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持世经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持世经卷第二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持世经五阴品第二之二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正观察选择识阴?菩萨摩诃萨观非阴是识阴,颠倒阴是识阴,虚妄阴是识阴。何以故?持世!是识阴从颠倒起,虚妄缘所系,从先业有,现在缘所系,属众因缘,虚妄无所有,忆想分别起,从识而生,有所识故名之为识。从忆想分别觉观生,假借而有,有所识故数名为识。以识诸物故,以起心业故,以思惟故,众缘生相故,起种种思惟故,数名识阴。从有所识,有识像出,示心业故,摄思惟故,数名识阴。或名为心,或名为意,或名为识,皆是意业分别故,识阴所摄,识相识行识性示故,数名识阴。如是非阴是识阴,不生不起不作,但以颠倒相应缘虚妄识故,数名识阴。何以故?是识阴从众因缘生无自性,次第相续生,念念生灭,是识缘不生阴相。何以故?是识阴生相不可得,决定相亦不可得。生相不可得故,决定相不可得故,根本无所有故,自相无故,牢坚不可得故,智者正观察选择通达非阴是识阴。

「凡夫于非识阴生识阴相,以觉观分别忆想颠倒相应虚妄所缚,强名为识阴,贪着是识阴,依止所识,依止识种种示思惟故生起识阴。是人种种分别,贪着内识,贪着外识,贪着内外识,贪着远识,贪着近识,以识相故分别起识阴。是人以忆想分别若心若意若识,假借强名是心是意是识,如是知种种心相生。是凡夫贪着识阴,为识阴所缚,心意识合故,起种种识阴。分别虚妄事故,以一相故,以决定相故,能得是心是意是识,能得分别爱着。是人依止识阴深贪识故,亦得过去识阴贪着念有,亦得未来识阴贪着念有,亦得现在识阴贪着念有。

「诸凡夫于见闻觉知法中,计得识阴贪着念有,是人贪着见闻觉知法,为识阴所缚,贵其所知,以心意识合系故驰走往来。所谓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皆识阴所缚故。不能如实知识阴,识阴是虚妄不实颠倒相应,因见闻觉知法起,此中无有实识者;若不能如是实观,或起善识,或起不善识,或起善不善识,是人常随识行,不知识所生处,不知识如实相。

「持世!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如是正观,知识阴从虚妄识起,所谓见闻觉知法中众因缘生,无法生法想故贪着识阴。我等不应随凡夫学人,我等当如实正观察选择识,如实正观察选择识阴。是诸菩萨如实观时,知识阴虚妄不实,从本已来常不生相,知非阴是识阴,像阴是识阴,幻阴是识阴。譬如幻所化人,识不在内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识性亦如是;如幻性虚妄缘生,从忆想分别起,无有实事如机关木人,识亦如是,从颠倒起虚妄因缘和合故有。如是观时,知识皆无常苦不净无我,知识相如幻,观识性如幻。

