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小妄语戒与大妄语戒

净界法师  2024/08/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小妄语戒与大妄语戒

小妄语:

一、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

二、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

三、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

四、恶口:骂詈咒咀,令他不堪。

小妄语戒呢,就是它的过失比较小,影响的层面也比较小,它有四种:

第一个,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这个我们说过了,你心中想的是一回事,讲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你的目的要欺骗他人,得到一些个人的名利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绮语,你经常讲一些世俗的浮辞,增长放逸。这个你经常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当然在菩萨戒有开缘就是说,他这个人心情不好,你说说笑笑,讲一些开玩笑的话,一时的方便,为了解他一时的烦忧,可以。

除此之外,你不要讲太多绮语,因为你绮语,你开玩笑话说多了,你有个缺点,言不威肃,你讲话没有力量,以后你再跟你的同参道友讲法的时候,人家听不进去,你讲话没有力量,因为你那个话的力量被你破坏,它没有摄受力了,你讲什么,人家根本不想听了,这个从菩萨道的角度就比较麻烦。

第三个,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目的勾起双方的是非,这种情况,我们会招感亲友的乖离,会招感我们一种不和睦的眷属,就是家庭经常争吵,就过去生有两舌的过失。

第四个,恶口,骂詈咒咀,令他不堪。用粗恶的言词来骂詈,或者用不吉祥的言词来诅咒对方,使令他身心感到难过不堪。

这小妄语戒,蕅益大师他比较强调恶口,同参道友之间,尽量不要出恶口。因为恶口,蕅益大师说,折损你的福报,这个口德,其实在针对恶口,我们讲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佛陀有一个弟子叫蜜胜比丘的公案。佛在世的时候呢,佛陀有一天带着弟子,要到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去应供,这个家看那样子是很远,佛陀从僧团出发,慢慢、慢慢他经过一个树林子。

佛陀带这个诸弟子,拿着钵,经过树林子的时候,突然间,从树上跳下一只很大的猴子,这个猴子看到佛陀,向佛陀顶礼,佛陀讲了一句话:善哉善哉。赞美这个猴子。这猴子听完以后很感动,就伸手去接佛陀的钵,佛陀就慈悲,把这个钵交给这个猴子。

这猴子拿到钵以后,就跑到树上去,就摘了很多蜂蜜来供养佛陀,佛陀喝了几口以后,就把这个蜂蜜就分给所有大众师,大家都喝了几口。走了以后呢,这个猴子因为供养佛陀蜂蜜的因缘,就没多久就往生了。

往生以后呢,他生长在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庭。在古代的印度,这小孩子出生,尤其是有钱人,他要卜卦卜卦,请这个所谓的道士来看相,卜卦。这个道士一卜卦说,喔,这个人有大福报,而且他的福报跟蜂蜜有关系,所以就叫做蜜胜,就蜂蜜的蜜,殊胜的胜,因为蜂蜜而得到殊胜的果报。

这个蜜胜他慢慢长大了,有钱人当然整天就是吃喝玩乐,就到处跟好朋友去玩。他有什么特点呢?他去外面玩,他口渴他也不要去买果汁,他拿一个碗往空中一抛,这个碗在空中翻几下,下来全部是满满的蜂蜜。他吃完以后呢,他同伴也想吃,没事,再抛一次再抛上去,转几圈下来又是一碗蜂蜜,吃到每一个人够为止。

这个蜜胜他长大以后呢,他跟三宝有缘,他看到佛陀欢喜就出家了。出家以后呢,人家去托钵,他也不用去托钵,他肚子饿的时候,拿那个钵往空中一抛,下来整个钵都是蜂蜜,这个善业就是跟着他。

但是后来的时候呢,弟子们就问说,这个蜜胜比丘,他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他的钵往空中一抛,下来就是满满的蜂蜜。佛陀说,这个蜜胜比丘,就是他以前是个猴子的时候供养过我,所以这个福德力招感这个殊胜的果报。

弟子们就问说,那这个蜜胜,他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猴子呢?那么猴子的因缘供养你以后,他为什么又证得阿罗汉果呢?佛陀说,过去迦叶佛的时代,有一个比丘,这个是个年轻的比丘,他很精进的修学,但是他有时候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他看到一个老和尚走路的姿势不庄严,他就讥嫌这个老比丘,走路像猴子一样。

但是不幸的是,这个老比丘是个阿罗汉,这造下一个重的口业,造了口业以后他就堕入猴身,直到遇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他向释迦牟尼佛忏悔、供养以后,脱离了猴身,过去的修行的善根成熟,今生证得阿罗汉果。

所以这个在蕅益大师的说法里面,就是这个两舌、绮语、妄言、恶口,这个得果报的力量最强大的就是恶口,尤其是在三宝的境界,要小心。

我们再看第二的具缘成犯,大妄语戒具九缘成犯,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对境是人。二、人想。三、境虚。四、自知境虚。五、有诳他心。六、说过人法。七、自言己证。八、言了了。九、前人领解。

