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菩提资粮论

大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菩提资粮论卷第三

圣者龙树本 比丘自在释

大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复有余师意  诸觉资粮者
 实舍及寂智  四处之所摄

又一论师作是念。一切菩提资粮皆实处舍处寂处智处所摄。实者不虚诳相。实即是戒。是故实为尸罗波罗蜜。舍即布施。是故舍处为陀那波罗蜜。寂者即心不浊。若心不浊。爱不爱事所不能动是故寂处为羼提波罗蜜及禅那波罗蜜。智处还为般若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遍入诸处以无精进。则于诸处无所成就。是故毗梨耶波罗蜜成就诸事。是故一切资粮皆入四处。问如经说。以慈资粮得无碍心。以舍资粮得断憎爱。于中慈悲有何差别。答。

 大悲彻骨髓  为诸众生依
 如父于一子  慈则遍一切

若入生死嶮道。堕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在恶邪见网。覆愚痴稠林。行邪径非道。犹如盲闇。非出离中见为出离。为老病死忧悲苦恼诸贼执持。入魔意稠林。去佛意远者。菩萨大悲。穿于自身皮肉及筋。彻至骨髓。为诸众生而作依处。令此众生得度如是生死旷野险难恶路。置于一切智城无畏之宫。譬如长者唯一福子而遭病苦。爱彻皮肉入于骨髓。但念何时得其病愈。悲亦如是。唯于苦众生中起。慈者遍于一切众生中起。又复慈故于诸众生得无碍心。悲故于生死中无有疲厌。又慈于善人中生。悲于不善人中生。又菩萨慈增长故不着己乐。则生大慈。悲增长故舍诸支节及命。则生大悲。

 若念佛功德  及闻佛神变
 爱喜而受净  此名为大喜

若念佛功德者。于中何者是佛功德。谓诸佛世尊无量百千俱致劫中。聚集善根故。不护身口意业故。五种应知中断疑故。四种答难中无失故。三十七助菩提法教授故。十二分缘生中因缘觉故。教九教故。四种住持具足故。得四无量故。满足六波罗蜜故。说菩萨十地故。出世五众成满故。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佛法具足故。无边境界故。自心自在转故。无厌足法故。得如金刚三摩地故。不虚说法故。无能坏法故。世间导师故。无能见顶故。无与等故。无能胜故。不可思法故。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百福相故。无量善根故。无边功德故。无量功德故。无数功德故。不可分别功德故。希有功德故。不共功德故。如是等名。念佛诸功德。

化诸众生故。起神通变现。随所应度众生。随众生身。随其形量长短宽狭。随其色类种种差殊。随其音声清净分别。诸佛世尊以种种希有神通。如其所行如其信欲。以彼彼方便差别神变。而教化之。闻此事已爱喜受净。名为大喜。于中心勇名爱。爱心遍身名喜。喜心觉乐名受。于受乐时念正觉者大神通德。其心不浊名净。彼心净时喜意充满名为大喜。彼登少分乘者。虽亦有喜。以不共故得大喜名。问菩萨应舍众生。为不应舍。答。

 菩萨于众生  不应得舍弃
 当随力所堪  一切时摄受

菩萨摩诃萨常念利乐诸众生等。若为贪瞋痴所恼。登于悭悋破戒恚恨懈怠乱心恶智之道。入于异路。此等众生所不应舍。于一切时说施戒修。随力所能应当摄受。不应舍弃。

 菩萨从初时  应随堪能力
 方便化众生  令入于大乘

此登大乘菩萨于众生中。随所堪能从初应作。如前方便波罗蜜中所说方便。应当精勤以诸方便教化众生置此大乘。问何故菩萨但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声闻独觉乘也。答。

 化恒沙众生  令得罗汉果
 化一入大乘  此福德为上

若教化恒河沙等众生。得阿罗汉果。此大乘福。胜过彼声闻等乘教化福。以种子无尽故。此所有种子。能为余众生等。作菩提心方便。亦以出生声闻独觉故。此福胜彼。此福胜者。大乘于声闻独觉乘为上故。又菩提心。有无量无数福德故。又由大乘。三宝种不断故。是故欲求大福。应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余乘。问诸摩诃萨岂唯以大乘教化众生。不以声闻独觉乘耶。答。

