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容通法师  2018/09/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十四)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咱们翻到课本,应该讲到这个第三,广释心法。咱们看这个玄义,【三广释心法者。前所明法。岂得异心。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但自观己心则为易】。这是讲到上面我们说,讲这个三法,佛法、众生法、心法。今天应该是讲到这个心法来了,第三种法。就是前面所明的这个众生法和佛法,难道跟心法之间有什么差异吗?言下之意就是说,没什么差异,实际上三法本来就应该是一法。但为什么要分成三法来讲呢?这也是我们说众生的种种因缘,跟心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跟心法都是一样。佛法、众生法,众生心跟佛心是吧,一个心,没有两种心。但是呢具体到这个运用方面,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

一心,我们说一心能够为十法界嘛,你能够做众生,也能成佛。像我们大家都是众生,属于众生法界,众生法太广,九法界众生,我们自己,人都没做明白,自己都没弄清楚,然后整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还仅仅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而已。那再放眼其他的有人的世界呢?咱们根本都不知道。未知的领域太多了,太广了,还不仅仅是人法界,还有其他的法界。地狱、畜生、恶鬼、阿修罗乃至于天,我们都一无所知。畜生法界还稍微好点啊,咱们还养点小宠物,有时还跟它之间互动还挺好,关系还挺那个的,要是宠物还不错。但是其他的,你说虎狼狮子,毒蛇猛兽,你说你能跟它相处吗?没法弄。然后其他的地狱,也没去过——当然曾经去过了。恶鬼,咱们也不愿意去,是吧,天法界咱们想去,还不太容易去得了。

至于下面还有啊,众生法界除了这个六凡法界,还有上面什么呢,三圣法界。除了佛法界,不要说四圣,应该是三圣,声闻、缘觉、菩萨,咱们就从来没去过。如果你去了之后,你现在也不是人了,你干嘛还做人呢!有人说,哎呀不是人,好像这句话是个贬义词,实际上两可,都可以,你要么堕落,要么上升。你堕落当然不是人,不好是吧,到其他的三恶道去了。但是如果你上升,超凡入圣呢?超过人法界呢?那不是件好事情嘛,当然我们也达不到。所以它这个范围太广,你怎么去修呢?然后我们再看,佛法太高,更不用说。声闻、缘觉、菩萨你都摸不着,你还佛法界,佛的境界你知道是怎么样?看看佛经,描述佛的法界,跟我们没什么相关说句实话,离得太远了。不是八竿子打不着,那简直就是十万八千里,或者说无量这种距离,比天还高。

【于初学为难】,所以你要去观众生法或者去观佛法,从这方面去起修的话,对我们众生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既然这三种法没有差别,那如果我们要起修的话,从哪个法入手比较好呢?这就说了,【自观己心则为易】,我们从心法入手去修行,这是最合适的,比较容易下手。所以说佛教所有的修行法门,基本上都是以心法为主。念佛不就是念心嘛,念佛并不是说念佛的法界我们念不到,我们持名念佛,是不是,实际上就把这颗心,把佛心当做自己心,我们己心,然后慢慢地向佛心靠拢,一心不乱嘛!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我们能念的心跟所念佛最终都是合二为一,只有一个心,没有两个心,那就好办了。当然其他的我们说参禅也是一样的,比如说你修密也都是一样,最终都是这个心法是最重要的。

【涅槃云】,《涅槃经》说,【一切众生。具足三定。上定者。谓佛性也。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能兼下。即摄得众生法也】。实际上三种定嘛,上中下三种定。上定什么,佛性,也就是能观我们自己的心性,就叫做上定。当然这个心性的话,说句实话,你是不是真正能够一下就能跟佛性相应,但肯定从心性入手,最终就能跟佛性慢慢的能够对接,能够打通。【上能兼下】,上定能兼下定,下定不能兼上定,肯定都是这样子的。【即摄得众生法也】,你说佛法、心法都有了,众生法就不用说了。

【华严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虚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你看这里解释得特别有意思,本来是《华严经》一句话,游心法界如虚空,知诸佛之境界。这里说什么叫做法界,就是中,也代表什么,中谛,或者说中观。虚空代表什么呢,代表空,空观。心佛就是假观。就是意思具足空、假、中三观,你就是相当于进入诸佛的境界。当然这是什么,一定要记住是即空、即假、即中,而不是空假中,大家记住啊。这个空假中跟即空、即假、即中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啊?问一问大家,区别在哪里?说对了,空假中可能是隔历三谛,或者说次第三观。别教,别教也有空假中啊,但是别教的空假中跟圆教的空假中就不一样。别教的空假中是什么呢,次第三观。先修空,再修假,最后修中。但是呢圆教就不一样了,圆教什么,一心三观。一心中就具足三观,三观就是在一心,三观同一心中去修,所以即空、即假、即中,修空的时候就是修假,也是修中。修另外两观也是一样的,修一观就具足三观,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就叫做即,知道吗?不然不能即的话,那你空是空,假是假,中还是中,它是三个不同的等级。所以你看这一句话,就一个即字,你看我们有时候,大家看看觉得很平常,也觉得不知道到底说什么意思,但这给你一讲出来,就明白了。你看游心,心,众生,有佛,心佛众生,有空,心佛就是假,空就是空,还一个法界,就是中。

【三种具。即佛境界也】,三种同时具足,哪三种呢?空、假、中同时具足,这才是佛的境界。【是为观心。仍具佛法】。所以说从观心入手就能具足佛法。你都能具足佛法,众生法就不用说了,上能摄下,下不能摄上嘛,前面说了。

【又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这段说得非常微妙。游心法界就是什么,观根尘相对。心为能观,是吧,那具体通过什么东西观呢,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的是什么呢,是六尘境界。你心通过这个根去观察外在的种种境界,这种境界就叫色声香味触法,它是相对应的。我们就像一个镜子,镜子能够照外面的世界。这个镜子是什么呢,根,外面的境界就是尘。【一念心起】,只要你一念心起来了,你这个根就能起作用了。打个比方你就是照相机打开了,就开始可以拍照了,啪一下,就把这个外在的相给摄进去了。然后呢你照的是什么相,那就看你是起的什么样的心。这个很重要,这个境界并不是说外在的一个客观的世界,实际上主要是指内在的主观的一个世界,大家明白吗?你心起的是什么,你外在的境界相对应照的就是什么。

有些人说,哎呦师父不对呀,我不管我起不起心,反正外在的这个世界它是好是坏,它客观就存在那个地方啊!比如说我遇到一些非常不好的一些事情,一些逆缘,是吧,我心再好我心里也很难去面对。但是我们想想,心能转境,知道吗?所以你得修自己的心才行。外在客观的境界有时候不是由我们自己一下就能改变的,你不要想去改变它,你要转变的是什么,是先要转自己的心。说心能转境,实际上那都是很高的境界了,转不了,转不转得了,先不管它。先把自己的心给转过来,你不要随着外面的境去变化。外面境界好,你就欢喜,外面境界不好,你就心里非常地抗拒或者讨厌,那就不对了。那你这个心就随着外在的境界在变,永远都是无常的,而且是属于一种恶心所,一种恶心、一种恶法之中,是吧!你心不健康啊,心不定啊!

有些人说,师父我心很善良,我不去害人,我这难道不是善心吗?是不是善心啊?是善心,没错,但是这叫什么啊,有漏善。什么叫做有漏善?就是从根本上来说,你还是属于三界内的生灭之心。你虽然是善心,这种心是有生灭的,它是不完整,它是有缺陷,从根本上它是不清净的。那你认为这个心就够了吗?做个人可能还行,最多升个天也就是这样。再往出三界之外,离轮回可不可以啊?不行了。所以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善,什么才是真正的恶,什么是有漏,什么是无漏。那最终你得按照佛法去修啊,找回自己真正这个清净的心应该怎么去下手去修啊,而不是随着外在的境界在走。你一走的话就是生灭,明白吗?外在境界一变,你立即这个心也就一转化,等于你就是个木偶,被它牵着走了。它让你动,你就动,它让你怎么动,你就怎么动,它让你做好人,你就做好人,它让你做坏人,你就做坏人,你没有自我。没有自我你的心不能自在,你永远都没办法出离这个轮回。所以说这里,心一起就得观察你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把心得收回来,回到佛法这个境界上去,你才比较靠谱了!

【于十界中必属一界】。你只要一起心,必然是属于十法界其中的一个法界。当然我们现在的话基本上都是六凡法界了。一起心动念肯定都是六凡法界,跟四圣法界基本上没什么交涉。【若属一界】,但是你不管怎么样,即使是六凡法界怎么样,一界就具有百界千法。一法界十法界,十法界互具就成百法界。再加上什么十如是,就是千法。你不要看它好像当下就是一种境界,就是一个法,但是它同时具足无量的法,佛教叫做不可思议。

【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所以说我们这个心本身这个能量是非常非常大的,即使只是一刹那心,即使只是非常微弱的一念心,即使可能只是一种我们说的凡夫的心,它本身当下它的本体也具足了圣人的法界。所以大家知道每个人的这种心的这种能量是无穷尽的,是不可思议的,你首先要明白这一点。然后后面才知道告诉你什么,心具心做,心能具三千诸法,心能造三千诸法。那造,这就看你怎么造了,关键是看你怎么造,就看你怎么修,明白吗?修改就没事了嘛,前面这一念心是恶,等下一念我转了,就善心呗!前一念是有漏,下一念就朝着无漏的方向去走呗!前一念有相,我下一念我就无相,我不把它当回事呗,是吧!你得去观察,你知道当一回事没有用的。越当一回事,它越有事;你越不把它当回事,它就没有事。当然有些人可能又跟我较劲了,师父你不能不把它当事,人家对你一片好意,你根本不把人放在眼里,不当回事,是不是!不要跟我叫这个劲是吧,从事相上方面,你得观察清楚,人家是对我好还是对我不好,并不是说你失去分辨能力,故意不分别,闭上眼睛我不去想,不是这个意思。不要起其他的分别的心,这个分别心不是说分别是非,而是说知道这些事情善恶是非之外,你内心不要起心动念,你就像个镜子一样的能够照见它,但这镜子本身呢又没有心,你得练那个功夫。

好,【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我们心如工画师嘛,就是这幻师就像魔术师一样的,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力,又像画家一样的,到处能够画,画种种景象都可以,这是变化出来。于一日一夜之中就能造种种的众生,你不是造一个众生,有时候造人,有时候造畜生,有时候造地狱。你要是造的好一点按照佛法修呢,就能造四圣法界。当然我们希望我们就只造佛法界,最差最差也是菩萨法界吧。往这方面去造嘛,你都能造的,所以你得掌握这个方法,知道吗?就像我们说你要建什么厂,你要生产什么产品,你除了有钱之外,你得有技术。你把这个技术学会,你就知道怎么去造这些东西了,你不学,你永远造不出来。你说我有钱,有钱你也造不出来,没有用。所以这个法是最重要的,明白吗?你说有钱等于就是说我们心具有这种能力,每个人都具有三千法界,都能造三千法界,但就具体怎么造呢,这个方法,这个佛法是最核心的部分。你光能造,但是你不会造,最终你这个能造的这个潜能发挥不出来的,没有用,形同虚设。