「菩萨尔时作是念:『世间甚为狂痴,所谓从忆想分别识起于世间,与心意识合,三界但皆是识,是心意识亦无形无方,不在法内不在法外。凡夫为虚妄相应所缚故,于识阴中贪着若我若我所,是人贪着识阴在内,贪着识阴在外,贪着识阴在内外,贪着识阴在彼我,是人贵此识阴,为识阴所缚,受识阴味,说识阴相,所谓若心若意若识,随味行故贪受识阴,是人为识所缚,识阴合故为心意识所牵。以心意识因缘力故生是凡夫,若起下思得下身,若起上思得上身,若起中思得中身,是人随心意识力故生,依止诸入,贪着识阴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菩萨于此中如实正观选择识阴,如实正观识阴无常相故,过去识阴不贪不着不念,知非阴是识阴。未来世识阴亦不贪不着不念,知非阴是识阴。现在识阴亦不依止。如实知识阴无常相,如实知识阴生灭相。若如是思惟正观识阴,是名正观入识阴道。所谓如实知识,如实知识集,如实知识灭,如实知识灭道,是人如实观识阴集灭相,能坏识阴,能断一切相,知识阴集灭相,亦通达识阴集灭相。菩萨尔时亦不生识阴,亦不灭识阴,是识阴从本已来无生,如是观时不分别识灭相,通达识阴无生相。何以故?持世!是识阴无生无相无成,是识阴生性虚妄故,入在无生相中。持世!识阴终不有生成相,是识阴相从众因缘生。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因缘法,非阴是识阴,观察选择信解证知通达诸所有识悉皆知实。菩萨知识阴实故,如是一切所缘知皆破坏。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识阴,知是识阴无生者,无作者无起者,无受者无所受者,但以众缘生,众缘合故有,缘见闻觉识法故系有,从本已来常毕竟空。如是观识阴时,即知识阴是无作无起相,不贵不着。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正观察选择入识阴。若菩萨能如是方便入五阴,能如是方便正观五阴,是名通达入五阴集灭道,皆能断诸阴相,真知五阴方便。以是方便故,于五受阴中,不贪不着不缚不系,如实知色无常相,是菩萨若于色有欲染则能除断;亦如实知受想行识,亦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相,若于受想行识中,有欲染则能除断。菩萨于五受阴中除断欲染故,随顺通达决定五阴方便,如是观时,能知五受阴细微生灭相。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能观察选择五受阴细微生灭相?菩萨摩诃萨观众生初入胎歌罗罗时,先五阴灭即更有五阴生。从是已来观五阴生灭相,虽先识灭亦知五阴非断灭相识,虽依止歌罗罗,亦知五阴不至不常。如是观初入胎一念五受阴生灭相,从歌罗罗乃至出生,及后增长乃至死时,观此五受阴念念生灭相,如是观察选择五受阴微细生灭相。

「持世!是五受阴微细生灭相者,所谓先五受阴灭,次第无物有至胎,识初合时五阴即有生灭,因歌罗罗五受阴假名为人。所以者何?持世!识无所依则不能住,识所依者五受阴是。持世!又无色界中诸天,五受阴细微生灭相亦应如是知。

「持世!如是细微五受阴生灭相,辟支佛智慧所不能及,何况声闻智慧?惟诸佛如来善知五受阴,从初入胎细微生灭相,及无色天诸阴念念生灭,所谓一切智慧,出一切世间智慧。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至佛慧境界,是人虽如是观察选择五受阴细微相,从初入胎乃至无色天,亦不能究尽如诸佛所知。

「持世!诸佛如来无有随他智慧,自然得一切智慧方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智慧无所不达,诸佛无碍智慧于一切法中得决定慧,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何以故?于无量无数千万亿阿僧祇劫行于深法故。

「持世!一切凡夫不能如是方便观五受阴,何况观五受阴细微生灭相?何以故?诸凡夫人不能知五受阴如实,凡夫不知取,不知受阴。

「持世!何谓为取?取名我取、众生取、见取、戒取、五阴取、十八性取、十二因缘取,是名为取。乃至所有法,若内若外,所谓欲取,有取,见闻觉识取,我我所取。

「持世!凡夫于此虚妄取不知不见,颠倒因缘而取诸法,是人为取所系,无明因缘取诸行,诸行因缘取识,识因缘取名色,名色麁相众生染着归趣。所谓色取色合色缚,及取四无色阴,受想行识分别为名。

「持世!若无诸佛,众生则无所知无所见,不能正观五受阴。诸佛出于世间,坏众生依止色,坏依止受想行识,坏和合一相故。诸佛如来作如是分别说:『汝等所依所归,是名为色,是色但以四大和合,受想行识但有名字,名色相成就故说五受阴;汝等众生莫贪归此不牢坚五受阴。』

「持世!如来何故说五受阴?持世!是凡夫人从颠倒生入无明网,驰走往来何所归趣?贪受五受阴相,作是念:『我依止此当以得乐。』是人以是乐想贪归五阴,以苦想以不苦不乐想贪归五阴。凡夫人所归所依止处,是名五阴。