 教以声闻乘  及独觉乘者
 以彼少力故  不堪大乘化

若中下意众生。舍利他事阙于大悲。不堪以大乘化者。乃以声闻独觉乘。而化度之。问若有众生。不可以三乘化者。于彼应舍为不舍也。答。

 声闻独觉乘  及以大乘中
 不堪受化者  应置于福处

若有众生。喜乐生死憎恶解脱。不堪以声闻独觉及大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梵乘四梵行中。若复不堪梵乘化者。应当教化置于天乘十善业道。及施等福事中。不应舍弃。问若有众生喜乐世乐。于三福事无力能行。于彼人所当何所作。答。

 若人不堪受  天及解脱化
 便以现世利  如力应当摄

若有众生。专求欲乐不观他世。趣向地狱饿鬼畜生。不可教化令生天解脱者。亦当愍彼智如小儿。如其所应现世摄受。随己力能以施等摄之。愍而不舍。问若菩萨于此似小儿相诸众生所。无有方便可得摄化。当于彼人应何所作。答。

 菩萨于众生  无缘能教化
 当起大慈悲  不应便弃舍

若菩萨于喜乐罪恶可愍众生中。无有方便能行摄化。菩萨于彼当起子想兴大慈悲。无有道理而得舍弃。问已说于众生中应须摄受。未知摄受方便云何。答。

 施摄及说法  复听闻说法
 亦行利他事  此为摄方便

诸菩萨为摄受众生故。或以布施为摄方便。或受他所施。或为他说法。或听他说法。或行利他。或以爱语。或以同事。或说诸明处。或教以工巧。或示现作业。或令病者得愈。或救拔险难。如是等名为摄受众生方便。当以此诸方便摄受众生。不应弃舍。问以如是等摄受方便。摄众生已成就何利。答。

 所作益众生  不倦不放逸
 起愿为菩提  利世即自利

此中菩萨作愿利益世间者。发如是意。凡利世间事我皆应作。立此誓已。于诸众生所作事中。不应疲倦不应放逸。又当作念。若利世间即是自利。是故菩萨于利乐众生因缘。不应弃舍。问已说菩萨常应利乐众生。不应行舍。于诸法中为舍不舍。答。

 入甚深法界  灭离于分别
 悉无有功用  诸处自然舍

法界者。即是缘生。是故先说。如来若出不出。此法界法性常住。所谓缘生。又如先说。阿难陀。缘生甚深证亦甚深。是故入此甚深法界菩萨。灭一切有无等二边。摄取方便智已。即断诸动念戏论分别。离诸取相。诸心意识行处皆不复行。乃至行佛行菩提行菩萨行涅槃处皆亦不行。则于诸法无复功用。于诸法中。得寂静复寂静心无分别心。是名第一义舍。此即菩萨无分别也。已说出世间舍。我今当说世间舍。

 利名赞乐等  四处皆不着
 反上亦无碍  此等名为舍

于利养名闻赞叹安乐等中无所系着。与此相反无利无名毁苦等中亦不退碍。舍离爱憎处中而住无复分别。此名第二说世间舍。问若菩萨于诸法中。作第一义舍者。为菩提故如然头衣。如是勤行云何可得。答。

 菩萨为菩提  乃至未不退
 譬如燃头衣  应作是勤行

虽于诸法应如是舍。而菩萨决定修行如然头衣。乃至未得不退转菩提菩萨。为菩提故应当勤行。于中菩萨有五种不退菩提因缘应知。何者为五。如华聚等经中说。若闻具足大愿诸菩萨及佛世尊名号故。若愿生彼佛世尊国土故。是为二种因缘。受持及说般若波罗蜜等深经故。是为第三因缘。修习现前住等三摩提及随喜得者故。是为第四因缘。此四因缘说未得忍菩萨不退转。若此菩萨住菩萨不动地已得无生忍。说为究竟决定不退转。问若此四种因缘中。随以一因缘。菩萨得不退转者。先说如然头衣应当勤行。彼云何成。答。

 然彼诸菩萨  为求菩提时
 精进不应息  以荷重担故

虽复四因缘中随一因缘菩萨皆得不退。而精进不应休息。由先作是言。我当令诸众生皆得涅槃。以荷如是重担故。于其中间精进不息。问何故于其中间精进不得休息。答。

 未生大悲忍  虽得不退转
 菩萨犹有死  以起放逸故

于四因缘中随何因缘。得不退转菩萨。彼未生大悲乃至未得无生忍。中间受业力死生者。由入放逸故。是以菩萨应当勤行如然头衣。为得无生忍故。于其中间精进不息。

问菩萨复有何死。答。

 声闻独觉地  若入便为死
 以断于菩萨  诸所解知根

如前所说四种因缘。随何因缘得不退转。此菩萨未有大悲未得忍。未过声闻独觉地。或以恶友力怖生死苦故。或受生中间故。或劫坏时间瞋嫌菩萨毁谤正法故。失菩提心。起声闻独觉地心已。或于声闻解脱。若独觉解脱作证。彼断菩萨根。所谓大悲。是以诸菩萨及佛世尊。名为说解知死。问此应思量菩萨。为畏住泥犁。为畏堕声闻独觉地。答。

