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净界法师  2021/1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第1讲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课程学习重点:唯识与净土,思想交互应用的关系。

那么我们有两堂课的时间,这次跟大家共同学习唯识跟净土这两个思想的交互应用的关系。

中国佛教两千年古大德有:天台宗——智者大师、华严宗——法藏大师。

在讲这个课程之前,我先作一个简单说明,在我们中国佛教在二千多年的时间当中,的确是出了很多有修有证的高僧大德,如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华严宗的法藏大师。这些大师的出现,除了本身善根深厚以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影响,就是建立宗派。中国佛教的祖师,把这种甚深广大的佛法,把它系统化。

你看天台宗有天台宗修学的[道],那么华严宗有它的[道],那么这个宗派建立以后呢,使令这个浩瀚的佛法,一个初学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根机,马上找到自己相应的法门,这当中减少很多摸索的时间,所以中国佛教宗派的建立,对佛教作出重大的贡献。

但是到了末流,特别是在宋朝以后,也出现了过失,而最重要的过失就是到了后来,也因为宗派的建立,而产生了门户之见,使令后代子孙得少为足、画地自限。从今以后,学唯识的不再看天台的教理,学天台的不屑学唯识的教理,乃至净土宗所有的教理都不看,这样的一个结果,使令一个修学者的思想变得封闭。

佛法的重点:行门宜专、解门宜广。

我们都知道佛法的重点:行门宜专、解门宜广,你在教理上的封闭,你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很多障碍你都没有办法突破,这个障碍就放在那个地方,就减损我们很多前进的动力,我们之所以花很多的时间,但是我们的进步非常的少,因为我们的障碍没有消灭。

所以到了宋朝以后,最有代表性的强调宗派互相学习,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永明延寿大师,他提出了禅净双修。他说:净土宗,你是念佛的,你照样念你的佛,但是你可以用禅宗的观心法门,来帮助你破除你心中的执取。如果你心中对三界的执取还很重,你只是念佛,那也是不能往生的,因为那个执取就是一种业力。所以从宋朝以后,这些大德们开始冷静的去思惟,宗派之间应该互相学习。

也就是说,行门上,你修什么法门,你还是修什么法门,但是在教义上,你应该要去相互融通。唯识与净土这堂课,就是告诉我们:怎样透过唯识的止观,来帮助我们念佛。

唯识学强调心力不可思议,净土宗强调佛力不可思议。

唯识学强调的是心力不可思议,指能念的心不可思议;净土宗强调的是佛力不可思议。那么心力跟佛力之间要怎么样互动?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探讨,这就就是我们希望能够开这两堂课,这个目的。我们看讲义《唯识与净土》,那么这样一个主题有三科来加以说明,首先我们看第一科的,大科说明:(分成三大科)

甲一、总标佛教基本教义

首先我们从大乘的教义来探讨生命的缘起,到底佛教对生命是什么看法──佛教的生命观,这是第一个主题。

甲二、别明 大乘修学法要

乙一、设定修学目标

乙二、认识生命真相

乙三、修习大乘止观

我们在实际的修学当中,有三个重要的次第:

一、设定修学目标。

大乘佛法的修学都是先发愿才有修学的,没有人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没有这样修行的。所以我们必须先说明:为什么我们要发愿?我应该怎么样来发愿?这就是设定目标。

二、认识生命的真相。

这一科,我们从大乘的角度来说明生命是怎么产生的,更重要是生命又是怎么改变的。我们的生命现在是这样子,当我们趋向目标的时候,我们要做些什么事情?从现在的我,改造成未来的我,这个过程该怎么做?这就是认识生命的真相。