「持世!诸凡夫人从生以来,盲不知五阴为是何等,不知五阴从何所来,不知五阴如实故,贪受五阴,是故说名受阴。于此中谁有受者?此中受者不可得,但以颠倒贪着分别虚妄自缚无明痴闇故,取我取我所,取此彼,是故说受阴是五阴,无有取者亦无决定相。是故,智者知非阴是五受阴,颠倒阴是五受阴,无明阴是五受阴,凡夫于此为所系缚,贪归五取阴。以贪归故不知何等是取?何等是取阴?但为贪着所归五阴,往来生死,贪着是五阴故驰走诸趣。

「贪归何等?贪归见、贪归闻、贪归觉、贪归识、贪归爱、贪归无明。是诸凡夫为爱缚所缚,贪爱五受阴,为诸盖所覆入无明闇冥,不知不觉我等今为贪归何处?系缚何处?以不知故,往来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道中,生死所缚,贪归生死不放不舍,不断五阴亦不能知五阴如实相。不如实知故,为种种苦恼所害,堕虚空狱不知出处。是人不见出道故,于无始生死道中受诸生死,是故不能得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亦不得度无量生死险道,亦不得脱诸大苦聚,还复归趣于苦,贪着于苦,为苦所使。何等为苦?五受阴是,生时但苦生,灭时但苦灭。

「持世!我以是因缘故,为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正观色阴,亦当如实知色无常相。汝等!若于色中有欲染者,当疾除断;汝等当正观受想行识,亦当如实知受想行识无常相,若于受想行识中有欲染者,当疾除断,除断欲染故心得正解脱。

「持世!若有人知我所说法义如是,能如说修行,当得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若人不能如说修行,为色缚所缚,为爱系所系,入无明闇冥贪取五阴,是人贪取五阴故,不能得脱生死险道。

「持世!以是义故,我说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何等为世间?所谓贪着五受阴者,为世间所摄,是人贪归五阴,为五阴所缚。不知五阴性,不知五阴空相,而与我诤。是人违逆佛语,与佛共诤,故堕大衰恼。若有人于佛在世若佛灭后,能如是观虚妄五受阴空无所有,从颠倒无明闇冥起,虚诳妄想但诳凡夫,非五阴似五阴,如是之人不与佛诤,不逆佛语故,得脱地狱、畜生、饿鬼、苦恼。

「持世!诸佛不与人诤,断一切诤讼名之为佛,但为众生演说实法,作是言:『汝等!先所取者皆是颠倒,一切众生颠倒力故,贪归五阴往来世间。』是人贪归五阴已,起种种邪见,贪归种种名字,贪归种种忧悲苦恼,是人为种种邪见烦恼、种种忧悲苦恼之所残害,无有能为作救作舍作归作趣,唯佛能救。凡夫小心小智慧故贪嗜五欲,依止多过五阴,是凡夫人与救者归者依者脱一切苦恼者,而共诤讼。

「持世!我今举手其有见五阴者,见阴相者,贪五阴者,我则不与是人为师,是人亦非我弟子,不随我出家,不随我行,不归依我,是人入于邪道,入虚妄道取不实者,是为颠倒不知佛意,不知佛随宜说五阴,不知佛第一义,是人不受佛教,不应受供养而受。是人我尚不听出家,何况当得受人供养?何以故?如是之人是外道徒党,所谓生五阴相者,贪着归趣五阴者。

「持世!当来之世后五百岁法欲灭时,于我法中出家多是生五阴相者,决定说五阴相,深着五阴入虚妄邪道,于我法中而得出家,袈裟绕咽,常乐往来白衣居家,当知是人与外道无异,亦以我法多为众人恭敬供养。

「持世!我说是见五阴者,决定说五阴者,贪着五阴者,不听受人一[木*盃]之水。所以者何?是人于我法中,乃至无有柔顺法忍,是人违逆我法,背舍圣行。

「持世!是故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应如是发大誓愿,于我如是甚深经典当共护持,亦断众生五阴见故而为说法。