 假使堕泥犁  菩萨不生怖
 声闻独觉地  便为大恐怖

菩萨设住泥犁。与无数百千苦俱。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问何故如此。答。

 非堕泥犁中  毕竟障菩提
 声闻独觉地  则为毕竟障

设入泥犁。于正觉道。不能作毕竟障碍。住泥犁时。乃至恶业尽边。于菩提道暂为障碍。菩萨若堕声闻独觉地。则毕竟不生故。声闻独觉地。于正觉道乃为障碍。由是义故。菩萨入于泥犁。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问其怖如何。答。

 如说爱寿人  怖畏于斩首
 声闻独觉地  应作如是怖

经中佛世尊作如是说。如爱寿人怖畏斩首。菩萨欲求无上菩提。怖畏声闻独觉地。亦应如此。是故菩萨虽入泥犁。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问已说未得无生忍诸菩萨障碍法。此菩萨云何得无生忍。答。

 不生亦不灭  非不生不灭
 非俱不俱说  空不空亦尔

此中菩萨观缘生时作是念。有缘生法但施设。如无生中有生。是故生者自体不成。自体不成故生则非有。如生自体非有。彼灭为二。二俱无体如生灭。彼不生不灭为二。亦二俱无体。彼生灭二种中。生不生灭不灭亦不有互相违故。空亦如是。如有者无自体故。彼不空及空不空亦尔。问若作是念。以缘生故诸法无自体者。何故复作是念。亦无有缘生法。答。

 随何所有法  于中观不动
 彼是无生忍  断诸分别故

如是菩萨如实观缘生时。得离诸法自体见。离自体见故。即断取法自体。得断法自体时作是念。非无内外法。而无法自体。虽有缘生法。但如苇束幻梦。若法从缘生。彼自体不生。作是观已。若沙门若波罗门。所不能动而不取证。彼以乐观无生法。断诸分别故。说名无生忍。此菩萨即住菩萨不动地。偈言。

 既获此忍已  即时得授记
 汝必当作佛  便得不退转

得此无生忍故。即于得时非前非后。诸佛现前授记作佛。汝于来世。于尔所时某世界某劫中。当为某如来应正遍知。此名菩萨不退转。问从住初地乃至七地诸菩萨。皆决定向三菩提。何故不说为不退转。唯说住不动地菩萨。为不退转。答。

 已住不动诸菩萨  得于法尔不退智
 彼智二乘不能转  是故独得不退名

此谓所有信等出世间善根。诸声闻独觉乃至住第七地菩萨。不能障碍令其退转。故名不退转。非余十种菩萨为三菩提于诸法中不退转也。已说不退转因缘。此中又得殊胜授记。大乘中说四种授记。谓未发菩提心授记共发菩提心授记。隐覆授记。现前授记。是为四种授记。于中未发菩提心授记者。其人利根具增上信。诸佛世尊以无碍佛眼观已。而为授记。共发菩提心授记者。成熟善根种菩提种先已修习。其根勐利得增上行。但欲解脱诸众生故。即发心时入不退转。无堕落法离八不闲(谓八难也)。此人或闻自授记。于六波罗蜜不发精进。如其不闻更发精进为令不闻。欲使他人闻其授记。断疑心故。佛以威神隐覆授记。若菩萨成熟出世五根。得无生忍。住菩萨不动地。彼即现前授记。是为四种授记。彼得无生忍菩萨已决定故。诸佛世尊现前授记。又别有密意授记。以为第五。如法华经说。

 我等皆随喜  大仙密意语
 如授记圣者  无畏舍利弗
 我等亦当得  成佛世无上
 复以密意语  说无上正觉

以何义故。说此别语授记。有论师说。为令未入决定声闻乘者发菩提心故。又已发菩提心初业菩萨等。畏流转苦。欲于声闻涅槃取灭度者。为令牢固菩提心故。又有异佛土菩萨。于此聚集。授记时到。以相似名。为彼授记故。诸师如是分别别语授记。于中实义唯佛世尊。乃能知之。