三、修习大乘止观。

这就真实的把止观的力量回归到净土。

甲三、结示劝修

最后作一个总结:结示劝修。

本堂课,总共分成这三个主题来讲解。

甲一、总标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对生命的态度,我们用一首偈颂来作一个总持: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这个[诸法]就是指我们生命的色心诸法,或者讲五蕴的诸法。我们常常听到祖师讲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起点是一样的,起跑点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结果却不一样。你看我们流浪到现在,有些人变成一个男众、有些人变成一个女众;有些人很富贵、有些人很贫穷;有些人长得很庄严、有些人长得很丑陋,很多差别的相貌出来。为什么我们刚开始原点是一样,结果会变成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诸法因缘生。因为我们在生命当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我们创造了很多不同的因缘,这个因缘就产生不同的结果。那么这个也就是,大智慧的佛陀经常作如是的开示。所以也就是说,从佛教的角度认为生命是有它一定的轨则的,我们讲一句简单的话,事出必有因,这件事情会在你的生命出现,它的背后一定有它的因素,没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在你生命出现的,不可能,事出必有因,这个就是诸法因缘生。生命是遵循一定的轨则在运作的,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探讨了。

何谓因缘?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那么它的因就是心中的思想,在唯识学叫名言种子。那么它的缘是所造的业力叫业种子。这两个因缘,最有力量的最具有主导性的是[因],就是你心中的思想,那么这个缘是比较次要的力量,它是辅助性的叫做业力。

也就是说,今生我们今天的果报为什么不同?因为我们前生的思想不一样。我们这样子讲好了,生命可以分成三部份来看──现在、过去、未来。你过去有一种思想,就创造了现在的你,过去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创造未来的你,创造来生的你。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子,你自己的思想,把你自己创造出来!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比如说你前生有布施的思想,你看到事情的时候,你的想法是什么?你今天看到财物,我今天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会生起什么样的想法?你会有什么想法?你今天想到钱,你生起什么样的想法,你有什么想法,你说:诶!这个钱,我应该自己受用的。你来生一定很贫穷、悭贪;如果你今天想到钱,你的想法是:诶!这个钱,大家来受用,我愿意跟人家分享。我保证你来生资具非常的充足。

所以,我们可以从你现在的思想,就可以预测到未来的你,因为诸法因缘生嘛!除非你改变你的思想,否则你来生的果报已经成型了。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你下一期生命的雏形正在你的心中,已经慢慢的酝酿成型了。

很多人都想知道我来生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其实你不用去问别人,你可以静坐下来观察你的内心,我经常生起什么样的想法?那就是在告诉你一个消息了:经常性的想法、习惯性的想法、强有力的想法──这个对于你的生命会产生主导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诸法因缘生,因缘已经在那个地方流动了,除非你忏悔改变,否则你未来生命的相貌,其实已经慢慢的有一个雏形出来了,特别是你四十岁以后,你来生的相貌已经出来了。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所以说我们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你所造的业力对你的生命只是一个暂时的改变。但是你心中产生一种美好的思想,产生一种布施的思想、持戒的思想,你这个生命将是永久的改变。所以大家要知道一个观念:你今天学习佛法、学习教理、听闻佛法,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出了家以后看了很多的经典,听了很多的课,诸位知道这是干什么吗?

学习教理的目的,不是增长你的知识,是改变你的观念!因为你的结果是由你的行为而来的。那你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因为你的内心一定有这种思想。所以我们看这个犯罪心理学,说这个人整天想造罪,你说你从今以后不造罪,不可能,那是压抑。你暂时的压抑,你今生不造罪,那是压抑性的,你来生照样造罪,因为你的思想没有改变。所以我们探本求源,他有这个罪业,就是他背后有那个思想,只要他的思想不改变,他的行为怎么可能改变呢?

修学佛法的目的:是改变你的错误的思想。

所以我们今天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你错误的思想。我们修习教理,重点是要能够掌握它的道,就是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我们讲解脱道就是这个道。这本经论、这一门戒律的课程,到底它的道在哪里?它的核心思想在哪里?它想告诉我们什么观念?因为这里对你的人生的改变是根本上的改变。比如说我们讲道,它有世间之道与出世间之道之分。

一、世间之道

(一)、世间之道最有代表的就是孔孟之道。

我们今天研读上下篇的《论语》,到底《论语》讲的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讲仁,仁爱的仁,仁爱就是孔夫子之道。孔夫子认为仁者爱人,他认为人生本来就不平等,他说:人生,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定位,你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看一个道场,有方丈和尚、有当家师、有知客师、有清众,生命本来就不平等。但是不平等没关系,我们可以透过爱的力量,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那怎么做到呢?

