哪方面更强,你有什么样的特长再给你说。

下面还有,【或作十二种说】,也是说十二部经,【破众生恶】,这叫什么呢?对治悉檀,也叫破恶悉檀。对治众生的烦恼,对治众生的这些恶法,破除他的恶法。这个十二部经都是专门针对这个方面去讲的,叫做什么呢,破恶悉檀。

另外还有,【或作十二种说。令众生悟】,让众生开悟,这是什么呢?第一义悉檀。真正能够开悟,悟得真正的佛法、诸法实相,这才是佛最终的目的。所以前面也说了什么,三种悉檀都是为最后第一义悉檀做准备的。【是名四悉檀起三藏】,这是三藏教的【十二部经】,这属于最基础的,因为四悉檀的因缘,所以说三藏教的十二部经。

然后下面我们再看,这是说通教了。【若十因缘法所成众生】,也是十种因缘法所成众生,【乐闻空者】,前面是说因缘,现在是说因缘什么呢,缘起性空,着重在这个空方面。【直为说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无不即空】,无不即空就是当体就是空,当下就是空。

我前面也说了啊,比如说这个东西有生有灭,有因缘合和,因缘散的时候,灭的时候它就没有了。生的时候它好像还有,在它的生命存续的过程之中,好像它暂时还有。到了通教这里,即使它是生命存续的时候,当下也是空。你不要等到它灭了之后、没有了之后,才叫空啊。或者你说把它分成这个东西是由什么构成的,把这些构成全部拆掉,它就没有了,那叫析空。这叫什么?叫体空。你即使是存在,你当下就是空。

为什么呢?你是什么样的存在?你是因为因缘、缘起而存在。缘起的当下就是空,不要等到你灭的时候,才说你是空,你现在就是空,因为你现在的有,本身就是一种假有,假有的背后就代表什么,性空,知道吗。因为你如果不是性空,你有自性的话,你就不需要假有了,那你就是真实的有,你还需要这些因缘来构成你吗!因缘所生法就是叫有为法,如果你是真正有自性的话,你就应该是无为啊,你不需要这些因缘啊,你自己就能自己成就自己。但实际上能找到这样的事情吗?能找到这么一种法吗?找不到,谁都找不到。每个人都是由种种因缘生出来的,世间的万事万物也无非如此。所以说无不即空,即空就是当下就是空。不要任何的时间,不要任何的其他的一些原因,当下就是空。

【或四五六七八九言偈】,还是重颂,你看,【重颂阴界入即空】,前面这段是长行,是有说的这个,然后后面第二个就是重颂。【或说能达阴入界即空者。便与授记】,这是属于授记,第三部是吧。能够通达这个即空的,才给你授记。你要不能通达,给你授记干嘛呢?授记就是你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已经明白这个空性的智慧了,然后才能给你授记,你已经开悟了。你都没开悟,你还在修,授什么记啊。打个比方就是给你个证书一样的,已经通过了,已经毕业了,没问题了,这关你已经过了。

【或孤然说阴界入即空】,这叫什么?孤起,孤起偈是吧。【或无问自说】你看,【阴界入即空】,这都不用说了,无问自说。【或说知阴界入即空。名为禁戒】,这又是因缘。【或举如幻如化等。喻阴界入即空】,这是什么呢,譬喻,这里有个喻,大家看,如幻如化,刚才我不就说了嘛,如幻如化。【或说本昔世间国土即空】,这就什么呢,本事。【或说本生阴界入即空】,这叫本生。【或说即空广大】,方广。【或说阴界入即空希有】,这什么呢,未曾有。【或难问阴界入即空】,论议。

【是为随乐欲世界悉檀】,当然这个悉檀说的是什么?是通教的十二部经。【起通教十二部经。或作十二种说。即空生善】,这是什么呢?为人悉檀,生善悉檀。【或作十二种说。即空破恶。或作十二种说。即空令悟理】,你看,都是从这个即空,就是通教本身叫当体即空,当体皆空。即空的话,又能有世界悉檀,又能有生善悉檀,又能破恶悉檀,一直到最后什么呢,第一义悉檀,都从这个空里面,能够得到这种种不同的佛法的利益。

悉檀,悉檀就是遍施嘛,遍施一切众生嘛,同样一种事情里面,同样一种法里面,它既然有不同的这么一种作用,一种功能,所以说空中能生万法,我们说的空,这个性空。你真正明白这个空的话,那一切法都能生。“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知道吗,你要能够通达空义故,那就与一切法都能成就,而且能够通达,能够无碍,能够自在。但是你如果没有悟得这个空性,它只是表面上这个法是空的,你自己没有悟得空,那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你就不能自在。

好,再看,下面是说别教啊,这里说起通教,这里做了个那个了,【是为四悉檀。起通教十二部经也】。下面是,【若有十因缘法所成众生。乐闻一切世界。一切阴界入。及不可说世界。不可说阴界入等事者。如来即直说一切正世界。及阴入等。一切翻覆世界。及阴入等。一切仰世界。及阴入等。一切倒住世界。及阴入等。一切秽国。一切净国。一切凡国。一切圣国。如是等种种世界。不可说世界。种种阴入界。不可说阴入界】,这一部都是说的是长行,这是别教的长行。

种种的世界的事,种种的一切阴界入法。这里说的有什么正世界,有什么覆世界,有什么仰世界,有什么倒世界,什么净世界,什么秽世界,还有凡世界,圣世界,就是十法界的事情都跟你说了。实际上就是什么,不管是众生法界也好,还是佛法界也好,不管是清净的世界也好,还是污浊的世界也好,你都得明白种种不同的世界,它的这种因缘法。但是你要明白这些东西的话,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够了解的,这是属于菩萨的境界,菩萨的境界。当然这里面要菩萨的境界,前面必须先要通达空,从空里面才能出假,知道吗,你没有证得空性,没在这个基础上,你要想再去观照整个的这个法界种种情况,你是不可能的,照不见。

打个比方我们就说,你必须先把你自己这面镜子给擦亮了,你这个镜子才能遍照整个法界。什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但是没有惹尘埃,让这个镜子非常清净无瑕,这个心镜亮了,才能遍照整个十方的法界。心镜,这个心镜非常干干净净的,清净无瑕的时候,这叫做空,镜中这个清净的镜子自然能够什么呢,照这个整个法界,这叫假。它这种有,从空就能出有,就能出假,它就有这么一种功能,跟我们现在不一样。

我们现在是什么?一面非常脏的镜子,根本就照不见世界,自己也看不清楚,也看不清外面的事情,然后就凭着自己的这个,我们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去认识这个世界。你认识世界的这些能力,完全都不是真实的一种功能,都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我们说的是一种虚假的功能,你认知的这种能力出现了问题的话,那被认知的这个世界难道是真实的吗?不可能是真实的。只有先把自己本身这个功能调整过来之后,你才有可能真正地去认知外在的世界,包括我们自己内在的心。它既能照内,也能照外。大家不要说,啊,镜子只能照外,我说的这个镜子,我们这个心镜啊,不仅仅能够照外,而且能够什么呢,照内,它是跟普通镜子不一样啊。

再往下啊,【或作四言乃至九言偈重颂】,你看,【或孤起偈。或能知国土阴入界者。即与记成佛】,如果能够知道这样子,能够真正进入从空出假,能够具备这个假观,才给他授记成佛。你假观没有成就,你不能照见这些国土阴入界等法,就不能给你授记。【或能知者。即具禁戒】,这是什么呢,因缘。【或譬喻说。或说昔国土事。或说昔受生事。或说广大事。或说希有事。或说论议事】,这都是什么呢,譬喻,然后呢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

【如是等十二种说。悦其乐欲】,这就是什么呢,世界悉檀。【或生其善】,生善悉檀。【或破其恶】,破恶悉檀。【或令悟入】,第一义悉檀。【是名四悉檀。起别教十二部经】,这是指别教的十二部经。别教的十二部经,说句实话,按现在咱们的根器,还真是一般修不了,没法修,咱们现在能够修的,就是前面的三藏教,还有这个通教,特别这个通教,比较合适咱们。

再往下还有圆教的,【若十因缘所成众生。乐闻不可说国土。不可说阴界入。皆是真如实相】,你看,一切的国土,一切的阴界入法,当下就是实相,就是诸法实相。【即直说一切国土依正。即是常寂光。一切阴入。即是菩提。离是无菩提。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离是无别中道。眼耳鼻舌。皆是寂静门。离此无别寂静门】,这都说的是长行。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在我们这里哪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哪里有什么中道,只有色声香味触法,只有六尘,它是尘垢,它会染污我们,它甚至是烦恼,六尘也叫烦恼,它会束缚我们,束缚我们的自由,束缚我们的法身,让我们迷惑,让我们沉沦生死,永远很难出离。那怎么可能它当下就是真如法性呢?真如实相呢?就是什么中道呢?就是菩提呢?我们看到的只有迷,只有染,哪里有什么觉悟啊,哪里有什么清净啊,没有。所以说这个东西就是说,这种属于圆教的根机,它当下就从这个染污的世界能够达到,它当下就是清净的,能够证得它是清净的一种本来。眼耳鼻舌,皆是寂静门,你看,六根当下寂静。