 菩萨乃至得  诸佛现前住
 牢固三摩提  不应起放逸

诸佛现前三摩提得已而住者。谓现在诸佛现其前住三摩提也。三摩提者。平等住故。菩萨乃至未得此三摩提。其间不应放逸。以未得三摩提。菩萨犹堕恶趣。未离不闲故。是故为得此三摩提。不应放逸。若得三摩提。彼诸怖畏皆得解脱。此三摩提有三种。谓色攀缘。法攀缘。无攀缘。于中若攀缘如来形色相好庄严身。而念佛者。是色攀缘三摩提。若复攀缘十名号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色类佛之功德。而念佛者。是法攀缘三摩提。若复不攀缘色。不攀缘法。亦不作意念佛。亦无所得。远离诸相空三摩提。此名无攀缘三摩提。于中初发心菩萨。得色攀缘三摩提。已入行者法攀缘。得无生忍者无攀缘。此等名得决定。自在故。

 诸佛现前住  牢固三摩提
 此为菩萨父  大悲忍为母

此所说三种现。在佛现前住三摩提。摄诸菩萨功德及诸佛功德故。说名诸菩萨父。大悲者。于生死流转中。不生疲倦故。又于声闻独觉地险岸。护令不堕故。说名为母。忍者。得忍菩萨。于诸流转苦及诸恶众生中。不厌流转。不舍众生及菩提。以不生厌。是故此忍又为诸菩萨母。更有别偈说。

 智度以为母  方便为父者
 以生及持故  说菩萨父母

以般若波罗蜜生诸菩萨法故。佛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诸菩萨法从般若波罗蜜生已。为巧方便所持。不令趣向声闻独觉地险岸。以是持菩提故。说巧方便为菩萨父。问菩萨以几许福能得菩提。答。

 少少积聚福  不能得菩提
 百须弥量福  聚胜乃能得

菩提者。谓一切智智。彼智与无应知等。应知与虚空等。虚空无边故应知亦无边。以有边福不能得无边智。是故少少积聚福。不能得菩提。云何得百须弥量福。聚集乃能得。

菩提资粮论卷第三

菩提资粮论卷第四

圣者龙树本 比丘自在释

大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问若如是者。百须弥量福聚无有故。亦无一人能得菩提。答。

 虽作小福德  此亦有方便
 于诸众生所  应悉起攀缘

若此菩萨虽作小福。以有方便成大福聚。或以饮食舍与众生。或以华香鬘等奉如来像。彼诸福德。于一切世界所摄诸众生所。悉作攀缘。我以此福。令诸众生皆得无上正觉。复以此福。与诸众生共之。如是等福。共诸众生回向菩提。是名菩萨方便。如是回向。其福得成无量无数无边。以是故彼一切智智虽是无边。还以此相无边福故能得。

复有别义。

 我有诸动作  常为利众生
 如是等心行  谁能量其福

菩萨于昼及夜。常起如是心行。若我所有动作善身口意。皆为度诸众生故。脱诸众生故。稣息诸众生故。寂灭诸众生故起。及为令众生满足一切智智。得至一切智智故。彼如是具足大悲。安住善巧方便。所有福聚唯除诸佛。何人能量。是故具此福者能得菩提。

问何故此福复是无量。答。

 不爱自亲属  及与身命财
 不贪乐自在  梵世及余天
 亦不贪涅槃  为于众生故
 此唯念众生  其福谁能量

此中菩萨行六度行时。于己男女及与亲属。若金银等财。若自寿命。若支节分。若具足身。若身心乐。若天人自在。若梵身天。若无色天。乃至涅槃。为众生故皆亦不爱。唯于众生愍念不舍。我当何为令此众生小儿凡夫无智翳膜所覆盲者。脱三界狱安置常乐涅槃无畏城中。如是菩萨行利乐事。于诸众生无因而爱。所有福德何人能量又偈言。

 无依护世间  救护其苦恼
 起如是心行  其福谁能量

此菩萨常以大悲。作如是念。今此世间无救无护。遍行六趣入三苦火。无有归依此彼驰走。身心诸病常有苦恼。无依护者我当与作依处。救其身心所受诸苦。起此心行。所有福德何人能量。

 智度习相应  如搆牛乳顷
 一月复多月  其福谁能量

此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菩萨。及成就诸佛菩萨法。菩萨若于搆牛乳顷。思惟修习彼之福聚。尚无有量。何况若一日夜二日夜三日夜。乃至七日夜半月一月。若复多月修习相应。所有福聚何人能量。

 佛所赞深经  自诵亦教他
 及为分别说  是名福德聚

甚深者。谓甚深经。与空相应出于世间。彼是甚深。又复分别缘生故。缘生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如来身。彼与如来身相应者。是甚深经。诸佛世尊之所赞叹。若自诵若教他诵。若为他解说无希望心。但欲不隐没如来身故。如来身者即是法身。欲令久住故。彼所有福谁能得量。

