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四种念佛的方法

2018/11/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四种念佛的方法

净土往生的因行,各祖师所强调者虽有不同,但多以“信愿念佛”为必要的正行,其余“万善福业”皆属助行。所以,“念佛法门”是净土宗行持方面最为重要的实践方法。

由净土祖师的念佛主张及三经一论的介绍,可知念佛不仅仅是口头称念而已。举凡心念、忆念、观想念……,均属之。在《华严经?入法界品》里,德云比丘为善财童子介绍有二十一种念佛三昧,可知念佛法门的深广。至于历代祖师也多有提倡,如华严宗澄观大师的“五门念佛”、天台宗智者大师的“五方便念佛”。其后有华严宗五祖宗密大师,根据二师之说,在其撰著《普贤行愿品疏钞》中,将念佛方法分为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莲池大师在其所著《阿弥陀经疏钞》中介绍的念佛法门即采此说。此四法中,以“称名念佛”一法最受推崇,今详细介绍如下:

1.称名念佛:

即《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唯系心一佛,专心称念名号,念念相续之法。

2.观像念佛:

于佛的塑画等像,谛观分明,如《思惟要略法》云:“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当观好像,便如真佛无异。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从足复至肉髻。如是相相谛取。”《坐禅三昧经》也作如是说。

3.观想念佛:

是以心观佛相好的一种念佛方法。这是以前者“观像念佛”为基础。也就是先以双眼谛观佛像的一相至多相,留下深刻印象后,再到静处闭目忆念观想,如《坐禅三昧经》说:“还至静处,心眼观佛,令意不转,系念在像,不令他念。若心中观想佛像不明,则须再以眼取佛相好。”《观佛三昧海经》也有详细说明。如是心住、出定、入定,恒见诸佛悉在目前;开目、闭目,处处无非极乐。《观无量寿经》第十六观即是此观。慧远大师当时以佛影图为观像,再修般舟三昧者,亦属于此观。

4.实相念佛:

又名法身观佛,乃观自身及一切万法的真实自性的念佛观。一切法本无自性,故此观超越生、灭、空、有、能、所等观念,并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等相,而专念真实自性本净的真佛。如《文殊般若经》所说:“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系缘法界一相,是名一行三昧。”《华严经》也说:“一切诸佛,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时,即一切佛。”“若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此不以眼见色身,也不以心观相好,而是观佛身自无所有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念佛法,即为实相念佛。

以上四种念佛,从浅至深,次第了然。持名最浅易,实相念佛则是深法。但虽“后后深于前前”,然实际上是“前前彻于后后”。持名虽在初门,然意念无尽,若能持名至“能”、“所”情消,“有”、“无”见尽,契合清净本然之体,持名即是实相。故仅持名,亦“即浅即深”的前后相彻了。所以历代祖师均以持名一行具足百行,涵盖四谛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河微尘一切行门,摄无不尽,万行兼收。一句弥陀,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入门最易,是径路之中,径而又径。不论上中下根,但是能念,无不成功。二千年来,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在祖师大德们积极的提倡下,已成为最普遍而深入民间的修行方法。其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含容,为民间信仰最深远的宗门,非其他各宗所能望其项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

做佛事一事,(光)前已详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虚套。...

【推荐】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我们把前面的念佛的止跟观作一个总结。偈颂一是偏重在...

净土的愿力,一般人有二个毛病

在古德的开示上说:修习净土的愿力,一般人有二个毛病...

心净则国土净,为何还要跑到极乐世界

多少人自以为是,说心净则国土净,当下就是净土啊,何...

念佛的两大障碍

我们念佛的时候有什么障碍要破除?一个是昏沉障,一个...

真为生死而念佛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真为生死...

让业力沉淀,带业往生

你修行,你要知道问题在哪里。就像佛陀说的,外道为什...

苏东坡的前世后身

生命是轮回的,很多人或多或少能够知道自己的前世,这...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一个人若无喜怒哀乐,与草木何异

问: 一个人若无喜怒哀乐,无情,与草木何异? 妙境法...

多闻佛法的重要

第一种,是我们要多闻佛法,闻思修三种智慧,闻法是非...

修行中常见的三个毛病

谈到修行,首先要具备两种条件:一种是内因,另一种是...

明学长老:恪守印祖规约,道风远播中外

灵岩山能够像今天这样道风很好,主要是根据印光法师定...

【佛教词典】都伊森

(Deussen, Paul; 1845~1919)为德国之哲学家、印度哲...

【佛教词典】净居天

在色界四禅之最高处,有五重天,为证得不还果的圣者所...

知道「没有声音」的是谁呢

我们看就闻性示因常,就着听闻的体性(注意,不是就着...

生命的原理:依报与正报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生命的原理,叫做依报随着正报转。...

【推荐】《了凡四训》漫画版

《了凡四训》漫画版...

巢窟不可爱,终将败坏

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于清晨前往河边洗浴,后至岸边歇...

地藏如意宝,能满众生一切愿

在《地藏十轮经》中,说地藏王菩萨就是法界的如意宝、...

看看一天当中的念头,就知道将往哪里去了

我们要永远知道,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的思想变现出来的...

佛门的教学艺术(图)

如果我们懂得佛门的表法意义,你在寺院里面走一圈,整...

【推荐】心地行为决定其相貌

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为,悉皆正大光明,故其相貌...

怎样对待学佛人之间的是非

问: 应怎样对待学佛人之间的是非、迷惑?如何搞好团结...

五常之戒,治世之善

已上所举话头工夫动静节次,与初机入道四众安顿手脚处...

入禅之门第一讲:什么是禅

今天讲第一个题目:禅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禅。这是个...

星云大师《青年之病》

各位同学: 刚刚下了一场大雨,新建的西来泉挡土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