下面,【或作偈重颂。或作孤起偈。或作无问自说。或知者与记。或知者具戒。或作譬说。或指昔世界。或指本生。或说广大。或作希有。或作论议。是为赴乐欲世界悉檀】,赴乐欲,就是赴众生乐欲,众生喜乐、喜欢的,就给他从这个世界悉檀方面去说。【起圆教十二部经。或作十二种说生妙善。或作十二种说顿破恶。或作十二种说顿会理】,这就是分别是后面三种悉檀了,【是为四悉檀起圆教十二部经】,这就分别从四种不同的教,藏、通、别、圆四教,分别起十二部经,但是每起十二部经都分别具足什么呢,四悉檀,四种悉檀。

当然实际上说到后面,这个圆教的悉檀,它这个悉檀的话,就跟前面四种悉檀不太一样,它的四种悉檀。虽然也有四种悉檀,但它这个世界悉檀跟后面的生善悉檀,破恶悉檀,第一义悉檀,本身没什么差别,我告诉你。它的世界悉檀就是生善悉檀,就是破恶悉檀,就是第一义悉檀。一种悉檀就具备四种悉檀,这就是叫做圆教,圆满、圆融。但是前面这三教,一个悉檀就是一个悉檀,它是分次第的,它有高有低啊,由浅到深啊。但圆教这里就没有,它世界悉檀当下就是一切法即是真如实相,一切烦恼就是菩提,一切生死就是涅槃,它跟后面这个第一义悉檀根本没有什么差别。至于说生善破恶,只是它的一种功能而已。它自然就能生善,它自然就能破恶,它自然就能什么呢,证入第一义,这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它在行世间法的时候,当下就跟行佛法是无二无别,这就属于圆教。

那我们怎么做啊,没办法,现在学不了。你说,啊,我去干点世间事,我挣点钱去,挣点名利去,你说我是在修佛法。那是佛菩萨的事情,是不是,他能够圆融自在,“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我们啊,要你去行点佛法,你都得违背,还说你去行什么世间法,你就离得更远了。他是心非常清净的,所以在行世间法的时候,他根本不会受到任何的染污,反而能够借助这种世间的法,作为善巧方便来修学佛法,一个是自己成就,一个还能利益众生,他起点不一样了,境界不一样了,知道吧。这个东西,铁放到他这里,石头放到他这里,就变成金子了。我们这里,把金子放到这里,就变成石头了。不识宝贝呀,你的福报就这么大,你的智慧就这么高,不给金子还好,一给金子相互之间还得抢,争名夺利啊,没办法,没有道德,没有公德是吧。

好,【复次。用别圆两种四悉檀说十二部经者。是起华严教也】,这看,分别用这个四教来对应五时,第一个是华严时啊,起华严教啊。华严教里面具备两种悉檀,两种四悉檀,哪两种四悉檀?别教的和圆教的两种四悉檀。那么通教和藏教呢?就不属于这一例了。《华严经》没有三藏教,也没有通教,只有圆教和别教,叫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主要说的是圆教为主,但是也兼带着说点什么呢,别教的道理,所以它里面的这个四悉檀只属于别教和圆教。

然后,【但用一番四悉檀说十二部经者。是起三藏教也】,这是什么呢,叫什么时啊,阿含时,阿含时起的是三藏教,只用三藏教的四悉檀,或者十二部经来对众生说法。通教,别教,圆教没有了。阿含主要属于三藏教,基本上可以说属于以小乘为根本。

然后再往下,【若用四番四悉檀说十二部经者。是起方等教也】,方等时嘛,四教并谈,藏通别圆,通通都具备,所以说也具备什么,四番悉檀,就是四教悉檀,这四种悉檀它都有。【若用三番四悉檀说十二部经者。是起般若教也】,这是般若时。般若时哪三番啊?通、别、圆,没有三藏教,没有小乘的了,纯粹都是给你说什么,大乘的佛法。最后,【若但用一番四悉檀说十二部经者。是起法华教也】,法华涅槃时,只有圆教的四悉檀,前面的藏、通、别统统都没有了。

这里就看出佛说法的一个次第了,按照这个时间的顺序大概是这样,是大概是这样啊,不是绝对的啊。前面直接说华严大教,有别教和圆教,起点非常高,但是大家很多人就利益不到了。你这个四悉檀,说是说遍施,只是遍施到别教和圆教这种比较善根的人。中下根机的人,三藏教和什么通教的人就受不到利益,没办法。下面就说阿含教和方等教。先说阿含教,阿含教说完之后,大家众生的根机慢慢又提高了,这个时候劝众生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就要说方等的大乘佛法。方等的大乘佛法虽然是大乘,但大乘里面呢又包含一定的小乘的佛法,还有三藏教在里头,所以到了般若这里的话,纯粹就说大乘佛法了,小乘都不说了,就等于说你这个时候已经到达这个高度了,你不能回头再去学什么三藏教了,那个不属于你学习的范畴了,到最后一直到成佛。最后大乘教,归于什么呢,不管是菩萨,通教也好,别教的菩萨也好,最终都归到圆教这一类里面来。

好,【大论云】,大论是《大智度论》云,【四悉檀摄十二部经。其义如是】,四种悉檀能够摄,能够包含、包摄十二部经,其义如是。当然每一种悉檀都有了,我们藏通别圆分别有四悉檀,但是其中的任何一种悉檀又包括十二部经,其义如是。【地持云】,地持是一部论,《地持论》。【菩萨入摩得勒伽。造不颠倒论】,这个摩得勒伽是一种三昧,叫什么智母三昧,智母三昧,智慧的智,母亲的母。

我们说般若以为母嘛,智慧就是相当于我们众生的这个法身的母亲一样的。方便以为父,方便就是发菩提心,你要发菩提心,这就能够成就最终成佛法身的一个父。一个是父,一个是母,一个要有菩提心,一个要有智慧。你具备这二个,你就最终能够成佛。那菩提心实际上包含的内容也很多了,主要是什么呢?上求无上佛道,下度无量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但是怎么才能自利利他,怎么才能自觉觉他,智慧。大家记住,永远是智慧,是佛教的一个核心。没有智慧,你自己怎么觉悟;没有智慧,你怎么去利益众生?自己都不能觉悟,自己都不能利益众生,那你还成什么佛呢?

造不颠倒论,我们说,【为令正法得久住禅而作论也。菩萨住是禅。观众生于佛去世后。根缘不同。作论通经】,你看,就是说这些菩萨入这些三昩,或者造这些论,都是为了什么呢,通经,就是大家直接有时候读这个经啊,他搞不明白,然后菩萨造这些论,就是为了什么,来解释这些经典,来阐述这些经典的,让大家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经的内容,所以为什么叫作论。

【天亲用两番四悉檀。造地论】,实际上就是《十地论》,【通华严】,为了解释《华严经》,他造了个《十地论》。【舍利弗用初番四悉檀】,这两番四悉檀,大家都知道了,哪两番啊?别教和圆教的,别和圆,好。【舍利弗用初番四悉檀。造毗昙】,《阿毗昙论》,《阿毗昙论》。这初番是什么呢?哪初番呢?三藏教。舍利弗是什么呢?是小乘佛教的代表;天亲菩萨、世亲菩萨,他是大乘佛教的一个代表,一个论师,大论师。

然后后面,【五百罗汉。造毗婆沙。通三藏】,也是三藏教的,他是阿罗汉嘛,罗汉嘛,《毗婆沙论》,也叫《大毗婆沙论》,全名叫《大毗婆沙论》,通三藏教。【见有得道意也】,这都属于什么,见有来得道,通过说有来得道。后面还有个,【诃黎跋摩。亦用初番四悉檀】,这也是一位论师,造什么呢,【造成实论。通三藏】,也是来解释这个三藏教的,但是他不是见有得道,他是什么呢,他是【见空得道意也】。

好,还有下面,【迦栴延。亦用初番四悉檀】,也是三藏教的四悉檀。【造毗勒论。通三藏。见空有得道意也】,前面是见有,第二是见空,到这里第三个是什么呢,见空也见有,叫见空有得道。这就是说,这佛教里面说,不管怎么样,你见空也能得道,见有也能得道,见空有也能得到,见非空非有也能得道。它是不同的门,四种法门,基本上把它归纳为四句。

就打个比方,有个城一样的,有个城,四面都有城墙,一个城池,但四边这个城墙各有一个城门,各有个门。你通过哪个门都能进到这个城里面去,都能得道,进城就算是得道。前面这个门叫有门,后面这个门叫空门,左边这个门叫亦空亦有门,右边这个门就叫非空非有门。叫什么呢,“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但是你多门,不管多门最终归纳成四种门,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你只要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都能得道,都能见道。

并不是说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本身是什么,是道,它不是道。它是什么呢?它是门,知道吗?通过这个门,才能进到城里面去,进到城里面,这才叫得道。这个门是个方便,知道吗?叫我们说开方便门嘛,你没这个门的话,你进不去。我们为什么叫法门法门啊,就是这么来的,知道吗?法门,它就像一扇门一样的,打开这扇门,你进入到真正的这个,我们说学佛的这个目的地了。但这个门本身不是道,不是最终的真理,不是最终的佛性,但是没有这个门又进不去,怎么办啊?所以还得有,所以佛为什么要说法呢?就给大家提供一些方便,给大家架一个桥梁,你才能进去,知道吗。不开门,四面都是墙你怎么进啊,你进不去,你飞进去啊?你也飞不进去,你只能入这个门才进得去。

