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五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五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论中分别根品之四

为不如此耶。是因于他生有分皆是无常。由此言此无为法唯不遮为能故立为因。此义已拨。于余经中说所缘境不说不能遮为因。于经中无为法因义不成。以不说故。虽复不说亦不正拨。无量余经能显此义。皆已磨灭。云何决执此义。非经所说。若尔何法名离灭。为于前不已说耶。择灭谓永离。各各对诸结。于前问何法为择灭。答是离灭。今问何法为离灭。答是择灭。此释更互相依。终不能显自性。是故应引别义显其体性。诸圣人能自证此法体性。若欲说如此等相。亦可得说。谓常住善有别物。若思量即是离灭择灭。经部师说。一切无为法皆是无物。何以故。此法不如色受等有别体物。云何无别物。唯无有触。说名虚空。何故如此。于闇中彼人不得碍。逆说为虚空。由简择力。现在随眠惑及生离灭。后余集苦不更生。说名择灭。离此简择。由缘不具故。诸法不更生。说名非择灭譬如聚同分残于中间死不更生。余部师说。于随眠惑不更生中。般若有功能。唯此名择灭。此中后苦不更生。由随眠惑灭坏生缘不具故。此法得成。于中般若无功能。说此灭名非择灭。此法若离简择则不得成。是故此灭即是择灭。有余师说。若法先已生后灭。是自味灭。说名非择灭。于此执中非择灭应成无常。若法未灭未有非择灭故。为不如此耶。是汝择灭同前难不异。以简择为先故。若我等不执择灭在简择后。何以故。非先简择后方未生诸法不得生。所执云何。先时已有诸法无生。若离简择是法应生。简择起时后永不生。于此中是简择功能。谓先未有生障。今为生障。若汝执唯不生为涅槃。云何会释此经文句。经言若信等五根。被事被修被数习。为离灭过去未来现世众苦故。生起离灭即是涅槃。不生但约未来。于过去现世无不生义。实有如此。虽然能缘三世惑灭故。世尊说名苦灭。云何判如此。如别经言。于色贪爱汝等应除灭。若贪爱已灭。此色于汝等则灭则离。广说如经。乃至识亦尔。若尔于三世苦离灭亦尔。若有如此执。为除过去未来现世惑故说此经。解释道理悉应如此。若有如此执。过去惑在过去生。现世惑在现世生。譬如贪爱行中说十八贪爱行。约过去世谓约过去生。乃至现世亦尔。由此二世惑。于今相续中。已安立种子。为生未来惑。由种子灭故说彼亦灭。譬如由果报尽故亦说业尽。是未来苦。及未来惑。无种子故。永不更生。说名离灭。若执异此过去及现世。有何可灭。于已灭及定向灭。是灭功用复有何果。若无为实无有物。是佛世尊所说经云。所有诸法。谓有为无为。于中说离欲法无等。云何于无中无法说无等。若我等不说无为无。我说如此有。如我所说。如说声有先不有有后不有。虽有有言非有物。终不成有。应知无为法亦尔。有无所有。最可称叹。谓一切。灾横永不复有。此不有于余。不有最胜无。等故可称叹。为令应受化弟子乐求此法。若无为唯无所有。灭离则非圣谛。何以故。此无所有故。若尔谛有何义。为不如此耶。无倒为义。此二亦无倒。如圣人所见苦如苦。苦无所有。如无所有。若尔于圣谛有何相违。君云何无所有。成第三圣谛。成圣谛义。已说第二次无间圣所见所说。故成第三。君若无为唯无所有。缘虚空涅槃为境识。应成无境界。此义于过去未来实有思量中当决判。君若许无为法实有别物。有何所有。复何所有。毗婆沙本义。则便被护。诸天应护。若彼知此。必应可护。此执非真实。云何非真实。此无为不如色受等自性可证。不如眼根等可以事证。此离灭是惑苦离灭。如此安立。云何可成。何以故。此离灭与惑等不相关。因果等义不有故。唯遮拨彼。是义可然。谓某甲某甲不有。若执实有别物。由惑至得断至得此离灭故。说此是惑离灭。复有何因。能决定此法至得。经中说。比丘已至得现法涅槃。若无所有。云何至得。由至得对治故。至得烦恼及后生永相违依止故。故说至得涅槃。诸阿含显此法。