 令无量众生  发心为菩提
 福藏更增胜  当得不动地

此有善巧方便菩萨。先以四摄事摄诸众生。知彼众生受我言已。然后教令发菩提心。如是具足善巧方便菩萨。令诸众生发菩提心。彼所有福无人能量。以无量故。又令诸众生发菩提心故。福藏更为增胜。言福藏者。福无尽故。以能至无尽故不可尽。不动地者。以不可动故名不动地。此中菩萨令他发菩提心故。于生生中。菩提心不动不失。以令他发菩提心故。此心即为不动地因。

 随转佛所转  最胜之法轮
 寂灭诸恶刺  是菩萨福藏

如佛世尊。于婆啰奈城仙人住处鹿林中。转法轮已。于彼最胜法轮随顺而转。亦为福藏。此随顺转有三种因缘。谓于如来所说深经。与空相应出于世间。若持若说及顺法行法。若于如是等经。持令不失。是为第一随顺转法轮。为有根器众生。分别演说。是为第二随顺转法轮。如彼经中所说。依法修行。是为第三随顺转法轮。寂灭诸恶刺者。佛教恶刺所谓外道邪见。及以恶魔欲界自在。憎恶解脱。若四众中或有异人。非法说法。非律说律。非师教说师教。是为佛教内恶刺。应当如法折伏彼等。摧慢破见令法炽然。此名寂灭诸恶刺。以寂灭恶刺。故名为菩萨福藏。

 为利乐众生  忍地狱大苦
 何况余小苦  菩提在右手

若菩萨着牢固铠。常为利乐众生。发精勤意。于一众生为令解脱故。虽住阿毗至大地狱中。经劫辛苦堪忍不动。况余小苦。菩萨能忍如是等苦。当知菩提如住右掌。

 起作不自为  唯利乐众生
 皆由大悲故  菩提在右手

菩萨诸所起作。若布施等。由大悲故。唯为利乐众生。亦为令众生得涅槃故。终不为身微少乐事。彼亦是大悲者。如是大人。当知菩提到其右手。

 智慧离戏论  精进离懈怠
 舍施离悭惜  菩提在右手

问前已解释陀那等诸波罗蜜。今复解释有何所为。

答前多为修行者解释。今为无所得忍智光者解释。以觉知一道相故。彼智远离戏论。以不舍轭故。彼精进远离懈怠。以除贪故。彼施远离悭惜。如是菩萨。当知菩提到其右手。

 无依无觉定  圆满无杂戒
 无所从生忍  菩提在右手

若菩萨善成就禅那波罗蜜已。此定不依三界。其相寂静无有思觉。又圆满尸罗无杂无浊。回向菩提无有磨灭。又善成就般若波罗蜜已。缘生法中住无生忍。根本胜故无有退转。当知菩提住其右掌。

问已说修行及得忍菩萨积聚诸福田。此福聚能得菩提。云何初发心菩萨。积聚诸福田。此福聚能得菩提。答。

 现在十方住  所有诸正觉
 我悉在彼前  陈说我不善

若有现在诸佛世尊。于十方世间无所障碍。以本愿力为利众生故住。今于彼等实证者前。发露诸罪。若我无始流转已来。于其前世及现在时。或自作恶业。或教他或随喜。以贪瞋痴起身口意。我皆陈说不敢覆藏。悉当永断终不更作。

 于彼十方界  若佛得菩提
 而不演说法  我请转法轮

若佛世尊满足大愿。于菩提树下。证无上正觉已。少欲静住。不为世间转于法轮。我当劝请彼佛世尊转佛法轮。利益多人安乐多人。怜愍世间为于大众。利乐天人。

 现在十方界  所有诸正觉
 若欲舍命行  顶礼劝请住

若佛世尊世间无碍。在于十方证菩提转法轮安住正法。所应化度众生化度已讫。欲舍命行。我当顶礼彼佛世尊请住久时。利益多人安乐多人。怜愍世间为于大众。利乐天人。

 若诸众生等  从于身口意
 所生施戒福  及以思惟修
 圣人及凡夫  过现未来世
 所有积聚福  我皆生随喜

若诸众生施戒修等所作福事。从身口意之所出生。已聚现聚及以当聚。声闻独觉诸佛菩萨诸圣人等。及以凡夫所有诸福。我皆随喜。如是随喜。是先首者。胜住者。殊异者。最上者。胜摄者。美妙者。无上者。无等者。无等等者。如是随喜乃名随喜。

