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容通法师  2018/09/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二十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妙法莲华经玄义》,大家看到这个课本,讲到四种四谛跟十如是的这种关系,开、合。咱们讲到这个第一妙,第一妙还没讲完,今天应该差不多把这个第一妙给讲完。迹门十妙第一妙,境妙。十如是、四谛、十二因缘、三谛、二谛、一谛、无谛,所有的道理都包含在这里头。这讲到四种四谛跟十如是之间的这么一种对应关系,是怎么一种开合关系呢?

【四种四谛合十如者。生灭无生两种苦集。是六道十如】,生灭、无生是前两种四谛,生灭四谛、无生四谛。生灭四谛是什么呢?三藏教的四谛义,无生四谛是什么呢?通教的四谛义。但是这个生灭和无生之中的四谛,前面苦、集二谛,所以说两种苦、集嘛,它其中的这苦、集二谛是跟六道的十如相应,是六道十如。

然后具体我们看看,【如是相如是性。是集】,就是十如是里面的如是相、如是性跟这个生灭、无生之中的集谛是相应的。【如是体。是苦。如是作力因缘。又是集】,如是体是苦谛,如是作、如是力、如是因缘又是集谛,到后面【如是果报。又是苦(云云)】,如是果报又是苦谛,所以它就把这个苦、集两谛,跟这个六道的十如是做对应。

好,但是生灭、无生不仅仅是苦、集两谛呀,还有什么呢?道、灭。所以下面就说了【生灭无生两种道灭】,就是生灭、无生两种四谛之中的道、灭两谛是跟什么呢?【是析体二乘。及通菩萨十如】,跟析体二乘及通教菩萨十如相应。它的苦、集是属于什么?我们可以说是俗谛方面,基本是属于俗谛方面,如果是用二谛比喻的话。它的道、灭呢?可以说是什么呢?真谛。所以它的真谛是跟圣人的十如是相应的。

那圣人是哪两种圣人呢?一个是析、体观,什么叫析、体啊?析空观和体空观的声闻和缘觉,就是包括藏教和通教的两种二乘人。藏教里面也有声闻和缘觉乘,通教里面也有声闻乘和缘觉乘,但是不仅仅是声闻和缘觉了,还包括什么通教的菩萨的十如是相对应的。它这里为什么没讲到藏教的菩萨呢?实际上三藏教的菩萨跟通教的菩萨他有不一样的地方。三藏教的菩萨跟三藏教的二乘基本上是相当的,他虽然有菩萨之名,但本身来说他真正按照大乘来讲,他够不上菩萨的资格。

所以它这里只说通教的菩萨,因为通教的菩萨他能够通后圆教,他能学般若、他最终还能学圆教、他最终还能成佛。但是三藏教的菩萨他不是真正的究竟成佛因,他最终成不了佛,虽然三藏教里面也有佛,但他那个佛的地位,跟真正的佛、跟大乘中的佛不是一回事,他更多是个名字上的,这就不跟大家展开说了。

下面具体怎么对应的呢?【如是相性。即是道】,如是相、如是性是道。它实际上这里是有规律的,大家看看啊,如是相、如是性这里是集,集跟道又是相应的。【如是相性。即是道】,大家看,因为集谛是跟道谛相应的。集是什么呢?属于世间的烦恼。道是什么呢?出世的菩提。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有菩提就能息灭烦恼。然后这个苦谛跟这个灭谛又是相对应的,苦是什么呢?生死之苦。灭是没有生死,是涅槃。所以它这个对应关系跟前面的话,大家看一下,就大概能够掌握它的规律了。

如是相、如是性是属于道谛。【如是体。即是灭】,如是体即是灭谛,然后下面【如是力作因缘。皆是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又是属于道谛。跟前面又是相应的,跟前面这个集谛是相应的。【如是果报。又是灭】,如是果报又是灭谛,你看,还是一样的,又回去了。所以说讲到这个六道的十如是,是跟前面这个无生、生灭两种四谛的集谛和苦谛对应的。这个生灭和无生的两种四谛的道灭两谛,又是跟析、体的二乘和通教的菩萨,它又是相对应的十如是。然后就分别对应这种关系,大家回去可以做个表,把它连个线画出来。

生灭和无生两种四谛讲完了,下面就讲到无量四谛。【无量无作。两种苦集】,你看,合在一起讲,因为它们都有相关性,差不太多。【即是四圣界外果报十如】,属于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法界,属于界外,属于三界外。六道众生是什么?三界内。我们是什么呢?在三界内里面流转生死。他圣人已经出离三界了,所以叫界外的,所以他们所受的果报叫界外果报,我们的是界内的果报。果报不一样,跟他们的十如是相对应的。

【集谛。即是界外如是相性力作因缘也】,跟前面也是一样的,跟前面六道的十如,跟集谛的这个对应关系是一样的。大家看一下,它这里就简略了,没有分开来讲,把它合在一块了。

【苦谛。即是界外如是体果报等(云云)】,苦谛就是如是体、如是果、如是报等,当然还有本末究竟等。实际上这里只有九如是,没有把本末究竟等划进去,实际上本末究竟等的话,就很难完全去对应了。从因缘,一直从如是相,一直到如是果报,它都是平等的,都是究竟平等。那就意思说,它又有集谛,又有苦谛,既有道谛,又有灭谛,它实际上是四谛合在一块了,知道吗?

它是个总的和……平等嘛,那还有什么差别?苦谛就是灭谛,集谛就是道谛,那苦跟集之间,甚至苦谛也可以说是道谛,苦谛也可以说是灭谛,都可以对应,完全平等的,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实际上这里面,它是没把这方面讲出来。但是根据我自己所学的体会,我跟大家可以分享,我觉得我的体会应该,还是可以参考的啊,这我们这书上是没讲的。

但是究竟平等实际上就是没有差别,生死跟涅槃没有差别,烦恼跟菩提没有差别,凡人跟圣人没有差别,这就是真正的究竟平等义。前面是讲差别义,这是讲平等义。既然是平等,四谛了无差别,十如是了无差别,凡圣法界、十法界了无差别,这就是天台宗圆教的究竟的道理。所以最后这一句总结,如是本末究竟等,从本到末,从第一个到第九个,都是究竟平等,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第十如是是把前面九如是做个融合,做一个总结。

下面我们再看,苦谛这里都说了,【苦谛。即是界外如是体果报等(云云)】,然后呢,【无量无作两种道灭。即是四圣界外涅槃十如】,涅槃十如,一个是果报,果报完了,就是圣人他也有果报,果报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每个圣人,他有自己的寿命,有他自己这种庄严的相,有他享用的这个国土世间,都会有,那是属于果报。但涅槃呢?脱离所有的这些事相之外的,是属于法性方面的,法身方面的,无形无相的东西,所以他这个十如跟那个十如又有所区别,一个是理上的,一个是事上的。

【道谛。即是涅槃性相力作因缘等。亦是般若解脱也】,你看,即是涅槃,又是般若,又是解脱,这是什么啊?这不就讲的三德吗?大家看到了吗?涅槃德,实际上就是法身德,就是般若德,解脱德,它具备三方面的那个……因为讲的这个涅槃实际上就跟这种法身是直接相关的。法身是无形无相的,真正的法身是无形无相的,前面讲的果报都是有形有相的,比如说你生存的国土是净土,这还是有形相的,黄金所成啊,就像西方极乐世界,它有种种依正庄严啊,但真正的正报庄严,只有常寂光土。最高的法身在哪里啊?佛的法身是住在常寂光土里面的,就像阿弥陀佛,他最高的净土是常寂光土,一般的众生是感受不到的。

但这里为什么把四圣也含进去了,因为他也有自己的法身,当然他没有像佛一样的证得这种法身,或者这么圆满的法身,但是他已经具备了相对应的、相当的这么一种法性身,我们可以参照这么去理解。实际上如果严格来说,二乘人是没有的,声闻和缘觉乘是没有法身的——没有证得法身,不是说没有法身。只有菩萨、佛,才证得法身,菩萨是分证法身,佛是圆满、究竟证得法身。但是这里就把菩萨,把声闻和缘觉也都那个……为什么呢?它因为这个声闻和缘觉,说是声闻和缘觉的话,他是跟菩萨差不太多了,因为他是属于什么呢?别教和圆教的,他只有这个名,实际上他本身的境界,跟菩萨境界差不太多。

下面【灭谛。即是涅槃体果报等。亦成常住法身也(云云)】,我们这里就把它分开来,这算是法身德吧,灭谛算是法身德,前面的道谛呢?般若德和解脱德,我们叫涅槃三德,也叫涅槃德,三种法身,三德,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实际上说是这么说啊,本身是一体的,它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给你做一个简单区分而已,大家学佛法千万不要学得太死,知道吗?说差别义那都是方便说,实际上是无差别的,但是差别还是需要的,因为在你修行过程之中会遇到这样不同的事情。本身佛是没有分别的,众生不分别不行啊,不分别你还长不同的样子呢,这就是分别啊。