所以咱们得学习,你在世间也得学习,学习世间的善法。你到佛教里面更要学习,学习佛法。你不学习,怎么天天向上啊?你不学习好的是吧,天天学习就向上,不一定。好好学习,得好好学习,学好的法,用好心去学习,你才能天天向上。你学习坏样,那天天向下,我看是。所以说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这是什么呢,三世间。大家一看,众生世间,五蕴世间,国土世间。众生,不用说了,我们说的十法界众生都属于这一列,就是有生命的,有情的众生。五阴是什么呢,构成这些众生的基础的这些法,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构成所有这个众生乃至这个国土世间的最基本的这些法,这些因素。那么国土世间就是我们外在的这个依报世界,众生是我们的正报,我们生命的主体,我们生命所依存的国土就是外在这个空间。

【所谓地狱假实国土。乃至佛界假实国土】。从地狱一直到佛法界,这些所有的国土,都能够造。当然这里有个假,有个实。这个假是从什么意义上去说的呢?从俗谛上去说。实是从什么呢,从真谛上去说。【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我们就应该自己选择,你到底想造什么呢?你是不是想自己以后生命活得更精彩一点?活得更自在一点?那自己选择造什么国土,造什么世间,对你来说是最重要,最迫切的一件事情。当然这里说这个假实,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展开来说,我们说世间,你说它是真实的吗?没有真正的真实。所谓的真实只能说,什么是真实的?无常才是真实的。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有自性,这个道理是真实的。实际上从现象,从因缘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假的,没有一件事情是真正真实的。所有的世间,我们能够接触到的,能够看得到的,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我们的真实只停留在什么呢,性空,真谛,它是真实的。但实际上这个真谛本身就是说,让我们认识到什么呢,对立的所有的一些法,它就是虚幻的。这种虚幻这种定义,说明它是无常,没有自性。那么好,这种无常没有自性的这么一个道理,它才是真正的,真实的。那意思是什么呢?这个真谛是让我们去认识这个俗谛的,帮助我们去认识俗谛。所以最终说真俗不二,就是建立在这个方面。如果你认为还有个什么真正真实的话,那你还得出问题,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佛法是让我们去除烦恼的。但是去除烦恼之后,这个病去掉了,那么这个法实际上是药,是吧,药到病除,病除然后还要用药吗?药也不要再用了,再用出毛病了!不要认为这个药好像它是永恒的,真实的,不是,它只是为了治这个病而施设的。

【又如虚空者。观心自生心。不须藉缘】,你看这里就说,就像虚空一样的,这里当然是个比喻了。我们心自己就能够生这个心,我们是从自己的心里面,产生新的一个心的念头,又产生另外一种心,它自己能够生,很奇怪啊,不需要藉外在的种种缘。当然有时候你说藉一点缘也没关系,比如我看见事情触景生情,看见什么事情我突然心就想起来了。但是实际上你不看事情,你自己也在那里胡思乱想。一定得需要外在的缘吗?不需要的。你把眼睛一闭,把耳朵一塞,你把所有跟外在接触的这些器官都全部隔绝了,隔断了,你心该怎么起它还会起,我们自己内心有非常丰富的这种世界。如果是藉外在的缘才有这个心的话,那就【藉缘有心。心无生力】,那就说明什么呢,心本身是没有生自己心的这种力量的。既然【心无生力。缘亦无生】,那么外在的缘它能让我们这个心生起来吗?

【心缘各无。合云何有】你看,这实际上就是什么,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你看后面【合尚叵得。离则不生】,这叫做无因生。合在一起都没有,那么没有心生,也没有境生,没有这个缘生,这个无因缘它能生吗?更不能生。【尚无一生。况有百界千法耶】所以这段话讲的很有意思,好像表面上看是有生,实则是没有生。当然下面实际上我们还会去说这些道理啊,但是实际上这里简单可以说,实际上这是关系到什么呢,天台宗也好,包括佛教也好,非常关键的一个地方。我们经常说为什么叫做无生,为什么无生啊?有些人说,是我心自己生心啊,我是因为外在的境界我生起心了,没有错啊,你怎么说没有生呢?心到底在哪里呢?心不可得,观心不可得。能够生心的这个心,它有没有自性呢?没有自性。都是什么,妄想颠倒,明白吗?

前面说了最好的一个词叫幻师,我们心就像幻师一样的,变魔术的师傅,变出来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变出来了。都是变现的,暂时给你骗骗你,就耍个把戏,知道吗?真实的东西是没有的。外在的缘也是一样的,你自己内在的心都不能生的话,外在的缘更生不了。就是我们说的心也空,境也空,你心境还能合生吗?心缘还能合在一起生这颗心吗?那心境本来都是空,空还能生空吗?那你离开这些因缘,你说还有个生,更谈不上了。我们说的生就是什么呢,因缘和合而生,但是因缘和合而生本身这种现象,都靠不住的话,那你还有什么生可以生出来呢?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吧!就说不是说否定我们表面这种假的一种生的现象,但是这种生都是缘起生。就是我们现在每个人,说的不好听一点,但是这是转换个概念,每个人都是造假造出来的。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身心世界,不是我们真正的身体,不是我们的佛性,不是我们的自性,大家明白吗?那这个身体虚幻的这个身心世界,但是还得在世间去有自己的一段生死的因缘,它这个因缘是怎么造出来的呢?上辈子你这个妄心,起心动念,种种业力因缘和合在一起。那个妄心本身又是假的,假中又造假,假中又造假,一直造下去。因为我们找不到我们真实的所在,这个心在哪里,所以你这个真心永远发挥不了作用,你能够做出来的都是假的东西。但是这个假的东西还让你摆脱不开,你还在这里面当做是真的,你的感觉很真实。眼睛能够看得到啊,很漂亮,嘴里能吃的东西,哎呦,味道很美。这些东西,就像变换的一个世界,让你最终还摆脱不了,这就是一种束缚。

一个生尚且没有,尚无一生,何况有百界千法?你看,这就是从空上去讲的。心都没有,那么由心所产生的这个百界千法,三千诸法,它到底存不存在呢?也不存在。【以心空故。从心所生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以心空故,从心所生的一切法也皆空,甚至连这个空也空,连这个空本身这个概念也空掉了。让我们认识一切法,认识心空的这个空的概念,这么一个道理本身也空掉了。

【若空非空。点空设假。假亦非假】。若空本身不是空,那么从空所出的这个假,点空设假就是从空出假,从空里面所出来的这个假,假也就不是真正的假了,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空假中嘛,既然空不存在的话,假有没有真正的假呢,是吧。【无假无空。毕竟清净】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才是真正的中观,中道的思想,它这里就是让我们明白什么是中。如果你执著有一个空,哎哟空观可以修,有假观可以修,你看我证得性空了,我证得这个妙有了,我知道了,完了,你永远成不了佛了。你可能是声闻缘觉,你可能是菩萨,你成不了佛。最后知道,实际上这个假和空也是方便法门。实际上“毕竟是清净”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它真实的存在是没有的。

【又复佛境界者。上等佛法。下等众生法】,佛法是属于上等,下等众生法。为什么,这当然不是说上等,从上来说,跟佛法相等,从下来说,跟众生法相等。

【又心法者。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这是说什么意思呢?就是心法与上跟佛法是相等的,与下跟众生法是相等的,就是心法可上可下。这个心法很厉害啊,它能造众生法,这是下。它也能向上啊,造佛法,成就佛法,所以【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是名心法也】。当然你不管是众生法还是佛法,众生心就是佛心,佛心也是众生心。众生法和佛法都是由心所造,所以这些东西很有意思。

下面我们再看,【问。一念心云何含受百界千法耶。答。借三种为譬。如止观中说。(云云)】。这里就云云就省略很多了,这一云云我们就不知所云了。这祖师就这样子的是吧,你不要问我了。这个止观是哪?《摩诃止观》里面会说,大家要想明白,去看《摩诃止观》。就说一念心为什么含具,是吧。一个是含,含就是具,包含,具有这个三千诸法,百界千法。受,能够容受,它有这个量。它为什么能够含受百界千法呢?有三种譬喻是吧。这三种譬喻先跟大家透漏一下哪三种譬喻啊,具体当然你要了解清楚,你还得看这个《摩诃止观》。

简单三种比喻,第一个比喻,如如意珠,就是摩尼珠,这个摩尼珠叫如意珠,这个如意珠非常厉害,它能出生一切宝贝。它就是一件宝贝,它很小,但是很奇怪,从它这个宝贝,一件宝贝能够出无量的宝贝,就跟我们说的聚宝盆一样。这个世界如意珠是存在的,摩尼珠是存在的,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就像是摩尼珠,知道吗?为什么它能出百界千法?就像摩尼珠能够出生,能够变现一切宝贝一样的。它是一切宝中之王啊,一个聚宝盆啊,你想它能量能有多大,这是第一个比喻。第二个比喻,三毒,贪嗔痴。一切烦恼的根本,从这个烦恼的根本能够出生八万四千烦恼,一切的烦恼都是从这个根本烦恼里面出来的。你看它的力量有多大,就跟这个一念心是一样的,这是第二种比喻啊。还有第三种比喻,第三种比喻,比如我们说做的梦,梦境。每个人梦的力量很厉害啊,一做梦的时候,种种境界你都能做,这个梦境历历在心,你在做梦的这个过程之中,感受到这一切梦境都是真实的。等你突然一下醒过来了,梦没在做了,才发现,哎哟,这梦境所谓的真实到哪去了?没有了,是吧。你说它是真是幻呢?很难用言语去概括它。从根本上说它是假的,是幻的,但是在梦的当下的时候,你觉得它是真的。打个比方,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没有从烦恼里面醒过来的时候,我们在这一生之中,甚至在我们一直这个生死轮回之中,都是属于在做梦,知道吗?我们都是在做梦,用个比喻,所以我们一直醒不过来,都是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当做是真实的。