 若我所有福  悉以为一抟
 回与诸众生  为令得正觉

若我无始流转已来。于佛法僧及别人边。所有福聚。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若归依善根。若悔过善根。若劝请善根。若随喜善根。彼皆称量共为一抟。我为诸众生故。回向菩提皆悉舍与。以此善根。令诸众生证无上正觉。得一切智智。

 我如是悔过  劝请随喜福
 及回向菩提  当知如诸佛

若我为诸众生回向菩提善根。若悔过善根。若劝转法轮善根。若请长寿善根。若随喜善根。彼皆称量为一抟已。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为菩萨时。已作回向当作回向。我亦如是以诸善根回向菩提。以此回向善根。令我及诸众生当证无上正觉。我今更略说。

 说悔我罪恶  请佛随喜福
 及回向菩提  如最胜所说

自有罪恶尽皆说悔。及请佛转法轮。住寿长时随喜诸福。回向福等。如前回向为菩提故。如最胜人所说。如是回向问又彼回向。应云何作。答。

 右膝轮着地  一髆整上衣
 昼夜各三时  合掌如是作

当自清净着净洁服。澡洗手足裙衣圆整。于一髆上整理上着衣已。用右膝轮安置于地。合掌一心离分别意。若如来塔所若像所。若于虚空攀缘诸佛如在前住。作是意已。如前所说。若昼若夜各三时作。

 一时所作福  若有形色者
 恒沙数大千  亦不能容受

于彼所说六时回向中。若分别一时所作于中福德。诸佛世尊如实见者所说。彼若有色如穀等聚者。其福积集无有限量。虽如恒伽沙等大三千界尽其边际。亦不能容受。以彼回向福与虚空界等回向故。乃至一时回向。犹有如是福聚。况多回向。虽是初发心菩萨由回向力故亦成大福。还以如是相福聚故。渐次能得菩提。

问已说诸菩萨得成大福方便。今欲护福用。何方便。答。

 彼初发心已  于诸小菩萨
 当起尊重爱  犹如师父母

彼初发心菩萨。若欲护自善根及自身者。于诸初发心菩萨。当起至极尊重爱敬之心。犹如世尊一切智师及自所生父母。如是以初发心菩萨为首。于诸菩萨亦应如是极作爱重。若异于此则自身及善根皆悉灭尽。如世尊经中曾说我不见余一法障碍菩萨及灭尽善根。如于菩萨起瞋心者。若菩萨虽于百劫积集善根。由此瞋菩萨心故。皆悉灭尽。是故于诸菩萨应起尊重。犹如教师。

 菩萨虽有过  犹尚不应说
 何况无实事  唯应如实赞

若菩萨毁呰行大乘人罪过。令得恶名。所有生生善法皆悉灭尽。不得增长白法。是故诸菩萨等虽有过恶。为护自善根命故。不应显说。何况无实。譬如王罪。如经中说。有菩萨清净活命无可毁呰。而彼达摩比丘妾说其恶故。于七十劫中受泥犁报又于六万生中为贫穷人。常受盲痖癞病恶疮。是故于菩萨所。若有恶若无恶。皆不得说。彼有实德唯应称扬。为自善根增长故。亦为余人生信故。

 若人愿作佛  欲使不退转
 示现及炽盛  亦令生喜悦

若有众生已发愿求菩提。唯欲令其不退。而有人愚痴瞋恚及贪。自朋党故作如是言。何用长行菩萨难行之行。其涅槃乐平等相似。行声闻行疾得涅槃。此等后当说其果报。若以种种譬喻显佛功德令入其心。是为示现。令其具足精进诸菩萨行。是为炽盛。欲令精进更增疾利。为说正觉功德大神通事。是为喜悦。如是令彼不舍菩提之心。

 未解甚深经  勿言非佛说
 若作如是言  受最苦恶报

甚深经者。谓佛所说与空无相无愿相应。除无量断常等边见。灭我人众生寿者等自性。显如来大神通希有功德。于此经律若未证知。勿以痴。故言非佛说。何以故佛世尊说。若谤如来所说之经。恶果最苦。

 无间等诸罪  悉以为一抟
 比前二种罪  分数不能及

世尊于不退轮经中说。五无间业所有诸罪。若断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众生命所有罪报。若恒伽河沙等佛世尊灭度已所有支提。或坏或烧若障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法眼所有罪报。如是等过皆悉抟聚。若于未解深经而起执着言非佛说。及菩萨发菩提愿已而令退菩提心。此二种罪。彼前五无间等罪聚比之。百分不及千分不及。乃至数分柯罗分算分譬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以是罪相故。为护自身及自善根。勿作此二种罪。