唯无所有为义。阿含云。是众苦无余灭。弃舍无际。尽离欲离灭。寂静断没。不续余苦不取不生。是法寂静美妙。谓舍一切余爱。尽离欲离灭名涅槃。云何不许如此于彼不生故名无生。我等见此义与理不相应。此文何所显。若与已有相应。本来应无生。涅槃常住故。若与已至得相应。从此至得可分别此法已有惑已得。汝应许若不生。是譬喻最与理相应。譬如光涅槃心解脱亦尔。如光涅槃非有物。世尊心解脱亦尔。阿毗达磨藏。亦说如此。彼藏云何者无类法。答无为法。无类谓无体。此言显无自性。毗婆沙师说。文句义不如此。若尔何义。类有五种。一自性类。如经言。若已得此类。是人必与其相应。二境类。如经言。一切法如类智慧所知。三结类。如经言。若于此类中与欲结相应。即与瞋结相应不。四因类。如经言。何者有类法。一切有为法。五摄类。如经言。田类宅类等。此文中是因以类名显之。是故一切无为实有别物。毗婆沙师说如此。无为法无因无果。说三无为已。果有五种。于中此果何因。此因何果。偈曰。后因果报果。释曰。果报因最后说故称后。此因以果报果为果。偈曰。前因增上果。释曰。随造因最初说故称前。此因以增上果为果。此因唯不能遮为性。有何增上。即此是增上。随造因复有助功能。譬如于五识十入有功德。又于器世界诸业有功能。耳等诸根。于眼识生中。传传有增上。由闻欲见生故。如此等应思。偈曰。同类及遍行。等流。释曰。此二因果皆似因故。悉以等流果为果。偈曰。二功力。释曰。二谓俱有因相应因。同以功力果为果。不过丈夫能故名功力。此功力即是其果。何法名功力。此法于余法所有功能。此功力如丈夫能故名功力。如世间言鸦足草药醉象将军。为余因亦有功力果。为唯此二余因亦有。余果报因由功力果或俱生。或无间生。果报果不尔。此果报因。亦有远功力果。譬如农夫所应得稻。何法名果报果。乃至何法名增上果。偈曰。果报无记法。释曰。是无覆无记法。此果报为非众生名耶。偈曰。众生。释曰。此法唯属内。非共得故。称众生名。此法为增长为等流。偈曰。有记生。释曰。善恶二法。于果报可记故说有记。从此后时生非无间生。是名果报。果报相如此。非众生名法。亦从业生。云何不名果报。共所得故。此法余人亦能如此共用。果报无共得。何以故。是彼所作业果报。此得共用。无有是处。增上果亦是业所生。云何共用。从共业生故。偈曰。等流似自因。释曰。若果与因相似。是名等流果。如同类遍行因果。若同类遍行因果皆同类。云何不许皆是同类因。由此果约地约染污同本因。不由一切类。若法由一切类与果相似故。许此法是同类因。为此义故立四句。若法于此法是同类因。于此法亦是遍行因不。有四句。第一句者。非遍行因。但是同类因。第二句者。别部遍行因。第三句者。一部遍行因。第四句者。除前三句。偈曰。离灭由智尽。释曰。尽谓永离灭。智谓三道中三根。因此智苦集次第尽故。名永离灭。即是择灭。说名离灭果。偈曰。若由法力生。是果名功力。释曰。若由此法功能彼法生。彼法是此法功力果。如下地加行心。上地三摩提有流无流定心变化心。如是等择灭者。由道功能。应但说至得。偈曰。先未有有为。有为增上果。释曰。从先已生有为法。别生有为法。名增上果。功力果与增上果其异云何。能作所得果名功力果。非能作所得果名增上果。如工巧师所得名功力果亦增上果。若余所得但是增上果。复次如此六因中。何因何时能取果及能与果。偈曰。五现世取果。释曰。离随造因。所余五因。在现世能取自果。非过去果已取故亦非未来无功力故。随造亦尔。此因不定有果。是故不说。偈曰。二是时与果。释曰。俱有相应二因。亦在现世能与果。何以故。此二因取果与果同在一时故。偈曰。二现世过去。释曰。与果同类遍行二因。此二因若过去与果。此义可然。云何此二因于现世与等流果。由次第生故。若果已生此二因即谢过去。若与果已后不更与。有同类因。但能取果不与果不。此中有四句。第一句者。若人断善根。最后所断至得。第二句者。若人还接善根。最初所得至得。应说如此是人还接前至得。第三句者。不断善人于所余位。第四句者。除前三句。若恶同类因。第一句者。是人正得离欲。欲界最后。