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七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七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论中分别世间品之二

复次偈曰。如引次第长。相续由惑业。更入于余世。释曰。一切阴相续牵引不平等。能感寿命业有差别故。此相续随能引势。如此次第得增长。何者次第。如偈言。

 初名柯罗逻  次生頞浮陀
 从此生俾尸  俾尸生伽那
 伽那生舍佉  及发毛爪等
 并有色诸根  次第生身分

此五位皆在胎内。谓柯罗逻。頞浮陀。俾尸。伽诃那。波罗舍佉。此胎中刺。由时节次第增长至成熟位。于母腹中业报所生。勐风吹之。风转胎刺安置令向母身门。此胎如强粪聚过量难忍。次从此处堕。是时二苦不可为譬。复次或时母饮食威仪执作过差。或由宿业过失。于胎内死。是时有诸女人善识方便。及诸医师解养婴儿。方温以酥油。及睒摩梨滑汁用以涂手。手着小利刃。于胎内譬如粪坑。最剧臭闇不净之器。是无量千虫类住处。秽汁常流。恒须对治。不净及血垢腻洟液。湿烂臭滑之所染污。鄙恶叵见。穿漏薄皮以覆其上。宿业所作。身大创孔手内其中。分分断割牵出于外。此胎中子。由宿后报业引入余道。趣向难知。复次若生无难。是时或母乳子。或余女人能瞻视之。此儿体似新疮。触如刀仗及烈灰汁。爱此儿身及以洗拭。次唅以清酥。饮以母乳。渐次饴以细麁饮食令稍习之。此子由次第增长。由诸根成熟诸惑更起。诸业更生及更增长。由此惑业舍命之后。由中有相续如前。更入余世。偈曰。故有轮无初。释曰。由此道理。生以惑业为因。惑业以生为因。生复以惑业为因。如是应知。生死轮无初。何以故。若分别执有初。此初应成无因。若初实无因。所余一切悉自然生。皆应无因。现见此事。于芽等中有种子等。功能。由处时定故。火等诸因。于熟等果亦尔。是故无生无因。说常住为因。于前已破。是故生死必定无初。是生死终。由因尽可然。由生属因故。譬如芽属种子。由种子坏故芽灭。是阴相续所说。三生为位。偈曰。如此缘生法。十二分三节。释曰。此中十二分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三节者。一前际二后际三中际。谓过去未来现世。云何于三节安立十二分。偈曰。前后际二二。于中八。释曰。无明行在前际。生老死在后际。所余八在中际。此八分一切众生于此生为具有不。答非。若尔何众生具八。偈曰。具生。释曰。若众生触一切位。说名具生。非于中阴死。非託色无色界生。何以故。于大因缘经中。但约欲界众生说经言。阿难。若识不託母胎赤白。为得变异成柯罗逻不。不得世尊。广说如经。有时说缘生有二种。有属前际摄缘生。有属后际摄缘生。于中七分说名前际。谓从无明乃至受。所余五分说名后际。合前后际因果为二分故。何法名无明等。偈曰。宿惑位无明。释曰。于宿世中一切惑位。于今名无明。与无明共行故。由无明力所余得起故。譬如于说王行中说导从行亦名王行。偈曰。及宿业名行。释曰。位言次第流。于宿世中福等业位。于今名行。若今有是彼果报。偈曰。託生阴名识。释曰。于母胎中初託生刹那。所有五阴名识。偈曰。此后称名色。先于六入生。释曰。从託生心。后乃至六入未生。此位称名色。应说先于四入生。云何言六。六者如此量立入故。是时四生。六圆满故。偈曰。此先三和合。释曰。若六入已生。此位说名六入。乃至根尘识三和合未起。偈曰。触先乐苦舍。能分别因智。释曰。由三和合名触。此人乃至未能了别三受因异。此位名触。若已能了别三受因。偈曰。受先淫欲爱。释曰。受位者。了别三受因为体乃至未起淫欲爱。偈曰。求淫乐具爱。释曰。于欲尘及情色爱欲生起位名爱。乃至未能寻求五尘。偈曰。四取谓生具。为得故遍寻释曰。若于此位中着心寻觅五尘。为得故于一切处驰求。此位名取。如此驰求。偈曰。当来有果报。能造业名有。释曰。此人因求得欲尘心驰求。能生长感未来有报业。此位名有。由此业从今生更退。于未来世正託生位。偈曰。更接有名生。释曰。此位名更接。何以故。于今生是识分。于未来名生。从此后偈曰。老死乃至受。释曰。除生从此后乃至受。此位名老死。是四分谓名色六入触受。于未来名老死。分判十二分如此。此缘生余处说有四种。一约刹那说。二约多时说。三约相应说。四约位说。云何约刹那说。于一刹那中具有十二分。譬如有人由随贪爱染污断众生寿命。此人一刹那具有十二分。是中痴惑名无明。作杀意名行。了别尘类名识。与识俱起四阴名色。约名色清净根名六入。六入相对和合名触。领触名受。是贪名爱。