孔夫子──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夫子强调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今天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你不愿这件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就不要加给别人。以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来建立仁爱之道、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这就是《论语》的思想。

其实孟子的道跟孔子的道是不一样的,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他讲正义感。孟子认为生命的目的要赏善罚恶,他说单单慈悲心是不够的,他认为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你要明辨是非,然后赏善罚恶。他做错了,你要严正的指正他,告诉他做错了;他做对了,你应该要赞叹他。所以孟子强调浩然正气,他是一种比较对治性的。

古人说——读孔子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所以古人说:读孔子如沐春风,我感受到孔夫子散发出慈的悲心;读孟子如闻战鼓,像打战一样,非常强调对治。所以孔夫子之道跟孟子之道其实是不一样的。那为什么讲孔孟之道呢?因为他们两个互补,慈悲心要有正义感来帮助,正义感要有慈悲心,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孟之道。

(二)、这世间之道,另外一个叫老庄之道。

老庄之道的思想就是强调无为,他认为人生不要有太多的作为,什么培养慈悲心、培养正义感,那都是自作聪明。人只要自自然然的、自由自在的活着就好,他认为天定胜人,上天的力量是不可以违背的,我们只要顺其自然的活着就好。

有一次楚国的国君,要请庄子去做他们的宰相,就派了两个使者来找庄子,这时庄子正在湖边钓鱼,那两位使者就到湖边对他说:诶,庄公啊!我们国王要请您老人家做我们的宰相,来辅导我们的国君。庄子说:我听说你们楚国的国君,之前捉到一只一千年以上的神龟,捉到以后,你们的国君宝贝得不得了,把这只神龟关在神庙当中,穿上美好丝绸的衣服,每天供应它美好的饮食。庄子就问这两位使者说:我问你们二位,身为一只乌龟,你说是做为一个神龟,被关在那个地方好呢?还是做一个普通的乌龟,夹着尾巴在泥土里面打滚好呢?那两位使者说:那当然是自由自在的在泥巴里面打滚的好!庄子说:我就是准备做在泥巴打滚的那只乌龟,那请你们回去吧!

所以庄子的思想认为:人生不要有所作为,顺其自然。大家会说:这样很消极啊,这个怎么算是道呢?那么他的目标在哪里呢?

孔孟、老庄的处世哲学:这两种道都有它的作用。

古人说——得意有儒家,失意有老庄。

所以古人说:得意有儒家,失意有老庄。你得意的时候,要有所作为。你遇到顺境的时候、得到重用的时候,你要培养慈悲心来爱护老百姓、培养正义感赏善罚恶,建立一个正常的社会。所以得意的人,应该以慈悲之道、正义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所作为。你失意的时候怎么办呢?失意有老庄来安身立命,随遇而安。所以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当中,为什么中国人自杀率特别低?因为他有老庄的文化,退一步海阔天空。得意有儒家,失意有老庄。这个就是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我们依着这两种道在维持着人生,但是这两种道,都是世间之道,会让你今生过得很快乐,会让你今生趋吉避凶,但是不能了生死。当然我们也可以谈谈大乘小乘之道、佛教的道:

二、出世间之道 有大乘、小乘之道:

(一)小乘之道:以“出离”为道——出离心。

所以我们打开《阿含经》,打开了小乘的《阿毗达磨论》,它告诉你:生命是无常的、是变化的。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变成这个样子;你昨天很健康,今天生病了。你们两个感情昨天好好的,今天变这个样子。所以它告诉你:生命是不安稳的,你没办法掌控的,所有的快乐都是变化,你根本就掌握不住。从无常当中,我们知道无常故苦,所以生命的本质都是痛苦。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安全感,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变化,无常故苦,苦即无我。

所以痛苦当中,我们知道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你一点办法都没有,生命的快乐痛苦不是你决定的,是[他]决定的,是依他起性,他决定的,是业力决定的。

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

所以《阿含经》看多了,你会觉得:哎呀,这个生命实在是像一个破旧的瓦片,赶快把它抛弃掉好,早一点往生早一点好。因为它散发的道就是出离嘛,你一天都不想留下来,一天都不想留,那种感觉就是这样——出离,出离之道。