所舍至得。第二句者。若人退欲界离欲。最初所得至得。应说如此是退人前至得。第三句者。不离欲欲界。于所余位。第四句者。除前三句。如此有覆无记同类。因至得阿罗汉果及退。于中如理应思。无覆无记无后句。若因能与果必能取果。有能取果不能与果。如阿罗汉最后阴。若约有境界同类因。随刹那判。有善同类因。但取果不与果不。此中有四句。第一句者。若从善心次第起染污无记心现前。第二句者。翻前。第三句者。善心次第起善心。第四句者。除前三句。如善不善等四句。亦应如理思。偈曰。一过去与果。释曰。果报因在过去能与果。何以故。果报无俱起。无无间起故。有余师说。有四种果。一依止果。譬如水轮为风轮果。乃至草等为地果。二加行果。譬如不净观无生智。三集果。譬如眼等眼识等。四修习果。譬如色界道变化为果。此四种果。属增上果功力果摄。说因及果已。何者为法。由何因生。由几因生。若略说法有四种。一染污法二果报生法。三初无流法。四前二残法。何者为残法。离果报所余无记。离初无流所余善法。此四种法。偈曰。染污果报余。初无流次第。除果报遍行。二同类余生。释曰。染污法除一果报因。从余五因生。果报生法。除一遍行因。从余五因生。所余法除果报遍行二因。从余四因生。初无流法。除果报遍行二因。又除同类因。从余三因生。此四法是何法。偈曰。心及心法。释曰。此四法从余因生。但是心心法。若尔非相应法及色。此云何。偈曰。如余相应所离。释曰。除一相应因。是染污等余法。如心心法如此生。此中染污法从四因生。果报生法从四因生。所余法皆从三因生。初无流法从二因生。无一法从一因生。广解因究竟。缘是何法有几种。偈曰。说缘有四种。释曰。何处说。于经中说。经云有四缘类。一因缘类。二次第缘类。三缘缘类。四增上缘类。此中类者。是缘自性。此中因缘者。偈曰。因缘是五因。释曰。除一随造因。所余五因说名因缘。偈曰。心心法非后。已生次第缘。释曰。除阿罗汉最后心心法。已生余心心法。名次第缘。云何名次第缘。此法等无间缘故。名次第缘。是故色非次第缘。生不等故。何以故。从欲界色。后时次第欲界色界无教色生。后时欲界色无流色生。后时三种色生。是色现前乱过因生。次第缘无过乱。是缘生义。大德婆须蜜多罗说。于不相违一相续增长。后二生故。大德说。后从因最少最多生故。后时从大色小色生。譬如稻穰生灰。或从小色大色生譬如贝多核中人。次第生乃至垂条繁茂。转成尼瞿卢陀树。为不如此耶。心心法有时生多有时生少。谓于善恶无记位。有觉观等位。于三定。有如此约别类。不约自类无时受多生。想等亦尔。为约自类立次第缘不。无如此义。何以故。具足一聚。于具足二。为次第缘。非从少受等法多受等生。此义已如前说。说相续同类部。作如此执。自类是次第缘非余类。譬如心为心次第缘。受等亦尔。如广应知。若从无染污。次第生染污法。以先灭染污。为今染污次第缘。如入无心定心于出定心。今不弘此执。非相应行法。亦由现前乱过因生故。不成次第缘。属三界法及无系属法。一时现前生故。云何不许未来法为次第缘。次第缘杂乱故。未来世无前后差别故。若尔云何世尊得如此智。此未来法应在前生。次此法应在后生。约一切众生。乃至穷生死际。次第皆知。由约过去现在比知故。彼言佛世尊。见过去世。从如此类业。如此类果报已生。从法法生亦尔。今世亦有如此类业。从此类业如此类果报。来世当生。从法法生亦尔。得知如此如此。是如来愿智非比智。由过去现世比。世尊于未来世众物散乱相杂证见已。生如此智。此人作如是业已。必应摄如是等未来果报。若尔世尊未见前际。应不能知后际。有余师说。于一切众生相续中。有与心相应有为差别法。为当来果相。世尊观此。知未来果。若未现前诸定及通慧。若尔如来则是观相故知。不能更证。是故世尊一切境界。随欲正遍知。经部说如此。何以故。世尊说。诸佛境界不可思议。若未来法。无次第成立。云何世第一法次后苦法智忍生。非余法生。乃至金刚譬心次后尽智生。非余法生。若法能碍余法生。从此法无间余法得生。譬如从种子等芽等无次第缘。云何阿罗汉最后心非次第缘。不与余心相应故。若尔无间灭心为意不。