总共有九条,我们也是分成意乐、加行、究竟。意乐呢是第一条到第五条。

第一个,对境是人,这个人,妄语戒的人,有条件的人,他是听得懂你话的人。如果他是个小孩,你对小孩说也不妄;你对一个外国人,你讲的话他听不懂,也不犯,必须要听得懂你言词的人。

第二个,你心中也做人的转想,你也知道他是一个人。

第三个,境虚,你所说的个人的果证跟神通感应,完全是虚而不实的,根本没有的事情。

第四个,你自己也知道是境虚。

第五个,有诳他心,关键,你不是一时的口误,你是有心的规划,这是欺诳心,就是这样的意乐。

第六个,说过人之法,就是超越凡夫之法,包括个人的果证,包括感应神通,就是一种过人之法。

第七个,自言己证,你如果说你师父得到初果,没有犯到根本,中品,因为我没讲我自己,我讲我师父。

第八个,言了了,你讲得清楚分明。这个地方呢,律上说,你不是用暗示的口齿,就很清楚地说,我证得了什么什么果,很清楚。如果你用暗示的说,在律上说,它说,我听说有一个人证得初果,那个人刚好站在你的前面,那暗示你证得初果,但是我没讲明白,不犯,不犯重。不犯重,暗示的口吻不犯重,就是你要讲得很清楚明了,说你自己证得初果,才犯重。

第九个,前人领解,对方也理解你所说的情况,这个时候这个业就成熟了。

这个地方,我们把这个第四条拿来讲一讲,叫做这个自知境虚。

这地方是什么意思我们解释一下:

大妄语戒,另外一个就叫增上慢,就是说,这个人他也没有学佛法,他也不知道修行的次第,那也不知道初果长得怎么样,二果是怎么样他完全不知道,他自己有一点相应,他就以为他自己证得初果、二果,他自己真的是这样以为,他没有骗你的意思,他完全是不学,无知,他从头到尾都没有骗你的意思,但是他没有学佛法,他哪知道什么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哪知道什么叫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哪知道什么叫开悟?他都不知道,他以为他开悟了,他以为他得到禅定了,他以为他成就圣道了,然后把这个情况告诉你,不犯,这个只能叫增上慢,这个是他一时的误解,但是它没有欺骗你的心情。

这个是无知,但是不能构成罪业,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所以这个你要自己知道是境虚才算。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烧一万个元宝,就可以免除灾难吗

问: 有个自称天人的人,说我孩子过去世是个猎人,将来...

赞美别人是一种善举

世界上没有比欢喜更宝贵的东西,有时我们用再多的金钱...

良言一句三冬暖

春回大地,百花竞秀,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喜逢新春佳...

大妄语的过失

大妄语跟小妄语的差别:同样是妄语,但是小妄语只是一...

疑误众生当堕无间狱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

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

坑蒙拐骗是自掘坟墓

本来朋友之间有规劝共财之义,朋友是由家庭中转向社会...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家附近的十字路口,是这条街的商业中心。路口对面的...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注音版】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吃狗肉会投胎成狗吗

偶读《来果禅师语录》,看到一桩动人的公案:坐香一枝...

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怎么下功夫

2015年9月24日,受大安法师委托,《净土》杂志编辑部一...

道证法师:结婚真的很快乐吗

结婚很快乐吗? 我曾经看过一位子宫颈癌的病人,她最...

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

有师言: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

【佛教词典】无量觉

(术语)无量寿佛之略号。无量寿经下曰:彼土菩萨众,...

【佛教词典】付法相承

(杂语)承受付属之法义也。...

星云大师《佛教对「应用管理」的看法》

「管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热门学问,可以说任何事...

孝顺的人,总是处处感召万物成全

一 我的公公有两个儿子,我老公是他的小儿子。我和我老...

从印祖文钞看佛法与佛学之别及佛法之要

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现代人急功近利,只着眼于眼前利...

为什么中医提倡五点钟早起

早睡早起占人体健康的百分之七十,心态、饮食、及时调...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拜忏不同打七,礼忏须五体投地,三业清净,不能加以杂...

受到了伤害遭受痛苦,也是有大利益的

当受到伤害,遭受痛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天塌了,地陷...

每天念佛就好吗,还要不要念咒念经

问: 每天的修行,除了念一句佛号以外,是否还需要念...

十方诸佛的功德都在这个名号里面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这...

临终时是否必须有正念才可往生

临终时是否必须有正念才可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提法本身...

烧水的智慧

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

净界法师:把顺逆境当成我们往生的资粮

一个人禅净双修的心态,他对人生跟我们一般人不太一样...

夫人学道莫贪求

学道(唐龙牙居遁禅师) 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