好,再往下,【四种四谛。合四种十二因缘者】,你看,四谛跟四种十二因缘又进行比较。【生灭无生两苦集】,生灭、无生两种四谛的苦集二谛,【即是两种思议十二因缘】,这是什么意思呢?生灭、无生两种四谛是属于藏教和通教的四谛,跟前面也是,它把这两种,前面两谛,苦、集二谛拿出来,跟哪两种十二因缘对比呢?对应的是什么呢?三藏教和通教的十二因缘,所以说叫两种思议十二因缘,一个是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一个是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是三藏教的十二因缘,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是通教的十二因缘,所以它对应的也是跟藏、通之间,相互之间呼应,相互之间对应,这么一种关系。

好,这不仅仅是苦、集二谛,还有道、灭二谛怎么对应呢?这就说得很清楚了,【生灭无生两种道灭】,这二谛呢?【即是两种思议十二因缘。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也】,十二因缘有什么呢?有顺观十二因缘,有逆观十二因缘。顺观十二因缘是什么?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老死忧悲苦恼,反正是顺着生死流,因为有无明所以才会有行,有行然后才会有识,就慢慢最终有生,有老死,老死之后,死了之后,并没有结束啊,还有无明啊,你这仓库里无明这些烦恼还存在,所以它又会有种种的行业,有行业又会牵扯你投胎,到六道里面去轮回,不停地轮转,这是苦、集二谛,讲的是生死。

那么涅槃这一方面是属于道、灭,属出世间的因果,那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一直到老死忧悲苦恼灭,也就是说把烦恼降伏住了,把烦恼给去除掉了,那么生死根源就断掉了,生死根源断掉了,后面生死的果报也就没有了,也就没有生死的轮回流转了,这就属于涅槃。

所以咱们修行就是什么呢?破除烦恼,熄灭烦恼。开始破除,破除不了,就降伏呗,降伏也降伏不了怎么办呢?该烦恼咱就烦恼呗,先烦恼着,不要那么大烦恼就行,是吧?用什么来对治呢?佛法!用菩提、用佛法来对治烦恼。

为什么你对治不了烦恼啊?这个病太重,你得拿药来治,知道吗?那你就得吃药,你得有正面的力量才能对付邪恶的力量、负面的力量。正气不足,你的病可不就好不了吗?所以你得强迫自己的体质啊,强迫自己的身心啊,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力量啊,正气浩然啊,它才能把这个病给压制住。压制住只是降伏而已,最终把它全部祛除出去,让它无法再侵入你、无法再害你,你就可以成圣人了,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这就是道、灭,你不要再顺着苦、集了,你不要天天生烦恼,天天去造业,天天干这些生死之业,那你可不就生死没完没了了吗?你天天是不是也修修道啊,做做善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呀,修行啊,那就跟烦恼完全是另外一条路,属于出生死之道。你最终就能得到解脱嘛,就能灭,就是解脱,就是涅槃。实际上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十二因缘表面上是讲生死,实际上它背后暗藏着什么,出生死的道理,就在这里。

好,下面【无量无作两苦集。即是两不思议十二因缘也】,这就很容易了嘛,别教的无量四谛,圆教的无作四谛中的苦、集二谛,两种四谛的苦、集二谛都是一样的,都是跟两种不可思议的十二因缘相对应,这两种不思议十二因缘是属于别教的十二因缘,和圆教的十二因缘。别教的是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圆教的是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越学这些东西就容易记住了,多学几遍啊。

一个是思议,一个是不思议,真正的佛法最高境界是不思议,明白吗?有思议的都是没有真正究竟解脱的,所以说三藏教和通教还没有达到最高峰,真正的佛法叫不可思议,这才是真正成佛。可思议的话,还属于二乘的境界,如果严格讲还属于二乘境界,菩萨境界的话都勉勉强强。菩萨——高段位的菩萨都已经属于不思议了,低段位的还会有点思议。他有分别心,知道吗?他还会思考,他还会议论,通过种种外在的这些相去了解佛法。

下面【无量无作两道灭。即是两不思议十二因缘。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无量、无作四谛之中的后面两个道、灭二谛,属于两不思议十二因缘,无明灭乃至老死灭,跟前面也是一样的,注意,无明灭乃至老死灭,这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说大家想想,实际上我们佛教,我们看到的很多的这些名相啊、概念啊,都是相通的。但是说实话,你要没有这个智顗大师,没有智者大师讲这个《法华玄义》,你怎么通得了啊?你通不了!你看其他的书,其他宗派的书,哪里讲得这么完备、这么详细,把它全部贯通了?找不到!我告诉你,找不到!个别的给你对应一下,哪儿分得这么细致的?从判教,每教的分门别类,对佛教的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的理解,最终不同的理解之间,相互之间这些概念横向的比较,又是什么一种对应关系?虽然有对应关系,最终还把这种对应关系啊,说实话差别相还得泯灭掉,要消除差别,这是最难的,知道吗?

最终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才知道最终佛法是一个大海,它不是一条河流,不是不同的河流,而是整个一个大海,是个整体,包罗万象,只要能够理解到达这个境界,你都能把这个东西圆融无碍地贯通起来。你如果理解不到,即使说你是大海,那也是徒有其名而已。真正的佛法你没有体会得到,光读这个名字,光读这个名相,你就真正开悟了?你就真正这思想境界达到了?还不说你修心的境界达到了,你思想境界都达不到。

有些人在这个意识观念、在思想方面,就已经在较劲了。意识反映出来就在语言,跟别人之间就在讨论啊,讨论之间弄得不好,相互各执己见。当然各执己见,责任有时候不一定都在你这方面,也许你只是坚持自己的见解的话,但是并不特别地执著,但是有些人就特别地执著,接受不了别人的见解。或者说他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统摄所有一切的佛法对于我们世间、出世间法的一种定义,或者一种观念。没有把这些东西学全、学透了,所以容易产生很多的对立: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高,那个低;这个大,那个小;这个偏,那个圆……种种东西都来了。

所以学《法华经》,学这个《法华玄义》,就把这些东西最终得消除掉。即使有差别又怎么样呢?是吧?大家最终还不都是成佛嘛!差别只是暂时的,没有差别才是最终极的,知道吗?不要看一时之差别,大家只要进入佛门,毕竟成佛,只是早晚不同。当然我们希望大家都早一点吧,所以大家好好学习啊。

下面,再往下,【七种二谛】,你看,哎呀,这四谛讲完了,又二谛了,是吧?【七种二谛合十如者】,你看都很复杂,看得都名相。【藏。通。别圆入通。凡四俗。皆是六道十如也】,就说七种二谛里面的三藏教的、通教的、别入通的、圆入通的这四种二谛的俗谛,其中的俗谛属于六道十如也。就是我们六道轮回十如是,是属于他们的这几种的俗谛。【藏通两真。是二乘十如也】,那么藏、通的两种真谛,藏教二谛和通教二谛其中的真谛,这两种真谛都跟二乘的十如是相对应。它属于声闻乘和缘觉乘的十如是。它已经达到这个境界,意思就是说。

那好,【别。圆入别两俗。有边是六道十如。无边是二乘十如】,就说别教、圆入别两俗谛,有边是什么呢,六道十如,无边是什么呢,二乘十如。就是别教的二谛和圆入别二谛其中的俗谛,它俗谛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有边,一个是无边,有边跟六道十如是相对应,无边是跟二乘十如相对应的。

然后呢,【圆俗。此通九法界十如】,圆教的俗谛,此通九法界十如。那就是圆教的俗谛跟别教的俗谛之间还有所差别。别教的俗谛最多只通到二乘的十如,但是没通到上面菩萨法界的十如。这里好,菩萨法界十如都有了,九法界十如全在了。

那好【别入通。圆入通。别。圆入别。圆。凡五种真。皆是佛法界十如也】,你看,俗还是俗,真还是真。真是代表最高的境界,我们说叫第一义谛,所以它都是佛法界十如。前面的俗谛的都是讲的九法界十如,甚至九法界都不到,有些是六道十如,有些六道十如再包含二乘十如,有些在二乘十如再加一个菩萨的十如,它涵盖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涵盖的内容不一样呢?因为只有菩萨这个级别的,他才能了解这个菩萨法界十如。你没有发菩提心,没有修菩萨道,你对菩萨法界是一无所知的,明白吗?你只发二乘心,那你就只了解二乘的十如是;你连出世心都没有,你就只了解六道十如是。你在哪个界,你就只能了解自己本界的这个十如是。或者你没有修这个行,没有修这个法,你就只能了解当下这个十如是,再高一层的了解不了了。