有些人说,师父,不对不对,我已经学了佛法,我不把它当做真实的,你嘴巴上是不当真实,真是要遇到种种境界之后,你心能够放空吗?你能够无所谓吗?你能够不住相吗?你能够不分别吗?不可能的。你所谓的这个空,就是说通过佛法知道,表面从理论上了解了它是空,或者说没那么计较了,但你肯定还会计较。不计较的话来这边听佛法干嘛?不计较,我不计较,对佛法还计较吧,佛法也是空啊!居士林今天有个课,哎呦《妙法莲华经》特别好,都来听了,是吧。我先给自己打个广告,实际上不一定那么好。法是好,人不好,都来听了,今天要是没什么事,我来干嘛呢?你的选择,你所有的这个起心动念,都是根据外在这些因缘法在变化的。你认为好,你愿意听,你才来,不好的话就不来了。其他的事情也都是这样的。这个地方住得很舒服,这个房子哎呦看不行,我得重新装修一下,把它弄得舒服一点。这伙食不行,回去吃算了,自己弄点,好吃啊!你说不都是这样吗?你什么事情能够放得下呢?哎哟,虽然是计较一点,但是我还是把它当做空,空啥空啊,嘴巴上喊,没用的。我不在意,但是我自己各方面我该怎么生活还得生活,这实际上就是自己就自相矛盾。

你真正不在意,你应该于一切处都能自在。说明你还是有些地方绕不过去,能够不在意的是你不太在乎的地方,无所谓的地方。你关切点、关注点,你肯定都会在意,是吧。比如说我要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我要成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要成为一个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你说你不在意吗?我随便做个普通的人就行了,平庸的人,我做个坏人没关系,实际上你做个坏人没关系本身也是在意。真正的不在意就是说,你自己本身已经获得解脱之后,无需去在意这些东西了,否则你永远都会在意的,所以我们看这就很有意思了。梦,大家都在做梦,怎么从梦里面慢慢醒过来,肯定不可能完全离开梦,让梦变得更轻,更弱一点,更少一点。让梦中的境界呢,变得更好一点,更吉祥一点,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下手的功夫,去做。你一说让梦空掉,让梦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了,以后永远都不做梦,不可能的事情。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用做梦了,明白吗?在这里想不做梦都不行,在那边想做梦也不行。当然这是一般的说,实际上说的不好听一点,到西方极乐世界还分四种净土呢,是吧。四种净土严格跟大家讲,前面三种净土都还是有在做梦的这种性质在,只有常寂光土才是真正的绝对的清净的净土,没有任何的一丝的这种烦恼,没有一丝的梦境,明白吗?所以说唯佛一人居净土啊!只有一佛,只有佛一个人才是真正居净土,其他的菩萨、声闻、缘觉都还不是绝对的那种净土。它是一种方便的净土,常寂光土下面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乃至凡圣同居土。但是呢没关系,你只要生到凡圣同居土以后,你最终都能通向常寂光土。如果你凡圣同居净土都没生,你在秽土,没有缘分了,你就没这个佛缘,所以我们得结这个缘很重要啊!

好,借三种譬喻,这种譬喻大家就知道了。在我们现实之中,在我们事实我们生命所能够经历的那些有限的一些生命的经历之中,你都能总结出来,一件事情包括外界的一件具体的事情也好,或者我们自己内在的一种情感也好,一种心法也好,或者一种烦恼也好,它都具有这么不可思议的一种力量。那么好,我们真正的这一念心的力量能有多大呢?远远超过这三种譬喻,比它们还更厉害。比如说你说摩尼宝,它只能变宝贝,垃圾它变不出来,不好的东西它变不出来,它只能变宝贝。烦恼毒它只能产生烦恼,明白吗?你不能说这个三毒它能产生智慧,没有的,虽然它本质上跟智慧是一体的,但是它产生不出来。那么梦境也是一样的,梦也是一种烦恼啊,从这个烦恼心里面,从我们说一种随眠的心里面,它又产生新的一些烦恼,那我们执著外在的东西。本身能够造假的是这么一种梦境,是吧,能够梦的这个心最终造出来就是这个梦境。我们说幻心造幻境,在幻境之中我又重新继续迷失自我,让这个心变得更加的虚幻,然后继续再造幻心,相互之间永远不分离,就这样的。事事不相分离啊,不相舍离。直到我们遇上佛法,明白佛法,然后真正地去信受奉行之后,才开始跟它之间慢慢说再见再见,远离它。

好,法就讲完了,三种法都讲完了,你看简单就讲到这里,是吧。众生法、佛法、心法。下面讲妙,妙法嘛,这个妙可就得讲啊!《妙法莲华经》这个《法华玄义》基本上就是讲这个妙的,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主要是关注在这个妙上面去,怎么知道这个妙是很重要的。

【二明妙者。】第一个【一通释】,第二个【二别释】。我们首先看通释,【通又为二。一相待。二绝待。此经唯论二妙。更无非绝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绝何惑。显何理。故不更论也】。我们说通释妙的话,就把它妙分成两种妙,一个是相待妙,一个是绝待妙,《法华经》只论这两种妙。除了这两种妙之外,并不可能再论一个什么呢,非绝非待之妙的这么一种情况,不讲。如果要更作者,到底是要绝何惑显何理呢?没必要了。它还要绝什么惑呢?断绝什么烦恼呢?要显示什么真正的佛理呢?有这两种妙就足够用了,不需要第三种了。

【光宅用法华之妙。待前诸教皆粗。巨有所妨。已如前难。(云云)】。就是光宅法云,前面已经讲过了,他也解释《法华经》。他还解释法华是如何的妙,但是他的这个妙是什么呢,相待于前面的种种教的粗。就是前面《法华经》之前的这些经典,这些经教都是粗,才显出《法华经》它是妙的,它比它们都要高。那么这种妙是属于什么妙呢,叫相待妙。仅仅讲相待妙,不讲绝待妙,它就出问题了,而且问题很大,这叫【巨有所妨】,有很大的障碍。

【已如前难】前面已经问难它,已经批破它了,我们前面已经批评了这个观点。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绝待妙,我告诉大家,最重要的是绝待妙。但是呢相待妙不可或缺,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没有相待妙哪来的绝待妙呢?绝待妙那是佛的境界,那这《法华经》要什么,开佛知见,这叫佛的知见。但是你如果没有相待妙,你怎么开佛知见呢?你跟谁开呀?明白什么意思吗?打个比方,佛法太好了,但是跟我们没有缘分,只有佛才能明白,但佛要度众生怎么办呢?众生都是属于相待的这么一个世界之中,别说相待妙,相待粗有时候都搞不清楚。然后开始能够修的话,就是从相待粗到相待妙,最后等到他善根成熟了才开权显实,开粗显妙,知道吗?从相待的妙最后才进入到这个绝待妙。所以实际上前面这个过程,相待妙的过程是属于整个我们修行路上,不是百分之九十九了,亿分之九千多万,就差最后一招,才是绝待妙,前面的所有的路程全部都是相待妙。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就可以了。

【今待粗妙者】,相待的粗妙就这个意思啊,待粗待妙,相待粗,相待妙。【待半字为粗。明满字为妙】,就是待半字为粗,半字教为粗,满字教为妙。【亦是常无常大小相待。为粗妙也】。先讲相待的意思,半字教就是说这个声闻教,小乘的教。满字教是什么呢,大乘佛法,大乘教,这属于满字。常是妙,无常是粗。大小相待,小是粗,大是妙,以这个作为粗妙的一个分别。怎么划分的?就是以这个划分的。

【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即是明满字也】。《净名经》里面说,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这就是说满字教,这就属于妙法,属于其中的一个妙。

下面说【始坐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即提昔之半待出于满也。始坐佛树力降魔】。刚刚坐在这个菩提树下,降伏众魔,然后得到甘露的佛法,最后灭了种种烦恼之后,无上的佛道才能成就。这是提起过去的这个半字教,而相待处于现在的这个满字教。我们看看,实际上这个是什么意思,就是意思是说这个属于半字教。大家说成佛是半字教啊?这属于三藏教的成佛之相。就是我们说释迦牟尼佛所显示的他出家修行,我们说总共是十一年吧,五年参访,六年苦行,总共十一年,后来呢到菩提树下,说我要不取正觉我就不起此座。后来经过降魔啊怎么种种,最后证得这个无上菩提,实际上那属于三藏教的一个成佛相。这属于半字教,他真正的成佛不是这种成佛相。他真正的成佛相比这殊胜多了,他是为了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所变现的一个叫劣应身成佛之相。比较劣,比较差一等的,实际上最差一等的,基本上是,成佛之相。

【般若云。于阎浮提。见第二法轮转。亦是对鹿苑为第一。待般若为第二也】。这什么意思啊,转法轮你看,于阎浮提见第二法轮转。第二法轮是转什么呢?般若。第一法轮什么,鹿苑,就是在鹿野苑所转的那个四谛法,讲的苦集灭道是第一法轮,然后现在讲这个般若法是什么,第二法轮。那么第一法轮是什么呢?是粗;第二法轮才是真正的妙。就是相比较的话,叫做相待而来说,相比较而言,那么般若法比前面的这个四谛法要更高,所以它叫做妙,前面的反而称为粗。

【涅槃云。昔于波罗柰。初转法轮。今于尸城。复转法轮】。你看,也说到。《涅槃经》里面说了,过去在波罗柰城,在那个地方第一次转法轮转的是什么,四谛法轮。现在在尸城,哪个尸啊?拘尸那。就是佛要涅槃最后说法的地方,拘尸那城,有些叫拘尸罗那也有。【复转法轮】,又在转法轮,这个法轮就比前面第一次初转法轮什么,它是妙,第一次转法轮是粗。

所以说【众经皆共以鹿苑为半为小为粗。待此明满大妙。其义是同】。所以这也是引经据典,说明很多的经典都说了,鹿苑所转的那个法轮是小乘教,是粗教,是半字教。而后面的什么般若啊,或者方等啊,或者涅槃啊都是什么,满字教。是大,是大乘佛法,是大乘教,是妙教,是妙法,就这个意思。所以说实际上佛所说的法还不完全一样,虽然是佛所说的,但是根据众生的因缘,根据人、根据时间、根据地点,种种的因缘,他当下所说的法是不是有区别?肯定有区别。等于打个比方,就是不同的人得不同的病,那得用不同的药。有些人说,哎呀不用不用,我这个药是阿伽陀药,包治百病,不管谁得病,不管他得什么病,不管他什么时候得病,不管他的病是轻是重,乃至快要死了,我都能把他救过来。这就有点太夸张了,是吧,不可能的,明白吗?你说不可能不对呀,我们学的这净土法门就这样,阿伽陀药啊,什么人都能修啊,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只要具足信愿行,包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呀,你看还得具足信愿行吧!你问问你自己是不是真正具足信愿行了?这所以说还是有条件的,还是有门槛的。你说没有门槛,那实际上把地狱众生直接拿到西方极乐世界,佛也别念了,反正佛的神通无限嘛,没有这个神通,没有这个力量拿不去的。娑婆世界的众生你不念佛都拿不去,人都拿不去,何况是地狱众生呢?所以我们大家再想想,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不要想得太美妙了啊,不要做美梦。即使是最好的法门,你也得相应地付出,你才能得到相应的这个回报,就是果报。你什么都不付出,就躺到这里就享受胜利果实,不可能的事情。

【今法华明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五众之生灭。今复转最妙无上之法轮】。就是《法华经》里面也说了,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五众之生灭。这个五众是哪五众啊?五比丘。【今复转最妙无上之法轮】,《法华经》才是最妙的无上的法轮。【此亦待鹿苑为粗。法华为妙】,就是鹿野苑是属于粗法,而法华是妙法。所以为什么叫《妙法莲华经》嘛,这个妙法就是这么来的。【妙义皆同。待粗亦等。文义在此也】。这个妙义跟前面的什么《涅槃经》《般若经》,种种大乘经典这个讲的这个妙义是一回事,都是属于什么呢,相待妙。待第一个鹿野苑所说的这个四谛法,它是粗。那我们后面所说的都比它要高,都属于妙,但都属于什么呢,相待妙。【文义在此也】,从这些经文从它的义理,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得清楚了,明白。

好了,我们先休息一下吧,一个小时都到了,休息几分钟我们回头再来。阿弥陀佛!