(二)大乘之道:以“菩提”为道——菩提心。

我们可以这样讲,小乘对人生的看法,以大乘佛法来说是过度悲观,把人生讲得太过不堪。你想想看,你用无常、无我的思想去看一切事情,没有价值。布施也是无常无我的,忍辱也无常无我,什么都是无常无我的。所以你常看小乘的佛法,你不会欢喜去修善,也不会欢喜生大悲心,因为一切都没有价值,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而大乘佛法对于人生,不但有负面的批判,也有正面的提倡──有所放下,有所追求的中庸之道。

大乘的菩提道根本思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

所以大乘菩提道的根本思想,只有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

菩提心要有一个基础:以无住为本,以空正见作根本。

当然大乘佛法的根本在生心,你要依止你的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你这个菩提心要有一个基础,以无住为本,以空正见做根本。

你在行菩提心的时候、你在上求佛道、修善度众生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空性的智慧,来保护你的菩提心,我们讲:“做你该做的事!”菩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不管旁边那些小人说三道四,你还是做你该做的事,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对于外在的因缘不要太重视,对结果不要太重视,你重视你的因地就好。菩萨的目的是积集资粮,你的目的是为了来生而活的。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整个大乘思考模式就是认为:生命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放下的是那些成败得失,这些都是没有价值的,重点是你的心,在这一生当中,你积集了多少的福德跟资粮?那个生心你要注意,因地要注意,结果你要放下,这个就是大乘之道——菩提道。

读圣贤书可以得到四种道:仁爱之道慈悲之道,无为之道,出离心之道,菩提心之道。

今天我们读圣贤书,我们可以得到四种道:仁爱慈悲之道,无为之道,还有出离心之道,菩提心之道。那学这些道做什么呢?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跟这个道接触的时候,这个道就可以对我们的心,产生一个引导的作用,就可以使令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行为就可以彻底的改变,我们的结果就可以改变,这个就是所谓的[诸法因缘生]。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心中要抓住整个佛法的道,从道当中,开始用这样的思考模式,来面对所有的生命,那这个就是你生命变化的开始。如果你没有掌握这个道,只是表面上的修学,那这个是暂时性的,因为你来生就变化了,就像智者大师讲的:你根本没有建立一个种性。你现在表面做一些善法,但是你的思想都没有这个道的支持,你来生的时候,完全恢复原状,因为你没有建立种性、没有建立道。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再讲一次,佛法的因缘观是从内而外的,所有的修学都是从内而外,先由思想的改变、心理建设,然后再表现外在的行为。这个就是整个大乘佛法的生命观——诸法因缘生。

甲二、别明大乘修学法要

乙一、设定修学目标

丙一、为何要设定目标

前面讲过,修学佛法是为了改变我们的思想,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最后改变我们的结果。那思想应该怎么改变呢?有三段:

第一个,设定修学目标,你心中要有一个愿力、有一个目标。

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第一小段为何要设定目标: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佛法的修学,有它的本、末。根本就是它核心的思想,即是道;枝末就是它整个修学的仪轨,身口的修持方法叫做枝末。也有它的终始,终就是你的目标是什么?始就是你刚开始下手先做什么?你能够掌握本末、始终的修学次第,你就能够成就一种解脱的功德。所以整个修学佛法,你一定要掌握它的本末、始终,而这个终就是你要掌握它的目标。那么我们设定了生命的目标有三个好处: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第一个确认生命的方向。

我们修学佛法,很忌讳的一件事就是你今天持大悲咒,持三个月;持三个月以后,改修往生咒,又持三个月;后来又念地藏王菩萨三个月,你的修持法门不断的改变,结果你每一个法门都没有真正相应,因为你的心力被分散掉了。蕅益大师说:你现在口渴要掘井,你今天在东边,挖了三百公尺,没有挖到水,你就把它放弃了;到了西边,又挖了五百公尺,又没有挖到水,又放弃了,这样你一辈子也挖不到水,因为你把力量都分散了。你应该把精神放在挖一个井,直接挖下去,直到有水为止,这叫一门深入。因为我们的生命非常有限,你能够修行的时间非常的短暂,你没有确定目标,你就不知道你要做什么!