好,【龙树用四番四悉檀。造中论。三番正通大乘。一番傍通三藏】,这个《中论》是什么?属于四番悉檀具备,藏通别圆都有,所以它基本上属于什么,方等教方面的,方等教。三番正通大乘,不用说了。通别圆是什么呢?通大乘的,三藏教是通三藏的。【弥勒用二番四悉檀。造地持。通华严】,你看弥勒菩萨是吧,通华严不用说了,一个是别,一个是圆,两番四悉檀。无著菩萨也是,你看,【无著亦用二番四悉檀。造摄大乘】,《摄大乘论》也是什么,属于两番悉檀,一个是别教,一个是圆教。【龙树用三番四悉檀。造大智度】,这是什么,《大智度论》,【通大品】般若。他是为了解释这个大品般若,专门造了一部论,叫做《大智度论》。大品般若,般若就叫智度嘛,以智慧来度到彼岸,到达彼岸就叫智度。解释这个《智度经》的这个论,就叫《智度论》,叫《大智度论》,它三番四悉檀对应什么,般若教,般若是具备三番什么呢,通、别、圆,般若时。

好,最后我们再看,【天亲用一番四悉檀。通法华。世人传天亲龙树。各作涅槃论。未来此土】,你看,这是专门解释法华的,解释涅槃的。【准例可知】。所以说这些祖师,这些大德,这些论师、菩萨,他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后世的众生,怎么去真正领会到这些经的一些道理,它背后的一些甚深的道理,然后他才造这些论,为什么?他已经明白了,他通过自己修行,就像前面说,这个禅定,他入这个三昩,他已经开悟了,已经证道了,然后他把他自己所了解的证道的东西,通过这个论的这么一种形式,再给我们后世的人传达出来,然后我们看这些论,就能直接通过这个论,它就是一种桥梁,去理解到这部经的背后的道理。

就像我们现在学这个《法华玄义》,《法华玄义》就叫做论,你直接看《法华经》,当然你看,哎呦,《法华经》好像也没有多难懂啊,好像一看,有些地方也很浅显,也没有说什么佛教特别多的一些,什么名相啊,一些语言,专有的一些名词啊,并不多。但是你看的东西,可能得到的东西,信息量就那么一点点,因为我们是个凡夫啊,你也没开什么眼,我们都是肉眼,天眼都没有,后面什么慧眼、法眼根本统统都不具备,你看不出什么东西来。哎哟,很平常啊,很普通啊,没什么太了不起的嘛,还甚至觉得比什么这个《般若经》,比什么《楞严经》,比那些专门说义理的经,好像比它还比不上一样的。

这一看,现在给你造这出来,智者大师给你造这个,一看,哎呦,原来有这么奇妙的东西啊,想都想不到,匪夷所思啊。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个程度的、这种眼光的人能够看明白。他们不给你讲,你哪里知道有这么奇妙啊。就这么回事,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就是这样子的。他要不栽树,你怎么乘凉呢。你说,哎,直接看经就完事了。经当然是好,你看不明白啊。就是这个起点太高了,知道吗。就中间还需要其他的一些方便的因缘来引导我们,你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受用和利益。

就打个比方,我们自己学佛,你说不皈依三宝,我在家里学,我自己皈依行吗?当然也可以,从道理上都说得通,但是为什么不允许这样子?你以为你是什么根机的人啊,是吧,你自己皈依三宝,你自己就能无师自通了,是吧。你像释迦牟尼佛再来,多少无量阿僧祇劫,你再修习一遍,你有那个根器吗?你等得起吗?你这一辈子才活多长时间,你下辈子怎么保障?你有这么大的愿力,功德,能够保证你一生一世,都一直延续修正法吗?不可能的。总会退转的,知道吗。没有不会退转的。你只有皈依三宝,在三宝的加持护佑之下,你才能给自己增长善根,你这个善根越来越雄厚了,你才能保证以后修学越来越顺利。你的功德才会增长得越来越快啊。

你老师也不拜,也不要请教什么师父,经典也不读,随随便便,哦,自己拿了本书就看,也不看论,什么东西都不学,就学那么一点点,你说我自己就念一句佛就行了,念到一定的时候就能开悟了。是啊,真能开悟?什么时候开悟说不清楚了,太遥远的事了。没等你开悟,可能首先你得堕落多少回了。为什么会堕落,给大家说句实在话啊,只要是初发菩提心的人,没有不堕落的,告诉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了,没事了。大家赶紧去西方极乐世界。在三界之中,自己行菩萨道,你不靠佛力,不生到净土佛国,没有佛的加持,百分之百全部都得堕落,都得退心,知道吗,都会退的。

我们讲,听过故事,比如说舍利弗,以前修这个忍辱,怎么怎么啊,施这个眼睛给别人,要治这个病,最后被别人踩了,是吧。一个眼睛说臭了,怎么怎么着,忍不住,退失菩提心了。这说明什么呢,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只要你是初发菩提心的人,百分之百都会有退心的时候。等到你什么时候,善根又重新萌芽了,然后又开始,又重头开始,又发菩提心。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重来,到最终你这个善根到一定时候,你这个退失的这个念头,这个退失的心,才会越来越弱,还不是说不退失。什么时候才能不退啊?你到圆教的话,什么时候才能不退?初住的菩萨才能不退,我告诉你。别教要初地,你真的要证得这个真如法性,你才能不退。否则你都不可能不退的。那你想,你多遥远。你得到圆教初住菩萨,你得修多少阿僧祇劫,说句实话。别教也是一样。

那我们自己修成什么样,大家看看啊。平时遇到一点芝麻蒜皮小事,你自己就已经忍不住,烦恼一大堆。凡夫之中的,算是最低的这个水平的了。我们说学佛之中最不成器的,就是我们这些,但是我们心还比谁都大,知道吗。越是这样的人,心还越是这样,越幻想,觉得自以为是。想想咱们都生活在这个五浊恶世,为什么投胎在这个时候,佛也碰不见了,是吧。我上次也说,碰不上特别好的法师,当然有,就是有好的,你也碰不上。就遇到这样的法师,然后给你们讲讲经。修吧,是吧,讲也讲不好,你们听也听不明白,是吧。自己修啊,当然可能有些悟性好的,可能也能修得那么一点点。但是绝大多数人来说,肯定就是这么回事。

你的因缘,你的所有一切都注定,你本身这个善根、福德非常的浅薄,你需要多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这个层次。你才能在这个层次上,可能能够起飞。所以没有这些东西,大家不看不学,真不知道啊。不是这么简单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哎呦,你们看,你们学佛的人,怎么学来学去这个样子,怎么怎么着。是这个样,要是不学以后更没有希望,是吧。我们虽然没有学好,但是你起码得学啊,你的心不能退。知道惭愧就行,知道吗。知耻后勇,你得精进努力去改正自己就行。

千万不能说,听别人说,哎呦,我们修来修去,算了算了,佛教里面一团糟。不学还好,一学问题更多。当然一学问题更多,发现自己毛病更多了嘛。反正以前也看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的毛病,还觉得自己还不错,是吧。有时候不修还好,一修发现自己一无是处。你不修还好,你反正没有什么善根,反正自己就麻木了。一修,有点善根了,好,这个债主一看你有钱了,赶紧来讨债了。唉,活得更加艰苦了,知道吗。原来不知道有债主,原来不知道自己欠债,反正这个债主也不会找上门,知道你没有钱,也还不上,找也是白找。现在一找,麻烦来了。哎呀,还不如不挣钱,不挣钱他不来找我。你想想,你不挣钱,你永远都被生活在这五浊恶世,三界之中,你出不去了。

所以这些困苦、这些艰难、这些挫折是必须你去什么,一步一步去经历的,去度过的,去面对的,去克服的。你且得还呢,知道吗。你还嫌这么一点点都那个啦,都还不了,觉得非常吃力,非常难过、难受,根本就不算回事。所以我们如果没有这种大的心,没有这种宽广的胸怀,说实话,天天都被这些东西所障碍了。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吧。眼就这么小,心就那么小。不发起这么一种勇猛的心,什么大丈夫一种坚毅的心,你怎么去度过这些东西呢。

好了,我们先休息一下。下面还有一节课,大家先休息一下,很欢喜啊,不然的话大家也容易累。

大家坐回原位上来啊,我们第二节课开始。我们看这个《玄义》,这一段说,【又五通神仙。种种诸论。释天善论。大梵出欲论。皆用初番悉檀。方便利益意也】,这说的是世界悉檀,初番悉檀嘛,来方便利益众生。但是这个方便利益众生只是在世界、在世间的善法方面去利益众生,是吧。五通神仙他自己都还没有解脱,他只是证得五通而已,是吧,没有漏尽通。没有漏尽通的话,就不可能去出离三界,他们也造种种诸论,比如《释天善论》,怎么生天啊。我们说的,必须要五戒十善。你要行十善,你才能生天。十善法的话,只能生什么呢,欲界天,是吧。五戒能够保人身,十善你才能生到天上,生到天也只是欲界天而已。

你要生到色界、无色界天,比如《大梵出欲论》,你要出欲界,你要修什么呢?修四禅八定。你要修这个世间的禅定,你不仅仅做点善法就行了,你得修定啊。没有定的话,你是不可能出离这个欲界的。这个定的话,能够什么呢?起码能够降伏我们一部分人的这种,欲界众生的这个欲望。这个欲望没有了,这些烦恼没有了,你才能生到色界、无色界呢。他就有,禅定就已经有这个功能,他才能获得这样的一种果报。但是这都是属于世界悉檀,他还不出这个三界之外。