「持世!我是经中说破一切阴相、离贪着阴相。尔时,多有在家出家闻如是等经,起于诤讼不生实相。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应发大誓愿:『我等于后恶世贪着五阴邪见众生,作大利益,所谓度脱贪着见五阴众生,随宜方便以法利益。』是故,持世!菩萨摩诃萨若欲得善知诸法实相,亦善分别诸法章句,欲得念力,欲得转身成就不断念,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常观是五阴无常相、苦相、无我相、虚妄相、不坚牢相、毕竟空相、从本已来不生相。常正观时,五受阴中所有欲染则能除断,亦得如是等深法中方便。

「持世!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意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持世!是大意山王佛,有八十亿那由他声闻众,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及八十亿那由他学地阿那含。谓菩萨摩诃萨众四十亿那由他。是大意山王佛寿八万岁。

「持世!尔时有王名为德益,是德益王有二万大城,具足丰乐人民充满。其城七重纵广十二由旬,四宝合成有七重堑,皆有栏楯七重行树,诸宝罗网遍覆其上。城堑诸树及上罗网,皆以黄金琉璃车渠马瑙四宝合成。一一大城各有五百园林,皆有七宝衣树充满其中。一一园林各有五百宝池,八功德水皆满其中。

「持世!是德益王有八万婇女,其大夫人有二子:一名无量意、二名无量力。持世!是二王子各年十六,梦中见佛端正无比如阎浮檀金幢,见大欢喜,觉已各说偈曰,其一人言:

「『我今梦见二足尊,  金色百福相庄严,
  成就无量诸功德,  见已心得大欢喜。』

「第二人言:

「『我梦见佛明如日,  端正姝妙第一尊,
  犹如须弥众山王,  巍巍高显见欢喜。』

「持世!即时无量意、无量力二子,诣父母所具说是事,白父母言:『今我二人于梦中见佛,惟愿父母,当听我等俱诣佛所。佛久出世,我等放逸不能觉知,没五欲泥,为色缚所缚,为受想行识缚所缚。我等在家,以放逸故,不能见佛。』

「持世!是二王子为父母说是事已,即诣大意山王佛所。到已,头面礼佛足,请佛及僧三月四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于大城边庄严德益王所游园林,悬缯幡盖宝华覆地,奉佛及僧令止其中。其二王子三月之中,以一切乐具供佛及僧,供养已毕,于佛法中俱共出家。

「持世!其大意山王佛知此二王子深心所愿,而为广说是五阴十二入十八性菩萨方便经,于四万岁中终不睡眠,常不满腹食亦不倾卧,若坐若经行。又于四万岁中不念余事,但念五受阴虚妄空相,知是五受阴从颠倒起,通达是五受阴相毕,其年寿常修梵行,命终即生兜率天上。于佛灭后,还生阎浮提大居士家。至年十六复梦见佛,为说五阴十八性菩萨从方便经。闻是法已,即觉惊怖,复于佛法满万岁中常修梵行;亦复方便深观五阴十二入十八性菩萨所行方便经,命终生于忉利天上。毕天之寿,生阎浮提大姓婆罗门家。大意山王佛法末后千岁之中,其二人以本因缘故复得出家,学问广博其智如海,亦善观察选择是五阴性入法,如实通了,于其世中教化二万人及二十亿天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持世!是二菩萨从是已后,世世同心,共值十亿那由他佛,然后乃得无生法忍。得法忍已,复值一亿那由他佛,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人共劫次第作佛:一名无量音、二名无量光。

「持世!是故菩萨摩诃萨,若欲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于是清净无染法中,勤行修集此阴入性,及余有为法中说实知见相。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十八性?菩萨摩诃萨方便正观十八性,作是念:『眼性,眼性中不可得,是眼性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坚自性空故,眼性中眼性不可得故,眼性虚妄无所有,从忆想分别起,眼性无有决定相,虚空性是眼性。譬如虚空无决定相,无根本故,眼性亦如是,无决定相亦无根本故。何以故?眼性中实事不可得故。眼性无处无方,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眼性无决定相,以无事故。眼性事不可得,众因缘生故。眼性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眼性眼相不可得,眼性但以先业果报,属现在缘故数名眼性。眼性者即是无性,眼性中眼性不可得,识行处故数名眼性。