何以故。无间后识不生故。若不立为次第缘。亦应不立最后心为意。意依止性所显。非功能所显。故有依义。由余缘不具故。余识不生不。由彼非依止故识不生。次第缘是功能所显。若有法此缘所取为果。此法一切余法及诸众生。无能遮碍令彼不生。若法与心有次第。可说与心无间不。此中有四句。第一句者。从无心定出观心。及第二三摩跋提刹那等。第二句者。初三摩跋提刹那。于后心位及生等。第三句者。初三摩跋提刹那。及有心位。第四句者。第二三摩跋提刹那等。及生等于出定心。若法与心次第。与三摩跋提为次第不。此中有四句。前第三第四句。即是此中第一第二句。前第一第二句。即是此中第三第四句。出灭定心。于前心断隔极远时。今云何从前心。说为次第。无别心隔故。说次第缘已。缘缘相云何。偈曰。缘缘一切法。释曰。一切法即五聚。此中如理应知缘缘相。譬如眼识及相应法。以色为缘缘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一切法亦尔。若法是此法缘缘。此法无时非此法缘缘。若非所缘。亦是缘缘。体相一故。譬如薪非所烧亦名薪。体相一故。心及心法。由定入物刹那。于如自所缘境定。为由依止定为不定。尔定若生必与依止相应。未生及已过去。与依止相离。余师说。若过去亦依止所立。说缘缘已。偈曰。随造增上缘。释曰。随造因即是增上缘。故增上缘即是缘缘。何以故。一切法是缘缘故。此二缘何者广。俱有法为缘缘。无有是处。有是处。得为增上缘。故增上缘广。由缘义广故名增上。此缘于一切有为法离自性。皆是增上缘。有法于余法。由四缘成缘。不有谓自性于自性。他性于他性。无为于有为。无为于无为。此四缘若起功能。于何位法中起功能。因缘者已说五种。偈曰。于正灭二因。作功能释曰。正灭者。谓现世法。何以故。现世法已得生。今向灭故。此位中俱有因。及相应因作功能。何以故。于俱生果中此因有功能。偈曰。三因。于正生。释曰。正生者。谓未来法。何以故。未来法未得生。今向生故。此位中同类因。遍行因果报因。作功能。因缘功能如此。偈曰。二缘。翻前有功能。释曰。由功能道理。分因缘为二。翻此功能。应知即是次第缘缘缘功能位。次第缘。于正生作功能。为与彼位故。缘缘。于正灭作功能。现世心心法所取故。增上缘于一切位。由不遮故成缘。即是其功能。说诸缘及功能已。复次何者为法。由几缘得生。偈曰。由四缘心法。释曰。此中心及心法。因缘者有五因。次第缘者。在前心心法。非余心心法所间。缘缘者。如应色等五尘及一切法。增上缘者。离自性一切余法。偈曰。二定由三缘。释曰。灭心定无想定无缘缘。此二定不缘境起故。此中因缘者。有二因。谓俱有因。即生等。同类因。即先已生同地善法。次第缘者。谓共相应法三摩跋提心。增上缘如前。此二定由心功用生故。故以心为次第缘。由能遮心生故。自外非次第缘。偈曰。余法由二生。释曰。余法。谓与心不相应法及有色法。由因缘增上缘生。从如前所立六因四缘。一切有生法得生。一切世间。不如自在我胜性等为一生因。此中以何因为证。若汝执一切成立事因。缘所作。为不如此耶。由此执则乖弃汝所说本义。谓一自在等。为一切世间因。复次偈曰。非自在次故。释曰。世间不从自在等生。次第生故。若汝执唯一自在是一切世间生因。或执余因。一切世间应一时俱起。一切次第生。皆明了可见。若汝执此次第随自在欲成。愿此法于今生。愿此法于今灭。愿此法在后生灭。由欲有异。此义得成。谓因不一。是欲有异。应一时俱起。有欲自在。非有异故。若观余因差别故成。则非自在为因。是欲次第生中。若观别因。则有无穷过失。若不观别因。则无次第义。是因传传无边差别。由信无始故。此人乐执自在为因。不过释迦弟子所显道理。若汝言。自在欲虽复俱起。世间不俱起。随欲生故。是义不然。是自在欲于后世无所以故。由如此大功用化生世间。自在得何利益。若汝言常喜乐为用。是义不然。此乐若离方便自在则不能得故。于乐自在非自在。于余亦尔。复次若自在。见地狱等世间多为抂苦之所逼恼。由此故生乐。咄哉何用此麁恶自在。依自在天。世间首卢柯。则成善哥。