【书云。文行诚信。定礼删诗。垂裕后昆。即世界也】,当然他是用了这个《书》,《书经》里面所说的,实际上就是说的孔子的这些东西,是吧。文行诚信,这具备的四种德性。定什么礼,周礼。什么诗,诗经,是吧。都主要是孔子所干的事情,是为了利益这些后代的,后来的这些后学吧,算是,这是属于世界悉檀。他是借用这种【官人以德。赏延于世。即为人也】,为了让众生得到种种利益,能够生起种种善根,是吧。能够泽被后世,这样属于为人悉檀。【叛而伐之。刑故无小。即对治也】,你要是违反了,就要攻伐你,你要做了错事,可能就有种种刑罚,这是属于对治悉檀。

【政在清静。道合天心。人王无上】。有点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的这么一种意思了,这属于世间第一义悉檀也。这分别都是用世间的这些,我们说这么一种语境吧,来对应我们四种悉檀。

下面,第六,有说默者。【六起圣说圣默者】,就是或说或默,有时候佛是说四种悉檀,有时候是默,就是不说。【思益云】,《思益梵天所问经》是一本经书,里面说,【佛告诸比丘。汝等当行二事。若圣说法若圣默然】。无非就是这两种事情。【圣说如上辨】,前面已经说了,四番四悉檀,分别有十二部经。【圣默然者】,不说。【夫四种四谛。并是三乘圣人所证之法】。这四种四谛,哪四种四谛啊,我们以前应该说过,生灭四谛,无生四谛,还有呢,无量,无作,分别对应什么呢?藏、通、别、圆四教,三藏教的叫生灭四谛,通教的无生四谛,别教的无量四谛,圆教的叫无作四谛,不管是藏通别圆哪一教,都是属于三乘圣人所证的法。

这种真谛,这种道理,只有这个圣人才能证得,起码是什么,声闻、缘觉、菩萨,实际上甚至还包括佛啦。打个比方,三藏教的,也有三乘圣人,它也有声闻,它也有缘觉,也有菩萨,也有佛,有时候就把声闻跟缘觉就归为一类,有些就二乘人,叫二乘,声闻缘觉属于二乘人。然后呢,菩萨属于一乘,然后是佛乘,把这叫做三乘圣人。到通教这里,同样也具备这三乘人,声闻缘觉二乘人,然后菩萨乘,通教也有佛乘。到了别教这里就不一样了,别教还有二乘么?别教就没有二乘了,别教只有菩萨乘,只有佛乘。到圆教这里也是一样的,只有菩萨乘和佛乘。但是不管怎么样,都不出这三乘圣人所证的这个四谛。但是这个四谛,四种四谛,对应的是四种教。它的层次,它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同样是二乘人,同样是菩萨,三藏教的菩萨,跟别教、圆教的菩萨是有相当的距离的。但不管怎么样,起码从三藏这个教开始,他这种本来这个生灭四谛,即使要证得生灭四谛,这最初级的一种四谛这么一种道理,也必须是要达到圣人这个境界,也得超凡入圣。超凡入圣起码得什么,叫破见思惑,要破见思惑,你才能进入三藏教的二乘果位。

所以说【非下凡所知】,就是他们所证得这种真理,不是我们下面这些凡夫所能够知道的。圣人在上面,我们所以叫下凡。【故不可说】,你说他们真的道理会跟你们说,说我们也听不懂,是吧。故不可说,不是他们不想说,说出来也听不懂。所以真正这个道理是说不出来,叫不可说的,但是你要是完全不说,完了,更没戏了,是吧,还得说,说的靠点边也行,或者怎么样也行,这里面就有比喻。就像我们众生啊都是瞎子,都是盲人,知道么。盲人,天生就是盲人,从出生那一天你就天然就是盲人,什么都没见过,然后现在要问,告诉你什么是乳的颜色,这个乳是白色的是吧,乳白色,这个牛乳,是什么颜色?你是盲人,然后我怎么给你解释,再解释也解释不清楚。有些人说,拿个比喻,这个乳像什么呢?像贝壳的颜色一样的;有些说这个乳像什么呢?像雪的颜色一样的;有些说这个乳像什么?像这个糯米团的颜色一样的;有些人说像空中飞的这个鹤,这个灰的,灰白色的颜色一样的,但你都没见过。就对于睁眼人来说,有视力的人来说,你跟他说下,他就知道,他即使没见过乳,但是他通过其他所见过的东西,他就能间接地去知道它是怎么一种颜色。但你天然就是瞎子,你那些举的例子你统统都没见过,也没办法见过,讲来讲去还是不知道,是吧。所以说,你说怎么说,但是不说又不行,还得说,然后你自己就凭着自己去想象吧,当然这是个比喻了。

【假令说之】,这里说了,【如为盲人设烛。何益无目者乎】。你看,这说的就比较严重。你本来就是瞎子,到了晚上再给你点上蜡烛,不是白费蜡嘛。点亮了,外面光明再大,你因为自己本身这个视觉功能不存在了,也是没有用的。你就是站在日光之下,在白天你也看不见啊,别说给你点个蜡烛了,是吧,没有任何的好处,没有任何的利益。【故不可说】,所以,他就说点了这个烛也是白点,这个烛的话,就是所说的种种法,这种法能够有什么呢?有光明,但是这个光明对你没有视力的人来说,他就白费了。【名圣默然】,就是佛知道啊,你这个根机,这个时候,你是瞎子,跟你说也是白说,算了不说了,没必要了,做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佛才不做呢,知道吗。就像我们天天这么很无聊,不找点事情做,不说些无聊的话,那这没法过,知道吗。这会抓狂啊,难受啊,是吧。当然我不是说,外面跳跳广场舞,天天不跳,我说那得难受死了。昨天我还瞅了电视里面看,晨练的人,天天不去练几下,那简直今天都不知道,无着无落,这一天就吃饭吃不香,干活都没心思干,啥都没心思干,必须要先晨练。当然这个东西是锻炼身体,但实际上也就是养成习惯,你有依赖性,就是人他就到这个时候,他就呈现这么一种状态,知道吗。【名圣默然】,就是佛不是故意默然不说,是没办法,说了你也不懂,这个时候你根机没有呈现的时候,没有成熟的时候,干脆就不说了,等你什么时候,你眼中的视力,恢复那么一点点,立即就跟你说了。

【华严中数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你看,经中说,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有多少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多少说什么世界。【明理极不可说不可说】,从外在的事相这个世界,因缘事相,到真正的这个理,都是不可说不可说的。【约无量无作两番四谛】。前面说了,华严教两番四谛,两番四悉檀嘛,是吧。那么前面这个,数世界不可说不可说是指无量四谛,后面这个理极不可说不可说,是叫无作四谛。一个是事相上的,一个是理上的,这两种四谛,分别对应叫什么呢?【不生生。不生不生法。明不可说不可说。名圣默然】。这就很难懂了,是吧。无量四谛对应的叫不生生,不可说。无作四谛对应的是不生不生法,也不可说。就是有四种不可说,一种什么,生生不可说;第二种是生不生不可说;第三是不生生可不可说;第四种是不生不生也不可说,反正所有的都不可说。这只有圣人才能真正明白它真实的道理,我们凡夫众生是永远不知道的,所以为什么叫不可说。这是从不可说这个角度来说,圣人这个角度来说,默然,它是说不可说的。当然这里为什么叫不生生不可说?为什么无量四谛对应不生生呢?不生是什么呢?是空,生是什么?是假。从空出假,知道吗,是这个意思。别教的菩萨就是从空出假,当然他实际上他也有中观,但主要对应的是从空出假。他无量四谛,他无量法门,无量的世界,无量的法门,无量的烦恼,他都得通达。

就像我们说的,经常念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对应别教的菩萨最合适。四种无量,无边,无上,别教菩萨就是修这个。他证得空性之后,他得修一切的法,他得了解有不同种类的世界,不同种类的无量的众生,每一个众生,所有的众生又有无量的烦恼,那遇到这些无量烦恼的众生怎么办,你又得学无量的佛法法门,你才能去帮助到他们,最终你才能成就无上的佛道。你所学的东西得多少啊,从不生里面又得生出来。本来是不生的,但是为了利益众生,你又得生啊。你得付出,菩萨得来多少次六道里面,反反复复来学习,我告诉你,所有众生要学过的东西,他都要学一遍,他都得懂。你说我走了,我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享清闲,我才不管这么多事。回头还得学,你得度众生你就得学,都得明白这些道理。