「『若眼根清净,色在可见处,意根相应,以三事因缘合,说名为眼性;眼性中无决定眼性相,智者通达无眼性是眼性性。』

「持世!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观察选择眼性,即通达无性是色性。何以故?色性中色性不可得,是色性不合不散,色无决定相故说名色性。色无根本、无分别,何况色性?色性则是亦无根本,色性不在色内、不在色外、不在中间,但以忆想分别。色在可见处,眼根清净,以意识相应,见现在色故数名色性。譬如镜中面像,若镜明净则生色相,镜中色无决定相。镜中无人而见色像,但以外有镜,内起色相,如是眼性清净所缘之色在可见处。如镜中像数名色性,色无性相无形性,无决定性是名色性,诸色相无我故数名色性,随众生所知故,说名色性。

「若菩萨知是色性,即知无性是色性,无生性是色性,无作性是色性。何以故?是色性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示无所有性,示虚妄性,示假名性,名为色性。如是观察选择色性,是菩萨正观察选择眼识性。

「所谓眼识中无眼识,无眼识性无有常性,眼识性无有根本、无决定法,眼识性无所示。是眼识性非合非散无有根本,但以先业因缘起,属现在缘,系色缘故数名眼识性,随凡夫颠倒心故数名眼识性,贤圣通达眼识性即是非性。何以故?眼识性无决定故,从众因缘生,属诸因缘故数名眼识性。识所行处是眼识性,是识无决定故。说无决定相,无生故,示虚妄故,能分别色相故,能示缘故。

「说是眼识性,随众生所知,如来方便分别,破坏和合一相故。说是十八性示识无决定相,但眼清净能知色相,二法和合故说眼识性,示眼识实相故说眼识性。眼识性者示眼所行处,能识色是眼识,性即是说无性。何以故?智者眼识性中,求眼识性相不可得,眼识性中,亦不得眼识性根本。所以者何?无决定性是眼识性,眼识性者以假名说,所说性者即是说不取义,能有所见处是眼识,意业起是眼识相,故名为眼识。

「眼性、色性、眼识性,以是性门,说三事和合,以知诸缘相故,即是离诸性义。所谓是眼性、是色性、是眼识性,有如是数,得令众生入于实道。此中实无眼性、色性、眼识性,诸如来说是知见诸性相,方便分别说是诸性。若人通达是诸性方便者,则知三性无性。何以故?诸性中无性相故,诸性中相不可得故。耳性、声性、耳识性,鼻性、香性、鼻识性,舌性、味性、舌识性,身性、触性、身识性,皆亦如是。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性?菩萨作是念:『意性无决定,根本无所有故,意性中无意性,无决定性是意性。』譬如诸种子种于大地,因于水润,得日得风,渐渐芽出。芽不从种子出,种子亦不与芽和合,芽生则种子坏,种子不离芽,芽不离种子,芽中无种子。意性亦如是,能起意业故,示意识故,如种示芽,得名意性。离意性则无意,意性不能知意,假名字故说为意性。是意性不在意内、不在意外、不在中间,但以先业因缘故起,识是意业故,知所缘故,诸性名字合故,现在缘起故,数名意性,即是不决定意业相,即是众缘和合相。亦说意性从和合起,随众生所知,于第一义中无有意性。何以故?根本无所有故,无生是意性,生无所有故。意性即是世俗语,第一义中决定无意性,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智者通达无性是意性。

「诸菩萨观择法性,无性是法性,法性无自性,自性不可得,无决定性是法性,法性根本不可得故,决定事亦不可得故。但为起颠倒众生虚妄结缚,有所知故,说言法性,欲令众生入无性故,故说是法性。何以故?法性中无法性相,是法性从众缘生,众缘生法即无自性,诸因缘中无有自性,诸因缘皆从众缘和合颠倒故相续而生。如来于此欲教化众生说是法性,以世俗语言示无性法,是法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但令众生知见善不善法,以法性说离一切法相知见,毕竟空相故。说毕竟空即是法性。何以故?无所有是法性,法性中无决定有相。譬如虚空无决定相而数名虚空,法性亦如是无决定相。破法相故说名法性,法性即是无性。何以故?是法性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但属众缘与缘合故,数名法性说名法性,如众生所知故。智者证知无性是法性,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无法性相无多无少,以示性方便故,说法性名为性。