 由能烧嶮利  可畏恒苦他
 乐食肉血髓  令啼称律他

若汝信受自在等为世间一因。有余法以所证见。人功为因。则被弃舍。若汝分别执。自在共余因成因。此执但为爱敬故说。何以故。离众因。自在功能不可见故。诸因必须与余因和合故。能作自在。若尔则非自在。复次若初化作。以自在为因。此不观余因故。应成立如自在无初。于我及胜性等。立及破亦尔。是故世间无一因义。是自所造业。于道于杂能生世间。不学慧人。良足可悲。自受自果报果。及自受功力果。而起邪分别。谓自在等为因。此义已去。前云余法由二生。此言云何。若大于大成因缘。偈曰。二种大大因。释曰。若立四大为四大因。则有二种因。谓同类因。俱有因。偈曰。于所造五种。释曰。若四大是所造色因。则成五种因。云何成。一能生故。二能为依止故。三能持故。四令住故。五令增长故。是随造因。由此义分为五种。一能生因。从此生故。二依止因。已生随逐此故。三持因。为此所持故。譬如画色与壁。四住因。此令彼相续不断故。五增长因。此令彼圆满故。如此四大。于所造色。为生变异持住长因。五义得显。偈曰。所造互三种。释曰。若所造色作所造色。由三种因。谓俱有因。同类因。果报因。随造因平等起故。不恒数之。此中俱有更互因者。随心变身口二业。非余所造色。同类因者。一切前生。于后同类。果报因者。若身口二业。感眼等根为果报。偈曰。所造大因一。释曰。若所造色造四大但一因。谓果报因。若身业口业。以四大为果报。前已总说。心及心法。为次第缘。未说决定。何心为次第缘。何心从次第缘生。今当说此义。此中若略说有十二心。云何十二。偈曰。欲界心善恶。有覆及无覆。释曰。欲界中心有四种。谓善恶。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偈曰。于二界除恶。余有。释曰。于色界无恶有余三。无色界亦尔。如此十心皆是有流。偈曰。无流二。释曰。谓有学无流。无学无流。由如此心合成十二。此中偈曰。于欲从善九。释曰。次第言后应说。于欲界中所有善心。从此九心次第得生。于自地有四心。色无色界有二心。若正入观是善心。若託生是有覆无记心。无色界但有有覆无记心。谓託生时最远故无善。无色界由四远。于欲界最为远。谓依止取相境界对治远故。及有学无学心。偈曰。此善从八生。释曰。复次此欲界善心。从八心次第生。自地四心。色界二心善心。谓出定时。有覆无记心。谓为有染污定所逼。还依下地善心。有学无学心。谓出观时。偈曰。从十恶心生。释曰。除有学无学心。何以故。若人于欲界託生。从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心次第得生。恶心偈曰。从此四。释曰。从欲界恶心。但自地四心次第生。如说于欲界恶心。偈曰。覆尔。释曰。欲界有覆无记心。亦从三界十心次第生。从欲界有覆无记心。亦但自地四心次第生。偈曰。从五无覆心。释曰。于欲界所有无覆无记心。从五心次第生。自地四心。色界善心。谓生欲界变化心。偈曰。复从此七心。释曰。从欲界无覆无记心。七心次第生。自地四心。色界二心善心。谓从变化心次第生染污心。谓託生时。无色界染污心。谓託生时。偈曰。从色善十一。释曰。从色界所有善心。十一心次第生。除无色界无覆无记心。偈曰。从九此复生。释曰。色界善心。从九心次第生。除欲界二染污心。及无色界无覆无记心。偈曰。从八有覆生。释曰。色界有覆无记心。从八心次第生。除欲界二染污心。及有学无学心。偈曰。此六。释曰。从色界有覆无记心。六心次第生。自地三心。欲界三心。除无覆无记。偈曰。三无覆。释曰。色界无覆无记心。