可见当一个菩萨多不容易,什么世界你都得去,什么样的众生你都得接触,什么众生你还得想办法了解他,了解他的喜好,了解他的性格,了解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他的根机到底什么时候能够成熟,成熟了,他应该以哪种佛法来对应给他说法,他才能得到利益。都得要,一个要什么,识病,就像当医生一样的,你要识得什么病。这个众生有什么病,那个众生有什么病,不要说我是儿科的,其他科的我不看啊,我看不全。每个众生你都要知道,不分科的,所有的众生只要来找你,你一看就知道他有什么病。他是这个病,他是那个病,这个病知道了,你还得知道药啊,药性。所有的一切药你都得知道,这个药有什么药性,它能针对什么病,那个药又有什么药性,能够治什么病,用量多少,还得开药方,我告诉你。不光知道药,每个众生药的组合又不一样,这个要几种药配合在一起,那个要几种药配合在一起,这个时候要吃多少量,那个时候要吃多少量,要开不同的药方,这需要多少智慧啊。同样就一个人有时都要开不同的药方,病重的时候开这个药,病轻一点就开另外一种药。弄得不好这种病好了,其他的病又出来了。治一个众生都不知要开多少药方,那无量的众生得开多少药方。开了药方你给他,给他药方你去抓药吧,甚至把药直接拿到他手上,你去喝吧,你去吃吧,众生还不一定接受呢。干嘛要吃你的,你凭什么让我相信你就是大医王啊,你能治我的病呀,我才不信你呢。还得跟众生要结缘啊,结善缘,你不广结善缘,他干嘛要相信你呢,你没这个缘是合不到一起的,他不会信任你,他不愿意接受你开的药,他也不愿意治,我都没病,治什么病啊,毛病你才有毛病,我已经好了没事,你自己没事找事是吧。我有药,我有病也不让你治,我就看你看着不顺眼,那也可以啊,这种情况都有,干嘛要听你的。所以这些东西他下面得做多少工作,具备多少的因缘,最终哎呀你终于吃下我的药了。吃下药好了,有机会了,就能治你这个病了。所以说这就叫无量四谛,我告诉你。这无量啊,得做多少事情啊,佛法、世间法、众生法、心法,所有的东西你都得了解得清清楚楚,没有任何的遗漏。所以且得照,从空而出假,出假也得练好长的时间,不是本身就具备,具备的话也得练啊。

后面还一个不生不生法不可说,不但是生是属于不生,不生也是不生,知道吗。我们说的因缘是空,不能执著,但是即使这个空,当下本身也不能执著啊。不仅仅世间法要什么呢,要舍,连佛法也要舍,就达到更高的境界了。前面已经经历过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一直到最终,不生也不生。不生不生的时候,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了,就是前面的事情已经干完了,就差最后这临门一脚了。叫什么呢,生亦不生,不生也不生,就两个叫做不生不生,这样讲大家可能会容易明白一点啊。不仅仅是生灭法是属于不生的,即使是不生灭的法也是属于不生的。生灭法那是属于世间法,不生灭法属于佛法,世法是空,佛法难道不也是空吗。对,这就是空,这个空并不是代表没有啊,不是这个意思啊,大家一说空就是无的意思,千万不要跟那个无扯上关系。这就是空,什么叫做空啊?空,空中又有妙有。明不可说不可说,名圣默然,这是属于华严教里面。

三藏教,我们看三藏教。【若三藏中。憍陈如比丘最初获得真实之知见。寂然无声字。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者。是约生灭四谛生生之法。明不可说不可说。名圣默然】。三藏教里面也有不可说,憍陈如比丘最早听佛说什么,四谛法,他是第一个证得阿罗汉道的。他这个真实知见也是寂然无声的,没办法说出来,只是从中去悟到这个道理。悟到这道理,虽然通过四谛法能够去悟道,但本身不是四谛,这四谛也只是个法门而已,它是属于声闻法的一个法门。真正地悟得这个道,声闻道,是不可说的。身子是舍利弗,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者,真正的解脱这个道,是没办法去演说的,这是从生灭,为什么呢,三藏教还是属于生灭法,它虽然世间的东西是生灭,比如我们说苦集灭道,它是两个对应的,苦用什么来灭呢,用灭,灭谛来对治;集用什么呢,用道来对治。等于怎么才能去除这个苦集呢,你要有灭和道二谛,你才能去除苦集,才能出离这个生灭轮回,生死轮回。但这也是它有对治的话,就有彼有此,有此有彼。你道生了,那么集就灭了。灭有了,那么苦就没有了。它还不是属于生灭吗,是这个意思啊。你要修佛法你才能出离世间,你要解脱,你才能远离轮回,有这个,才能没有那个;这个生了,那个自然就灭了,那它还是属于生灭的范畴。

这里【明不可说不可说。名圣默然】,即使这样的话,最终他这个也是不可说的。后面再往下。【净名杜口。大集无言菩萨。不可智知。不可识识。言语道断。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此约四番四谛。不可说不可说。名圣默然】。这段是属于方等时,方等是四教并谈,上面说了藏通别圆四教都有。净名,维摩诘居士呗,什么是不二法门?后来就不说了,默然故,是真入不二法门。你只要说,说得再妙,说得再好,都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真正的不二法门并不是不说才是不二法门,就说没办法通过说真正去表达这个不二法门的意思。所以他只是通过这种默然,来真正向大家传达这么一种真正的不二法门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不可言说的状态。然后你说,哎,我也不说,这就是不二法门。你不说可以,你得明白啊,是吧?我是明白了,我可以不说,你是不明白你不说,你这叫不二法门?是不是?人家明白了可以不说,是吧?人家也是不二法门,关键人家能说出来什么是不二法门,你说出来试试看,你说不出来。然后你照着经读一遍,这是不二法门。跟你没任何关系,这是经所说的,你能不照经跟我说一说吗?你能不背经跟我说一说吗?说不出来。你要是从来都没读过经,你跟我说个不二法门,那是你自己的,自己证得的。你读了经,背一篇,我想想,到底是什么不二法门,弄一篇文章来专门写,来专门阐述,那不叫不二法门了,是不是?经过思量,经过文字语言,而且都不是自己的东西,那怎么说?说不清楚啊。净名杜口,人家杜口叫不二法门。我们杜口,你开口也不是,闭口也不是,因为你本来就不是,就这么简单。

《大集经》里面无言菩萨也是这样的,没办法说,真正的这个佛法是没办法说的。这后面说,不可智知。不可识识。用智慧来去能够知道吗?当然这属于世间的智慧是没办法知道的。识,用我们的意识去思考,你能思考出来吗?都没办法真正地去认知、去知道。所以说,言语道断,心行亦讫。心行亦讫也就是心行亦断,亦灭,心行处灭了,用言语的方法就没办法去解释这个东西,说不清楚的,所以叫道断,叫断。你必须把这条路断掉了,这条路根本就说不出来的,用言语的这么一种方式是解释不清楚的。心行处,比如说你心里怎么样去思量,思考,去思维,也想不出来,因为这个东西不是用言语行为能够去理解到的东西。打个比方,这个细菌太小了,你这个显微镜根本就不够用,倍数太小,你再怎么照,照一万年一亿年都没有用,照不出来,是吧?你只有改变这个显微镜的这个能力,比如说你现在是肉眼是天眼,照不见,你什么时候能上升到慧眼的境界,显微镜能够什么呢?有质的飞跃了,然后才能把这个东西照清楚。

不生不灭。法如涅槃。你看,这个法就像涅槃法一样,本身涅槃就是不生不灭,涅槃就是不生不灭,既然是不生不灭,怎么说得清楚啊。你稍微心一想就有生灭了,用文字语言一表达,又有生灭了。此约四番四谛。不可说不可说。名圣默然。四番四谛,前面就说了,四教都有,藏通别圆四教。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这属于方等教。

好,然后下面是般若教了。【若大品句句悉不可得。不可得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不可以口得】。就是身语意都不行,是吧?身心口,身语意,你怎么能够得得到?【此约三番四谛】,哪三番呢?这就说了,【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法】。生不生是通教,不生生是别教,不生不生是圆教,这三教的这三番四谛来说明明不可得不可得。【故不可说不可说。名圣默然】。所以同样是圣默然,你看就有种种教的不同。【此经明。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不可以言宣】。此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学的《妙法莲华经》里面说的“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然后,【不可以言宣。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此约什么呢?圆教的无作四谛。无是不生不生法,名不可说不可说,故名圣默然。同样四教,都有圣默然,但是每个圣默然背后所表达的这个意思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哪个教,最终这个道理都不能通过言语,通过心行能够去表达出来的,我们叫不可思议嘛。这通通都是不可思议法,只有圣人才能知道,是吧?这个不可思议却要让佛来说出来,让我们众生去理解,你想得有多难?是吧?明明是圣人的高度,希望我们凡夫终究有一天也能通过方便,能达到他这个高度,你说是多么难?要沟通啊,那我们说得多大的距离啊?我们世间不也讲沟通吗?我们沟通再怎么样,层次不会差得很多,再怎么样你说我是大学教授,你是一文不识,你是文盲,我们很难沟通,你们这个沟通再怎么样,差别还很小很小,你想凡夫到圣人你要沟通怎么难。

然后佛菩萨还得发这种大慈悲心,来世间来度众生,怎么度啊?真的是,费时费力费心呐!真是太难太难了,是吧?我说的语言你不懂,我不说,你更不懂。说了,你还是不明白,但还又得说,一遍一遍地说。想方设法,让你慢慢地慢慢地懂那么一点点,再懂得更多的一点点。懂得一点点之后,你自己有这个认识了,然后你才会产生行动,产生信心,然后产生坚定的心,勇猛的心。然后你再往下,你的善根、你的功德就会增长,这个时候佛菩萨再来度你就容易了。刚开始的时候是真的很难,太难了。

我们再看,往下啊,【为乐他故。有圣说法。为自乐故。名圣默然。默然则不益他】。这是别人问,为了让别人快乐,所以圣人说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让众生快乐。当然这个利益众生就是众生能够得到利益,根机已经成熟了,说法的因缘到了,所以圣人就说法。我们开心啊,一看,这个时候根机成熟了,我这时候说法他们能听明白,赶紧说。一说,众生很欢喜,是吧。欢喜奉行嘛,是吧。信受奉行嘛,欢喜踊跃,信受奉行。为自乐故,一知道跟你们说他也接受不了,他乐是不可能的,自己乐吧,就圣默然,是吧。但实际上佛菩萨根本不想什么自乐不自乐,没这个概念。这只是为了对应前面乐他,来个什么自乐,自乐或者乐他对于他来说,实际上都没有任何的执著,众生需要就出来。