所余与爱相应上心惑名取。彼所生身口二业名有。如此等法起名生。变异名老。灭名死。复说约刹那约相应。如分别道理论说。约位说者。十二分皆有五阴。无间生相续名多时。于四中今说何缘生。偈曰。此今约位说。释曰。若分分具有五阴。云何唯说无明等为分不说余。偈曰。由胜说为分。释曰。若于位中无明为胜。说此位名无明。若于中行胜说名行。乃至老死胜说名老死。是故无失。复云何于经中说缘生有十二分。于分别道理论说异。彼论云。何者为缘生。谓一切有为法。于经有别意。故说十二。于阿毗达磨约法相说。复有别说。缘生有六种。谓约位说。约刹那说。约多时说。约相应说。约众生名说。约众生非众生名说。云何于经中但说众生名。偈曰。于前后中际。为除他无明。释曰。是故说三节。此中前际无明者。从此生疑。我于过去为已有为非有。何我已有云何我已有。后际无明者。从此生疑。我于未来为更有为不有。广说如前。中际无明者。从此生疑。此何法。此法云何。今何我当来何我。为除此三种无明。是故约众生名。三节说为十二缘生。于经中如次第说。谓无明行乃至生老死。云何得知如此。由经言。比丘若比丘。由如实正智能通达缘及缘生所生法。是比丘不约疑耶。思前际谓我于过去为已有为非有。广说如前。复有余师说。爱取有为前际后际无明。何以故。此三是未来果因故。此十二缘生。应知有三种自性。一惑二业三类。此中偈曰。三惑。释曰。三分以惑为性。谓无明爱取。偈曰。二分业。释曰。二分以业为性。谓行及有。偈曰。七分类为果。释曰。七分以类为性。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惑业依故。此类或说名果。此七分于余处说名果。所余诸分说名因。惑业为性故。何因缘于中际说果因广。类有五种差别故。离惑为二分故。于后际说果略。离为二分故。于前际说因略。说惑一门故。偈曰。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释曰。由广说中际。前际后际。广因广果。例此可知。是故前后际不复广说。若复广说此言无用。若缘生唯十二分。由不说无明因。生死应至有始。不说老死果故。生死应至有边。若立无明因老死果。应更说别分。若说此二别分。则有无穷之过。若不说别分。又不免前难。不应别立。此中由佛世尊已显此义故。偈曰。从惑惑业生。从业更果类。从类类惑生。有分理如此。释曰。从惑惑生者。谓从爱取生。从惑业生者。谓从取有生。从无明行生。从业果类生者。谓从行识生。从有生生。从类类生者。谓从识名色生。乃至从触受生。从生老死生。从类惑生者。谓从受爱生。由世尊安立有分道理如此。由无明是烦恼性故。惑从类生。惑从惑生。此义自显。由老死类以受为边故。从此更生惑。是故于中不可增减如此纯大苦聚缘和合生由此言。若不尔。此文有何义相应。有余师说。于余经中说。无明以不正思惟为因。不正思惟以无明为因。于此经中不正思惟。亦是所说由入取摄故。云何不正思惟入四取摄。若说由相应故。亦应说入爱无明摄。与彼相应故。若在彼摄。此中云何能证。谓无明以不正思惟为因。若但由位摄能证因果义。爱及无明入取摄故。不应立为别分。如不正思惟。有余师说。于余经说不正思惟为无明因。此不正思惟说在触时。如经言。依眼根缘色尘。染浊思惟生。能起无明。于受时无明必生。如经言。缘无明触所生受。故爱得生。由此别经故知。不正思惟于触时起。能为受时所起无明作因缘。是故无明无无因义。故不须立别分。无无穷之过。此不正思惟。由说复从无明生。染浊思惟从痴生。此经言为证。于余经不无此义。若汝意欲立如此义。此中则应更说。彼文句不应说。若不说云何知有。由道理知有。何者为道理。若受无无明。不能为爱因缘。譬如于阿罗汉。若触不颠倒。不能作染污受因。云何知不正思惟从无明生。由于阿罗汉无无明故。触不颠倒。若由此道理故。不更说则成太甚过失。若此义由道理可见不须别说。自可得知。不但不正思惟。所余诸分不说亦应可知。则悉不须说故。此执不成救义。前所立难亦不成难。谓度无明老死。不说余故。故生死有初有边正说非不圆满。何以故。受化众生迷惑于有生。云何从宿世现世起。复从现世来世起。此三世次第相应。如来唯欲说如此多义。此义于前已说。如偈言。于前后中际。为除他无明。佛世尊说。比丘我今为汝等。说缘生及缘生此所生诸法。此二句其义何异。若依阿毗达磨义。此二无别义。何以故。此二是一切有为法故。云何未来法。未生说名所生。若尔。云何未来未是所作。说名有为。由能生故。意所引故。说名有为。若尔无流云何。是彼亦由善故意所引若尔于涅槃约至得。亦应有如此义。此有为是所生种类故。虽复未生。亦说名所生。譬如色未变坏亦说名色。由是变坏种类故。是故无失。