就是我们说打个比方,你老在国内,你不出国,你怎么了解国外的动态啊、发展状况啊?你得出去啊,走出去啊,你就了解了。那你没出三界,你即使到美国,到再发达的国家去,或者还有其他星球,那你还是不出三界啊。你只了解三界里面的动态,界外的动态你能了解吗?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出三界外了,那就能了解了。明白什么道理吗?等你哪天成佛了,你才了解佛法界它是什么一个状况。现在跟你讲你也没办法了解,因为你没有成就佛身嘛,没成就佛果嘛,这讲的这些道理。

当然这里面,我有点其他的稍微不同的,可能自己的思考、意见。可能不一定对,给大家做个参考吧。实际上这里面说,别教或者圆入别两俗,特别这个圆入别跟这个别教的俗谛,我觉得应该还是有所区分的。它这里说得比较简单,我可能会多句话,这也许不一定对啊。

别教的俗谛,有边是六道十如,无边是二乘十如。但是我想,可能不仅仅这么简单。为什么?别教本身包含了菩萨法界。它不仅仅是到了二乘,它就戛然而止,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那么好,它这里只有到二乘十如,但是别教的真谛是属于佛法界十如,那么菩萨法界跑哪去了呢?它既不属于别教的俗谛,也不属于别教的真谛,难道它就缺了一个法界了吗?不会啊!所以按我的理解,实际上别教的俗谛的无边,和圆入别的无边,都应该也部分的包含菩萨法界的十如,不仅是二乘的十如,应该说叫三乘也可以。三乘那就是(包含)大乘呗,大乘就是菩萨,小乘是声闻,中乘是缘觉。这个我给大家提供参考,我觉得我这个想法应当有一定道理的,不是没有道理的。特别是这个圆入别,那就更一样。圆入别,圆教入别教的二谛的俗谛,它更应该跟圆教的俗谛,基本上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把圆教的俗谛义嫁接引入到别教的俗谛义,实际上就拔高了别教俗谛原来的这个级别。

所以说它跟圆教的俗谛,实际上这里说了,圆俗,此通九法界十如,它这说得很正确。那么实际上圆入别的俗谛,它也应该通九法界十如。按我的理解应该是这样子的。即使是别教的俗谛,也应该通九法界十如。虽然它这个九法界十如,跟圆教的俗谛的九法界十如,还不完全一样,但也是相通的。

为什么说不一样呢?这个道理就在这里,它的这个菩萨法界不完整,就跟他所说的,这个佛法界虽然通,皆是佛法界十如,但是这里面差别大了。佛法界十如也不是相当的,别入通、圆入通、别、圆入别、圆,这几个的佛法界之中也不完全是一样的。有些是究竟佛,有些是非究竟佛。

打个比方我们这里说,通教的这就不说了,别入通的,究不究竟呢?别教自己都不究竟,它证得的佛法界它能究竟吗?圆教的入通,它就究竟,因为有圆教,圆教本身是究竟的,知道吗?别教本身呢?又不究竟。圆入别呢?因为有圆教入了别,所以它别教也就变成究竟了。圆教就更不用说,本身就是究竟的。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吧?

打个比方,你原来的资质啊,你再怎么考,你的力量可能就是能考九十分。现在让个更优秀的学生带带你,同学带带你,他能考一百分。然后他随时给你,教你些东西,辅导一下,然后你就能从九十分考到九十一、九十二……什么时候把他的本事全部学来,你也能考一百分,这就是叫圆入别。

那圆入通什么级别呢?你原来只能考八十分,九十分都考不了,因为你通教比别教低一层。现在拉个一百分的学生,他优秀啊,他能考满分,他辅导你一下,你就能八十一、八十二,一直到九十,一直到最终考到一百。你是有希望的,你有这个潜力、空间可以挖掘。

那别入通呢,就相当于你原来只能考八十分,你是通的,通教的。但是别教他能考九十分,你经过辅导学习之后,最终你也可能上升到考九十分。但是你再往上考,上不去,因为他自己就只有九十分。明白什么意思吗?所以这些地方我不跟大家讲,我们大家肯定自己看看不懂。因为你没有其他天台宗方面的一些知识,这里它不一定把所有的东西都全部讲透了,你就查其他的什么资料,上面也不会讲。

这里面就有差别,佛法界他是有那个的……比如说别教的最多是什么?是相当于圆教的初行和第二行,还没有到十回向和十地,初行和二行,相当于只破十二分无明。圆教是究竟破了四十二分无明。它里面是相隔很多的等级的。你这个在他那儿比的话,就不究竟了,别教跟圆教比,不究竟。所以这里说的话,它虽然也通佛法界,但不是究竟佛法界。不是所有的佛法界它都能了知的,它能部分的了知。

同样菩萨法界也是这样的。别教的菩萨跟圆教的菩萨,也相去很远。他也只能部分的了解菩萨法界的一部分的情况。真正的高段位的菩萨,他也了解不了。说得不好听点儿,像等觉菩萨(的境界)他根本就不知道。他只相当于什么?十行位的初行到第二行,最多是相当于第二行的圆教的菩萨位置。所以说再往第三行,什么十回向啊,十地啊,他根本就了知不了,还别说什么等觉、妙觉了,不知道!

所以这地方是大家可以好好去思考,跟大家说,大家不一定完全能够理解啊!有一定基础,基础好一点的,可能还能听明白我的话。基础不够你们还可能听不明白,先放在这里,回头再慢慢反复去思考、去理解。

实际上这里也好比方,打个比方,你们来听课,我暂时就滥竽充数,当个法师给大家讲一讲。也许某些地方比大家稍微懂得多一点点,或者早知道一点点。打比方,我们按普通层次,你们当然有佼佼者,有的甚至比我学得好也可能会有。普通的层次的话,你们可能就知道百分之六十,能打及格。打个比方,我不敢说百分,九十分,你跟我学,起码你能够提高你的成绩。你自己在那里学,当然你可以用功努力,但是你提升得慢!你回去自己复习看书,六十一、六十二……慢慢地走。我这里给你一提高,六十一,“啪”一下到七十了。你要学得资质好点,七十,“啪”一下到八十了。弄得不好,直接就跟我相当,八十九、九十差不多。什么时候你这资质再高点,可能比我还冲得快,我到九十就戛然而止。结果你根机比我好,九十一、九十二往上走也可能。但是你没有这个因缘,你自己去努力的话,你的进展就很慢。

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都是从学校的这么一套教学模式,不是说你自己在家里自学。那聪明的人自学,他确实能学到好东西。但是一般的人都是,也不太聪明、也不太笨的人,他进展就会很慢。我们把所有的教育的资源都整合在一起,有教育经验,有很多渊博知识的老师,他带你,那我们就站在他的这个起点,这样的起点就会更高,这个平台会更好,你会成长得更快。比你自己闭门造车,在家里自学,那就强不知道多少倍了。而且他能吸收很多的东西,学校它是一个知识的仓库,一个大海。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你能看得更高更远。你自己在这里慢慢爬,爬到什么时候啊?登高望远,再踮起脚也就这么高。你站在别人肩膀上,一下就成比姚明还高了。

好,下面我们再看啊,【七种二谛合四种十二因缘者】,跟四种十二因缘又进行比较,前面是七种二谛跟十如是。反正反反复复,相互之间一种对应关系。【藏。通。别。圆入通】,藏通两种二谛,别入通、圆入通两种二谛,【凡四俗】,它们四种二谛之中的俗谛,叫四俗。因为四种二谛嘛,把它们的俗谛拿出来,就是四种俗谛,属于什么呢?【即是思议两种十二因缘】。大家能够理解吧?思议生灭、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藏通两真】,那么藏教和通教的两种真谛,【即是思议十二因缘。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也】,这就是出世间的因果,明白了吗?前面思议两种十二因缘是世间的因果,所以俗谛代表的是世间的因果。那么真谛代表什么?出世间的因果。就这个道理啊!【别。圆入别两俗。有边是思议十二因缘。无边是思议无明灭乃至老死灭】,它的俗谛,这两种二谛的俗谛,它还分两种情况,它有边是思议十二因缘,无边是思议十二因缘的什么呢?无明灭乃至老死灭。

【圆俗】,然后圆教的俗谛,【即通界内外四种十二因缘也】,它就包括很多了,既有界内的思议十二因缘,也有界外的不思议十二因缘。【别入通。圆入通】,它最终把这个真谛合在一起讲,前面的俗谛分开讲,因为俗谛差别比较多,它要分门别类地说。但是真谛都是一样的,【别入通。圆入通。别。圆入别。圆。凡五种真。即是界外不思议十二因缘。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也】,圆入通,别教的真谛,别入通,还有圆入别,圆教的真谛,这五种真谛都属于界外的不思议十二因缘,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也,属于界外的真谛。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我们再把这里,还说藏、通两种真谛,它这中间还有这么一段文字啊,藏、通两真它是属于什么?思议的十二因缘,除了藏、通两种真谛,后面五种二谛之中的真谛,这就从别入通、圆入通、别、圆入别、圆五种真谛都属于界外的不思议十二因缘,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所以大家想想,这里面还是有规律的啊。