但从自地三心次第生。偈曰。此六。释曰。从色界无覆无记心。六心次第生。自地三心。欲界二染污心。无色界染污心。如说于色界无覆无记心。于无色界道理亦尔。偈曰。无色如是理。释曰。无色界无覆无记心。于自地亦但从三心次第生。从此六心次第生自地三心。下地三染污心。偈曰。从善九。释曰。从无色界善心。九心次第生。除欲界善心及欲界色界无覆无记心。所余心得生。偈曰。此从六。释曰。无色界善心。从六心次第生。自地三心。色界善心有学无学心。偈曰。有覆七。释曰。从无色界有覆无记心。七心次第生。自地三心。色界善心。及染污心。欲界二染污心。偈曰。此尔。释曰。此无色界有覆无记心。从七心次第生。除欲界色界染污心及有学无学心。从所余心生。偈曰。从此四。有学。释曰。此有学心。从四心次第生。三界善心及有学心。偈曰。从此五。释曰。从此有学心。五心次第生。即前四及无学心。偈曰。无学亦从五。释曰。此无学心。从如前所说五心次第生。偈曰。从无学四心。释曰。从无学心。四心次第生。三界善心及无学心。说十二心已。今复作偈曰。十二作二十。释曰。云何作。偈曰。加行及生得。分三界善二。释曰。于三界中善心。各分为二心。一加行得。二生得。偈曰。果报及威仪。工巧并变化。欲界四无记。释曰。欲界无覆无记心分为四。一果报生心。二作威仪心。三工巧处心。四变化心。偈曰。色界除工巧。释曰。于色界无覆无记心分为三。除工巧处心。于彼无工巧故。如此十二心。更分成二十心。善有六心。无覆无记有八心。威仪等心。于无色界中。无威仪等事故。色香味触四尘。是三心境界。工巧心亦以声为境。此四心唯是意识。是五识于威仪工巧处亦加行心所引。余师说有意识威仪所引起。以十二入为境界。如此二十心中。何心为次第缘。何心从次第生。欲界八心中。从加行心。十心次第生。于自地有七心。除变化心。色界加行心。及有学无学心。此心从八心次第生。从自地善心染污心。色界加行心染污心。有学无学心。从生得心。九心次第生。自地七心。除通果心。色无色界染污心。此心从十一心次第生。从自地七心生如前。色界加行心。及染污心。有学无学心。从恶心及有覆无记心。七心次第生。谓自地心如前。此二心从十四心次第生。自地七心。色界四心。除加行心及通果心。无色界三心。除加行心。从威仪心果报心。八心次第生。自地六心。除加行心及通果心。色无色界二染污心。此二心从七心次第生。谓自地七心如前。从工巧心。六心次第生。谓自地六。心除加行心及通果心。此心从七心次第生。谓自地七心。除通果心。从变化心。二心次第生。谓自地通果心。及色界加行心。此心亦从二心次第生。即前二心。今当约色界说六心次第。从色界加行心。十二心次第生。欲界二善心通果心。自地六心。无色界加行心。有学无学心。此心从十心次第生。欲界加行心通果心。自地四心。除威仪心果报心。无色界加行心。染污心。有学无学心。从生得心。八心次第生。欲界二染污心自地五心。除通果心。无色界染污心。此心从五心次第生。谓自地五心。除通果心。从染污心。九心次第生。欲界四心。善心染污心。自地五心。除通果心。此心从十一心次第生。欲界生得心。威仪心果报心。自地五心。除通果心。无色界三心。除加行心。从威仪心。七心次第生。欲界二染污心。自地四心。除加行心通果心。无色界染污心。此心从五心次第生。自地五心。除通果心果报心亦尔。从通果心。二心次第生。谓自地加行心通果心。此心亦从二心次第生如前。今当约无色界说四心次第。从无色界加行心。七心次第生。色界加行心。自地四心。有学无学心。此心从六心次第生。色界加行心自地三心。除果报心有学无学心从生得心。七心次第生。自地四心。