今当说经正意。偈曰。此中缘生因。所生已名果。释曰。是分正是因。说名缘生。从此生余法生故。是分正是果。说名所生。如此一切分。皆二种成就。由是因果故。若尔安立不应成是义。不然。所观有差别故。若观此分。是分成缘生。不即观此分更成所生。譬如因果及父子。彼言大德富娄那舍说。有法是缘生。非缘生所生。此有四句。第一句。谓一切未来法。第二句。谓过去现世阿罗汉最后心。第三句。谓过去现世所余诸法。第四句。谓无为法。此中经部师曰。此执为是要术。为是经义。是经义。若说是经义则非经义。云何非是。前所说缘生。约位立十二分。一一位皆具五阴。此执与经不相应。何以故。于经中分别十二分。有别义故。经云。何者为无明。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广说如经。若经是了义。不可引令入不了义摄。是故此执非经义。君非一切经但由分别故成了义。有时诸经如胜分别作义。如象迹譬经中说。何者地界。谓发毛等。于发毛亦有色等余物。于此经中亦尔。随胜分别义。此经不可引为证。何以故。于中不由地界分别发毛等故。成不具说。于中由发毛等分别地界。非过发毛等别有地界。是故此言是具足说。于此经中具说无明等。无复所余。为不如此耶。过发毛等。于余物中如泪洟唾等亦有地界。泪等皆是所说。如经言。于身中若有所余亦尔名地界。我今亦得许如此无明所余法。若尔可得显现别类诸法引入无明。此摄有何义。若于此位中必有五阴。若此法有无。彼法必定有无。立此法为分。若有五阴诸行未必有。及识随福非福不动行乃至爱等。是故如经了别。乃是经义。前所说四句。于中若谓未来法非缘生。所生此执与此经相违。经云何者缘生所生法。谓无明乃至老死。复次生老死二分。勿许未来世摄。亦应破安立三节。有余部说。缘生是无为法。云何得知。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此法如常住。由此经言。此言若如此意判可然。若不如此则非。云何如此不如此。若如此意判。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恒缘无明等行等得生。无时不缘无缘余法。是故常住实尔。此执可受。若作如此执。谓有别法名缘生。此法常住。此执应拨。谓无如此。何以故。生是有为法相故。不曾见余常住法应成无常法相。生者是未有向有法相。此与无明等有何相应。而说彼为缘生。句义亦不相应。此法亦常住亦缘生。本言至行集生。此句有何义。若合此句所显义。谓诸行法至因及缘。由聚集未有成有。是义至行集生所显。此句义不相应。何以故。若一作者。于二事中。于前事一义成。于后事第二义成。譬如浴已方食。若法在至生前此法则无所有。何法前至后生。无事不依作者成故。此中彼说偈。能至先于生。无有故不然。言俱亦不然。由事约前后。无如此过失。于此义中应问学声论人。此法若生在何位。为在现世。为在未来。若尔何有。若汝言生在现世。云何在现世。若未有若已生。何用更生。若已生更生有。无穷过失。若汝说于未来位生。云何未有法成作者。若无作者事云何成。是故于此位若生。即于此位去至何位得生。未来正向生。在此位中至于缘。声论师安立作者及事。此立不成就。能有名作者。有名事我今不见。离能有法。有别事名有。是故于名言无复可难。前所立名。今更显其义。谓若此有彼有。由此生彼生。此二句义。即是至行集生名义。此中说偈。