好,名圣默然,默然,既然是默然就不会利益到他人,只能令自己快乐,只能利益自己了,一个人独自享受去吧。在这个涅槃之中去享受呗。【答】回答,不是这样的,没这么简单。【正为自乐。傍亦益他】,就说圣人默然,主要是为了自乐,但是同时呢也能利益到其他的众生。【若人厌文。不好言语。为悦是人。故圣默然】。有些人就不喜欢文字语言的,不喜欢多说。为了让这些人欢喜,你要跟他说多了他嫌你啰嗦麻烦,这个人怎么话这么多,话唠,把我耳朵都听起茧来了,不愿你说这么多,你最好不要说了,我知道该怎么修,我就修修完事了,我就简简单单就行啦,你说这么多干嘛,烦死了。前面说的这种法行人就有这样的,他不太喜欢听这个佛法,他喜欢自己修,实修。你就教他几句就完事了,让他自己修去吧。听你说多了,他还根本不愿意听。所以这个时候默然,这些人反而欢喜,你要是不默然,他就不欢喜了。

【如律中为福他故受供。圣则默然】。你看,在律仪之中,我们说戒律很多,里面说了,为了给众生种福田,所以去受供。我们现在是没办法,说说给大家种福田,来受点供。实际上自己本身没多少福田是吧。佛菩萨是为了真正要利益众生,知道吗。你说他受供,哎呀,我去乞食,是不是啊,你们给我一点吃的吧,给了就有福。但众生也不一定相信是吧,但他确实为了让众生种福田他才去应供的,他才去受供。不然他干嘛要吃你的东西啊,他不吃也挺好的,他吃的东西远比你做的饭菜要香得多,天上的什么甘露什么东西没有,比你这强得多,净土里面说,他为什么来到你这。当然肯定赞美,你做的还不错,挺喜欢吃的,挺好的。就是为了方便给你种点善根,知道吗,你要是发起一颗心,跟佛结缘了,你这个善根有了,以后他就有这个桥梁,有这个因缘来度化你了。

【圣则默然。如胁比丘。对破马鸣】,这是什么呢?就这个胁比丘,这是一个胁尊者,就是我们说西天二十八祖之一嘛,其中一个胁尊者,禅宗的一个祖师,胁尊者。这胁尊者好像在娘胎里就待了六十年还是多少年,一出生,好,头发都白了,怎么搞的,这个人一生出来就跟老头差不多了,是吧。但是他这个人根器特别好,这也很传奇了。这一辈子修行,从来不躺着睡觉,从来不沾这个床的,知道吗。打坐,修行,从来这一生都没睡过觉,非常的精进,非常的努力。他来破这个马鸣,马鸣开始是外道,他不学佛,他不信佛。他是个论师,他很喜欢辩论,他学了很多外道的东西,后来跑到这个胁尊者。当然实际上这个故事并不是跟胁尊者,他是胁尊者的一个弟子,叫富那舍。他是传法给这个富那舍,富那舍呢后来跟这个马鸣之间有交集,这马鸣找这个富那舍呢来辩论。你看你是佛教,我是外道,当然他不说我是外道。我就不服你,我得跟你辩论辩论,但后来就怎么辩论,他就叫默然,他就不说什么。实际上也不是说默然,他就说,说生灭法是有,无为法是空。这个富那舍尊者他就立了这么个论点,他说我这句话是绝对真实不虚的,然后马鸣你自己来想办法怎么来破我,你破不了我,那以前就是说杀头知道吗,很极端的。谁辩论赢了,输的那个人就必需要什么把头献给他。当然后来这马鸣也找不到什么任何的这个破绽,他也就服了,服了之后呢,他杀头不要,那做弟子吧,就皈依佛教。就很简单,你怎么弄,没办法弄是不是。生灭是有,生灭法是有,无为法是空。所以默然,当然后来他就没必要多说了,他自然而然就把它破了。

【如佛结跏正念身心不动。令无量人。得悟道迹。是故默然】,佛有时候不用说法,跏趺一坐,往那一打坐,自然很多人就得度了。一定得通过说法才能度众生吗,可不是这么说。可以现种种相啊,不一直以声音来说法吗,你可以默然也是一种说法。身语意皆可说法,你不一定要用语言来说法。大家千万不要以为默然不说话了,这就不说法了。身体他本身是什么,现法的,表法的,现身说法嘛,众生也能得到利益,一样。甚至有些比如说心心相应就更了不得了,是不是,比如说这个大迦叶尊者,佛拿个花给他看一看。哪里说法啦,默然,就看一下,用眼睛看嘛,他就心心相应,最终正法眼藏传给他,不也得到利益了嘛。其他看不懂的当然就得不到利益,没办法。所以后来禅宗很多不都学这些对他们不随便说,但也有很多说的。举眉顺目,棒喝,或怎么样的,打你也是说法,骂你也是说法,不说法也是说法,反正通过任何的这个肢体语言,他也能表达出来,他自己所要传承的,所要表达的佛法的一种意味。

【皆是四悉檀。起此默然。利益一切】,所以说即使是默然这种方式,也可以运用四种悉檀来利益一切。【何谓无益】,你怎么能说它是没有利益的呢。所以说或说或默都能利益众生。当然或说能够利益的众生按道理来说,应该可能是属于比较低级一点的众生,说句实话啊,说的不好听一点,没办法,只能说。层次高一点的众生还用说,费这么多话吗,默然就行了,知道吗。打个比方,你这个人会学习,有灵性,又有悟性的人,是吧,比如说学书法,还要老师教你这个笔怎么支,怎么写,怎么这个章法,这一笔一划怎么练怎么怎么。你就站在旁边看就行啦,根本就不需要给你费那么多事,你能亲自跟老师看他现场,他是怎么去写字的,你就能学到东西,他悟性好。你不学的,天天给你上课,没有用。他学习能力高啊,领悟能力强啊,默然就行了。你跟着他时时刻刻都在学习,还需要佛,还需要这个师父费这么多话语、言语吗。

确实那些不成器的人,天天那个大事小事事无巨细都得督导你。你这个事情不对啦,你得注意啦,那个事情又出什么问题啦,你得注意,你说师父多操心啊。为什么这么操心?说明你根机太差,费心了。所以我们众生包括我自己都太费心了,不容易,让佛费心了。我们想想都很惭愧是吧。虽然说我们经常,哎呀感恩,感恩三宝,说句实话你感恩,嘴巴说感恩,实际上没任何的表示,实际行动没体现出来是吧。佛说你说感恩我,你不要让我操心行了,操这么多心是吧,下回又来度你,你看又不成器,又堕落了。让你来你非不来是吧,让你修还非不修。

【问。论云。四悉檀。摄八万四千法藏。其相云何】,就是四悉檀能够摄一切佛法,叫八万四千法藏。其相云何?它具体是什么个情况呢,给你说。【答。贤劫经云。从佛初发心去。乃至分舍利】。初发心开始修行,一直到佛涅槃了,分舍利了嘛,佛都涅槃了,把这舍利分给八个国家。八王分舍利,总共有什么呢,【三百五十法门】,把他分作三百五十个法门,然后一一门能够各有六度。我们说的六度法门嘛,从持戒开始,布施、持戒,一直到后面的般若。然后六乘以三百五十就合成二千一百度。【用是度】,分别看到【对破四分烦恼。合成八千四百】,四乘以二千一百就成八千四百。【约一变为十】,每一个又具备十种法门,就十乘八千四百就成八万四千法门。这个四分烦恼以前跟大家也说过吧,哪四分烦恼啊,大家肯定也记不住了是吧。贪嗔痴,贪嗔痴加上等分烦恼。贪是一种烦恼,嗔是一种烦恼,痴是一种烦恼,等是什么,就平等而分,又有贪,又有嗔,又有痴。什么都有,三合一,有点这个意思我们叫三合一,就是你这个心念里面又有贪,又有嗔,又有痴,不是简简单单一个贪嗔痴就能反映的。这就是八万四千法藏。

【是世界悉檀摄。若作八万四千尘劳门名。为人悉檀摄,八万四千三昧。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亦如是】,都是属于为人悉檀。【若作八万四千对治。八万四千空门。对治悉檀摄。若作八万四千诸波罗蜜。八万四千度无极。第一义悉檀摄】。你看哎呀,分别对应的,你看八万四千三昧,八万四千尘劳门,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这都属于为人悉檀,属于生善悉檀。如果是八万四千对治,八万四千空门,这属于对治悉檀。然后八万四千诸波罗蜜就是诸度,那就是属于第一义悉檀。同样是八万四千法门,看你是从哪个角度,说到哪个层次,它对应的悉檀是不一样的。知道吗,法门它可以浅说,也可以深说,也可以起到这部分的作用,也可以起到那部分的作用,同样是一种法可以做四悉檀不同的说法,大家明白这个意思了吧。就像我们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是一整句,但是呢,有些人你只能跟他说到因缘所生法,就可以了。没办法,他的根机就这么浅,你跟他说一点点就够了,说得多了他听不明白了。根机再好一点的,我说即是空,再给他提高一点。再根机高的,亦为是假名。最高的,亦是中道义。但实际上它是个整体呀,四悉檀实际上是一悉檀,但是为了分别对应不同四种根机的众生,所以叫做四悉檀,知道吗。它只能略说、浅说,为了随应你的根机呀,随顺你的根机,还不能把这话说全了,说全了没办法消化,听不明白,点到为止是吧,对我们来说点到为止就不错了。