当然的话,这里的话我再理解啊,稍微有些地方还不完全一样的,我又多两句话,这句话弄不好会对大家产生误导,但是我不说又不行,我憋在肚里我不舒服啊。你看对祖师的,本来人家祖师都是金口玉言,你这个人还敢挑战权威吗?是不是?难道还提出不同的、另外的想法吗?我还真有点想法。

这想法当然我们大家开诚布公地说,不一定说得对啊,大家不要说:“师父说得这样!”“你师父说错了!你们师父在乱讲!”不是,咱们自然地分享,对不对无所谓,大家接受就接受,不接受完全可以不接受,自己去判断。当然我这个判断,实际上给大家提供一些迷雾也不好啊,到底是听呢?还是不听呢?你们也不一定能判断清楚。

当然我说还得说,既然有因缘就讲嘛。藏、通和别、圆入通的俗谛是不一样的,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这就是我的不同的意见。藏、通的两种俗谛属于思议两种十二因缘,我没有任何意见。但是说别教和圆教入通的这两种二谛之中的俗谛,它仅仅是属于思议两种十二因缘,我有不同的理解。它应该也有什么呢?界外的不思议十二因缘。为什么呢?它把别教和圆教的思想引入到通,引入到通教里面去了,所以它扩展了,无形之中它会扩展通教本身这个俗谛的范畴。

打个比方就说,原来我只看到这个世界,因为我的眼睛很狭窄,现在好,我借你另外一只眼,这是别教和圆教的慧眼,你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呢?那么原通教,藏、通二教,它是有局限性的,它只看到界内的思议十二因缘,它只看到这一片地方,界外的十二因缘,两种十二因缘它是看不到的。那好,别教和圆教引入到藏、通两教,那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三藏教是引不入的,引不去的,那小乘人,他死脑筋,他不思悔改,一时半会他没办法回小向大。所以只有别、圆能够入通,入通之后,通教的格局他就变大了!明白什么意思吗?

本来的话你没有出国,但是我是出过国的人,我把出国的资料全部给你再放一遍,你就知道原来国外还有这些东西,你就了解了,就这个意思。原来你不出国,你不知道你是通教啊!我别、圆,我是已经在外面学习,留学回来的,把这些成果全部交给你,你也能知道:啊,原来界外还有这些多好东西呀!你也能了解。虽然没说立即达到像他出国这种身临其境的这种学习的效果,但是你也能部分地感受到界外的两种十二因缘,它不同的地方,不可思议的地方,这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对啊,大家可以去想想,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我想可能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啊,这给大家先放到这里啊,这是讲的这个十二因缘。

下面讲四谛啊,七种二谛跟四种四谛之间又作个对比。哎呀,算了,大家先休息一下,实际上讲得这个内容啊,这些都是让你们头痛的啊!大脑都得充分地运转起来,不小心得缺氧啊!先休息一下,放松一下,外面吸吸新鲜空气,回头我们再来。

好,大家回来啊,刚才提出这个疑问,大家只是做参考啊,看来这不一定正确啊,你看弄得电都突然停了,是吧?“啪”一下!往那儿一坐,师父带点负能量上来了,突然就停了。只是存疑,大家可以去思考,因为这下面还会有这东西,相类似的对应关系,都会有这个、那个啊,留下些我们可以去思考的空间。

下面是【七种二谛。合四种四谛者。实有二谛即生灭四谛也】,这个很容易理解,这三藏教是实有二谛,三藏教的二谛叫实有二谛,三藏教的四谛叫生灭四谛,是吧?那么三藏教的二谛跟三藏教的四谛是完全对应的,这我们完全能理解。但具体里面它又说得很简单,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又分开来说,展开来说。实有二谛里面的俗谛,跟生灭四谛的什么两谛相对应啊?大家都知道,苦、集二谛,是不是?实有二谛里面的真谛是跟生灭四谛里面的道、灭二谛是相对应的,大家以后就举一反三了,这就不用太微细说了。

幻有二谛,这是什么?通教的二谛叫幻有二谛,不是实有,是虚幻而有,因为它有空嘛。【幻有二谛即无生四谛也】,通教的四谛就叫无生四谛,没有生灭的。为什么没有生灭呢?生是幻生,灭是幻灭,所以叫做无生。我们所认为的生灭不是真实的生灭,只是因缘的缘聚缘散而已。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是暂时的一个现象,不是真实的一个永恒的现象,没有真实的一个体,实体的东西不存在。

有个真实的你吗?没有真实的你,所谓的你只是说某年某月某日,是吧?你有因缘来到这个世界,你父母把你生出来。生出来的时候,寸丝不挂地就来到世界,现在暂时你现在这个样子跟小时候也不一样,每天的你都不一样,到底谁是你?儿童时候是你吗?幼年的时候是你吗?少年时候是你吗?青年,包括现在壮年、甚至我们现在有些老年,哪个是你啊?没一个是真实的你。

如果是真实的你,这个你应该是永远不变的,不被这些因缘所变。所以我们能够被因缘所变的都是假有的,暂时存在就是假有,不是真实的。过了明天你跟今天又不一样了,又发生变化,今天好端端的,明天可能弄不好就感冒了,咳嗽,难受,他总会有变化,到最后变得太大了,那就临近死亡不远了。所以一点力量都支持不住,这缘分就越来越分离了,知道吗?开始的话,还能大概勉强凑在一起,还能活。

就像我们举行个会议,举行个什么会议一样的,大家开始志同道合还是挺好的,后来慢慢意见、分歧越来越大,算了,撤了得了。跟人身体一样,四大五蕴,有缘的时候能够连接在一起,活得很好。缘分不够的时候,他就慢慢地相互之间分崩离析,就出问题了。所以说都是幻有,所以生是假生,灭是假灭,叫作无生。

既然生灭是假的,那么无生,比如说道、灭二谛它也是虚幻的,也没有真实的。因为有世间才有出世间,世间是虚幻的,出世间难道有真实的吗?那有些人就开始在瞎琢磨了,哎呀都是虚幻的,到底我要往哪里去呀?我们的路在何方啊?敢问路在何方,他老想找个出路。我们为什么要寻解脱,我们解脱竟然也是虚幻的嘛!说虚幻的并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它是种假有的现象,佛教就教你要放下执著。你说敢问路在何方,你有个路,你老想走路,谁在走?你在走!这就叫对象,有这个对象,就有烦恼。你都不应该问这句话!你来学佛是为了什么的?我要求解脱!我要超脱生死!这都属于通常的、常规的这个答案。如果按照通教的话,你不及格。本来就没有生,本来就没有死,何求解脱和涅槃呢?这就是通教的这个境界,它是站在空性的角度去透视我们的人生,这个假相里面看透、看明白,并不是说不承认这个假相存在。你不要停留在这个表相上,你应该更深一层,这才是你应该所取的修行的一个方向。

【别入通、圆入通两俗,还是无生苦集也】。这个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这里面的话你看我又开始有点计较了,跟前面是一样的。通教的俗谛你说它是对应的是无生苦、集,能够理解,因幻有二谛即无生四谛也。幻有二谛之中的俗谛,也就是通教的俗谛是属于无生的苦、集二谛,通教的真谛是属于无生的道、灭二谛,但是你这里别教、圆教引入到通教里面了,难道它的俗谛还是保持原来通教的无生的苦、集二谛,没有任何改变吗?所以这个地方我也是存疑的。当然可能说它可能有它的规律,它为什么不能从无生苦、集再升格到无量苦、集,或者无作苦、集呢?难道这个圆教和别教引入到通教这个俗谛之后没有产生任何的变化吗?它该是通教的俗谛还是跟原来的通教俗谛一般无二吗?这里面的话大家思考,我说得不一定对啊,弄得不好引大家误入歧途的啊!也不一定,这个东西很难说,这个东西我们现在暂时先放过,不讨论,讨论不清楚,因为祖师就这么说的。

【别入通真,是无量道灭也】。这里又说了,别入通的俗谛是无生苦、集,但是别入通的真谛呢?它就升级了,从无生的道、灭上升到无量的道、灭,看清楚了吧?大家这个地方能看明白吧?好,【圆入通真。是无作道灭也。】圆入通的真谛,继续往上升,升到什么?从无生的道、灭直接上升到无作的道、灭,看明白没有?因为前面的幻有二谛就是通教的二谛,通教的真谛对应的是无生的道、灭二谛,无生四谛里面的道谛和灭谛,但是一旦别教和圆教引用到通教之后呢,它的真谛发生改变了,从无生的道、灭上升到无量的道、灭,或者是无作的道、灭。

但是,觉得有点蹊跷的地方,它真谛在升格、在进步了,但是它的俗谛竟然还是保持原地不动,还是无生的苦、集二谛。我就想:为什么它不能改良,你那个就能改良呢?难道无生的苦、集能够对应无量的道、灭和无作的道、灭吗?这就有点想不通!要么这个四谛全部都升级,你不可能只是四谛之中的道、灭升级了,但是苦、集还是原地不动。所以这个为什么我跟前面也是一样的,无非是什么三谛和二谛,这么一种差别。一回事!