好,大家安静下来,咱们再看下面,玄义里面这有些问答。

【问。齐方等来。满理无殊者。悉应称妙】,他就问从方等时以来,就是从方等时以后,满理无殊,都是说这个什么呢,满字教,它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讲满字教,都是讲大乘佛法,那它是不是都应该称作是妙法呢?悉应称妙,都应该称做妙法才对。下面就回答,【答。今亦不克教定时。那忽云齐方等耶。纵令尔者。别有所以】。它这是什么意思呢?现在也不是确定说,这个教是在哪个时间,那个教是在哪个时间,不定一个时间。大家说,天台宗不是判教嘛,五时教嘛,从这个华严时一直到法华涅槃时,分成五个时间,那么从方等时属于第几个时啊?第三个时间,第三时教。它以后讲的都是满字教,它都应该属于妙法。但是这里说了,实际上天台宗判教是比较灵活的,它这个五时是有什么呢,通五时,别五时。我们平时讲的都是别五时教,别五时就有分别,它这个时间是大家之间你有你的时间,我有我的时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时间段,它的次序、它的时间期限都不一样。

你不要仅仅讲这个别五时,还一个通五时。别五时就是我们经常说,“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七载,华严最初三七日。”它就把它的时间分得很清楚,第一是什么第二是什么,分别讲了多长时间,这是别五时。但是通五时是什么呢?大概是这个时间主要讲当下的这种法,但是并不排除可能有些特殊的因缘,也会兼带着讲其他的法,明白吗?打个比方,我现在我这个时间,我们这里就开中级班,主要就教中级的这个学生,大家这个层次差不多。但是呢,可能现在说有些人需要,他说师父我们这边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大家想学高级班,你再给我们开个小班吧。那么除了这个大班之外,几百人,还有个小班可能就几十人,也给他们讲高级佛法的教程,那不就是这个意思嘛!通,它是通的,并不是严格的这么划分,只要众生有这个因缘佛就会说,但是主要是这段时间呢,是以说这个法为主,是应了绝大多数众生的根机、他的需要,或者成熟的这些众生,他就讲这个法而已。所以大概的一个时间期限,但并不是绝对的。

“那忽云齐方等耶?”所以你不要说,从方等以后都是满字教,方等以后如果大家有些众生,确有这个因缘,也可以给他讲三藏教的,也可以讲半字教的。“纵令尔者,别有所以。”纵然就像你所说的,方等教以后只说满字教,不说半字教,也不是说简简单单,这个都称作是妙法。就是这里面的话,我们还看这个妙是怎么去理解的,知道吗?这还有其他不同的,这个理解的一些道理,或者一个标准。

我们看看啊,这里下面就说了,【何者。利根菩萨。于彼入妙。与法华不异。钝根菩萨及二乘人。犹带方便。诸味调伏。方等带生酥论妙以待粗。般若带熟酥论妙以待粗。今经无二味方便。纯真醍醐论妙以待粗。此妙彼妙。妙义无殊。但以带方便不带方便为异耳】。

大家看出什么问题来了没有?都是称为妙,讲这个相待妙,妙的这个义理本身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呢一个是带方便,一个不带方便。什么带方便呢?利根菩萨不用带方便,带方便的都是钝根菩萨以及二乘的人。它还需要带什么方便啊?比如说方等教,需要带什么呢?方等教是四教并谈啊,藏、通、别、圆,知道嘛,它还得带通、别的方便,然后要说圆教。而后面般若呢,是说什么呢,三教,通、别、圆,实际上前面还有,包括这个藏教也有,方等时的话,藏、通、别都还在讲,最后才到圆。所以说只有现在《法华经》呢,纯说圆教,没有藏教,没有通教,也不说别教,只说圆教,它就不带方便。

所以一个是带方便说妙,一个是不带方便说妙,这里面的层次还是不一样的。这言下之意是什么呢?不带方便才是真正的高了。你要带方便的话,还不是纯粹的,就是里面还有待粗,还有粗。相对来说,比如说三藏教是粗,后面的什么,通、别、圆是妙。那如果我们把这个通、别、圆再进行划分的话,通、别这两个又是粗,圆才是真正的妙。所以我们大家就清楚一下,前面就简单的一个划分,把大乘、小乘,半字、满字简单的划分,什么是粗,什么是妙,现在就把它进一步划分了。

下面还会说,【复次三藏】,再给大家说说这个三藏教。【但半字生灭门。不能通满理】。它是属于半字教,属于生灭的法门,有生有灭的,不能通向满字教这个道理,【故名为粗】。它就是半字教,它不能通向这个满字教。【满字是不生不灭门。能通满理。故名妙】,但是这个满理的话,实际上就说这个妙又分两种,满理又分两种。【能通满理。复有二种。一带方便通满理。二直显满理】,就跟前面是一个意思,带方便说妙,不带方便说妙。【方等般若。带方便通满理。今经直显满理】,就是方等时、般若时这两种教,都是带方便而通这个满理的,而现在只有《法华经》是直显满理,不要带方便。

大家再看看,就是这个意思,进一步说明。下面 【故中论云。为钝根弟子。说因缘生灭相。为利根弟子。说因缘不生不灭相】,说因缘有生灭的,那是跟这些钝根弟子所说的,因为我们大家都有生灭嘛,执著于生灭。你说这个东西不生不灭,他想不通啊,明白不了。现在就说因缘不生灭,就叫缘起什么呢,性空。看见因缘好像是有聚,有合,有散,有离,有生,有灭,实际上是没有生灭的。为什么?因缘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的法,谈不上真正的生灭。何谈生灭呢?谁在生灭呢?打个比方你这个人都是假的,你说我死了,谁相信?你都不是真人,你都没有资格说你是生,你是灭。说你生灭是假生假灭,就像演个电影一样的,演完啥都没有了,不留痕迹。

好,【中论偈(云云)】,这里后面当然还说了什么,不生不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我们都不说后面什么假名,不说什么中道义,你就说即空就够了,说到即空你这就基本上属于大乘佛法。【若不即空。为通真方便。是故言粗】,如果只说因缘生灭相,不说因缘即空的话,这是通真方便,它就属于属于粗。只是通向于真谛的前面的一个方便,没有真正到达认识这个真谛,认识这个空性,它只是前面修行的一个方便,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真谛呢,所以说它属于粗啊!什么时候它真正通向这个真了,它不是方便了,它达到这个真谛了,那它才是妙。你看下面就说【若能即空。是通中方便。通中方便】,当然这个即空,实际上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它就简单就没说了,是通中道的方便。若能即空,没错啊,是通中方便,还不是通中。因为真跟中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的。通中方便这里又说了,【若带即空即假通中者粗。不带空假直通中者妙(云云)】。如果还要兼修着,要修空、修假才能通向这个中道的话,那属于粗。如果不要带这个空假,直接修这个中道观的话,那才是真正的妙啊!当然说句实话,我们现在不带方便怎么修啊,根本修不了。!我们《法华经》讲的就是开权显实,开方便门才能示真实相。没有这个方便的话,我们根本入不了真实相。但是我们得开,靠谁来开呀?佛给我们开呀!佛给我们开,给我们示,让我们悟,让我们最终进入这个真实。

下面,【问。乳至醍醐同称为满。是譬云何】。实际上跟上面一个意思,上面是从教上去讲,从五时教去讲。这个是从五味法上去讲,乳酪、生酥、熟酥,乃至醍醐,分别对应五时教。对应华严时,阿含时,方等,般若,直至最后的法华涅槃时。【答。今以譬解】,它这里什么意思呢?乳和醍醐都叫满字教,乳字教说的是《华严经》,醍醐也讲的是《华严经》是吧,那它为什么还有区别呢?这里用个譬喻,这个譬喻就非常好了。

【譬如官有三航。及以私船。从于此岸度人彼岸。乳教如大中两航。共度人彼岸。酪教如私船度人中洲。生酥如四种。小航与私船。度人于中洲。两航度人于彼岸】。就四种船都有,包括三种什么官航,一种私船。两航度人彼岸,你看,小航与私船,度人于中洲,两航,这就中大两航,就度人于彼岸。

【熟酥如三航。一航中洲。二航彼岸。醍醐如大航,度人彼岸。三航同是官物。故俱称为满】,就是说,同样是这个满字教,但是满里面还分三种不同,那这里就说三种船一样的,三种官船,有大的,有中的,有小的,那我们说同样有大满、中满、小满,可以简单地这么去分一下。

【私船非官物。是故言半】,这个私船就相当于什么?三藏教,明白什么意思吗?用四种航船来比喻四种教,私船就是什么呢,三藏教。小航呢,官航有三种,小官航那就什么,通教;中官航,别教;大的官航是属于什么呢,圆教。都从于此岸度人彼岸,但是说句实话,这个私船能度彼岸吗?度不了!