 如不有得生  至于缘亦尔
 若已生得生  无穷由已有

汝论中决判。一作者于二事中。于前事一义成。于后事第二义成。此判不定。或见于一作者。二事俱成。譬如灯至闇灭。又如开口眠。若汝说眼在后。云何非闭时。若别时作。有余师于此难中分别救义。波罗底以重为义。一底也是不住法。谓无常。三以聚集为义。郁波陀以生为义。此句说如此义。对种种因缘。无常法由聚集故生。故称波罗底底也三物波拕。如此分别。于此经中立。于余处云何成。如经言至于眼至于色眼识得生。云何世尊。约缘生说此二句。谓若此法有彼法必有。由此法生彼法必生。为决定故。令彼生此智故。若无明有行必有非余。是故行缘无明生。复次或为显诸分传传。故说二句。若此分有彼分必有。由此分生彼分必生。复次或为显生传传。故说二句。若前际有中际亦有。由中际生后际亦生。复次或为显证因传因故。说二句。何以故。有时从无明次第诸行生。有时从无明诸行传传生。有余师说。为除无因执常住因执。故说二句。若无因诸有不有。亦不从无生生。如彼所计常住。谓自性我等。若执如此。立前句则无用。但由此生彼生句。破二偏执。及说得成就故。复次有余道分别如此。若我有为依止。行等诸法必有。由无明等生故。行等得生。为破此执。是故世尊决判此义。若由此生彼必生。此法若有彼必有非余。谓诸行以无明为缘。乃至云如此纯大苦聚得生。复有余师说。为显不灭及生。故说二句。若无明不灭诸行不灭。由无明生故诸行生。复有余师说。为显住及生。故说二句。乃至因缘相续有。事相续必随有。由因缘生事必得生。世尊正欲显生说住有何相关。云何世尊。破次第令颠倒。先说住后託生。复有余师说。若此有彼有者。若事有缘灭必有。若尔此事应不由因生。是义不然无无因义。何以故。由此生彼生故。若经义如此。唯应说前句。若此有彼有。复次先应说事生后说。此有彼有。若作此说。文句不倒。若不尔。正问何者缘生。说灭则非次第。是故如此等执。并非经意。云何诸行以无明为缘。乃至老死以生为缘。此中我等应显唯相应义。于世间中诸婴儿凡夫。不知依因缘生唯是有为更无余法。由不知故。我见我慢染污其心。为自我得受乐及不苦不乐。由身等作三种业。为得未来乐故作福行。为得受乐及不苦不乐故。修不动行。为得现世乐故。作非福行。此三种业说名缘无明生行。由随业引诸识相续。与中阴相应受种种道。犹如灯光。行说名缘行生识。若执如此应知此识已生。于分别识分中云。何者为识。谓六种识聚。以识为先。次于此随名色生具足五阴。于分别中如此说故。余言如前。次名色成熟故。次第六入生。次于尘起乱心时。由识生故。从三和合生触。谓于乐受等胜。次从此生三受。次从此受生爱。若人由苦所逼。于乐受生欲爱。于乐不苦不乐生色爱。于不苦不乐生无色爱。次由爱所乐受故取欲等四法。此中欲者。谓五欲尘。见者谓六十二见。如梵网经说。戒者谓离恶戒。执者谓心决执犹如执狗。牛等行又如尼乾陀行。如经言。此人裸形不畜着衣。广说如经。又如婆罗门。波输波多。波立婆等外道。执取杖乌鹿皮编发灰囊三杖秃头等。我言者谓身。此中有言说谓此是我。故说身名我言。有余师说。于身中由有我见及我慢。说此二名我言。云何此二成我言。由此二说言有我故。有余师说。由我不有故。但有言说。无实义故称我言。如经言。比丘无闻婴儿凡夫。随逐世间假名言堕于我执。于中实无我及我所。复次欲者离后三。所余诸法。见取戒执取如前释。通三界我言但在色无色界。所有诸法离前二。于四中取是何法。于中贪欲名取。何以故。此义于一切处。世尊皆作此释。如经言。何者为取。于中贪欲。次以取为缘。能引未来有。此业生长说名有。如经言。阿难是业于未来。能引后有。此中说名有。次以有为缘。识更託生。是未来生说名生。具有五阴。次若生已。有老死等应知。如经中说。如此纯者。谓离我我所故。大者无初无边故。苦聚者由有流诸行聚集故。缘和合生者无果。单因缘所生故。此道理是毗婆沙师所显。是故先说。复次无明者何义。非明是名无明。若尔有过量失。眼等亦应成无明。若尔明无应是无明。若尔应以无所有为无明。此二执不相应故。应以别法为无明。别法者。偈曰。明翻别无明。如非亲实等。释曰。翻亲有别人。是亲对治说名非亲。非随余所有。