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做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圣严法师  2016/07/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做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从行者身分而成为沙弥,有落发剃度的仪式,但落发并不等于升级或升等,而是象征将以前种种的得意、荣耀或失意、挫折,全部放下,也就是剃除对自我执着的烦恼,如自卑、自怜、自傲、自慢等。

一般人总是对种种得意、荣耀执着不舍,因而产生了自傲、自慢;对失意、挫折放不下,因而产生了自卑、怨恨;但是因缘生、因缘灭,世间的一切现象就如梦幻泡影,毕竟是空的,我们来三宝中求度,随佛出家,就应将这一切的荣辱得失彻底地抛弃,把自己当做初生的婴儿,重新来过。

如果不能将这个观念扭转,我们刚强难伏的性格以及根深柢固的习气则不易去除。而性格不改,烦恼将无穷无尽,纵然落发,也会为自己增添无限的困扰,为僧团带来负担。

我经常告诉前来请求剃度的人,现在的佛教缺少的是有道德、有修持、有悲愿的出家人。如果出家是为了寄生于佛教,偷安于佛门,用经忏佛事、化小缘,或者种种的善巧,来获得信徒的供养,这是在正与邪的狭缝中求生存,是佛教的败类,将会使佛教步向衰颓之路。

我们法鼓山僧团用尽心血,正积极地推动人间佛教,化俗导迷,净化社会、人心。如果我们自己烦恼很重、性格刚烈、冥顽不灵,将破坏佛教的形象,阻断信众学佛求法的道路。如果出家前的性格、思想、观念、行为并未因出家而得到化解,反将这些问题带入僧团,那么,僧团的形象、佛教的形象,将因你而受到伤害。

你们的师父拼命地在弘扬佛法,努力扭转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形象,以及提升社会人士对佛教的看法。因此,诸位进入僧团后,都应以师父的理念为理念,以常住的方向为方向;如果一出家就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将与整个僧团背道而驰。既然不认同师父与僧团,又何须来此出家?这种人多一个,对佛教而言是多一分损失,因为带着棱角、带着刺,不但自害而且害人。

培养品德与悲愿

佛教需要的是有品德、有道心、有悲愿,以及有专业学问和能力的人才。基本的条件是品德和悲愿,如果出家后依旧保持在家人的习气,虽有专业的学问和能力,却不能放下得失人我之心,品德便无法提升,这种人对佛教整体而言反而没有益处。

所以,准备落发的人,一定要发大誓愿,要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性格,将过去的一切放下,多拜佛、忏悔、念佛、感恩,养成柔和善顺、忍辱负重的出家品德。所谓‘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要用智慧剑将荣耀心斩断,用悲愿火将得失心焚毁,不要让烦恼、习气残留在我们的身心,戕害我们的法身慧命。

千万不可以自卑或自傲,也不可以看此人不顺眼,瞧那人不满意;挑剔这、排斥那,对这个有意见,对那个有想法。样样看不顺眼,事事不合己意,这类的人增加之后,僧团将难以运作了。

出家人要‘心如明镜,身如抹布。’落发后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因为还将身体和想法看得很重,执着身体,身上就有很多刺,执着想法,心中便有很多烦恼。若能如《楞严经》所说:‘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就能用忍辱负重的观念来调整自己,心无烦恼,所以像明镜无尘,身能忍辱,所以像抹布清除污垢。如果在落发之后,发现自己离开了道心,就自摸己头,既已落发出家,心生惭愧,立即念佛忏悔。

以退为进,以默为辩

你们的师公东初老人曾经问我,知不知道在家人和出家人有什么不一样?我说:‘出家人的身分和在家人不同,受了比丘戒是比丘,受沙弥戒是沙弥。’ 老人一直摇头说:‘你再说。’‘出家人不可以结婚、不可以存钱。’又摇头。我实在想不出来,只好请求老人开示。老人说:‘我们出家人是以退为进,以默为辩,以奉献为成就。’

因此,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指责或批评时,不答辩,辩就是是非,要忍辱负重,而且还要积极地努力以达成奉献他人的目标。在因缘不许可的情况下,不得盲目地奉献,当以退为进,保持实力,留得青山有柴烧。虚以待之,并非一味地退而不进。