下地染污心。此心从四心次第生。谓自地四心。从染污心。八心次第生。自地四心。色界加行心染污心。欲界二染污心。此心从十心次第生。自地四心。欲界色界。生得威仪果报心。从果报心六心次第生。自地三心。除加行心。下地染污心。此心从四心次第生。谓自地四心。从有学心。六心次第生。三界加行心。欲界生得心。有学无学心。此心从四心次第生。三界加行心。有学心。从无学心五心次第生。如有学五心。除有学心。此心从五心次第生。三界加行心。有学无学心。复有何因。从加行心。次第生果报威仪工巧心。而此心不从彼生。由加行力能引威仪工巧故。羸弱心相续。不能引将加行故。是故不随从加行心。出观心不由功用起。从加行心后此生可然。若尔从染污心不应得生加行心。无德故。虽然若人厌极。或逼行加行心。能令相离故。从染污心后。得生加行心。欲界生得心。由明了故。从有学无学心。色界加行心次第得生。不由功用起故。从此彼心不得生。从色界染污心。欲界生得心得生。由明了故。从无色界染污心。色界生得心不得生。由不明了故。思惟有三种。一自相思惟。如色以变坏为相。乃至识以了别为相。如是等名自相思惟。二通相思惟。谓四谛十六取相相应思惟。三欲乐思惟。不净观。无量。解脱。制入。遍入等思惟。从三思惟。次第能生圣道令现前。从圣道生思惟亦尔。若尔此言相应不相违。谓观行人。修习念觉分。与不净观相应。余师说。通相思惟现前即是圣道。从此亦得次第生三思惟。若人由不净观调伏心已。从通相思惟。次第生圣道。约此传传故。说此言。修习念觉分与不净观相应。有余师说。从圣道次第但生通相思惟。此义亦可然。若依止非至等三地。入正定聚。从三地圣道。次第生欲界通相思惟。若依止第二定等入正定聚。此义云何。何以故。此欲界心无能应此道。以地最远故。欲界地通相思惟。非第二定地所得。除决择分能。复次圣人更生决择分。能令现前。无有是处。何以故。若人已至得果。更令加行果向现前。此义亦不相应。若尔此言云何相应。有别通相思惟。与彼同类八圣道后之所修习。谓一切有为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必应令此现前。毗婆沙师不说此义若人依止非至定。得阿罗汉果。后出观心。或以非至定为地。或以欲界为地。若依无所有处为地。得阿罗汉果。后出观心。或以无所有处为地。或以有顶为地。于所余地出观。唯依自地。于欲界有三种思惟。一闻慧思惟。二思慧思惟。三生得慧思惟。于色界亦有三种思惟。谓闻修生得。无思慧。何以故。若彼人作功用思惟。即入三摩提。于无色界有二种思惟。谓修得生得。此中从五思惟。得次第生圣道令现前。除三生得。由圣道属加行故。从圣道但得次第生一生得思惟。谓欲界生得。以明了故。前所说十二心。于中何心现前。应得几心。偈曰。三界染心中。得六六二心。释曰。欲界染污心。正起现前。应得六心先与六心不相应。后还得故欲界善心先已相离。由疑惑还接善根故。由退还下界。更得不善心有覆无记心。又得色界染污心。由退还故。复由退定故。又得无色界染污心及退定故。又得有学心。色界染污心正起现前。亦得六心。得色界三心。又得欲界无覆无记心。由退还下界故。又得无色界染污心。及有学心。由退定故。无色界染污心。正起现前得二心。由退定故。得染污心及有学心。偈曰。于色界善三。释曰。色界善心。正起现前得三心。得自地善心。又得欲界色界无覆无记心。偈曰。学四。释曰。有学心正起现前得四心。谓有学心。欲界色界无覆无记心。无色界善心。由圣道离欲欲界色界时。偈曰。余准此。释曰。若有处不说得心。于中应知准得此心。有余师说。不分别得心。如偈言。