及非亲无。非实者。如言说及不虚有言语能对治。此说名非实。非法非利非事等。能对治法等余法。是名非法等。非余非无。无明亦尔。有别法能对治明名无明。此义云何可知。由说为因缘故。复次偈曰。由说为结等。释曰。有余经说。无明为结缚随眠流相应。若唯无所有。不应说如此等义。亦不可立为眼等故。实有别法名无明。若尔如世言。恶妇说无妇。恶子说无子。无明亦应尔恶。明名无明偈曰。非恶明见故。释曰。若汝言非者。可诃义可诃。诸明说名无明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智可诃必有染污。此即以见为性故。不应成无明。若尔此智应即是无明。不可立此智为无明。何以故。偈曰。见共相应故。释曰。若无明成恶慧性。诸见不应与无明相应。二智不得一时相应起故。复次偈曰。说能染智故。释曰。经言由欲染污心不解脱。由无明染污慧不清净。若此是慧不应成慧染污。如心有别染污与心性异。谓欲无明于慧亦尔。云何不许如此。由善慧与染污慧相杂。是故不清净。故说此为彼染污。是心欲所染污。说不解脱。为决定欲所变异耶。由欲所害故不得解脱。若人治转欲熏修即得解脱。如此无明所染污慧不清净。我等分别。由无明害故慧不清净。若欲分别。何人相遮。诸师说无明与智别类。如欲与心。若有人执一切惑名无明。应以前道理破此执。何以故。若无明是一切惑性类。不应于结等义中立为别惑。若即是见。不应说与见相应。余惑与见等互不相摄故。亦应说无明染污心。故不解脱。若汝言为分别差别故作此说。于慧亦应分别无明差别。我许无明是别惑。此无明以何为性。不能了别谛实业果为性。此不可解。何法名不了别。为非了别。为了别无。若尔二皆有失。如无明若有别法。是了别对治名非了别。如此亦不可解。是故此何物分别法性。如此等类。不无如经。言何者为眼根。谓清净色。是眼识依止。复有法不可分别。而不可说无。譬如于慈观中无贪性。不净观中无瞋性等。大德达磨多罗说。我有如此计类名无明。离我慢有何别法名类。是经中所说。经云我今由知如此。由见如此。一切爱。一切见。一切类。一切我执我所执。我慢随眠灭尽故。不更生故无影般涅槃。有如此类。云何决判此是无明。由不可说此类有别惑。为不如此所余慢瞋等诸惑可非类耶。此中若更思量。有多言应说。是故须止此论。复次名色者何义。色于前已广说。偈曰。名者无色阴。释曰。云何说为名。随属名及根尘。于义中转变故。故称名。所随属何名。是世间所了别。能目种种诸义。谓牛马人色声等。此能目义。云何称名。于种种义由约用转变故称名。有余师说。于此道中弃舍身已。能转变更作别生说为名谓无色阴。六入于前已说。触今当说。偈曰。触六。释曰。谓眼触乃至意触。此六触是何法。偈曰。和合生。释曰。从三法和合生谓根尘识。此义可然。五根与尘及识。共和合同时起故。意根已谢。与未来现世法尘意识。云何得和合。即是此三和合。谓因果成和合义者。或成就一事为义。是一切三。于生起触中最有胜能。此中诸师智慧种种起不同。有诸师说。但和合名触。彼亦引经为证。经云是三法相会和合聚集说名触。有余师说。有别法与心相应名触。彼亦引经为证。经云六六法门。何者为法门。内入有六。外入有六。识聚有六。触聚有六。受聚有六。爱聚有六。何以故。此经中从根尘识。别说触聚故。此中若诸师说。唯和合名触。彼救义如此。君非为别说故诸法有别类。勿从法入受爱等法成有别类。无如此失。异受爱等。法入有故。从三成触。无如此别三。于中可执余为是。于中若有根尘无识为余。无有别识无有根尘为余。是故若已说三更说触。则无复义。有余师说。非一切眼及色是眼识因。非一切眼识是眼色事。是故于中若有成因成果安立。是诸为触。若诸师说触异和合。云何避此经。经云是三法相会和合聚集说名触。彼诵经异。复次由因说果名。譬如天上乐地狱苦。此言由多立破差别故。则成漫说。须止此论。阿毗达磨师说。触定是别法。于六触中。偈曰。五是有碍触。第六依言触。释曰。眼耳鼻舌身触。此五名有碍触。依止有碍根故。第六意触称依言触。何以故。依言者谓名。此名是意识长境界故。意识得依言称。是故意触称依言。如经言。由眼识但识青不能识此是青。若由意识识青亦能识此是青。