出家人是以退为进,以默为辩,有道心、悲愿心。道心是时常反省自己有没有骄慢心、自卑心。有些人常为了自己的学历不高而自卑,有些人则为了身体上的残缺而自卑,有些人是为了年纪大而自卑。自卑的人全身带刺,害怕自己的弱点被人捉住;而学历高、能力强的人易生骄慢,自以为有道心,或比别人还会修行。这都是在家人的心态,会破坏我们的道心,若有这样的心态,要知惭愧、忏悔。

若自认为有道心,为常住服务多一些、贡献多一些,指责别人能力差,没有付出,老是计较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么多,为什么别人就可以做那么少,如此骄慢心一起,反而失去了道心,不能平衡。要知道,自己做得好、做得多是应该的,别人少做或做不好,也许是他的体力、智力不胜任之故,要多体谅、多包容。若他来请教,一定要告诉他,自己是如何做的,他可以参考看看,但不一定非照我们的模式做。

学做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最后,再以数语勉励大家,当努力学习做一个忍辱负重的出家人:

(一)不跟别人比,道心自增长。

(二)互相勉励,不可看不起别人。

(三)不可自卑于学历低、身体弱、智力不足等。

(四)不可闲谈。

(五)心念系在恒课上,如持咒、持佛菩萨名号。任何空档都要持咒、念佛,不要间断,如此自然能够消灾除障、去烦恼。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出家人为什么要光头

有位年轻的朋友问我,经常在小说中看到某人看破红尘,...

任职70年的香灯师:一位平凡比丘尼的觉悟之路

修行本就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出家出的是什么家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

至诚恳切的慈悲心与六和合

一、和合 和合,就是团结。我们能将散沙般的佛教徒团结...

在家人如何体验出家生活

我们都敬佩出家师父能够放下万缘,舍家离欲,出家修行...

居士团体称六合敬僧团,这在律上如法吗

问: 在家居士团体称六合敬僧团,这在律上如不如法? ...

如何在寺院诗意地蹲茅坑

从今已后应作厕屋,厕屋不得在东在北,应在南在西开风...

顺治皇帝出家的故事

明末有位老僧,在峨嵋山高峰结茅庵隐居。老僧终年不下...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圣严法师:业力与潜意识

面对人类行为与情绪的失控,根据佛教的说法,这和个人...

圣严法师《在家信徒的三皈五戒》

作为一个在家的佛教信徒,和非信徒之所不同的,即是归...

圣严法师:人格在寂寞中升华

一个寂寞的人,虽能引起他人的同情;但人之对于寂寞的...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这是不变的真理。可是,有许...

【佛教词典】八部鬼众

四天王所率领的八部鬼众,即乾闼婆(华译食香鬼)、毗...

【佛教词典】烦恼林

(譬喻)烦恼繁茂,譬诸树木,故曰林。往生论注下曰:...

破五戒复又忏悔,能否超越下品中生

问: 在家居士破五戒,复又忏悔,命终往生,能否超越...

附体的仙是造什么业才得这种果报的

问: 仙是做什么样的业才得到这种果报呢? 成刚法师答...

省庵大师的净土情怀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

了然法师《地藏菩萨本愿功德颂》

稽首地藏王 功德妙难量 慈心深逾海 愿力广无疆 昔为光...

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王阳明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不孝父母,学佛一切皆无意义

想想父母未生我们以前,我们本什么也没有。落生以后,...

祖师也有业障啊

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一听说哪位是菩萨示现的,马上本能...

净慧法师《生活禅》

生活禅这个题目,可以说是天天讲,年年讲,月月讲,总...

一家人,各有各的业力

我们无始劫以来,众生的第八识有很多很多的这个界,这...

犯戒有五衰耗

佛说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 一者求财,所愿...

如何为去世的亲人祈福超拔——《地藏经》的启示

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罪业深重的时代,正是应了...

用智慧去观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色、受、想、行、识。 (一)色蕴: 凡一切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