所以这个地方,这是我自己读文章的思考,不一定(对),大家想,有些人可能也想不通,别把自己脑袋给想大了。再往下还有问题一样的,到俗谛别教二谛这里也是同样的一种疑问。

【别俗。圆入别俗】,别教的俗谛,圆入别的俗谛,【此是无量苦集】。这句话我就有疑问,别教的俗谛对应的是无量苦、集,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圆教入别教的俗谛竟然跟别教的原来的俗谛还是一样的,那么它入别之后没让别教的俗谛产生变化吗?看这里就是没有变化,它能让产生变化的只是真谛方面产生变化,下面就说了。

【圆俗。是无作苦集,别真。是无量道灭。圆入别真。圆真。是无作道灭也。】圆教的俗谛是无作苦、集,别教的真谛是无量道、灭,圆入别的真谛,大家看啊,圆入别的真谛和圆教的真谛是无作道、灭。

那么好,圆入别的俗谛还是停留在无量的苦、集上,但是圆入别的真谛竟然就已经变成无作的道、灭,那他这四谛之间就不相应了:无量的苦、集能够对应无作的道、灭二谛吗?我就有疑问。所以说这些地方的话,当然智者大师也不在了,要在的话我得亲自向他请教一下,向祖师请教一下。没办法啊!当然可能是我理解的有问题,有些教理方面可能没有完全学通。就是你肯定这个四谛它是平衡的,有无量的苦、集才有无量的道、灭,有无作的苦、集才会有无作的道、灭,不可能无量的苦、集生出无作的道、灭,也不可能说无生的苦、集生出无量的道、灭,它对应的那就不对等了。一个跛脚了,一个高一个矮,它不对等。

当然说,你说既然是嫁接的,可能跟原来的种子还是有区别,我们只能这么理解,它原来那是纯种的,你这个杂交的,嫁接了,只能部分改良,部分还真是改良不了,这都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我认为这个比喻能够理解。

但是我想想它只是暂时的一种现象,可能经过改良之后它最终还是能够达到跟你一样齐等的那个境界才对。这是我自己的思考,只是它开始的话不会显现这个效果,但是慢慢把你带动了之后,通过你自己的努力,肯定能够达到跟它相应的结果。就是学生他学得最好,他能达到跟老师相齐的水平。但是普通的学生不可能把老师的百分之百的水平学到,可能百分之九十。除非你还有其他各方面的一些特质,老师不会的你也会,那你还最终还能和老师相当。但是最好的学生肯定能把老师的水平全部学到,那是没问题的,因为你有这个能量,你有这个潜质,为什么能够入你呢?为什么能够引入、能够嫁接呢?就是你有这个成长的空间存在。

这是我自己个人理解,不再说了,再说灯突然又灭了怎么办啊?开玩笑了啊!

(居士问:底下有人说是不是打错字了?)

这不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它整篇都是的。这个前一段,我已经讲了三段,提出不同的疑问来了,这三段实际讲的同一个话题,就是圆入通,别入通,圆入别跟圆教和别教本身的真俗二谛之间它为什么是一种不对应的、(不)同等的关系存在,这是我自己存的疑问,这不是打错字。打错一个字(还可以理解),那错好多的字?不可能的事情!

好,再往下。【五种三谛合十如者,别入通、圆入通两俗】,别入通的三谛和圆入通的三谛,它其中的俗谛,【是六道十如。别俗、圆入别俗】,别教的俗谛,圆入别教的俗谛,【有边是六道十如,无边是二乘十如】。圆教的俗谛,【圆俗,意通九界(云云)】。你看,它实际上有这个相当规律,也许是我的理解错了,它这个圆教入别教的俗谛跟别教的俗谛只通到二乘十如。刚才我的理解的话,它不仅仅是通二乘,应该也通菩萨乘。那即使不是圆教入别教的俗谛,就是别教本身的这个俗谛他也不仅仅是二乘的境界,它应该也包含菩萨乘,应该通九法界才对,而不仅仅只到缘觉法界就戛然而止了。至于说圆入别的俗谛,我觉得更是这样的,圆入别的俗谛把圆教的俗谛意通九界的话,引入到别教的俗谛之后,它应该有更升级的这种可能性,但这里也是一样的,可能是也许我还没完全学明白啊,这里面大家可以去理解。但是我一直还是存在一定的这个小小的疑问的啊。

【五种真谛皆是二乘、菩萨等十如】,这没什么问题。为什么呢?它真谛对应的是二乘境界。还有一个中谛,中谛对应的是什么?佛界的十如。就是说,五种真谛,五种三谛之中的真谛,对应的都是二乘的十如是。五种三谛大家都还记得吧?别入通三谛,圆入通三谛,别教三谛,圆入别三谛,包括圆教的三谛,这五种三谛之中的真谛都是属于二乘、菩萨的十如,所以这里面他就包括菩萨,你看,这就对了,这里我就能够很好的想明白,像我们这种智慧的人一下就能想明白。它如果说真谛只有二乘、不包括菩萨的时候,我都有点想不明白,真谛。

【五种中谛皆是佛界十如也】。这是完全没问题的,比如说别教的中谛,它本身来说,没有说真正达到佛界十如圆满的境界,但是因为有了圆入别的中谛,它就升级了。所以说它相对于佛界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

好,这先讲到这里吧,这些东西不能展开说,讲得我自己都稀里糊涂的。我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因为我自己还有一些地方存在小小的疑问,没办法,没有师父可以请教的。

好下面,【五种三谛合四种十二因缘者,别入通、圆入通两俗,是六道思议十二因缘。别、圆入别两俗,有边是思议六道十二因缘生,无边是思议十二因缘灭。圆俗,义通(云云)】。他就很简单说了,实际上也是义通前面的,“义通九界”,知道吗?它不仅仅是六道了。但是这里面还差了……好像别教的俗谛,别教的俗谛不单单是这种,别教和圆教的区别不仅仅是无边思议十二因缘灭,它这里的话好像还是有点不能完全理解到……可能就是说,它只包括六道的十二因缘,没包括二乘的十二因缘。所以这里的话,我也还是存在其它的产生疑问的地方。但是这里大家也没必要太多的去计较了。思议十二因缘灭,无边的话按道理讲应该是……仅仅是六道吗?这里可能我还是存在一定的疑问:不包括其他的道吗?

为什么会提出这种疑问呢?因为前面这个俗谛里面它就有什么呢?就有其他的二乘的,无边的话,你看,别教的俗谛。有边是思议六道十二因缘,无边……别教的俗谛,圆入别教的俗谛,有边和无边,无边是二乘的十如,大家看到了没有?它是包括二乘的,但是到这里的话,无边还是属于思议十二因缘灭,思议十二因缘灭的话,可能跟二乘的这个东西还不能完全相应,因为它是六道的十二因缘灭,知道吗?它是思议六道十二因缘灭,思议里面不仅仅包含六道,思议还包含二乘的境界。因为藏教和通教它也属于思议的十二因缘,它属于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有思议生灭十二因缘。那么你这个六道并不是说完全属于思议,即使界外的也有思议的,就这个意思。

大家明白吗?理解了吗?就是思议的境界不仅仅是凡夫才思议,即使二乘人也没有脱离思议的这个境界。只有上升到菩萨,别教菩萨以上的才叫做不思议十二因缘。因为有四种十二因缘嘛,前面的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这都属于思议的十二因缘。只有到别教的叫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它是属于不思议。虽然有生灭,但是它不思议,不思议的生灭十二因缘比思议的不生灭十二因缘还要更高一级。前面的这个定语不思议,就说明它比思议的要强,不管后面是生灭、不生灭,都无所谓了。

所以这里面的话,大家还可以去想一想啊。圆教的俗谛那就是一通它就能通九法界,这个方面我倒是能够认同。

【今且用是四种十二因缘,五种真谛即是】,就是圆教的俗谛通四种十二因缘,但是别教的俗谛只能通思议十二因缘灭、思议十二因缘生,它只能通两种十二因缘,明白吗?思议有生灭,思议有不生灭,它只能通。那么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意思它就好像不通了,没通到别教,甚至说它连这个二乘都没完全说清楚,它只讲到思议六道,这里就省略,它到底是指六道呢?还是包括声闻、缘觉呢,也包含进去了?没说,它省略了。所以这个地方是值得去推敲的,大家学学,你们学理工科的,特别喜欢去钻研,大家也许比我还会更用功去思考这个问题。