乳教是什么呢?兼别明圆,正说圆教,兼说别教,它就相当于官航之中的大中两航。一个圆教是属于大航,中航是什么呢,别教,它一起可以度人到彼岸去,就到什么涅槃成佛,别教也能让众生成佛,只是成的不是究竟佛而已,但他也起码是成佛了。

酪教,酪教是讲的《阿含经》。《阿含经》主要说的就是什么,三藏教,三藏教就是属于私船,只能度人到中洲,不能到彼岸。中间这个陆地,水中的陆地就称为洲。度到中间这个陆地上,不走了,停留在这里,再过去,它不过去了,它这个船过不去了。就是说,它就像声闻人,只修到那个地方,他就停下来了,他再想往前修,成佛,他成不了。他必须要换一个法门去修。这个私船已经运载不了他了,得换中航跟大航。小乘教已经度不了他成佛了,必须学大乘教,他才能最终到彼岸,才能成佛。

好,生酥,生酥是什么,属于方等教啊。生酥嘛,一个比喻嘛,第三位,它就有四种,这四种船它都有。那么小航与私船的话,都是度人到、中洲,就是大乘里面的小满教,就这个小航,就说通教跟这个三藏教,都仅仅是度人到中洲,通教也度人到不了彼岸。只有两航,这里说的这两航就是什么,生酥教里面的别、圆二教,才能度人到彼岸。

熟酥说的是三种教,通教、别教、圆教,就等于三种官家的航船,三航。一航中洲,二航彼岸。这就不用说了,一航是什么呢?这是什么教啊?通教,是吧。后面的别和跟圆教是指的大航跟中航,能够度什么呢,彼岸去。

醍醐这里说了如大航,这里说的什么醍醐味,就说的《法华经》跟《涅槃经》这两个时间就只说大航,没说其他的三种船了,只度人到彼岸,直接度人到彼岸。这里就说了,三航同是官物,故俱称为满。就像都是官,这是同,都是官船,都是官航,都叫做满,但是有大中小三种不同。私船非官物,是故言半。那官船是官物,那就是言是满,它是言半,私船叫言半。

【官物之中。二航小。所容盖寡。大航壮丽。容载倍多。独称为妙】。官物之中,前面这个小航跟中航都是属于小,它这个船都比较小,它能够容多大面积啊,容积很小,容量很小,只有大航才是非常壮丽,容载的倍多,能够度的众生多。不仅是度的众生多,关键它能够到彼岸去,而且是到究竟的彼岸,独称为妙。

【智者以譬喻得解。其譬义如是(云云)】,这个比喻的话,它的道理、它的意义,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说大家就像同样是满字教,满字教里面有不同的。同样是大乘教,就是大乘教里面有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就用这个官船去做比喻,三种官船,大中小。

那我们实际上说到这个妙的话,实际上也就是这个意思,同样都称个满字教,但是满字教可以说它都是妙,但是满字教里面这个妙啊又不一样。前面,相对于前面三藏教来说,后面的通别圆都是属于满字教,你都可以称为妙。但是相对于后面的圆教来说,通别二教虽然是满字教,它又称为什么呢?是粗,跟低级的比你显得比较高级,跟更高级的比呢,你就成为低级了,实际上就这么简单。好,智者以譬喻得解。大家明白了吧?要不明白的话,那就不是智者了啊,这么跟你们讲还没明白这个道理,这么譬喻这么浅显,比拟得这么恰当。

那我们现在阿弥陀佛这个船不用说了,是什么船呢?大航,大船。普度众生,同到彼岸。当然先到彼岸的话,这个彼岸的话又分了。实际上先到极乐世界,先到净土,先了脱生死。但是实际上离成佛的话,还是有距离的,大家知道吗?还有很长的距离,到了那个彼岸,还得换船,你还得修学其他的法门。具足的这个福德智慧资粮达到一定的时候,才能到什么声闻位啊、菩萨位啊,乃至到最终成佛位。我们光去的话,大家说实话,到那边去都属于天人,都属于天人凡夫,凡夫位,属于凡圣同居土里面的凡夫。

师父,我不行,我得当圣人,你也得修啊,你圣人,是吧。你圣人有这么容易当的吗?圣人得破惑,你伏惑都不行,你光降伏烦恼都不够的。关键我们现在连降伏烦恼都还差得远呢,伏都伏不住,知道吗。很难伏的,还说破,断惑,把它这个烦恼全部断了,它起都不起来,是吧。这里是给你惹点事,你把它压下去,把它降伏了。关键它起都没有,它都没有,一干二净了,那才好,这才叫圣人呢。但是我们现在不可能的,如果你是可能的话,说句实话,你修不修净土法门都不一定呢。你自己就了生死了,你自己就成阿罗汉了,多好啊。当然成了阿罗汉也还可以往生,并不是这个意思,就不往生了,就是你往不往生两可,能够往生更好,不往生也不亏,也可以了。

【二绝待明妙者】,前面是相待明妙,这是绝待明妙了啊。这一段的话也是费脑子,大家好好看啊。【为四】,你看,从四个方面去讲绝待妙。

【一随情三假法起。若入真谛待对即绝。故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此三藏经中绝待意也】,这是从三藏教里面说的这个绝待妙,实际上本来说得严格一点,三藏教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讨论什么绝待妙,别说绝待妙了,妙都称不上,前面都已经把它称为是半字教,是粗。但为什么它要去讲这些道理呢?就是我们也可以从三藏教它本身它所具备的这些道理里面,去谈论它的这个份上去理解的这么一种妙。当是相对于后面满字教来说,妙法来说,它事实上它是属于粗了,它谈不上真正的妙了。没有关系嘛,我们众生、凡夫也可以谈论一下,我们眼中是怎么看佛的,我们眼中的佛是怎样的嘛,但实际上跟真正的佛,是不是一回事呢?肯定不是一回事啊,是吧。就牛眼看人呗,人眼看佛呗,但你不能说不让我们看,我们可以看,是吧。虽然看不明白,我们也可以慢慢地去研究啊、去探索啊,越看越看以后慢慢可能就明白了。

随情三假,什么叫做随情啊?随凡夫的执情,情执。凡夫都是有情的众生,也都是有执著的众生,随众生的情执,而不是随着众生这种理智的东西。我们都是随感情用事,分别、妄想,这叫做随情。三假,哪三假,以前讲过的,哪三种假?肯定想不起来了,突然一问,给大家再复习一下,记住了啊。因成假,第二个什么呢,相续假,第三个相待假。就是我们随情所认识的外在的这些法,都是虚假的,都是不真实的一种存在。实际上我们自己能够认识的这个主体,本身也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通过我们这个主观这个自体,去认识这个主体,去认识客观的那个存在,它也是虚幻的。心也是幻心,境也是幻境,那为什么说是境呢,是假的呢?从三个方面去讲。

因成假,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成就的,因缘所生法就代表它是没有真正的自我、自性的存在,没有永恒的,能够独立,能够自我主宰不变的一个自我、自性的存在,它还叫做真正的存在吗?不是的,暂时存在,缘来了,就有了;缘暂时还持续,它就能够住,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缘散了,它就灭掉了。今生是做人,下生可能就做畜生,再下生可能堕地狱,到底你是人,还是畜生,还是地狱呢?你说,好像都是你生命链条之中的一个延续,但实际上没有一个角色是属于真正的自我,这就是因成假。

做人的因缘到了,成人了;做畜生的因缘成熟了,变成畜生了;要下地狱的恶业、恶果成熟了,到地狱里面去;什么时候修成了,生天,超凡入圣,这就是因成假。不管怎么样成就的,说明它是假的,如果它不是假的话,不需要种种因缘,它就能成就,它本来就有的,过去就有,现在就有,未来还是有,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它永远不会变的。如果它能为外在因素所变的,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我了,为它所改变你自己的一种状态,这就不叫做我。如果不为它、其他的所有因缘改变你自己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我,这才是真实的。但现在我们能不能找到这个真实呢?找不到,所以它都是假,叫因成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是吧,缘起性空,因成假。

第二个是相续假,相续假就是这个假的持续的一种状态,前面一念妄心起来,后面妄心又会继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接一浪,一种妄心接着一种妄心,它永远是会相续不断的,叫做相续假。前面这个是假,后面这个也是假,后后念还是假,知道吗。就是这个假的从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是因成假,从它这个假的相续的一种状态来说,也完全是假,大家明白吧。整个这个生命的长河都是假的,不仅仅长河之中的一朵浪花是假的,所有的全部都是假的,相续假。

最后还有一个相待假,就待那个事情,才有这个事情。比如说,因为有长,才有短;有大,才有小;有你,才有我,但真正的你我、大小、长短存不存在呢?不存在。实际上就说,继续在什么呢,已经形成的种种浪花之中,你再去起分别。这个浪花好看,哎呦,这个云彩好看啊,那个云彩不行啊,这个人好,这个人坏啊,我们又起种种分别,你说本身这个单个来说都是假的,你在这个假的方面,再去起分别计较,你又何必呢?就说我们的病特别特别的重,知道吗。不知道从根本上都是已经坏了,然后呢,坏的情况之下还得去计较一下。

生在地狱之中,打个比方,大家都是受苦人,多不容易啊,他还得再比一比,我在这个地狱之中,我是不是跟这个鬼王,或者跟什么狱卒关系弄得好一点,你看,我还有资源。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娑婆世界,哎呀,他当官,他有钱,他有势,他有权,什么东西都有,你看,他生活得非常好。实际上说句实话,大家都是受苦人,即使这样的话,咱们还得苦中取乐,没办法,众生就这么执著,可怜啊!这就叫相待假,实际上这些相待的东西,大家自己可能给自己提供一种虚假的这么一种幻想的,或者给自己继续生存下的所谓的一种虚幻的一个动力,所谓小小的那么一种好的感受,也都是假的,继续会骗你,知道吗。

好,所以说随情三假,最终为什么有三假?随情呗,随情就会有三假,你不随情就好办了。帮着把电话关一下,可能不太会关,没关系,是吧。这也是假,是吧,咱们不知道,突然一下,它声音就起来了,它也不想起来,我们也不愿意这声音起来,就起来了,起来也就过去了。【二若随理三假。一切世间。皆如幻化。即事而真。无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为不真耶。望彼三藏。绝还不绝。即事而真。乃是绝待。此通教绝待也】,这个通教就比前面三藏教要更高了,前面都是随情,随众生的情感、情执去分析这些东西,这里是从理性上去分析了。虽然知道三假,但是能够透入这个事相的真理了,不仅仅看在这事相的表面上了。一切的世间,皆如幻化,都不是真实的,首先认知到它都不是真实的。

即事而真,在事相的当下,就此时此刻这个东西它本体就是就是真的,就是空的,大家明白吗?因为它是幻有的,说明它就是空的,因为所有的事都是虚幻的,所有的因缘都是虚幻的,虚幻的当下就表明它是性空。如果它不性空,它就不是假的,它是一直就有了,刚才说的,这个我就一直存在,而且是永远不会变的,不会随着时间,不会随着空间,不会随着其他外在的一些法,而改变自己的这种性质,这就叫做自性。但实际上这种事情、这种法存不存在呢?不存在,所以我们一旦认识到这个法是虚幻的,实际上当下就可以知道它是性空,就是真的,只有空性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就是没有自性这个道理,它是绝对真实的。就是常都是幻的,只有无常这种道理才是真的。

“无有一事而非真者”,这样的话就是没有一件虚幻的世法当下不是真空,不是性空,所有的事都是当体即空。“更待何物为不真耶?”,更需要等待何物,就是说还等待这个物质的变化,或者跟其他的物质相去比较,才能得出它不是真的吗?不需要,!当下就能够认识清楚。不要等到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没有了,你说,哎呦,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在有的时候,你说,它来了,它是真的。它走了,你说,不是真的,——不需要等待。有的时候,来的时候,你就知道,它就是假的,它是暂时的一种存在,你不要太把它当真了,知道吗,你要真正当真就麻烦了。