「若行者实通达是法性相,即知见无性,是三界法性中无分别相,众因缘和合故,分别诸法故,说是法性,示无决定性是法性。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见法性,法性是无生相。何以故?法性中无有相。智者通达无相是法性,法性中无分别相,无相无分别故说名法性。法性中无有住处,无处无起无住无依止,是法性从本已来不生故,是法性无有生者。何以故?法性中无性故。又法性不以合故有,无合无散,无作无决定,名为法性。菩萨摩诃萨观择法性如是,所谓无性是法性。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识性?菩萨摩诃萨作是念:『不生性是意识性,不决定性是意识性,意识性无根本,无有定法,以意识性示无性相。何以故?意识性中,意识性不可得,是意识性虚妄无所有,颠倒相应以意为首,识诸法故名为意识,随凡夫所行故,说意识性。』贤圣观知非性是意识性,虚妄无所有是意识性。但示因缘法故,以意为首故,识诸缘合故,说为意识性,随众生所知故如是说。

「智者知非性是意识性,从众因缘生,忆想分别起,无有性相,即是第一义中无性相义。世俗法中为引导众生故,说是意识性,欲令众生知无性是意识性,但以小法坏离诸性故,说是意识性。何以故?圣人求之不可得,意识性不在意识性内,不在意识性外,不在中间,智者通达不合性是意识,意识不知意性,意性不知意识,但众因缘生,从颠倒起,以意为首,知于诸缘二事和合故,着虚妄故,从觉观起示众生识相故,说名意识性。是意识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是意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有住处,从本已来不生相。意识中无根本定法。何以故?是意识性相即是无二相,即是无相,是相不以二相故有,无所示性是意识性。

「智者通达意识性,是意识性,不在一切法中,无处无方,不与法若合若散。圣人通达不生相是意识性,是意识性无来无去无缘。何以故?第一义中意识性无缘,不可得不可示故。智者通达意识性,是不作是意识性,作者不可得故,无生是意识性,生相无所有故。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择意识性。诸菩萨作是观时,观择欲界、色界、无色界,皆是无生性无所有性。云何为观?所谓欲界中无欲界,色界中无色界,无色界中无无色界。以界示无界法,为取欲界相者示是欲界,为取色界相者示是色界,为取无色界相者示是无色界。以界寄说无界,如智者所知,无所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智者不得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三界皆无根本无有定法,从众缘起,是故智者知见无界是三界。此中无有界相,是三界皆虚妄合颠倒行。何以故?智者不得三界,不说三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贤圣通达是三界虚妄无所有,无自性离诸法,但是颠倒起,为断众生颠倒故,知见三界故,如来分别说三界相,欲令众生知无界义故,说三界非以性相有,智者知见三界相是无界相。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观众生性、我性即是虚空性、无所有性、无生性。何以故?众生性、我性、虚空性无别无异,如是诸性皆虚空出,但从众缘生故名之为性,此中决定无性相。何以故?虚空中无一定性相,是诸性相皆入虚空,是无所有义。譬如虚空无性,是法毕竟离相无所有相,一切诸性亦如是离性相,诸性中无性相,性相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性中无有性,性中不摄性,性不依止性,一切性无所依止,一切性不生。智者于诸性中,不得生性,不得灭性,不得住性,一切诸性,不生不起不住,从本已来不可得。智者不贪不着诸性假名,不受不念,是故智者,通达知见一切诸性皆是无生相。若是无生相即无有灭,第一义中一切诸性不可得,世俗法故分别说诸性,第一义中不说诸性,智者知见通达一切诸性如第一义。

「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择通达十八性,及三界众生性、我性、虚空性。诸菩萨如是观择通达时,不得性不见性,亦通达一切诸性假名字,亦信解诸入一切性是无性,亦知分别诸性。以世俗故分别说诸性,令一切诸性入第一义中,亦善通达无性方便,亦为众生分别说诸性,亦令众生善住诸性。以世俗语言为众生说无性法,亦不以二相示诸性,虽知一切诸性无二,亦以方便说诸性从因缘起。虽以世俗言说引导众生,而示众生第一义,虽善知分别诸性,而信解通达一切诸性无所有。何以故?持世!如来以第一义故,于性无所得,亦不得诸性相。