【五种真谛即是思议十二因缘灭,亦即是不思议十二因缘生】;这可以理解,属于思议十二因缘灭,也属于不思议十二因缘生,它是介于思议和不思议两种之间,只有到中谛,最高达到什么?叫第一义谛,它才叫不思议十二因缘灭。

后面我没什么太大的疑问,就是中间这一段的话,还是存在一定疑问的。再往下,所以你说把这种开合的对应关系完全说弄清楚,或者弄得非常准确,或者你自己也完全能够理解,能够认同,估计这里面确实得下一番功夫。即使是祖师说的话,如果你理解不了,像我这种愚笨的人就会存疑了,提出疑问了,如果大家比我理解能力更强,可以说为什么他这么讲?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来。所以这里的话大家可以去思考下,如果你们有更好的答案,下面可以提供给我,祖师他为什么是这么划分的?为什么不是像你所理解的那样?可以相互之间交流。

下面,【五种三谛合四种四谛者,别入通、圆入通两俗】。别入通、圆入通三谛的两种俗谛,【即无生苦集也。别俗、圆入别俗、圆俗,通是无生之苦集,亦是无生之道灭】。所以它这里就把无生苦、集和无生道、灭加进去了,这个我觉得是比较能够好理解的。【亦是无量之苦集也】。你看,他就把这几个东西都包含进去了,又有无生之苦、集,又有无量之苦、集,又有无生之道、灭,但是没有无量之道、灭,无量之道、灭是属于后面的真谛,它这是俗谛。【别入通、圆入通两真,本取但空边,是无生道灭也。别真、圆入别真,即是无生之道灭,于无量是苦集】。你看,他无生的道、灭,到了无量这里就变成苦、集了,明白吗?就是你所谓的解脱的境界,到了人家这里是什么?因地的境界,还没有解脱,正在修行的境界。你这里是果,果地,到了人家更高的一个教里就变成因地了,就这个意思。【圆真】,圆教的真谛,【于无生是道灭,于无量无作是苦集】,还不究竟,这也能理解,无生是属于通教,通教的解脱道、灭二谛,到了无量、无作这两种四谛这里,就变成了苦、集了,又变成因地的修行了。好,【别入通中】,别入通的中谛,【是无量道灭】。这是可以理解,别入通的中谛,就把无生的道、灭,上升到无量的道、灭了。本身通教是无生道、灭,但是别入通之后呢?把别教的无量道、灭,提高到了无生道、灭的这个层次。【圆入通中,是无作道灭】。那么圆入通呢?就把无作道、灭引入到通教的无生道、灭之中,无生道、灭就直接上升到无作道、灭。那么,【别中,是无量道灭】,别教的中谛是无量道、灭,这是正对应的。【圆入别中,是无作道灭】。圆入别的中谛就变成无作道、灭了,因为有圆教了嘛,就把这个无量道、灭直接上升到无作道、灭了,圆教中谛正对的是无作道、灭,这个地方没什么太大的疑义,挺好,我们都能理解。

我这个人也是瞎怀疑,自己搞不清楚在这里疑,实际上是自己起疑心,自己搞不懂。可能祖师说得对,但是你没理解到,所以你要真正读懂这些东西,要完全理解,不是件容易的事。

好再往下,我们再讲一段,看来今天这个境妙还完不了,太多了内容,都得废老劲,都得去想的。

【五种三谛合七种二谛者,简前两二谛,不被合也】。这什么呢?七种二谛之中的前面的藏教的、通教的二谛,没办法跟五种三谛,形成对应关系,不沾边,所以就把他排除在外了。为什么呢?他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只有大乘佛法才具备三谛。但是大乘佛法也有二谛,但是小乘佛法一般只说二谛,不说三谛。所以藏教和通教,基本是属于小乘为主,它不圆满,所以把它这两个二谛就排除在外了。

打个比方就说《华严经》,声闻、缘觉是如聋若哑,但是我们也不好意思,释迦牟尼佛也不好意思说你们别进来法会,都来听吧!听了之后反正也是稀里糊涂的,跟没听也差不太多,但是不能说完全一样,即使是一历耳根也永为道种。虽然你没听明白你也不白来,你要是听明白了,那就更不白来,更好,更相应。但是相应的程度又不一样,当机众百分之百全部听明白,当机不是那么当机的,或者因缘众或者影响众,那可能百分之七十,六十,五十,三十。完全只是结缘众的,那就是可能跟聋哑差不多了,能够听个一分、两分,听完一点点就不错了,那起码也是有收获。弄不好其他根本没有任何佛学基础,从来也没有入佛门,一点佛教知识都没有,你在听,真的是一点都听不明白的,那没关系,也是道种。这次听不懂,下回过两天再听可能就会听懂那么一两分,也可能。

所以大家不要放弃,学佛是什么?是一个循序渐进,是个积累的过程。有些人说师父你讲这么深,讲《法华玄义》我们都听不懂,我们学了多年的佛也没听懂。刚开始听一次两次,哪能听懂啊?回去再学习、再复习。听,从去年听到今年来,就慢慢听得懂了,越懂越多,你要想全部听懂?没办法听懂!我都没完全懂,我拿什么全懂的给你啊?是不是?但起码有进步啊,不能贪心,贪心就是非分之想。你这人根机就这么多,善根就这么薄弱,你还想全部听懂?那不就是非分之想吗?拿着一块钱想买苹果手机,真是的,脑子有问题是吧?我们经常知道脑子有问题,但是自己还觉着很正常,他不以为我只有一块钱,我兜里真有一万块钱呢!不值钱你这个钱,没有真正多少钱。所以得积累资粮,资粮都不够。没有资粮的话你就出不去,没有出去的话就学不到先进的经验,学不到先进经验你就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没有优秀的人才,你还能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根本不要想!最基础的这个都没打好,何况后面呢?站都站不起来,还想走?走都走不了,还想跑?跑都跑不了,还想跳?就像能够偶尔跳起来一下,骨头折了。跳吧!都骨质疏松症了还想跳?倒是也可以跳,没什么不可能。是,你跳起来也可能,跳折了也有可能,什么都有可能这就是。你不要仅往好的地方去想,坏的也是一切皆有可能。

【次二种二谛】,就是说简除三藏教的二谛、通教的二谛,那么就是下面还剩哪几种二谛?五种二谛:圆入通二谛,别入通二谛,别教二谛,圆入别二谛,和圆教的二谛。那么次二种二谛是什么呢,圆入通,别入通二谛。【二俗】,它的两种俗谛,就是前面的什么?【即是五种三谛家五种俗】;就是五种三谛中的五种俗谛,就是相当于什么呢?圆入通的俗谛,别入通的俗谛,别教的俗谛,圆教的俗谛,圆入别的俗谛,大家自己去整理。【二真】,是什么?别入通的真谛,圆入通的真谛,【空边即是五种三谛家真,不空边即是五种三谛家中】。它的空边是相当于五种三谛之中的真谛,它的不空边相当于五种三谛之中的中谛,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把这个两种真谛呢,分开来说,因为他只有二谛啊,他必须用真谛来替代三谛之中的真谛和中谛,明白吗?它涵盖的量就更多了,它应该更浓缩了,集中在一起。就像我们说,你分三个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我这里只有两个年级,但是我们二年级相当于你的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习的水平。是这个意思,知道吗?我的二年级头一学年,相当于你的二年级的一整个学年。我的二年级的下一个学年,相当于你三年级的整个学年。就这样子,一分为二。

下面,【后三种二谛,三俗】,后三种二谛之中的三种俗谛,【空边即是】什么呢?【五种三谛家真,有边即是五种三谛家俗,三真即是五种三谛家中】。五种三谛家的真,有边即是五种三谛家的俗,三真即是五种三谛家的中。这恰好又相反了知道吗?后面的三种二谛是哪三种二谛呢?别教二谛,圆入别二谛,圆教二谛,是吧?它本身这个俗谛之中呢,就具备三谛之中的俗谛和真谛,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它的俗谛,反而是具备二谛。但是前面的别入真、圆入真二谛呢,它的真谛就只对应真谛,俗谛只对应俗谛,真谛反而对应的是二谛,大家明白什么意思?这里就相反了,它的俗谛反而有二谛,真谛呢就相当于后面的三谛家的中谛。三种真谛,就是别教的真谛,圆入别的真谛,圆教的真谛,相当于这五种三谛之中的中谛。