当然你当真它还不是真的,但是你当真,你有一种执著的话,你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你会颠倒对待一切法,颠倒对待一切法你就会造业了,起妄想了,起了妄想这种生灭心最终就会轮回生死啊,沦落生死啊。所以说实际上不是环境骗了我们,是我们自己的内心骗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的内心看不清楚外在的种种环境,错误地去解读了这个环境,当下它是空的,你不认为它是空,你随它而起生灭,随它而流动,所以最终你就随生死去漂,随这个生死这个轮回去漂流了。

望彼三藏,就是这个通教看前面的三藏教,绝还不绝,这什么意思啊?前面三藏教虽然有个绝,但实际上三藏教到通教这里,它这个绝是绝吗?不是真正的绝啦。它这个绝要等到什么呢,这个世法灭掉之后才绝。世法不灭掉之后,因缘不谢之后,它不叫做绝。它前面是属生灭法,生的时候就是有,灭的时候就是绝。灭绝师太,灭绝,灭了,没有了,它说才是绝。不要等到灭,本身就是绝,不要等到它灭的时候才说它没有,有的时候就知道它不是真实的有,有的时候就看到它是有空的一面,这才是真正的绝,知道吗。

就是我们这个觉悟要高一点啊,不要等到这个事情都过了,再事后诸葛亮,这好,才后悔,当初不应该怎么样,干嘛去了,是吧,最早干嘛去了,当然也不能怪你最早干嘛去了,因为我本来就稀里糊涂的,干嘛去了,我想干嘛也干不成,是不是。但现在认识佛法啦,现在就可以问你,你最早干嘛去啦,学佛的时候不好好听佛教导,不好好听师父给你们讲,不好好去用,用不上,然后最后,哎呦,我来不及了,我又得去堕落了,我得去轮回了,念佛也用不上,完了。前面干什么去了?快到临终的时候想起念佛来了,念佛也不得力,表面上在念,没入到心里面去,该到哪去,还得到哪里去。早让你去,早念,早让念多好,把这功夫修好一点嘛。所以说“绝还不绝”,不要等到真正的这个绝的时候,再后悔,我们当下就得觉,当然我们说是觉悟的觉,换一个词,当下就得觉悟。

即事而真,在事相的,在因缘的当下就得什么,透入到它的空性之中,真空本性之中,不要去为它的外相所欺骗。这就好办了,这乃是绝待,这才是绝待了,这个绝待是通教的绝待妙、绝待义。

好,再往下第【三别教若起。望即真之绝。还是世谛】,它往前面的这个通教即真之绝,即是就是真,这个绝,那么通教这个绝,又属于不绝,就属于世俗谛了,那反过来就说,别教的这个绝才是胜义谛,反而通教又变得跟它比较,它低一层啊,它又变成世俗谛了,还没有真正的绝,只有别教的这个绝才是真正的绝。【何者。非大涅槃】,没有证得大般涅槃,就是它绝得不够,说句实话,说是绝,这绝里面还留有很多的后遗症,还很多问题没解决,烦恼没解决,知道吗。打个比方说,把这房子打扫干净,然后打扫干净了,一检查,这里还有一点点灰,那里还有一点点污垢,还没真正干净。

【犹是生死世谛。绝还有待】,就是前面的通教还属于生死的世俗谛,比这个别教来说,它就不圆满,不彻底。绝还有待,它不是真正的绝,它还属于什么,成为相待的,它的绝待在别教这里就成了相待了。【若入别教中道。待则绝矣】,如果你能够从通教进入到别教的中道的话,那么前面这个相待就容易进入到了别教的绝待了,一层一层往后递进。

咱们再看,【四圆教若起。说无分别法。即边而中。无非佛法】,这个即边就是即二边,哪二边啊,空和假,即空即假,当下就是中。前面的我们跟大家说一下,前面的这个三藏教,只有空,而且这个空的话,还是属于偏空。而这个通教呢,它主要也是空,它的空叫什么呢,真空,它比较圆了,但是它只有空,没有假。到了别教这里呢,有假了,实际上也有一部分的中了,但是它虽然有假,有中,但是它不是即空假而中,它必须要离空假才能得到中道。就是空和假跟中之间是有距离的,是有差别的。而到圆教这里,没有差别了,空和假当下就是中。

【无非佛法。亡泯清净。岂更佛法待于佛法】,就一切法都是佛法,佛法也是佛法,世间法也是佛法,所以说就没有佛法跟世间法的区别了,难道还需要佛法待于世间法,佛法待于佛法,去说明一个绝待吗?没必要了!因为世法本身也变成佛法了,本来有世法跟佛法之间的相待的,有这种区别,有这种差别的。但是在圆教这里,世间法就变成了佛法,那好,世法就不存在了,那还有什么需要相待的呢?通通都变成绝待的佛法了。

【如来法界故。出法界外。无复有法】,就是所有的法,都是如来的法界,当下都是如来的法界,除了这个如来的法界之外,更没有其他的一种法,能够在这个如来法界之外存在,就所有的法都成了如来的法界了。等于我们所有的人,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娑婆世界一个人都没有了,然后你说,我来度众生,度啥?没人需要度,是吧。?正因为我们娑婆世界有大量的还没有往生的人,所以说来度众生,大家都已经从娑婆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你还需要说度吗?还需要说这个待吗?言下之意,就不需要了。

【可相形比。待谁为粗。形谁得妙。无所可待。亦无所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这句话太妙了,把佛教说实话最高的这个理论都已经说透了,既然都没有其他的法,哪还可以相互之间去比较呢?拿这个法去比较,大家都成了佛法了,除了佛法之外,其他法都没有了。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法,种种不同的法,相互之间才有比较,大家都是一样的,还需要比较吗?是吧?完全平等。还不是,那比如说我们都发财致富了,没有穷人,但是没有穷人,你富人里面还分几等,你是一年挣一百万,他一年挣几百万,他一年挣上亿,还得比,干脆大家都齐了,都挣一个亿得了。你也不多挣一分,他也不少挣一块,这就平等了嘛,如果还不平等,那就还可以比较,你待谁为粗呢,你跟谁比较,待谁,他是粗,你又形谁,形容你是妙呢?比较你来,你显得你妙呢?

“无所可待,亦无所绝。”既然没有待,也就没有绝,这句话就很重要了啊,!没有待,就没有绝。这就叫什么?非待非绝。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它虽然只讲两种道理,实际上把第三种,非相待非绝待,第三种道理说出来了,明白吗?既然没有可以相待的,那么这个绝待又怎么成立呢?因为有相待,所以才有个绝待,是吧。?实际上就是没有相待的时候,绝待也没有真正的一个绝待,可以去立这么一个法的。

所以最后说,“不知何名。”我们不能,不知道怎么去说这个法,怎么去给它立个名字。强,非常勉强,不得已,给它说个名字叫什么?绝待。就是绝待当下也不是绝待,这才是什么?叫离言的绝待之法。如果我们还需要言语去说的话,它属于言语之中的道理,言语的绝待义。大家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啊。

就说如果众生都没有了的话,那佛也没有了,是吧?因为有众生,才有佛,众生是在生死,佛永远没有生死,如果所有的众生都成了佛的话,那众生是不是没有了?众生没有了的话,那你还叫他佛有意义吗?没意义了。因为这两个就是相待成立的,当九法界的所有的众生都变成了一法界的佛的时候,九法界永远不复存在了。

那你就会执著说,难道一法界它就会永恒地存在吗?没有了。因为佛的当下,他永远是不会执著于有个他自己的佛存在了。如果他会执著自己,我还是佛法界,我是唯一的法界了,现在我大一统了,整个这个虚空法界,我全都变成佛法界了,那他还是佛吗?那他就不是佛了。说明他还是众生,他怎么成为佛呢?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立这些名字,立这些概念,都是为我们众生方便施设的,让我们去理解,还有个更高的目标,值得我们一步一步去攀登。当你最终已经攀登到成佛的时候,实际上当下你就已经不会再分辨,你就跟佛一样的无所住了。你还会执著有众生吗?还会执著有佛的存在吗?一切法的执著都没有了,这些名字还需要吗?

打个比方你有病,我才给你药呢,你都没病,你要药干嘛呢?当然有些人,我没病,我是为给别人治病,我还要药。那这个药也是假的,方便施设的药,真正的药永远是不存在的。不是真实的,没有真实的。如果这么一讲的话,大家可能有时候心里会觉得又无着无落。世间法没有,佛法竟然也不是真实存在,那我们到底要为了什么?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学佛不为了什么,学佛就是为了去除你这种执著。你什么时候不去想了,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你是为了什么,有目的的,你永远解脱不了,成不了佛。所以我们所有的这个思维的习惯的话,实际上都是无形之中时时刻刻给我们一种障碍,阻挡了我们再向前,再向上前进的一个道路。

不为了什么,有些人说,那我知道了,我们最高的标准就是不为了什么,又执著这个,麻烦啦。就有脑子这么不灵光的人。他还要执著一个不为了什么。就像生灭法之外,另外还执著一个无生法一样的,有必要执著吗?无生法就是为了对治这个生灭法的,对治完了,无生法没必要再去执著了。

叫“强名为绝”嘛,勉强没办法。我们这里说,真正的佛法能够说得出来吗?离言绝相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还得说呢?能说出来的肯定都是落于言诠,落于言字,落于我们的思考。它既然落于思考,当然它跟离绝对的佛法肯定是有相当的距离,但即使有相当的距离还得说,没办法。不说的话,你相待的妙都认识不到,何况是以后绝待的呢?所以说还是有说的道理,只是说了之后呢,你好好去信受奉行,好好去修行,慢慢把你这个执著越来越放下,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到最终清空了,清空了就不用了。

有些人说清空了,那就没了,啥都没了,麻烦了,干嘛呢。不要这样去想。不是没有了,前面说有是假的,你如果认为有个无的存在,没有的存在,也是假的,也是错误的啊。

好,下面继续说,我们再把这一段看完,就差不多了,我们今天就把这一页吧,【大经云。大名不可称量。不可思议。故名为大。譬如虚空不因小空。名为大也。涅槃亦尔。不因小相名大涅槃。妙亦如是。妙名不可思议。不因于粗。而名为妙】,我们首先先看这一段吧,这就够长的了。

大经,《大涅槃经》说,“大名”,大应该叫做什么,?不可称量才叫做大。如果这个大是可以用数量、用空间、用时间,或者用种种东西可以丈量的话,那就不叫大了。意思是什么?真正大是不可思议的,它是无量的,没有限量的,甚至没有限量这种概念你都得去掉,所以叫做不可思议。

有些人说大得大到什么?得多大?几个银河系?几个佛的世界?多少大千世界合为一个,比这大千世界还更大,或者怎么样,就在想象。你一想象麻烦了,不可思议。明明叫你不可思议,你就要思议,没办法。我想不通,我要想不通,我就没办法去认可。佛就说了,你再怎么想也想不通,你想到一定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因为你的心量就这么大,你的智慧就这么大。你可以先尝试着去想一想,但是你不要以为你自己再怎么尝试,再怎么努力,都能把它想通,错了,是吧。