问已说菩萨护自善根。何者是修道胜义。答。

 于三解脱门  应当善修习
 初空次无相  第三是无愿

于中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修三解脱门。最初应修空解脱门。为破散诸见故。第二无相解脱门。为不取诸分别攀缘意故。第三无愿解脱门。为超过欲界色界无色界故。

问何故此等名解脱门。答。

 无自性故空  已空何作相
 诸相既寂灭  智者何所愿

以缘生故法无自性。此名为空。以其空故心无攀缘。则是无相。离诸相故则无所愿。又若法从缘生。彼自性无生。以自性无生故。彼法是空。若法是空彼中无相。相无有故彼是无相。若无有相彼中心无所依。以无依故于三界中。心无所愿。

 于此修念时  趣近涅槃道
 勿念非佛体  于彼莫放逸

修此三解脱门时。若非方便所摄。则趣近涅槃。虽应修习。莫堕余菩提处。当求无所得忍。应住善巧方便。

 我于涅槃中  不应即作证
 当发如是心  应成熟智度

发如是心。我当利益诸众生。度脱诸众生。虽修三解脱门。不应于涅槃作证。然我为学般若波罗蜜故。于三解脱门中。专应成熟。我应修空。不应证空。我应修无相。不应证无相。我应修无愿。不应证无愿。

 如射师放箭  各各转相射
 相持不令堕  大菩萨亦尔

譬如射师善学射已。放箭空中。续放后箭各各相射。彼箭遂多。空中相持。不令堕地。

 解脱门空中  善放于心箭
 巧便箭续持  不令堕涅槃

如是此菩萨大射者。以学修空无相无愿弓。于三解脱门空中。放心箭已。又以悲愍众生巧方便箭。展转相续。于三界虚空中。持彼心箭。不令堕涅槃。城。

问云何复令彼心不堕涅槃。答。

 我不舍众生  为利众生故
 先起如是意  次后习相应

若我于三解脱门。善成熟已。欲取涅槃如在手掌。然我以小儿凡夫犹如饮乳。不能自向涅槃城者。未涅槃故。我于涅槃不应独入。我当如是发起精进。随我所作。唯为利益诸众生故。亦为诸众生得涅槃故。先应如是起作。次即心与三解脱门随顺相应。随顺者顺后义也。若不如是。彼之心箭。无巧方便摄故。行三解脱门时。即堕声闻解脱。若独觉解脱中。今更有巧方便。

 有着众生等  久夜及现行
 颠倒与诸相  皆以痴迷故

小儿凡夫诸众生等。以痴迷故。于无始际流转久夜。着四颠倒。无常谓常苦谓乐。不净谓净无我谓我。及于内外众界入中。计我我所。谓有所得。久夜行已及现在行。

 着相颠倒者  说法为断除
 先发如是心  次后习相应

如是诸众生等。以痴迷故。起我我所二种计着。又于色等无所有中。妄起分别取相。生四种邪颠倒。我为说法令其断除。先发如是心已。然后于三解脱门中。修习相应。若异此而修三解脱门者。则趣近涅槃道。

 菩萨利众生  而不见众生
 此亦最难事  希有不可思

菩萨起众生想。此亦最难不可思。未曾有如画虚空。于最胜义中本无众生。此菩萨不知不得。而为利乐众生故。勤行精进。唯除大悲。何处更有如此难事。

 虽入正定位  习应解脱门
 未满本愿故  不证于涅槃

此应思量。若到正定位菩萨。以三十二法故入正定位。与解脱门相应时。中间未满本愿。为证涅槃为不证。以世尊经中说云。四大可令改异。无有入正定位。菩萨中间未满本愿证于涅槃。是故到正定位菩萨。未满本愿不证涅槃。

 若未到定位  巧便力摄故
 以未满本愿  亦不证涅槃

若初发心菩萨。未到正定位。彼以巧方便所摄故。修三解脱门时。中间未满本愿。亦不证涅槃。

 极厌于流转  而亦向流转
 信乐于涅槃  而亦背涅槃

此菩萨于流转中。以三种炽火故。应极厌离。不应起心迯避流转。当于众生为子想故。而向流转。及应信乐涅槃。如覆护舍宅故。然复应背涅槃。为满一切智智故。于流转中若有厌离。则于涅槃亦有信乐。若不向流转不背涅槃未满本愿。修习解脱门时。则于涅槃作证。