这个地方能明白吗?反正我是明白了,你们不明白那就没办法了,对应的是不一样的知道吗?为什么不一样,这里面是有道理的。它是把后面三种的真谛引入到前面的真谛之中。意思就是说,我跟大家再重复一下,就是把别教的真谛,圆入别的真谛或者圆教的真谛,事实上圆入别可以省略不说,就是把别和圆的真谛引入到通教的真谛,这样的。所以它一下就拔高了,它原来那个通教的真谛仅仅就是真谛,这一变的话它不仅仅是真谛,它变成还有中谛了,明白吗?但是呢,本身别教和圆教之中的俗谛它就包含了原来通教的这个俗谛和真谛,就这个意思。不仅是通教,事实上就相当于别教和圆教三谛之中的俗谛和真谛,把别教的三谛和俗谛、真谛合在一起,通通都归到别教俗谛二谛之中的真谛里面去了。单独的中谛是对应的,不一样了,我们说划分不一样,站队不一样。你这里的低级的一升级高了,所以说你不仅仅有低级,而且有中级。这里本来是高级的,一旦把它引入之后,不但有高级,而且具备中级,就这个意思,大家好好去理解下,我觉得这里还是可以把它去弄通的。

好,【又作一种说,如后简前二谛不被合,后五俗有真有俗,后五真有真有中。】这是什么意思呢?又可以作不同的划分方法,就这个意思。后五俗,后五俗是什么呢?五种二谛之中的俗谛,它包含真谛和俗谛,就简单把它划分,不要划成两个不同的阵营了,前面的两种二谛,真谛有真谛和俗谛,后面的五种二谛,它俗谛之中又有真谛和俗谛,干脆的话把它统一一下得了。后五种二谛之中的俗谛有真、有俗,后五种二谛之中的真谛有真、有中。这下大家就容易记忆了,明白什么意思,都可以划分,相互之间把这个内容再圆融一下。

但是这种圆融的说法事实上不是那么严谨我觉得,还是要真正要搞明白的话,跟前面的两种真谛和后面两种俗谛它对应关系是不一样的,一定把这个东西给记住,因为这个说得更加准确。因为本身开始在划这个二谛跟三谛之中它具体的这个内容的时候,它就是这么总结的,大家可以回到我们原来讲二谛和三谛的时候,在描述后面的五种二谛的时候它是怎么描述的,那非常清楚。

好,再往后,时间快差不多了,一实谛还有无谛呢,你看这好,还有两段,算了吧,今天不讲了。脑袋都讲大了,我也不容易在上面,三谛、二谛、四谛、十如,这个跟那个比,那个跟十二因缘比,这个跟四谛比,跟三谛比,跟十如是比,跟什么什么比,比来比去,相互之间都比较,三谛跟二谛比,三谛跟四谛比,三谛跟十如是比,三谛跟十二因缘比,反过来你又跟它比,反正都是这样的,反正你要把它弄清楚,这个东西虽然很费脑子但是对大家都是一种锻炼的我告诉你。你不要嫌复杂,这个东西你学了之后对你以后很有帮助的,这就叫做菩萨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我告诉你。

什么都得弄清楚,不管它是改头换面,换任何一种说法,换任何一种法门,你都把它弄通了,弄明白,万变不离其宗。但是变化你也得掌握啊!你说不离其宗,但是跟它宗的关系怎么样的呢?聚来一团火,散去满天星,你光会聚、不会散,完了,不行的,是不是?说至简能够至简,要至繁我也能至繁,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你都得具备这些。你说我就图简单,一句阿弥陀佛就代表了三藏十二部了,怎么能够代表呢?搞不清,只知道名字上叫代表。我们现在党讲三个代表,我们讲一个代表,更简单!怎么、为什么能够代表呢?它为什么呢?原理何在呢?原因何在呢?一无所知,一片茫然,那就不行。碰到问题解决的时候你实际上怎么操作呢?搞不清楚。你只会说念句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来接引,只要念阿弥陀佛就没有烦恼。想是这么想,你得那样多久你才没有烦恼啊!你能不能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观想阿弥陀佛的这个功德,他学佛的原理,能不能对治这些具体的问题,解决些烦恼,那你这个方法不就更加的巧妙了吗?不光表面上去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是自己主动去学习这些方法理论,你才能具备自我的一种学习、修行的更大的一种力量,否则的话你学个表面的这种东西,学皮毛,没什么太大用,那时间太漫长了啊。

好,今天就不讲这么多,大家下回再讲了。我们因为这里还有两个问题,顺便给大家解答一下。

阿弥陀佛,弟子请教师父,世俗谛和世间法是一回事吗?感恩师父慈悲开示。

是一回事吗?肯定不是一回事啊!世俗谛跟世间法难道真能等同吗?不能等同!是吧?为什么不能等同呢?请教大家。

打个比方,不学习你也可以生活,但你生活得很无知。你学习之后懂得人世间的道理之后,你也是在生活,你的生活质量跟前边就不一样了,你生活得相对是个明白人。那么世间法就是糊涂的活法,不学佛,不懂得佛法,不能看破世间的东西。随着东风一来随东边倒,西风一来随西边倒,随着什么因缘就随着飘流在六道之中。

那世俗谛就不一样了,虽然也在世间,在生灭,但是我能通过生灭的假象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虚妄的,都是假相,都是骗人的,你不要老随着它去,不要经不住诱惑,不要老被它控制啊,就能够去观照了,知道吗?谛嘛,能认识它其中的一些规律,它的真谛,它的原理,它的真实相,这就是世俗谛。

幻有,一切皆是缘起,你知道总结它的规律了,不管它是什么法,它都是因缘所生法,这就是世俗谛。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缘生,这是世俗谛。诸法因缘灭,也可以说是世俗谛。不生不灭,这是第一义谛,真谛。

如果你说不知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你都不知道为什么生,怎么灭的。你起码知道做善事有善果,做恶事有恶果,你就不会随便去做坏事了,你起码生命的质量会被提高。在从世俗里面再上升,光做善事不做恶事还不行,还让自己的心要清净,做善不仅仅是为了图善报,做恶也不仅仅是为了免离恶报,因为还是在六道之中的善恶轮回,还是不能解脱。

再进一层,做善事要无住相而行善,无住相而行于六度,行于布施,你就解脱了。这就是从世俗谛里面继续通向第一义谛了,从有生灭通向无生灭。一个是凡夫的佛法,一个是二乘人的佛法;一个是因地的佛法,一个是果地的佛法。这个世间法就是说没有佛法的了解,没有智慧的人,稀里糊涂地生,稀里糊涂地死。学习佛法之后,起码了解世俗谛,我知道有个方向了,活得明白了。当然了还不够究竟,还得从世俗谛里面继续发展往上走到第一义谛去。从佛法真实的理解到世俗谛里面应该本来就包含第一义谛,但是你能不能悟得到?你得努力呀,你得去积累,由量变到质变。所以我们得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前进,前进到一定的时候,你才会形成一定的突破。如果你从来都不问,反正我好一天歹一天都是活,算了,爱去哪儿去哪儿,这就是世间法。为什么要生?为什么要活?我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这就在开始追求世间的真相,这就是世俗谛,最终找到了答案,这是什么?第一义谛。明白吗?很简单了吧?这样听明白了,就不解释了。

好,再往下,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好!《法华经玄义》第二十三讲有云,【次用不思议十二因缘合四圣十如是者,无明支转,即变为明,明即了因】,就是了因佛性,就是把无明支,十二因缘的无明支,无明变成明了,从无知的状态变成有智慧的状态,明了的状态,这属于了因佛性,成圣人的如是性,它跟十如是的“如是性”是相对应的。

【恶行支转,即变为善行】,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第二个支,叫行支。善行属于什么呢?缘因佛性,【即缘因,成就圣人的如是相】,这是如是相,跟十如是的“如是相”相对应。【识、名色等苦道转,即法身,成圣人的如是体】,所以它这里有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也有了因,有缘因,还有正因,这个如是体就是正因佛性。这个如是性呢,就是了因佛性,如是相呢,就是缘因佛性。相对于三佛性,然后呢三个如是,然后包括这些内容,怎么去理解呢?请师父根据这段文字开示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的玄义。

这实际上要说清楚真不容易。什么是正因佛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本具的这个佛性法身,但是如来藏,他是一种隐性的没有显现出来要经过后天的开发修行,才能显现。即使不开发,他也是有的,这都是正因佛性,你本来具有的可以成佛的那种能力,就是正因佛性。

等你哪一天具备这个佛法的因缘,从佛这里听闻佛法了,或者读了佛经了,或者从善知识这里听闻佛法了,明白“我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可以成佛”,然后你自己要发菩提心,“我一定得成佛”,这就是了因佛性。这是成就正因佛性的最根本,最初的因,了因佛性,叫发菩提心。你了解自己具有佛心,你要发菩提心要成佛、要度众生,这就是了因佛性。

好,发了心之后一直在修行的阶段,六度啊,万行啊,修种种法门,都属于缘因佛性。为了成佛所做的无量劫修行的准备,都是缘因佛性。

所以说简单就是发菩提心,立求要成佛,志愿要成佛,这是了因佛性。

其他的为成佛所做的种种的准备都是缘因佛性,简单就这么讲。

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因,是最根本的因。其他的,比如说读经,念佛,参禅,打坐,度众生,行六度,都是为了成佛所做的其他的辅助的缘因,虽然力量也很大,但是相对于菩提心来说他属于辅助的这些条件。没有菩提心,你永远成不了佛,你再布施,你再行种种法,没有用的,知道吗?菩提心很重要,魔王为什么没有修成就?就是因为没有菩提心,他发心发错了,他不知道什么叫作菩提心,不了解什么叫菩提心。不是大家说那个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发菩提心了?也不能说没有发,但是这个东西太低级了,知道吗?怎么叫作佛,什么叫作法,什么叫作众生,什么叫作烦恼,什么叫作菩提,什么叫作涅槃,你了解了没有?太浅,太粗浅了。后面值得学习的太多了,所以菩提心得一直发下去。菩提心得不断的从浅入深,你对它的了解,你生起真正的这种慈悲的这种菩提心的愿力,你都得不断地在增长,到一定的时候达到标准,及格,算是发菩提心了。

我们现在说实话这菩提心也算发了,发的这个力量很微弱,知道吗?