好,你看【又一说】,另外一种说法,【佛地三百五十法门。一一门有十善合三千五百善】。又能治四分,这个四分烦恼了,就是贪瞋痴等分烦恼,所以【则一万四千】,又能治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叫八万四千。这是另外不同的说法,反正最终就是给你凑够八万四千数,是吧,这个八万四千当然它是个具体的数字,它是有一定来由的,但是更多的意思是代表无量的法门。它不应该是个具体的数字,它是个概数,就是说非常非常多,甚至可以说是无量的一个代表,叫八万四千。实际上我们真正的烦恼哪里只有八万四千呢,太多太多了。一会儿这个毛病,一会儿那个毛病,一会儿这个烦恼,一会儿那个烦恼,太多了。同样一种烦恼又有不同的呈现,所以我们叫做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实际上这些东西我告诉你,哎呀佛不说,我们哪里知道呀,太不容易的事情啊。但这里面稍微简单跟大家说一下,这里面还有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最终你看这个第一悉檀对治的是诸波罗蜜,什么叫做波罗蜜呀?度彼岸,度无极,是吧。怎样才能度彼岸呢,般若智慧是第一义,知道吗。没有般若智慧,你是没有办法进入到第一义谛的。前面修的什么禅定呀,什么陀罗尼呀,什么禅定呀,什么三昧呀,都还不是究竟的。只有达到真正的智慧,般若智慧之后你才能度脱一切,才能真正到彼岸,否则的话你只能到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说这苦海,你度过了一半,度过了多半,但是还没到岸,就这样的意思啊。

好了,还有一点点时间,我们看有个同学提了个问题,这个问题我看提得还不错啊。

(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师父慈悲开示,在平时我们修天台止观时,应如何运用上次此观教义中所说的义理方法?从假入空观。先观正因缘法,此法内外亲疏隔别,若不殷勤乐欲,则所习不成。必须晓夜精勤,欣悦无斁,此即世界悉檀,起初观也。若欲观假入空。须识为人便宜)。

就是怎么修这个天台宗的从假入空观?实际上最终开始首先第一个认识到这个假,要明白一切的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它都是虚假的,都是虚幻的,都不是真实的,必须要观察这个东西。你观察这个东西最终才知道从这里推导出它是空的。正是因为它是假的,说明它没个真实的一个自性的存在。那么怎么去推导这个因缘假呢,实际上这个假方面的话,我们自己从因缘的方面说,因缘所生,缘聚缘散。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从生灭的角度来说,它是无常的,既然是属于无常的东西,说明它不是真实的存在,它不是永恒的存在,它没个真实的自性可言,但这只是从这个时间来推导。但即使是当下,我们刚才说体空,它就在生的当下,在住的当下,它也是假。并不是代表它现在客观的一种暂时的存在就是真实的,它这种存在是虚假的一种存在,不是真实的存在。

我们得明白,就像我们现在这个身心世界不是真实的,我们这个身体不是我们自己的。怎么不是自己呀,难道不是我的吗?你看我现在要干啥就干啥,我要说话就说话。但是想想你这个身体的构成是怎么造成的,四大五蕴,你过去所造的种种因缘,今生才得到这么个身体,没有过去你所造的种种业,你今生能得到人身吗?所以你的这个人身,现在这个身体的构成得来,都是由于你过去的业力因缘所成就的。那没有造这些业力因缘之前,这个身体在哪里呢?有没有呢?没有。它是一种空,它是一种无,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等到这业力因缘已经成熟了,你来投胎了,这个身体就有了。但是这有只是种假有,我们说的叫因缘假,有些叫因成假。因为因缘才能成就我们假有的这么一种存在,这个身体是假有的,没有这个因缘它就不存在了,但是这个终究有一天什么,这个因缘会什么呢?会离开。那这个时候你这个身体还有没有呢?如果你这是需要因缘的有,你身体才有,因缘没有,你这身体就没有,你怎么来证明你这身体是真实属于自己的呢。有个真实的、永恒的、不需要任何条件它就能保持永远的这种永恒的状态,没有,所以说这个身体是假的。你要从这个假里面去入道,最终它是空,就没个自性,自性空,没有自性就叫空。

另外,我们从时间也可以说,相续假,还有相续假。相续什么?我们这个身体实际上昨天跟今天,小时候跟现在,现在跟以后老了,每天都不一样。打个比方,你说今天的你是你呢,还是昨天的你是你,还是明天的你是你?你说说。相似相续,但都不完全是真实的你,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吗?好像都是你,但每一个你都不是真正的你。过去的你不是你,现在今天的你也不是你,明天的也不是你,他本身都在变化之中啊。当然时间太短,今天跟明天,昨天跟今天,好像你还觉察不出来。实际上也能觉察出来,昨天我的身体就感觉舒服一点,今天就不舒服了,明天可能就会变得更老一点,一天觉察不出来,一年,十年呢,它身体它的因缘本身时刻都在生灭的、在变化的。你说在这个不断生灭的过程之中,你说你怎么去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呢?找得到吗?找不到。那不就是假吗,这个假本身就代表什么,是空的。因为假,因为是幻有的,才说它是空的。因为它不空,它有个自性有的话,它就会永远不变的,它是永恒的,一个恒定的状态,但实质上找不到,这叫相续假。

还有一个叫相待假,因为有你才有我,因为有上才有下,因为有色才有空,因为有物质才有精神,它是相待而有,因为有了这个所以那个才存在。你就找找,世界的任何一法,它都是属于相待法,明白吗,它不可能说我不需要任何的条件,不要等待任何的因缘,我本来就能成就的,就能存在的。如果你是不需要等待任何条件,你应该早就出生了,你一直就有,干嘛你还具体出生的年月呢,你干嘛还会有死亡的时间呢,你实际上不都是一直在等待这个因缘吗,你被动地在受这些因缘的束缚和限制。它怎么改变,你就随它去改变,叫随波逐流了,实际上就是。这个生命的长河不是由你自己能够决定的,漂到哪里就是哪里。你现在是不能决定,它过去的这个业力决定,它这个业力牵引,所以等待的这些因缘这东西,说句实话,就说明你本身是没一个真正的我存在的,没有自性的存在。不然的话你不需要等待,你不要等着别人来,操纵你的命运,掌控你的命运,你应该自己能够自在才行。你这个因缘跟我没什么关系,我一直都能活得很好,你来也是这样,你不来也是这样,这才是最终我们需要达到的这么一种解脱,怎么才能达到解脱?得认识到诸法的空性,外在的是空,是假,内在的这个心也得也得放下来,内不生妄念,外不受种种境界的染污。内外不动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才可能真正地回到自己生命的一种本源,这个就不受这些东西的影响,知道吗。它有也好,它无也好,它来也好,它去也好,它清净也好,它染污也好,跟你真正的这个清净的自性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你已经见到自性了,见到这个空性了,它这种作用力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来。否则的话,你是没办法去阻挡外在的这些因缘、这些虚假的东西,对你的一种诱惑,一种牵引。别说别人来牵引,你自己就随它去了,知道吗,

就刚我们说的,自己会发痒,你自己就受不了,你会抓狂,为什么呢?首先你这个心都没安抚下来,不要别人来找你,你自己就找它去了。今天有些人喜欢打麻将的,打扑克的,三缺一,天天去找,少了个人心里就难受,赶紧来,今天不打麻将怎么过日子,没办法。他这个上瘾,这个人也是这样上瘾,你怎么把这些东西给去掉,我不需要它,我也能生活得很好,你起码能做到这样吧。我生活失去任何的东西,我都能活得很好,心能放下,知道吗,你放都放不下,你怎么能够自在呢。光放下还不行,到后面还有从空出假,更难了。不但是放下,我拿起来也自在,并不是我没有这些东西我才自在,有了这些东西它也无奈我何,我还是能够自在,这就是更高的功夫。

打个比方你不要来惹我,反正我也不去惹你,我自己不去找事,我心里很清净。但是别人来找你,来麻烦,你还能清净,这就是真了不起了。别人不来麻烦你,当然你心里不去闹心,我不主动向外去攀缘,这已经算是很好的功夫了,这属于阿罗汉的境界。但我也不能度众生,一度众生麻烦了,露马脚了,我就生烦恼了。我度自己啊,讲讲课,日子过得挺逍遥,一到度众生,这烦人,比度自己难多了,他哪像我这么容易度,是不是。他哪会这么容易听我的话啊,是不是。度不了生烦恼,什么时候你能像菩萨一样,那就真正了不起了,所以说先从假入空,这是我们过的第一关。

你别说先从空出假,就从假入空,能做这样,认识到一切事情都如幻如梦、如泡影,都是虚假的,你就不会太计较了。不要把它当真,你不要去贪著,不要去贪念,不要去主动去追求这些东西。因为最终抓的东西都是不实在的东西,你拥有,能够长期地拥有吗?即使拥有,你也是烦恼地拥有,害怕失去。你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一直地拥有,即使拥有你也怕别人被抢去,等到你这个生命福报结束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又会溜走,你抓得住吗?即使是这样你干嘛不随缘?来了也挺好,不来也没关系,也很好。甚至都谈不上什么好不好的,就完事了呗。空,把自己的心给放空,没有贪嗔痴,没有执著,没有挂碍,这从假入空。