「持世!我于诸性无所断无所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第一义中无诸性,一切诸性无所有无决定,一切性同虚空,一切性入虚空,一切性无生相,如来通达一切性如是。

「持世!如来不说诸性相,亦不说诸法力势。何以故?若法无所有,不应更说无所有性相。持世!如来亦说无所有性相,此中实无所说性相。持世!是名善分别诸性。菩萨摩诃萨得是善分别,能知一切诸性假名,能知世俗相,能知第一义相,能知诸性决定,能知世谛,能分别诸相,能知随宜,能知诸相合,能知诸相旨趣,能知诸相所入,能分别诸相,能知诸相无性,能令一切诸性同虚空性,亦于诸性不作差别。于诸性中不得差别不说差别,亦为众生善说破坏诸性。

「持世!譬如工幻师能示众生种种幻事,令知种种幻相。若有知识亲友,语言是幻,说幻实事,是幻虚妄,示颠倒众生,若有智者则知是幻。

「持世!世间性如幻,诸菩萨摩诃萨入此幻法中,知世间是幻性,世间所行如幻,是人以方便力,示众生世间如幻。若有知此世间如实相,为说世间虚妄如幻。若有深智利根,不开示之自能得知,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知一切法皆诳凡夫,一切法皆系虚妄缘中。

「持世!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若欲入如是诸性方便,于如是等深经无染无得,说一切诸性知见相,说一切诸性无文字无和合,亦说诸性方便智慧,亦说因缘所作旨趣,亦说一切诸法如实相。所谓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系不系,善知方便旨趣,说第一义世俗义,了义经未了义经,种种因缘解说,于是甚深经中,应勤精进。」

持世经卷第二


上篇:持人菩萨经

下篇: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集部目录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四阿鋡暮抄解

四阿鋡暮抄序 阿鋡暮者,秦言趣无也。阿难既出十二部...

十住毗婆沙论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一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

佛说庄严菩提心经

佛说庄严菩提心经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

中论

中论卷第一 释僧睿序 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说:「闻如是。」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

谤佛经

谤佛经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

治禅病秘要法

治禅病秘要法卷上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治阿练若乱心病七...

佛说楼阁正法甘露鼓经

佛说楼阁正法甘露鼓经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

佛说不自守意经

佛说不自守意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

普达王经

普达王经 失译人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 一时,众祐游于...

【注音版】莲池大师《放生仪》

莲池大师《放生仪》...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西晋月支国三藏竺法护译 上士品第...

【注音版】金光明经

金光明经...

佛说月灯三昧经

佛说月灯三昧经一卷(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 宋沙...

【注音版】佛说坚固女经

佛说坚固女经...

念佛镜

念佛镜序 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

【注音版】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推荐】一切都顺利,其实祸根就种下了

我们归依佛、归依法了,就要观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华严大士赞叹净土法门

宋代长芦宗赜禅师,他是禅宗的大德,这个长芦宗赜禅师...

佛陀教诫比丘们如何舍贪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

佛陀遭诽谤的因果故事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天正坐在法座上给弟子们说法,...

家中佛堂的佛像应如何摆放

问: 弟子家中供奉的佛菩萨圣像比较多。有东林寺请来...

这辈子请为自己而活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活给别人看,也在盯着别人怎么活。...

布袋和尚

五代後梁开平年间(907~911年),四明奉化(浙江省)...

高僧斩断最后贪念逃过一劫

学佛,就是学得我们的心定,要发大心,立大愿,这必定...

学佛不是不顾家庭,而是让人看破

在学佛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单顾自己不顾家庭,那是不...

远离这九种横死的因缘

《佛说九横经》原文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

想把佛号念好,不是个容易的事啊

我们在这个道场打这个佛七,也就是修行啊。那么这个修...

不是你去找钱,而是钱来找你

记得南师(南怀瑾)说过一句话,当你有福报时,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