我们常说诸法因缘生,你每一个行为,都有一个结果,如果你不设定目标,当这个结果出现的时候,可能就不是你要的。你看有些人,他有一种习惯性的想法,他经常会后悔,他二十岁的时候,后悔他以前所做的事;到三十岁的时候,又后悔他三十岁以前所做的事。为什么呢?他就是不设定目标嘛,所以他一辈子永远活在后悔当中。

我们修学佛法,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的——以愿导行,你有了目标,你才能够确认你生命的方向,才知道你来生应该要去哪里。

第二、引生修学的动力。

就是所谓的精进,有些人刚开始学佛是很精进,但是慢慢慢慢的修行就没有力量,我们说老参没有力量。为什么?因为他的目标消失了,他刚出家的时候,所设定的目标早就达到了,所以我们的目标要不断地作阶段性的调整,你要调整你的目标,不能让你的目标达到以后,一个人永远没有一个目标在前面,你就没有力量了!你说:哎哟,早晚课看他也在、拜佛的时候他也出现,怎么他都没有进步呢?因为他修行没有心的动力在那个地方,他缺乏一种增上的意乐。你看早晚课他也没有缺席,但是你看他二十年前是这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没有变化,因为他没有动力,所以你没有目标,你就缺乏前进的动力,这是严重的问题。

第三、突破你现前的障碍。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修学,都带着障碍来修学,我们修行不是很顺的,这个障碍在唯识学叫做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是怎么产生的?  就是你前生所留下的一些负面的思想。你前生有很多很多的逆境、很多的挫折、产生很多的印象,这些印象就像灰尘一样,一层一层的在你的心中累积起来,产生自我意识,你总是觉得我做不到,就说我的个性就是喜欢发脾气,我改不了;我的个性就是喜欢贪爱,我也改不了,那么这个自我意识就把烦恼很坚固的把它强化了。

有一位猎人,这个猎人养了一只老鹰,他为了节省金钱,就把老鹰养在鸡群当中,跟鸡生活在一起。我们讲一个人的见闻觉知会熏习,阿赖耶识会接受熏习,在它成长过程当中是跟鸡在一起,所以它就觉得我是一只鸡,我是长得比较大的鸡而已。当它长大之后,猎人对它说:你是一只老鹰,你应该要飞翔才对啊!你的翅膀很正常,而且强而有力,你跟鸡是不一样的!老鹰不相信,说:不对!我就是一只鸡。猎人想尽办法,希望能让老鹰飞起来,老鹰就是不飞,它始终认为我怎么可以飞呢?我没有办法飞的!自我意识很强固。最后,这位猎人感到很失望、生气,就把老鹰带到山顶上,让它由高空下落,自由落地,到了山顶,他就把老鹰这样放下去。当老鹰从空中快速的掉下来,就在快要着地的时候,突然间潜能发挥出来,立即展起翅膀,直往高高的天空飞起来,老鹰终于突破了自我意识。

所以,我们一个人如果不设定目标,你就永远活在过去,你过去是什么样的相貌,三十年后,你还是这个相貌。为什么?因为你不想改变!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想要改变!其它的都没有办法。佛法只能够给你一些改变的方法,真正的改变是你自己要改变。你看我们受戒一定要面对三师、七尊证,你要自己发愿:我从今以后,过去的种种譬如过去死,未来的法王座下添新孙,从现在开始我要作出改变,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你一定要自己讲出来,很多事情别人可以帮你做,但是这个愿你要自己讲出来,你才能够得戒体。你自己不讲出来,你就得不到戒体,就产生不了防非止恶的作用。