那并不是说什么事情别做了,有人说佛教消极,你看空就是什么都不要,我们工作也不要积极努力了,有口饭吃就行了,也不要求上进了,怎么怎么着。做的事情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费那么多心干嘛,不要执著。不是这样子的,该做的还得做,做到一定的程度。但并不说你一门心思天天就在琢磨这些东西,不得非怎么样不可,不要去想这样,非,一定要达到目的我才行,那就没办法了。你非要达到这个目的,说句实话一般都是属于不良目的,都有私心的。我要做第一,都要永远争第一,国安永远争第一,当然确实没老达到第一,他就想得第一,实际达到第一,时间长了,他就不想得第一了。你也想得第一,他也想得第一,争来争去,说句实话争得太狠了就出现问题了。不能说一点不争,你不争的话他也理解不了,你就自己尽量做到自己的极致就完事了,他是第一就第一,他能得第几就第几呗。当然这是用得不好的,我们有的球迷听了不高兴。就是我们一种心态,借这个事情,表明你自己好好去做。当你无求无欲,你大致又积极在自然做事的这个过程中,反而会达到一种极致。如果我们大家相互之间都在你拼我拼、你追我赶的话,最终越赶大家越烦恼。因为你的追赶,你的拼都是最终有自己的目的性的。你没达到目的,你会很难受;达到了目的,别人会难受。我们现在竞争竞争当然也好,但是竞争过了就不行,要是这个非良性的竞争,这个不讲规则的竞争,那就更麻烦。

所以佛教实际上最终是讲中道,知道吗。做,但是要注意怎么去做,要无心地去做,不要有这么多功利的心,贪著的心,要怀着颗自然的心去做,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事情是要水到渠成。因缘到了,它自然就成就了。前面不说了正因缘生法吗,你要做正因缘,不要去做邪因缘。你去做些邪因缘,想方设法,各种伎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邪因缘。什么东西都是讲规矩,讲道德,讲秩序,讲这个正因缘。即使正因缘达到了,最终我也不贪著,一切从零开始,无所谓的,这才是我们正确的一种方式,正确的一种心态,从假入空。

所以说大家首先还得认识这些东西。不要太多地被这个东西所束缚,世间的东西说句实话,来的时候我还在想,咱们现在有这个因缘还能学习佛法,再过三十年五十年,还有年轻的,当然可能还在,这里有一半人再过五十年,估计起码是一半人都不在了,一半人,我看了一下,平均四十岁以上肯定是有的了,能活到九十岁的能有多少呢?没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都达不到,大多数都已经该走走了。这都是假。在的时候,大家怎么样?高高兴兴,来了,我们一会就走了。过几天又来了,过些年,什么人都见不着了,完了。世间的东西不就像云影一样的东西吗?因缘来了,大家都风起云涌,都聚到这里来了,干了这些事情,听了这些事情,来到这个世界,还听了法,好像还都挺有收获的,确实也挺有收获,但是这个收获最终又能达成怎样呢?它难道不也是空?也是空。但是空,它确实就有种力量,它这个空是能生善法的。如果你没悟到空,你永远都是在恶法、在世间法里面停留、打转转,你出不来的。所以为什么开始先认识到世间因缘假,你不要去太计较,没意思。计较来计较去,无非是给自己做个更好的梦,梦太深了,就醒不过来,我们叫孽梦难醒。什么叫做孽梦?就是梦得很深了,梦中都说胡话了,知道吗,梦中说话,说梦话,我发财了,好了,这梦到已经很严重的人,怎么让他醒过来。我们就得知道,世间就像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在有因缘的时候,当然我们随顺正因缘,随顺善因缘,该做自己积极努力地做。但是恶因缘、邪因缘一定得消极,一定得远离,这是我们的一种态度。

但是光在这因缘上面去做还不行,还要认识到这因缘如梦如幻,最终悟到这个空,你才能从这因缘里面逃出来。你即使是正因缘,善因缘,还是属于有漏的善因缘,你悟到这空,它就是达到无漏的。一个是诸恶莫作,起码不会到三恶道里面去;一个是众善奉行,能够生到善道;能够生到善道还没出离三界,自净其意。做了好事也当无名英雄,等于没有做一样的,心中无任何挂碍,最终你才能超出三界。所以这个空是出离三界、出离生死的最关键的一个要素、一个标准,也是一个法门。观,未认识到假还不行,从假里面,假是一种量,从量变到质变,到空,一下叫超凡入圣。这个空当然并不是说代表没有,千万不要这样讲,空中就有假,而且空中的假是随顺正因缘的,而且空中本身有种智慧,它会让我们避免在做世间这些善法的时候,执著于一种我相、一种法相,不著于自我的相,也不著于法相。破我、破法,我法二空,你就能解脱了。最终甚至到这个空也空,连这个空字都不要存在了,不要去思考,顺其自然了。开始的话,我们还学法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到后面都不需要法门了,因为你随时都在这个法门之中了,不要去想它,自然就起用了,这就是空亦空。

好了,啰哩啰嗦说了这么多,大家最终还得好好念佛。念佛本身也是从假入空,当然这个假的话,是从佛方面,从佛法界方面,从佛法的这个因缘方面,来入这个假,最终来到这个空里面。比从我们世间这个假来入空的话,殊胜得多。世间的假入空,世间的假的话,你说句实话,本身它是有很多染污性的东西。而佛法的东西,这个佛号它本身是具备功德的,即使你这心是妄心,无形之中你也念了佛,也能灭罪,也能修福,也能跟佛结缘,也能积累功德。你世间的假可不具备这些东西,不具备这些功能,所以本身这个方法还是有很多方便,有很多善巧之处。

好,今天就到这里,大家以后有什么疑问,随时可以提出来。最后请大家合掌,我们一起回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玄义1
妙法莲华经玄义2
妙法莲华经玄义3
妙法莲华经玄义4
妙法莲华经玄义5
妙法莲华经玄义6
妙法莲华经玄义7
妙法莲华经玄义8
妙法莲华经玄义9
妙法莲华经玄义10
妙法莲华经玄义11
妙法莲华经玄义12
妙法莲华经玄义13
妙法莲华经玄义14
妙法莲华经玄义15
妙法莲华经玄义16
妙法莲华经玄义17
妙法莲华经玄义18
妙法莲华经玄义19
妙法莲华经玄义20
妙法莲华经玄义21
妙法莲华经玄义22
妙法莲华经玄义23
妙法莲华经玄义24
妙法莲华经玄义25
妙法莲华经玄义26
妙法莲华经玄义27
妙法莲华经玄义28
妙法莲华经玄义29
妙法莲华经玄义30
妙法莲华经玄义31
妙法莲华经玄义32
妙法莲华经玄义33
妙法莲华经玄义34
妙法莲华经玄义35
妙法莲华经玄义36
妙法莲华经玄义37
妙法莲华经玄义38
妙法莲华经玄义39
妙法莲华经玄义40
妙法莲华经玄义41
妙法莲华经玄义42
妙法莲华经玄义43
妙法莲华经玄义44
妙法莲华经玄义45
妙法莲华经玄义46
妙法莲华经玄义47
妙法莲华经玄义48
妙法莲华经玄义49
妙法莲华经玄义50
妙法莲华经玄义51
妙法莲华经玄义52
妙法莲华经玄义53
妙法莲华经玄义54
妙法莲华经玄义55
妙法莲华经玄义56
妙法莲华经玄义57
妙法莲华经玄义58
妙法莲华经玄义59
妙法莲华经玄义60
妙法莲华经玄义61
妙法莲华经玄义62
妙法莲华经玄义63
妙法莲华经玄义6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道生长老:终身受持法华经

终身受持法华经 道生长老终生受持《妙法莲华经》,并从...

《法华经》中的七种比喻

《法华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被佛教界称为经中之王,...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整部经典的修行内涵,只有两个字,就是妙法。我们怎么...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学《法华经》对修净土有哪些好处

《法华经》当然最重要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点...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佛学漫画】《法华经》故事之富翁穷子喻

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子,具有佛性并且皆可成佛,然而有...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对于冥顽不化的恶人,我们该坚持吗

问: 法师,实在难以对恶人和我讨厌的人生起真实的慈...

改造贫穷为富贵的方法

1、忏悔自己过去身体、语言和心念上所造偷盗的罪业。...

千手千眼大悲忏法仪轨

(凡礼忏者。外之威仪、内之观想。必须先期习熟。免得...

如来禅与祖师禅

谛老在的时候,观宗寺冬参夏学,宗教兼修。因为谛老最...

【佛教词典】四相

【四相】 p0399 瑜伽三卷八页云:云何建立生、老、住、...

【佛教词典】三轮相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

关于近日流传讯息之郑重申明

近日常有热心居士辗转传发简讯、电子邮件,论及: 慧...

如何判断发心的正与邪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

看到莲华跟佛出现在空中,该怎么办

问: 请教老和尚一个修行上的问题,遇到了境界。如果有...

不断「放下」的时候,你跟「真如」就越来越近

楞严经中,虚空藏菩萨说,他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观...

人生短暂,行善不能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平日的生活中尽己所能地多做善事,...

悟苦修净业,缘熟径生西--张老居士往生纪实

张水金老居士,江西景德镇人,是一位虔诚的菩萨戒弟子...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是心不清净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就像一块脏兮...

对人生充满信心,枯燥的工作都能变丰富多彩

对任何事业,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充满热情。同样...

随心造业,随心转业

【原文】: 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

广行财布施才能赚取财富

1、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

释迦牟尼佛管送,阿弥陀佛管接

在《悲华经》里,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在一尊佛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