你要把握佛说法的一种精神,知道吗?一个思维的一种方式,一种路线,你不要老是钻牛角尖,有些人麻烦就在这里。告诉你这个修行的一个方法、一个道路,而不是让你现在说,一修行立即就到达彼岸了,不要去幻想这些东西,你按照这个方向去走,绝对没错就行了。然后一步一步往前走,等什么时候你真正知道这个不可思议,就不要去想了吧。你这里瞎想干嘛,没有用的,想也想不出来,反而会产生更大的障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故名为大”,就是真正的大不是因为小而叫做大,这里说,虚空不因小空名为大也。虚空是没有边际的,它不因为个小小的空间跟它比较,而显得我的虚空是无量的,是多大的,它都不需要比较。因为它本身就是无量大嘛,你要怎么样的去比较都比较不出来。涅槃也是这样,不因小相名大涅槃。这种涅槃也是不可思议的,你怎么去用其他的各方面种种法相去说、去比较、去解释?解释不清楚。妙也是这样,妙是叫不可思议。不因为粗,而名为妙。如果因为粗而有妙,这叫相待妙,这还不是真正的妙。如果不因为粗而就有妙的话,不待粗而名妙这叫绝待妙。绝诸对待嘛,相待什么呢?相互形待。因为我跟你的比较,相互之间对待比较,我才显出我的大,才显出我的妙,这是属于相待妙。我都不需要了,根本都不需要,这种妙才是真正的妙。

【若谓定有法界广大独绝者。此则大有所有】,如果认为一定有一个法界,它是无限的广大,独绝的,这个大还是有所有,它还是有相待的。【何谓为绝。今法界清净。非见闻觉知。不可说示】,真正的法界这种清净,不是我们见,、不是我们闻,、不是我们觉知,所能够知道的,不可说的,不可为你指示的,这才是真正的法界。能够说出来的都不是最终真实的法界,也说明它当下肯定就不清净。

当然这种道理的话,实际上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通过这种语言,通过我们自己的这个思考,可以一定程度上去理解,它所说的这么一种道理,就够了。大家也不要想得太多,这是最终极的一个道理。但是实际上离终极的道理,前面的所有的修学的道路,实际上都属于相待的一个过程。只是我们在相待的时候不要产生执著,知道相待的当下,就有绝待义就行了。

但是你不要说,我只要绝待不要相待,完了。哎呀,我一下就清净了,我什么都不想了,怎么可能呢?还得修!所以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最后才是自净其意。你恶都不去,你善也不修。哎呦,我心中说,啊,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你恨不得就跟祖师一样的,都没有善恶分别了。你倒是没有善恶分别,该作恶时一件不少,该做善时好像都很为难,都作不上。你说我不思善,你不用思,确实不可思议啊,不可思议就做了。

实际上是有思议的,就是你这个自然心的习气,烦恼习气,它就驱使你去做了,做得还特别顺利,都不要思考,所谓习惯成自然嘛。你认为是好像没有心的,实际上这个心特别的强,是无始以来这个心的相续一个流、一个习气流,让你自然而然驱使,都不要去想自然就把这事干好了,把坏事给干好了,把坏事给干成了,不能说干好了,坏事变成好事。

所以我们这种不可思议,是我们自己对我们内心烦恼的一种不觉知。怎么会这样呢!我平时都很正常,我这个人是个好人,还是很善良的,那怎么突然一下就干出这种不可思议的坏事来了呢。实际上你是属于可思议,只是你思议不到,你觉察不到你自己内心的这个烦恼有多深重而已。那真正的不思议是属于佛法界的,那才叫不思议、那才是清净的。

好了,今天时间也就差不多到了。我们再看看,这里有两个问题。问题一,(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上一讲《法华玄义》在广明众生法之佛界十法时,云,【复次。余经所明九性相。不得入佛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此经皆开方便。普令得入】,)这里就是前半部就说什么,其他的经典,除了《法华经》之外,都是说的九法界这些性相。但是九法界性相就是九法界,它九法界性相没办法入佛法界的性相,不能即空即假即中。到了这经,此经,《法华经》的时候,都能开方便,普令得入,让前面的这些九法界的性相最终都能入一佛法界的性相。

(【又按其相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论引入。是故如来殷勤称叹此法华经。最为无上。意在此也】),这就是说赞叹《法华经》比其他的经都要高,其他的经典的话,没有这个开示悟入,没有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没办法让九法界众生最终进入一法界,进入佛法界,只有《法华经》能够做到。他这里问的话就是,(伏请师父慈悲开示,其中的普令得入和不论引入的真正含义,以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这实际上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普令得入,又后面说不论引入。普令得入就是因为我们入不了,所以佛起大慈悲,给我们宣讲这个《法华经》,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众生皆有佛性,都可以听这个无上的佛法。方便之中就有真实,原来所讲的东西没把这个东西讲透,认为方便是方便,真实是真实,你只有把方便舍弃了,你才能入到真实之中。而《法华经》不是这么讲,它说方便的当下就是真实,方便当下不离真实,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打个比方说,我必须把这个恶破掉,我才能行善吗?要破除生死,我才能得涅槃吗?不是这个意思。圆教《法华经》跟你说,烦恼和生死的当下就是菩提涅槃。它当下跟这个菩提涅槃这个体性没有任何的差别,本质上是一样的。只要你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你从这个起修,你就能跟自己的佛性相应,你所修的就是真实的法门,你修的就不是方便法。所以你必须得信、必须得解,如果你不能信解这一个的话,麻烦了,你修的永远是方便法,跟佛法不相干。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地方就获得无穷的一种信心,我们都有佛性,我们都有成佛的这种能力。即使我们现在可能是一个凡夫,业障深重的凡夫,但是只要我们一念回心,也能跟佛相应。不要认为,哎呀,我差得很远、我不行,我做不了!你能做得了,没问题的,别说我们人做得了,三恶道的众生,它如果这个善根因缘成就,它也能做得了。

所以说普令得入就说,不管是什么根机的众生都可以入,九法界嘛,地狱法界乃至菩萨法界都可以入,你不仅仅说菩萨法界、声闻法界,它才有这个资格入佛法界,那其他下面的法界就没办法,没资格了么?不是,都有。

下面又说,【又按其相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不论引入】,就说这个说入的话是方便说,实际上是不需要入的。为什么不需要入呢?因为本来众生性就是佛性。就像我们说成了佛之后,难道是新得到了一个佛性吗?有没有啊?没有,更无一法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只是恢复我们原有的佛性而已,并没有个新成的一个佛,不是从外来得到一个新的东西,是我们本来就有的,是把我们原来本来的东西给恢复了,找到了。

从这个意思来说,那还需要入吗?还需要入佛,还要证得佛性吗?不需要,说这个入只是方便说。因为我们迷失了,所以我们才要回家,如果我们真正回家了,还有这个回不回的意思吗?本来就在家里,你还需要回吗?从理上讲就叫不论引入。从事相上讲就是普令得入,知道吗。大家明白吗?明白了啊。

从性上讲说叫无可证、无可修,从事上讲大家还得努力地去修。大家还得努力,努力学,修到一定之后突然开悟了,明白自己的,才知道,噢,为什么当初佛给我们讲无修无证。真正这个佛性不是经过这个修证去得来的,能够得来的东西,但是这个佛性需要我们修证,最终得到这个缘分,去把它原有的这个东西给恢复了,找到了。

好,真正的含义,二者的联系和区别。一个是事,一个是理,就这么简单,从理上根本是无修无证,一切法都不可得。从事上讲,一切法都有它自己内在的因缘,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那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去修这个因果,自己去选择。我们要想成佛,你就修佛法;你不想成佛,你想做人,那你就修人的法,这就是因果。但是最终你得回到这个佛性,就是我们说心性嘛。所以说一个是因果、一个是心性;一个是缘起、一个是性空。回头来又来了,又来了,还是这些东西。从性空上讲,哪有什么佛可成啊;从因果上说,还真要成佛,真要修佛。

有些人说,那我只要理性,不要这个事相了。你想这样,你想得美。你没有悟得这个本性自性,你就摆脱不了这些事相因果对你的、束缚。该吃的要吃,该受的要受,你该造业的时候还在造嘛。你说我没有了,不受它影响了,怎么可能呢?什么时候你解脱了,这些事相因果,即使它是存在,它对你也没有任何的干扰。它还会存在,你不能说它不存在,它虽然暂时存在,虚幻的存在,它会存在,但是它对你不会有负面的干扰了。因为我已经证得自性了,就可以了。但是你还没有证得之前,这些东西确实,你还得好好努力啊,一步一步地向上,从凡怎么入圣,从圣怎么进入成佛,这是我们必须要努力。所以有些人说,那讲起来太简单,那讲起来有那么简单吗?没那么简单,你不能片面地讲,你要全面地看待问题,知道吗?这样的话,最终才是这个佛法,它佛法是一体的,有事也有相。

好了,再看,这是问题二了,前面看问题一。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师父吉祥!闻慧兼修,义观双举,眼慧明闻,具足利益)。就是我们既要修解,又要修慧,解行并进嘛,就是说,解行并进。

(听闻师父微妙宣讲《法华玄义》,的确深感闻思修的巨大力量,《法华经玄义》第六讲原文云,【观心生起者。以心观心。由能观心。有所观境。以观契境故。从心得解脱故。若一心得解脱。能令一切数。皆得解脱故。分别心王心数。同起偏起等。即是教相故】,恭请师父再加解释一下,这段话中从心得解脱的原理和观心的方法。)

实际上我们今天都讲了啊。心,从心生心,还是从境生心,你怎么去观察?有些人说由心起境,有些人说由境起心,实际上这都是虚幻的,都不是真实的说法。心也不能自生,心也不能他生,心也不能共生,心也不能无因生。那么我们反过来说境也是这样,境不能生境,境也不能生心,境也不能由心境共生,境也不能说离心境而另外单独无因而生。所以说你说心能生境吗?境能生心吗?心能生心吗?境能生境吗?心境能生心境吗?离生心境而另外能够生个心境吗?都错了,都有问题。

但是有问题是问题,我们还不能离开这些有问题的法去修啊。我们经常说,哎呀,万法唯心,就是我们现在能够感知到,我们自己这个心的力量是比较强大的。从这个虚幻的因缘生法之中,心确实能够造一切境,譬如工画师嘛,能造种种像吧,一切诸法中无法而不造,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但是能够造的,本身是虚幻的,是工画,工画师,是幻师,知道吗,那造出来也是幻境。那好,现在既然是幻师,这个幻师暂时免不了这个身份,看你怎么去造这个幻境。那么好,六凡法界是不是幻境呢?别说六凡法界是幻境了,四圣法界也是幻境,那你造哪个幻境呢,?造圣人的幻境,知道吗?知幻本幻,当下离幻,这就是解脱,并不离开当下这个幻,另外还别有解脱,就这么简单。