好,下面说其中的如是性和如是体两个概念能互换吗?当然不能完全互换了。它虽然如是本末究竟等,有平等的一方面,它也有差别的一方面,知道吗?如是性对应的是了因佛性,如是体对应的是正因佛性。没有体,哪来的了因佛性?如果大家本来没有佛性,你再怎么想修成佛,修不了!你没有佛性,你只有众生性,你不是金子,你就是块铁,你再怎么炼,一个铁块怎么能炼出金子来?一点金子的含量都没有,是吧?所以你的体决定了你的性,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因为你具备这种空间,所以你经过学习才能达到最终这种成就。如果你本身都没这个潜力,再怎么培养你,你也成不了才。就这个意思。不是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你不是金刚钻,拿个铁钻在那里钻,那你干得了吗?干不了这个活!所以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是我们说为什么佛教它又是圆融,为什么究竟平等呢?是众生必然就有佛性,既然有佛性,必然就会修成佛。这有点宿命的意思啊,就决定了你有成佛的潜力,每个众生都有成佛的潜力,只要经过后天的努力,大家都可以把先决的条件化为眼前的事实,虽然要经过无量劫的修行。

所以说,如是性和如是体之间最终是可以合为一体的。就是我们的现实和理想最终是可以合在一起的,并不是理想是一个空想,他是可以变为现实的。但是变为现实是要经过无量劫的修行,就这么简单。

其他就不多讲了,这样去讲有些东西很复杂。所以天台宗说什么呢?一念三千,包含两重。一个是理具三千,一个是事造三千。如果没有理具三千,何来事造三千呢?本身都不具足这个能力,你再怎么造也造不出来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也没有米,我怎么做饭呢?拿点沙子就做饭,再怎么蒸它能蒸出米饭来吗?所以即使我们性德之中具足这个三千,具足这个佛性,最终我们通过修行才能修成佛。如果你本身就不是佛,再怎么修也修不成,就这个意思。

当然所有这些概念的东西都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提供一种理解,实际上本来或者包括后天、先天这都是些概念性的东西。反正就是做了就完事了,做了之后你才知道原来就是这么回事。为什么要用这些概念表达呢?就是让你明白,通过你自己的理解方式,通过你的语言,通过你的文字,能够把这些东西搞清楚,想通了。

实际上你想通了,这些东西存不存在有没有必要?没有必要!就想不通,所以得借助这些东西来帮助你来理解,来开示、来启发你,就这样子。

当然启发,他有启发的作用,所以分成什么十如是呀,也是这样子。十如是里面的话,实际上那个体跟性之间是不同的。性是实际上是指我们的无形无相,本体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佛性。体反而变成了什么呢?实际上存在的东西,本质性的就是那个东西,它是一个实体的。这个是铁做的,这个是木头做的,是吧?它是这个桌子的实体。性呢,反正是无形无相的东西,离开这些相之外,离开这个体之外,它内外的无形无相的这个自性的东西,反而是如是性了。但到了这里,它的对应关系就不一样了,完全是另外一个意思了。所以大家学佛啊,有些东西大家要了解,它不是完全都是千篇一律的不断在重复或者什么僵化的一种概念,它在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代表的这种含义,你得灵活地去理解、去运用。

好,其他就不说这么多了,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反正今天的课是不太好懂。我讲的这么多,回去慢慢消化。当然你能弄明白了,对你绝对是有帮助。他为什么弄这些花样出来,是不是?不是白弄的,知道吗?就是因为我们众生花样太多了,这些东西都是为了帮助你们治病的,你们毛病太多了。什么无谛呀、一谛呀、二谛呀、三谛呀、四谛呀、无量谛、十二因缘啊,什么什么之类的,十如是,都是分门别类,在你自己适合的这个因缘机缘下,通过这条方式去理解就够了。当然有更大的能量的话,把这些全部都打通,更好。没有的话,起码得懂一个方向的,一个门类的也行了。

好了,其他就不说了,最后我们做个回向,大家跟我一起合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玄义1
妙法莲华经玄义2
妙法莲华经玄义3
妙法莲华经玄义4
妙法莲华经玄义5
妙法莲华经玄义6
妙法莲华经玄义7
妙法莲华经玄义8
妙法莲华经玄义9
妙法莲华经玄义10
妙法莲华经玄义11
妙法莲华经玄义12
妙法莲华经玄义13
妙法莲华经玄义14
妙法莲华经玄义15
妙法莲华经玄义16
妙法莲华经玄义17
妙法莲华经玄义18
妙法莲华经玄义19
妙法莲华经玄义20
妙法莲华经玄义21
妙法莲华经玄义22
妙法莲华经玄义23
妙法莲华经玄义24
妙法莲华经玄义25
妙法莲华经玄义26
妙法莲华经玄义27
妙法莲华经玄义28
妙法莲华经玄义29
妙法莲华经玄义30
妙法莲华经玄义31
妙法莲华经玄义32
妙法莲华经玄义33
妙法莲华经玄义34
妙法莲华经玄义35
妙法莲华经玄义36
妙法莲华经玄义37
妙法莲华经玄义38
妙法莲华经玄义39
妙法莲华经玄义40
妙法莲华经玄义41
妙法莲华经玄义42
妙法莲华经玄义43
妙法莲华经玄义44
妙法莲华经玄义45
妙法莲华经玄义46
妙法莲华经玄义47
妙法莲华经玄义48
妙法莲华经玄义49
妙法莲华经玄义50
妙法莲华经玄义51
妙法莲华经玄义52
妙法莲华经玄义53
妙法莲华经玄义54
妙法莲华经玄义55
妙法莲华经玄义56
妙法莲华经玄义57
妙法莲华经玄义58
妙法莲华经玄义59
妙法莲华经玄义60
妙法莲华经玄义61
妙法莲华经玄义62
妙法莲华经玄义63
妙法莲华经玄义6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道生长老:终身受持法华经

终身受持法华经 道生长老终生受持《妙法莲华经》,并从...

《法华经》中的七种比喻

《法华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被佛教界称为经中之王,...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整部经典的修行内涵,只有两个字,就是妙法。我们怎么...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学《法华经》对修净土有哪些好处

《法华经》当然最重要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点...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佛学漫画】《法华经》故事之富翁穷子喻

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子,具有佛性并且皆可成佛,然而有...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对于冥顽不化的恶人,我们该坚持吗

问: 法师,实在难以对恶人和我讨厌的人生起真实的慈...

改造贫穷为富贵的方法

1、忏悔自己过去身体、语言和心念上所造偷盗的罪业。...

千手千眼大悲忏法仪轨

(凡礼忏者。外之威仪、内之观想。必须先期习熟。免得...

如来禅与祖师禅

谛老在的时候,观宗寺冬参夏学,宗教兼修。因为谛老最...

【佛教词典】四相

【四相】 p0399 瑜伽三卷八页云:云何建立生、老、住、...

【佛教词典】三轮相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

关于近日流传讯息之郑重申明

近日常有热心居士辗转传发简讯、电子邮件,论及: 慧...

如何判断发心的正与邪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

看到莲华跟佛出现在空中,该怎么办

问: 请教老和尚一个修行上的问题,遇到了境界。如果有...

不断「放下」的时候,你跟「真如」就越来越近

楞严经中,虚空藏菩萨说,他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观...

人生短暂,行善不能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平日的生活中尽己所能地多做善事,...

悟苦修净业,缘熟径生西--张老居士往生纪实

张水金老居士,江西景德镇人,是一位虔诚的菩萨戒弟子...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是心不清净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就像一块脏兮...

对人生充满信心,枯燥的工作都能变丰富多彩

对任何事业,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充满热情。同样...

随心造业,随心转业

【原文】: 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

广行财布施才能赚取财富

1、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

释迦牟尼佛管送,阿弥陀佛管接

在《悲华经》里,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在一尊佛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