 染污心起时  说得九种心
 于善得六心  于无记准此

此中于善心应说得七心。一得欲界善心。由正见接善根时。得欲界色界无覆无记心。由得离欲故。得色界无色界善心。由得彼定故。得有学无学心。由入正定聚。及证阿罗汉果时。是所余由此解释。应自思惟。为摄前义故说此偈。

 託生入观时  离欲退定时
 接善时得心  是非先所得

分别四缘义究竟。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五

 

上篇: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下篇: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一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

阿毗昙心论经

阿毗昙心论经序 今欲解释阿毗昙心利益弟子故。问曰。...

众事分阿毗昙论

众事分阿毗昙论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鞞婆沙论

鞞婆沙论卷第一 阿罗汉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

银色女经

银色女经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 西天...

佛说乐想经

佛说乐想经 西晋月支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大方等如来藏经

大方等如来藏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如是我闻:...

【注音版】南无月光如来神咒

南无月光如来神咒...

华严法界玄镜

华严法界玄镜卷上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余覃思...

念佛警策

念佛警策卷上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纂 无量寿经 佛告...

佛说鸯掘摩经

佛说鸯掘摩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

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如是我...

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

你看我们现在都活在妄想,所以我们往生弄得自己非常没...

佛教中的「五行」有哪些含义

我们常说的五行为五元运行之意。指水、火、木、金、土...

念佛持咒时容易昏沉犯困,是业障现前吗

问: 师父,念佛或持咒时容易昏沉犯困,是业障现前吗...

暑期百万佛号闭关经历及感悟

闭关经历 去年暑期,因缘和合,我参加了庐山东林寺八月...

初一十五为什么要敬香礼佛

问: 为什么每月初一、十五要敬香,礼佛?有什么渊源...

往生不是把佛号念好,而是要心不颠倒

我们学佛,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学佛,有所谓黄金十年,成...

这样的学佛思路对不对,能真的幸福吗?

问: 我的母亲接触佛法后,大事小事忙不停,把自己搞...

凡夫的一念心被两种障碍所缠绕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

父母不赞成学佛怎么办

其实,在父母眼里,子女就算到了六十岁,仍是一个孩子...

慧律法师《六祖坛经第二品随缘开示》

我们上一次谈的是生死的问题,今天我们讲的是《六祖坛...

修行是注重形式还是不注重形式呢

问: 师父,修行是注重形式重要,还是不注重形式重要...

圣严法师《智慧100》

第一篇 智慧之眼 ■.智者多闻 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