但是幻与幻之间差别就很大了。有些幻是让你受苦的,有些幻是让你享乐的,但是如果你真正知道知幻本身自性是没有一个真正幻的话,这些苦和乐跟你本身也没有什么相干。但是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做不到啊。大家都想离苦得乐。因为我们实在太苦了,没办法;我们太穷了,先不要给我们讲什么共产主义,不要讲什么最高的阶段。我们先脱贫致富就行了,来点实际的。给我们讲什么精神世界,给我们讲什么精神文明,先给我们来点物质文明,行不行啊。饭都吃不饱,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佛得方便地慢慢地引入,从这个最低级的幻,到更高级的,最后到佛法界,也可以说是一种名字幻,但实际上它已经完全离幻,明白了,就知道了,就可以了。

所以说这里说从心得解脱,你看,是啊,心本来是虚幻的,但是虚幻之中会不会有真实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虚幻之中有没有真实?有吗?有啊,错了。这节课白给你们讲了。刚刚给你们讲完这个相待妙,绝待妙。相待才会有虚幻和真实,相待法中才会有虚幻和真实,你竟然说虚幻之中有真实,麻烦了。这不属于相待妙了吗?相待法了吗?实际上没有一个真实。

为什么呢?因为虚幻本身也是不真实的,那你对这个虚幻的对面去说,另外还一个真实的存在,它是真实的存在吗?有这么个法存在吗?不可能的。前面不是讲了相待假吗?能够待的这个法都是假的,你另外说,相待的对面的那个法是真实的,那才怪呢。就没有!有些说,难道众生之外没有佛吗?众生本来也是假的,那你说佛也是假的了。哎呀,麻烦了。佛也是假的。这好,你怎么把佛都给否定了,我这个假是从什么意思上去说,从真谛上去,从绝待义上去说。从因缘法上去说,他有没有呢?可以方便说有,没问题的。

所以说大家也不要担心,到时候,哎呦,还成佛干吗?有佛可成吗?怎么怎么,就想这些。你想这些东西本身就是错误的。就不应该想。但是你又要想怎么办。师父就得给你解答,你说有,师父说,不行,错的。你说没有,哎呀,师父,你说又执著个无,也错了。然后有些人就比较聪明,那又有又无,是不是对的呢?好像比前面确实有道理了,但是你又执著个亦有亦无的这么一种状态的话,又成为一种执著,又错了,知道吗。所以你就不要去管它,有还是没有,或者亦有还是非有,你就去行就完事了,自然而然地按照这个,到最终无所住,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但就是不要胡思乱想,明白吗。就怕你胡思乱想。但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呀,胡乱想,胡乱干。什么时候你能够不胡乱想了,你可能就不胡乱干了,大家明白吗。

从根本上去讲,这从心得解脱,这心是王嘛,心王嘛,心数,心数法就是心所,其他的心所法,其他的色法,一切的法,都是跟随这个心而动的。心它是个主宰,是个国王,下面都是这些个臣民,你把这个心王自己不胡思乱想了,自然而然其他的烦恼就不会起,你就不会起烦恼,不会起烦恼就不会造这些业,不会造这些业,就不会得这些果,不会得果,你就远离生死了呗。所以说从心得解脱。

但是从心解脱,也是方便说。心何在?心从什么而生呢?心也是无自性的,心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告诉了,你就明白了。噢,师父跟我们讲这个心,就是这个意思,到底是有心呢,无心呢。千万不要说,师父说了是有心啊,还是无心啊。到时把我的意思曲解了,还说这是容通法师给我们讲的,他说是无心的。麻烦了,是吧,我虽然本事不高,理解也很有限,但我也不至于这么差嘛。竟然用有无这么一个概念,来给我一种认定,然后哎呀这,最后大家都产生误解,你说的什么东西啊,误导众生嘛,是不是,佛都不这么说,我们也不能这样说啊,我们得学佛嘛,是吧,虽然不一定说得清楚,但是得学着说。

就说你离这些种种想,离这些名言概念,你千万不要给个定义,这些定义只是暂时存在的一种假相,虽然我们要去研究,但千万不能执著,法无定法,大家记住这句话,非常重要。没有一件法是决定的善,也没有是决定的恶,只有相待的善恶,我们所能认识到的都是相待善恶,当然我们能够在相待之中认识善恶,去选择善恶,做善人,是好事情。但是如果永远都是停留在这个相待的善恶之中的话,相待的善不是真实的善。如果从佛法,说的不客气点,它是另外一种恶的表现形式,明白吗。因为它让我们轮回生死,它是有漏的,所以我们大家得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进步啊,最终才能解脱啊。

哪这么容易说,我不用学,我凭着自己本性,我心地就很纯粹、很善良,我就能自己怎么,肯定不会有坏的命,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不付出不可能有收获的,学佛也是这样子的。虽然说心性本空,但是不坏因缘法,因缘法上要抉择。这个自性法上,性空法上是无所得,但是因缘法上还得无所不得。你得舍恶,你得行善,你也得最后得自净其意,这你得付出多长的努力、多大的辛苦才行啊。竟然说我们佛教是消极的,真是,受不了啊。我们是最积极的,而且我们所有的积极都是正面的积极,不是那种负面的、错误的积极,这才是好的。

好了,就讲到这些,从心解脱就刚才说的,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既然万法都无生的话,心都无生的话,它怎么还会有性呢?没有自性可得。如果你说有心,这个心是怎么生出来的,你跟我讲讲道理。我就从四个方面跟你推,跟你去辩论,去推演,最终这四种生都不可得,那你心就不生。既然心是无生,说明它就没有自性。它本身是没有自性的,它是空的,那你还有个心存在吗,没有心的存在了,这个心都是个概念,都是个虚假的东西。

你认为有一个心,那你自己想所以然,想当然。真正的心,我给你掰扯掰扯,说说,不存在,因为它根本就生不出来。我们现在所能生的心,都是妄心,妄心就不叫真心,既然不叫真心,叫什么,叫性空。无自性,性空,就这么推演出来的。一直到性空,自性空,行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入到了性空,就从心得解脱,解脱了嘛,心空,心空故一切法空,心空故、法空故,烦恼皆空,生死皆空,最终来说,涅槃亦空,就这样。虽然空,但是又不妨你去得证涅槃,又安慰大家一下,实际上这些话都是画蛇添足。不要去求这些东西,自然而然,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好了,时间到了,最后大家合掌我们一起来做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0:00 / 0:00
妙法莲华经玄义1
妙法莲华经玄义2
妙法莲华经玄义3
妙法莲华经玄义4
妙法莲华经玄义5
妙法莲华经玄义6
妙法莲华经玄义7
妙法莲华经玄义8
妙法莲华经玄义9
妙法莲华经玄义10
妙法莲华经玄义11
妙法莲华经玄义12
妙法莲华经玄义13
妙法莲华经玄义14
妙法莲华经玄义15
妙法莲华经玄义16
妙法莲华经玄义17
妙法莲华经玄义18
妙法莲华经玄义19
妙法莲华经玄义20
妙法莲华经玄义21
妙法莲华经玄义22
妙法莲华经玄义23
妙法莲华经玄义24
妙法莲华经玄义25
妙法莲华经玄义26
妙法莲华经玄义27
妙法莲华经玄义28
妙法莲华经玄义29
妙法莲华经玄义30
妙法莲华经玄义31
妙法莲华经玄义32
妙法莲华经玄义33
妙法莲华经玄义34
妙法莲华经玄义35
妙法莲华经玄义36
妙法莲华经玄义37
妙法莲华经玄义38
妙法莲华经玄义39
妙法莲华经玄义40
妙法莲华经玄义41
妙法莲华经玄义42
妙法莲华经玄义43
妙法莲华经玄义44
妙法莲华经玄义45
妙法莲华经玄义46
妙法莲华经玄义47
妙法莲华经玄义48
妙法莲华经玄义49
妙法莲华经玄义50
妙法莲华经玄义51
妙法莲华经玄义52
妙法莲华经玄义53
妙法莲华经玄义54
妙法莲华经玄义55
妙法莲华经玄义56
妙法莲华经玄义57
妙法莲华经玄义58
妙法莲华经玄义59
妙法莲华经玄义60
妙法莲华经玄义61
妙法莲华经玄义62
妙法莲华经玄义63
妙法莲华经玄义6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道生长老:终身受持法华经

终身受持法华经 道生长老终生受持《妙法莲华经》,并从...

《法华经》中的七种比喻

《法华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被佛教界称为经中之王,...

净界法师:妙法莲华经

整部经典的修行内涵,只有两个字,就是妙法。我们怎么...

道人与正常人之间如何做个平衡

问: 道人感觉象是有一个出离的部分;我们还是要成为一...

学《法华经》对修净土有哪些好处

《法华经》当然最重要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点...

不能忽略权法的重要

我们看第三个,辛三的说法教化。看经文。 华光如来,亦...

【佛学漫画】《法华经》故事之富翁穷子喻

一切有情众生皆是佛子,具有佛性并且皆可成佛,然而有...

佛陀为何把成佛之道分成两阶段

佛陀来到人世间以后,他看到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对于冥顽不化的恶人,我们该坚持吗

问: 法师,实在难以对恶人和我讨厌的人生起真实的慈...

改造贫穷为富贵的方法

1、忏悔自己过去身体、语言和心念上所造偷盗的罪业。...

千手千眼大悲忏法仪轨

(凡礼忏者。外之威仪、内之观想。必须先期习熟。免得...

如来禅与祖师禅

谛老在的时候,观宗寺冬参夏学,宗教兼修。因为谛老最...

【佛教词典】四相

【四相】 p0399 瑜伽三卷八页云:云何建立生、老、住、...

【佛教词典】三轮相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

关于近日流传讯息之郑重申明

近日常有热心居士辗转传发简讯、电子邮件,论及: 慧...

如何判断发心的正与邪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

看到莲华跟佛出现在空中,该怎么办

问: 请教老和尚一个修行上的问题,遇到了境界。如果有...

不断「放下」的时候,你跟「真如」就越来越近

楞严经中,虚空藏菩萨说,他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观...

人生短暂,行善不能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平日的生活中尽己所能地多做善事,...

悟苦修净业,缘熟径生西--张老居士往生纪实

张水金老居士,江西景德镇人,是一位虔诚的菩萨戒弟子...

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是心不清净

看到他人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就像一块脏兮...

对人生充满信心,枯燥的工作都能变丰富多彩

对任何事业,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充满热情。同样...

随心造业,随心转业

【原文】: 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

广行财布施才能赚取财富

1、勤劳不一定能致富。 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

释迦牟尼佛管送,阿弥陀佛管接

在《悲华经》里,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在一尊佛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