第一触依止所显。第二触境界所显。有余师说。意识依言于境生起。非五识。是故唯此一称依言。与此相应触。称依言触。故第一依止所显。第二相应所显。复次此六触更立成三触。偈曰。明无明余触。释曰。有明触有无明触。有异于二触。谓非明非无明触。此触次第应知。偈曰。无流染污余。释曰。若无流说为明触。若染污说为无明触。与明无明相应故。余为非明非无明触。与二不相应故。何者为余。谓有流善及无覆无记。复次无明触由数数起故。取一边成二触。偈曰。瞋恚贪欲触。释曰。由与瞋恚贪欲相应故。复次由摄一切故。偈曰。乐苦舍领三。释曰。复有三触。谓乐受所领触。苦受所领触。不苦不乐受所领触。于乐受等好故。复次是领复易领。说此名受。此受于中有故。说为乐受触。如此苦受触不苦不乐受触。应知亦尔。若尔此触应成十六。说触已受今当说。此中触前已说六种。偈曰。从此生六受。释曰。六受者。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于中偈曰。五属身余心。释曰。此受从眼触。乃至身触生有五。说名身受。依止有色根故。心触生受。此一名心受。唯依止心故。复次若受生。为在触后。为与触俱。毗婆沙师说。一时俱起。互为俱有因故。云何俱生二法中。能生所生差别得成。云何不成。无能故。于已生法余法无复能。此证与立义不异。何以故。是时说。云何俱生二法中能生所生差别得成。于此时中。此义亦彼说。谓于已生法余法无复能若尔更互能生故有失。是所许故有何失。俱有因互为果。此实所许。于此经中非所许。谓触与受互为因果。曾闻如此缘眼触。眼触所生受生。不曾闻缘眼触所生受眼触生。复次是义不然。由过能生家法故。若法能生此法必别时不得俱。譬如先有种后生芽。先乳后酪。先击后声。先意后识。如此等非不成因果前后差别。同时因果亦成。譬如眼识等与眼色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此中先有根尘后方有识。从先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后时所造色生。若执如此。复有何难。若尔如芽影。触受亦然。有余师说。从触后受生。何以故。先有根尘次有识。是三和合为触。缘触后受生。于第三刹那。若尔于一切识不必有受。亦非一切识有触。无如此失。何以故。以前触为因。于后触中受生故。一切触有受。今非道理更起。此中云何非道理。于二触中各有境界。以先触为因。于后触受生。别类境界触所生受。应缘别境界起。此义云何可然。复次是心共受相应。此受与心不同境界。此义复云何成。若尔应立此义。是时识成触。此识无受。从此后识有受无触。因缘不相应故。此执何失。若尔大地定义即破。谓于一切心十大地。必俱。此大地定义于何处立。于阿毗达磨中立。君我等以经为依。不以阿毗达磨为依。佛世尊说。汝等应依经行。大地义不尔。于一切心必有。若尔大地义云何地有三。谓有觉有观地。无觉有观地。无觉无观地。复有三地。谓善地。恶地。无记地。复有三地。谓有学地。无学地。非有学非无学地。是故于前三初地若有是名大地。若法定于善地中有。是法说名善大地。若法定于染污地中有。是法说名恶大地。此法如应相代。有非一切时俱起。余师说。如此善大地等者。由应文句。是故被引。今说先不说。若从触后受生。汝应救此经。经云依眼缘色眼识生。三和合有触。俱生受想故。意等经中说俱生。不说与触俱生。此何所救。若俱必应触。此俱言亦曾见于次第中。如经云何修习与慈俱起念觉分。故俱言非证。是义不然。何以故。于经中说是受是想。是故意是识。此法并相杂不相离。是故无识与受不相杂。此义应思量。相杂是何义。于此经中亦说如此。是所受即是所思。是所思即是所想。是所想即是所识。此义未可解。为决四法境界。为决四法刹那。寿命及暖触俱起中。由说相杂言。决定刹那成。复有经说。三和合名触。云何有识非三和合。有三和合非触。是故此义必定应然。谓一切识中。有触受等与触俱起。前来多种争论。于事已足。本所依义今次当说。于前已略说心受。偈曰。此复成十八。由心分别行。释曰。此心受更分成十八。由分别十八意行故。