讲到突破自我设限,我可以再举一个实际的故事,给大家作参考: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有一天的圣诞夜,大雪纷飞,雪下得很大。到了晚上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站在一个卖鞋子的橱窗前面,眼睛盯着一双美丽的鞋子在看着,站了三十分钟以后,这个老板就觉得有点奇怪:这个小男孩一直盯着这双鞋子干什么呢?就问小男孩:你想要干什么?这个小男孩就跟老板说:老板,你可不可以替我向上帝祈求,我很喜欢这双鞋子,请他把这双鞋子送给我。老板说:好好,那你先进来。就请他坐下,说:我替你去向上帝祷告,你等一会。

这个老板就进房间里面去了。差不多十分钟之后,老板出来了,告诉小男孩说:你的愿望我帮你向上帝祷告了,上帝要我转告你。他说:上帝不能送你一双鞋子,但是他可以送你一双袜子,你穿这双袜子去找你自己的鞋子,你要自己去找鞋子!讲完以后,就帮这个小男孩把脚洗干净、把袜子穿上去,就把他送出去了。

过了三十年后,这个老板接到一个陌生人的来信,说:某某人啊,你还记得在三十年前,站在你橱窗前面看鞋子的小男孩吗?当初你送我一双袜子,还给我很多很多人生的鼓励,告诉我要自己去追逐我的鞋子,别人不能把鞋子送给我,上帝不可以。我现在找到我的鞋子了,后面署名:美国总统林肯。

这个故事意思就是说:佛陀不能把目标送给你,不可以。你今天要追求什么,你要成佛,你一定要……为什么说,哎呀,受戒真麻烦啊,不要自己发愿,佛菩萨帮我发愿就好了。不可以的!你一定要出现,所有生命的改变,你要讲一句话:我一定要改变!这个声音一定要从你的内心发出来,否则你永远保持原状。

我发觉受戒的力量不可思议,而真正最不可思议的,就是那个誓愿力。你在这么一个庄严肃穆的场合当中,三师、七尊证前,你登坛上去之后,郑重的宣布:我的生命从今以后开始改变。很奇怪,下去之后真的改变,真的改变了!这是佛菩萨的智慧,因为改变是从内而外的,你自己要发愿,你那句话没有讲出来,你就没办法改变。

所以改变生命的第一个改变就是从你心中的愿望,第一个,那么这个就是你从心中的愿望当中,确定你的生命的方向,也成就你修学的动力,慢慢的突破你整个自我的障碍,就是修行的第一个,为什么要设定目标。

丙二、如何设定目标

第一、自利的功德。第二、利他的功德。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设定目标当中,有二个内容:第一个是自利的功德,第二个是利他的功德。首先从菩萨道来说,我们自利的功德:

第一、现世的暂时安乐。

第二、来世的究竟解脱。

依止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开始安住空性,来消灭心中的恶法,生起种种波罗蜜的善法。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其实我们生活的目的,真正的价值来自于生命本身。很多人都不知道生命的目标在哪里?去追求别人对你的恭敬、别人对你的赞叹、很多的利养,其实这些都是身外之物,真正的重点在于生命本身,你要活得快乐。一个人活得不快乐,你追求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而这个快乐的重点还是来生的快乐。我们这样子讲,如果今生的快乐跟来生的快乐没有冲突,那当然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如果这件事情,你今生得到快乐,会牺牲来生、会影响你往生的,那你要追求来生的快乐。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一个真实的观念:其实你的生命、你的目的,从大乘佛法的角度,你不是为今生而活的,你要为今生而活,你不用活得那么辛苦。我们每一个人是为了来生而活的,我们为了创造美好的来生而活的。诸位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那么辛苦,早上那么早起来拜佛,拜完佛还要静坐,静坐完还要诵经、加强自己的思想?因为我们有一个愿望,我们希望来生活得更好,我们希望来生能到净土嘛!其实我们今天所有的修学,都是希望有一个美好的来生,是这样的一个目标在支持我们,我们是为来生而活的。所以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来生的解脱,这个是重点。这是从自利的角度来看。

第二个利他。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自利的心态跟利他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在利他当中有真、善、美——真实、善良、美好。真实、美好二者是有冲突的,真实的东西往往是不美好的,美好的东西也不见得真实,对不对?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说:诶,月亮上面有嫦娥,嫦娥旁边有一只兔子。所以我们中秋节吃月饼的时候看月亮:诶,好像上面真的有嫦娥。但是美国登上月球之后告诉我们:其实上面什么也没有。当真相出来之后,那个美好的意境就消失了。