 应当畏烦恼  不应尽烦恼
 当为集众善  以遮遮烦恼

以是流转因故。应畏烦恼。不应毕竟尽于烦恼。若断烦恼。则不得集菩提资粮。是故菩萨以遮制法遮诸烦恼。由遮烦恼令其无力故。得集菩提资粮善根。以集善根故满足本愿。能到菩提。

问何故不以断灭故灭诸烦恼。答。

 菩萨烦恼性  不是涅槃性
 非烧诸烦恼  生菩提种子

如诸声闻圣人等。涅槃为性。以攀缘涅槃。得沙门果故。诸佛不以涅槃为性。诸佛烦恼为性。以菩提心由此生故。声闻独觉烧诸烦恼。不生菩提心种子。以二乘心种子无流故。是故烦恼为如来性。以有烦恼众生发菩提心。出生佛体故不离烦恼。

问若烧烦恼。不生菩提心种子者。何故法华经中。与烧烦恼诸声闻等授记。答。

 记彼诸众生  此记有因缘
 唯是佛善巧  方便到彼岸

不知成就何等众生。彼中因缘唯佛所知。以到调伏彼岸。不共余众生相似故。而彼不生菩提心种子者。以入无为正定位故。如经说。

 如空及莲华  峻崖与深坑
 界不男迦柘  亦如烧种子

如虚空中不生种子。如是于无为中。不曾生佛法。亦不当生。如高原旷野不生莲华。如是声闻独觉入无为正定位中。不生佛法。峻崖者。于一切智智城道中。有二峻崖。所谓声闻地峻崖。独觉地峻崖。声闻独觉若有一切智者。则非菩萨二峻崖也。深坑者。如丈夫善学跳掷。虽堕深坑安隐而住。若不善学。而堕深坑便死坑内。如是菩萨修习无为善相应故。虽修无为而不堕无为中。声闻等修习无为不善相应。则堕无为中。界者。声闻系在无为界故。不复能于有为中行。是故彼中不生菩提之心。不男者。如根败丈夫于五欲利不复有利。如是声闻具无为法。于诸佛法利亦无有利。迦柘者。如迦柘珠。诸天世间虽善修理彼迦柘珠。终不能为鞞琉璃宝。如是声闻虽复具诸戒学头多功德三摩提等。终不能坐觉场证无上正觉。亦如烧种子者。如被烧种子。虽置地中水浇日暖。终不能生。如是声闻烧烦恼种子已。于三界中亦无生义。以如是等经故。当知声闻得无为法已。不生菩提之心。

菩提资粮论卷第四


上篇:发菩提心经论

下篇:菩提心离相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论集部目录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阇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七十空性论科摄

七十空性论科摄 弘悲 七十空性论本论有七十三个颂,以...

中论

中论卷第一 释僧睿序 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

菩提行经

菩提行经卷第一 圣龙树菩萨集颂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

入大乘论

入大乘论卷上(本无阙第一品名目) 坚意菩萨造 北凉三藏...

随相论

随相论一卷 德慧法师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论中解十六...

佛一百八名赞

佛一百八名赞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

大明度经

大明度经卷第一 南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 行品第一 闻如...

【注音版】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

诸法无行经

诸法无行经卷上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 失译人名附秦录 如是我闻: 一时...

大乘玄论

大乘玄论卷第一 胡吉藏撰 二谛义有十重。  第一标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如是我闻: 一时...

【注音版】佛说解忧经

佛说解忧经...

佛说数经

佛说数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闻如是: 一时,婆伽婆在...

佛说佛地经

佛说佛地经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

佛经中的「狮子虫」是怎样的一个概念

狮子虫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当佛说狮子虫的时候,譬...

肉食百害而无一益

1.动物被宰杀时,极端的恐惧、痛苦、愤恨、挣扎,使其...

好的命运从哪里来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命运,能够受人尊重、...

愿发得大,感应才大

各位同修,一九八五年我到中国大陆去,在普陀山的观音...

身体五脏患病的相貌

二者五脏生患之相:从心生患者,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

「初心」与「直心」有什么不同

问: 请问初心与直心,有什么不同?或者两者本质相同而...

慧律法师《楞严经重点提示》

请合掌,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南无...

法名太多用哪个合适

问: 弟子在寺院大皈依时起了个法名,依止师父又起了...

为什么原谅他人过失是善法

问: 为什么原谅他人过失是善法呢。请一开示一下。 方...

大乘生命缘起正见的两个重点

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以于善趣恶趣,...

老人的寿衣可否用戒衣代替

问: 法师您好,末学家母为七十七高龄在家居士,受五...

波斯匿王的慈悲胸怀

过去,波斯匿王与阿阇世王两军交战,二国战力相当,但...