何者十八心分别行。有六喜分别行。有六忧分别行。有六舍分别行。此云何成立。若由自性应成三。谓喜忧舍分别行。若由相应应成一。与意识相应故。若由境界应成六。缘色等六尘故。若成立十八。必依三。于中十五名色等分别行。非相杂境界。决定缘色等起故。三名法分别行。有二种心分别行。此句何义。彼说依意识喜等分别境界。余师说于六尘令意分别行。由随受故。于境界中。意数数分别行故。云何身受不说为意分别。此受不依意不能分别。由五识无分别故。是故不应为分别行。第三定乐云何不入分别行中摄从初于欲界中无心地乐根故。能对治此苦分别行无故。若彼但依心地起。此义云何。经言由眼见色已。堪为喜处即分别行。如是等依五识所引意故说如此。若实判十八。皆以意识为地。譬如不净观。眼识所引在于心地。复次见已乃至触已。由此言说故。不可为难。若不见乃至不触。起分别行。此亦意分别行。若不尔。于欲界中缘色界。于色等中不应有分别行。缘欲界香味触。于色界中分别行亦不应成。随明了道理故。如此说。若人见色。于声分别行。此亦是分别行。随不相滥故说。由定判根尘故。为有如此色定为喜处乃至定为舍处不。有约相续决定。非约境界。于分别行中几与欲界相应。于中几种。何法为境界。乃至于无色界。亦应如此问。偈曰。一切缘欲界。释曰。于欲界中具有十八。是五为一切境界。于中偈曰。有色十二境。释曰。色界十二意分别行境界。除六香味分别。于彼无此二故。偈曰。三后。释曰。境界从上流。若无色界。但三法分别行境界。于彼色等无故。说欲界相应已。与色界相应今当说。偈曰。于二定十二。释曰。除六忧分别行。所余十二与二定相应。云何如此。偈曰。行欲界。释曰。若彼缘欲界。偈曰。自八境。释曰。此色界若为自分别行境界。但八分别行境界。除香味四分别行故。偈曰。无色二。释曰。无色界为二法分别行境界。偈曰。于二定六。释曰。于第三第四定。但六舍分别行无余。此六境界。偈曰。欲界六。释曰。若缘欲界。此成六舍分别行境界。偈曰。自四。释曰。若缘自界。但四舍分别行境界。无香味故。偈曰。余界一境界。释曰。无色界异下二界故称余。此唯一法分别行境界。说色界相应已。与无色界相应今当说。偈曰。有四于色边。释曰。空无边入道。说此名色边。于中有四分别行。谓色声触法分别行。偈曰。行色。释曰。此四缘第四定为境。若人执如此。则离四为境界。若人执合第四定为境界。于中但一总境界。谓法尘分别行。偈曰。一行上。释曰。若道分别行。缘无色界起但一。谓法尘分别行。偈曰。一于本。释曰。若于根本无色界。但一法尘分别行无余。此行偈曰。自境。释曰。但缘无色界。何以故。无色根本定。不得取下界为境界故。此义后当显说。如此等意分别行。偈曰。诸十八有流。释曰。于中无一分别行。是无流故。言诸有流。何人复几意分别行共相应。若人生于欲界。未得色界善心。与一切欲界分别行相应。与初定二定地。八分别行相应。与三定四定。四分别行相应。悉有染污。除缘香味境故。于无色界与一染污分别行相应。若人得色界心未得离欲。与欲界一切分别行相应。与初定有十分别行相应。有四染污喜分别行。除能缘香味境故。有六种舍分别行。未来定为地。第二第三第四定及无色界。分别行相应。应知如前。由此道理。所余应自随判。若人已生定地。于欲界与一舍法分别行相应。谓欲界变化心。有余师说。有如此意分别行义。如毗婆沙师立。于经中见分别行义异于此。何以故。若人从此地离欲。此人不得缘此为境起分别行。是故虽复有流。非一切喜等是意分别行。若尔以何为分别行。若有染污。若意由彼能分别行于境界故。彼名分别行。云何分别行。或爱着于境。或憎恶于境。或不简择舍境。为对治此三故。如来说六恒住法门。如经言。由眼见色。不生喜心。不生忧心。住舍心有念有智。乃至由意知诸法亦如此。云何知如此。诸阿罗汉人。不无世间善缘法喜根。若有染污为分别行。应知此法门为对治。复次喜等或三十六寂静。足由依爱着出离差别故。此差别是阿毗达磨所说故。此中依爱着皆悉染污。依出离皆悉是善。如此有分名受。应知有无量差别。所余诸分不复更说。云何不说由此义故。偈曰。由已说当说。释曰。此中有有分。于前已说。有有分于后当说。此中识者前已说。如偈言。

