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律法师:禅茶与养生

心律法师  2011/07/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养生与饮茶有很深的渊源。禅茶的兴起和佛教弟子的需求是分不开的。佛教的修禅之法是利用静坐思考来参透佛经,要求注意力特别集中,身体坐姿要相当标准,这样长时间的坐禅势必会让人产生疲劳感,再加上佛教养生对饮食有很严格的要求,能够消除疲劳、提神益脑的禅茶就成为他们的最好选择。在长期的发展中,佛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茶制度和茶文化。佛教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禅、茶不离口,在生活的各处都离不开茶,就连对佛家最重要的祭拜佛祖的仪式中都要用茶当作祭品。佛家还把新旧职事僧交替的仪式称为“茶会”,经常举办“茶宴”来会客谈经,以更好地向人们宣传佛教哲理。饮茶不仅有利于参透佛经,对于保持身体健康也有很大作用。

一、茶有助于人体的消化系统

茶中所含有的成分能够分泌一种消化酶,能够帮助人体内积聚的食物得到分解消化,从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使身体各个器官能够发挥最大作用。

二、茶有助于控制人的情绪

佛家弟子们忌讳大喜大悲、情绪急躁,禅茶就能够起到控制情绪的作用。如果精神不济,一杯清茶,可以使你心旷神怡,禅茶还可以帮助人们抑制性欲,防止因为性欲旺盛、纵欲过度而损害身体。

三、茶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在饮茶及坐禅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加强对内心的自省,抛弃心中的杂念,使自己的内心和思想得到净化;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品味茶的自然清新的味道,安静淡定,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状态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升华。

四、茶有助于平衡人的心态

佛家特别重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究,认为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及采取的行动都是由内心决定的,要想改善自己的行为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境,而禅茶就有助于平衡人们的心态。茶的味道是平淡中带有幽香,不带有特别刺激的味道,常常饮茶使人的心境变得和茶一样,平静,没有私心杂念,这样有利于人们潜心向佛及保持心态的平衡,心态平衡就容易让人保持一个清醒的状态,使身体各个系统保持正常,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十大因素让僧人们健康长寿

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秦始皇为了能使...

初入禅调三事的方法

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

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

南岳怀让禅师

气概冲天,心虚没量。揽曹溪水,兴波作浪。睡着马驹,...

像死人一样做功夫

歇下狂心,歇即菩提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接受佛心

鹤林玄素禅师,俗姓马,时人皆称他为马素,后来的人更...

逞强好胜,终非道人资格

参禅人,只顾真参,只忙努力工夫,打失时,用头触柱,...

世界四大干果之核桃

核桃,在国际市场上与扁桃、腰果、榛子一起,并列为世...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盂兰盆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乾连始得六...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净土法门两个重要的原则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我们把这个唯识学的教理跟净土...

这是晚年最要紧之所在

【原文】 无常迅速,虽老少无别。然年少人犹处未定之天...

瑜珈习者的饮食长寿观

民以食为天,惟病从口入,吃本来是求得健康益寿的乐事...

少年时舍其不能有,老年时舍其不必有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

【佛教词典】昙无兰

梵名 Dharmaraksa?。又称竺昙无兰。意译法正。西域人...

【佛教词典】宝幢

(一)又称法幢。即庄严佛菩萨之旗帜,常以诸宝严饰。据...

人唯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

一般的人都不知道:生是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因为对...

证严法师:心中那朵清净的莲花

△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

《杂宝藏经》白话

杂宝藏经 卷第一 十奢王缘 第一 往昔人的寿命在一万岁...

若要相貌美,先要心灵美

美貌也是一种福报。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财...

妄本无因,真亦无得

这个迷指的是整个九法界心中的惑、业、苦;这个悟指的...

佛说八种大悚惧的事情

这八种大悚惧的事情就是要经常思维八种使我们感到害怕...

捉贼啊

寺院里刚来了一批小沙弥。有天夜里,当新来的小沙弥们...

大安法师:不能打骂破戒的出家人

在家居士首先要恭敬僧宝。尤其在佛灭度之后,佛宝法宝...

【推荐】就算贪恋一枝草,也还要再来轮回

一、那蜈蚣呢?被你一扔,不知道有没有摔伤啊?! 有一...

只教用功法,莫炫己境界

川中每出异人,有刘某者,皈依宝一法师,宝一庵中有湖...

经常观心中的相状,就能知道自己的种姓

我们都知道这个识变化多端,我们常说观心无常,就这个...

「知真本有」要怎么去承当呢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