一般来说,小乘佛法是求真,小乘佛法讲生命讲得太真实,但是被这么一看以后,生命都没有美好的一面了——无常、无我,那是真的啊,真的是这样,你看生命是无常的嘛,无常的变化当中,每一个变化,你都没有办法决定,都是因缘决定的,所以它是苦的。所以佛陀讲《阿含经》,佛陀把生命讲得非常的真实,当你了解之后,你一天都不想留在娑婆世界,你一天都不想留,不美好。

人天乘的法门,把人生讲得太美好:你布施能够得到富贵的果报、持戒能够成就尊贵身、忍辱成就庄严……但是它没有告诉你这些东西都会失掉——粉饰太平,所以人天乘是追求美。

至于大乘佛法,它不求真也不求美,它求善——安住大悲。我讲一句实在话,你在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你不能什么事都要求真相,你这样子,人跟人之间没有人敢跟你相处,很多事情不能讲太白,安住慈悲、包容就好,尤其是人跟人之间,思想有冲突、没办法有共识的时候,你不把这个话道破,彼此间还可以保持一点默契。

你看古代的人讲话,没有把话讲绝的,特别是之间没有共识的时候,你不讲、我也不讲,还可以保持平衡。所以我们今天待人处世,不能求真,也不能求美,求我自己保持慈悲心,菩萨道是求善——以善为本的。

总上所说,从自利的角度,是追求来生的安乐;从利他的角度,是追求善良,这个就是我们生命的目标。

0:00 / 0:00
唯识与净土1
唯识与净土2
唯识与净土3
唯识与净土4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此间犹如火宅,赶紧移民极乐

信愿持名的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阿弥陀经》中...

法藏菩萨成佛以来已经十劫

【经文】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

持戒近善、转短命为长寿之法

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

临终正念需要有引导力

引导力。就是忆念净土,欣求极乐。 从小乘的角度,他只...

临命终的三个忆念

善根人直接从不迷下手,观想这个东西是我过去欠你的,...

念佛即事达理之捷径

生佛同体,方可感应道交;事理圆融,故能念佛证真。净...

【推荐】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事情

佛号是一个广大的无量光无量寿,但是问题是,是谁去念...

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这样还是持名念佛吗

问: 如果是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那么还是持名念...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推荐】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和功德

八关斋戒,是在家佛弟子在月六斋日受一日一夜内短期受...

《善生经》的启发

《善生经》的缘起是有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

正思惟与邪思惟

【原文】 禅那者,此云思惟修,故称禅思比丘,是贵思也...

以无心之法对治妄心

参禅贵实践,要真参实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谓真参,就...

【佛教词典】归敬序

又称归敬文、归敬偈。即在经、律、论三藏之首,先述归...

【佛教词典】布路沙

(杂语)一作布噜沙Puru?a,又作补卢沙。译曰人,丈夫...

不被打翻的唯一方法

一个黑人小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早上...

一位妇产科医生迟到的忏悔

我是一个自医学院毕业就开始从事妇产科工作整整三十年...

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

解脱生死,念佛怎么解脱生死?平常研究佛法,知道一切...

怎样让生命活得像个生命

在我眼里,生命,是人生的眼珠。 在我心里,生命,是...

心的四种安住方式

《金刚经》说菩萨他一生的修学只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

碰到紧急关头要记得佛号

念头一起来就是佛号,碰到紧急关头也是这个佛号。这个...

爱不必喜,憎不必怒,一切皆如梦事空花

【原文】 语云:爱其人及其屋上之乌。言爱之极其至也。...

圣严法师《忙人最适合做义工》

一般人常以为没事做的人,才有空闲做义工。我却说忙人...

天地就是禅院

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怎么啦?老和...

父母亲属杀生食肉不听劝,该如何对待

昨接来书,不胜叹息。汝十数年来完全不在自己心地上用...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

静坐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它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及心理...

舍利乃戒定慧所成

梵语舍利,亦云设利罗。(此名现绝不用)此云身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