 识阴对对视  或说为意入
 或说为七界  谓六识意根

六入者前已说如偈言。

 此识依净色  说名眼等根

行有于业俱舍中当说。爱取于惑俱舍中当说。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七

 

上篇: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下篇: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毗昙部目录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六度集经

六度集经卷第一 布施度无极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闻如是...

佛说百佛名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阐。...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一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说一切有部)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200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

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

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

佛说转女身经

佛说转女身经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译 如是我闻: 一时...

【注音版】佛说妇人遇辜经

佛说妇人遇辜经...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长寿王经

长寿王经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人名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

禅宗永嘉集

禅宗永嘉集序 唐庆州刺史魏静述 闻夫。慧门广闢。理绝...

佛说轮王七宝经

佛说轮王七宝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

宝云经

宝云经卷第一 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译 如是我闻: 一时...

【注音版】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

佛说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

可以睡在床上默念佛号吗

问: 晚上难入睡,或半夜醒了,睡在床上默念佛号,这合...

佛说不敬、非议或辱骂老师的果报

阿难问佛陀:世尊,若是有比丘,对他们的老师或和尚,...

身在镜中勤修行,心作莲池自在人

彻悟大师有首偈子谈道:要作莲池自在人,娑婆肯更惹红...

在六十劫中布施眼睛,最终证得眼识圆通

《心经》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

如何能得福最快,所愿速成

问: 我们用什么方法能使自身得福最快,什么方法使我...

莲藕的14种素食做法

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煮食,是常用餐菜之一。藕也是...

温馨漫画:母爱千千变

母爱是世上最无私的情感...

【佛学漫画】弘一法师

弘一大师的故事...

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隐居在山林中。但是,...

【推荐】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

卷一 净土法门的缘起 第一章 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 1、南...

真信切愿必定往生,不必以功夫浅而怀疑

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者,况福峻临终正...

波斯匿王夜梦十事

佛陀过去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一日,波斯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